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8篇

时间:2023-11-26 15:33: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的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34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水平逐步提高,希望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满足,更渴望和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素质,体育融入生活中来,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完善自己的观念也逐渐增强,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者欣赏体育比赛,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如何提高人们健身的科学性,参与体育运动的动作准确性,这就对具有体育专业的院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国内一些专业院校调整和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及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此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

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做了阐释界定,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方法。换而言之就是培养者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方法使被培养者身心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达到之前预定的目标,使之成为各领域专业内的人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合理的教育思想上,通过明确教育方法手段,借助与人才培养的方案、专业培养计划等措施手段来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它借助于多种规格、措施、手段等,使一系列因素的结合最终达到教育的目标。

广州市作为一线发达城市,具备较好的经济条件及资源,体育产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体育专业领域的人才满足不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态势。就广州市而言,广州体育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等院校开展了社会体育指导专业,通过对民办或者公办院校调查可以看出,广州市独立学院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培养模式都是紧紧地以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院校就培养对应的人才,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也培养了大批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展开探讨。此院校的社体系就是通过调查知晓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及相关的课程,非常实用且有可借鉴性,学校动用各方面力量和方法,在课程专业设置上以满足市场需求与实习就业挂钩,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招生始于2006年,是广东省最早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独立院校,同时也具有广东省独立院校中最大规模的体育专业,具有很强的优势和条件,目前,松田学院已经向社会输送了400多位体育人才,截止到2016年在校体育系学生有500多人。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分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两大块,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方向分为: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体育健身指导方向、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方向。就业方向:可以在各级各类体育组织机构、场馆、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体育教学、健身技能的指导、大众体育的组织管理等。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户外运动方向、体育旅游方向。就业方向:可以在体育旅游公司、户外拓展与训练机构、体育文化传媒公司等部门。从事的工作主要有: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户外休闲运动的指导与管理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结合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就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紧贴市场需求,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使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系专业人才建设就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条件,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创建人通过学生就业率及就业市场的调查,积极调整和修正人才培养计划,参与相关体育产业论坛及广州大型体育赛事,同时走访珠三角健身俱乐部,了解市场动向,学校培养了大量健身专业方向的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保障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相挂钩。在多角度多方位的调查取得综合性的成果时,明确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人才的合理利用及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减少了就业难,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满足就业需求,人尽其才。

2.2 以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

组织有经验的教授、教师,群策群力编写《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在编教材分别为《运动、营养与康复》、《羽毛球》、《游泳》、《体育旅游实务》,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实用性、专业性特别强,同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具有针对性,也贴合了我系的培养目标,比如《运动、营养与康复》论述了合理运动过程中如何保证营养,受损如何康复,让学生学的明白。开设的《体育俱乐部管理与实务》讲了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礼仪及从业的基本知识、健身俱乐部运营管理、健身教练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等,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从事健身俱乐部工作打好了基础。开设《运动解剖学》时,学校建设投入了体质测试中心、生理解剖实验室,学生实地学习,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明确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及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深化学生知识结构。

2.3 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完善相关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人才培养方案有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课程设置分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向和休闲体育方向,每一个专业都不同,都有各自的特色,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健身俱乐部管理与实务、体育社会学、运动解剖学、网球、藤球、体育游戏等。休闲体育方向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休闲体育概论、体育旅游市场法律法规、体育市场营销、户外拓展等,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4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调实习实践过程

我系对学生实习过程尤为看重,理论知识只有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学习的效果,也只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学有所用。学校每年组织教师看望实习的学生,实地去学生实习的地点检查慰问,要求学生写实习周记,教师两周审阅一次,实习检查发现的问题,老师及时反映汇总并解决问题。校企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分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学习,不论哪一种实习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对口的老师负责,通过实践实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与社会紧密相系。

3 结语

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学校向社会输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安排、培养计划等方面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积极与市场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遍布广东的大中小型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等体育岗位,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夏贵霞,舒宗礼,唐吉平.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布局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7):104-108.

[2] 李东鹏.辽宁省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规格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4):96-99.

[3] 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28(6):130 -132.

[4] 王正伦.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闯市场努力提升体育院校的办学竞争力[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 22(3):1-5.

