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人文精神的表现8篇

时间:2023-11-23 10:11: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文精神的表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精神的表现

篇1

[关键词] 体育人文精神 社会体育 终身体育 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市场经济效益的冲击,使得体育人文精神在体育中不断缺失。但事实告诉我们,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不仅可以作为体育运动的精神指南,而且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功能[1]。

社会体育中培养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体育人文精神是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体育人文精神就充分展示了体育的文化。在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基础和认识水平上的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始终以人为核心,维护人的高贵与尊严,关爱生命与健康,尊重人的个性需求与选择,通过体育活动方式,全力促进人身心与精神的健康和快乐,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发展[2]。对人类自己的全面关怀来说,体育人文精神还表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怀,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的价值的关怀,最后实现对自己的全面关怀。正是由于有了哲学对人和人的价值作了指引,使得体育人文精神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和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所以新世纪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特征应该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取向,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表现出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3]。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国家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尤其是社会体育方面。体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体育危机的出现,也使体育改变自己正确的方向,引发体育社会问题,严重的降低社会效益,破坏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体育人文精神在社会体育中的重要性,社会成员体育人文精神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作为观众,没有体育人文精神,就会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作为参与者,少了体育人文精神就失去了参与体育的真正涵义。所以社会成员的体育人文精神对其参加体育运动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我国社会成员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社会体育中的体育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

1.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是体育运动中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4]。这个定义里面,体育运动涉及体育道德的社会角色包括有运动员、裁判员、体育观众三类人群。因为他们都属于社会成员,所以都是社会体育的内容。他们发展得好,就是体育人文精神在社会体育中的体现。体育人文精神是我们社会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个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通过教育及日常生活文化环境影响产生,这样有利于促进社会体育的文明发展。

2.加强社会规范教育

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因为体育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所以,体育可以被看成简单的游戏,所有的游戏都是有自己规则规范的。作为社会中的我们应该遵守这些规则。体育活动中的一些规则要求,对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遵守规范也可以使我们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所以对人的言语、行为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也是体育人文精神在社会体育中的体现。

3.培养社会人的优良品质

在这个物质横流,又一切向“钱”看的经济社会,不少的人思想已经开始受到“腐蚀”,他们不再追求个人精神价值,而是全力追求物质价值[5]。所以这个时候的体育人文精神显得格外重要。在教育中更应该加强个人的优良品质的培养。

体育人文精神对终身体育的作用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发展的方向。现阶段的社会成员,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快、社会压力大的空间里。很多的慢性病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健康,社会成员需要体育来获得健康的身体;现阶段提倡一种生活态度,即体育是人与人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社会成员可以认识各行各业的玩伴。只有将这些体育的核心思想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授之大众,才能使社会成员将体育锻炼融入生活,进而将终身体育进行到底。

结语

体育人文精神关注的主要对象,即在体育中的自由健康的发展。不仅关注人身体的健康和愉悦,而且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参与体育的是人本身,以人的自由健康为出发点,这与我们国家的政策相符合。同时体育人文精神与终身体育有着一种本质的联系。只有将体育的这一理念发扬下去,才会得到国家的关注,会更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俊.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体育人文现象[J].体育论坛,2009(3):29-30.

[2]宋亨国.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17-21.

[3]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1-873.

[4]邓星华,傅砚农.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7-10.

篇2

关键词:政治教学;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48-001

一、 关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人文素质,即一个人的品质、思想、人格、情绪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修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每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都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完成的,每个人都要被动地受到社会规范、价值、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文精神也在其中逐渐形成的。

人文精神是人文主义的核心。我们现在提倡的人文精神教育,实质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是引导青少年一代更好的洞察人生、净化灵魂,深刻地理解人生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信仰。只有当中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时,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与发展,才能更加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实现人生目标。第二,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中学生要学法、知法、守法、护法,树立法制观念,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具有必备的道德修养,这是最起码最基本的人文素质。第三,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责任感,自尊自强自信,具有健全的独立人格。第四,文化艺术修养。中学生的修养情操将深远地影响其发展,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平时注重高雅艺术的欣赏,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情感。

三、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现状

据我调查了解,初中学生人文精神贫乏,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缺乏和失落。集中表现在:精神家园迷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颓废空虚;缺乏人生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高分低能,有才无德;滋生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缺乏独立人格,人文关怀冷漠、自私,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行为方式失范,违背伦理道德,违反法律规则等。上述现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在初中政治教学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近几年南京市中考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了浓厚的人文思想,在注重科学精神的同时,以人为本,凸显了人文精神。因此,初中政治教学应提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是新世纪素质的要求。

