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4:47: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新闻的生产模式受到冲击,并且逐渐形成了依托大数据而存在的数据新闻,新闻的前期搜集与后期整理、制作都围绕着数据的搜集与解释而展开,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媒体对新闻的垄断与控制,尤其是许多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开放,使得普通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搜集者,同时新闻的传播也更加的便捷,更具有时效性。
2.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报道通常都需要依赖电视、报纸等较为固定的传播模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同样也造就了一大批互联网社交新闻媒体,逐渐形成了以全样本、可视性和重质化为报道特征的数据新闻报道模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
二、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1.新闻传播人才需要丰富的文学知识与扎实的理科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在素质不断提高,对于新闻的报道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新闻采集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已有新闻事件的信息筛选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新闻传播人才具有扎实的理科基础,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以及数学等理科基础知识,将新闻事件进行简单的处理,同时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在人民群众的面前,将新闻的数据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达给新闻关注群体。
2.新闻传播人才需要熟练的业务技能与经营管理的能力
随着大数据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人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媒体业务技能,这其中包括摄影、录像、编稿、报道等四个方面,同时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新闻挖掘手段和工具的使用。其次由于目前大数据正在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相互融合,互联网的数据新闻传播使得新闻的传播变得方便快捷,也让人们在作为新闻信息传播者的同时也成为了新闻传播的管理者,因此也对新闻媒体人的专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大数据时代下的谢恩媒体传播人才来说,如若想要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价值,则必须要学会要管理新闻传播,制定全面的新闻媒体管理方案。
3.新闻传播者需要基本的数据思维与数據的分析能力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对于新闻传播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具备基础的数据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正在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因为大数据所造就的数据新闻无时不刻都在运用着数据信息,而对于新闻传播人才来说,面对相同的新闻数据信息,如何将其通过筛选、分析等手段转变成为具有可读性的新闻素材已经成为工作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新闻传播着具有一定的数据思维能力,不拘泥于传统的新闻分析模式,勇于创新思维、突破局限发掘出可供利用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同时面对繁多的新闻数据信息能够精于挑选与分析,从看似普通的新闻数据中破获重要的新闻信息。
三、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
1.打破学科限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的教学难以适应其发展,同时许多的高校也纷纷开始着手有关于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改革,尝试打破关于各学科之间的限制,积极融合各科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本学科的知识,闭门造车,学生一级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仅仅掌握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2.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学的质量
当代对于数据新闻的产生与报道都需要新闻传播学、数据的处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多种专业知识和能力,因此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的教师其实也需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向学生传授更优质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性素质人才。而在许多的高校内部实则很难做到,许多的高校教师往往只精于本专业的知识,同时大多数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从未接触过社会的新闻工作媒体,本质上是缺少实践经验的,这也极容易导致新闻传播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同时还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在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让教师深入到实际的新闻媒体内部学习,增强实践经验同时清晰地了解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1.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新闻的生产模式受到冲击,并且逐渐形成了依托大数据而存在的数据新闻,新闻的前期搜集与后期整理、制作都围绕着数据的搜集与解释而展开,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媒体对新闻的垄断与控制,尤其是许多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开放,使得普通用户也能成为新闻的搜集者,同时新闻的传播也更加的便捷,更具有时效性。
2.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新闻报道通常都需要依赖电视、报纸等较为固定的传播模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同样也造就了一大批互联网社交新闻媒体,逐渐形成了以全样本、可视性和重质化为报道特征的数据新闻报道模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
二、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1.新闻传播人才需要丰富的文学知识与扎实的理科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在素质不断提高,对于新闻的报道工作早已不是简单的新闻采集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已有新闻事件的信息筛选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新闻传播人才具有扎实的理科基础,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以及数学等理科基础知识,将新闻事件进行简单的处理,同时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在人民群众的面前,将新闻的数据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达给新闻关注群体。
2.新闻传播人才需要熟练的业务技能与经营管理的能力
随着大数据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人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媒体业务技能,这其中包括“摄影、录像、编稿、报道”等四个方面,同时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新闻挖掘手段和工具的使用。其次由于目前大数据正在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相互融合,互联网的数据新闻传播使得新闻的传播变得方便快捷,也让人们在作为新闻信息传播者的同时也成为了新闻传播的管理者,因此也对新闻媒体人的专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大数据时代下的谢恩媒体传播人才来说,如若想要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价值,则必须要学会要管理新闻传播,制定全面的新闻媒体管理方案。
3.新闻传播者需要基本的数据思维与数據的分析能力
