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4:47: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内向孩子的教育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庭教育专家、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科普作家、中国亲子关系学学者、中国性格关系学学者、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特邀嘉宾、新东方家庭教育顾问。著有《幸福的香味――按照天性教育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妙用性格》《好父母是孩子的心灵导师》等。
张勤女士20多年来致力于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工作,经手了大量个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接纳孩子的天性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一直提倡对孩子进行天性教育,请问天性教育指的是什么?它在家庭教育中有何作用?
张勤(以下简称张):天性是孩子的自然属性,即孩子与生俱来的本性。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家长必须接纳孩子的天性,顺势而为,否则困难重重。比如,孩子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都想偷懒,能多玩一会儿就多玩一会儿,能少写点作业就少写点作业,能少做点家务就少做点家务。这是孩子的天性。家长指责孩子贪玩,学习不刻苦,没有家庭责任感,就是没有接纳孩子的天性,教育显得生硬,不会收到理想效果。
记:《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这里所说的“性”,指的是天性吗?
张:“性本善”的“性”多指人的品德,我所研究的天性,指的是人的性格,概念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人的性格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的,一部分是后天培养的。所谓天性,指的是先天就具备的那部分性格,专业术语是“先天遗传性格”。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所说的“本性”,指的就是天性。
记:既然本性难移,我们研究天性还有什么意义呢?
张:当然有意义。比如地震不可避免,仍有研究的意义。孩子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要伴随孩子一生,它有哪些特点?能不能分类?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有哪些?等等,都对家庭教育有重要意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深入了解孩子的天性,又怎么能施与有效的教育呢?
记:您对孩子的天性是如何分类的?家长如何判断孩子的天性类别?
张:笼统地说,孩子的天性分为内向和外向两大类。外向性格又可分为力量型和活泼型。所谓力量型,就是性格特别倔强,有主见,从小就逆反父母,而不是等到青春期。所谓活泼型,就是每天爱哭爱闹爱蹦爱跳,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就是活泼型性格。内向性格也分为两类:坚持型和和平型。所谓坚持型,指的是孩子的意志力天生超强,容忍度也很好,稍微有一些内向,考虑问题比较深入,能把一件小事想得很深刻。所谓和平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慢性子”,孩子看上去柔柔弱弱的,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不争不抢,但实际上最后人家什么都没少得。
记:请问,性格有优劣之分吗?
张:天性只有特点不同,没有优劣之分。成功人士中,什么性格的都有。无论是内向型性格还是外向型性格,无论是力量型还是活泼型,抑或坚持型、和平型,都有最适合他走的人生之路,都可以获得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但是家长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有优劣之分,凡是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效果都好,凡是违背孩子天性的教育,效果都差。这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把家庭教育称为一种管理,那么它应该是“顺性管理”,即顺着孩子的天性,再加上一点点要求,在了解孩子天性类型的基础上为他规划人生之路,使家庭教育保持高效率,使孩子的人生少走弯路。这是家庭教育的理想模式。我认为,中国的家长都应该了解这些。许多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盲目模仿别人,其实孩子的天性才是“家教地图”,了解孩子的天性,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倔强孩子须引导
记:有的孩子非常倔强,让家长无计可施。比如,有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喜欢把铅笔放在嘴里咬。妈妈见了,赶快纠正,可是孩子不听话,还放在嘴里咬。妈妈生气了,干脆把铅笔拿走。孩子不干了,大哭大闹,哭了半个小时都不收声,最后哭晕过去。请问,对这样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
张:您举的这个例子非常典型。这个男孩的性格属于外向性格中的力量型,和二战时美国的巴顿将军同类。这种性格的孩子非常要强,力量是他生命的支柱,“谁也不能跟我斗”。这是孩子的天性,基因排列所决定的,没有办法改变。如果打击他,强迫他改变性格,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是对孩子的伤害。所以,与这样的孩子相处,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接纳孩子的天性。家长应该这样想,如果孩子将来用这股子倔劲去克服困难,去钻研难题,该有多好啊。其次,妈妈强硬地拿走他的铅笔不妥。铅笔是孩子的东西,咬铅笔对他来说是件快乐的事,别人随便拿走他当然不高兴,他认为自己没错,无端被大人侵犯。妈妈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找一个可以咬的东西,替换铅笔。孩子正在长牙,需要咬东西,不是吗?需要提醒的是,经常这样不经孩子允许就拿走他的东西,孩子可能会失去安全感,其性格中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因为他要保护自己。也就是说,妈妈这样做不是在纠正孩子,而是在培养孩子的倔强。
记:可是,有些孩子倔强起来让家长左右为难。比如,孩子在超市里看中一个电动玩具,要求妈妈给买,不买就哭闹,满地打滚儿。这种时候,家长该怎么办呢?
