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0:18: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读书法名家的故事,扬书法精神,塑造勤奋好学的班级文化底蕴。
书法名家有许许多多,但是,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成为名家,必定是要下苦功的。所谓“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因此,每周利用一节晨会课,由一个小组运用各种形式(讲、读、演、放录像等),给大家讲一则书法名家的故事,并组织大家一同来讨论他们的成长之路。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受到书法名家的精神熏陶,产生向他们学习的动力,使整个班级蕴藏着一种刻苦努力、勤奋好学的内涵。这种方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又能完美的塑造班级的文化内涵,一举两得。如一次,一个小组学生以小品的方式,给大家演绎了一则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虽然表演的技能十分拙劣,但是学生们都看得津津有味,为他们这个团队喝彩。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不仅学到了这个人物写字功夫的深厚与他刻苦努力的精神,还凝聚班级的团人力量。一个又一个书法故事,在一个学期中一一讲述,学生们听得有滋有味,学习到的精神也是实实在在的表现了出来:每位学生书写的书法进步了;整班学生参加的钢笔字整班书写比赛获得了区第二名的好成绩;期末考试中我班每门功课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看到这些成绩学生们兴奋不已,的确,书法名家的故事牢记在心,书法名家的精神继承发扬,勤奋好学的班级文化已身入每位学生的内心。
二、学书法的运笔,练书法气质,塑造沉着稳重的班级文化底蕴。
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其中的学问无所不含。对于一个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书法就是把汉字写好,写出韵味来。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但学习书法运笔时那种沉着稳重的气质,那是能很快学会的。学习书法,特别是写毛笔书法,必须沉下心来,专注地认真书写运笔,这样才能把字写好。因此,我利用每周三的午间自习时间,在古雅的古琴音乐声中,先让学生静下心来,再拿出笔墨,练习书法。这时,学生不仅练习的是书法,还是在练习一种沉稳的气质。小学生大多好动,用书法来修身养性,养成能动能静的心性,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沉稳的文化内涵。如我班有一位学生,他平时十分好学,作业完成也很出色,应该说成绩肯定很好,但他每次考试都不如人意。原因是他容易紧张,越是大的考试他越是紧张考不好。通过这一个学期的书法练习,他的紧张情绪稳定了许多,成绩也进步很大。可见,在书法运笔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潜移默化地把书法那种沉稳的气质练出来了,他们已经能很大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归功于书法的练习呀!
三、赏书法的名作,品书法内涵,塑造自主创新的班级文化底蕴。
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书法名作千千万万,而且自成体系,自有风韵。利用班级课,让学生欣赏各位名家的书法作品,不管是什么字体,什么形式的书写,总之是让学生品读出书法名作的内涵。即各位名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创新,都有对书法的自我解读。因此,让学生领会到我们学习书法,模仿书法家的作品,不能就停留在模仿上。在模仿的基础上,应该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品质内涵在书法作品中。当然,这也许不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但我们必须要有这种想法,拘泥于别人的创作是无法成功的。学习书法如此,学习其他更是如此。让学生能在各方面有自我的见解,自主的创新,这样我们的班级文化内涵将更加深厚。一幅幅书法作品,我们品读到的是书法的内涵,是创新的精神。
四、展书法的创作,显书法个性,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底蕴。
学习书法,当然要进行一个评价。我利用每周一评的方法。每一周由一组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把自己的书法创作贴至展示墙,让其他学生评价。评价可以是贴星、笑脸或是一句话,主要以激励为主。展示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人欣赏,更激励自己把书法写好。而评价的学生,他在欣赏学生的作品时,有一个扬长避短的过程。总之,每位学生不是消极无趣,而是对书法更感兴趣。换言之,在其他方面,他们面对别人的所作所为,也是激励,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如我班一位学生,他的字写得很差,一开始让他进行展示时他不愿意拿出来,但是他看到另外一位同样字写得不好的学生展示了,还得到了笑脸,他下次也鼓起了勇气,把作品展示了出来。同样,他也得到了不少学生的赞同。从此,他的书写更规范了,就是作业的字也是进步了许多。由此可见,一次书法作品的展示,能使学生更自信,以一种阳光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件事,这正是积极向上的班级作风呀!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核心;班级文化认知;五常文化
一、通过主题班会铸造班级文化核心
(一)通过主题班会建设班训班训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班级的核心精神,是班级精神的体现和具体化,是师生共同愿望的概括,是师生共同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的体现。班训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由师生共同创造,也可由学生自己创作,内容一般简短,还要体现核心价值。
(二)通过主题班会引导班风、学风班风、学风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它凸显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利用主题班会可以营造优良的班风、学风,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烟台工贸技师学院曾进行以下的主题班会课设计:旨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的“我的价值在哪里”;营造班级和谐氛围的“做个温暖的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我为自己负责”;激励学生励志成才的“我的青春不留遗憾”;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美德的“行孝道知感恩”;培养良好习惯、养成规范的“我的自我管理”;营造学习氛围、关注进步成长的“我进步了”。以上不同主题的班会在不同专业班级中实施,在围绕塑造优良班风、引导学风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通过校内外活动提升班级文化认知
近年来,学院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胶东文化和国情教育三条主线,重视修身、立德、立志,夯实班级精神文化根基,先后组织了《中国人中国梦》讲座、国情知识竞赛、道德讲堂、《顺境与逆境》辩论赛、《励学笃志》经典诵读比赛、《点亮青春放飞梦想五四大合唱》等经典活动。既使广大学生走近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得到了爱国、知国、报国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参与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班级品质的形成。
三、通过班级制度建设突出班级精神文化内涵
在班级制度中的班级总目标追求、学生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条款,给规章制度以灵魂,强调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和价值追求。如早读制度、一日班长制、班会制度、学生五常管理制度、学习上的互助制度等,这些制度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搭好了平台。同时,这些制度无不渗透着班级精神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落实好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评比工作,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班级文化的熏陶。
四、通过早读课提升文化素养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课是一天学习的黄金时间。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益,更对学生提高品行修养有利。院校一直对早读时间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计划和督导,早读课主要朗诵校本教材《素质教育读本》之《弟子规》篇、国情教育读本《爱国情中国梦》、职业道德自我教育读本《德润我心》等。自学生入校起到学生离校实习、毕业,有计划地安排不同的内容,通过早读课使学生得到文化熏陶,在传统文化、国情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五、通过环境建设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在教室和宿舍通过设计班级或宿舍标志物(诸如:班徽、班旗、班歌、班级名片、舍星、宿舍名片)凝聚班级精神、营造文化氛围。班徽呈现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班旗展现班级的风采和风貌,班歌可以唱出学生的精气神。班级名片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名片内容可以有师生全家福、班主任寄语、班级口号、班级格言、班级誓言、班级荣誉、班徽、班级愿景等。
六、通过五常建设丰富班级文化内涵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学院创造性地制定了“五常文化活动”的相关制度、规范。要求对所在的教室、实训室、宿舍等学习生活场所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所有宿舍、教室、实训室中的物品分析现状、归类;对可供放的场所和物架画线定位;将物品在规划好的地方摆放整齐;标示所有的物品。宿舍、教室、实训室、外环境所有清扫和整理工作划定范围、分配到人;每天安排专人检查并留有记录;制定改善措施;建立整洁规则。日常管理实施“五常规范管理”。推进五常至习惯化,持之以恒,使五常法成为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新生入学的军训,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认识“五常文化”、接受“五常文化”、落实“五常文化”,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在日常“五常”管理的基础上,每个学期都要开展“五常教室”“五常宿舍”的创建活动,要求在干净、整齐、有序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建,强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形成集知识性、教育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独具班级或宿舍特色的育人文化。创新的设计来自于学生,是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实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职业素养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现个人的才华,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学会自我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体分析本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育实践对症下药。再依靠校内外活动,制定出班级建设的特色目标,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将师生共同制定的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在相应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定能打造一个和谐、民主、富有特色的班集体。班级文化建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晓静.浅谈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严格管理[J].职业,2014(14).
