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2 11:02: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竞技体育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63-03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竞技体育体制改革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但研究多侧重体育体制改革的意义、目标、运行机制等,较少涉及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因此,从体制成本的层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概念界定、内容构成、相互关系和优化评价等问题进行探讨,对我国竞技体育持续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体制与竞技体育体制
新制度经济学派樊纲、盛洪、刘世锦、汪洪涛、陈维、卢现祥等学者认为:体制就经济学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供给、需求和均衡都是社会总体实现的;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则体系;研究体制必然关注成本,而注重成本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检验其效益,所以在体制改革中体制成本与效益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图1)。
体育体制是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保证。世界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和管理权限的归属把体育体制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和政府社会结合型三种类型。[1]竞技体育体制在体育体制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是负责竞技体育事业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的隶属关系、责任范围和制度策略,以及其运行方式、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的统一体系。
2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界定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的界定有很多:有学者认为它是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变动所造成的矛盾、冲突、以及给改革所带来的阻力,使国民收入受到的损失[2];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指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支出,包括人、财、物等经济的投入,还包括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非经济因素[3];还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就是改革的社会代价,即体育体制改革的社会代价与社会改革消耗的成本是相通的[4]。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认为: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是在体育体制改革的计划、实施、运行过程中的投入及社会成员因利益调整而付出的社会代价。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效益是竞技体育改革过程中,个体、单位或社会因体制的变迁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由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与竞技体育经济效益组成。第一,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竞技运动员各种体育赛事中展现的“更快、更高、更强“和"更真、更善、更美”体育风采对增强人们体育参与意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作用。第二,竞技体育经济效益。它是指人们在体育赛事、体育用品或体育债券等经济活动中所消耗和占用的一定的社会劳动与所取得的体育劳动成果的比较。[5]
3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主要内容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的主要内容有:1) 体育体制改革准备阶段的信息成本、决策成本、宣传成本。信息成本是指对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系、资源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益主体结构及国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运行模式的调研和剖析的费用。宣传成本是提高人们对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体制的弊端和新体制的优势的认识,使原体制下的利益主体接受和实施体育体制改革的投入。决策成本是通过对竞技体育体制的各因素分析后,然后经过决策机构论证,并决定实施推广的所有投入。2)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过渡阶段的体制摩擦成本、体制脱节的真空陷阱成本、体制公共性的搭便车成本、权力介入的寻租成本。摩擦成本是因为有竞技体育行政放权让利与市场机制的矛盾;靠市场与找市场的矛盾;运动项目中心与单项运动协会的管办矛盾等因利益的调整而给予补偿的投入。真空陷阱成本是当新体制还没建立而原体制又失去作用而造成经济和生活的混乱,需用于人们的稳定所支出的费用。搭便车成本是因原体制的部分成员没有参与改革,但受到改革的效益,而使新体制的改革增量超过预计成本的投入。寻租成本是竞技体育向运动协会实体化的市场管理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吃体制双轨饭”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如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具有双重身份,即是事业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有具有经济实体的性质而进行竞技体育的事业经营和企业经营,这种行政权力介入市场经营中必然出现寻租现象。3)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完善阶段成本。它是当新体制如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后,为了确立改革后该体制的合法性和规范其体制组织结构与运行方式的费用(图2)。
竞技体育社会效益侧重公益性,其主要内容:1) 政治效益。在国际体育实践活动中,竞技体育是人民外交的重要手段,是外交的先行官,如我国的“乒乓外交”、东德与西德的统一、朝鲜与韩国共同组队参加奥运会等。2) 育人效益。竞技体育是造就人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进入竞技体育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into sport)和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 via sport),通过不同阶段的竞技体育活动来教育年轻一代。3) 文化效益。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的文化;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是体现现代城市现代化水准的体育建筑文化。[6]其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7]各种体育赛事的成绩对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对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对培养人社会意识和心理素质,激发聪明才智的作用。
竞技体育经济效益侧重产业性,其主要内容:1) 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培养与培训为主的体育本体产业经济效益。[8]2) 体育本体产业外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依据曹可强博士的研究,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有一定的关联度(表1)[9],从而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
本体产业外相关产业主要有:实体相关产业,如体育用品、器材设备、体育服装等以体育为重要资源和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部门经济效益;体育延伸产业,如体育与其他行业形成的体育彩票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商业服务业等在体育周围形成综合网络的部门效益;体育边缘产业,即为实现体育产业目标服务的综合服务部门如餐饮业、交通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场地服务业等等;他们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将有助于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4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研究表明,改革越抓得早,工作质量越高,成本就越低,效益就越好。[10]其相互关系一,改革成本与效益的货币计算的数学关系,收益是成本的函数,即效益=收益/成本。依据刘世锦博士体制效益的研究,成本与效益有三种衡量方式。假定SE是体制效益,SR是体制收益,SC是体制成本。第一种,有体制与无体制的比较。用公式表达:SE=(TR―PR)/SC=SR/SC式中TR代表生产过程的全部产出,PR是无体制收益。第二种,同种条件下两种体制的效率比较。假定有两种体制A与B,若有TRA/SC大于TRB/SC时,则SEA >SEB。。第三种,体制变动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假定MSE为体制的边际效率,MSR为体制的边际收益,MSC为体制的边际成本,则MSE=MSR/MSC。故成本的扩大,导致收益的减少;成本的节省或是成本利用律的提高,将导致收益的增加,从而使效益的提高。关系二,改革成本作为一种社会成本,其效益针对全社会而言,成本与收益是相互转化的[11]。
5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的优化评价
在竞技体育改革实践中有以下几种现象:成本大,收益小;成本大,收益大;成本小,收益大;成本小,收益小。据函数效益=收益/成本不难得出只有“成本小,收益大”的情况下,其效益是绝对升高的,因此如何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成为改革的关键。
减少成本,增加收益,提高效益的措施。第一,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成本。对用于竞技体育改革的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投入等资金实施合理的成本预测、科学地的成本决策、完善的成本计划及控制和有效的成本核算与分析;达到优化成本控制,提高成本效益的目的。[12]第二,不同改革主体与速度的合理搭配。首先,利益格局变化大、收益大的改革如体育管理与竞赛管理制度等,易采取政府强制性改革;同时诱导体育团体运用自身协调机制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某种主观性。其次,收益很小,而预期收益大的改革如协会实体化改革,俱乐部制改革等,采取“放权让利”进行诱导的改革方式;同时利用政府的强制行为制约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某种盲目性。第三,选择适宜的改革时机。参照樊纲博士《论改革过程》的研究,不管何时改革,其改革效益总是先下降后上升(见图3:T代表时间,R代表体制收益,AB代表不同体制,C代表成本;图4同此);改革时机越晚,成本越大(图4);因此,在改革初期人们要选择恰当的改革时机和正视暂时利益的下降,要着眼长远利益。