张:首先,家长要知道,这样的孩子特别有主见,会为自己做决定,是好事。如果孩子没有主见,到了十六七岁,早上出门穿什么衣服还要问妈妈,岂不是更让家长发愁?这样想,家长就有理由接纳孩子的天性。其次,孩子性格属于外向类型中的力量型,家长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把这股力量用得是地方,用得合适。孩子要买那款电动玩具,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家长买给他也可以,让孩子享受一下自己做主的乐趣,有何不妥呢?如果家长认为不能买,也不要斥责孩子,而应该与孩子沟通。
记:怎么沟通呢?很多家长对此束手无策,因为孩子根本不讲理。
张:孩子都是讲理的,不讲理的恰恰是家长,确切地说,家长没有摸到讲理的门道。所谓倔强,说白了就是要“立刻我说了算”,当然有无知、莽撞的成分在里面,为了避免孩子吃亏,家长的干涉是必要的,但不可强制。既然孩子有主见,希望对自己的事做决定,那不妨让他再决定一次。家长可以用温柔的语气跟孩子沟通,摆出三个选项,分别得到三个结果,有好有坏,让孩子自己选择。比如,如果马上买这款电动玩具,这个月就不能再买别的玩具;如果放弃这款电动玩具,就能省下钱来买许多别的玩具;如果迟几天再买,或许能等到新型号上市,等等。家长比孩子更有生活经验,对事情考虑得更全面,有些选项以及可能得到的结果是孩子想不到的,这种时候,孩子一定会思考,趋利避害的本能会让孩子最终选择最好的选项。
记:这办法好!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孩子的思考能力。不过,如果孩子犯了倔脾气,非选择最不好的选项怎么办呢?家长能否顺着孩子,让他尝尝失败的滋味,用事实教育他呢?
张:如果后果不严重,让孩子知道后悔的滋味也不错。但是,如果后果特别严重,家长不可袖手旁观。其实,只要在给出选项的时候把结果讲清楚,有意地引导孩子,孩子多半不会跟家长对着干。试想,孩子都是想取悦家长的,既然家长和颜悦色地跟他讲道理,这么尊重他,让他自己选择,他当然不会再胡闹。
记:孩子上了中学就进入了青春期,有的性格变得特别倔强,甚至故意跟家长对着干,让家长非常烦恼。有家长问,孩子喜欢读课外书,屡教不改。碰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张:首先,喜欢读课外书不是坏习惯。如果孩子在阅读中获得了乐趣,那么家长要做的不是限制,而是鼓励。其次,家长应该跟孩子沟通,问孩子这本书好在哪儿,哪些方面吸引人,是人物有魅力,还是描述特别美。根据孩子回答,家长可以进一步与孩子讨论,了解孩子的审美取向,矫正孩子可能存在的认识偏差。您看,这样的聊天不正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吗?
内向孩子要鼓励
记:相对来说,性格内向的孩子比较乖,好养活,但是家长也担心,害怕孩子太懦弱,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下风。
张: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善加利用,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会取得成功。性格内向的孩子有许多优点,比如比较安静,不吵闹,家长忙的时候,给他一本书,他可以一个人读很长时间,不缠人;再比如,孩子撞到桌子角,哭也好不哭也好,都会在内心建立防范意识,不会反复撞桌子角。
记:内向的孩子胆子小,五六岁了见生人都不敢打招呼,直往家长身后躲,许多家长对此很发愁。
张: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急躁,因为急躁意味着不接纳孩子的性格。当家长不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更害怕。孩子会想,反正我不好,妈妈不喜欢,再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家长接纳孩子的性格,认为孩子不敢与生人打招呼只是孩子不擅长,而孩子不擅长的方面正是需要家长帮助的,那一切都好办了。家长可以蹲下来温和地对孩子说:“叫阿姨。阿姨是很喜欢你的。”如果孩子不配合,继续朝家长身后躲,家长也不要勉强,而应该大大方方地替孩子道歉。家长这样做,既让孩子得到了尊重,也让孩子意识到,与生人打招呼没那么可怕,后果没那么严重,他就不那么紧张了,因为家长很放松,没有大惊小怪,就会为他下次打招呼做好意识上的铺垫。
记:这是一种耐心,一种等待。
张:是的。对内向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耐心是对孩子最有效的鼓励。
记:有的教育专家说,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不妨鼓励他养小动物,以此锻炼他的交际能力。请问,这办法可取吗?
