时间:2023-11-28 16:13:3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必修知识点梳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常识;教学实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掌握。笔者针对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文化常识”题的备考提供一些建议,以请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识的社会学内涵与概念范畴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能被传承的国家历史地理知识、民族风土人情、传统生活习俗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文化常识就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可以陶冶、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修养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对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文学常识”题;1983年将“文学常识题”改为“语文常识题”,除“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包括默写、文体知识、作家作品常识、汉字构字知识等。1984年以后历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识题,逐渐涉及历史知识(1986年)、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对联(1987年)、史地知识和古代文献知识(1989年)、古诗中描写到的传统节令(1993年)、传统礼貌称谓(1994年)、古代人物称谓(1995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①
从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2014年大纲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15年新课标卷Ⅰ考查“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新课标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全国Ⅱ卷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致仕”“两京”。
可以看出,全国大纲、课标卷侧重对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官职称谓、继承制度、科举司法、古籍常识、历史地理、风俗节日”的考查,内容广泛,范围不定,考查内容不具规律性,内容零散细碎,对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识记准确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直以来,文化常识因在高考内容中占比有限、内容庞杂不易总结规律而在教学中被忽视,只有个别内容会因高考涉及而被从教材中截取出来进行割裂语境的识记掌握。由于各个知识点内容孤立,且不定时出现在各篇章中,教师教起来蜻蜓点水,学生记起来费时费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必修的五册教材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诗文教授中,应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适度讲读其与现实相关的深刻内涵。
高中阶段涉及的文化常识可作如下细致划分:
(1)制度与职官:宗法制、分封制、禅让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员的俸禄、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举:察举、征辟、孝廉、院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进士、举人、秀才、连中三元等。
(3)经济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输、平准。
(4)古籍常识:纪传体、编年体、起居注、方志、类书、善本、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与七阁。
(5)历史地理:“华夏”“中国”“九州”由来,四大名镇、洛阳史话等。
(6)古代礼仪:封禅、宗庙、丧葬习俗、五服、夺情、冠礼、笄礼等。
(7)风俗节日:元旦、人日、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对于以上这些细致分类的文化常识,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梳理出各概念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努力探索学习积累文化常识的方法并总结有益经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其内在深刻文化意蕴,了解感悟其时代意义,摒弃死记硬背,采用灵活记忆、分类识记,条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常识的积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大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注释:
①⒅一.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下).
参考文献:
1.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7).
2.任浩之.国学常识全知道[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9).
一、从单一复习向集体复习转变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枯燥感、乏味感,一旦复习效果不理想,还会有挫折感、失落感。营造一种集体复习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以学习小组或是寝室等扁平化的小型集体为单位开展复习,则会对课堂复习教学产生呼应联动,有效提高复习的效果。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六人组为单位建立合作小组,要求除了课堂合作讨论之外,课下大家一起分析语文复习中的重点、难点,一起研究如何突破一些薄弱环节,还可以相互督促、鼓劲,使大家在枯燥的语文复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让复习始终能保持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展示课外复习成果”的方式督促和检查学生,也是提高语文整体复习教学成效的有效手段,这会使情感因素和团体力量发挥至最大,让学生更加充满自信、充满激情。
二、从机械复习向技巧复习转变
高中语文复习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知识点多,直接进行记忆难以达到准确、全面、深入的效果。转变复习方式方法,以技巧促进速度,以方法改变效果,就可以为语文复习打开一片新天地。例如,在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将相似的知识点罗列出来进行比较分析,以理解代替机械记忆;根据题型总结解题重点和思路;以写作评改促进阅读理解的设题和解答等,都是教师需要在大量的做题过程中及时总结的内容。教师要让复习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理解能力,更加贴近考纲实际,对学生更有针对性。
三、从阶段复习向整体复习转变
语文教学中的复习内容和整个教材的编排特点一脉相承,教师要注重从高一到高三每一阶段必修、选修课本及课外读本内在的关联性,注重必修每专题版块的学习重点和考纲的关联性。教师在复习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整体,不能将知识局限在单一专题内容里,建立整体复习的理念。要从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包括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等方面着手,从宏观上建立起大复习的概念,然后在这个大框架内进行甄别、筛选、整理,从而既在大局上把控,又在重点难点上有效突破,避免单纯的阶段复习带来的顾前不顾后的弊端。从阶段学习向整体复习的转变,体现了教师整体把控能力的提高和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准确把握,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
四、从课堂复习向立体复习转变
高中语文复习教学重点在课堂,但绝不仅限于课堂。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侧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整理出知识的重点、要点、难点,同时针对学生复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但是学生的复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外的广泛空间要充分利用起来,除了在自习时间进行复习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间都可以用来进行语文复习。