关键词: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特色;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36-02
一个组织若要长期成功地生存发展下去,绝非仅凭制度措施和管理技能,最为重要的是组织要有一种信念文化及其对组织的感召力[1]。高校学生班级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也是树立一种信念文化即班级文化来指导和引导班级成员的成长与发展,而特色班级文化不仅能有效引导和促使一个班级在众多普通班级中脱颖而出,更能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班级凝聚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起到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及现状
(一)内涵
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内部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内涵有三个层面:表层物质文化即名人名言、教室内部环境布置以及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各类班级成员交流平台;中层制度文化即班级成员制定的确保班级事务正常开展以及约束和激励班级成员的规章制度如班委会制度、各种奖惩制度;深层精神文化则为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班级目标、班级氛围、班风等意识形态,它是班集体追求的价值观念、作风和精神面貌的浓缩和反映。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它又指导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2]。
(二)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主要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然而由于班级数量多,辅导员和班主任还要从事大量行政事务,在学生班级的日常管理和文化引导方面往往是力不从心,以至大部分班级文化属于“离散型”即班级成员分别占有几种不同性质的文化,任何一种均不占主导地位。在这样的班级文化熏陶下,班级文化价值取向较为混乱,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不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积极性不高,取得的成绩一般,长久下去学生往往呈现对外漠不关心,对己得过且过的心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给班集体的发展和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特色班级文化内涵、特征及功能
(一)特色班级文化内涵
特色班级文化就是区别离散型班级文化而言,它指的是班级有非常明显文化主导方向。特色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后盾,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届班级文化展示活动中就涌现出了许多文化鲜明,魅力十足的特色班级,如热爱运动、青春活泼的阳光班级,感恩奉献、回报社会的爱心班级,有勤工俭学、人穷志不穷的自强班级,还有崇尚学术、热爱科学的创新班级,这些班级的文化追溯其根源就是班级最深层的精神文化具有特色,且精神文化指导着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为其服务,共同引导班级的成长和发展。
(二)特色班级文化特征
笔者参与组织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届班级文化展示活动,对活动中涌现出的特色先进文化班级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这些班级文化有着显著特征。
1.明确性与约束性相结合。班级文化是班级主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目标的反映,特色班级文化主导方向非常明确,随着班级成立时间越长,更多的成员更加认可这种特色文化,文化观念也就越明确清晰。这种主导文化观念形成,班级成员在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下学习生活更容易取得成绩,更喜欢这个班级大家庭,因而也会积极努力去遵守、维护和珍惜班级这种灵魂文化,无形之中对班级成员形成了一种有效约束。
2.多元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大学是个亚社会,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以及各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导向不同,班级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也呈现多元性[2],但加强青年学子思想引领,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理念不变、大学育人为本的宗旨不变,各种特色班级文化的均是在目标统一基础上的多元化,是多元性和统一性的结合。
3.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主要由学校的硬件条件决定,制度一旦制定也不会朝令夕改,因此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文化都较稳定。外部环境是班级文化可塑性的驱动力,精神文化是会受时代影响而可塑的,一方面班级文化的主体是善于学习、思想活跃、接触面广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都具可塑性;另一方面班级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和舆论环境下会有不同表现特征,形成不同班级文化,如在抗震救灾时期,容易形成献爱心、讲奉献的班级文化,在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时期,则容易形成关注民生、服务人民的班级文化。
4.引导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特色班级文化所形成的积极良好效应,能有效引导班级成员增强集体意识,积极进取、努力拼搏,有利于推动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同时在这种健康、轻松愉快的文化环境下,能够让同学们体会到“主人翁”的地位,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特色班级文化的功能
特色班级文化是班级的血脉、学生的精神家园,对于班集体凝集力、创造力的形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引导功能。特色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3]。
2.凝聚制约功能。班级的特色文化,是由班集体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发展的,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寄托着他们共同的心理认知、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认知、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文化发展方向的认同感以及作为班级一员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4]。班级文化就会像磁场一样紧密吸引着班级的每个成员,这种磁场的强大力量也会使班级成员自我约束和自觉地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文化理念,因此,特色班级文化能够强有力地将班级成员凝聚在一起,能够引导他们将自己个人的利益和目标与班级整体的命运和前途联系在一起,为他们共同拥有的集体同心协力。
3.培养提高功能。特色的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着班级成员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和班级文化的建设,这就给了更多成员更宽广的锻炼舞台,不仅有利于班集体培养更多的学生骨干,形成组织优势和竞争优势,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传承创新功能。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推动文化建设中肩负重要使命,班级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微观体现,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大量新鲜素材,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
三、构建特色文化的措施
(一)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的引路人
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引领学生“从高处俯瞰人生,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学会从一种无限和超越的视角或观点来关照现实世界”[5],去发现人生富有的情趣和价值;要综合考虑社会、学校、班级、学生等多种因素,在确保育人的宗旨不能变的前提下,引导班级建设丰富多彩的特色班级文化;同时,社会发展节奏快,知识更新迅速,作为引路人也要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思维,紧跟时代步伐。
(二)强化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地位,加强班集体组织建设
要明确班级成员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是班集体的建设者这一前提,切实让每个成员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俗语说“在其位,谋其职”,因此要给予每个班级成员合适的舞台,如通过班干部轮流上岗制度、轮流组织班会制度等给班级成员“压担子”、“托众望”,借此引导班级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自觉、积极地参与班级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集体共同目标,同心协力加强班集体组织建设。