篇2

1 老年体育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分析

1.1 老年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

本研究在参阅大量有关人才学的论著后,将老年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构成分为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辅助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程度,主次递减排序为: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专业辅助知识。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了老年体育专业人才各部分知识的得分均值、构成比例等。

依据调查结果,对老年体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了统计归纳,专家认为其专业方向

课程内容所占的比例应该最高,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与专业辅修课程知识应接近。当然,这些比例和关系会随着老年体育专业的建立、开展与实践进行自我调节,最终随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专业基础知识是指构成一个专业原理性的、基础性的、本源性的知识。老年体育专业人才基础知识调查结果(见表2)。

专业人才基础知识应包括体育学知识、老年学知识和保健学知识等几部分,“其它知识”类的选择频数远不及半数,主要应包含通用基础相关知识。

专业方向知识是指构成某一专业定分支方向的规定知识,它是体现该专业方向特征最明显、最具体的部分。

调查结果(见表3):

因为还有一些知识属于“未知内容”,所以我们暂且把老年体育方向的专业知识概括为“体育学理论知识、体育学实践经验、老年学理论知识、老年学实践经验、保健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工具类知识等。调查的排序是制定各部分相应课程的具体内容、学时、学分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们根据老年体育专业方向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的调查结果中各具体指标的选择频数的多寡,即其各指标的重要性的大小。

表4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各门课的具体课程内容、学时、学分提供参考依据。老年体育专业辅助知识由于未作具体内容指标调查,所以没有列入表4中。

1.2 老年体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分析

培养目标规定了某专业或专业方向所培养人才应达到的要求,老年体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调查结果(见表5)。

可以明确老年体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能独立从事老年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 结论

2.1.1 老年体育专业方向公共基础知识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哲学社会学知识、工具类知识共四大类,专业基础知识应包括老年学知识、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知识、营养保健学等三类知识。

2.1.2 老年体育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应该是:能独立从事老年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子贵等.人才学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任海等.高等体育院校“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l):1-7.

[3] 高孝传等主编.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钟启泉主编.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 唐丽娟等.关于高等体育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现状的调整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4):177-182.

[6] 杨桦.关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学科、课程改革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l):5-9.

篇3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天津体育学院的体育专业本科生400人(男、女生各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删除无效问卷42份,最终确定35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86人,女生172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就业应对方式量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就业应对方式进行测量,以此作为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情况

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情况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社会支持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结果说明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男生,女生更善于寻求社会支持和利用社会支持。

2.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量表得分情况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应对方式量表上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

(二)社会支持与就业应对方式的相关矩阵

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分与积极的应对(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正相关(P

三、社会支持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对就业应对方式影响的的比较

(一)社会支持高分组与低分组对就业应对方式影响的比较

根据全体被试社会支持得分的水平,将得分前27%的学生划分为高分组,得分后27%者划分为低分组。比较后结果显示:高分组与低分组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不同性别、不同社会支持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

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社会支持(高、低分组)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应对方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说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得分的高低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分析

根据统计的结果,本人认为之所以女生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及支持总分都高于男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由于传统社会观念对男、女角色期望不同,导致社会对女性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也较大一些,因而社会支持的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性别间的社会心理差异有关。

第二,多数男生往往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自身缺乏能力的表现,因此更倾向于拒绝他人的帮助,忽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可能与传统观念和性别角色有关。

第三,女生的客观支持高于男生,或许是由于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性别观念的淡化、女性地位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加,女生相对于男生得到更多的客观支持有关。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总体的分析

根据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应对方式量表上得分的统计结果,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传统观念和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角色认同已经根植于大学生的思想里。男性对自己的评价要高于女性,他们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而向他人求助。

此外,社会对男孩子的期望要高于女孩子,由于受到这种期望的影响,当没有达到一定期望的时候,男生的自责程度要大于女生,这也就是为什么男生的自责应对要多于女生了。

(三)社会支持对就业应对方式影响的分析

从就业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相关分析中能够看出,无论男生、女生,如果社会支持水平高,个体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会更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显著的性别差异出现在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方式上,高社会支持组寻求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显著多于低社会支持组,说明社会支持水平高,会促使大学生采用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高于男生。

2.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上,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3.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

(二)建议

社会支持是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的重要的变量。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会对他们的就业应对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社会支持是影响就业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可以从培养他们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入手。

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整体的社会支持程度高于男生,因此,应特别注意引导和教育男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

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篇5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课程整体设计;实践研究

图形图像制作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设计理论知识,熟练运用AutoCAD、3DMAX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平面与装饰装修设计制作的高技能人才,可以适应广告公司、装饰装修公司等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制作工作。目前该行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适岗能力不太理想的状况。这种状况的产生与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模式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如何实现教学情境和工作情境对接,让学生更好的获得最一线的职业技能,从而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急需研究并付诸实践。