张:当然可取。其实,无论内向的孩子还是外向的孩子,都非常适合养小动物,只是养的时候侧重点不同。内向孩子养小动物,主要是培养他的爱心和沟通能力。比如孩子喜欢小猫,买一只回家养,孩子平时少不得要跟它说话。如果小猫做坏事了,父母要鼓励孩子与小猫交流。孩子会说:“小猫呀,你又偷吃东西了,记住啊,以后不要再偷吃了,要做个好孩子。”这样的交流当然是单向的,但对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沟通能力大有好处。但是,单单养小动物是不够的,对内向的孩子,家长应该做得更多。
记:家长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张:性格内向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害怕面对陌生环境。入园、入学、小升初,只要突然面对新环境,性格外向的孩子适应得非常快,新奇感会刺激他们的探索欲,让他们兴奋异常,很快跟同学打成一片,但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很害怕,害怕老师,怀念以前熟悉的环境,思念以前的小伙伴,等等,陌生感让他们手足无措。一般来说,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需要两周到两个月的适应时间。由于不适应新环境,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或成绩下降现象。家长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多陪伴孩子,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引导孩子,帮助孩子缩短适应时间,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记:性格内向的孩子容易出现安全感缺失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防范?
张: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孩子的性格类型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3岁以前是完全霸占妈妈的,饿了就哭,尿了也哭,瞌睡了找妈妈,他认为妈妈必须24小时属于他。一直到5岁,孩子都是在建立亲密感。所以,我强烈建议家长,孩子5岁以前一定要自己带,因为亲密感一定要跟父母建立,别人不行。孩子5岁以后,性格外向的孩子开始探索外部世界,而性格内向的孩子仍需要父母的拥抱,因为他的安全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他需要父母的保护。
记: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的父母们都在职场打拼,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上全托幼儿园、读寄宿制学校。您赞同这种做法吗?
案例:
小宇5岁了,上幼儿园大班,白晳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聪明又可爱。但据小宇妈妈反映,小宇性格内向,言语木讷,在家很少说话。有时一上午不说一句话,一个玩具可以反复摆弄很久。在幼儿园,表现得很不积极,一点儿也不活跃,怕生,胆子小,不爱搭理人。小宇妈妈很担心孩子性格太内向,将来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分析:
经了解,小宇的父母性格都比较内向,不善交流。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母亲从外地嫁过来,和周围的人不熟悉,所以家中很少有客人来往,也很少带孩子出去玩。
指导师:你是不是不太喜欢孩子的性格?
母亲:对,我不喜欢他的胆怯、内向。很希望他做什么事都能胆子放开,多说点话,不要老是不和人说话。
一个人的性格中有先天的气质特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孩子的性格多少会带有父母性格的痕迹。但是,先天的因素只是生物前提,而后天的环境才对性格形成起决定作用。沉默的家庭氛围——夫妻不善交流,朋友往来少,自然不如活跃的家庭氛围更容易使孩子拥有外向、活泼的性格倾向。
指导师:你为什么不喜欢孩子的内向性格?
母亲(沉思了一会):可能是我不喜欢自己的内向性格吧,所以不希望孩子像我。我小时候也是很内向,不爱说话,很文静,而且特别胆小。现在孩子也特别胆小,怕生。家中来了客人,他就躲在我身后,让他叫叔叔阿姨,怎么也不肯叫。幼儿园的讲故事课,轮到他上去,就涨得脸通红,结结巴巴地好不容易才勉强讲完,但我心里一点也不满意,别的孩子多大方啊。
母亲认为内向不好,所以不认同、不接纳自己的性格,自然也不认同、不接纳孩子的性格。母亲以为孩子也会和她一样不喜欢自己的性格,所以想帮孩子改变他的性格。这是投射心理在起作用。
负面影响:
由于母亲把性格内向当作缺点,从内心不接纳它,所以特别担忧自己的不足在孩子身上重演。她比一般人更在意孩子的内向、胆小等特点,导致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身上的特点,无意中放大孩子身上的缺点,从而紧张焦虑,担忧害怕,产生不安全感。
比如小宇讲故事,小宇在先天带有内向、胆怯的性格特征里,能够突破自己,最终把故事讲完,已经很了不起了。母亲应该鼓掌才对,但母亲却不满意,为什么?因为她忽视了孩子之间的性格差异,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抹煞了孩子有先天性格特征的一面。母亲只是一味地想看到一个活泼大方、主动胆大的孩子。对于小宇来说,要求相对高了,同时也太性急了。
指导建议:
1、要先接纳自己,再谈接纳孩子
内向与外向,无好坏之分,各有各的特点,所以它并不是缺点。母亲要接纳孩子的性格,只有在接纳的前提下,才谈得上教育好孩子。而要接纳孩子的性格,首先要先接纳自己的性格,只有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接纳孩子,欣赏孩子。
2、扩大社交圈子,说话多靠锻炼
在尊重孩子性格的基础上作适当改善。比如多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走走,多跑多玩,邀请别家的孩子到自家来玩;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来陪伴孩子,满足孩子的精神需要;主动和孩子说话,引导孩子多说,可以陪孩子玩语言游戏,比如在家开“演讲会”、玩绕口令、背儿歌、讲故事等等,以锻炼孩子的口才。
3、打造温馨家庭,活跃交流氛围
家庭是培养孩子性格的土壤,要让孩子变得活泼外向,首先自己要多说多笑,营造一种具幽默感的、富有朝气的、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受到感染,变得乐观、活泼,富有朝气。孩子对环境因素的吸收能力很强,孩子始终生活在细节中。即使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也可以通过增加每天通电话的频率,或者网络视频语音聊天等方式创造活跃的家庭氛围,并让孩子参与其中。
4、不贴负面标签,多用正面教育
平时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给孩子负面评价,不要采用负面强化,比如不要对旁人说“这孩子就是不爱说话”;也不要说教、指责孩子“你要多说话”“你怎么这么胆小”,而要多采用正向的教育,即采用鼓励、赏识、表扬、正面暗示等方法。
5、父亲多陪孩子,培养阳光性格
关键词: 内向儿童 欣赏教育 教育艺术
在我们面对的一群孩子中,多数孩子活泼好动,能言善辩,敢做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多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语,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没有其他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内向、胆小。而造成孩子内向、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那么对胆小、内向的孩子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欣赏。”而欣赏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欣赏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欣赏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欣赏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在十几年的小学教育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对孩子进行欣赏教育,是促使孩子性格开朗、形成自信的有效途径。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参阅参考文献,对如何对胆小、内向的孩子进行欣赏教育作分析。