第四,利益主体多元化,多方协调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是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政治利益驱动突出,国家和政府成为唯一的利益主体;而单位,个人的利益而被忽视,使得成本高而效益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都有兼顾,利益得到调整,产生了经济效益,提高了效益。第五,成本的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相结合。在传统经济体制条件下是以公有制为财产制度,其约束形式是以外部约束为主;而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充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体制,以内部约束为主;因此,二者结合优劣互补,提高效益。当前,我国竞技体育体制自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型逐步向结合型转化,并有向社会型目标发展的趋势,其效益已处于回升期,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了兼顾,因此尚未改革的项目易早日改革。选择何种体制运行,始终离不开效益的指挥棒,因此对发展过程的体制效益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效益的检测评价。第一,改革的社会效益评价。其一,满足人民群众安全需要的程度。竞技体育竞赛规则的社会示范作用、竞技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的社会影响。其二,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程度[13]。竞技体育对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的促进、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其三,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的程度。体育对社会成员身体建设、对社会成员劳动力质量、对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社会成员科技文化建设和对社会成员全面教育的影响。其四,环境保护、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程度。主要包括竞技体育改革中大型建筑物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对土地使用价值提高、对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体育产业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14]第二,改革的经济效益评价。其一,对竞技体育改革经济效益的定性分析。[15]竞技体育改革的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否协调。其二,对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16]反映竞技体育改革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如全部投入生产率=体育成果/全部体育投入要素价值;全部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一定时期体育成果增加量/相应时期全部体育投入要素的增加量。反映竞技体育改革投入资金占用的指标:如工资产出率=体育成果/工资总额;资金产出率=体育成果/(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流动资金余额)。反映竞技体育改革劳动消耗的指标:劳动生产率=体育成果/体育工作人数;技术增长率=体育成果增加量/技术进步投入 等等,选取指标时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6小结
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必然立足本国国情,协调好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相互关系,合理控制成本和有效利用成本。从总体而言,竞技体育改革成本与效益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利用成本、选择适时的改革时机、选择合理的改革方式、兼顾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和成本的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制度相结合的途径实现优化;可以通过社会效益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来检测效益提高的程度。但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从理论到实践、从定性到定量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固对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进行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还需要一套完整客观的体制改革效益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8-89.
[2] 罗华敏,李艳翎.转型时期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成本[M].体育学刊,2005,5:10.
[3] 范彦华,张鸿文.中国体育改革成本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3:29-30.
[4] 贾高建.社会发展的成本/效益与代价问题[J].理论前沿,2004,7:14-15.
[5] 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173.
[6] 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147-151.
[7] 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9-30.
[8] 黄晓灵.体育经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54-55.
[9] 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121-137.
[10] 魏在禄.改革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关键[J].世界经济与政治,997,5:77.
[11] 陈维.制度的成本约束功能[M].上海:上海社会学院出版社,2001,3:22.
[12] 孙素梅,王茹燕.改革和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J].内蒙古统计,2000,5:30-32.
[13]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63-66.
[14] 王奕清.对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有关问题的探讨[J].理论探讨中国工咨询,2003,4:30-32.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活动主体;活动内容;活动方式
1竞技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这是文化特质对作为亚文化体育的兼容。不同角色会形成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态。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获得社会认可,同时获得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收益。而观众则是以运动员、教练员等的活动为媒介,将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作为自身宣泄情感表达好恶的途径。对于体育比赛的组织者来说,体育活动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工具。在体育商业化韵味日渐浓郁的今天,这种目的彰显无疑。还有一种形态就是竞技体育在商品社会发展下的附属品,那就是经理人对运动竞赛的操作,球员转会实际是运动员作为商品的买卖,大型体育活动至少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更多的则是商业利益。像举办巴西、意大利甲级足球队来华访问,其根本的意义在于从中获得一定的商业价值,其次才是对中国足球队的所谓在丰富国际比赛经验上的“帮助”。从这一点上说,竞技体育中的不同角色都直接地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中的主体,因为在目的上和运动员大相径庭,于是就有另外一种形态的文化内涵。他们将体育作为一种简单的工具或方式来对自己的身心产生影响,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标志,反映出他们的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因为不同角色以,不同目的或价值取向以及参与方式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显然,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是与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分不开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态,经过体育文化的开放性的作用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下民众所接受,于是就有了不同的活动内容。活动主体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不同的内容从而达到其目的。
不同的内容也具有特殊指向。运动员进行的活动是由国际奥委会及其相互组织所规定的活动内容,而普通民众则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不同的活动。在这一点上,后者活动内容的选择面要远远大于前者,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其中体育所谓“竞争性”也就褪色不少。所以说,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也对活动方式的选择产生作用。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是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因为活动目的与内容的不同,活动主体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运动员是以一种专门的过程即运动训练和竞赛来实现的,而普通民众则是一种自发基础上的组织来实现的。
2竞技体育文化的互动性
文化是一种集合。体育文化中,首先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然后才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过程中的行为意识、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积淀。这种积淀只有在活动的主体,即人与人在特定条件下的互动中才可以实现。活动主体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参与人员与参与人员之间的互动,如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互动,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运动员协会,球迷协会就是这种互动的组织产物,球迷骚乱则是这种互动之中的角色冲突。金牌战略、举国体制、职业化等也是这种互动下的社会适应。如果说活动内容之间的互动是它们在形态上相似而使迁移有了可能,倒不如说是活动的主体在其互动过程中对活动内容认识后的结果。不同的运动形态有其项群特征,也有其发生学的规律。乒乓球与网球的关系,篮球与橄榄球的关系,排球和篮球、手球的关系,橄榄球和足球的关系,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3竞技体育文化的规则性
主体的规则性表现了一方面自身制定规则,同时又接受规则的制约。不同的活动主体在参与到体育之前就必须接受一定的制约,否则就不能够把握这种特殊游戏的运动进程。这是物对人的制约,也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体育竞赛是把人们心底深处的战争因子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发泄出来,但是又必须受制于特定的规则限制之下而不至于产生战争后遗症那样,这不能不说是人的睿智。