(三)依托院系专业特色,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抓内涵,创特色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搞好班级特色文化建设,首先要结合班级成员的专业特色和兴趣爱好制定班级创建的目标,确定班级的文化主导方向,打造不同类型的,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笔者在学生活动中就发现有些自然学科专业学生,思维活跃,知识结构完善,求知欲强,勤于探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则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科技创新活动,创建“勇于创新”的特色班级文化。
(四)结合时代背景,强化导向性,打造与时俱进的班级文化
特色班级文化具有时代可塑性特点,要把握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时代特点,强化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6]。班级文化的建设始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具体到特殊时期如“学习雷锋活动月”时期,可以引导创建“志愿服务,无私奉献”的特色班级文化。
(五)以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引导学子紧跟校园文化主旋律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精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创建学生班级深层次精神文化的引领和启发至关重要。引导学生班级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思想引领和文化引导作用,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才艺才华,又可以了解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和取向,有助于启发和帮助班集体发掘适合自身特点的班级文化,如有些班级大部分学生特长爱好较多,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就可以引导他们创建“多才多艺”的特色班级文化。
按照“加强思想引领,促进服务成才”的理念,缔造积极健康的特色班级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惠梅.打造班级文化创建优秀班级[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8).
[2]张作岭.班级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洪峰.韩晓燕浅析高校班级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0(16).
[4]孙爱芹.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烟台职业学院两个班级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班级文化作为管理班级工作的心理平台和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很多事实说明,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对社会体系进行适当的考察与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班级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单位,使学生的教育具有社会预期性。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微型的模拟社会,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之间互相交流,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集体。在此程度上,班级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体,对社会文化具有选择、传递和聚合的功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相比,有着更为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更多地吸收了现代社会的职业特点与现代社会要求求职者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隐约体现出企业文化内涵的痕迹。相对于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则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经企业相关人员的经营与管理,创造出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诸如企业文化观念、劳动者价值观念、自身企业精神、人员的道德规范、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的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在这么多复杂深奥的构成要素中,一个企业的文化中心无疑就是价值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企业型人才,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认可成是培养一线一流、拥有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很多学生在高职院校中期待着完成自己人生角色的重要转换,将学校作为角色转换的前沿阵地,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绝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工作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文化的内容、特点与表现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从功能上来看,它们之间仍旧具有很大的联系,在对人的感染与教化、规范与培养和对人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类似的地方。
2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使学生具有服务生产一线的高技术职业水平的能力,正是由于这种教育目标与自身的定位,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融合,使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最大程度地缩小与企业要求的距离。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标和定位和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两者总是具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还具有很大的差别。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初期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结果还是离开了自己曾渴望进入的企业。最可怕的现象是有的毕业生在一个月之内不断就业、失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培养企业专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就业理想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脱离于企业文化,更多的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特别是缺少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所要求的班级文化建设。这便造成了培养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文化素质,缺少企业现实文化的熏陶。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偏颇,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创新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三方面,缺乏对高境界的班级文化精神的凝练和提升。另外,学生活动的品类很多但缺少一定的目的性,活动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的人只是把其作为一种经历,而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电脑、手机等虚拟的网络平台所占用,参与集体性活动的主观愿望被大大减弱。很多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存在“跟风”现象,一个班级开展了一个主题班会,另一个班级可能随之也展开了类似的班级活动,缺乏针对性。在认清这些现状的基础之上,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要注重提升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丰富内涵,强调精神层面的培育,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意义
由于当前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经过实践,很多学校发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成为了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最大受益者。”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文化合作实现了双赢,两者的文化定位是共荣,也就是说互相吸取有利因素,学校教育考虑到企业发展,企业发展考虑到就业者的教育等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提升也借助了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力量。校企合作不仅搭建了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也搭建了校企间文化融合的桥梁,这种互相融合的机制,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促进企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4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 高校 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Class Activities of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lass Culture
LONG Sizhen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6)
Abstract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source of spiritual strength of classes, and class activities as a carrier class culture, combined with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conduct classes with professional features cultural brand activities that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cooperation, etc. , to further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lass culture.