一、抓住关键,掌握欣赏教育的艺术
欣赏孩子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中,我经常试着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内向的孩子,发现其“闪光点”,注重随机教育,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切忌大声呵斥,而是讲究艺术,语气婉转而富有启发性,既帮助孩子找到不足,又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孩子才能从教师的态度中敏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热爱与信任,从而充满自信心。并要求家长在家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可以多引导,让他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
在上学期新接班级一年级中,就有这么一个小不点瞿苗苗(化名),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我肯定她就是班上的小胆小鬼了。她个子小,却自己坐在第一排最后的角落里,她趴在桌子上,眼睛不敢正视黑板,不把脚踮起来,就很难发现后面还有一个小朋友。当我问她叫什么名字时,那声音小得可怜。下课后,她虽然走出教室,但也只是紧贴在墙角里,不和其他小朋友玩。半年来,我经常和家长联系,并发现她虽然胆小,但是学习很积极,老师教完的拼音,看着其他小朋友都会读了,自己不会她会急得哭起来。找到她的闪光点,我便不失时机在她身上实施欣赏教育。课上,我用欣赏的目光鼓励她站起来读书;课后带她走进玩耍的孩子群中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学期她终于走出来了,下课敢在操场上蹦跳,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声音也稍大了很多,家长也反映她有所改变了。而最让我吃惊的是:她中午也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拿着语文书走进办公室怯怯地说:“老师,我读书给您听!”
二、多方引导,培养孩子自赏能力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悦纳自我,是对自己欣赏自信的基础,是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心、培养孩子自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树立孩子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孩子自赏能力的方法很多。“击鼓传花”是孩子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老师通过引导孩子说出“接住花”的小朋友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赞赏等方式,既可让孩子感受到被赞赏的快乐,又可培养孩子关注别人优点、克服不足的良好习惯。
三、营造氛围,创设群体欣赏情境
小孩子都喜欢别人欣赏自己,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欣赏。面对这样的孩子,光靠老师的“孤军作战”去欣赏,是不容易奏效的。这就需要以老师为主导,营造氛围,创设群体欣赏情境,发挥孩子“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低年级,创设群体欣赏的例子很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画展、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形式,都可以为孩子创造参加各种活动在群体欣赏中体验被欣赏的条件,使孩子产生自信心。
四、父母参与欣赏教育
民乐县现有“留守儿童”13157人,占在校学生的27.5%。其中学前儿童1266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9.62%。农村的“留守儿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父母亲中的一方外出打工,留下另一方照顾孩子,形成“单亲孩子”,这类占40%左右;另一类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邻里、亲戚,形成“孤儿”,占60%左右。这类儿童由于长时间亲情的失去,加上孩子早期教育的不完善,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不健全的状态。㈠性格内向,与群体格格不入“留守儿童”的通病是心理孤独。长时间没有人管制,他们的行为处于没有限制或者限制不合理的情况,大多数幼儿缺乏一定的社交行为能力。这些孩子中,有的缺乏热情,不合群,对他人冷漠;有的性格孤僻,很少说话,独来独往。这类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忽略了与孩子进行交流,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㈡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很强,对抗情绪极其严重,不遵守日常的活动规定,喜欢和别人吵闹、打架、胡作非为;不听管束,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代管人如果教育失当,孩子容易形成毒霸专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㈢缺乏学习榜样“留守儿童”正处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需要父母在各方面为他做出表率,成为他们的行为榜样,例如在性格、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缺失,会给孩子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农村父母缺乏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造成幼儿的家庭教育不足。㈣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祖辈的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溺爱现象严重,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精神需求、道德习惯养成缺乏关注。由于缺乏有效地管束,造成孩子道德失范的现象严重,不遵守规章制度,甚至成为失足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家庭和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一个原因,整个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宏观原因。㈠家庭教育不健全由于长期的外出务工,父母和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子女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也不能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教育水平、思想观念等的限制,使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存在着忽视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情感支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的心理,使得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限制。