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1:06: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媒公司标志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科学的发展则推动着新的表现形态加快进入企业形象设计领域中,数字化企业形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1956年IBM成功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IBM的形象标志的设计与传播是企业形象设计的雏形。虽然在当时数字媒体艺术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图形,但是企业形象的设计与制作中也加入了这些简单的数字图形,这使数字图形的利用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开始介入企业形象设计领域。随后企业形象的设计师采用科技、艺术、媒体等综合手段进行企业形象与信息的推广传播,这一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到一些企业产品和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中,同时CG艺术和电脑艺术也相继加入企业形象设计中。
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攻破,计算机技术逐步解决文本编码、图形图像的处理等难题,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和现代媒体技术开始出现并应用于企业形象设计中。尤其在80年代计算机和视听设备进入千家万户,这为企业形象设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数字化设计的大门。在20世纪末,家庭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普及应用的基础上产生的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了企业形象设计的发展。这时发现以往所有企业所遵循的“企业形象定律”已不再适用,这一切给企业形象带来的是一场翻天覆地的行业变革,这就是“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革命。
二、数字媒体艺术使得企业形象得到深入发展
进入21世纪,由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和企业形象设计的不断融合,数字媒体艺术得到了企业和设计师的广泛应用。如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三维图像时代的到来,在数字化企业形象的塑造中,独特的动态表现形式发挥巨大作用。由于时代的日新月异,许多二维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显得单一而缺乏动感,而三维视觉动态形式却具有强烈影响力和真实性,因此,二维转变成三维动态视觉形式是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深入发展的表现特征。所以在数字媒体艺术深入发展过程中,坚持二维与三维动态形式的融合来表现更好的艺术效果。
如中央电视3台标志加入动态的红丝带图形,其全新的栏目形象包装为了有利于宣传其个性特征,于是栏目的片头广告或其他的形象推广中标志加入了新的数字动态元素,这些动态的元素是飞舞的丝带在与“3”字图形相关联的内容进行组合设计来突出文艺频道的内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个人电脑的广泛使用,企业形象设计正以数字媒体艺术的形式和更丰富的内容展现,同时拓宽了企业形象的宣传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尤其以汉诺威世博会为例,其采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设计的多变形象和没有固定的标志,有效地为企业形象在网络或其他数字媒体中进行传播,这是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深入发展的重要标杆。因此,具有动态视觉图像的设计及数字媒体广泛的使用标志着企业形象设计开始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
三、云视觉传媒企业形象设计
以笔者设计制作的作品《云视觉传媒企业形象设计》为例,设计灵感来源于未来艺术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如今“云”是网络、互联网的比喻说法,这种“云”的时代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社会的竞争方式也由此而改变。云视觉传媒是一家以数字媒体为主的视觉设计公司,由于该公司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紧密相连,因此设计企业形象时必须考虑该公司的经营产品和服务领域,这样有助于数字化企业形象的准确设计。
在设计时要遵循企业形象设计规律,要确定企业的标准标志、标准色彩、标准字体等基本设计元素。首先采用Coreldraw、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初步设计制作,设计出该公司的标志、字体、色彩,同时还有辅助色彩的设计应用。笔者在设计动态标志的时候是在原有标志外形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动态的设计,在设计制作中采用了光影动态的效果表达,设计动态标志要能够有效地对传统平面标志进行延续,但不能随意改变和拓展新的外形。在加入光影的动态化标志后,其形象要符合在数字媒体的传播。
标志的应用在纹样上面不宜过大,要求适中偏小为宜。将动态化的标志中的图形元素进行分析组合,部分字体、图形和色彩等元素加入声效的效果形成数字化背景纹样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动态化的图像太小在屏幕传播过程中达不到传播效果,它需要大的图像才能适应观众的视觉吸收,所以标志的动态展示要比平面中大,形成强有力的数字化形象的传播。
数字化卡通动画形象设计也是笔者这次实例的创新之处。首先平面卡通设计要进行草图的构思和分析,然后根据企业形象的特征设计出相应的卡通造型,然后进行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化卡通形象设计利用电脑动画技术来设计制作,以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新的卡通形象。
成立于2002年的TOM户外传媒是香港上市公司TOM集团有限公司辖下的户外媒体团队,子公司遍布全国14个重点城市,媒体分布于全国近60个主要城市,媒体网络覆盖逾100多个城市,媒体总面积超过37万平方米,打造了一个以擎天柱和大型广告看板为主、公交车身及街道媒体为辅的户外媒体网络。
2005年6月27日,TOM户外传媒集团“品牌推广新闻会”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对TOM户外传媒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这天起,TOM户外传媒集团宣告完成对旗下十四家子公司从品牌、资源到文化的整合,各子公司正式归于“TOM户外传媒集团”统一品牌之下。
品牌整合:
品牌统一包括统一企业识别系统及订立“非看不可的力量”作为品牌承诺。这股“力量”分别来自TOM户外最强大的广告网络、庞大的专业服务团队、以及户外广告本身广泛的接触面,标志了“大户外、大网络”的传播力。TOM特别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精彩的广告画面,在户外媒体、报刊和互联网,充分显示了专业设计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资源整合:
TOM户外传媒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提升其领先媒体的地位。集团定位于“大牌”领域的绝对领先者,以及户外广告领域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的“样板制定者”。
建立大户外媒体网络平台(TOMS14100系统)――TOM户外把旗下十四家子公司覆盖近六十个城市的媒体资源输入电脑数据库。客户可以从网络上看到媒体分布位置、图片、人流量、曾经上过的品牌和效果等,实现了“一站式”的网络销售模式。
建立知识管理库――把团队的知识和经验有系统地记录下来,通过网络实现团队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团队的专业服务和竞争力。
成立新媒体研发中心――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形式应用于户外媒体的造型和书面中,为客户提高附加价值,并大大增强了广告的吸引力。
设立客户服务中心――TOM户外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把国际和国内客户的媒体带向各地区,把地区的客户品牌传播到全国。
文化整合:
团队整合的核心在于文化的整合,因此,TOM户外积极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人才资源、管理能力,将核心竞争力或其生长点运用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并不断地进行总结、分析、学习、创新。
TOM户外统一了团队的价值观和企业理念,收集及梳理各附属公司的制度,结合国际先进的经验,修订完成了各个系列的制度,使流程控管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TOM户外将人才培养纳入主要工作范畴,设计了一系列课程,对全体员工进行各层次多类型的培训,并设立了专项培训基金,力图把TOM户外建构成学习创新型的组织。TOM户外还设立了管理职称及专业职称体系,使员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的整合充分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TOM户外传媒倾心打造的这三大整合工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外在动力与内在因素,也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与归宿。通过完成品牌、资源及文化的整合,TOM户外现已拥有统一的运作模式、稳健的内部销售网,以及专业的服务团队。经过三年的市场检验,TOM户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户外媒体集团之一,2004年营业收入高达3.69亿港元,较2003年大幅增长24%。2005年7月,中国广告协会2004年度广告公司营业收入前100名排名中,TOM户外座次飙升至第三名,自有媒体广告公司第一名。这是TOM户外完成三大整合后第一次以TOM户外传媒集团名义参加此排行榜,并跃登三甲之列,是TOM户外传媒集团三大整合取得成功的有力证明。
“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在中国科技、传媒和电信以及相关行业建立了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吸引了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媒体的巨大关注。该项目秉承客观、公正、权威的原则,根据公司过去三年间的年度收入增长率,甄选出目前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高速成长的佼佼者。百度、阿里巴巴、网易和腾讯等高科技公司都曾获该奖,并相继从本地中小企业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科技公司。
易传媒2007年4月成立于美国硅谷,三年内的年度收入增长率达到2744%,成长速度惊人。目前易传媒在中国北上广三地有400余名员工,已经为500多个广告主做过3000多个品牌推广活动,是众多行业领先广告主的数字媒体战略合作伙伴。
“有自己的判断很关键。”易传媒CEO闫方军表示,“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我只做了两件事,第一,看市场对吗;第二,看我做的事情是不是市场需要的。”
易传媒是中国领先的整合数字营销平台。利用独有的数字平台技术,易传媒全面整合数百家优质数字媒体,涵盖PC和移动互联网。运用平台技术,易传媒打通这些媒体之间的壁垒,在不同接触点收集数字媒体用户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并利用统一平台技术实现基于用户洞察的一对一沟通。
今年9月,易传媒正式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该平台目前已经覆盖2亿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能够高效到达目标受众。这标志着易传媒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广告领域,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横跨互联网及移动无线的整合数字营销平台。
7年的坚持不懈和沉淀积累,终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厚积薄发,一场前所未有的设计盛典闪亮登场,令众人侧目且惊艳不已,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自08年创意之都的光环落在深圳这座激动人心的城市后,一年后,本届传媒奖有幸被纳入深圳市政府举办的“设计之都创意月”系列活动中。政府的强大支持为传媒奖飞得更高更远插上了双翼。
以传媒的眼光为设计颁奖
这是一场促进海内外设计师交流的盛会,创意和灵感在此处汇聚,碰撞出光彩四溢的火花。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见证了参赛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和个人风采。当一个个精彩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时,当一个个设计师走上众人瞩目的T型台时,人群中不断发出喝彩的声音,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现场嘉宾妙语连珠,把气氛一步步推向。中途穿插了精彩的太极拳、萨克斯等表演,让来宾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感受设计、感受美。
在这个迷人的夜晚,众多设计精英齐聚一堂,祝福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此次颁奖的舞台背景是现代装饰经典的黑金色调,高贵典雅的宴会大厅有着富有创意的屋顶天花,一张张黑色优雅的圆桌把透明闪亮的的T型颁奖台团团围住,百合花静静地散发出清香。
精心准备、热情参与,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顺利开展。当天活动分为签到区、媒体采访区和颁奖区,并精心挑选了刚刚试营业一周的深圳君悦酒店,是特意考虑到设计行业求新求变的特质,巧合的是此次获得年度最具影响力团队的美国威尔逊室内建筑设计公司正是君悦酒店的设计者,在此获奖对于他们更显意义非凡。