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有效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1.在教学目标上,思想政治课必须体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贯彻人文精神教育,“三位一体”中要突出觉悟的提高和行为的养成,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爱放在中心位置。

2.在教学内容上,从人文精神角度看,初一思想政治:心理品德

重在帮助学生塑造独立的人格,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初二思想政治:法律知识。倡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观念,民主意识,培养对美好社会公正、平等秩序的追求。初三思想政治:国情教育。更加着力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人、社会、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用情感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

一方面,上课时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知识,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渲染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榜样,用各种教具和图象吸引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操,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另一方面,运用教师人格力量,尊重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而不是无视学生的情操个性,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否则学生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交流。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

1.钻研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授课时,及时进行点化和升华,这样就把知识纳入到更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初二“法律规范经济行为”时,我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基本知识点,经济活动中规则即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必须依法办事。进而具体分析这些规则所蕴涵的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自觉守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通过正当途径维权。至此,这个学习过程也超出单纯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2.上好时政课

一是精心挑选时政资料,选取原则是尽量能体现当代人文精神。二是着重对所选的时事资料进行深刻的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例如评述美国发生“9.11”事件时,不能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单纯地强调美国的霸权主义,而应该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来教育学生,对美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强烈的人性关怀,从而让学生有宽广的胸怀对待生命,珍爱生命。

3.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对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进行深入调查,使同学们通过接触现实生活,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才能。因此,这个过程也就形成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例如,在讲“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指导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分组讨论形成共识:①本地区有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②造成的原因是什么?③请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最后,引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

4.举办辩论会、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篇3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现状 现实意义 改革启示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humanism)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

二、培养人文精神在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

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人文课程教学时数所占比例较高,如美国、德国达到20.0%~25.0%,英国、日本也占到10.0%~15.0%。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的教学时数大约占到总教学时数的8.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相对而言,中国的医学生接受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修、基本原理概论等都是基于理论学习,却也占据了人文精神在医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有一项针对我国10所护理院校的调查,发现这些学校中开设人文课程最少的仅有6门,仅占教学时数的6.2%,有些学校根本不开设人文必修课程。对医学生缺乏人文社科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也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1]可见我国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课程建设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情况更是令人堪忧。

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相比,我国医学教育的师资水平依旧比较落后。殷小平曾以“对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教师人文素质‘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仅占25.3%,认为‘一般’的学生占55.2%,‘不满意’的学生占19.5%。”此外,在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中,作者指出:“学生们反映,即使是人文科学类的课程,许多也是徒有虚名,教室并未讲出有吸引力的内容。”“学生们最期望的教学方法为启发式(73.9%)、交互式(61.2%)和小组讨论(44.2%)。事实上,枯燥的理论不仅很难将鲜活的人文精神点燃,而且必然促使医学最终对医学精神本身的背离和异化。”时代与生命的对医学生的要求是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互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医学科学、医学人文、医学社会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现代医学精神。

三、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略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之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收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不少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更是带着这个行业在社会中有着高收入的功利色彩。“救死扶伤”这四个字后面的精神内涵,并不是他们在踏入这个业甚至是在学校接受教育阶段所强调的学习内容。专业知识是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伦理实践,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更加关注人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利用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相辅相成,让病人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暖与关怀。可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滞后,“医者仁心”的传统道德已经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目前社会上医疗逐渐远离对人和生命的关爱,医疗资源浪费,医疗费用高涨,医患关系紧张,人们对医生越来越多的不信任,医患纠纷屡见不鲜,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如医疗条件有限,医疗卫生政策不完善, 社会舆论的偏激报道等,但其最根本原因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校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据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一组组震惊人们眼球的数字,一个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都是对我国医学教育敲起了警钟: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尊重,更是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呵护、关怀。

四、人文精神对中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启示

首当其冲,是要调整人文精神的课程设置。医学人文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主要是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建立科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味。第二层面是使医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医生职业、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珍视人喝生命。第三层面是融人文精神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课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充分发掘专业知识文化内涵的同时,发挥人文力量对专业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把这种提升带到今后的实践中,把握医学这一生命科学的社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

只讨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不够的,需要让它作用于我们的信念,在医疗实践中得以实现。因而各医学院校应该发动各项可利用资源,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积极投身与课后的实践中,开展多项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两者互相促进,培养出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学人才。