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由此,学校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品德的培养,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的教育资源分配差距过大,部分农村学校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紧缺的情况。㈢配套政策不完善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但是现行制度和机构设置的不完善是留守儿童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原因之一。首先,社会分层使得农民工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低下,影响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其次,保护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机制还不健全。政府对农民工的就业保障、子女的教育问题监管力度不够,他们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保障。最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很容易陷入思想误区。
三、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㈠增强
“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幼儿园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例如某些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展示他们的作品,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时,幼儿教师应当为这部分儿童多创造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强化其沟通交流能力。
㈡提升
“留守儿童”的能力、意志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儿童”能力、意志的发展。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小老师”的办法,鼓励有进步的“留守儿童”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才能和个性的机会。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表达能力,使他们受到更多的关爱,降低他们由于教育断层带来的不良影响。适当的活动也有助于儿童能力的提高,在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和同伴一起活动、做游戏,通过交流、沟通与其他伙伴建立友谊,使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充分感受到集体活动所带来的温暖。通过交流、沟通与其他伙伴建立友谊。
㈢做好与家庭的联系工作,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
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定期走访家长,通过教师的努力,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方法,与家长一起探讨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像性格孤僻的小孩,教师应及时与监护人取得联系,告知监护人孩子在校的情况,并且教师需要掌握孩子在家庭的日常表现,与家长共同配合,采取最好的教育方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父母外出打工回家的时间召开家长会,与孩子的父母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掌握他们的联系方式,以便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家长或者临时监护人取得联系。
㈣转变临时监护人的错误观念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一般有这样的错误观念:只要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吃饱穿暖就算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其实不然,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表层上,还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意志,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精神和心理需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㈤建立
“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要及时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对其进行观察、记录。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性格特点,区别对待,对于家庭教育的误区要及时纠正,有效地发挥幼儿园的教育功能。
四、结语
【关键词】幼儿教育 激励教育 积极性 物质 精神
在如今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状况下,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宁愿自己累点,也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得优异。可是,在教育的同时发现孩子没多少兴趣去学习,力不从心,不知道原因在哪,从何下手。
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在未受到激励时,只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们受到有效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90%,甚至更高。因此,激励教育是在有效教育中的一种良好措施,在实际过程中也确实能达到一种比较好的效果,不过要方法得当,因人而异。
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例如在上音乐课的时候,叫其中一位同学站在前面唱歌,可能第一次唱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虽然下面的同学没怎么听出来,不过老师在他(她)唱完的时候在全班面前表扬。之后在下次随机抽出上来唱歌的时候会发现他(她)唱歌时比第一次要自信很多,这个便是进步。
其实这个就是激励教育,它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形式,在很多家庭中,家长更加注重物质激励,而在学校里老师着重的是精神激励。不过,在进行激励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因为每一种方法不是完全可行的,因此这要求老师的应变能力,投其所好地激励教育。
在学校中有很乖的孩子,自然而然也有调皮的孩子,上课捣乱纪律,课下“欺负”同学,破坏公物,我想这样的孩子都是有的,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教育呢?
