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8篇

时间:2023-11-21 11:08: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

篇1

但是,根据2006年11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浙江省1988年以前注册的私营企业共有7260家,到2006年底为止还存在的只有1078家,1989年注册的私营企业共有1035家,到目前为止只剩351家。浙江的民营企业平均存续时间为7年,全国的民营企业存续时间为2.7年。民营企业的“寿命”为什么这么短?民营企业应该遵循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这些企业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无论是创新还是核心竞争力,其基础是和谐的企业文化下的企业伦理。

一、企业伦理的概念

伦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当时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然而伦理会随着时空不同而演变,因此很难有具体不变的定义。一般而言,伦理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法则,依此而言,伦理并非指个人本身的修养或行为;伦理乃源自道德原则而可接受之行为规范,而道德则是个人、团体或社群行为是非之标准(吴秉恩,1994)。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伦理并不等于道德;从最左端的“法律”是伦理的底线外,逐渐往最右端的“道德”移动,在这一个连续带上就是伦理;亦即“伦理”介于最基本的法律底线与超越社会制裁的道德之间。

虽然企业伦理(businessethics)近来引发学术界及企业界的高度关切,许多学者也试图为企业伦理下定义,但是各个定义之间却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根据周祖城(2000年)的看法,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在通过提品或服务获取利润的全部活动(又称经营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概言之,企业伦理应该根源于管理专业,且宜依系统观点与企业发展历程,在“利益关系群”(Stakeholders)前提下思考伦理议题;同时辨明企业伦理将因时间、地域、企业个体等情境而权变,其内涵因素不能忽略。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5月~6月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首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文章认为,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竞争力是各项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的融合,那么这项能力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竞争对手或许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的几种技术,但是要复制其内部协调与学习的整体模式却非常困难。

在这之后,众多的中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核心能力进行研究。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逐渐形成了资源流派、技术创新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流程流派等,这些主要流派的研究结果丰富,完善和发展了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但尚未形成缜密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结构。单一的能力资源优势、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知识创新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能单独成为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基于不同视角表述的观点尽管不尽相同,但对于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的制胜之本,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认定则是一致的。

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位势、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一般来说,维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1.核心能力难于仿制

企业核心能力大小源于企业可经营知识的多少。知识越丰富,越不容易补别人学到,越有利于竞争优势的长期巩固。企业的竞争力是丰富知识含量的一种表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增加知识含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才会长期巩固。

2.组织设计

企业组织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一定的组织形式就代表一定的竞争能力,组织设计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3.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

企业核心能力所以能够长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因为企业具备一种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企业内部管理锁定机密,可以通过申请技术专利的途径进行保护。跨国公司管理中制定了防止技术扩散机制,叫技术块,把最核心的技术做在模块里,使得其他用户只会应而不会学到,这也是核心能力能够保存的一个办法。

4.先进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长久的核心能力竞争优势,还得靠先进的企业价值来维系。因为先进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有一种历史性联系,它是企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学一种技术容易,学一种企业文化是极难的。

三、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文化来源于拉丁文,“耕作”、“教习”、“开化”。中国《易经》最早将“文”与“化”联系起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用诗书礼乐教化天下,构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英国人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描述成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从狭义上说,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主要体现为组织在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从结构上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形象文化五大层次。

《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的作者科特(Kotter)和赫斯克特(Heskett)曾对207家公司进行了长达11年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如果公司的企业文化重视所有的主要相关群体(如客户、股东和员工等)的利益,这样的公司在业绩方面远胜于不具备上述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研究期内,前一组公司的收入提高了682%,而后一组公司的收入仅增加166%;前者的员工人数增加了282%,相比之下,后者的员工人数仅增加了36%。至于公司股价的表现,两者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前者的股价上升了901%,而后者的上升幅度仅为74%。此外,两者净收入增长率也是天差地别,分别为756%和1%。

企业文化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企业文化能使全体员工在理念上和核心价值观上达到认同,能消除管理上的摩擦成本、减少监督成本、降低沟通成本、减少决策失误,在事前就能有效防范各种危机和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效益。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使得企业竞争力难以模仿。根据许多跨国公司的经验看来,最难模仿的能力并不是技术、制度,而是企业文化。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基于团队工作的文化和组织能力则非常难以模仿。上述结论表明,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层次性。

四、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关系密切,企业文化包含的内容比企业伦理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精神的东西,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还包括物质的东西,如企业行为规范等。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其具体关系是:组织文化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内核;组织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伦理观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它决定企业文化的道德倾向,决定了管理人员决策的伦理性,决定企业处理与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关系时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能否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伦理,四者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性。企业伦理有助于企业享有良好的商誉,提高其社会地位,有助于企业取得和维持杰出的组织业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伦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从而为企业伦理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五、结束语

作者曾经以问卷调查、面谈、座谈等方式,对温州地区(被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瑞安市、乐清市、苍南县)的多家民营企业作过调查企业伦理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达85.5%的被调查对象并没有接受过企业的正规伦理培训;多数民营企业没有永续经营的观念,为了眼前利益可能不顾伦理道德而进行违规或者违法经营;很多民营企业缺乏正确的伦理氛围和伦理导向。