在将学生编成小组之后,每个小组都针对复习内容提炼出若干个知识要点,梳理出一些难点。采取这一方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有效进行见缝插针式的复习。只要有了点滴时间,学生就进行认真的思考,回顾一下知识点。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问、相互帮助,针对自己的不足制定补救计划,制定改进方案,将课堂复习引导的作用和课后自我巩固的功能充分融合起来,构建立体化的复习课堂,使学生时时在学习、处处在学习,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开展复习。
五、从撒网复习向精准复习转变
高中生在语文复习中可用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每一轮的复习如果还是采取漫天撒网的方式,耗费的时间多,拉开的战线长,学生也会疲于奔命、疲惫不堪。对此,教师除了第一轮进行全面系统复习之外,从第二轮复习开始就要提高精准度。如果说第一轮的复习是遍地开花式的轰炸,那么从第二轮开始就应当使用制导导弹进行精准袭击,即在第一轮复习中或是第一部分的复习中筛选出重点、难点,排查出存在的问题,进入下一轮或下一阶段,用拉网提炼的模式逐层过关段段清。每复习一轮,复习的范围就少了一部分,复习的重点难点就减少了一批,要通过学生不断发现难点、发现薄弱环节,并解决难点,取得突破,有效缩小语文复习的包围圈。
运用这样的模式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学生第一遍浏览过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或是理解比较深刻的内容可先略过,而将主要精力用于一些模棱两可、掌握不够牢固的地方。通过重点突破的方式进行学习,既保证了学生复习时间的高效运用,又突出了对复习重点的把握,使复习教学更加高效。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等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由于高中课程的难度加大,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学习很吃力。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学习就是其中的困难之一。
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工作需要通盘考虑。我们高中现在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搞好教学工作的衔接很重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这是因为不少初中时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尤其是一学期后即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教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在近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真分析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困难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初、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很有必要。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策
1.明确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要 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
2.语文教师要有整体观念初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3.做好语文学习方法的衔接.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其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同时,还以课文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在《语文读本》《外国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
高中必修课体系安排,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三大版块,每一版块都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并确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人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如韩愈《师说》、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等。其次,在练习的安排上,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这些题目一般首先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然后是文章写法上的,或最具特色的或结构上的,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学习写作方法;第三个主要是语言方面,如一些精彩语句的品味,文言文有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练习,重在积累,帮助学生领悟语言魅力,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后一个是开放性,拓展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是调动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在起始阶段,将指导的重点放在预习、复习这两环节。
1.预习方面:
关键词:新课改;知;行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框架结构、编写思路
(1)高中语文教材(人教)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为五个模块10学分,用1.25学年完成。每个模块由四部分构成,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选修分五个系列十五个模块,30学分,1.75学年(实际教学不是这样)完成。即3个“诗歌与散文”模块、4个 “小说与戏剧”模块、2个“新闻与传记”模块、3个“语文文字应用”模块、3个“文化论著研读”模块。对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最低要求是学完必修5个模块,得10分。另可以从选修部分选4~7模块,总分可得18至24学分,视为优良、优秀。
(2)新教材编写基本思路是守正出新。在保留传统优秀篇目基础上,新增有人文、时代特色的文章,这样就丰富了文本内容和体裁。总体说来,这套教材注重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祖国文字的优美、文化的精深,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这就是人文素养,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三、高中语文教材(人教)处理建议
必修教材中无论哪个模块,都由四部分构成。我的处理建议是将“名著导读”从开学就布置下去,可设一定的问题、专题,让学生在假期完成,教者定期收查指导。下面我以必修部分模块一为例说明。模块一名著导读有《论语》,对此我让学生一周五则写在自己笔记上,化整为零消化掉。“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我认为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处理。模块一第一单元现代诗,我把能力培养定位为品味赏析,具体知识点就是情感与意象分析,基本方法是朗读,应达到的价值观、情感体验是写出触动心灵人事。围绕这一思路,在教本单元时,先让学生阅读“表达交流”部分,朗读文本,然后教学生品读鉴赏方法,再讲解课文,完了之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能触动自己心灵的人或事,仿模本单元文本进行写作。这样就完成了由阅读向写作过渡,使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其他几个单元安排如下:第二单元,品味赏析+提要钩玄+第二单元(文本)+记叙文选好角度+传统文化;第三单元,思考领悟+圈点批注+第三单元(文本)+写人突显个性+人生观价值观;第四单元,沟通运用+博观约取+第四单元(文本)+写事要有波澜+关注社会。总之,模块中各部分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体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理想模式
关键词:高中教育;课程标准;有效;教与学
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应该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型教学规范和实践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的引领下,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尊重学生差异,以学定教,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对话引领学习价值;主体互动促进自主建构,促进三维目标及语文素养的整体达成;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反思与创新。这种课堂教学,在“主体共同发展”的理念下,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有机结合。
