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6:02: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临床医学技术专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宽口径培养、扩大知识面,已成为高职医学教育的一个教学改革重点,即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相关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注重医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性化和多种能力的培养,以使高职专业的学生将来有一定的发展动力和能力。为此,为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本文由收集整理求,我们结合这几年对临床医学专业《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教学的了解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从2008年开始我们教研室改革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常用护理技术》课程的教学,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1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某些护理理论、护理技术的同时,学会与人、与患者的沟通的技巧,培养与患者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为今后与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良好合作打下基础。并且能了解社区护理的的特点,为使以后走向社区打下基础。
2 教学对象与教学安排:
三年制统招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为时9周,周学时6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比为1:1。
3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4 教学方法:
4.1 理论性强的章节如绪论、护理程序、职业防护等以课堂讲授为主,突出要点,配以一些实况录像资料.,如护理程序在临床上的运用过程录像。
4.2 人际沟通理论与技巧采用设置情景案例,在学生讨论和表演中教师道出或总结出人际沟通的基本理论知识,课下留下情景案例作业做思考,学生实习课上练习。
4.3 常用护理技术课堂实习很重要,采用学生先自学再看录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规范示教,示教中引进涉及到操作的理论知识,示教完毕学生立即进入练习。
5 体会与讨论:
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宽阔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的医学生已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医学生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已得到医学教育界的共识。但由于一些观念和重视度的问题,再加上三年制高职医学专业学制短学时紧张,所以一些院校还是十分重视医学专业的学习,虽然近几年按照教学计划加设了30学时左右的护理技术课程,但仍忽视高职医学生沟通能力和多种知识结构的培养,这对于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临床医学;特色专业;打造
汕头大学医学院是1983年由汕头医学专科院校并入汕头大学而成立的,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并有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权。2002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同年该专业获广东省首批名牌专业。在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在李嘉诚先生的直接关注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精品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确定“医德医术兼优”的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构建以系统整合为基础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坚持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等,打造临床医学特色专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广东省精品课程6门,广东省示范教学实验中心2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该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 “精品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
首先严格控制招生数(200~220人/年),坚持高起点,高质量,新生录取全部为国家重点分数线以上且为第一志愿,同时每年选拔30名优秀新生组成全英教学实验班,实行滚动式管理;在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突显“精品”教育的内涵,坚持对学生进行精雕细刻,形成医学精品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1]。
2 “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汕头大学是国际著名的企业家及公益慈善家李嘉诚先生捐巨资兴办的综合性大学。李嘉诚先生对医学院不仅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给医学院的题词“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成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既掌握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具备宽厚的医学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临床医师。
二 以精品教育为出发点,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以精品教育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医学实际需求和医学发展趋势,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致力于精雕细琢培养知识、能力、品德俱佳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精心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1 基础与临床整合的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医学院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参照英国威尔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教学模式,将以往的“以学科为主”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转变为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践“系统整合”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教学。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型医学整合课程体系,为实现人才精细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型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以器官系统为基础重整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基础医学知识的衔接与渗透。
新型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核心课程占56%,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人文社科课程、系统整合模块、技能模块及临床核心模块5大类;第二部分临床实习占20%;第三部分选修课程占24%,选修课包括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专业选修等5个课程组,选修实践包括预防医学实践和基层临床实习、专科临床实习或回归基础科研训练[2]。