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对于新闻传播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具备基础的数据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正在逐渐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因为大数据所造就的数据新闻无时不刻都在运用着数据信息,而对于新闻传播人才来说,面对相同的新闻数据信息,如何将其通过筛选、分析等手段转变成为具有可读性的新闻素材已经成为工作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新闻传播着具有一定的数据思维能力,不拘泥于传统的新闻分析模式,勇于创新思维、突破局限发掘出可供利用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同时面对繁多的新闻数据信息能够精于挑选与分析,从看似普通的新闻数据中破获重要的新闻信息。
三、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
1.打破学科限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使得传统的新闻传播学的教学难以适应其发展,同时许多的高校也纷纷开始着手有关于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改革,尝试打破关于各学科之间的限制,积极融合各科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本学科的知识,闭门造车,学生一级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仅仅掌握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2.整合师资力量,提高教学的质量
当代对于数据新闻的产生与报道都需要新闻传播学、数据的处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多种专业知识和能力,因此作为高校新闻传播学的教师其实也需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储备,才能向学生传授更优质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性素质人才。而在许多的高校内部实则很难做到,许多的高校教师往往只精于本专业的知识,同时大多数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从未接触过社会的新闻工作媒体,本质上是缺少实践经验的,这也极容易导致新闻传播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同时还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在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让教师深入到实际的新闻媒体内部学习,增强实践经验同时清晰地了解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传播学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当前时代已经具有必然性,但当前高校传播专业的单语性教学方式,不利于深化教学双方国际化的传播意识,也不利于快速引入国外优秀成果和传播案例。基于此,笔者建议立足各校实际情况,设立并优化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模式,从教学资源、团队的筹备入手,逐步设立试点并推行课程优化所需的各步骤。
【关键词】
传播学;导向型;人本文位;双语教学
一、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关于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后,以英语等外语作为高校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辅助的运作模式,开始在各个高校的教学优化中次第开展。近些年来,结合传播学专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逐渐摸索出进行复合型双语人才培养的方式,即结合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的教学要求和基础知识,按照对外传播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既精通传播技能又善用外语的优秀人才的培养。但是与社会传播性人才的基本需求和标准对比,我国目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仍低于社会期望值,尤其在传播专业学生的导向型双语教学方式的优化方面,其创新度和应用的实践性也相对较低。因此,基于现阶段传播专业学生专业化、复合型培养的要求,笔者建议立足当前现有教学资源,尝试进行现有导向型双语教学的创新性优化。
二、现阶段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的优化
1.因校制宜,软硬兼施筹划教学预备资源
进行传播业双语教学的优化,需要立足学校当前教学资源和教学能力,不能为本校的形象或政绩而实施提前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建议遵从实事求是原则,一方面不断强化主管院校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做好硬件和资金的双向投入,如设立专门的摄影室、教学室、录音室等,维护双语教学准备教师所需要的经典案例资料如光盘等。另一方面则需要按照学校目前的师资情况进行合理分配,适当引入一批熟悉英语又擅长传播教学的专业教师,并组织其在以教学为实践的运作中,加大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作为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的首要工具,而准备相应的双语教学配套教材,并以教师的研究成果作为教材补充,则是传播业双语教学得以不断提升质量的基础。
2.倡导资源共享,内外合作增加师生课程设计合作率
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是强化传播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传播学专业双语教学以学生为本,就需要打破现有的传统教学对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束缚,尝试增加不同高校间新闻传播专业双语教学的互溶,如精品课程的各高校流动示范,传播学双语教学网络观摩会等。打破各个高校原有的封闭式办学方法,对各校之间外语与新闻专业融合的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效力。高校在传播学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践练习需要,与具有双语要求的传播学传媒合办新闻传播双语教程实践点,或者在学生群体中深入调查,梳理学生需求,与学生一起重新设计和实施互动型新闻传播双语教学等。
3.尝试筹建试点,结合学生学习规律稳步推进课程优化
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传播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学生为导向进行课程优化可以以试点的教学应用为尝试手段,在具体推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允许学生以开拓视野为目标,自主进行是否参与此门课程实践探索活动的选择。虽然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以传播专业学生为对象。但是从学生导向型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可允许非传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优化中来,并虚心吸纳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作为本课程优化的依据。此外试点的设立和本门课程优化的开展,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在大三阶段开设更为核实,此阶段学生已经连续两年学习了传播学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传播学专业基础,对传播学的双语应用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而连续两年的英语学习也使得其具有预定英语课程的听、说、读、写基础,因此在大二结束阶段,将学生纳入到本试点中,此种教学模式更具有衔接性。
4.设立课程选择标准,增大传播学原著资源引入率
需要注意的是传播学专业学生导向型双语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和核心,还需要精心选择符合当代传播学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当然,并非所有的传播学课程都适合调整为双语教学形式,因此在课程优化时,需要预先制定课程选择标准。部分教师在传播学双语课程选择时,仅侧重传播学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传播学现代化应用需要,事实上,在我国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传播学所受到的冲击最大,因此其可以借鉴和使用的国外优秀案例和原著资源自然越多。因此按照其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从国际通用性角度,一些可丰富传播内容的资料如跨文化传播涉及到的人际交往、国外礼仪风情、民俗等都可以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而传播学相关的名著原版也可以作为学生课下学习的资料加以借鉴。近些年来我国传播学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其引入国外先进理论、概念的思维并不快,很多国外新成果、新方法及新观点,尚未在我国传播学的教材中得以应用。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学校或教师选择传播学原版的英语或其他语言教材,并开设英语新闻编译、英语新闻写作、舆论学、经典新闻作品赏析等课程,此类课程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更能保障教材讲解的原汁原味性。