其实这样的孩子也是他们的个性所在,我们不能把“差学生”的帽子扣在他们的头上,现在的社会讲究培养不同的人才,每个人的身上的个性(特别的恶劣的除外)只要好好培养和利用,这个无疑会为孩子的未来添上光彩的。往往有时候“调皮”的孩子是属于活泼型的孩子,他们往往活动能力强,交际应变能力也较强,这种学生在今后进入社会会比那么内向的孩子更受欢迎。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批评他不好的地方,同时也充分肯定积极的方面。
一、物质激励教育
所谓物质激励教育,就是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出发,对物质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从而激发人的向上动机并控制其行为的趋向。物质激励是教育激励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对于我们学前教育的孩子其实很小的东西就可以满足孩子的内心,因此物质激励更是效果显著,不过给予孩子的物质应该是他(她)所喜欢的,感兴趣的,这个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或者交谈比较明显的反应出。当然对于所定的目标也要切合实际,是经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在此努力中可以反映孩子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要注意奖励必须要及时。现在在电视上,常常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妈妈让孩子去做某件事,答应孩子做好后给予他某样东西作为奖励,当孩子做完后欣喜若狂地向妈妈要奖励时,妈妈却又用另一种说辞来推脱,达到自己的一种目的后便哄哄孩子。作为爸爸在一旁看不下去了,便答应一定给予奖励,并说这个是诚信教育。其实在现实情况中也是如此,孩子是单纯的,他们是没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他们往往会把身边的一个人(这个人是他们所崇拜或者喜欢的)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很多习惯和行为潜移默化地被他们学去了,而老师在孩子的心中往往是形象比较高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保证激励的及时。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祖国花朵的负责。
二、精神激励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一个多向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将心比心,虽然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比较多,但是如果两者可以通过很真诚的感情进行交流,让学生喜爱老师,那么,这将激发学生对这个老师上课的积极性,也比较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在师生感情比较融洽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老师的讲话。特别在学生犯小错误或者有其他困难的时候,作为老师更应该主动关心,以此会达到一种更好的效果。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大家之间不应该不想揭短的,特别是有很多同龄人的场合下,对于孩子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不希望被身边的人否定,更不希望“丢脸”。所以,老师要尽可能避免孩子在公众场合下的被批评,不过也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正如前文提高的一个例子,其实当孩子能每次非常自信地站在台上时,他(她)就是一个进步,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也就是老师几个字的事,请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巨大的精神激励。
三、自我激励教育
1 首先要让孩子自己认识自己。不过这个需要老师不断引导,要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这个通过对比竞争可以起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每个孩子都有好胜心,在互相竞争中不断提高。
2 相信自己。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挑战,不要知难就退,即使感觉很难做好或者完成,也要相信自己,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做,哪怕结果不怎么令人满意,很多时候我们注重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每一种方法固然有它的好处,不过要不同问题不同对待,同时,自己也要通过现实中的各种事例进行总结,加强和完善激励教育的方法方式。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是比较内向的,而且胆子又比较小,作为老师,肯定不希望一个男孩这么内向,我通过谈话,点名让他参加一些活动和表演节目,当看到他有进步时会去表扬他。可是久而久之,这位男孩似乎对表扬产生了依赖,如果没有得到表扬的话又会变得那么内向,甚至更糟。之后,我又通过许多其他方式,慢慢地让他变得勇敢。
在幼儿教育中,这是个对孩子今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时期,老师除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保持优异外,更多要让他们慢慢形成一种比较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在年龄比较小的时期,激励教育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希望每位老师和家长能以较远的眼光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不仅不要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更不要输在做人的起跑线上。
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母亲,高中毕业,有点文化,很早就在村边开了一个小商店;父亲,初中毕业,文化水平低,在离家五六十公里远的一个小化工厂上班。家庭收入不多,勉强能维持生活。
教育方式与父母性格:父亲离家远,几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所以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落在母亲身上。母亲性格内向,由于开商店的缘故,基本没有工夫陪孩子玩,但对孩子照顾得很好,要求也很严,一上火就打骂孩子。
指导方法:心理辅导――改变认知法
根据小龙母亲提出的关于孩子性格的烦恼,我认为有必要改变她对“内向”的理解。下面,我就本次交流做一简短分析。指导老师:你好象不喜欢孩子的性格?母亲:是啊,孩子胆小,内向,将来怎么能成大事呢?我希望他胆子能大一点,活泼开朗一些。指导老师:你们夫妻平常说话多吗?家中来客人多吗?母亲:我们很少交流,他爸回来次数也少,也不爱说话;家中基本上没什么客人。分析:一个人的性格中有先天的气质特征,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先天的因素只是生物前提,而后天的环境才对性格起决定作用。在这个家庭中,父母都沉默少语,不善交流,朋友往来少,自然使孩子的性格不活泼开朗。指导老师:你认为孩子的内向性格有什么危害吗?母亲:我自己就很内向,所以不希望孩子也这样。平常孩子胆小,不爱说话,来了生人更是躲在我身后,不肯叫人,怎么启发、诱导都不行,我真的很苦恼。将来,这种性格怎么在社会上吃得消呢?分析:家长对自己的性格不满意、不认同,所以对孩子的性格当然不接受,希望孩子从小能改变胆小、内向的性格。这是投射心理在起作用。家长把它当作缺点,内心从不接纳它,所以特别担忧自己的弱点在孩子身上重现,对孩子的种种表现,感到恐惧不安,紧张、害怕。对孩子的鼓励少,总是怨恨孩子的胆小怕事。母亲:还有一次他闹着要到三里地外的镇上看电影,我就给他钱让他自己去,但他嚷着让我陪他去。我没工夫,就冲他发火,骂他胆小如鼠。指导老师:你发火时对他说什么?母亲:我骂他怎么这么胆小,连个小镇都不敢去,别的孩子早就拉帮结伙去玩了。分析:在日常教育中,最有杀伤力的就是“负面的强化”,也就是高频率地使用一些否定词、反面词否定孩子、暗示孩子,最终使孩子自己否定自己,失去了信心,滋生了自卑心理。父母越是采用负面的强化,这种不良行为的出现率就越高。成人的负面评价会让孩子形成负面的认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构建极为不利。指导老师:您是不是认为内向是一种缺点?母亲:当然是。他这样的性格,将来在社会上肯定是吃不开的。他爸就是个老实、木讷的人,孩子又这样,我该怎么办?分析:人的性格并不是简单的二分法。每个人的性格当中多少都有内向或外向的特点。外向和内向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不管哪种性格或倾向,只要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就属于健康的性格。家长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要看到有利的、正向的一面。比如内向的孩子言行谨慎,说话有分寸,不鲁莽行事,考虑问题周到全面,有个性,有主见,善于观察思考,独立性强,少说多做,甚至还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通过本次家访,我知道了小龙性格内向胆小的原因。经过和家长的反复商讨,我们决定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小龙的日常行为:
1. 正面强化,不给学生贴负面的标签。在学校和家庭中,教师和家长只要发现了学生积极的语言和行动,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和赏识,让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有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好的言行可以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树立其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2.积极引导,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在家庭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当“老板”,学会招呼客人、收钱、递货等,慢慢学着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一回生,两回熟,胆子也就逐渐大起来了。在班级,老师要鼓励他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团结同学、帮助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友好相处;学会结交朋友,并与他们同甘共苦;多举行一些有趣的比赛、游戏等活动,让他参与其中,获得参与的兴奋、成功的喜悦。
3.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到人多的地方走走,多跑多玩,可以邀请别的孩子到自家玩耍,多到亲戚家串串门,教会他怎样与小孩大人讲话做事。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周围的景点走走,多接触一下大自然,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和气魄。
4.家庭中要营造和谐幽默的气氛。家长要带头多说笑,营造一种具有幽默感的、富有朝气的、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受到感染,变得乐观、活泼、富有朝气。
5.母亲要接纳孩子的性格,接纳这个人。只有在接纳的前提下,才谈得上教育好孩子,如果不接纳自己,也不会做到接纳孩子。只有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接纳孩子、欣赏孩子。
在教学活动中“评价”无处不在,有时候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或是一句短短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应贯穿于孩子的一日活动中,没有评价,孩子就不知道对与错、好与坏……然而要做到“科学有效评价”却并不容易,科学有效评价需:评价要适时和适度,评价要“积极”,即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保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要正确处理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关系;以精神奖励为主,两者适当结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运用奖励的方式也应不同。如对胆子小、能力差的孩子,只要有点滴进步就应大大地肯定与表扬,使其提高自信心;对有自满情绪或能力较强的孩子,运用表扬、奖励的方法要有节制。
作为教师,我们在进行表扬和批评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倾听、观察、分析孩子产生行为的原因。对每一个孩子都应一视同仁,既要看孩子的优点,又要看孩子的缺点,根据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作出评价,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是纵向比较而不是横向比较,我们要看到每个孩子的进步。表扬是为了肯定孩子,促使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而批评是为了避免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为了使孩子发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便于及时改正,纠正孩子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每一个孩子的性格是不同的,对一些比较沉静、内向、胆小的孩子,更应该讲究评价的艺术。这些孩子会因为老师的批评长时间放不下,表现为情绪紧张、抑郁、对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失去兴趣。教师运用先扬后抑的评价,效果会更好。比如,我们班里的一位学生小冬,她午餐吃饭的时候特慢,但是做练习、画画时却很认真,也完成得很好。于是,我经常会说:“小冬,你画画真不错,要是吃饭也快一点就更好了。”没想到她还真进步了不少。我想,这种方法,更能引起这些内向孩子的注意,而且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对那些性格外向、活泼的孩子,可以采用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行,但也应注意语言的选择。有些孩子能力强,经常受到表扬,教师要注意防止这些孩子产生骄傲情绪,教师可少表扬或不表扬。
评价应采用孩子适合接受的形式。 教师对孩子进行表扬或批评时,应引起孩子的重视,使之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在教育教学和日常活动中,我们还为孩子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孩子学会判断。如两位小朋友位争夺玩具打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及时引导孩子讨论这两位同学的做法对不对,应该表扬还是批评,这就使学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认识。同时表扬、奖励孩子,应该不拘一格,应因时因事而异,以充分显示出表扬的真正魅力。在表扬、奖励过程中,要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使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对其进步给予肯定奖励和评价时,让孩子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总之,我们老师在对孩子的评价活动中,应始终以有效促进孩子发展为宗旨,客观反映孩子的实际状况。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过程,使教师和家长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任何人都同时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倾向。儿童也不例外。当一个儿童内向性倾向占优势时,我们就说他属于内向性格。外向的儿童可能活泼、主动,可以较快融入新的环境,内向的儿童则可能安静、听话,能够踏实地完成成人布置的任务;但外向型的儿童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主意,而内向型的儿童也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侃侃而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内向与外向既不是绝对的,也没有好坏之分。内向型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占到1/5~1/4。难以想象,这个世界如果只有外向型的人将会是什么样子!