活动主体的规则性是自我约束机制的产物,是体育不同于其它活动方式的准绳,也是体育文化内部多种形态的基础,否则,体育就会是如战争一样的社会形态了。啊怕是最能够体现与在和谐的活动内容都有人工加工的痕迹,如登山运动。而当今几乎所有的运动形态都已经被活动主体进行了刻意的加工,也就是赋予它们特定的存在方式,以便于人们一边高唱着“绿色奥运”中回归自然,来彰显“人文精神”,实则是通过“科技奥运”为保证人自身在合理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各种活动。这种加工很大程度上是活动主体的一种自我保护,而这种保护是以活动内容的某些属性的丧失为代价的,如项目自然属性的消退,人文社会属性的增强,也有对环境的破坏。活动内容的规则性区别了体育活动与它种活动。
4竞技体育文化的渐进性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是不同的。作为体育文化,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体育文化的渐进性。活动主体的渐进性表现在纵横两个方面。纵是活动主体实施体育后在身心发展方面的渐进,横是主体在实施体育后所形成的不同层次主体。不可否认两个方面在历史上,在今天都依然如故。
从游戏到竞赛,从生活手段到运动手段,从一活动内容到另一活动内容都表现出体育文化的渐进性。战术的演进、技术的变革、方法的更替;学校学生体育教材的变化,一些简单的,不切合青少年学生实际的教材被删除代之以更新的教材;大众体育中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活动内容也呈多样化这些更新与多样化都是逐步实现的,不可能逾越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这一模式。
活动方式的渐进性是活动主体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如何进行体育总结与归纳,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运动器材的革新对主体活动方式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合金材料使用使器材更加轻便也能够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激光电子产品的问世对运动成绩的评判更加客观准确;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主体对动作技术的合理性有了更加清醒地认识。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中个体活动向群体活动的转变也不断改变主体在其它领域的活动方式。
5竞技体育文化的选择性
活动主体的选择性实际上是人与体育活动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不同的社会角色从事体育活动有其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活动内容对不同角色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社会角色之间相关性所决定的。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参加高尔夫球、一级方程式赛车活动的。老年人不会像少年儿童那样进行较多的娱乐竞技活动,而是专注于适合个人特点的秧歌舞、太极拳等等,反之亦然。就像活动主体的选择性一样,活动内容的选择性既取决于内容本身,也取决于主体角色。残疾人体育中的活动是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形态,这是由于活动主体角色的特殊性造成的。运动员选择的活动内容在形式上虽然和其他人群相似,但是他们更加体现了一种专门性。尽管有些运动员也具有全面的能力,如飞人乔丹既是篮球高手,在棒垒球上也不逊色。活动主体、内容确定后,与之相适应的也就是活动方式的选择性。不过有意义的是,尽管可能会出现不同社会角色进行同一活动内容,但是活动方式在质量和数量上仍然是有明显差异的。对于球类运动运动员的活动方式是全然不同于中学生的,纵然也有竞争性、竞技性的色彩,但是反映这些竞争、竞技性的方式与过程是不同的。
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是用“更高、更快、更强”为标准来检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种族) 不同地域人们竞技体能的,而且仅仅局限在一定年龄范围的人群。而东方中国则是以气功、养生等形式来标的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6竞技体育文化的功利性
功利性是不同社会角色探索自然界成果,同时也是进一步改造自然的驱动力。体育文化的功利性是促进体育活动主体向自然、自我挑战的源泉之一。是人类身心陶冶后的愉悦,征服自然后的快意。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有不同的功利性。普通人群体育活动的功利性表现在与自身角色相适应的基础上。为革命工作五十年是他们的政治功利,也是他们生存的功利性。而运动员的功利首先是自身价值的社会认可,然后是生存手段,即谋生的工具。功利性是和活动主体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运动员是将获得社会认可与自身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名高于利,如中国女足;或者利高于名,如中国男足;或者名利双收,如NBA的大牌球员。中国女足异地比赛可以是经济舱或者硬座,住三星级宾馆,甚至是招待所;中国男足则不同,不仅可以在出行上阔绰,就是在私人生活中也远远攀高的。运动员的婚礼可以惊动各级领导,普通市民,可以空巷。从目前看还不见哪位女足姑娘婚礼有如此待遇。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也表现出不同的功利性。在当前世界体育文化中,不同的体育形态就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功利性。足球是第一运动,田径是运动之母;职业化,商业化的运动不仅得到普通人群的认可,更是得到政府官员、资产者的青睐。普通人群从中领略到运动的无穷魅力,政府官员从中展示个人的才干,资产者则从中谋取金钱。
【关键词】中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文化建设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体育产业是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影响最为广泛,增长极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全球乃至各区域的各级体育赛事组织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动力,又尤其是竞技体育组织。竞技体育组织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很大的一项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体育活动的举办有利于促进国家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的影响;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提高举办地综合实力水平。体育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运用电子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电子网络等收集大量有关国内外竞技体育组织的文献资料以及各类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研究资料。
2.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利用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对研究所得到的观点进行梳理整合,对目前国内外竞技体育组织进行逻辑分析。
3.专家访谈法
为了获取详细的分析资料,采用专家访谈法拜访了对竞技体育组织发展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学者,以使文章更具可靠性与可读性。
二、中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目前,研究体育赛事的文献较多,如体育产业、新闻传媒、电视转播、市场营销与推广、信息技术、体育经纪人等等。相对来说,很少有对赛事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确立较晚,体育市场营运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1.我国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我国以“竞技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技术标准来认识和管理体育活动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赛事组织模式主要表现为组织行式上以“政府包办”为主(实际上主要花纳税人的钱办赛事,体育市场融资水平很低),体育赛事运行管理则以“竞赛和安全”为中心。为了阐述中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中外体育赛事竞赛组织各自的内在原因,该文章从对中外竞技体育赛事的管理模式的资料对比、筛选整理和分析比较,从而对我国竞技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运行管理的优化具有借鉴的作用。
第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组织逐渐迈入了市场化道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都因其竞技体育组织市场化经验缺乏,组织经费欠缺,选择分析竞技体育组织赛事市场行情有误,没有稳定的社会市场经济,体育市场组织管理人才缺乏,从而难以形成体育市场营销行。因此,要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2.国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分析
由于国外竞技体育有长久的历史沉淀,他们已经具有较完善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水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体育组织市场体系以及优越的体育文化氛围,国外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相关政府部分利用该法律法规制度,间接干预规范其竞技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组织相关的体育文化与经济方面的活动。
有关资料可知,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组织管理研究来源于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实践研究已有100多年了。竞技体育组织基本的运行管理、运行机制、成熟的体育人口市场、完善的体育中介市场等等,均有较为深入而详尽的研究。美国学者马斯特曼[6]对体育市场化水平研究相当详尽细致,其研究的范围涉及了体育组织环境、规划、实施、影响、财务管理以及体育市场营销等的诸多方面。随着国际竞技体育组织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外又出现了一些如竞技体育组织形象景观研究、体育活动物流管理研究、竞技体育赛事环境管理研究等等的新兴体育组织研究领域。
国外竞技体育组织形式的研究较多,基本都以市场经济为主体、政府仅提供相对应的辅作用,其原因是国外发达国家特定的体育活动运行环境决定的。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经作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体育用品以及体育服务行业成为了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发达国家不断完善的体育组织活动极大地开拓了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项目;其组织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不断地加剧了体育组织活动的营运难度。为此,国外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也必须依赖高科技发展成果和新的技术手段,着眼可持续发展,以引领世界体育活动发展的方向。
三、结论