参考文献:
[1]冀蓓蓓.媒介融合视阙下中美新闻传播硕士教育改革之比较[D].重庆大学,2014(04).
[2]徐可晶.湖南省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10).
[3]邵冬梅.新闻课程中基于知识分类的体验式学习研究与实践[D].湖南大学,2014(12).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媒体传播的现象,掌握媒体传播规律从而能熟练地把握媒体传播。因此,传播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树立具有强烈专业关切精神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传播学在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课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媒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现象的一般性特征和独特性特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传播学理论的一般性和媒体传播的专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播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需要,依据专业的特点强化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部分,在加强教学理念的同时,学生对学习传播学的思想认识同样重要。许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对于《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认识不够,不太重视,完全区分传播学与新闻学,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身操作性、实践性特别强,应该加强与广播电视切合紧密的课程如《新闻学》、《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传播学》那些既枯燥又无用的理论知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传播学的理论知识对新闻传播的指导作用。所以许多同学知道媒体传播的一些传播现象,却并没有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规律和理论的层面,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宁树藩教授早在1994年就曾谈到他的一个想法:“新闻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这可说是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一是以报纸等新闻媒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形成起来的,无以名之。姑称之为广义新闻学。”而且指出:前者是核心,是基础,失去前者就不成其为新闻学了。1998年,李良荣教授与李晓林也曾撰文呼吁:“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必由之路”;“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是对传统新闻学的一次改革”。
上述学者的观点非常明确指出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学生们在学习传播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传播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才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二、切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传播学教学模式既有普遍性,也有不同专业的特殊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教学更要切合该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不仅要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媒体传播现象,更要用传播学的理论进行新闻传播的实践指导。依据专业特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教学中,使用的传播学理论教材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涉及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研究,主要包括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以及效果研究等内容,而传播效果又着重介绍四大宏观社会效果,即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知识沟假说及沉默的螺旋理论。这种安排基本上将西方传播学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生,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只向学生纯粹的介绍这些源于西方的传播学理论,肯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往往游离于专业之外,并没有和专业紧密地结合。传播理论教学要以一般原理介绍作为重点,再结合实践。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抽象的传播学理论与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感性化。比如,在讲解议程设置时,在学生们了解了它的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作和控制的过程之后,结合新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美国轰炸伊拉克之前,大肆渲染后者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也是利用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扰乱视听,推行其霸权政策。在讲解人际传播时。通过观看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电视节目录像进行探讨分析,使同学们真正理解传、受双方之间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从而指导将来的新闻采访工作,做出有创意和深度的新闻作品。
传播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提高新闻传播实践能力。教学过程应该将新闻传播现象与传播理论紧密结合,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充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三、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
传播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多开于专业学习的较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是很有益的。传播学教学必须要跳出理论型课程单向教学的传统模式。不仅要将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清晰的介绍给学生,还必须充分尊重传播学自身学科性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经调查,教学内容枯燥、抽象、难于理解,是学生们对传播学学习的普遍印象,所以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多样性的外部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方法之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是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另外,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功能,可以把诸多的教学信息,由不同媒体形式进行有机组合,将与某一教学内容相关的不同层面的资讯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课堂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如,在讲授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的内容时,播放对话、访谈类节目,借用影视的直接诱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进入教学内容情境之中。通过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嘉宾的非语言符号,如面部神态特写镜头,肢体动作细节描写来反映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对著名主持人的采访技巧也有了直观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了湖南台鲁豫主持的栏目《说出你的故事》中的《白岩松约会电视》这期节目,因为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明星主持人,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讨论非常热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还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模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加深体会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将同学从枯燥的被动接受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同时可将理论直接付诸实践,使同学们学得轻松,接受愉快。