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8篇

时间:2023-11-27 10:18: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

篇1

摘 要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年纪的增长,班级里也会涌现出一批运动能力特别强、身体素质特别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参与田径训练的主力军。如何合理安排好全年的运动量,提高运动能力显得十分关键。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反思摸索,谈谈短期提高小学生课余田径训练成绩的方法

关键词 田径训练 小学生 短期 提高

一、训练方法

(一)确定训练人员

重新调整队伍,招收新队员,做好选材工作,加强队伍的训练管理及思想品德教育,全面发展队员身体素质。

(二)确定训练时间

在学校专职体育老师不仅仅要保证日常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每天两次的田径训练。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一般是上半年四五月份有一次县小学生运动会和本街道小学的运动会。一般把训练时间分为春夏训和秋冬训两个阶段。秋冬分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九月份一个月),强化训练阶段(十月份一个月),比赛阶段一(十一月)。在比赛之后进行半个月的休息后街道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进入冬训强化阶段(十二月到次年的元月),第二个阶段比赛强化阶段(次年三月到比赛)。训练时间一般是早上一个小时,下午一个半小时。

(三)基础训练阶段内容

首先,在班级中确定跑、跳、投方面素质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前几次的适应性训练。对选拔进训练队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对测试的成绩进行分析。第一个阶段以恢复学生速度和柔韧为主,进行放松跑、短距离跑和长距离的耐久跑为主,多做柔韧练习拉升韧带,多进行耐力和爆发力的练习,跑步同学在运动时让运动员调整好呼吸和步频,等体力恢复之后,以简单的技术教学为主,分项目练习。在训练初期,对于一些年龄特别小的学生,和适应能力差的学生观察的时间可以长的,多关心和鼓励学生坚持锻炼一段时间。多进行正确的示范,借助视频等项目,进行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有机的结合,根据学生运动中的表现来不断调整运动负荷,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及时纠正技术上的错误。

(四)强化训练阶段

这一段时间在一般性身体训练的基础上,需要较大运动强度、大运动量、较大密度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机体适应能力。锻炼专项性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等增加技术训练。运动负荷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训练后,学生普遍会出现生理上的酸痛,要对学生及时做好解释工作。这个时候,学生运动成绩提高的快慢,很大一部分依赖教师运动负荷的安排,每个项目的运动负荷不一样,所以要迅速做出调整。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这个时候还需要加大学生心理的疏导,协调好运动量。定期检测队员的运动成绩,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可以这样设计周一:短距离跑间歇跑;周二:速度力量训练;周三:耐力训练;周四:专项训练;周五:力量训练,其强度也稍大。这样通过加大强度。这样才在比赛时才能承受最大强度的负荷,赛出理想的成绩。强化训练阶段教师以完整示范为主,建立完整的动作体系。教师要需要时时掌握学生的训练情绪,抓住饮食和训练的关系,保证训练积极有效的开展。

(五)比赛阶段

比赛之前的大半个月训练中,要模拟比赛的场地和气候来进行适应性联系,训练的次数和目标也严格按照比赛要求来模仿。学生比赛时的年纪偏小,比赛场地又是封闭的,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比赛场地进行短时间的场地适应训练。没有条件的学校也至少去练习一次通过适应,让学生对比赛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对赛场可能出现的情况胸有成竹,自信心得到增强,临场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水平能较好地得到发挥。

加强竞赛心理训练,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地发挥竞技能力,因此要提高比赛的发挥能力。要消除不稳定因素,缓解疲劳状态,具有强烈的自信和求胜欲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馁。

前1—2周竞技状态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这段时间的运动量较小、密度较小、强度较大。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恢复,应保证学生做到:(1)每天有八小时睡眠;(2)睡觉前泡热水脚;(3)比赛前一周减少运动量;(4)保证足够的营养;(5)训练中不断变化花样以增加兴趣和消除疲劳;(6)比赛前及考后应有放松练习、按摩等。对每个学生的竞技状态的调整所采用的运动量,运动强度稍有不同,对那些恢复得快,兴奋性来得快的学生运动强度要大些,不至于使他们在考前就兴奋起来,比赛时反而不兴奋。反之,对那些恢复较慢的学生运动量、运动强度要适中,不至于他们在考试时还没有恢复好,把他们的良好竞技状态在考试时引发出来,通过这些手段,绝大多数同学在比赛时竞技状态良好,赛出了较好的成绩,这也是对学校竞技运动的回报。