Key words college;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class activities
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领域阵地里,班级作为最基层的学生组织之一,是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而班级文化则是班级精神力量的源泉。如何充分利用班级这一重要思想领域,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理念为指导,如何创新开展班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形成“一班一亮点,一专业一品牌”的班级文化体系,对于形成班级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而形成的集体心理氛围、班级组织和交往行为,以及通过班级所体现出来的群体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等。许多研究者认为班级文化可以包含四个方面,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应该包含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活动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较大。若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发展需要,成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校园系统平台,开展具备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品牌活动,创造积极向上、富有内涵和特色的育人环境,让学生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改变整体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合作等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2 目前高校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中,班级文化建设还存在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高校不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未形成鲜明的文化个性或文化特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通过班级活动来实现,而它作为一个精神载体,又起到了提高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作用。但是在班级活动召开中面临以下几个问题:缺乏班级活动的物质载体,活动参与对象的多样性,活动组织的质量与数量呈反比,活动组织者的综合素质能力不够强等。
2.1 参与班级活动主体的特性给主题活动带来了新的挑战
“90”后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活跃、有自信、个性张扬、喜好新事物但又缺乏集体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以寝室或者小团体为单位自居、在某些特定场合能体现责任感,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又比较弱、对电子产品热衷但又喜欢沉迷网络世界、喜欢网络交友但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又较欠缺等特点。传统的教育模式、枯燥单一的内容会让他们产生厌倦的心理,活动效果不理想。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如何设计以专业或者班级为特色的班级活动,把他们独特思维、张扬个性融合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是一个挑战。
2.2 缺乏一支综合素质高、复合型的学生干部队伍
活动举办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组织者的能力是否具备。学生干部队伍所缺乏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中班级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校满一年的大二学生,还是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学生干部队伍流动性很大,虽然成功竞聘的干部们有着满腔为同学们全心全意服务的热情,但在实践中,因缺乏相关的工作组织经验、不够丰富的思想文化知识领域、创新意识低、抗压能力差的特点,给班级活动的举办带来新的挑战。
2.3 学分制的教育模式带来的冲击,班级观念开始淡化,班级文化建设宣传缺乏物质文化平台
在校的学生对传统的班级活动有依赖心理,他们认为班级应该是定时、定点的,能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在统一的时间内,学生在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组织带领下,开展的活动才称为班级活动。但在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格局已经受到了冲击:教室与课程均出现了流动性,无固定的教室,课程也是实时更新。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有选修课程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存在着:在同一行政班级里,各个成员之间就会出现选课科目不一、学习时间不一、业余时间不一的特点,在时间、空间上的影响下,班级活动的特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班级文化建设阵地严重缺乏,使得班集体概念在学生们的脑海中逐渐淡化。
2.4 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元素的引入导致班级活动建设质量严重下降
自从各高校提倡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以来,系部、社团、班级根据自己的特色纷纷开展了各项常规性、教育性的业余文化活动。虽然学生们在选择上多了份自主性,但是活动过多,学生容易产生情绪抵触与审美疲劳。与其说在积极参加活动,还不如说是为了完成第二课堂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散漫参与态度严重影响了班级活动的质量,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
3 新形势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构建,应该是有着良好班风、学风,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能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的机构。而有着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建设是关键。成功的班级活动建设体系应该是形式上新颖、内容上丰富、个体参与面广、建设主线明确、活动开展有特色,敢创新。在实现人人参与的原则下,产生一种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荣誉感;增进班集体的凝聚力。它应该有着完善的班级制度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队伍、系列带着专业元素的班级特色品牌活动以及一面彰显特色的班级荣誉墙。
3.1 规范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多举措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选拔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班级活动的召开是否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一个机制完善的学生干部队伍,应秉承公开公正原则,通过毛遂自荐、群众推荐、辅导员审核这几个环节进行,既选出了有群众基础、又具备综合能力强的班委,开展班级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干部们的培训教育工作,学生干部队伍如具备了思想先进性、行为规范性、能力特长性的特点,班级的工作才会开展得更顺利,成效才会更突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干部队伍技能培训,通过说、练、写系列技能比赛,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语言表达、文案书写、心理抗压能力,让广大干部们在学习和培训中,掌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技巧,在熟悉的基础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开展班级文化活动。
3.2 树立榜样力量,健全各项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通过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班级管理模式和组织方式可以有效地影响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可以包含如下内容: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安全文明寝室建设制度、班级奖勤补助贷工作制度、班务公开制度、班级会议三个一制度。
3.3 多途径丰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内涵
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可以通过班徽、班旗、班级口号、班歌、班训等元素来体现,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则要通过各种类型的班级主题活动去实现。在班级活动召开中,组织参与主体上:从班级中到班级外、从专业里到专业外、以横向模式,由小单位向大阵地转移,跨班级、跨专业、跨系部来开展;内容形式上:由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到丰富多彩的业余课外的活动、从教室内到教室外、从被动接受教育到积极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特色,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从课堂上到课堂外,专业老师、辅导员都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结合精美的PPT、动感十足的FLASH制作,蕴含人生哲理的趣味小故事游戏,采取喜悦见闻的形式,如演讲、知识竞赛、辩论、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公益性志愿服务等活动,真正地从内容上来充实活动的内涵,从而吸引同学们积极参加,在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之余,也改变了“要我做,我愿做,我乐做”的观念,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了集体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培育学生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营造良好的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
3.4 构建兴趣特色小组,创建班级物质文化宣传墙,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围绕学生的专业特色、个人特长,成立班级兴趣特色小组(比如“督学小组”、“计算机科技小组”、“电子科技小组”、“体育小组”、“游戏编程小组”、“书画小组”等),营造一个互帮互学的育人环境,以宿舍为单位、以网络建设为宣传阵地、创建班级博客、微博,每个兴趣特色小组长都是负责人,以纵向或者横向的交叉方式,把宿舍的学习文化与班级、专业的学习文化相融合。在张扬个性化宿舍的同时达到了宣传班级文化工作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学生良好道德、健全人格、精神风貌形成的主要基地。优秀的班级活动具有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的教育功能,而结合专业特色构建的班级文化活动,更是彰显班级的个性文化建设,能让全体学生有以班为荣的自豪感与归属感,能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公德、心理健康、遵纪守法、诚信、感恩、文明礼貌、团队合作、敬业、奉献、自信、自立和自强等品质。