1 教学改革理念及思路

1.1课程设计理念

(1)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作为教学重点;(2)突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3)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4)实现教学项目与工作任务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性,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

1.2课程设计思路

建立基于工作岗位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

课程选取真实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创建真实工作环境,以完成任务为中心,整合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实现“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职业道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体验企业对实际岗位的需求。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市场需求、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面向就业岗位设计工作流程与实施6环节如下:

电脑制图员与其工作流程:接受并分析任务单——绘制和处理图形图像——客户沟通修改——作品。电脑设计师与其工作流程: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分配任务——审核最终效果确认。六个实施环节:即项目情境、解决方案、合作实践、客户反馈、产品汇报、项目总结。

2 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实践方案

2.1改革目标

基于电脑制图员与设计师工作岗位过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创建真实工作环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情境即是工作情境”,体验企业对实际岗位的需求。建立基于工作岗位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

2.2课程定位

室内设计方向课程包含了室内设计效果图表现、3dsmax等系列课程,该方向课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室内设计基本理论及Auto CAD等设计软件操作技能,能够从事电脑绘图员、电脑设计师等工作岗位,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3课程设计

本课程在设计时,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设计了项目课程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解决方案设计——合作实践。

(1)教学内容模块化

以知识够用为原则,摒弃了一些不常用的知识,对本课程模块化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体现岗位就业目标,与职业特性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充分体现职业特点,以下对本课程进行的模块划分即“平面图形图像处理与制作”、“三维图像处理与制作”、“建筑动画后期”三大模块。

(2)项目设计

以项目和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职业成长规律,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学习模块。教学进度双线并行,项目A是基础技能的训练,项目B拓展能力的培养为贯穿项目。两个教学项目既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又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还融入了素质养成的理念与内涵,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同时兼顾了就业、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三方面的需求,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4考核方案

本课程操作性强,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学习效果即时可测。考核由过程考评、期末考评组成。比例如下:

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70%+结果评价30%

过程考评评价:70%学习时数、学习态度、合作能力、课上项目和课下项目设计成绩。

期末考评评价:30%综合考核auto cad、3d max、Photoshop等软件综合操作能力。

3 整体课程体系设计特色与创新

3.1重整课程体系

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的市场调研、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以及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比较研究,改革高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室内设计方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重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关系,依据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3.2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最大的区别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和技能掌握的主体,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新教法: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然后分小组合作练习、探究,得出结论。

4 小结

通过项目化教学的高职图形专业室内设计方向整体课程设计实践研究,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学生借助特定的情境能够亲身体验专业教师、企业员工以经验形态存在的知识,掌握职业活动的基本技能自觉缩小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步形成比较务实的择业观,使学生更好的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林静.商业空间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

[2]杨京玲.周波.关于国内高校设计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1,(03)

篇6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为了规范行业、促进行业的有序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开始组织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考试。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共设四个等级:跨境电子商务员、助理跨境电子商务师、跨境电子商务师和高级跨境电子商务师,旨在测试考生在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环境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社会及企业提供人才。一般来说,中职学生所对应的等级是跨境电子商务员,高校学生对应助理跨境电子商务师或跨境电子商务师,教师对应跨境电子商务师或高级跨境电子商务师。教师知识的更新与学校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控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基于跨境电子商务囊等嗽钡母谖荒芰Φ摹翱胃谥ひ惶寤”人才培养模式则显得很有必要。

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1.校企合作,建立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作为顾问,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派出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与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同时,学校建立企业兼职教师任教制度,长期邀请企业人员对学校教师与学生进行授课,讲解行业发展的最新知识。

2. 以“证”为标准,以“岗”为目标,整合课程体系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证的知识与技能涵盖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两个领域的知识,这一范围要求跨境电子商务方向的课程需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跨境电子商务实务”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根据考证需求,辅以“跨境电子商务员考证辅导”等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行业岗位需求,依托校企合作,在“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上引进企业实战项目, 做到以“岗”为目标,实现课程与岗位标准的无缝衔接、学生“零距离”就业。

3.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学校聘请企业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专家到校担任“跨境电子商务实务”等课程的兼职教师、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兼职顾问;利用合作关系,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实现“校企互通”。

4. 建立实训教材体系

围绕课程建设开展教材建设, 以跨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资格证内容为主线,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企业岗位实操内容的实训教材。重点建设服务于项目教学和实训练习的跨境电子商务系列教材,如“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跨境电子商务营销实务”等。

5.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活动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校企合作途径,可以把企业实践项目引进课堂。课外,可以成立各种创业型的跨境电子商务社团,让学生利用已学技能,开始接校外简单的产品上传、网络营销等任务。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6.建设实训、实习功能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跨境电子商务运营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校内仿真的模拟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应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给学生提供实训指导。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模拟组建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尝试通过合作企业承接校外订单。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争做项目负责人;可以聘请已毕业的项目执行能力强的学生回校担任学生创业项目负责人。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带学生,能更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跨境电子商务的新兴与迅速发展,让学校不得不重新调整原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跟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实现“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这一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梅蒋巧.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特征研究[J].管理观察,2014(31).