篇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妇科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发生多部位栓塞。而肺栓塞常危及生命。早期下床活动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而手术应激、术后强迫、输液及各种引流管常限制病人的活动。我们采用术后6 h被动肢体锻炼,效果确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2008年的1010例子宫肌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作为实验组,年龄38~79岁,体重62~92 kg。1999~2003年的1722例子宫肌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子宫肌瘤1611例,卵巢癌、子宫内膜癌111例。年龄40~72岁,体重60~91 kg。两组有可比性。

1.2 治疗和护理 采用的手术治疗为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子宫切除术。术后两组病例均采取抗凝、溶栓等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 h,6 h后取半卧位,12 h下床活动。实验组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 h,护理人员示范并为病人做下肢被动锻炼。6 h内以被动活动为主,6 h后以主动锻炼为主,两侧肢体交替进行。早期被动肢体锻炼具体方法如下:第1步,术后2 h操作者单手掌沿小腿自下而上环形按摩并轻捏小腿肌肉,持续2 min。第2步。双手指腹相对交替轻拍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持续2 min。第3步。术后3~4 h,病人肢体麻醉状态逐渐消失,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时,操作者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握四趾做足趾的屈伸运动,连续。做20次。并鼓励病人主动参与足背及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第4步,术后6 h,增加翻身次数,取侧卧屈膝位,手掌环形按摩大腿,并协助做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连续做20次。

1.3 结果 对照组发生DVT21例(左下肢17例,右下肢4例),其中15例有术中、术后下肢输液史;实验组发生DVT2例,均有术中、术后下肢输液史,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讨论

2.1 DVT形成的条件及病理生理因素 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高,静脉壁尤其内膜损害是DV了形成的要素。病人术中、术后卧床时间长,麻醉使下肢肌肉松弛,周围静脉扩张,血流缓慢。手术创伤引起组织损坏,组织凝血因子释放。病人禁食、肥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均为高危因素。

篇3

摘 要 目的 探索河南省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现状,为进一步改善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提出更好的建议及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900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 目前河南省女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相对不足,锻炼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为明显的集中趋势。结论 河南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低、持续时间短、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脱节现象。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体育锻炼 态度 行为 现状调查

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文件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1]。女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关注她们的健康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义无反顾的责任。研究表明,课外体育锻炼可以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好的刺激,促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技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个体体质,增进健康[2]。然而,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有逐渐下滑的趋势。她们越来越厌烦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惰性越来越大,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兴趣低、关注低、投入低,并已成为恶性循环[3]。这些问题的出现不禁要让我们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问题上。为全面了解河南省高校女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本课题组对省内7所高校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5年9月-10月,课题组选取了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7所高校进行调查,分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教育学院。研究者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在操场、宿舍、图书馆、自习室等地方,抽取在校女大学生900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河南省在校女大学生;自愿参与本研究;能以书面方式独立完成问卷。排除标准:语言交流有障碍者;体育专业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遵循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初步确定调查问卷内容。通过征询有关护理教育专家、体育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在校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现状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年级、生源地、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对体育锻炼态度等信息。研究者向研究对象解释了调查目的及意义,取得调查对象的配合后,现场发放放问卷900份,回收849份,其中有效问卷808份,有效率95%。

2.统计学分析

调查表完全回收后,采用Excel2010录入数据,双人核查后导入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主要描述调查内容的频数、百分比等。

二、结果

(一)女大学生的一般资料

共调查808位女大学生,专科生49名(6.1%),本科生732名(90.6%),研究生24名(3.0%),博士生3名(0.4%);一年级346名(42.8%),二年级281名(34.8%),三年级138名(17.1%),四年级43名(5.3%);生源地:农村487名(60.2%),城市214名(26.5%),城乡结合部97名(12%),其他10名(1.2%)。

(二)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

由表1可以看出,抱有积极态度(非常喜欢和喜欢)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占54.4%,说明河南省高校女大学生中有半数左右的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不积极。另有41.1%的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一般,说明这些女大学生是课余体育锻炼群体之中的潜在群体。仅有4.5%的女大学生不喜欢课余体育锻炼 ,说明河南省高校绝大部分女大学生还是比较能够接受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5%女大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43.6%的女大学生知道一些科学锻炼的方法,有34.8%的女大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并不了解。这说明,河南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女大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行为状况

1.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差异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一、 二年级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明显高于三、四年级。目前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说明开设体育课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高于体育课结束后的锻炼人数。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天天进行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占9.8%,每周进行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占21.7%,每周只锻炼1-2次的女生 ,占总调查人数的35.4% ,每月锻炼1-2次者占4.2%,还有2.5%的女大学生从不参加锻炼。显然这与培养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要求差距甚远。