我国,政府部门对体育活动实行的的“举国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抑制了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完全不能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也不利于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具有极为完善的市场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机制与体育产业运营模式,近年来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急剧增长与体育产业资本的快速增加,应是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方式最好的解释。因此,我国要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必须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利用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组织形式和管理经验,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利用市场融资,逐渐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市场。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徐昱玫.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7
[3]董官清.全运会转型背景下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0(3):31-35
[4]刘希佳.我国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2008
[5]黄江玲.我国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 2012
[6]Martin Johansson. Doping as a Threat Against Sport and Society: The Case of Sweden [J].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1987, 22(2): 83-97
[7]黄秋玲.举国体制与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J].广西: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244(22):377-378
[8]邢尊明.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优化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8
[9]钟璞,陈林.中外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形式差异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3, (6):67-69
[10]陈林.新疆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模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32):156-157
摘 要 竞技体育运动员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一类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对一些在役、退役的竞技体育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现状、退役后的安置问题,以及他们的再就业情况等。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研究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再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不利因素和制度缺陷。研究目的旨在帮助运动员在退役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获得社会认同,寻找到良好的职业岗位,使他们的生活得以保障。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运动员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对后备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竞技体育运动员 退役 再就业 社会流动 政策制度 社会保障
一、前言
在我国特有的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运动员为国家争得荣誉,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妥善解决运动员的退役安置及再就业问题,是国家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应有回报和鼓励,同时这也关系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旧有的安置模式已经难以适用于现今退役运动员。退役运动员由于自身素质与能力的不足,加之社会变革和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就业竞争中陷入困境。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帮助退役运动员走出就业困境。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国家队、省市级运动队和各类体育学校中在役和退役的竞技体育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围绕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状况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中国知网、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和本校图书馆等文献采集方式,分析研究现状,揭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深度访谈法
设法联系国内现役和退役的国家队、省队以及各类体育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员,采用深度访谈的形式,对不同竞技体育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式访谈,了解他们的运动训练经历、退役后的现状和再就业想法等方面,获取较为全面的一手访谈资料。
3.逻辑分析法
采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总结出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三、国内关于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研究
在中国想要发展成为体育强国的今天,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依旧是体育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陈柳红在《运动员职业转型和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独有特征及指导对策》一文中认为,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基本素质较差、工作技能不足、退役总体人数多、政府安置难度大等。建议通过改善社会环境、鼓励运动员自主择业,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从而能够使他们找到新的适合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岗位,而且能够取得新的成绩,甚至实现人生的第二个创业的成功和辉煌。
姜明、舒宗凯在《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一文中提出,应确立以“终身发展”为核心的运动员培养的观念,加强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体制的改革;结合运动员自身情况,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课教育,实施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立各种健全的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保障制度,以及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问题是今后为退役运动员解决就业难的重要着力点。
四、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现状分析
(一)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
1.客观方面原因
(1)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就业渠道难以拓宽。
随着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逐步深化,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政策性安置的渠道越来越窄,退役运动员由于文化素质较低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国家对于运动员退役等一系列情况没有出台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予以保护。
(2)社会化程度较低的项目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相对困难。
再就业难度因运动项目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像篮球、网球等项目在全民健身领域开展较为广泛,市场化程度较高,运动员退役后可以较为顺利的进入社会和市场,再就业的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如举重、击剑,还有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项目,人们了解较少、兴趣不高、市场开发率低,因此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要放弃原有专业,选择新的谋生方向,再就业难度较大。
2.主观方面原因
(1)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高。
运动员技能学习能力强,但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社会了解不够,退役之后在融入社会和再次就业上普遍存在一定困难。
(2)运动员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短缺导致了就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自少儿时期开始从事专业训练的,再加上体育行政部门和教练员过分重视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其与同龄人相比,在就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明显劣势。
(3)运动伤病的影响。
竞技体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运动员需要不断挑战身体极限,致使运动员大多数都被伤病缠身,这也是造成部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国家计划安置时,有伤残或疾病的退役运动员,即使被列入安置计划,也因身体等各方面原因常常被接收单位退回。这样就造成了退役运动员社会流动受阻的现象,同样也给运动队自身增加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行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面临诸多的困难。从制度层面来看,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导致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根源。此外,现行退役运动员在就业保证制度还存在注重形式保障而轻视实质性的扶助,重视货币补偿而忽略就业保障,强调制度保障而缺乏立法保护等问题。我国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的经验,不断探索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新的运动员退役安置办法和标准。国内各省市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m合本省市的具体解决措施,制度要有创新,安置办法要合理可行,力求公平对待每一位退役运动员,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陈丽佳.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的现状与对策[D].中南大学.2013.