一、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绪状态,对教学内容“再度开发”,设计学习情境与传播媒体、准备教学策略与手段等。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激发他(她)对我的教学和内容的热情”。有效教与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
(二)有效的教学对话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对话。教学对话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境界。语文素养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附加值也在共享中倍增。
1.主体间的积极对话。有效教与学意味着教师有效“引领”和“指导”,即通过讲授向学生传达思考问题的方法,再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2.主体与文本对话。鼓励、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强调的是一种语文学习的参与意识,强调在主动参与中寻求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的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带有学生个体色彩的文本意义。“必修四”之李白《蜀道难》的主旨句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对话发生时,就有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本文主旨句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理由是文中注解(1)中解释说:诗的内容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既然为送别诗作,往往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思念。全诗中只有“不如早还家”较为确切地反映了这种情感。面对这种声音,教师捕捉这种声音的背后恰好体现了一种正确的文论思想:“诗无达诂”――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同,主旨句就不同。这是一个在对话发生前教师意料不到的文学思辨,其中体现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探索精神,很有教育价值和创新意义。
(三)有效的主体互动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思维活动时空,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这是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的充要条件。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实现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互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宽容。
(四)有效的课后观测
下课不是教学任务的简单结束,应该是学生学习后个性化感悟和内化的经历。课后,教师既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内省、反思,还要观察学生学习后的成就感或情绪反应,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自我发展。
二、有效的学:关注质量,辅导知识管理能力
1.习得自学习惯。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文章讲读、课后练习,到课外涉猎,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习得语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包括:主动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与知识管理的能力、分析运用与探究发现的能力、体验审美和创造的能力。
2.学会知识管理。高中学生必须学会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教科书(尤其是“必修”模块)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从而为后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以更好地实现目标,走向成功。
3.获得考试能力。“唯考”和“利禄主义”的思想显然背离《标准》的要求,必须批判并肃清;然而,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素质教育毋庸回避评价考试,考试考验教师教学的能力水平,是检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考试之一。“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工作方针,“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三、有效的化:关注文化,融和有效的教与学
新课程语文有效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学主体、课堂情节和生命成长整合发展的“文之化”上,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圆满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技术层面上“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的和谐融合,必须超越知识获取升华人文精神。理想化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文化想像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反思,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应用中提高古典与时尚贯通、民族与国际结合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从“有效教学”到“有效的教与学”,是一种教学论的进步。评价有效的教与学,关键在于考核“学的绩效”和“化的成效”。简单描述之,即:学生的“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展开,学生的“学的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班级的“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教育;课程标准;有效;教与学
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应该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型教学规范和实践技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尊重学生差异,以学定教,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对话引领学习价值;主体互动促进自主建构,促进三维目标及语文素养的整体达成;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反思与创新。
一、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为了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特别要研究高中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学力。
“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内涵上说,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积累、知识视野)、语文能力(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交际能力)、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感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言语主体的思想道德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内容。语文素养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就要求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课堂行为主体,设计契合学生学力和学情的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纲领性地预设有效学习达到的基本教学标准,有序导引课堂教与学全程,并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课前准备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绪状态,对教学内容“再度开发”,设计学习情境与传播媒体、准备教学策略与手段等。典型的高中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流程有:“联系实际,导入”、“探索实践,新知”、“实践运用,体验”和“归纳知识,拓展”等四个环节。教师行为设计,包括解说、指令、提问、评价与反馈(预测中的反馈)、情境控制等。要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具体安排项目学习的时间。