由表2可以看出,66.8%的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并不是自已积极主动去锻炼的,而是通过体育课或院系组织的体育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这种高度集中的选择趋势,也恰恰说明了开设体育课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高于体育课结束后的锻炼人数。从持续时间上看,43.1%的女大学生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只有10.8%的女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很明显,大部分女大学生的锻炼时间是不足以达到锻炼效果的。

2.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

影响和制约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多种多样,本次问卷按照影响因素的不同程度划分,设置多选题一道,将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条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后,结果如表3所示。

三、讨论

(一)女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及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34.8%的女大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并不了解,与国外相关调查结果趋近 [4]。 另外,程吹热说难芯恳卜⑾侄嗍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积极率不高并且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不了解[5]。提示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及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她的行为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面对目前女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建议高校加强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的宣传力度和教育力度,普及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营造更好的体育氛围,进而培养女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多数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42.1%女大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不超过3次、且持续时间短,多数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严重脱节。这一结果与周银等研究结果一致[6]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反映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最为重要的指标,同时也是反映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根据《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的要求,学生“早操”每周不得少于三次,“课外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二次,显然当前女大学生的锻炼现状与培养目标要求差距甚远。针对该调查结果,结合目前我省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严重脱节的现实,笔者建议各高校体育课教学应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注重方法与技能教学,课外注重实践与运用体验,全面推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7]。但是,仅靠每周两学时体育课 ,要想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不现实的,所以应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多开设一些相应的体育活动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譬如: 举办各种体育系列讲座、知识竞赛、举办健美操、体育舞蹈大赛等。也可多开设女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选修课,使学生掌握一些富有时代感、实用性强、趣味性和娱乐性更为浓厚的体育锻炼方法 ,从而让她们从心底里爱上体育锻炼。这样,有利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提高,促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影响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分析及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影响我省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主要是:自身的体育基础、自己的时间安排、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等。这与程丛谏蕉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余健身活动参与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中的结果略有差异[5],同时,吴伟容等研究[8]结果表明,学业负担过重,体育设施缺乏,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等因素也限制了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在当今社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重任,她们承担着孕育后代的艰巨任务,担负着相当繁重的社会工作,所以她们的健康也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地锻炼身体是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9],因此,她们在大学时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着深远的意义。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她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成就,所以,女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就应该重视体育锻炼,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和方法,找到影响自己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所在,平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自觉地锻炼身体,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基金项目: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xjxm249)。

参考文献:

[1] 仲启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对学生体育锻炼激励机制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5,(5):8-11.

[2] 王宽,李西彩.陕西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8):82-85.

[3] 李君华,马小丽,刘鹏.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4):113-117.

[4] Lu Y,Kim Y ,Dou X,etal .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sing media richness and interactivity in web design [J] . Comput Hum Behav,2014,41:40-50.

[5] 程.山东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余健身活动参与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6] 周银.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长治市高校为例[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5,(4):22-25.

[7] 向昌浩.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2):119-120.

篇4

1.体育动机

体育运动的动机是指驱动人参与体育运动的诱因,并且这种需求其实是人本身的内在需要,是启动运行的原始驱动力,他们往往经历一系列的有体系的运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心理以适应社会。换言之,需要就是其实行体育锻炼的源泉。不同的幼专女生对锻炼的需求不同,多数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就是要减肥,保持良好的身材,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体育锻炼这种形式消遣娱乐,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的精力,其锻炼动机较好,这些都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目标。因此,体育动机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开发一个适合女大学生的运动方法,帮助女孩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与意识。

2.提高学前专业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女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而大学体育课程单一化等原因导致其对体育锻炼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内容呆板生硬,导致其从主观上失去学习的意愿从而,抗拒参加体育锻炼。学前专业女生活泼、阳光,她们对体育课具有求趣、求健、求美以及喜欢韵律等等。这需要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根据女生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考虑到高校女生的兴趣点,激发她们学习的热情,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选用适当的教材和恰当的教学方法,考虑性别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建立完善舒适的锻炼环境,建设良好的锻炼设施

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能促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高校体育锻炼氛围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学校的领导,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他们组织、推动学校的各项进程,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主要依靠领导。我校领导在这方面当属以身作则,对体育锻炼相当重视,已经把学校体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全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运作,在体育经费支出不足的情况下,添置运动器材、改善训练环境、积极开展竞赛活动等,我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的风气。