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始终坚持以传媒的眼光为设计颁奖,并始终倡导做精英设计文化的载体。凡是在此获奖的作品已成为衡量当年设计风向和尺度的重要标志,获奖设计师也更加走向台前,在设计界叱咤风云。
25年默默办好一本专业杂志的坚持,7年用心举办国际传媒奖的行动,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设计师纷纷表示不但现代装饰早已成为他们心中不能不看的杂志,而且传媒奖也成为他们不能不参加的重大庆典。
港台与海外设计师摘走众多奖项
此次传媒奖以09年度最为风尚的“跨界”为主题,并特意在当日宴会上展现11月的跨界特刊,设计师们纷纷称赞此次主题匠心独具,高度概括了09年的设计风潮。
本届传媒奖参赛作品的范围之广、参赛水准之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自全球的3000多幅作品参加了激烈的争夺,现代装饰特聘请专业领域的大师作为此次奖项的评委,经过几轮筛选,从3000多幅作品中评选出60多幅入围作品。入围作品是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顶尖设计,在这场高手云集的赛事中,每个奖项最终获奖的设计作品大都只有一两个,最终获奖作品均在评委们的精心挑选、反复比较之中诞生。
荟萃了国内外精品,竞争更显激烈。其中年度餐馆/酒吧空间奖有8位设计师入围,最终获奖的仅有意大利设计师Tomas Alia和广州设计师谢英凯;年度家居空间大奖有国内外6个优秀的作品入围,最终由来自英国的SHH设计公司和来自香港的天豪设计获得了此项殊荣;年度会所空间共有5个优秀的会所入围,但是最终摘得该奖项的仅有佘文涛的村落人家一个。此次美国威尔逊设计团队以综合实力胜出,摘得最具影响力设计团队的桂冠。今年更新增了年度原创家居奖,体现出传媒奖对原创家居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褒奖。最具影响力设计师的空缺成为当晚的热点话题,设计师纷纷表示传媒奖的专业坚持值得欣赏,他们将更加努力,争取在来年取得这个重量级的奖项。
获奖设计师纷纷表示能够获得这个国际性的奖项令他们感到十分高兴。与去年相比,此次国外作品的获奖比率大大提升,充分显示出杂志定位高端、面向国际的特色。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的获奖显示出国际上较高的设计水平,而国内的设计师也不甘示弱,纷纷拿出最优秀的作品与国外设计师一争高下,展现出中国设计近年来取得的飞速发展。中国设计师此次获奖作品更多来自台湾、香港、上海和广东,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福建势力”式微,而台湾、香港设计师更加崭露头角,在此次颁奖晚会上出尽风头。
海外设计师“蓄谋”中国市场
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极大地推动了海内外设计文化的交流。港台与内地在设计上的交流越发紧密。港台设计师进军内地的步伐更大,跟内地的合作更多。
作为中国领先的整合数字营销平台,易传媒再次重拳出击。在整合展示类广告网络、视频广告网络、社交广告网络等优质网络媒体资源的基础上,今日,易传媒又正式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该平台目前已经覆盖2亿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能够高效到达目标受众。这标志着易传媒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广告领域,成为了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横跨互联网及移动无线的整合数字营销平台。
数字营销三巨头协力打造中国领先的整合数字营销平台
在易传媒成功的背后,不得不提到的是其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层。公开资料显示,易传媒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ceo)闫方军、首席运营官(coo)郑靖伟、首席技术官(cto)程华奕均来自ebay。在美国,几乎所有做数字媒体的行业人士都认识他们。翻开这三人的履历,他们都曾在不少大型跨国公司担任过高级管理职务,这些经历和专业资质让他们成为了数字媒体营销领域内的专家级人物。
闫方军先生于2007年在硅谷创立了易传媒。在此之前,他曾在中国、新加坡以及美国等国家出任ebay、飞利浦、朗讯等公司的高级管理职务。郑靖伟先生在加盟易传媒之前,曾任美国adify公司产品副总裁,有着丰富的网络市场营销经验,对于各种网络广告产品的应用有着深入的研究。郑靖伟先生还曾服务于美国ebay、fedex联邦快递、oracle甲骨文等多家跨国公司,并在ebay担任互联网营销产品管理部高级总监,在网络营销、广告运营、公司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程华奕先生在加盟易传媒之前,曾是ebay和paypal的首席工程师,还曾任职于motorola、gte、nextag等多家跨国公司或创业公司,有着丰富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开发和大型系统运营管理的经验。
高度专业的管理层对于易传媒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使易传媒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迅速成长为中国领先的整合数字营销平台。
截至目前,易传媒推动了中国数字广告技术领域的诸多创新:创建了受众导向的最大的品牌广告网络,研发了国际领先的admanager和dynamic audience segments数字广告管理系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交媒体广告网络,并已经开始向手机应用领域发展。
手机网民大幅增长,
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应运而生
随着移动互联网风潮的来临,手机在继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之后,已经成为消费者感知外部世界的又一新兴渠道。
昨日,易传媒宣布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并表示,公司已经在此前大范围进行了布局。“目前我们通过内容定向、地域定向和手机型号定向,实现精准的定位目标受众。”易传媒创始人及ceo闫方军透露,截至今日,易传媒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海量优质移动互联网媒体资源,可覆盖中国超过2亿移动互联网网民。
“三大定向”手段主要指:通过7大精品内容频道,根据目标受众的兴趣和特征,利用相关类型app和wap网站全面覆盖受众;定向全国300个城市,锁定特定地域的目标受众,有效实现区域营销;覆盖100余种手机品牌,精确到达使用特定手机的人群。
其中,手机型号定向可以使易传媒根据使用的手机判断受众特性,为品牌主挑选最合适的目标受众,并
转贴于
通过精准定向不同的手机品牌、操作系统和手机型号,全面覆盖中国不同层次手机用户,以及覆盖全中国几乎所有使用iphone和android等手机的高端受众。
总结起来说,易传媒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做到无缝整合互联网及移动网络,将易传媒数字平台的展示类广告网络、社交广告网络和视频广告网络等产品及服务全线延伸至移动平台,从而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为品牌提供跨媒体平台的整合数字营销解决方案。
数字营销三巨头协力打造中国领先的整合数字营销平台
在易传媒成功的背后,不得不提到的是其高度专业化的管理层。公开资料显示,易传媒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CEO)闫方军、首席运营官(COO)郑靖伟、首席技术官(CTO)程华奕均来自eBay。在美国,几乎所有做数字媒体的行业人士都认识他们。翻开这三人的履历,他们都曾在不少大型跨国公司担任过高级管理职务,这些经历和专业资质让他们成为了数字媒体营销领域内的专家级人物。