篇2

但是,根据2006年11月浙江省工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浙江省1988年以前注册的私营企业共有7260家,到2006年底为止还存在的只有1078家,1989年注册的私营企业共有1035家,到目前为止只剩351家。浙江的民营企业平均存续时间为7年,全国的民营企业存续时间为2.7年。民营企业的“寿命”为什么这么短?民营企业应该遵循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这些企业缺乏创新精神,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无论是创新还是核心竞争力,其基础是和谐的企业文化下的企业伦理。

一、企业伦理的概念

伦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当时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然而伦理会随着时空不同而演变,因此很难有具体不变的定义。一般而言,伦理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法则,依此而言,伦理并非指个人本身的修养或行为;伦理乃源自道德原则而可接受之行为规范,而道德则是个人、团体或社群行为是非之标准(吴秉恩,1994)。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伦理并不等于道德;从最左端的“法律”是伦理的底线外,逐渐往最右端的“道德”移动,在这一个连续带上就是伦理;亦即“伦理”介于最基本的法律底线与超越社会制裁的道德之间。

虽然企业伦理(businessethics)近来引发学术界及企业界的高度关切,许多学者也试图为企业伦理下定义,但是各个定义之间却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根据周祖城(2000年)的看法,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在通过提品或服务获取利润的全部活动(又称经营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概言之,企业伦理应该根源于管理专业,且宜依系统观点与企业发展历程,在“利益关系群”(Stakeholders)前提下思考伦理议题;同时辨明企业伦理将因时间、地域、企业个体等情境而权变,其内涵因素不能忽略。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5月~6月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首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文章认为,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竞争力是各项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的融合,那么这项能力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竞争对手或许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的几种技术,但是要复制其内部协调与学习的整体模式却非常困难。

在这之后,众多的中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核心能力进行研究。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逐渐形成了资源流派、技术创新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流程流派等,这些主要流派的研究结果丰富,完善和发展了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但尚未形成缜密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结构。单一的能力资源优势、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知识创新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能单独成为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基于不同视角表述的观点尽管不尽相同,但对于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的制胜之本,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认定则是一致的。

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位势、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一般来说,维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1.核心能力难于仿制

企业核心能力大小源于企业可经营知识的多少。知识越丰富,越不容易补别人学到,越有利于竞争优势的长期巩固。企业的竞争力是丰富知识含量的一种表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增加知识含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才会长期巩固。

2.组织设计

企业组织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一定的组织形式就代表一定的竞争能力,组织设计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3.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

企业核心能力所以能够长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因为企业具备一种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企业内部管理锁定机密,可以通过申请技术专利的途径进行保护。跨国公司管理中制定了防止技术扩散机制,叫技术块,把最核心的技术做在模块里,使得其他用户只会应而不会学到,这也是核心能力能够保存的一个办法。

4.先进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长久的核心能力竞争优势,还得靠先进的企业价值来维系。因为先进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有一种历史性联系,它是企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学一种技术容易,学一种企业文化是极难的。

三、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文化来源于拉丁文,“耕作”、“教习”、“开化”。中国《易经》最早将“文”与“化”联系起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用诗书礼乐教化天下,构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英国人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描述成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从狭义上说,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主要体现为组织在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从结构上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形象文化五大层次。

《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的作者科特(Kotter)和赫斯克特(Heskett)曾对207家公司进行了长达11年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如果公司的企业文化重视所有的主要相关群体(如客户、股东和员工等)的利益,这样的公司在业绩方面远胜于不具备上述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研究期内,前一组公司的收入提高了682%,而后一组公司的收入仅增加166%;前者的员工人数增加了282%,相比之下,后者的员工人数仅增加了36%。至于公司股价的表现,两者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前者的股价上升了901%,而后者的上升幅度仅为74%。此外,两者净收入增长率也是天差地别,分别为756%和1%。

企业文化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企业文化能使全体员工在理念上和核心价值观上达到认同,能消除管理上的摩擦成本、减少监督成本、降低沟通成本、减少决策失误,在事前就能有效防范各种危机和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效益。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使得企业竞争力难以模仿。根据许多跨国公司的经验看来,最难模仿的能力并不是技术、制度,而是企业文化。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基于团队工作的文化和组织能力则非常难以模仿。上述结论表明,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层次性。

四、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关系密切,企业文化包含的内容比企业伦理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精神的东西,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还包括物质的东西,如企业行为规范等。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其具体关系是:组织文化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内核;组织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伦理观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它决定企业文化的道德倾向,决定了管理人员决策的伦理性,决定企业处理与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关系时的价值取向。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 网址2008w.com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能否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伦理,四者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性。企业伦理有助于企业享有良好的商誉,提高其社会地位,有助于企业取得和维持杰出的组织业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伦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从而为企业伦理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五、结束语

作者曾经以问卷调查、面谈、座谈等方式,对温州地区(被调查对象主要分布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瑞安市、乐清市、苍南县)的多家民营企业作过调查企业伦理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达85.5%的被调查对象并没有接受过企业的正规伦理培训;多数民营企业没有永续经营的观念,为了眼前利益可能不顾伦理道德而进行违规或者违法经营;很多民营企业缺乏正确的伦理氛围和伦理导向。