参考文献
[1] 甘贞洁.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
[2] 白光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3(6).
[3] 张芳.怎样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班级文化建设[J].职业,2012(24).
[4] 陈朝魁.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专业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关键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54-05
“彰显大学生精神风貌、蕴含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大学班级文化本质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1]然而,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在充分发挥释放自由、渗透主流价值、促进对话交往、提升精神品质等功能的同时,也广泛存在着深度异化的问题。因此,探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问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方式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学界对“班级文化”理论的阐释不断深化,诸如,亚文化视角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在学校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生活式样。”[2]文化综合体视角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3]虽然学界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其最基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班级文化进行剖析。首先,从社会文化维度,大学班级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并创新新型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最为牢固的根基;其次,从大学文化维度,大学文化通过促进、提升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等产生积极影响,辐射到大学的各个领域,推动班级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同发展;最后,从青年文化维度,“青年文化是得到青年基本认同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4]。大学班级文化的主体是青年人,它是凝聚青年人的精神纽带,体现着青年人的思维以及对大学班级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不同时期大学班级文化会产生变化,但大学班级文化中始终彰显着青年人特有的气质和精神的价值观。
明确“大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探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功能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指在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下,发挥其释放、渗透、促进、提升等特有功能,并通过扩宽渠道、凝聚共识、联结生活、选择高雅文化,从而实现班级文化主体的认同和内化。
(一)释放自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与能力”[5]。释放自由功能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生命自由,成为实现理想、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要义,并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陶冶、锻炼、反省、培养的精神摇篮。大学班级文化为学生绽放自由、释放生命的原始能量提供一个自由的生态环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释放自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环境、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释放班级学生自由主要体现为两个优势:其一,激发班级文化主体的创新能力。自由使创造绵延,班级学生按照新的方式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联想,从而形成独有的个性特征,进而成为具有创新个性的班级主体。其二,唤醒班级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倡导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人意愿表达的班级目标与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班级学生认同的深层次的行为准则,唤醒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渗透主流价值功能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使这些主导文化进入班级,并被班级文化主体认同和内化。”[7]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把社会主导文化渗透到学生中并被学生吸收、内化的功能。所谓渗透主流价值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环境、活动等间接的文化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渗透性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吸收、整合、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想品质和素养的功能。一是通过主题渗透。通过理论知识研讨、名师座谈等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内容的问题与观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通过实践渗透。利用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引导行动,在行动中渗透知识;三是通过环境渗透。通过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渗透,使其发挥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促进对话交往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促进对话交往功能是指利用班级活动、班级网站等载体,以提升班级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创造对话情境为前提,借助适宜的主题与时机,促进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并实现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首先,提升班级学生对话交往意识,创造良好的对话交往情境。辅导员以“激发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帮助与关怀的视角唤起学生对话兴趣。其次,找准对话交往的主题与时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正确引导性的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正是激发学生思维与言语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促进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对话的深层蕴意就是精神交往,其目的是促进人内心世界的丰盈,实现人心灵的陶冶和充实”[8]。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生命领悟、行为规范等方面,激发班级学生心灵碰撞,产生共鸣。
(四)提升精神品质功能
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着眼于教育者有意识指导和受教育者潜意识接受,主要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促使班级学生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9]为此,运用好班级文化形态中的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培养班级学生的理性自觉,这种独特的理性自觉不仅将学生的生活意义、价值实现与美好生活的普世价值相联系,与校园、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且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班级成员的幸福生活相联系;二是培养班级学生追求卓越、优秀的精神动力,帮助班级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三是培养班级学生审思明辨的能力,引导学生明智地处理社会、班级以及个人事务。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
(一)在顺应中逃离自由
在当前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管理者遵循着马克思所说的“形成真正集体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自由,集体不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束缚和绊脚石,而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在顺应中逃离自由”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自由”本质内涵的错误解读,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行动上发生了偏差。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在充满种种利益诱惑的市场社会,存在着在顺应中媚俗的大学班级文化,正如钱理群先生哀叹的“我们在培养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将自由等同于绝对自由,也就是无任何限制的自由。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部分班级学生认为“随心所欲”最重要。然而,“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约束,二者互补互渗。”[10]因此,长期地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由、理解自由,将导致班级学生认识问题发生偏差、对待事情极端化。
(二)在功利中逃离价值