闫方军先生于2007年在硅谷创立了易传媒。在此之前,他曾在中国、新加坡以及美国等国家出任eBay、飞利浦、朗讯等公司的高级管理职务。郑靖伟先生在加盟易传媒之前,曾任美国Adify公司产品副总裁,有着丰富的网络市场营销经验,对于各种网络广告产品的应用有着深入的研究。郑靖伟先生还曾服务于美国eBay、FedEx联邦快递、Oracle甲骨文等多家跨国公司,并在eBay担任互联网营销产品管理部高级总监,在网络营销、广告运营、公司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程华奕先生在加盟易传媒之前,曾是eBay和PayPal的首席工程师,还曾任职于Motorola、GTE、Nextag等多家跨国公司或创业公司,有着丰富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开发和大型系统运营管理的经验。
高度专业的管理层对于易传媒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使易传媒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迅速成长为中国领先的整合数字营销平台。
截至目前,易传媒推动了中国数字广告技术领域的诸多创新:创建了受众导向的最大的品牌广告网络,研发了国际领先的AdManager和Dynamic Audience Segments数字广告管理系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交媒体广告网络,并已经开始向手机应用领域发展。
手机网民大幅增长,
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应运而生
随着移动互联网风潮的来临,手机在继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之后,已经成为消费者感知外部世界的又一新兴渠道。
昨日,易传媒宣布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并表示,公司已经在此前大范围进行了布局。“目前我们通过内容定向、地域定向和手机型号定向,实现精准的定位目标受众。”易传媒创始人及CEO闫方军透露,截至今日,易传媒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整合海量优质移动互联网媒体资源,可覆盖中国超过2亿移动互联网网民。
“三大定向”手段主要指:通过7大精品内容频道,根据目标受众的兴趣和特征,利用相关类型APP和WAP网站全面覆盖受众;定向全国300个城市,锁定特定地域的目标受众,有效实现区域营销;覆盖100余种手机品牌,精确到达使用特定手机的人群。
其中,手机型号定向可以使易传媒根据使用的手机判断受众特性,为品牌主挑选最合适的目标受众,并通过精准定向不同的手机品牌、操作系统和手机型号,全面覆盖中国不同层次手机用户,以及覆盖全中国几乎所有使用iPhone和Android等手机的高端受众。
总结起来说,易传媒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做到无缝整合互联网及移动网络,将易传媒数字平台的展示类广告网络、社交广告网络和视频广告网络等产品及服务全线延伸至移动平台,从而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为品牌提供跨媒体平台的整合数字营销解决方案。
然而对现实生活渗透已经无孔不入的互联网,以摧枯拉朽之势推动信息化浪潮转回到新一轮螺旋式上升的起点,财务又不知不觉地开始扮演“动力2.0”的角色,快速部署、业务融合、内控贯穿与价值创造等等是全新的精益财务视角下的IT新法则(见表1)。
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专程赴江苏徐州和南京两地,选取传统的制造业和时下大热的文化传媒行业的两个样本,对全新的财务驱动下的信息化视角进行深入剖析。
再造竞争优势
信息化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正在使徐工集团在竞争优势层面打开全新的空间。
两个月前,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组织召开了徐工集团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会,由徐州市经信委牵头成立的项目验收专家组实地查看了徐工数字化工厂和物联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切身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企业整体提升效果。专家们讨论后表示,徐工集团通过实施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项目,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制造技术的结合,建立一流的精益管理平台,实现制造生产柔性化、管理流程可视化、管理方式网络化、运营管理精益化,提升了企业协同能力和综合业务处理能力,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和客户满意度,使得企业的战略管控水平、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及管理手段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效支持了徐工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
徐工集团CFO吴江龙对《首席财务官》表示,“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项目是徐工集团为实现从战略控股型向战略经营型转变、支持徐工集团快速发展而启动的一项信息化管理创新工程。整个集团高度重视,我们这次瞄准的目标是再造竞争优势,因此人、财、物、力的投入也很大,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明显。”
渗入文化
根据资料显示,徐工集团的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项目自2009年1月开始实施,先后建成七大系统16个模块,整理物料、BOM、工艺路线数据共计220万条,提炼管理DNA339个,开发程序1086项,覆盖14家单位,项目规模巨大、涉及面广、系统复杂度高,在实施范围、深度、周期等方面都创造了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新标杆。2011年9月该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1405万元。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果卓著,取得部级管理创新成果2项,发表核心论文4篇,成功申报软件著作权5项,获得各类信息化荣誉24项,徐工集团被工信部授予2012年度国家级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事实上,徐工集团的信息化起步很早,1996年从四班的MRPⅡ开始第一轮信息化,到了国内互联网刚开始应用的1997年,我们的网站也上线了,基本和国内信息化浪潮同步。进入2000年后,我们主要侧重于两化融合的战略,开始和信息化领域的世界级厂商深度合作。“徐工集团信息管理部副部长张启亮回顾徐工集团的信息化历程如数家珍。
而事实上,张启亮是在2008年作为重点引进的信息化人才从徐工重型进入徐工集团总部的,当时正是徐工集团的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项目开始发力之际。