三、对幼专女生锻炼全程行程有效指导

如何科学的健身,对现有健身方法、体系的了解及适应程度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程度,从事体育锻炼的情况,如表1-1所示,在我校5000名学生调查问卷中,了解的占16.4%,基本了解的有25.2%,几乎不了解和不了解的共占58.4%",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对现有锻炼方法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学校体育教育迫切需要提高他们对健身方法全面了解,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四、强化高校女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篇5

一、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是指练习者在科学锻炼方法与合理锻炼原理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体育教师建议下,积极调整自己的锻炼行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为方式。

二、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体育锻炼的毅力以及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程度。另外,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其他因素则是常来往的同学、学生家长、亲戚朋友以及学校的体育氛围等,这些都进一步影响到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再加上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不理想,如活动的场地不足、体育器材太少、场地器材不安全和不美观等,这些客观因素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想方设法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大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三、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具体方法

1.教学内容要因人制宜,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实践证明,在一堂体育教学课中,教学内容合理搭配并且适用于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材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同时,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并富有知识性与游戏性的教材,选择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

2.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优胜劣汰特点,而争强好胜正好是中小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体育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小型[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dylw.net]的教学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及胜利后的喜悦。事实证明,体育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深对体育运动的感情,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

3.激励效应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当发现学生有进步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马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讲解示范,鼓励他们多练习。实践证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如能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与认可,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体育锻炼,这对培养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积极的作用。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5.引导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的活动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动机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根本靠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中,对基础素质―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推出,高校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身意识、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来落实。通过对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健身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善现状,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安康学院在校2010―2012级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男生90名,女生110名共200名在校大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安康学院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面的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7.9%。

(3)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先录入Excel,再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体育锻炼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经常锻炼的仅为31.22%。58.73%的学生很少锻炼,而10%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也就是说68.78%的大学生还没有养成健身习惯。其中,男生经常锻炼的为39.53%,很少锻炼的为55.81%,几乎不锻炼的为4.65%。而女生经常锻炼的为24.27%,很少锻炼的为61.17%,几乎不锻炼的为14.56%。表明男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优于女生(见表1)。

2、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调查表明(见表2):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的因素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44.97%的学生把较少的体育锻炼归结为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习惯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成为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比例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其次,是没有人一起锻炼,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健身项目。少数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也成为重要原因,少数学生由于没有场地,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不参加体育锻炼。

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表明(见表3):大学生大多有积极明确的体育动机,并与自己的身心发展密切联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调整情绪和丰富业余生活。其前三位动机的排序男女生略有不同,女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调整情绪,而男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同时,相当数量的女生把减肥健美,通过体育考试作为体育锻炼很重要的一项动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男女生体育动机的差异。

4、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及时间

运动项目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载体。问卷调查表明: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上有比较大的差异。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选择项目列在前三位的是:篮球、乒乓球和跑步。而女生体育锻炼选择项目列在前三位的是:羽毛球、跑步和健美操。可以看出,在选择运动项目上,男生有注重项目的身体对抗、娱乐、休闲及交往的特点,女生则注重娱乐、健身、形体美及交往的特点。同时,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希望参加登山,野外生存训练等惊险,刺激,具有挑战性的户外运动。

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60分钟左右,女生多数在60分钟以下,而男生多数在60分钟以上,120分钟以下。可见,男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高于女生。

调查还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时段有很明显的差异,男生主要在16―18点进行体育锻炼,而女生体育锻炼主要在8点以前和18点以后这两个时段。可以看出男生体育锻炼时段安排比较科学。

5、大学生对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

调查表明(见表5):掌握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大学生仅占4.23%,略懂一些的占到了77.25%,完全不懂的却占了18.52%。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否则易使大学生观念转化,失去对体育的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我院大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意识较差,对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较匮乏。

(2)大学生体育锻炼从整体上看有积极,明确的动机,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整情绪,丰富业余生活。

(3)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最突出的原因是大学生本身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2、建议

(1)转变体育教学模式,增设体育知识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

(2)加大对健身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来满足更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

(3)开设一些体育项目的社团,培养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春,夏冬生.大学生锻炼行为意识状况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6):764-766.

[2]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05-1307.