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班级文化异化为犬儒文化,一种顺应主义的文化。受网络媒体错误引导的影响,班级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辨不清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个人主义滋长;重视追求物质生活之梦,轻视对精神生活之梦的追求”[11]。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主流价值的错误认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少关注集体利益。学生在参与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有帮助,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较强的目的性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目标以外的其它事情不闻不问,认为参加活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而拒绝参与班级活动”[12]。二是功利主义使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学生认为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完全是在做表面功夫,追求形式。三是功利主义使价值取向个人化。学生一味地追求显性的、即时的效益,并不考虑对自己长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在形式中逃离对话交往
班级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但目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深入、持续性。班级活动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沉醉于只有概念没有多少实际内涵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把大学生的真实生命丢得干干净净,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13];二是缺乏创新性。班级文化活动主要以传统的娱乐形式开展,未能实现开展活动的真正意义,“并未为人们提供一种充分体现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理念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意义新的荫庇所。”[14]而且,开展的活动过于重视数量而缺少对质量的关注,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倦怠,以及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削弱。“对待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也不应‘大呼隆’运动式地开展,必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思维创新的空间,一个实践的舞台”[15]。因此,班级文化活动是否具有持续性、创新性、主导性将会影响开展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
(四)在追求外在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
“人的精神品味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1]从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来看,班级学生存在着在追求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的问题。一是班级学生主体选择具有盲目性,素质具有差异性,认识具有封闭性;二是功利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盲目追求时尚。班级学生呼吁举行以时髦的节目、话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但在活动中却“忽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在班级塑造中独特的地位,并没有将行为、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班级文化深层融合”[16]。其次,缺乏精神自律。在行动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自动地获得相应的补充。因此,在追求时髦中丧失精神品味将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的体现。
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保证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积极扩宽教育渠道,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扩宽渠道,让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
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与实施效果。因此,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扩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释放大学生思想自由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扩宽教育渠道。通过利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以“国家梦・社会梦・我的梦”为主要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进行每周固定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其次,扩宽宣传渠道。通过利用班级宣传栏、海报、编排话剧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扩宽网络渠道。“调查显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7]由此可见,网络渠道成为大学生最典型、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并起到促进教育渠道、宣传渠道的作用。网络渠道主要通过利用班级网站设立“班级文化建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讨论专栏,为班级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并建立专栏维护、监督小组,以保证讨论专栏的持续性、话题的准确性以及班级成员的参与性。
(二)凝聚共识,在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多元化使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解释标准,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尺度的失衡,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感觉走”[18]。因此,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至关重要。“寻找主流价值取向归位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差异性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价值取向本身合理性的增强及其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整合。”[1]从班级这一独特的基本组织出发,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回归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将幸福观教育与日常情感熏陶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将正确幸福观传递给班级学生,解决班级学生实际问题。其二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与推进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班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会、就业技能培训会”等,针对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三是要将培养批判能力与案例分析活动相结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与重建”[19]。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班级学生更应具有批判能力,班级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对社会的话题、行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并不断增强学生做人做事的自治能力与自律精神。
(三)联结生活,让大学生有交往对话空间
大学生有交流对话空间是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从联结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拓展主题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交往对话能力。班级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20]。由于创设地点、发展形态不同,班级将拓展班内与班外主题教育空间。首先,班内主题教育空间。班级组建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趋势进行探讨与分析,增强班级存在感。其次,班外主题教育空间,以“班级梦,志愿行”为主题,开展“三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班级在偏远山区学校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学习梦;团队化。走进社区建立班级志愿服务站,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常态化。以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两种途径打造班级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结合班歌、班训等文化要素,吸引更多的班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班级将志愿服务时刻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实现班级学生共同成长。
(四)选择高雅文化,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
精神品味凝聚了文化创造的智慧和理想,内涵着人本质的全部意义,将对人的情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应将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作为核心,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具有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高雅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确立的坚定信仰”[2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先要了解和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个性联结关系,联结世界,以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品质。最后,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高雅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同时,不盲目地追求“自我利益”,应拒绝现世社会的各种诱惑,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而沦为现实的附庸,从而在帮助学生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参考文献
[1] 黄正夫,易连云.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J].大学文化研究,2013(1):109.