“徐工集团新一届管理团队从2000年开始,更注重从文化角度打造徐工的核心竞争力,这个主要就是价值导向,即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创造价值的需求。”吴江龙从CFO的视角来审视信息化给徐工集团带来的变化,“在企业动态运营中,资源如何配置必须要有一个主线。所以全面预算管理就成为整个企业管理运营的主线,它的落地需要一个体系去执行和完善。从人的角度来说,比如说分、子公司CFO委派制,我们发现时间长了也有麻木的倾向;从体系健全的角度来说,工具制度和流程越来越重要,而且控制的需求日益强烈;最后从以往全面预算管理的这条运营轴线所反映出的问题在于,反应的速度、精细度、颗粒度都不够。而信息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集成应用,比如以往的审批是通过人来审批,现在通过信息系统设定审批的权限,这个简单的变化使得管理的有效性迅速提升。”
“从进程上看,到了2011年我们所有的信息孤岛就集成完毕。这一步对于徐工集团走向国际化运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提炼出一个很好的管理DNA,可以快速复制,而且把徐工集团周身的经脉全部打通了。”张启亮也从文化上高度评价了信息化给徐工集团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吴江龙看来,两化融合使得徐工集团的国际化已来到临界点。按照徐工集团的战略规划,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之后,到2015年进入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前三强,营业收入预计达到3000亿元。因此其大规模走向国际化已经箭在弦上。
其实,从表现形式上看徐工集团信息化之所以得以渗入文化,关键还是在于IT与业务的高度集成与融合。之前在徐工重型有着丰富IT实施经验的张启亮对于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IT与业务的融合一定要真正解决两张皮的问题。尽管之前从流程上看,似乎两者是同步的,但现实运营中往往所有的信息都是不匹配的,IT系统里的信息普遍都是延后的。所以我们又上了条码系统和RFID,这些技术对于信息的实时采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得IT与业务融合的最后一个鸿沟得以弥合。”这一变化,用张启亮的话来说,就是“解决从混合物到化合物”的过程。
内控导向
徐工集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3年的鲁南第八兵工厂。经过近70年的不断创新与发展,2012年徐工集团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个千亿级企业。目前徐工集团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五位,中国制造业百强第49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四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一,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产品畅销全世界15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始终保持全行业第一。汽车起重机、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等产品连续十几年出口额保持行业首位,其中汽车起重机、大中型压路机年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公司九大主机、三大基础零部件市场占有率也名列国内第一。徐工集团从2006年开始到2012年,连续六年以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增长的惊人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到了徐工集团这样一个运营规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已经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问题了。而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又和CFO的角色定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被同行视为学者型CFO的吴江龙对此有着颇多的感触和精深的研究。有一次监管机构举办有关上市公司内控建设的会议,吴江龙看到与会的上市公司内控负责人的职务五花八门,粗略一数,大概有20多个不同的职务,之后吴江龙进行主题发言的时候对此感慨万千。“五部委下发的内控指引等文件都是很好的,不过没有指定企业落地的责任人,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硬伤。”
去年底,吴江龙牵头负责的“基于全价值网动态立体内控体系建设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荣获了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评审的一等优秀奖励。吴江龙在这一研究课题中系统地阐述了其全价值网视角下的内控价值观与方法论:
1、一切价值创造活动均应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就内控谈内控只是一般企业,就价值网谈内控、就动态谈内控是卓越企业;
2、一切活动都要按照规范做,重点做好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主要业务流程;
3、一切活动都要遵守企业内部规律,企业目标不同、战略不同,必然带来控制模式的不同,要按企业金字塔,从战略开始分析、研究;
4、徐工是国有控股较高的公司,一定要结合徐工内控特色,选用适宜的管理工具;要利用信息系统,控制关键活动,要完善监督机制。
因此在推进IT与业务充分融合的过程中,徐工集团的信息化也突出体现了内控视角。
“为什么很多公司的内控建设最终只是收获了一堆完美的制度?这说明国内内控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照搬过来的内控制度奠基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原则,因此其内控体系越运转越强大,具有自主优化的功能。而国内却立足于事先设计一套尽可能完美的制度,这样既耽误了实施效率,又导致在实施中不能及时处理新的问题。而信息化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这个问题。”吴江龙对于IT为内控带来的价值给与了充分肯定。
顺着这一定位,徐工集团牵手甲骨文公司于2012年4月开始启动了徐工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化项目。吴江龙认为,通过本次全面预算管理项目的实施和运行,将构建徐工集团从战略规划到计划、计划到预算、执行监控到分析、分析到考核评价的集团闭环管理体系,从而保障预算管理真正成为落实集团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预算管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集团“一体化”运营优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为实现“千亿元、国际化、世界级”奠定基础。
云端机会
“企业的生命周期实际上是设计出来的。这几年我们看到,转型升级是个很热的词,但它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比如我们国内机械制造类公司在海外并购的那些企业,产品和技术是非常好的,但其产品就是因为不适应新经济体而陷入困境的。所以我们转型升级就是要适应新经济的要求,这其中信息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要素。”吴江龙之所以这么说,恰恰是因为徐工集团的信息化应用已经开始触摸到新经济的“云端”。