篇7

摘 要 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2008级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而从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都是从整体上论述山东省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少有人从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类毕业生的内部去研究就业问题等。在这种形势下,分析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从以往研究的经验和基础,重新调查研究体育舞蹈毕业生的布局,对于有关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合理的做出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滨州学院 舞蹈学(体育方向) 就业 现状

近几年,高校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而社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的岗位远远低于毕业生的数量,毕业生与社会之间的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将会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本文结合滨州学院实际情况,对2008级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的形势和就业特点进行分析。舞蹈学(体育方向)这个专业包括健美操专项和体育舞蹈专项,由于专项的区分,在就业去向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同。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历年毕业生仅有2008级。因此,本课题以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舞蹈学(体育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这对提高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就业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一)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得知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高。

(二)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择业标准仍然很高,仍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选择发展空间大、工资待遇高、相对稳定的大城市工作,因而导致有些毕业生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三)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过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缺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英语、计算机等综合能力,致使他们无法胜任所应聘的岗位。

(四)学校的课程结构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课程结构与市场脱离,造成培养出的毕业生应用性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

(五)学校缺乏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尚需进一步完善,有些毕业生感到就业信息匮乏,对就业形势与政策不是很了解。

二、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建议

(一)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或邀请一些刚刚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师哥、师姐来校进行经验交流,帮助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合理的定位,客观而又理性地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就业观念。

(二)增强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应理性的评价自己,了解社会职位需求,加强多方面知识能力的储备,不仅要加强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学习。

(三)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大学生做事果断,具有较强的挑战精神。所以,有条件、有能力的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创办体育舞蹈俱乐部以及健身俱乐部等,这样既可以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

(四)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知识结构

学校要适当调整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的课程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的特色。学校可以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协调好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搜集、整理,并通过学校的就业网站、就业信息宣传栏等就业信息。此外,学校可以鼓励教职工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任课教师可以为毕业生推荐工作,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一个就业平台。

(六)健全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如帮助一年级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设想,如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工作。大学二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完善自我和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应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确定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应在求职面试环节给与必要的指导,并提供就业服务,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于刚,刘全红,石熹等.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2013(2):15-21.

[2] 张卉.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技视界.2012(19):142-144.

篇8

转型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趋势,在这种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只能顺应这一趋势,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教育改革和管理的主攻方向。本文对地方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明显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在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教学中专业课实践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小等问题背离与于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在全国各行业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地方高等学校适应这种转型发展的大趋势,构建起新形势所需要的融技术型与应用型于一身的高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对于高校如何构建起现代教育体系,国家已经做出明确的部署。向技术型与应用型的转型是普通本科院校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新形势下的教育方针之一[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以下简称社体)专业作为许多普通高校都开设的一个专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专业。作为普通高校而言,这一专业的开设意义尤其重大而深远,对该专业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创新发展之路,才能不负时展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体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机制怎样才能实现向应有型人才培养华丽转型,的确是摆在教育管理机构及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围绕着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探讨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社会体育方面人才总体培养状况

(一)社会体育方面人才社会需求情况

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健康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可以说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呼唤有更多的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人才来指导人们的健康活动,因此对社体专业人才也就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有资料表明,为了使社会对社体专业人才需求得到满足,连续多年该专业的学生都呈现出扩招的现象,有时一年就扩大招生几千人之多,个别年份扩招额度已经突破万人。对于社体专业,各省都有10余所至20多所院校在开设,每年招生的人生也在不断增加。就现在的毕业生情况来看,几乎每40000人才只有一名专业的社体专业人才进行指导,远远没有达到国家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平均水平要求。这足以表明,国家对社体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还远远不能适应对这种人才的实际需要。