[3]张丽军,苏庆永.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91-93.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培养;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还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教育学生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形成自觉主动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大多数学生基本都明白为什么要参加体育学习,但正确的学习认识有时并没有使他们真正产生积极的学习行动。其原因,一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由于重智轻体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影响了他们正确学习动机的形成。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感受成功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体育课才有感召力,学生健康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也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很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只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学生对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就会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同时形成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教师应在教学中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兴趣是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能促使人在行为上去爱好某项活动,形成行为习惯。如果对某一活动缺乏兴趣,就无法对该活动产生爱好,也无法形成从事活动的习惯。反之,有强烈的习惯性,就会对某一活动形成爱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三个效应”来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与欲望。

1.模仿效应。体育品牌广告缤纷多彩,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某种商品或对喜欢的偶像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广告向学生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乐趣及重要性。

2.励志效应。学生心目中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偶像,也有个人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体育比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进行锻炼,激发起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激励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观察和发现学生在锻炼时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锻炼时的态度、运动的兴趣和习惯都在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之内,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端正的锻炼态度与强烈的参与锻炼的兴趣,必然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参与锻炼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其锻炼态度端正,锻炼效果也会得到大幅提高。

三、科学的方法有助于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起示范作用。学生的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体育教师的积极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及动作技术练习方法的指导等,都需要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学生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授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的生理变化,以及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在体育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锻炼程序。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级段,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2.把体育锻炼强化为学生的自主行动

随着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和提高,体育锻炼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行为会产生强烈的需要,进而形成自觉的自动化行为。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就会坚持从事体育锻炼,这标志体育锻炼习惯已初步形成。经常性的练习能加深体育锻炼的形成习惯,锻炼者会逐渐提高体育锻炼的目的和认识程度,从而强化体育锻炼的能力,坚定锻炼信念,并且通过主观努力使锻炼持之以恒。体育锻炼习惯属于自主性习惯,它是在科学性、计划性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习惯。练习者会受到环境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对体育锻炼产生热爱,由此产生的深刻认识可以帮助练习者战胜困难,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体验成功的乐趣,使锻炼行为成为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3.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的锻炼习惯是通过反复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的,体现出学生的意志与毅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这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制定严谨、个性和科学的计划,有的还需要将所制定的训练项目逐个去落实。在练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要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整体,反复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教师应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练习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老师―家长―学校”相互配合,持续锻炼意识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一年365天,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只有190天左右,因此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光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家长的配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应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掌握学生的身心特征,注意每个环节之间的连接和搭配,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灵活运用,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对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许芳.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J].体育科学,2001(01).

篇8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有计划地、长时间坚持进行正确的身体锻炼。对于中学生要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要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使他们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

所谓的习惯就是指学生不在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下自觉的、主动的、心甘情愿的进行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体育教育就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课堂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健身计划》要求无论哪个阶段的哪所学校都要全面的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体育教学工作。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锻炼身体、提高技能的热情,同时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一、简析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一些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都是让学生练习体育的基本技能,而对于学生的态度和兴趣则有些不太注重。其实,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不端正,又对体育锻炼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又怎么会真正的掌握那些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呢?无法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就无从谈起身体素质的提高了。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到学生对于锻炼习惯的养成。正好相反,如果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和端正的态度,就会以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参与练习。这样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也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他们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行坚持不懈的学习和思考,对其学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健康水平以及民族的兴盛,保证学生能够富有活力和朝气,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让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人格品质,推动学生养成独立的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不是说所有的活动都算是体育活动,也不是所有的体育活动都能提高身体的素质。不懂得正确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很有可能损害自身的身体健康。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原理和知识的锻炼才是正确的、有益于身体成长的锻炼。因此,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重视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传递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其具体做法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体中各种器官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个人卫生常识,了解及掌握相关的体育运动规律。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来传授给学生。然后在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科学的、正确的体育锻炼的方案和程序,懂得进行运动前的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点,采用适宜的锻炼手段和方式,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的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加强学生进行良好锻炼的习惯性训练。让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习惯,拥有长时间坚持锻炼的意志和毅力。而体育锻炼意志和毅力的来源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的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来进行。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严格的要求学生,准确的、规范的进行体育训练。积极引导学生经过体育课堂的学习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教材的教学内容来进行严密的、科学的、适宜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争取在每一堂体育教学中都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项目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的把握动作要领和练习习惯,掌握体育锻炼的全部过程和整体结构。鼓励学生坚持不懈的反复进行训练。教师要做到勤督促,常检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锻炼心态。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体育学习中逐渐的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发挥好两个教学因素,有效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比较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体育示范环节,给学生树立一个可以直接效仿的良好榜样。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发挥自己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科学性的进行知识的讲解、规范自己的动作示范,加强对学生方式方法的指导。正确在体育课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经历一个科学性锻炼身体的过程,从而体验到进行科学锻炼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和暗示学生在生活中也要重视身体的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