如讲解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上讲台模拟了“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以及“警钟效果”,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同学们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大众传播的教学中,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笔者组织同学们就“3·14拉萨事件”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分析,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将传播学的教学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与新闻时事紧密结合,使同学深入教学内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播学教学过程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与时俱进的探讨新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扩展自身的传播能力、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纵观人类传播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媒介即是讯息”,指出了媒介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20世纪80年代,社会形态、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人类社会出现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媒介的变化发展,使得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学科的前沿,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关注传播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探求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传播学规律。网络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多媒体化以及媒介资源的丰富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等网络媒体的许多打破传统媒体的新的传播特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同样改变着传播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传播学教学应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地树立新观念、赋予新内涵、整合新架构,不能永远停留在吸收与借鉴的层次上。譬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媒介是否依然适用?为什么?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关系是互补还是排斥?新媒介的普及将使媒介的使用形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媒介的运作方式产生影响吗?为什么?如何产生?网络等新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诸多问题需要传播学教学过程中提出或者质疑。传播学教学应该根据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而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客观的判断,并学会系统的分析。
总之。传播学是专门探讨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的学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播学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并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思考媒介信息传播现象,指导各种媒介信息传播实践。传播学教学效果的保证,需要教师多费心思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您好!
我是**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届本科毕业生,在这即将踏入社会,实现梦想的时刻,非常感谢您能给我这次自我推荐的机会。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磨练了我意志,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二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电视摄像与节目制作、媒介经营与管理、电视专题片写作、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等。通过学习,本人系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日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日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成为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日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日的基本能力;
3.具有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日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
4. 具备一定的调节和应变能力,能独立提出一些危机公共的解决之道。
此外,利用课余时间,我还多次参加各种兼职工作,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在生活中,我为人热情友善,思想积极进取,政治立场坚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辛勤劳作,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与锻炼,锐意进取,让自己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宽以待人、洁身自好”是我的处世原则;“精益求精、勇于进取”是我的精神信念;“兢兢业业、不断创新”是我的工作方式。我自信我的能力和热情使我能胜任贵公司的广播电视新闻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工作。希望公司给我一次参加面试的机会,我在此静候佳音。谢谢!
此致
敬礼!
您好!
我是**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01*届本科毕业生,在这即将踏入社会,实现梦想的时刻,非常感谢您能给我这次自我推荐的机会。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磨练了我意志,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二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电视摄像与节目制作、媒介经营与管理、电视专题片写作、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等。通过学习,本人系统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日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日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成为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日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日的基本能力;
3.具有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日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
4. 具备一定的调节和应变能力,能独立提出一些危机公共的解决之道。
此外,利用课余时间,我还多次参加各种兼职工作,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在生活中,我为人热情友善,思想积极进取,政治立场坚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辛勤劳作,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与锻炼,锐意进取,让自己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宽以待人、洁身自好”是我的处世原则;“精益求精、勇于进取”是我的精神信念;“兢兢业业、不断创新”是我的工作方式。我自信我的能力和热情使我能胜任贵公司的广播电视新闻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工作。希望公司给我一次参加面试的机会,我在此静候佳音。谢谢!
此致
敬礼!