新型医学整合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老三段教学模式(基础、临床、实习)及学科完整性,体现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整合与重组,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后期回归基础。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而创新了一系列教学方法。
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学习平台。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医学院非常重视并投资建设教学资源,利用校园网络环境,为师生搭建起教与学的桥梁。“新教学模式网站”、“临床技能中心网站”、“机能学实验教学网站”、“病理学教学网站”、“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网站”等遍布各个学科。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及课外知识的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广泛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PBL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要求各门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其中以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 based learning, PBL)的讨论方式为主,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学时数采用PBL教学,而且实施过程要稳步扎实,并认真编写PBL教案、课件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实现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医学院于1998年建设卫星远程教学系统,师生通过卫星频道和国外、境外大学用英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会(CPC)、医疗研讨会等。2004年又与西澳大学签约,两校通过Internet-Ⅱ同步进行远程教学活动。高年级学生都要参加远程教育会议并热烈发表意见或提问题。用最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传统课堂的屏障、延伸课堂的涵义、扩大学生的视野。
在临床技能实践课程教学中,采用模拟技术与虚拟技术、标准化病人(SP)及病人,分小组训练与考试,真人实际操作网络教学相结合[3],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动手训练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操作。
在临床核心模块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大班授课以及先理论后见习的模式,采用以床边教学、PBL教学、小组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2~3人为一组,每天上午跟着带教教师查房,诊治患者;下午上课,8~10人为一组进行PBL床边教学或小组讨论;晚上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将理论课教案或课件上网,让学生参考,也可以通过网络师竹探讨问题。教学中以典型病例作为切入口,启发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三 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一流实践教学基地
1 创建临床技能中心
医学院2002年在国内率先建设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该中心实用面积1300平方米,按照“微型医院”的要求设有规范化培训室、标准化诊断室多个、标准病房多个、动物外科手术室、标准手术室、产房及中央监控室,配置各种先进教学模型、电视摄像系统、多媒体及远程教学系统。应用虚拟技术、模拟技术、标准化病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集内、外、妇、儿、诊断学基础等技能培训为一体,架设医学生早期临床培养的重要桥梁。本中心2006年获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 优化基础医学实验室
2000年以来投巨资对形态学、机能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人体解剖学等实验室进行改造,安装空调机、多媒体,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成为网络化实验室,并整合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获得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流的环境与设备,为学生实验创造优良的条件,实施开放性管理,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四 坚持精品教育,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一贯坚持精品教育,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从控制招生数、保证高起点,到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均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对学生精细培养,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1 实施系统整合模块课程教学,实现基础与临床融合、早期接触临床
(1) 基础与临床融合。新课程体系将医学基础课程及临床相关课程重新整合为人体结构、基础学习、心血管和呼吸、消化与营养、感染与免疫、神经学、肌肉与骨骼,生殖与生长发育、机体平衡、疾病机制、药物治疗、肿瘤学等十二个系统整合模块,各模块对各学科相互内容优化整合、交叉渗透,教学实施中体现基础与临床相互融合。
(2) 早期接触临床。新课程体系将原来内科诊断学基础、外科学总论、妇产科学、儿科学及精神病学等课程基本技能内容整合为最具特色的综合性课程《临床基本技能》,该课程教学安排在第2~6学期,授课时间跨度长,架设起医学生早期进入临床的桥梁,学生早期接受系统的临床技能和思维训练。该课程设计先进,建设成效明显,2005年成为唯一以此命名的国家精品课程。
2 “四个坚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显能力全面精细培养
(1) 坚持临床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以“《终身学习》、《临床基本技能》、《沟通技能》和《机能学》”等四门技能课程为龙头,以“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标准化病人”等四种现代教学手段为依托,以“第7、8、9、10学期”四个学期临床实践为保证,以“实验课考基本操作、技能模块考技能操作、临床实习转科技能考试、毕业技能考试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四种技能考试为手段,全面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技能,为开创医学事业打下坚实基本才能[4]。