按照徐工集团内部的统一说法,其信息化建设又被称为“一三六”工程。“一”代表的是一个统一的平台。“三”代表的是三层管控,即徐工集团、徐工机械,还有子公司以及海外部门。“六”则是六大平台:第一个是物联网;第二个是商业智能;第三个是电子商务;第四个是企业的私有云;第五个是数字化功能;第六个就是管理信息化功能。
而这其中,始于五年前的物联网应用,为徐工集团的信息化在云端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事实上,徐工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相关应用的探索,只是那时候还没有物联网的概念。2008年,徐工联合中国移动成立了工程机械领域的第一家物联网研究中心,去年3月,徐工开始构建专属的物联网,主要用于产品的管理和售后服务。
作为国内首家物联网落地企业之一,徐工集团目前不仅实现了对车辆位置监控、运行状态监控、远程锁车控制,在生产线上还实现了零库存、按生产节拍供货。通过物联网,客户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主动式服务,通过电话短信等纠正客户的不规范操作、提醒必要的养护操作、预防故障的发生,客户也可以在徐工各地办事处的驾驶模拟器上进行各种机械的操作培训,而不必前往总部。甚至于借助安装在产品中的“黑匣子”,徐工集团的客户维护部门可以帮助客户管理车辆运营成本、寻找工程商机等延伸服务。“这样的云端服务在未来完全是可以收费的,那样的话,我们IT部门就可以成为一个盈利部门。”张启亮觉得这给IT部门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云端服务能力能够帮助徐工集团完成现在的转型,我们将从制造型企业,逐渐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变,最终成为服务制造型企业。这些年大致算下来,我们累计IT投入在2亿元到3亿元,但是实现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个投入,绝对物超所值,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在价值创造能力上。”
同时在关键的生产领域,徐工集团已经实现了关键数控设备及大型加工中心和研发设计系统的集成,能够实时掌握生产状态,自动监控和记录设备状况,对车间现场进行网络化监控和可视化管理。通过生产能力平衡系统、配送系统、看板管理、制造执行系统的全面集成,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增强了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尽管我们在全力推进转型,但制造作为立身之本,不断提高制造效率是我们在这个领域永恒的一个管理主题。”在吴江龙看来,效率的量变累计最终将带来竞争力的质变,“当然我们在云端服务的一些尝试,有可能会打开徐工集团下一轮增长的空间,这也是两化融合在战略层面引发的正向价值。”
书山有路“e”为径
IT技术浪潮不仅没有冲击凤凰传媒的既有优势,反而成为其多元化扩展的立足之基,同时也成为集团管控的利器。
6月底,A股传媒板块的龙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凰传媒”)公告: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投资人民币3000万元参与设立上海泰来仁智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专项投资杭州勒卡斯广告策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该有限合伙共募集1亿元人民币,持有目标公司普通股股权25%。耐人寻味的是,此次凤凰传媒投资的目标公司是一家当下非常时髦的“大数据概念”公司,专注于大数据业务挖掘,客户包括宝洁、英菲尼迪、宝马等大公司。根据增资协议,此次凤凰传媒的增资资金主要用于两方面:首先是加强目标公司的战略布局,积极拓展电信、航空、金融、邮政等客户,从汽车、快消等行业成功转型为多行业数据营销;其次将用于建设吴江数据中心,进一步提升对大数据存储、分析和使用一体化的能力。
“近两年业界多有讨论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传媒业的冲击,但是随着我们对信息化工具的日益了解和运用,我们发现其对于凤凰传媒转型的正面帮助远远大于冲击。”刚刚和甲骨文公司、德勤开完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会议的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吴小毓充满信心地表示。
浴火资本
凤凰传媒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3年组建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在江苏省出版总社的基础上成立江苏出版集团,之后更名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集图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出版物的出版、印制、发行、物资供应、对外贸易于一体,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益角度上看均堪称中国出版行业的龙头企业。
“我们当年改制上市的时候,走得还是很快的,这么多家有历史的出版社一下子整合在一起,形式上的整合很快就做好了,但整个管理体系的整合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了。”伴随江苏出版业一路转型到凤凰传媒成功上市,工作了近30年的吴小毓非常清楚这其中带来的挑战,“上市是个革命性的变化,大到公司治理,小到财务合规,都是我们需要重新梳理和构建的。所以我们从上市以后就一直在研究如何实现财务管理体系的再造,在这个起点高度上全新部署财务信息化平台,显然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战略举措。”
在吴小毓看来,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有着内外部两大驱动因素:一是外部监管趋严,披露要求不断提高;二是内部控制要求加强,对支持管理决策的财务数据要求及时、准确,缩短编报时间,提高信息披露实效。
“相对而言,出版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而且在业务表现上往往是一个个独立的项目,因此精益财务管理的能力是凤凰传媒作为行业龙头必须要建设的,信息化是目前最契合的工具。”对此凤凰传媒的管理层也形成了比较强的统一认识,这对于吴小毓的具体工作展开带来了强劲的动力。
自2012年8月15日启动项目起至现在,凤凰传媒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已经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在公司总经理亲自挂帅的项目指导委员会和实施领导小组的指挥协同下,项目组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在经历了需求调研及梳理优化、系统设计、系统搭建、系统测试阶段后,系统实施工作目标已经全部实现,并于2012年12月22日顺利上线,目前正处于正常运行阶段。