(二)有效的教学对话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注重师生平等民主的交流和对话。教学对话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境界。语文素养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附加值也在共享中倍增。
(三)有效的主体互动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思维活动时空,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这是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的充要条件。
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实现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互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宽容。
教学过程是主体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可以在同伴学习中得到互补。 转贴于
(四)有效的课后观测
下课不是教学任务的简单结束,应该是学生学习后个性化感悟和内化的经历。课后,教师既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内省、反思,还要观察学生学习后的成就感或情绪反应,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自我发展。
作为课堂学习评价的后期绩效诊断,必要的测验和阶段考试将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评价有利于教师根据“知识与技能”的检验结果查漏补缺,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化有效教与学的成效。要让学生知道有效的测验只是对一个时期学习行为的考察,并不代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一)习得自学习惯
在整个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文章讲读、课后练习,到课外涉猎,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习得语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包括:主动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积累与知识管理的能力、分析运用与探究发现的能力、体验审美和创造的能力。
(二)学会知识管理
高中学生要寻找科学有效的学习宝典,知识管理便是最有效的秘笈之一。“知识管理”一般界定为“利用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储存、知识的内化与应用、知识的分享及知识的创新等策略”,是一个知识有效“应用与创造的连续过程,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提升教学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成就”。高中学生必须学会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教科书(尤其是“必修”模块)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从而为后续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以更好地实现目标,走向成功。
(三)获得考试能力
“唯考”和“利禄主义”的思想显然背离《标准》的要求,必须批判并肃清;然而,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素质教育毋庸回避评价考试,考试考验教师教学的能力水平,是检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考试之一。“提高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工作方针,“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
四、有效的化:关注文化,融和有效的教与学
新课程语文有效教与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教学主体、课堂情节和生命成长整合发展的“文之化”上,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圆满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技术层面上“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的和谐融合,必须超越知识获取升华人文精神,即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和。理想化的高中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文化想像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对话中体验反思,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在应用中提高古典与时尚贯通、民族与国际结合的人文素养。
五、结语
从“有效教学”到“有效的教与学”,是一种教学论的进步。评价有效的教与学,关键在于考核“学的绩效”和“化的成效”。简单描述之,即:学生的“学的活动”有较充分的展开,学生的“学的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班级的“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一、课改的界定
此次课改的主要亮点在于。将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并通过四条基本概念的提出,针对性地设计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授课方法,从而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以便教师更好地完成课程结构的设置:
1.全面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把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重过程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的把握与培养。
2.对课程结构实施了有效改革。设立了选修和必修,并通过学分制来考核学生。学分制和选修,原本只在大学里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心智的成熟也越来越早,以往全部由校方规定的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日益蓬勃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主张。因此,在高中实施选修制度,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特长。较早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以兴趣带动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学业。
3.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合理的改革与完善。新课改更强调对话式的教学模式,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加深学生记忆;另外,新课改提倡对学生采取个性化学习模式、互相合作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加强自我探究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方法。
4.转变学生的评价观念,使学生通过评价来进一步促进其语文学习方法和观念的转变,加强自主性。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实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目前为止,一部分改革内容可以完全实现,但有一小部分却存在做得不够或是做过的现象。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基本已经完成,学校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适应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从教育成果角度分析,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其次,以必修为主,辅以选修,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在实际运作中因种种原因,学分制在部分学校内是名存实亡,比如受教师水平的资质影响。选修课的开设多数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梳理了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弊端,更有利于寻求新的有效教学方法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采取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对学生能力、个性的培养。通过调查了解,我发现,老师并不是不热衷课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革,而是积极地关注,努力地参与,只是缺少科学方法的指导,缺乏系统的规范,缺少系统而科学的总结与推广。为此,本人有以下几点浅见与同行探讨。