[2] 高可清,张强,李莹.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3,05:73-76.
[3] 杨海利.现行体制下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08:78-81.
[4] 曹.运动员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25-28.
[5] 李华. 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服务问题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
[6] 徐开春,刘建.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6:54-56+82.
[7] 侯天鹏.我国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15:253.
[8] 代海霞.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制度缺陷与对策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17-119.
[9] 赵冰,武胜军,杨雨凡,张卓林,王正,陈刚,杨辉.我国优秀运动员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2:87-94.
[10] 田根.退役运动员就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完善[D].北京交通大学.2013.
关键词 竞技排球 体育教学 普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Volleyball to Physical Education
PENG Wengang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im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 so that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fun brought by sport, develop good exercise habits, learning the basic skills while enhancing sports health of students.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ve volleyball tactics not only make the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ir athleticism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but also get to show themselves in the race, and promote the popularity of volleyball in school.
Key words volleyball; physical education; popularity
0 前言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尤其竞技排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把排球运动的普及作为体育课开设基础,因为体育教学有良好的场地、理论知识、技术指导还能为竞技排球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目前国内竞技排球运动发展势头良好,所取得成绩斐然。
1 竞技排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1 促进体育教学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竞技排球代表着排球运动最高水平,很多排球科研都是通过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来完善和改进。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比赛检验科研成果然后根据已经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有效的经验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已有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就能了解到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技排球的研究和实践中。更能让教学者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目的和作用。
1.2 竞技排球文化对体育教学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高校的课堂教学是开放化,体育教学必须主动积极吸收竞技排球的发展文化,体育教学要随着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才能使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充满生命力、时代感、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也有人认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能出现大量的竞技运动项目,认为竞技体育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是一种追逐利益最大化,是一种非理性的认识。判断体育教学能否为竞技排球发展提供作用,关键是教学思想而不是运动项目。经过一些专家的认证只要对体育教学有促进作用的体育项目,都可以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但在体育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把竞技排球的训练模式带到课堂教中学中,而是需要加工改造,使之能面向全体学生。在有限的体育教学课时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健身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观看竞技排球的比赛,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排球比赛对提高学生认识排球项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3 竞技排球对体育教学具有教育和传递作用
体育教学应借助竞技体育对学生进行多渠道的观赏与教育。竞技排球在比赛中以不易受伤的特点满足观众的求胜欲望,使学生在公正、公平较量中体验竞争的合作,参与成功和失败等多种情感。体育教学相对竞技排球而言具有自身特点,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与比赛中不需要像竞技排球一样的竞技比赛规则,通过体育教学教会学生在体育时如何增强身体素质、增进健康体质,并为今后身体锻炼增加多样的训练形式,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竞技排球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挥以下作用:(1)普及基本竞技排球运动知识,包括了解排球的起源、发展历史、快速发展阶段、世界各国竞技排球发展特点、最新竞赛规则以及在排球比赛的欣赏等。(2)通过课堂教学发现有排球运动天赋的学生并组织学校级别的专业队,参与一些学院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1.4 竞技排球运动提高体育教学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排球运动在体育教学中趣味性低、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学生的认可度也一般,造成很多排球课变成大众式的教学,却忽视了问题的另一方面。低难度、大众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学习拿学分,却不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排球的意愿,导致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一些怪现象,即一上排球课有学生就开始见习或是以各种理由坐在旁边旁听。可见,必须在上课中增加有趣味性、竞争性来丰富教学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竞技排球具备这样的特点,尤其近几年由于沙滩排球的迅速发展,观赏性也大幅度提高,关注排球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学校体育中增加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竞争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体育锻炼时数,使之终身受益。竞技排球之所以具有巨大吸引力还在于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它的趣味性,可以使体育锻炼过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娱乐过程,即所谓“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竞技体育可以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完成其身体教育。竞技体育项目的多样化,使得学生都有可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
2 竞技排球对体育教学的作用分析
(1)采用对照法,将普通班级和实验班学生主动练习排球的时间作对比。为了使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对普通班级和实验班在平常练习时间(90分钟)为参照,结果表明对实验班级采用观看竞技排球比赛和竞技排球技术的应用,实验班级学生主动练习的时间比普通班级练习时间明显增加。如表1。
(2)将对两个对比班级进行比较,普通班级不应用竞技排球的技术,实验班应用竞技排球的技术,在同等的条件下对体育技术动作的理解、接受能力进行比较,如表2。
(3)将两个班级进行比较,普通班不应用竞技排球的理论知识、实验班应用竞技排球的理论知识,在同等条件下学生的见习率进行比较,如表3。
3 建议
(1)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运用竞技排球的一些理论和技术动作,做到循序渐进,根据不同的授课群体采用不同的技术动作和理论,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同时在教学阶段适度地引入比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再次,让学生不定期观看排球比赛录像;教师现场讲解、分析比赛,或者让学生自己分析球赛得出结论,提高学生临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就是他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2)应用竞技排球相关的知识教学,让学生主动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对提高学生接受体育技能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竞技排球的技战术,增加了学生主动练习排球的意识,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排球的观赏性、熟悉巩固排球的技术动作、活跃课堂教学,同时达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
4 结束语
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还有待于提高,政府在学校体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制约,排球运动的普及率不高。而正在兴起的沙滩排球和娱乐排球很受学生欢迎。竞技排球在教学中的应用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学校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宗浩,肖林鹏,姜达维.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2] 李元伟,鲍明晓,任海,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8).