医学人文精神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摆脱医学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人类赋予的神圣使命,二者的融通才是现代医学发展之未来。期待着医学发展的历程会进一步朝向人类寻求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治愈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朝向人类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尊重思想、尊重灵魂、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前进。

篇4

1.1 人文精神的含义人文实力和科技实力共同组成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提高全民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对人的价值追求和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 前者关注的主要是人的人文精神价值的体现,后者则更关心人文精神对个人、民族、及文化活动之间的影响及关系。 人文精神对塑造精神世界,加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民族乃至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2 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与人文精神高职地理课标的理念是学习对生活及对终身发展积极有用的知识。 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此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正式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高职地理的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其主要核心内容就是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而在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就是其丰富的人文内涵。高职地理因其自身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不断的充分挖掘和丰富高职地理教材的知识,把实践教学真正发扬并且实行起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增强其对人类的爱心及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及责任感。 这也正是当下时代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2 地理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只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价值教育,人文精神被忽略在新时代的教育模式下,很多老师也都意识到地理学科能很好的的实践的特点,因此也积极的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部分教师把学生当作技能载体来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造成的结果就是地理实践教育到最后转化成了一种技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就这样被忽视了,从而加重了人文精神的危机。

2.2 过分注重教学,忽视学生是主体,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得不到体现在如今的教学理念下,地理实践教学大都是在老师的角度来设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够。 老师对学生的情感爱都及内心世界丝毫不了解,人文精神在教学中体现不出来,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又该如何的正确的培养起来呢?

2.3 重视实践结果胜过过程感悟虽然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日益丰富,但教师们往往都比较注重实践中的结果和实践的达成效果,而学生在实践当中收获的感悟却总被忽略。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这个环节被忽略直接过渡到了实践结果,缩短了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培养人文精神的过程有意无意中酒杯缩短了。

3 如何在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1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首先应当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在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有着引领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的实践教学当中,教师首先应从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开始做起,充分的了解人文精神与地理实践教学的关系及表现,把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当中充分的表现出来,让学生深受地理学科中人文精神魅力的影响。

3.2 制造人文氛围,渗透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营造一种自由、民主、轻松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课程当中思维方式完全放开,能充分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收集社会热点、国家时事让学生进行点评与分析,从而让课堂与现实从分结合起来,激起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与思想,从而建立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3.3 定期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觉融入其中在高职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课外活动。 如今最能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就是环境问题。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宣传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真正培养起来。 也可组织关于社会与人类、环境保护的辩论赛或是正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真正表达出来,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其过程中得到升华。

3.4 在学校中穿凿人文精神氛围从小的面来说,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人文观念代表着其自身的形象;但从大方面来讲,他们本身所具备的人文素养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培养学生额人文素养和科学意识,可以从校园、从身边做起。 比如参加义务植树、节约用水、校园环境维护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自然环境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让其人文精神自然的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那么积极的、有责任心的人文精神思想价值观念从此也在学生身上建立起来。

篇5

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于人文精神,但人们对于人文精神的认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角度、对问题的判断与价值等的不同,有着不同认识,至今没有统一看法。彭纪南认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位,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邹广文写道,人文精神即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的终极关怀,是人实现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也是支撑特定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总之,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1〕这种人文精神首先要求要有人本精神,以人的方式看待人,强调人的尊严,其次还包括平等和自由的精神,创造一个个人发展的良好空间。

但人文素质并非单指人文精神,因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角度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如同鸟之两翼,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两只眼睛”。北京大学副校长何芳川教授曾指出,人类文明史表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每一次高涨,都促使人类文明前进一大步。自然科学的价值在于教人求真,在于给人类以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运用既可以有益于社会也可以有害于社会。科学知识使人们有能力去行善,但也可以去作恶,它本身没有附带着使用说明书。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教人求善,在于教人直面现实,过上人之为人的和谐幸福生活。自然科学及其技术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就等于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同人文精神一样,学界对科学精神的界定也是不统一的,但基本上都是指从科学和科学探索中概括出来的人在处世行事中所具有的精神气质,是一种追求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执着的探索精神。

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表现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就是要用科学的人文精神去熏陶、培育学生。科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在保留和弘扬原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给其注入原人文精神所没有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它首先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自然观,明确人类自身的地位,其次要防止非科学的思想与行为,尊重规律把人文精神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科学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不仅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其自身也具有价值和意义,也具有人文意义。科学精神中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的关怀,科学的价值即人的价值,科学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化。