1.教育观念需要转变:现代教育已由传统的专制式向服务式转变,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终身发展负责。因此,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认识教育是一种社会服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着巨大潜能的人。
2.教师素质需要提高: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加大。特别是随着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整体来讲,现代教师的素质已经得到了整体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研究课堂教学效益的水平和能力。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关于课堂教学效益研究的成果、案例不断涌现,完全可以借鉴。
3.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已由传统的单一化向现代化转变,已经不是一只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堂课讲到底的时代了。多种教学媒体已被课堂学习广泛使用,如通过广播、电影、电视、动画、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4.教学模式需要改革:现代教学或学习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变动之处,就是扭转方向,改变过去片面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为教育和教学中心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这一新的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又是这一思想的直接结果。”
5.确立“三维目标”,即指由知识与能力等因素组成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由态度、情感、价值观念等因素组成的“德育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我们都知道,每一套语文教材都贯穿了明暗两条线索来完成课文和教学要点的编制,这明暗两条线即主客两条线,能够对学生由外部向内部不断贯彻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达到深入理解和创新思维。
6.从学情出发,从“学案”出发,从学生的“会”到师生共同的加深认知语文教学的原点,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快速、科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事实上,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学科,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与教学,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就能把语文学好。因此,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由以往的八股教学改变成为自主、合作、讨论的活动式教学,学生有学案,教师有导学案,更注重人文性。作为教师,应培养自身的原点意识。在每一堂每一节之前,应充分划分出知识点,先明确此次教学的原点在哪里,有哪些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技术需要通过课堂加以训练。哪些知识点可以通过课堂延伸拓展传授给学生等,如此一来,课程的条理清楚了,学生在学习时的目标和知识点也就明确了。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知识;积累方法;梳理方法
积累和梳理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和能力。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不重视积累,就会导致语文“营养不良”;学生不注重梳理,就会被收集来的东西压得喘不过气,甚至被活活压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一、提供必要时间
现在的学生课程较多,作业较多,一天累到晚,也难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语文老师应考虑有利于学生积累梳理的因素,拿出一些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去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
二、加强方法指导
1.积累方法
(1)诵读。
朗朗书生是语文的特质,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有效的积累方法,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佳句,学生能提高语文素养。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声少了,甚至连读都让学生快速默读,这实在是语文的悲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诵读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有意注意,精神饱满,容易识记;默读则易让学生情绪低落,处于无意注意状态。
(2)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几千年的经典之谈。老师应帮助学生分类归纳,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方法进行积累。比如学习人教版新课程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可把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分别整理成卡片,帮助积累识记。再比如现在报刊上经常出现的“美轮美奂”“差强人意”“不以为然”等成语,错误频率很高,可整理相关资料。
(3)积累思想、积累生活经验。
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知识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发现。这要求我们关注生活,处处留心,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所需营养。在语文积累中,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思想文化等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加强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上网学习语文,并定期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心得。
(4)积累要注意层次性。
老师应注意根据年级阶段特点,将高中阶段必须积累的知识分解到各学期,循序渐进地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化整为零,不断提高,庇千山之材,成一家之言。在这方面,教师最好是编辑校本教材,将各知识点整理成册,利用早读、晚自习督促学生积累。
2.梳理方法
(1)梳理要分门别类。
积累多了,头脑中的知识自然就多而杂,要让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梳理是必不可少的。如,表达技巧知识梳理,古诗词常用意象指向,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归类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中经常出现你问表现手法,学生答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这些令人尴尬的事情,显然是学生不善积累梳理的结果。再比如学生对成语掌握困难,可指导学生分门别类进行简单的梳理,一个类建一个档案,考试或者做练习时,遇到一个填入一个,三年下来,各个类别的成语就很熟悉了。
(2)梳理要讨论探究。
梳理比积累更难,教师要善于组织专题,让学生讨论、归纳,帮助学生建立条分缕析的知识网络。如我在上古典诗歌鉴赏课时,要求学生讨论:“古典诗歌中诗人主要表达哪些情感?”学生举例、探讨,内容涉及相关诗人及处境,诗词及感情,表达及技巧等。通过学生的探讨,最后古典诗歌的情感分类不言自明。
(3)梳理要比较交流。
语文学习中有许多知识需要比较,在比较交流中明确知识体系。如文言文中学到的“以”字,有时相当于“而”字,这两字有何异同?为解决此问题,我要求学生把凡是已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的“以”字和“而”字相关的句子记录下来,排成一队,用法相同的归成一类,看可以归成几类。整理完毕,每组抽学生进行交流。“以”、“而”的用法就一目了然了。再比如教学《琵琶行》一诗,我特从比较艺术方面设置了三组比较:一是琵琶女与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比较;二是白居易音乐描写与李贺《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之比较;三是作者与琵琶女身世比较。论题研讨完成,教学的深度和学生知识的广度充分彰显,学生素养有效提升。
三、督促措施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