“刚才我谈到了凤凰传媒下属很多出版社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因此也都有着各自财务管理的方法论。所以在这个平台的建设上,一定要遵循求大同的原则,这就需要做好扎实的需求调研。我们大概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项目组收集了共计100余家单位的1099张表单资料;分别对32个访谈单位(涵盖江苏、海南、北京等地)、102人次进行了业务方案访谈沟通,最终才得以在兼顾各个板块个性化特点的基础上,梳理出凤凰传媒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财务报表合并系统及财务分析系统的需求。这个基础打牢之后,后续的推进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吴小毓认为把问题解决在未发生之前是财务管理信息平台日后上线运行的关键保障。
凤凰传媒财务报表合并系统及财务管理分析系统上线运行后,先后经过了2012年年报的预合并;2012年年报审计后的年报正式合并;2013年1月、2月、4月、5月的月度合并;2013年一季度的季度合并及各次合并后对应的年度分析、季度分析及月度快报分析,目前财务报表合并系统及财务管理分析系统上线运行稳定,完全实现了项目既定的各项目标。对此吴小毓非常自豪。
梧桐新枝
已经成为行业领跑者的凤凰传媒“十二五”的战略定位是:成为全国文化产业重要的战略投资者。发展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确保实现总量翻番,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净资产超200亿元,总市值超400亿元,成为在中国出版业具有一流实力和竞争力、在国际出版业具有较强开拓力和影响力、在集团内部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显然凤凰传媒“十二五”目标的实现,从外延增长的路径上看,无外乎一个是业态空间的扩展,另一个是经营空间的扩展。
“我们现在的定位是为客户提供包括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生产、流通、交易,文化科研、中介、文化地产等多业态全产业链服务,因此数字技术将是穿起这些独立业态‘珍珠’的项链。”吴小毓认为IT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水平的提升,更打开了凤凰传媒下一阶段的想象空间。
从凤凰传媒资产最密集的文化消费综合体(文化MALL)来看,其业态未来将成为区域文化消费主场所,承担部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并衍生文化商业模式和消费业态。而凤凰传媒强大的拿地成本优势、政府扶持优势,使得其正致力于成规模跨区域建设文化MALL;目前已经在江苏、安徽等地布局九个文化MALL项目,苏州项目将于今年三季度开业。“我们的项目刚好坐落在大名鼎鼎的诚品书店对面。”吴小毓不经意之间透露出凤凰传媒对于自身经营能力的强烈自信。
更令业界与投资者惊讶的是,凤凰传媒对于数字出版的理解与运用已经迅速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凤凰传媒数字化建设主要体现在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多媒体出版、移动阅读、视频点播、网游出版、动漫出版、在线付费服务、数字印刷等,去年已经有多个项目开始赢利,全年毛利近亿元,其中职教虚拟实训软件利润突破2000万元。
而在产业链扩展方面,凤凰传媒同样走在了同业前面。首先是尝试打造以物流、发行、零售为一体的“中国书业第一网”,2012年凤凰新华书业北京发行中心揭牌,这标志其全国大中盘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次,通过并购战略实现向新媒体的布局,其充足的资金储备也将保证公司在影视产业链(大股东旗下已有传奇影业)、网游产业和数字出版产业中进行大规模并购投资。
同时凤凰集团开启了海外拓展的步伐。2012年4月的伦敦书展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第一个海外子公司——凤凰传媒国际伦敦(有限)公司揭牌。仅仅过了四个月,凤凰传媒伦敦公司就在英国艾塞克斯郡启动了中国首个海外数码印刷基地。在一年后的2013伦敦国际书展上,凤凰伦敦公司的业务迅速从印刷、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拓展至出版领域。今年4月15日,凤凰集团旗下香都出版公司在伦敦国际书展开幕日揭牌。该公司当日与英国著名的Scala出版社举行了首个业务签约,宣布将联合出版50卷大型系列丛书《从博物馆看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条件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07-02
一、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概述
在卫星电视、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更集中体现在媒介的形象上。纵观现今中国媒体格局,竞争日益激烈,节目日趋同质化,境外媒体也窥伺这巨大的受众市场。在这场眼球争夺战中,各媒体发现单纯依靠节目来获得受众注意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要素
(1)形象标志。媒体形象都有一个CI形象设计,也就是最基本的形象标志,这是构成包装的要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形象标志有各种变化,但“包装”构成的要素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2)颜色。根据频道、栏目、节目的定位,确定包装的主色调。主色调可能是单色,也可能是复合色。所以,颜色设计是电视包装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但不刺眼,能与整个节目、栏目或频道的基调相吻合,能保持和节目、栏目、频道的风格相一致或给予有效的补充。
(3)声音。声音在电视包装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在好的电视包装中,无需看到画面,观众就能判断出是什么频道和什么栏目。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在设计时要符合频道或栏目定位,力求达到高质量;二是要保持相对的长久和稳定,因为时间能培养观众,能最终塑造声音的形象品牌。
2.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的原则
首先电视媒体形象包装一定要遵循统一的原则,不统一就失去包装的意义。其次媒体形象包装应注重规范的原则。分三个方面:第一要有相对科学、规范的设计。各方面都要有具体细致的规范性要求。第二要强制推行设计规范,全台要有必须执行规范的强制性手段和明确要求。第三要有制定和推行包装规范的机构和强制实施的部门,这个部门一般都设在总编室。再次媒体形象包装应注重特色原则。各台有各台的定位和特色。突出自己的特色,打好特色牌,才能在众多的台中站住脚。总之,突出特色、突出个性,区别其他台是媒体包装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存在的问题
眼下电视媒体形象的包装宣传,很多人认为只要设计了一套好的电视宣传片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好的电视媒体形象; 或是具备了优秀的主持人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好的电视媒体形象,而没有意识到电视媒体形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和战术培养出来的。很多人不能科学地给电视媒体形象包装设定一个正确的位置,仅仅在几个要素上下功夫,而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从而导致电视媒体的整体形象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1.盲目追求视觉表象冲击,风格仿效趋同,忽略了电视媒体形象的独立特征