但现实中二者往往是分离的,甚至人为的对立起来了,认为人文素质的教育与科学和科学精神没有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二者完全可以分别在文、理科学生中加以培养。殊不知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却是与教育的目的南辕北辙,人为分裂二者必然导致综合素质的畸形发展和知识结构的不和理。确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战略目标,培养既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科学精神,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在现实中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大体经历了由占绝对优势的古典文科教育到古典文科教育受到动摇、科学教育逐渐兴起,直到科学教育独领、人文教育受到冷落的过程〔2〕。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这种此消彼长,维系了几千年之久,在人类教育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古典人文教育、独领的现代科学教育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必将进入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已失去了两次历史机遇〔3〕,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第三次机遇,即如何用新的眼光审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平衡与互补。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畸形的教育模式。

高校教师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和思想的传播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开拓者。因此,大学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塑造尤显必要。在中国,教师历来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但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伟大的教育家先生关于教育宗旨的原点认识亦是如此,他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在西方,教育也一直被赋予三大功能:一是传授人类的已有知识,二是训练学习者的社会能力,三是培养学习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其中二、三两大功能中包含着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

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技术传授,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而且要以身作则,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大学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强、模仿性强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起着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课上和课下的言行一致其实更具感召力和亲和力。因此,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更应当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培养学生,达到“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尤其是示范作用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大学的环境、职能与使命发生变化,教师的人文精神状况也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如教师们多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追求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的观念,重视精神自由与物质满足等。同时,我们还应客观地看到:大学教师中的人文精神正出现着一种弱化的趋势,并直接给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不可漠视的负面影响。许多大学教师开始把许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解决和增强个人经济实力的问题上,生活价值观发生了仍可理解的微妙变化。这样,他们在工作中应有的人文精神因主观努力不够而受到明显的削弱。在新的经济体制环境中,受市场经济追求盈利规律及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加之社会利益分配不公带来的负面刺激,他们有的成天迷心于炒股票、投机取利,对校内工作职责只是敷衍应付,有的悄悄在校外兼任第二职业,校内外工作精力分配本末倒置,对外忙不过来时甚至请人代课,钱似乎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精心育人、方正做人、敬业守职的人文理念越来越难以体现出来〔4〕。

随着科学技术魅力的与日俱增,不少教师在崇尚科技理性的同时轻视了人文精神的存在价值,缺少人生情趣,甚至黯淡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是相通的,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新物质的产生都是两者合力的结果。然而人们在科学精神认识上的偏差,使现存教育走向了异化,导致了人文精神的丧失和“科学”的弥漫与张扬。

面对传统与现实的状况,在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如何进行角色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特征出发,其在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在教育活动中还应把这种科学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培育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质。第一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自我修养方面。教师平时自我涵养中的人文精神,是高校教师借助文化积累在生活中自觉内化人文精神,进而长久自我内持的一种修养人性、构建人格的精神。这种尚未通过对外影响的内在精神,是教育活动中人文精神体现的潜在基础,它为主体自身工作、生活带来的主要心理影响内容是,自觉抵御与批判各种歪风邪气,笃信正义、公正、关爱、和睦、自信、人格的伟大力量,欣赏豁达、乐观、理智的人生态度。而且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是科学与科学精神,只谈科学不管人文精神是偏颇的,同样只有人文精神而无科学与科学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肯定是不全面的。这些内容无疑会给高校教师自身带来尊严、自信、充实和协调向上的生活。

高校教师人文精神内容丰富,其外在表现形式亦生动多样。这些外在形式的显现及其力量,常使学生们对大学文化感动不已,领略到大学中的文明与高雅。原北大副校长、著名东方文化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一次开学期间曾长时间地为一名不相识的新生看护行李,直到这位新生办完事返回时才放心离去,后来这位新生得知为自己长时间看护行李的老人,竟是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教授时,他深深感受到一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人格魅力,从季老师这里体验到一种平等助人、真诚无私的高尚品质。

篇6

【关键词】人文精神 初中美术 情感培养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的人格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初中学生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美术教学提供明确的要求,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尊严、价值、道德的人,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初中美术教育,除了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断强调自我意识的网站,培养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与追求,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观的思想太对,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其主要关注点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主义是以人为主的教育,集中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需要将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尺度之一,人文修养水平与教育水平直接相关。