(二)社体专业人才就业情况

据专业调查部门对辽宁11所普通高等院校近3届社体专业学生在社会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结论,近几年来辽宁社体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呈整体下降之势,此种现象表明,不仅是辽宁一省而且是全国范围内,该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并非理想。结合社体这个特殊专业的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上可以满足该专业从业的领域总体上可分为四大方面:科学研究与教学行业、体育管理的行政机关、商业体育和与其密切相关的行业、社区及街道。研究社体专业学生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基本上集中于各级各类学校担任体育教师。然后是与体育相关产业,从事业务管理与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或者从事健身指导工作。就从业的方向而言,体育教师这一方向占居了最大的比例。当然,更有一大部分改行从事与体育无关的工作。据调查,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42%。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对社会的实际效用距离预期效果有一定的距离。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总体上呈现的特点是就业呈现横向拓展的趋势,而立足社体专业本身纵向发展的较少,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总体态势。

(三)社会体育专业课设置状况

学习内容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专业课设置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与学习的效果,还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在社体专业课最初设置阶段,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的严重脱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完全是基于一种错误的认识,把体育仅仅当成一种课堂内传授的专业知识,而不是面向社会普及大众化的体育技能。于是就出现了教者重视理论教学,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至于体育教学实践往往被忽略了。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更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内涵的深刻认识,关于体育专业课如何进行设置也有了更多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开始偿试对体育教学课程的科学设置,从而使课程设置日益完善起来。由于对专业课教学认识程度在不断加深,许多高校开始由单纯注重理论教学向培养体育专业技能转变。一些大众化的体育教育项目如健身、健美、足球、游泳、篮球、网球等开始走进课堂。在实现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实用化的同时,还在理论层次上进一步加深。不仅开设了体育心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方面的理论课程,使体育专业理论教学的层次明显提升。

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技能教学相对薄弱

社体专业的课程设置本身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这种科学性与系统性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应该并重,不能厚此薄彼,有轻有重。事实上,现在的教学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弊端。这种情况下,专业课教学一味地向理论知识的传授倾斜,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使课程在设置上出现重复现象,更严重的是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本来实践环节的教学应该在整体教学计划中加以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根本在计划中无法明确下来。更主要的是本来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践内容又严重缺乏针对性,加之实习基地的数量少之又少,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尽管许多地方高等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实习地点,然而面对着数量庞大的社体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有限的实习单位对于教学要求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更何况还有许多高校严重缺乏这样的实习基地。单一的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要,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因为承载教学的能力有限,加之实习过程本身又缺乏针对性,致使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二)学科建设体系缺少科学性

社体专业课程设置因学校而异,没有纳入科学化的轨道。因为学科设置本身不够科学,就导致了学术研究与基础理论教学都严重滞后。学校尽管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但这样的体系让教师的教学过程难以按教学规律进行科学施教,一旦面对突发性的问题无所适从。社体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对社体人才的培养总体目标不相吻合,这种体系完全忽略了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比方在素质的拓展、定向越野、瑜伽气功、八段锦气功、木栏扇运动、柔力球运动等学科教学方面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有一些较为实用的课程比方减肥运动、康复运动、健身运动、运动营养等较为热门的学科学校并未开设。课程的设置无特色、无方向,没有同社会大众的体育上紧密结合,还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在实际工作上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然而,现在的社体专业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来确立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现有的高校社体专业教学计划里,很多目标都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确立的,与社会大众的期盼不相符合。高校本应该针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新时期需要的人才,然而现在的教学缺乏这种针对性。有资料表明,当前社会上急需健身方面的教练,但因为学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没有对这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此项工作。许多已经进入体育教练岗位的毕业生因为没有得到这方向的教育,还要在工作岗位上补上这一课。于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岗前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来适应社会。学校的培养方案缺少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就业方面的困难。

(四)社会体育产业进展迟缓

在国家的投入上偏重于竞技体育而忽略社会体育,这就导致了社会体育产业发展步伐的迟缓。中国的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其时间还不到20年,在质量上与数量上较体育产业发达国家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因为体育产业本身的先天不足,加之社会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成熟度不够,社会体育方面的人才的就业能力必然要大打折扣。中国的人口为世界之最,经济发展无论是南方与北方还是东部与西部,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因此各地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同样表现出相对的不平衡,这也是制约中国社会体育产业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语

当前地方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难已成为摆在地方各高校及学生面前的一个难解的课题。为了使地方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的需要,必须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来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管理,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实施路径,实现快速转型。地方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创新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从目标确立上、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上、办学特色上来突破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把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使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符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大众的需要。只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地方高等学校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强决心,以滚石上山、不进则退的顽强意志,改革管理模式、创新实施路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定会得到长久发展。

作者:杨光 单位:许昌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樊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0).

[2]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