[2] 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9):79.
[4] 万美容.论青年文化及其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7.
[5] 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10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7-508.
[7] 杨骞,蒋洪波.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0.
[8] 成雁瑛.论大学教育的对话机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 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
[10]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1] 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8.
[12] 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7.
[13] 王泓.大学生文化的俗化倾向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9.
[14] 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
[15] 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16] 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9.
[17] 苏旭东: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J].教育探索,2012(10):124.
[18] 李琰,易连云.基于道德精神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4.
[19] 严振华.“中国梦”视阈下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J].江苏高教,2013(5):134.
【关键词】班级文化 特色
学校根据“和谐发展、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打造校园金笔文化(学校的第三幢教学楼外型像一支笔)的构想。金笔文化的内涵:金笔笔头朝上,象征着东小人积极向上、富有朝气;这支笔直直的,象征着东小人为人正直、求真务实;笔身鼓鼓的,象征着东小人腹中有知识、热爱学习;这支笔是红色的,象征着东小人满腔热情、无私奉献。为充实、丰富、深化校园金笔文化的内涵,我们把在金笔文化引领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一、金笔精神感召下的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在金笔文化引领下的班主任应该有爱心和责任心,树立像金笔一样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能传递金笔文化的教学观,能体现金笔文化的创造精神,崇尚文化,热衷学习。
学校根据打造校园金笔文化的要求、目标制定了班主任培训计划,在班主任队伍中广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如把过去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形成工作布置会、总结会,改变成经验交流会、理论培训会,并加强了例会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每次例会都要根据当前工作任务确定一个研究专题,如开学教室布置研究,要求班主任围绕班级精神的打造精心设计、布置教室,并把设计方案交由学校。再如中队活动设计研究、班级制度研究等。
学校还分两个层面召开了班级文化建设研讨会。先在年级段研讨,由年级段长主持,要求每位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年级段交流的基础上,又召开了全校性的班级文化建设研讨会,会上六位班主任(每年级段推荐一位)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作了典型发言,并分析了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另外,每周周会前用抓阄的形式进行 10分钟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交流,营造一种浓郁的研讨、学习的氛围。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都有自己的“亮点”,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如陈素玲老师介绍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班级管理制度,潘文红老师介绍的《走近孩子的心》等深受老师的欢迎。
另外还通过组织观看录像(如魏书生的《如何当好班主任》等),请专家来校讲学,下发有关学习资料,网上交流等,努力提升班主任的思想、业务素质。
二、在金笔文化引领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1.学校层面的要求
(1)要求班主任深刻领会金笔文化的内涵,并结合班级实际,注重班级精神的提炼。如开展班名、班训设计评比活动,班主任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起这班名,确定这样的班训,并从不同角度宣讲其内涵,让学生认可、内化,逐步形成班级精神。
(2)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凝聚班级文化:①“亲近母语,以书为友,共同成长”经典诵读活动。如“相约经典诗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童话大派送、名家诗篇大回放”等活动。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学校结合儿童年龄及兴趣特点,设立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篮球、乒乓球、田径等各类兴趣小组,每天安排一小时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去学习。③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知恩、报恩、施恩”,开展了感恩师长、感恩同学、感恩自然、感恩父母的系列活动,让感恩之心成为班级精神文化的主要元素。
2.班级文化建设
在金笔精神的引领下,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每个班级都各具特色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如有一位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崇尚文化,爱好文学,她针对现在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物质相当丰富,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快乐的现状,形成了让文学润泽学生人生的教育理念,并提出鲜明的班级口号“我是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催人奋进的班训“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在班级里努力营造文学氛围,通过各种文学活动让孩子找回童真童趣。开展了六个“一”活动:①召开一次“做时间的主人”的主题班会。②开展一次“我愿做书的新娘”的读书活动。③组织一次《草房子》读书会。④召开一次“名人故事会”。⑤组建一个班级苗苗文学社。⑥每位同学编辑一本个人作文集。尤其是班级文学社定期向全班征收稿件,定期刊出班级作文集,给了学生很宽广的自我展示天地,成了形成班级凝聚力,锤炼班级精神的有效载体。现在班级成员个个热爱读书,快乐作文,奋发向上,和谐发展,形成了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再如一个班级,班名为“阳光中队”,喻义为队员们犹如一颗颗种子沐浴着阳光健康成长,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提出的班级口号是“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围绕班级制度的建设在教室布置时设计了几个“板块”:①挑战自我,促使种子破土而出。内容全面,包括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学习成绩、课外阅读等方面的记载。目的是让孩子认识自己哪方面比较优秀,哪方面需要改进,为超越自我作准备。②超越自我,促使种子发芽成长。各项表现记录定期总结,让孩子及时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把表现突出的和有进步的名单写在成长链上,激励其更上一层楼。③展示自我,鼓励嫩芽舒枝展叶。设计了“阳光苗圃”、“芳草地”两个栏目,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成长的、激励的。每 1~2周更换一次,内容丰富,优秀作品被入选的孩子名单也记录在成长链上。④多方合力,优化嫩苗生长环境。
孩子们犯错误时老师从不大声呵斥,常用心理游戏让孩子在如沐和风细雨般中认识自己,改正错误;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一个以“阳光部落”为名的文件夹,每个孩子有一个子文件夹,里面放着孩子们的优秀作文,可互相阅读,记录作文成长过程,体会成长的快乐;“新闻袋袋库”由孩子们轮流写新闻,犹如每天给教室带来新鲜的空气。这样就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有效地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