(二)人文精神的价值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将人文精神纳入学生的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能够实现学生思考、感受与发现,体会人生哲理与文化价值。对于初中学生美术教学而言,人文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初中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构建以学生为主的美术教学课堂,重视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二,将人文精神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美术技巧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训练,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实现美术技巧与个性培养的和谐发展;第三,人文精神是由各种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己,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务的情感意象,为了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需要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管径,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的体现

(一)人文精神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美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美术是人类文明在美学艺术上的体现,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是画家对于社会、生活的感受,能够表达出人的理想、情感、尊严、生存状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初中美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艺术的价值,同时了解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精神、自由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中美术教育而言,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美术教育具有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

美术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在美术作品的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美术作品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通过美术教育,面相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发挥美术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呈现适应学生的认知特征与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展各种美术教育活动,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与人类情感,能够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初中美术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一)利用美术课程,开展阶段性人文精神教学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不同的年纪对于艺术学科的积极性以及人文精神有所不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年纪的升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有所提升,但是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有递减的趋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每学期的第一、二节课开展人文精神教学,通过情绪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优点,了解美术教学的乐趣。此后随着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采用激励性的方式进行人文精神教学,逐渐让学生了解到,人文精神以及艺术修养是美术学习的重要部分,通过艺术能够提升美的感受,养成更全面的人格。

以《中国优秀的雕塑作品》的教学为例,该课程是第二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而言,该阶段的教学属于培养兴趣,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阶段。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针对课文中的“击鼓说唱俑”、“秦始皇兵马俑”等内容开展教学,结合历史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人文精神、民族风格以及艺术特色,让学生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通过人文精神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了解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在美术技能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学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美术技能训练教学中,笔者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创作,一丝不苟的完成绘画人物,同时精益求精,提升学生对美的追求。在美术技能训练中,严格要求学生,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学习习惯,让下j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与教育,明白其中的人文素质的修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笔墨的情趣》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演示,向学生展示中国花鸟画的魅力,同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学生传达中国画家注重人格的锻炼与个人修养,因此其花鸟画均具有相应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梅兰竹菊四君子作品的喻义, 培养他们不怕困难,意志坚定,虚心劲节、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人格。在该堂课的激发训练中,笔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话会话技巧,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训练就可以完成,还需要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审美境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人格培养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逐步渗透人文精神教学,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修养,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职美术;美术教学;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职美术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人文精神,才能够对事物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美术教学离不开入文精神,同时美术教学也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面笔者就简单探讨一下中职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期能对广大中职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助益。

一、中职美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

《易・贲》中曰:“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是用来教化天下的,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可以用“人文”来涵盖,它包含着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对价值、尊严以及命运的追求和关切。美术是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被创作出来的,所有的美术作品都充斥着对人性的表达、对人类的关怀,而作者们集结智慧与劳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也深深体现着人类的人文精神。因此,中职美术教学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首位。

二、中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面临的问题

1.对多元化的包容不够

人文精神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广大的包容性,人文精神内容是不分国界、地域和民族的,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也需要具有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这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过于侧重对本土美术文化的教学,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地域优秀美术文化的引进。

2.美术实践活动较少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亲自创作美术作品,然而目前我国中职美术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学生很少有实践的机会,因此亲自感受美术中人文精神内涵和魅力的机会便很少,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美术赏析教学力度不够

美术欣赏是中职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赏析能力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当前大部分中职美术教师在美术赏析方面的教学力度较为欠缺,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赏析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美术赏析水平普遍不高;而对美术作品赏析能力的欠缺,也就意味着学生无法更加深刻地体会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不能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表达。

三、中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

1.拓展文化领域

中职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注重对多元文化的容纳,只有拓展了文化领域,才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同时,不同文化领域还能给学生带来截然不同的人文感受。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地域及民族的美术作品,体会其中不同的人文精神,做到广泛接纳、博采众长,才能够更好地塑造个人的人文精神。

2.积极开展美术实践活动

优秀的美术作品中都承载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作者通过美术创作,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要表达的人文精神内涵都凝聚在作品之中,从而使美术作品既有形,又传神,成为流传百世的佳作。因此中职美术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美术实践活动,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加大美术欣赏的教学力度

篇8

关键词:舞蹈创作;人文精神;表现

0 引言

舞蹈是人类艺术形式中重要的一个载体,人类自诞生以来直至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不可避免的穿插着舞蹈艺术。舞蹈通过富有个性的肢体语言,加之搭配合适的背景音乐,往往能够恰当的表现出舞蹈长做的精神内涵。通过对舞蹈创作和编排中的人文精神的剖析和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对舞蹈创作表现人文精神的可行性做出研究,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1 人文精神在舞蹈中的内涵