(2) 坚持英语教学全程培养不断线。医学水平的进步依赖于与其它医学发达国家进行广泛交流,这不但需要扎实专业能力还需要良好英语水平。因此坚持第1学期实施浸入式英语教学完成计划内教学任务,通过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等立体化教学模式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第2学期实施医学英语教学,帮助学生从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第3~8学期在专业课中实施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第9~10学期通过采用英语临床教学查房等,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同时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赴香港、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进行教学交流和临床实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 坚持人文关爱、医德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医学道德素质是行医之本,因此将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纳入必修课《健康与社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授课,同时借助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将宁养院、医疗扶贫项目建成医学人文培养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安排每位学生参与,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1~2年级学生参加2~3轮的医疗扶贫活动,3-4年级学生参加宁养义工队参与对绝症病人的临终关怀活动,5年级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医德医风宣传队而得到医德教育。
(4) 坚持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对杰出大学生科研项目资助4-8万元/项,一般项目资助0.4-1万元/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学生学到严谨科研方法、态度和思维方式;在机能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开设30%探索性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并制定大学生科研奖励条例,构建起大学生科研平台。
3 引入国际先进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水平
(1) 客观结构化临床多站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2004年以来医学院引入OSCE,对毕业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不断完善发展到现在10个考站(内外科问诊SP、儿科问诊SP、医德与沟通技能、视频纠错、急救技能、辅助检查、妇产科技能、外科技能等8个短站,内外科面试、体格检查等2个长站)。聘请国内著名专家作为考官,全程监控,提高评价力度。
(2) 美国医师执照考试题库。2007年以来医学院引入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题库,通过多方测试逐渐投入使用。基础综合考试采用题库第一阶段考试(Step1)题目,临床综合考试采用题库第二阶段考试(Step2)题目,同时各门课程期末考核10~30%题目采用题库中的试题,高标准训练与评价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能力。
五 建设高水平师资与质量监控机制,保障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1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医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经多年建设,现已形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敬业精神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如年薪制、科教奖励条例、优秀创新团队计划和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等,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吸纳广泛人才。目前已通过国际著名杂志《Nature》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登招聘启事,引入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科快速发展。同时提高引进外籍教师比例(25%),并有计划分批选派教师出国深造,从而引入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等。
2 质量监控机制
一流的质量,不仅需要一流教育,更应有一流的保障和监控。建立了医学院、教研室、临床学院三级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成立了医学院教学委员会,宏观指导全院教学工作及质量监控;新教学模式专家委员会,严格审核新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实施效果;医学院教学督导组、临床学院教学督导组,具体执行教学督导,对教学秩序、质量进行全程的监控;在实施中督导专家们经常深入课堂、临床科室听课;网络学生评课系统常年开通,学生对所有课程任课教师以及临床见习带教教师进行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近三年来定期或随机听课共670门次,网络评课1007门次,结果优秀994门次,占59.24%,良好576门次,占34.33%,授课优良率每学年不断提高[5]。
六 人才培养的成效
围绕未来社会医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态度的要求,坚持走精品教育之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师,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已取得明显效果。
1 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扎实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理论考试,2003~2007年通过率均名列全国前列,通过率分别为94.7%、91.61%、93.94%、91.67%、88.19%,在全国排列分别为第15名、第12名、第3名、第4名、第5名,充分体现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2 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对2001级、2002级、2003级学生毕业技能考核(OSCE,平均分分别为74.11分、78.16分、78.49分)进行分析,结果为成绩逐年提高,可见本专业临床技能培养不断进步。
3 学生英语水平较高
2004-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超过425分均在90%以上,2004级、2005级、2006级、2007级分别为96%、96.1%、92.27%、95.5%,说明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英语能力和水平是较高的。
4 学生综合素质好
大力建设特色专业,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7%,本科生一次就业率99.35%,在广东省医学院校名列前茅;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参加第六、七、八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2项;第七、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分别获二等奖各1项。
5 毕业生社会评价高
为全面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水平,对近三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27所医院,185名毕业生,结果表明,学校办学质量受到好评,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玉光,廖烈庆,陈俊辉,等.改革创新 努力实施医学”精品”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2.
[2] 杨棉华.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适应现代医学科学观的新型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7):30-32.
[3] 许杰州,施楚君,梅维等.临床技能的网络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3-4.
[4] 杨棉华,何萍,许杰州等.构建全程能力培养体系 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
82-84.
[5] 蔡绍先,杨棉华,林若薇等.构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741-742.