很多电视台的形象宣传片,不惜花大成本,追求视觉表象上的华丽,盲目地仿效,城市台学上星台,上星台学中央台,通常用一些无地域特征的镜头组合来构成,如:“日出”、“山河”、“大海”、“立交桥”等先进的工业流程、四季风光的变化等,最终造成了视听混淆,媒介风格的迷失和观众的无法识别。
2.理念过重,负载过重,缺乏创新性
电视形象片最大的特点是瞬间性,它是在极短的时间和十分有限的空间内展示的,而且一般都是安排在节目、栏目时段之间,它的作用除了对电视台形象起到推介、宣传外同时也是调节观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节奏;它的理念不应该是沉重的,其意向应该单纯、感性,表现元素简洁、轻松、好看。所有理念应该消解为一种视听瞬间印象。但现在我们在屏幕上见到的有的形象宣传片往往试图赋予太多。
3.只要漂亮就行,缺乏文化意识
常听人说“电视包装就是一张皮,只要漂亮就行”。毋庸置疑,“漂亮”确实是衡量电视包装的主要标准之一,但对媒体形象来说,功能不好的东西再漂亮也没用。漂亮的衣服穿在不合适的人身上,漂亮就成了滑稽。我们把电视频道看做商品,电视包装就是商品的外包装。包装先要保护商品,还要引起别人注意,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进而让人产生购买冲动,最终完成购买行为。只有漂亮是不能完成这一过程的。对于电视媒体形象包装,媒体形象包装公司会按步骤启动策划部、创意部、制作部等共同协作。好用又好看,能生长延伸的包装才是真正的好包装。
4.做电视包装就是做“动画”
动画(animation)是个统称,有时候动画片就代表动画电影。其实,电视包装作品更像影片(movie)。作为影片来讲,就要有场景、演员、灯光、道具等等。我们可以找一些很好的电视媒体形象包装作品,当做电影来看,应该很快就能理解什么是animation,什么是movie。当然,有些课件的动画演示做得很不错,进入了movie的行列。“电视媒体形象包装”作品最忌讳做得像动画演示。只会做呆板的动画演示的人,如果不转变思想,永远也做不了“电视媒体形象包装”。
三、解决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问题的“软性”条件
1.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应树立品牌意识
一个企业的经营要靠品牌,一个媒体的发展同样靠品牌。品牌是媒体形象包装的无形资产,也是媒体形象包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许多电视观众将晚上7点钟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品牌。媒体形象包装浓缩了媒体精神,节目个性品质和观众的忠诚偏好。提升媒体形象包装,关键要创名牌。
2.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应树立创新意识
媒介形象包装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如果各媒体在形象建设上都采用相同的做法,其结果只能造成媒介形象趋同,失去各自的特色,使得媒体形象形同虚设。目前,我国媒体形象包装还在探索中,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凤凰卫视的做法很容易被其他媒介不加分析的盲目克隆,跟风现象严重,似乎都想搞形象建设,但结果却使得媒体形象包装失去本身特色,得不偿失。所以媒体形象包装建设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保证在众多模仿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受众的关注。
3.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应树立文化意识
媒体形象包装是“其外在传播形式与内在媒介素养的综合,标志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品味和人文追求”,因此在塑造和推广媒介形象时,不应该把媒介形象建设单纯当作一种媒体商业包装,而是应注重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追求,媒体形象包装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才会做到厚积薄发,才会更加立体而不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四、解决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的“硬性”条件
1.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离不开CG技术
电视包装业真正进入专业化、行业化是在1996年初。当时由于为中央台等大台的栏目制作片头催生了市场需求,产生了一批专业的电视包装公司,像英事达、金大陆、盛天亚、华宇、赛特数码、TIC等大型公司。这些公司的发展都源于他们有投资浩大的英国宽泰公司的Hal设备,使用这种设备做出的片子色彩纯正,有着一般设备无法企及的画面效果,因而生意红火。一批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技巧的高手应运而生,他们也就成了当时的CG高手。这些公司红火了两年多后,软件FLINT出现在SGI平台上,一种以剪辑为主的CG手段成了主流制作手法。到了2000年,PC机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以前那些高不可攀的三维软件如Maya、3DS max渐入寻常百姓家,于是中小公司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电视包装市场的生力军,熟练掌握三维技术的人员成为市场的宠儿。
2.中国电视媒体形象包装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
仔细分析一下中国媒体形象包装近10年来作品演变的脉络,不难发现,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在提升电视包装品位,使得电视包装作品日益呈现百花齐放的征态。
今天,我们欣然地看到一些具有一定艺术品格、地域风格浓郁、富含人文色彩的包装作品不断呈现,很多制作人员已从对软件技术的迷恋,转入对包装作品内涵的挖掘与体现,同时也更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各家电视包装制作机构对制作人员的要求,已不仅是其软件使用技术有多高,而是在技术水平的优势上还能产生电视包装作品的创意。单靠技术评判电视包装作品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作品是既有一定艺术表现力,又完全符合电视媒体定位和营销需求的作品。
综上所述,中国媒体形象包装对于当代传媒的市场运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媒介形象,归根结蒂,要建立在对传媒内部资源整合与核心能力的培养之上。如果过于沉醉于媒体形象包装的构建而忽视了传媒内在品质的培养,这样的媒体形象包装也不会长久。
参考文献:
[1]詹成大.媒介形象的塑造与经营[J].当代传播,2005,(3).
[2]许向东.媒体形象的理念与塑造[J].新闻爱好者,2003,(5).
[3]李青松.红色映象,不止是吸引――上海东方卫视形象电视广告策划案[J].中国广告,2005,(3).
[4]栾轶玫.媒介形象的研究现状及重新定义[J].今传媒,2006,(9).
[5]李佳.在新的定位中崛起――东方卫视的定位及发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6]项晨.媒介公关的误区探析和理念把握[OL].中国公关网,200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