[3] 田以麟,赵春花.从体育到体育教育学——评《对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学的理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9).
高校体育电子竞技引入课程资源1 研究目的
通过对电子竞技进行学术研究,能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扩展体育学术研究内容及对象、增添体育学术研究的方法、拓宽体育学术研究者的视野和研究的空间、丰富体育大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会发现电子竞技具备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电子竞技能否引入高校体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电子竞技是个很新的事物,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或理论专著还非常少、甚至空白。所以,电子竞技方面的资料大多数来源于电子竞技正规网站和官方网站的信息,以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和数量,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特色之一。
2.2.2调查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专家访谈等方法,同时结合数理统计,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主旨以及本论题分析和研究的就是一个关于电子竞技的“引入”问题,围绕引入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
3.1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的可能性分析
3.1.1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可以拥有固定的、高素质的、适合的参与人群。所以,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
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多年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养成了较高的个人素质,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快的接受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些使他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具备了先天的优越条件。大学生们对于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对于电子竞技具有浓厚的兴趣,众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兴趣就是学习和参与的动力,是无法替代、无可比拟的动力,对电子竞技的浓厚兴趣就是大学生成为电子竞技固定参与者的最重要原因。
3.1.2在高校开展电子竞技,高校教师是从事组织和教学训练的最佳人选,所以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
电子竞技属于一项新兴体育活动。如果其走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负责相关的教学和训练。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较高,所具备的体育专业知识、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其他人群所无法相比的,正因为高校教师队伍的这种特点和优势,才能更好的引导、组织学生如何进行这项活动。
3.2 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的可行性分析
3.2.1 学校具备开展电子竞技的硬件条件
随着教育的向前发展,教育事业被社会认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据统计,电脑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在高校校园非常普及,高校拥有电脑和网络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他社会环境无法相比的,这就是高校开展电子竞技具备的硬件条件。
3.2.2 学校具备开展电子竞技的软件条件
电子竞技引入高校,必然会引发更多对电子竞技及其特点或作用的学习和研究。对电子竞技的研究会逐步深入,才能不断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尽快完善自身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便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才能不断更新自身内涵,丰富自身内容;才能具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这都成为电子竞技快速、健康所发展必需的软件条件。
3.3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的必要性分析
3.3.1引入电子竞技,进一步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必要的
运动参与(发展)目标-电子竞技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部分原来没有运动兴趣、没有运动习惯,或者身体有疾病不适宜参与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体育活动等情况的学生,在电子竞技面前,人人平等,都可以参与。与传统高校体育的内容相比,电子竞技根据时代特点,会更吸引学生,被更多的学生所喜爱,会提高学生们对高校体育其它内容的学习和参与兴趣。
运动技能(发展)目标――电子竞技作为一项崭新的体育项目,有其独特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这些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练习,学生们以较快的速度以更高的质量掌握电子竞技的运动技能。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其他体育运动技能也具备促进作用。
身体健康(发展)目标――进行电子竞技的学习和练习,有助于消除学生的体力疲劳,缓解大脑皮层的疲劳,提高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发展)目标――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毅力等优良品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手段。
社会适应(发展)目标――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操作电脑是每个人必备的一项技能,学会应用网络,懂得网络是未来人生存的一个条件,开展电子竞技会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继而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3.2引入电子竞技,作为高校体育发展有益的补充是必要的
引入电子竞技作为一种新教材,能补充和丰富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换发新的生命力,更吸引学生。还有一部分条件稍差的高校,自身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足,教师进行高校体育工作时,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没办法完成高校体育的任务。引入电子竞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将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是可能的、可行的和必要的” 论题成立,电子竞技可以引入高校体育范畴。
4.2 建议
4.2.1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实际应用最好是在高校阶段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控制能力,只要加以正确引导,不会像未成年的青少年那样容易沉迷于电脑,他们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也是青少年人群无法比拟的。另外,大学生们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生活相对就宽松多了,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电子竞技。
4.2.2电子竞技引入学校体育范畴,具体落实工作应由体育工作者负责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方面的知识积累、组织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其他人群所无法相比的,借助这种特点和优势,能够快速、高效、大面积地培养电子竞技方面的组织及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电子竞技领潮新主流运动[J/OL].中国网友,2002-07-15.
[2]对电子竞技的疏漏和误读[EB/OL].CEG官方网,2004-11-08.
[3]在高校电子竞技环境中成长专题综述[EB/OL].中国高校教育网新闻编辑部.2004-06-07.
[4]电子竞技行业发展的深层思考[EB/OL].CEG官方网,2004-11-08.
[5]从“体育强国”看“电竞强国”[EB/OL].CEG官方网,2004-09-14.
[6]电子竞技的产业化之路[EB/OL].CEG官方网,2004-09-10.
[7]电子竞技前景灿烂[J/OL].中国体育在线,2004-03-30.