Exploit the Advantag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uilding up Distinctive Clinical Education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distinctive clinical education of the 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
ZHENG Shao-yanHUANG Dong-yangYANG Mian-huaQIU Xiu-huaLUO Tian-rongGU Jiang
(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41, China)
相关热搜:医学检验 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论文题目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亦是众多专业课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目前,传统的临床检验基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本文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体会进行了总结。
1优化教学内容
1.1临床检验基本技术课程的开设
临床检验基础是第二学期才开设的课程,前几届学生反馈,如果前期学习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对新学期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可以更好地进人实验状态,而不是在开展新的实验项目时,把有限的时间耗费在了解基本技术操作上。因此,本教研室编写了校本教材《临床检验基本技术》,并且在学生人学初即开设此课程。该课程教授的内容有:移液技术(移液管及微量吸管的使用)、离心技术(离心机的使用)、光谱分析技术(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血液标本采集技术(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与染色技术(瑞氏染色)。学生通过第一学期对上述项目的接触及练习,第二学期上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时操作都比较熟练,容易上手。
1.2改变传统PPT的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以填塞方式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教材内容,且一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也较为粗糙’常把课本内容一字不漏地照搬到PPT上,甚至利用扫描仪将课本内容复制粘贴到课件中。如今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均是“90后”,他们反感沉闷的教学氛围及千遍一律的、毫无变化、毫无新意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教研室对课件制作方法进行改进,不再照搬课本原文,而是将重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再配上与内容对应的有趣的QQ表情、动画等。这样就使得课件非常生动,重点突出,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尿液一般性状”章节中的“尿量”时,介绍健康成人的尿量为1-2IV24h。制作课件时,为了强调1~2L的容量,弹出常见的家庭装绿茶罐子的图片,把具体的数字量化、形象化。讲解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呈毛玻璃样微浑时,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均未捜索到毛玻璃样微浑的脑脊液图片,索性在课件中插入毛玻璃的图片,直接加深学生感观认识。
2强化实验教学
2.1合理分组,充分利用资源
本专业还招收高职单招的学生,此类学生医学基础较好,尤其是检验相关操作经过临床实习已十分熟练。因此,在实验课分组时将其安插在其他学生中间,实验课时让其对其他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示教。例如:在教授静脉采血方法时,虽然学生看过教师示教,但是操作时仍难免紧张,而教师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人’而此时各组高职单招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则能使课程进展顺利,节约时间。
2.2重视实验标本的采集及制备
为了让学生看到阳性表现,实验标本均来源于本地区两家三甲医院。学期初,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实验员与医院检验科相关负责人联系,收集相应的标本。若标本不够理想,亦会人工制备阳性标本。例如,开展“尿液有形成分镜检”实验时,实验员会在尿液标本中滴加血常规标本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实验时,实验员会制备5种不同浓度的标本,展示从阴性到阳性的梯度变化。
2.3应用PBL教学法
PBL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讨论并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m。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在之前学习的相关实验操作均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只会做实验不会分析的阶段。例如,课前教师从附属医院搜集并整理典型的化脓性感染患者标本’力求临床资料来源真实、内容详尽,包括病例、各项检査报告单和血涂片等。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并确定讨论基本框架,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讨论。按照疾病诊断步骤,例如,此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及体征是什么?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是哪些?血常规及血涂片有哪些异常?确诊该疾病临床上尚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并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上机操作血常规检查及观察血涂片,之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利用PBL教学法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综合能力,如病例的选择、问题的拟定、激发学生兴趣等能力。
3全员听课,严把教师关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研室全员一学期需互相听课两次。其中,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听课10次,共20学时,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备査验。通过听课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4举办技能大赛
第二学年末,即实习前举办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取消自愿报名赛制,要求全员参加。参赛人员及比赛项目由比赛当天观摩的校领导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名单现场抽取。避免了以往参赛选手均是班级表现突出的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实验室晚上和周末对外开放,均能看到学生练习的身影,真正做到以赛促练,为临床实习做准备。
5改革考核内容及模式
学生期末成绩由3部分组成,即理论考核成绩(占50%)、实验考核成绩(占35%)和平时成绩(占15%),可避免学生为得高分而只背书本知识不重视操作及平时作业书写的问题。实验考核侧重考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习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以往考细胞形态知识点时,均是教师找好细胞’学生分组轮流辨认,导致后面的学生多半已知道考核内容。为此,我们改变考核模式,由学生找细胞,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教师指定的细胞即过关,否则为不及格。平时成绩则由上课回答问题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来决定,而实验报告更加注重分析的书写与实验结果讨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失败的原因。
6开辟校外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凭借附属医院的优势,组织学生去检验科见习。在临床带教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标本采集、上机检验、仪器保养维护和质控等书本上才能见到的操作,使学生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学生可以观察临床带教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加强了无菌观念,而且可以参与报告结果讨论,还可以观察血凝仪、流式细胞仪等在学校实验室里看不到的大型仪器。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科学系统地评价疾病,对临床检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认识,也更切合我们的教学初衷。
7结语
以上措施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检验基础这门课程是有帮助的,随着临床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日趋广泛,临床检验基础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我们要与时俱进,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由以往单一的“教”转变为既“教”又“导”,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招聘科室
岗位名称
岗位分类
招聘人数
学历/学位
招聘对象
年龄要求
专业及其他要求
普外科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2021年应届毕业生(同期完成学业并取得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的留学人员、 未签订就业协议的2020年毕业生可视同对待)。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外科学
骨科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外科学
胸外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外科学
泌尿外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外科学
神经外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外科学
眼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眼科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耳鼻咽喉科学
妇产科(含生殖中心)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肛肠外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外科学
头颈外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外科学
心脏外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外科学
肿瘤外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外科学、肿瘤学
肝病感染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
心内科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
消化内科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
血液内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
内分泌代谢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
肾脏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
神经内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神经病学
肿瘤内科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
放疗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精神卫生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全科医学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