家长莫多虑
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经验的影响。即使是先天决定的部分在后天发展上也存在一定的“时间表”,就算家长什么都不做,孩子也不会一成不变:原先见到陌生人就“藏猫猫”的孩子忽然变得滔滔不绝,逢人便主动打招呼:原先“自来熟”的孩子有一天却变得安静、内敛。作为家长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就是顺其自然,接受并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避免按照自己的想法对孩子进行人为“改造”。尤其要提醒那些有内向型孩子的外向型家长,不要对与自己性格相反的孩子强制“改造”,你们应该做的就是理解、理解再理解。还有就是内向型的家长可能饱受“内向之苦”,对自己孩子性格的要求更“高”。这样的家长应当多多反思:一直以来只注意到自身的缺点和内向性格的不足,是不是帮你摆脱了内向的“阴影”呢?恐怕不是的。如果你能够更多地发现和肯定内向的长处,很多困扰也许就不复存在了。
调教要得法
家长为内向孩子提供的教养环境也不该是以改造为目的的。而是要适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首先,要给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在与人交往方面,在大家庭里“见过世面”的孩子与陌生人交往时就会比较轻松,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大家庭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孩子有更多机会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交往方式,孩子会发现活跃开放的人更受欢迎,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并强化巩固。所以家长应当多给孩子创造类似的机会,比如:在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多和其他小朋友的家长聊一聊、和老师经常沟通;在小区里和邻居们多谈谈天;常带孩子到亲戚朋友家走动;邀请年龄相近的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家长在这样做的时候不要强求孩子怎样表现,只要给孩子机会看到、模仿就行了。当家长和周围人成为熟人,甚至朋友的时候,一旁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不再把他们当做陌生人,和这些“熟人”或“朋友”打招呼、说话的可能就会大大增加。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方式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学习,通过观察同龄孩子,同样可以掌握与人相处的方法。试想,如果家长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必须如何做,一旦孩子做不到、做不好,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长很可能失去耐心而对孩子露出冷脸,其结果势必导致孩子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退缩甚至逃避。
其次,多给孩子提供独立生活的机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凡是动手能力强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积极主动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自理内容要让孩子自己去完成,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多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吃饭前帮助家长摆放碗筷,吃完饭收拾碗筷;在家长的指导下收拾自己的玩具,简单整理自己的房间;去书店时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书籍;去游乐场时,在家长的建议下自己安排游乐的顺序等等,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而包办代替。再例如: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让他给客人拿水果;小朋友来做客时,让他带着小朋友参观各个房间;看到买菜回来的邻居奶奶,家长打招呼的时候,也让他帮忙拿些东西。内向型的孩子与人交往时更倾向采取实际的行动,家长要利用这一点帮助孩子与周围人熟悉起来。动手能力的增强,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和主动性,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孩子很可能没等你发话就跑着去做了。
有一个叫阿龙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时候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老师让他上台表演。他总是拒绝,和邻居打招呼也总是很被动。一次,妈妈带他去参加单位的新年联欢会。宴会上有1 00多人,每桌同事轮流派代表上台表演节目。前面一桌是一位和阿龙同龄的小姑娘上台表演舞蹈,表演后作为奖励,小姑娘得到了一个小玩具。阿龙的妈妈随口说了一句:“上台表演还有小玩具做奖励呢,你想不想要?”阿龙回答说:“想要。”妈妈不大相信阿龙会为了奖品上台表演,就追问他:“要奖品得上台表演节目,你去表演吗?”没想到阿龙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众目暌睽之下,阿龙上台表演了一首在幼儿园新学的儿歌,声音洪亮。落落大方。表演结束后,他不仅得到了小玩具,也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鼓励。这件事让妈妈意识到,内向的孩子也有自己内心的渴望,一旦动机强烈,就会努力去争取。家长要做的就是善于发现能够激发孩子行动的动机。正确加以引导。如果阿龙的妈妈没有发现孩子对小玩具的渴望,就很难对自己的孩子有如此深入的了解,更难以激发出这个内向型孩子的另一面。
最后,强调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