论文摘要: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与新闻实践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与国际社会相融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新闻类专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1999年,全国60余所高校设有新闻类院(系)及专业,其中专业点超过100个;2002年,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点总数达323个;2004年年底,全国开设新闻、传播、公关、广告学院(系)及专业的高校有470余所,学生总数是1999年的7倍多。目前,中国已有近500所高校建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传播系,新闻传播教学点(专业点)近900个,在校学生超过15万人。这种急速升温的现象使中国的新闻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度、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面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当今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介融合渐成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地方院校培养的新闻人才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方向性原则,即与新闻实践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与国际社会相融合。
一、与新闻实践相融合
就目前不少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情况来看,学生学习了不少知识,却不知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合在一起,更不知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而在传媒人才市场上,“有实践经验者,有较强的组织和策划能力者优先考虑”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他们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因此,地方院校在教学上应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过去一直是新闻专业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发展,传播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传播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培养等必须有新的思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在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教育中,知识并不是教育的中心,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而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是离不开实践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充分吸收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也才能得到切实提高。只有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凭借已经获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扩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有效驾驭和运用知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必须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给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评定合适的分数,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改变那种“只重期未笔试成绩、轻实验成绩”的做法,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应加大实验成绩的比例,成绩向体现创作能力的实验倾斜。
二、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传播科技在传媒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不但带来了传播心态、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变化,而且带来了传播内容、传播理念、传播机制的变化。在媒介融合中,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要在媒体格局变化中继续生存和发展,就要借鉴和应用新的媒体技术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如办网站、办网络视频、办手机视频等。而新媒体也借助传统媒体提高了信息和市场的资源,不断拓展业务、扩大市场、壮大实力,出现了新老媒体相互融合的局面。媒体融合势必成为未来传媒业的主流,因此,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便是重中之重。地方院校应该注意和跟踪媒介发展步伐,加强对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寻找适应这种变化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为此,应基于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轨迹,并结合先进的it技术平台,以互动和动态化媒体实践为教学基本思路,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在采编及录制新闻的时候,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同时适应不同媒体的需要。要让学生注意研究新科技、掌握新科技、运用新科技,深入研究新媒体和新技术给传媒业的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变化和新机遇,并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
具体来说,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要高度关注与技术的结合,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今天的新闻教育机构的实践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信息采集工具和编辑工具的简单集成,而是具有多元设备、多元功能、多元扩展空间的教学与科研的基础设施。二是建立与社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联系通道,了解相关技术动态,把握技术趋势,熟悉技术思维,拓展技术应用。三是选择具有科学技术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由他们形成对提高师资队伍科学技术素质、对课程建设科学技术含量的带动,跳出仅凭高学历选用教师的框框,把真正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当中。
三、与国际社会相融合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一所具有国际特色、面向全国的新型新闻传播学院。该学院秉承“国际本土化,本土国际化”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为目标,创立了独特的模块化的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构建了布局合理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在该院的教师队伍中,58%的教师具有海外媒体工作背景,54%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的业务经验。在教学上,学院强化人文素质和新闻传播实务能力与技能训练,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该院率先在全国新闻院校本科教育中推行四年不间断的双语系列专业教程。品德高尚、现代传播手段应用熟练、中英语采写编播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是该院毕业生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发展,长江新闻传播学院成为国内重要的双语新闻人才的培养基地。
长江新闻传播学院的成功之路特别是它在确定培养目标方面的独到之处值得地方院校新闻教育工作者深思。虽然大多数地方高校不具备长江新闻传播学院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但只要善于用国际化视野发现自身特色,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同样能够独树一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锻造人才的“模具”,它关系到人的知识体系的建造。而知识体系对一个人的品质、胸怀、眼界、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通识教育、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和新闻传播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指构成人类文明基础知识体系和价值认知体系的教育,目的是实现对未来新闻专业人员生命潜能的全面开发和健全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专门学科基础教育是指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一门专业学科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教育,这在今天传媒专业化分工日渐精细的趋势下尤其被重视。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是专业工作的思维与方法及专业工作技能的培训教育。从新闻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专门学科基础教育体系的引入和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两个重点。因为在媒介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媒体需要的是拥有各种专业知识背景和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现代新闻人。其次,强化外语能力。21世纪的新闻传播将随着国际社会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的提高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加快其国际化趋势。因此,地方院校培养的新闻专业人才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语,因为这种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工作者的信息采集能力、对国际社会的专业表达能力和与多元文化的专业沟通能力。