皮肤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皮肤病与性病学
风湿免疫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内科学
急诊医学科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急诊医学
重症医学科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重症医学、急诊医学
病理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超声科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麻醉科
医生
专业技术
2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麻醉学
放射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康复医学科
医生
专业技术
1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放射科
医技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医学影像学、放射医学
检验科
医技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医学检验技术
药学部
药剂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药学
病理科
医技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医学检验技术
心电图室
医技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
肌电图室
医技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
脑电图室
医技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临床医学
康复医学科
医技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康复治疗技术
妇产科-生殖中心
医技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医学检验技术
护理
护理
专业技术
40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护理学
党政办公室
行政
管理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新闻传播学类、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
人事科
行政
管理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医务科
行政
管理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临床工程科
行政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
IT中心
行政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0周岁以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
基建科
行政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有工作经验
35周岁以下
土木工程等土建类专业,具有3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后勤维护中心
行政
专业技术
1
本科及以上
35周岁以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具有3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历。
总计
100
199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等院校设立生物技术专业,并于199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范了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学制。专业课程包括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主要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涵盖了生命科学和生命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以此构成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医学院校是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临床医学也是医学生物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医学生物技术与临床医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满足医药领域的科研及创新要求。这就提示我们,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在医学生中招收医学信息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医学信息学教育相当重视。我国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逐步在各高校中推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块: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数据库技术课程则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一种数据库编程语言。信息检索课程在于使学生熟悉重要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已有医学信息的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没有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3]。从各医药院校所开设的信息学课程中,可以发现,针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医疗的信息化。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4]。因此,临床医学生的信息学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开课时间,笔者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见习时期。这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和桥梁医学课程的学习,对医学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理解,同时,正在进行临床见习,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也有一定了解,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而且更容易接触实践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课方式应该采用理论与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应该建立医学信息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如信息检索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等,使学生有自我体验的环境,能够直观感受信息系统的真实面目,便于深入剖析信息系统的原理。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按医学门类授予学位,分设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我国临床医学学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提出问题阶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位制度刚刚建立,医学学位就遇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出现了已毕业的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的问题;二是医学门类学位类型单一,科研型和应用型均授予医学博士、医学硕士学位,这就出现了科研型医学博士不会看病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许多临床医学专家呼吁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学位制度。由于当时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不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尚未建立,医学界内部对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因此,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时机尚不成熟。
(二)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从1984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原卫生部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适当增加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原卫生部于1986年11月联合颁发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学位[1986]22号),决定把医学门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分成两类:一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一类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学位。经过几年的实践,普遍认为此《试行办法》是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条有效途径,为我国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宝贵经验。但由于此《试行办法》受到招生人数的限制,培养数量太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在培养过程中难以把握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突出问题。
之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就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分级、学位授予对象、专业学位与医学学制的关系以及临床医学与医学门类其他学科授予学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反复调研和论证。在此期间,为了加速高层次临床医师的培养,1993年原卫生部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卫教发[1993]〕1号),这是一项全面培养和提高临床住院医师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的培训制度,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有利条件。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了《关于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重要依据。至此,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已趋成熟。