三、在金笔文化推动下的班级特色文化展示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学校宣传窗开展了班级特色文化展示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一期由五年级六个班展示,第二期由四年级六个班展示,内容各具特色,个性鲜明。有体现班级精神文化的班级名称、口号、班训等展示。有精心设计的班级环境文化展示,如“我们的爱”(大爱心由 61颗小爱心组成,心心相连、相惜,每颗小爱心上贴一位孩子的头像,让孩子们感受到那颗心就是我,我的一举一动影响心脏的跳动,大爱心里面有三个小爱心,分别写着做人诚心、学习静心、友情真心的班训,做人诚心最重要,所以做得最大,时刻提醒大家)等。有严格、规范的制度文化展示。有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剪影,如编织、刺绣、剪纸等手工活动,在活动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写心得体会,深化活动内涵,激发了班级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锤炼了班级精神。一张张可爱的笑脸,那是东小少年的风采;一双双专注的眼睛,那是孩子们投入的心灵;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编织着童年的梦想;一本本精美的作文集,闪烁着孩子们的童真童趣,那是孩子们童年的音符。
参考文献
一、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必要性
1、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内涵。中职院校班级文化主要指:中职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它是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创设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简单的讲班级文化的内涵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要素。物质文化主要包含教室的布局、课桌椅与教桌的摆放、各类宣传栏的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甚至包括网络环境下班级建立的论坛、QQ群、博客等。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各种班内组织机构及为实现班级建设目标而建立的各类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等。精神文化是校园的内隐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难以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
2、中职院校班级文化的特点。中职院校具有如下个性特征:(1)导向性。导向就是引导,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2)凝聚性。凝聚就是把东西聚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力量。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3)规范性。班级文化的规范作用就是约束作用,它制约着学生的行为。(4)激励性。激励就是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
3、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班级文化是班级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它的建设显得非常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迎合学生群体自身独特性的客观要求。学生群体是渴求知识、崇尚文化的群体,是追求自由、向往民主的群体,是朝气蓬勃、可造可塑的群体。在国家危难时刻,学生为挽救民族命运,为寻求强国之路,为奉献爱国之心,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不屈不挠,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和平年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潜在建设者。
(2)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还是做人的道理,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特别是道德、品德,所以,一个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分数的高低,还要看品德的好坏,如是否懂礼貌、是否讲文明、是否讲诚信,这些都是一个大学生所必备的素质,只有有了文化修养,再加上所学的科学知识,这个学生才是合格的。
(3)管理班级的迫切要求。比如,班级里可以规定不要迟到,不能旷课,上课期间不能玩手机等等,但总有制度规定不到的地方,因为班级管理的细节实在太多,这就会出现制度的“盲点”,那么如何约束这些“盲点”呢?这就要靠班级文化去约束,如果一个班级倡导文明、讲究礼貌,那么即使制度中没有规定上课期间进教室要先敲门,该班学生上课时进班级也会敲门的,否则的话就是不懂礼貌的,会受到文化氛围的遣责,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就是文化的管理作用。
二、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中职院校扩招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比较片面,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首先,一些人对中职院校班级文化认识不清,简单地将班级文化归结为把教室布置一下就行了,认为只要花一些钱把教室布置的好看一些,将教室的墙面用一些墙纸或者学生活动的相片贴一下,有的甚至把教室天花板上贴满了学生自己叠的小纸鹤,让人一进去还以为是进入了哪一家幼儿园呢。其次,将中职院校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混淆,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政工、宣传部门的事,各部门联合举办的活动少、效果差,没有全员参与的意识。
2、只注重外在物质文化的展示而忽视内在精神文化的积累。很多中职院校千方百计地加大物质文化建设。但是,这―做法却脱离了物质文化建设的宗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精神文化隐含在物质文化中,是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本性的组成部分,忽视精神建设,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3、学校缺乏专项的资金支持。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需要资金的,而实际情况往往是部分学校并没有这部分预算,那么就让学生自己先垫资,本身来讲学生是没有收入来源的,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抵触情绪,更加远离了我们班级文化建设的初衷。
三、构建高品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班级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含了诸多因素,如硬件建设等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等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建设,更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合理制订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如果没有班级文化意识,思想上认为文化无足轻重,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我们现在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一样,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恶劣的环境:空气已不再新鲜、天空已不再蔚蓝、水已不再清澈、食品已不再安全。正是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才提出要建立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保护地球。
2、加强班级文化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中职院校精神文化是精神文明和人文成果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学校校史资料的整理、编撰,提炼出学院自身发展的精神之魂,将学院精神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要素。对能传承、发扬学院精神的文化进行加工、升华,从而提炼出彰显自身特色的班级理念。并把学习、诚信、合作、博爱、创新等作为优良的校风和办学风格。要通过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展示辉煌成就,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优良传统。
3、完善班级文化建设的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以其导向性与规范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特征彰显学校文化。但中职院校当前的一些制度,几乎很少考虑过班级文化建设的德性规范。一些中职院校采用品德加分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并不是真正为学生和教师发展,而是以方便管理为目的,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班级文化,而不是“育人”的班级文化;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规范作用。没有制度支持的校园文化建设,很难发挥长久的影响力。如诚信教育,只通过诚信课堂、诚信讲座、诚信签名等活动,而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没有刚性的处罚和处理,这样建立的校园诚信文化,将是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