人文精神向来是注重人的精神内核和人文内涵的。在人文主义的主张中,核心的观点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在这些人文精神的主张下,关心人的本性和本真,体现人的思想及欲望等等都成为了人文主义探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人文精神同时也是构成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内核,并可以根据民族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文化体现和氛围。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人文精神往往能够明显的体现在舞蹈的表现中,体现出该舞蹈的隐喻作用及象征意义等。

2 舞蹈创作中的人文精神元素

在舞蹈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例如,在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中,以一种十分柔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也以多变的动作特征和巧妙的集体队形的安排和变换体现出了中国民族舞的柔软和和谐的精神内涵。以孔雀舞为例,体现了少数名族的柔美的自然和谐观念。舞者往往通过十分柔软的腰部动作及手部的灵活旋转、配合等等构成十分和谐的画面,仿若一直美丽的孔雀在观众面前阿诺多姿的轻盈起舞,同时也传达了少数民族的柔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

又如在印度舞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印度舞十分明显的体现出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在印度舞蹈的编排过程中,热烈、强烈的肌肉配合抖动及神秘感的配乐都成为了印度精神内涵的具体表现。印度舞的创造和演出都体现出了古老的印度神秘的、深邃而不能一眼观尽的魅力文化和热爱歌舞的人文精神内涵。

3 舞蹈创作中的精神表现途径

舞蹈创作中能够表现出十分贴切的舞蹈内涵和人文精神内涵。有经验的舞者或教学者能够比较充分的将想要表现的精神内容恰当合适的穿插到整个舞蹈的编排中。而更多新旗帜秀则无法充分的把握和巧妙恰当的掌握好编排中人文精神的安插力度及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探究更加详细的途径和方式以帮助我们在完成舞蹈创作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表现效果。

1.1 了解不同舞种的特色及内涵

舞蹈创作中要向恰当的表现出其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首当其冲的是对不同舞种的把握,尤其是关于不同的舞种的创作特色和创作规则方面,应当做出详尽的了解。例如在民族舞的创作中,需要知道最基本的表现元素是柔和的、和谐的且以团队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同时,由于民族舞大多表现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与传统或精神内涵,如过年时喜庆的舞蹈,或独特的少数民族的舞蹈,都需要知道这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色与文化符号内涵。在动作上通过不同的对象和框架进行及时的调整及有针对性的编排等等。如对孔雀舞的编排就要特别注意其首部的变化及其身体柔软度的练习,同时对于这类民族舞蹈的多变的寓意也要恰当的掌握到位。

1.2 对隐喻精神的理解及运用

在舞蹈创作中,要先恰当的表现出该舞蹈的精神内涵及其舞姿特色,注重对隐喻精神的理解及运用。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应当学会对隐喻精神的适当穿插以及理解。如在民族舞的表现中,很多舞蹈的编排想要表现出的是中国女子的温柔和神秘以及温柔、细腻等等。在表现神情及动作的过程中,可以大胆的运用“半遮面”、“含蓄的低头”等等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表现出我们和谐内敛的民族人文精神向度。同时对于当下较为时兴的街舞及其他时尚类舞种,在编排的过程中,也应当抓住其隐喻精神的内核,表现出其或多变或活跃或相互衬托的精神内核。

1.3 对人文学科的了解和穿插

要想在舞蹈的编排中突出其精神内核,倘若只知跳舞而不懂文化向度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在创作的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由此,我们在编排不同精神内核的舞蹈的过程中个,一定要争取对其文化进行详尽的较为深入的了解。以竹竿舞为例,在很多民族舞蹈元素中都不止一次的出现过,但不乏其中有单纯一味的模仿者。在自主创作和编排中,我们可以注意竹竿舞的特色,在活泼中带有俏皮,而这也充分符合了其少数民族的生活哲学,不仅乐观的面对生活,更能够在生活中生发出有趣的艺术形式及精神内核。出于对其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观的充分了解,我们不难对竹竿舞的动作及精神内核进行推敲和编排,获得良好的表现效果。

4 结语

舞蹈是古老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舞蹈的恰当编排,能够良好的体现出一段舞蹈、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人文向度。通过对舞蹈创作中精神价值层面的表现和探究,能够帮助我们在实际的编排过程中运用自如,恰当合适。同时也能够增强非专业人士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越论.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的探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6(2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