(三)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阶段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进行研究。会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与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专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工作,草拟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方案》,1997年4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该《意见》明确了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及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基本思路、框架和基本内容:医学门类仍设置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学士学位不设专业学位,仍按先行办法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硕士、博士这两级学位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该《意见》界定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标准和学科范围:“医学科学学位”要求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涉及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和药学等有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学科,属于这类学科,其合格者均授予“医学科学学位”。“医学专业学位”要求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合格者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根据不同学科及其职业特点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等;该《意见》确定了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原卫生部科教司再次广泛听取意见,并通过“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等文件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报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1998年2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学位[1998]5号、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综上所述,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为了有效地改变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差的状况,更好地培养能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级临床医师,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是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有利于与欧美等国家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对等交流。
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过程,使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培养医学师资和从事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要求具有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二)指导方式
设置专业学位之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学徒式”指导方式,其特点是研究生充当导师的科研助手,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其学术理论水平,适用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导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水平和较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根据《试行办法》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一般需要18个月时间到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科室轮转,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而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通常为12个月,所以“协作式”指导方式更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利于充分发挥导师与相关科室带教医师的协作指导作用。这种培养方式,要求导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临床工作能力水平,还应当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
(三)课程学习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发展知识能力的学习,通过传授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研究生对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要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设置学位课程,多采用“启发式”、“学术交流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来组织课程教学。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的同时,更要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临床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教学方式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能力。
(四)临床实践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所以通常只安排6个月时间在本学科进行临床实践,如跟随导师查房、看门诊,熟悉了解临床医疗工作的—般过程和基本要求。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一般安排12个月时间跟随导师在本学科专业临床工作实践,安排18个月时间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轮转。因此,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相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间较长,轮转科室较多,使得他们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得到有力的保障。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通过论文选题、研究材料整理与归纳、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训练,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般是导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子课题,是对本学科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技术的实验研究,要求做出具有理论学术价值的创新性成果。论文质量标准体现为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与科学学位论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应用价值。没有应用性,只是理论探讨或机理研究就不能称其为专业学位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病历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以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六)质量评价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办法,比如:严格的开题报告审查制度,学位论文所解决的学术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而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则是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方式。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完成每一个临床科室轮转培训时要进行出科考核;在完成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转时要进行阶段考核;在完成临床专科培训时要进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只有通过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的研究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按照《试行办法》的要求,把考核和答辩贯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和创新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医学教育观念逐渐被终身医学教育观念所替代。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是由三个性质不同而又互相连接的培养阶段组成,即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本科生)以医学院为主要培养基地,定位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毕业后医学教育(研究生)以医学院校的附属/教学医院为主要培养基地,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养两个阶段(美国统称住院医师培训),医学院校毕业生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接受最基本的临床技能和各种专科临床技能训练,定位在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如内科和外科等,考核合格后获得医师执照并具有行医资格;只有经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合格者方可申请继续参加专科医师培养,专科医师培养定位在临床医学的三级学科/专科,也可根据技术难度和培训条件分为初级(三级学科/专科,如胸心血管外科学)、中级(亚专科,如手外科)和高级(专病,如脊柱损伤)专科培养。经专科医师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专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是执业医师/专科医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医学教育阶段,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
在美、日、韩等国,医学生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美国的医学博士学位(MD)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准入条件,医师资格考试的前两部分在医学院学习阶段完成,第三部分测验在毕业后的1-3年内进行,通过者才能获得行医资格。在法国和新加坡等地,医学生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是融为一体的。法国的医学院学生在完成了6年的学习后,凡进入全科医师培训(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就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全科医师);凡进入其他专科培训(5-6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就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在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其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七年制医学生和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的住院医师。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特色是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辟了一条培养高学历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是临床医学研究生、七年制学生和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优秀在职临床医师,分为临床医学硕士和临床医学博士二个级别。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临床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要求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的—项重大改革,这项改革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解决原来培养的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由于缺乏临床能力的培养到工作岗位后临床医疗工作能力不够的问题,而且将极大地调动临床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推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造就高素质临床医师队伍、提高医疗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