总之,地方院校的新闻教育要想使其培养的产品——大学毕业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物质上舍得投入,在师资队伍上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在课程体系上要具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坚持做到与新闻实践、与信息技术、与国际社会相融合。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与新闻实践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与国际社会相融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新闻类专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1999年,全国60余所高校设有新闻类院(系)及专业,其中专业点超过100个;2002年,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点总数达323个;2004年年底,全国开设新闻、传播、公关、广告学院(系)及专业的高校有470余所,学生总数是1999年的7倍多。目前,中国已有近500所高校建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或新闻传播系,新闻传播教学点(专业点)近900个,在校学生超过15万人。这种急速升温的现象使中国的新闻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度、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面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当今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介融合渐成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教育的出路在哪里?地方院校培养的新闻人才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方向性原则,即与新闻实践相融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与国际社会相融合。
一、与新闻实践相融合
就目前不少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情况来看,学生学习了不少知识,却不知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合在一起,更不知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而在传媒人才市场上,“有实践经验者,有较强的组织和策划能力者优先考虑”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他们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历、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因此,地方院校在教学上应改变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过去一直是新闻专业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发展,传播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传播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素质培养等必须有新的思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在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教育中,知识并不是教育的中心,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而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是离不开实践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才能充分吸收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也才能得到切实提高。只有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凭借已经获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扩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有效驾驭和运用知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必须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给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评定合适的分数,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改变那种“只重期未笔试成绩、轻实验成绩”的做法,对实践性强的课程应加大实验成绩的比例,成绩向体现创作能力的实验倾斜。
二、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传播科技在传媒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不但带来了传播心态、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变化,而且带来了传播内容、传播理念、传播机制的变化。在媒介融合中,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要在媒体格局变化中继续生存和发展,就要借鉴和应用新的媒体技术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如办网站、办网络视频、办手机视频等。而新媒体也借助传统媒体提高了信息和市场的资源,不断拓展业务、扩大市场、壮大实力,出现了新老媒体相互融合的局面。媒体融合势必成为未来传媒业的主流,因此,培养新一代的“媒体融合”人才便是重中之重。地方院校应该注意和跟踪媒介发展步伐,加强对媒介融合的理论研究,寻找适应这种变化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为此,应基于中国传统媒体的发展轨迹,并结合先进的IT技术平台,以互动和动态化媒体实践为教学基本思路,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在采编及录制新闻的时候,具备突破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能同时适应不同媒体的需要。要让学生注意研究新科技、掌握新科技、运用新科技,深入研究新媒体和新技术给传媒业的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变化和新机遇,并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
具体来说,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要高度关注与技术的结合,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今天的新闻教育机构的实践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信息采集工具和编辑工具的简单集成,而是具有多元设备、多元功能、多元扩展空间的教学与科研的基础设施。二是建立与社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联系通道,了解相关技术动态,把握技术趋势,熟悉技术思维,拓展技术应用。三是选择具有科学技术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由他们形成对提高师资队伍科学技术素质、对课程建设科学技术含量的带动,跳出仅凭高学历选用教师的框框,把真正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当中。
转贴于
三、与国际社会相融合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一所具有国际特色、面向全国的新型新闻传播学院。该学院秉承“国际本土化,本土国际化”的办学宗旨,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为目标,创立了独特的模块化的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构建了布局合理的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在该院的教师队伍中,58%的教师具有海外媒体工作背景,54%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的业务经验。在教学上,学院强化人文素质和新闻传播实务能力与技能训练,注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该院率先在全国新闻院校本科教育中推行四年不间断的双语系列专业教程。品德高尚、现代传播手段应用熟练、中英语采写编播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是该院毕业生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发展,长江新闻传播学院成为国内重要的双语新闻人才的培养基地。
长江新闻传播学院的成功之路特别是它在确定培养目标方面的独到之处值得地方院校新闻教育工作者深思。虽然大多数地方高校不具备长江新闻传播学院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但只要善于用国际化视野发现自身特色,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同样能够独树一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锻造人才的“模具”,它关系到人的知识体系的建造。而知识体系对一个人的品质、胸怀、眼界、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上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通识教育、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和新闻传播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是指构成人类文明基础知识体系和价值认知体系的教育,目的是实现对未来新闻专业人员生命潜能的全面开发和健全的精神品格的塑造。专门学科基础教育是指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一门专业学科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教育,这在今天传媒专业化分工日渐精细的趋势下尤其被重视。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是专业工作的思维与方法及专业工作技能的培训教育。从新闻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专门学科基础教育体系的引入和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体系的建设是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两个重点。因为在媒介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媒体需要的是拥有各种专业知识背景和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现代新闻人。其次,强化外语能力。21世纪的新闻传播将随着国际社会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的提高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加快其国际化趋势。因此,地方院校培养的新闻专业人才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胜出,就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语,因为这种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工作者的信息采集能力、对国际社会的专业表达能力和与多元文化的专业沟通能力。
总之,地方院校的新闻教育要想使其培养的产品——大学毕业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物质上舍得投入,在师资队伍上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在课程体系上要具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坚持做到与新闻实践、与信息技术、与国际社会相融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