1我国规制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立法梳理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一路突飞猛进,但是相关的立法工作却相对滞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仅有第36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体育社会团体按照其章程,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第49条规定:“在竞技体育中从事弄虚作假等违反纪委和体育规则的行为,由体育社会团体按照章程规定给子处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在体育法法律责任一章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法律责任。我国理论界通常以正当业务行为作违法阻却事由[1],排除了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犯罪性,但在恶意伤害行为与正当业务行为的界限区分上,仍未有详实的论述使之与我国现行的刑法相协调。这致使许多竞技体育中的恶意伤害行为因界定标准模糊,被笼统划入正当业务行为之列,而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2刑法规制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原则
对于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规制的问题,应当优先适用竞技体育内部的行业规范,刑法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具有最后手段性,只有穷尽行业规范以及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法规手段的情况下才予以介入[2]。为此有必要将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进行分层,按照伤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由低到高可分为:超越体育规则所容许的竞技风险、超越民法和行政法所容许的竞技风险以及超越刑法所容许的竞技风险。三个层级作为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在处罚力度上呈层层递进关系,明确划分出了刑法对竞技行为规制的具体情况。2.1超越行业规范所容许的竞技风险行为。是指运动员违反了比赛规则,但并未对其他运动员造成伤害或只造成了显著轻微损伤的行为。例如篮球比赛中的“推人、打手、阻挡”等犯规动作;足球竞赛中的“拉扯对方队员、冲撞对方队员”等犯规动作。该行为定性为普通犯规行为,只需用比赛规则进行内部调整和处罚即可。例如在国际篮联的比赛中,运动员打手会被裁判记录为普通犯规一次,当普通犯规累计达到5次时便会被驱离出场。2.2超越民法、行政法所容许的竞技风险行为。前者是指违反了比赛规则并产生了伤害结果,但对伤害结果的发生持过失心理态度的行为。例如足球运动中“背后铲人”犯规,致他人骨骼断裂。除了当场受到比赛规则的处罚外,场下也只要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后者是指漠视体育道德的技术性犯规。例如篮球比赛中辱骂裁判员,拳击比赛采用臂部肘部攻击、膝部顶击。该行为除受到职业道德上的谴责和比赛规则的处罚外,还需要在比赛结束后对其进行一定行政处罚,例如给与罚款、禁赛、取消参赛资格等处罚。该层竞技风险行为可定性为一般违法行为,社会危害程度并不严重,仍未超出民法和体育法的调整范畴,由法院令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有关行政主体做出相应的处罚即可。2.3不被刑法所容许的竞技风险行为。是指故意违反比赛规则并造成了重大损害结果,且对伤害结果的发生持故意心理态度的行为。该行为可定性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严重,远远超出比赛规则的可控范围,唯有刑法介入才可予以惩治。界定此类伤害行为,除了从结果的损害程度上加以判断之外,还应当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只有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的结果,仍希望或放任行为且制造了这种风险,才可定性为此层风险的伤害行为。将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进行分层,能够兼顾内部救济和外部法律调控,构建了一个由内向外、自外而内的互补式体系。在明确了比赛规则可控范围的同时,为民法、行政法以及刑法的介入疏通了渠道,从而更好地保护了运动员的个人权益及体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3刑法规制体育竞技恶意伤害行为的适用规则
3.1明确竞技恶意伤害行为特征。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形式多样,所侵害的法益也不尽相同,对于该伤害行为的识别和认定,可以从以下5个特征进行把握。3.1.1前提性。指伤害行为必须发生在合法的对抗性竞技体育比赛中[3]。竞技体育分为技巧性竞技和对抗性竞技,前者像羽毛球、跳水、体操因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在此不在讨论范围内。此外伤害行为还必须发生在合法的体育竞技中,如果是非法的体育竞技,例如双方相约用击剑决斗解决个人恩怨,出现伤亡的情况应直接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3.1.2时空性。指的是伤害行为必须发生在比赛场地内和正在进行的比赛中。对于比赛期间在替补席发生的冲突,或是在赛前场内热身阶段发生的冲突,都因不符合限定的场合而被排除在外。3.1.3对象性。这要求恶意伤害行为必须发生于进行体育竞技的运动员之间[4]。这里的运动员不包括场下的替补运动员,此外教练、裁判、观众他们不直接参与体育竞技,也不能成为竞技恶意伤害的主体。例如NBA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奥本山宫打架事件,这种由球员与球迷之间的冲突而引起的群殴事件,不以竞技体育中的恶意伤害行为论处。3.1.4重大损害性。是指伤害行为必须造成重大损害结果。这里的重大损害结果包括轻伤害、重伤害和伤害致死。将轻伤害也算作重大损害结果,是出于对运动员个人法益的特殊保护。伤病可谓运动员职业的“天敌”,有时轻伤害也会严重威胁到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但如果行为只制造成了轻微伤害,则可按照刑法的相关规定不追究其刑事责任。3.1.5有意性。要求实施伤害行为的运动员,主观上持故意违反比赛规则的心理态度,且在对伤害结果的发生和损害程度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仍然积极达成这种伤害的发生。有意性是判别恶意竞技伤害的重要标志,下文会做出详细的证明标准。3.2排除体育竞技过失伤害的刑法规制。一方面从竞技体育自身的特点出发,其项目普遍带有极强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在激烈的对抗和竞技中,运动员之间的身体接触在所难免,极易因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而误伤对方。另一方面对比同属正当业务之列的医疗行为,我国刑法上就有专门的医疗事故犯罪的设立,国外也普遍规制医疗过失致人伤亡的行为,但对于竞技体育过失伤害行为却均未做出构成犯罪的规定。究其原因,首先从实现目的方面比较,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病人的健康,挽救病人的生命,该行为直接关乎的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反观体育竞技行为则是为了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个人突破,以及为所属团队赢得比赛的胜利。相比医疗行为体育竞技行为的更强调对个人、集体价值的实现。其次从活动方式方面相比较,医疗行为多为脑力活动,例如诊断、手术、临床观察与研究。而体育竞技行为在进行战术比拼的同时,更侧重运动员力量的角逐和体力的较量,更多的是一种体力活动。与医疗行为相比,体育竞技这种强调力量的动态的活动更容易产生误伤。最后从行为的实施环境上看,医疗行为多在隔音、封闭的空间中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体育竞技多在体育场、体育馆中激情上演,场馆内通常都设有观众席,其环境相对嘈杂和开放。相比医疗从业人员,运动员的情绪和判断力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误伤他人。总之体育竞技因其行业特点而更加富有“激情”,刑法应当容许这种因过失而碰撞出的“激情火花”。当然刑法上的“宽恕”并不意味着体育竞技过失伤害无需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如前所述,当运动员违反比赛规则,对其他运动员构成身体上的伤害时,应当追究其民事侵权责任。例如德国体育法就明确规定了该行为的民事责任,如果一个运动员以莽撞的技术动作造成了另一运动员的身体伤害,那么这个运动员的行为应当被认定为《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一款意义上的侵权行为,我国侵权行为法也有相似的规定。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中只有恶意伤害行为才应纳入刑法规制体系,对于那些过失伤害行为,仅仅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这不仅是基于刑法的谦抑性原则,更是对竞技体育自身对抗性和竞争性必要容许。3.3建立竞技恶意伤害的证明标准。随着现场录像技术的日臻成熟,以“鹰眼”为代表的各类即时回放追踪系统,在越来越多的体育竞技项目中得到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视野范围,克服了人眼的盲点,能够有效地捕捉竞技体育中各类伤害行为。但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往往会利用特定场景作掩护,以具有竞技外观的动作极为隐晦的实施伤害行为,这要比一般伤害行为的认定更加困难。对于伤害行为的主观方面考察,在有客观事实做基础的同时,还要辅以以下3个认定标准,以便更加准确地对伤害行为进行定性。3.3.1运动员的资历和技术风格。资历是衡量运动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运动员的从业时间越长,技术动作会更加规范,在比赛中会注重安全因素,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会更多的考虑到对手的安全。另外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会形成比较固定的技术风格,这因运动员的性格和身体素质的迥异各有不同。例如有的运动员擅长身体对抗,有的运动员则以灵巧致胜。如果灵巧型的运动员突然一反常态,主动利用身体做出致人受伤的动作,主观上往往带有一定的故意。3.3.2运动技术动作的效果和质量。这首先表现在动作的规范性上,各项体育竞赛规则都会对运动技术动作做出基本的规范,例如篮球规则就明确必须用手持球,而不允许用头顶球、脚踢球。其次表现为动作的有效性,是以获取比赛优势为目的,还是直接针对人身进行恶意的攻击。例如在篮球比赛中,在防守犯规的判别上,用行话讲“看犯规动作是冲着球去的还是冲着人去的”。如果是为了夺取球权,则属于普通犯规行为,如果针对人身进行打击报复,则属于恶意伤害行为。3.3.3伤害行为的起因。竞技体育中的恶意伤害行为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因此在考察运动员的主观方面,还需要考虑伤害行为前的冲突情节,通常表现为言语或者肢体的冲突,这些情节都有升级为恶意伤害行为的可能。有冲突情节在先的情况下,一方运动员对于与自己发生矛盾的运动员施加伤害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恶意。例如2013年1月18日,在CBA联赛第24轮北京主场对阵青岛的比赛中,吉喆远投得分后对麦蒂摇手指以示挑衅,后来遭到了麦蒂的肘击报复[5]。吉喆的做法固然应受到道德谴责,但这里麦蒂的肘击报复就带有明显的主观故意。上述的3个标准更多是从经验层面上讨论的,在复杂竞技体育伤害行为面前,单凭以上3个标准并不足有力的证明伤害的故意,还需要结合的竞技项目的对抗限度、体育场馆的环境(主客场)、运动员个人的技术统计等更多客观因素综合进行判别。竞技体育并非法律的真空地带,面对其中错综复杂的伤害行为,单靠行业规范和比赛规则的约束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适当的外部法律调控,尤其对其中的恶意竞技伤害行为,需要辅以一定的刑法规制。本文提出的刑法规制的适用规则,尚且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和刑法解释与之配套,还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
作者:李烁 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821.
[2]莫洪宪,郭玉川.体育竞技伤害行为入罪问题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5):73.
[3]曲伶俐,吴玉萍.竞技体育暴力行为的刑法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3):84.
>> 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永鑫战略规划 基于SWOT的辽宁省物流业分析及其战略规划 基于SWOT分析的品牌战略规划应用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规划及转型实践 西安市广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规划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城市发展对策 基于SWOT的科技博客发展分析 基于农村淘宝发展的SWOT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A学院发展战略 基于SWOT的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方山公司发展战略 基于SWOT分析下的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宁波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SWOT框架的化工营销分析 基于SWOT的专业分析与对策 基于证券行业的SWOT分析 基于SWOT的乡村旅游分析 基于会计服务的SWOT分析 基于SWOT分析探究高职骨干院校发展战略 基于SWOT分析煤矿企业年金发展战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4-12-22.
[8]Balamuralikrishma R. Dugger J C.SEOT Analysis: A Management Tool for Initiating New Programs in Vocational Schools[J].Journa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1995,12(1):34-35.
[9]Griffin.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Cor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M].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New York. U.S.A.1999.
[10]Weirich H.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J].Long Range Planning,1982,15(2):54-66.
[11]邹师,章思琪,孙丽雯.体育强国目标下我国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结构与特色[J].体育与科学,2010,31(1):11-13.
[12]徐延辉,秦海霞.辽宁省运动员流动现象的经济社会学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24-28.
[13]哈尔滨日报.山东给辽宁留下的几道题 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理念?[OE/DL].新浪网, http://.cn ,2009-10-29.
[14]龙江智,朱竑.基于TOWS分析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J].人文地理,2007,(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