篇3

1.创立了一种新的企业制度

周村在实践中吸取了公有制积累共有、按劳分配、共谋福利的基本原则,又利用股份制产权明晰、开放联合、聚合规模、风险共担的特点和优点,创立了一种新的企业制度——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1)在产权主体方面,使农村集体企业产权主体从模糊转为清晰,劳动主体与资产主体相同,增强了职工主人翁地位,维护了集体经济的完整性,保护了农民的共同利益。(2)在发展动力方面,使集体企业的外部行政强制机制转化为内部的利益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职工的积累动机和不断追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3)在企业运行方面,改变单一的行政监督管理机制,转化为以市场为取向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企业行为的合理化。(4)在企业投资方面,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实现资本股权与要素股权配置的市场化。(5)在分配制度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内核,又引入按股分配,形成双重分配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总之,周村对传统合作制进行改革和扬弃,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与传统合作制从内容到形式都又根本区别的股份合作制组织形式,为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模式。

2.防止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按照我国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从理论上来说是比较明确的,但在现实中却是模糊的。许多乡镇企业虽名为集体所有,却实为乡、村行政组织的附属物,甚至有些企业在“集体”或个人承包的前提下,实际上逐渐变成了“裙带化”、“家族式”的私有企业了。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一方面造成政企不分,乡镇行政组织和干部可以对集体企业的资产任意支配和侵占,致使企业没有自主权;另一方面造成集体资产所有者缺失,没有人对其保值增值负责。通过改革实验,把企业变为集体、社团法人和个人多元化的、按股份共有企业,从而实现了企业集体所有的产权归劳动者共有。这就从企业制度上解决了那种公有制总体上有人负责,但实际上无人具体负责的弊端。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巩固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那种认为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会削弱公有制经济的疑虑是不必要的。周村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的事实充分说明,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不仅没有影响和削弱集体经济,反而促进了全区乡镇集体企业的大发展。

3.拓宽了融资渠道

乡镇企业一般依靠贷款融资,导致企业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同时还会延长生产周期,不能按期形成生产能力。通过法人参股,社会和企业职工入股的办法,能够把不同所有者的各种生产要素集中于一个经济实体中,使之尽快形成生产能力。股份合作制突破了城乡、地区、行业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对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全方位大跨度的联合,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

4.取得了经济发展的显着成绩

产权制度的成功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了企业发展,从而推动了全区经济的迅速发展。XX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五年间年均增长12.6%;财政收入完成1.8亿元,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8亿元,增长3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9亿元,增长13%;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2.3亿元和43.5亿元,比1997年增加25.6亿元和17.2亿元。XX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3171家,完成工业增加值30.7亿元,比1998年增加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42.6%,平均每年增长9.27%。XX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2.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8.8亿元,实现利润3亿元,利税5.0亿元。全区工业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化工、冶金机械、新型建材、电子电器和轻工家具为主的六大行业,涌现处宏信化工、维尔集团、雄鹰巾被、恒星造纸机械、多星电器等名牌企业。XX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亿元,增加值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86元。形成了周北蔬菜、林木经济作物带、周南菌果杂粮作物带,中间苗木、花卉经济带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建成了纺织大世界、沙发、沙发材料、不锈钢、摩托车、小商品等一大批大型专业市场,以及精品商厦、金桥商厦、金谷大厦等一批现代化商业设施。

5.改善了政企关系

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厂长)的管理制度,股东会是企业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由股东会选举产生,对股东会负责,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并对董事会负责。这样就切断了企业与行政机构的必然联系,打破了政企不分的传统体制,使企业从政府附属物的地位中解脱出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同时,乡镇行政组织通过组建资产经营公司或控股公司,按章程对集体资产行使管理权,从而理顺了政企关系。但是,后天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同先天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在同政府的关系上还是有所不同,这一点将重点在后面的部分进行分析。

二、当前周村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一)、关于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

实现区域内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有两种作法。一种是存量改革,即通过股份制改造方式将辖区内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另一种是增量改革,即促进市场公平、规范地发展,给予民营企业以公正、宽松的环境,使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由小变大,由少变多,在动态中实现经济体制结构的优化。存量改革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强调政府力量的作用,因此其优点是速度比较快,而缺点则是政府导向致使改制不够彻底。增量改革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强调市场的作用,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具有彻底的民营性质,缺点是速度比较慢,时间比较长。

应该说,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体制结构调整都不可能只依靠单一的一种方式,而是两种方式相互促进,协调运用的过程。增量改革对存量改革有示范效应,可以为存量改革提供目标和借鉴,弥补存量改革难以彻底的缺陷;而成功的存量改革又可以反过来扩大增量改革的基数,使增量改革的速度和进程倍增。但是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原因,一个地区的经济体制调整很可能更加侧重于某种方式,例如周村主要采取的是存量改革模式,而目前民营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的温州等地则主要采取的是增量改革的模式。

尽管存量改革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我国经济体制机构调整的探索中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多依赖存量改革会产生消极效果。经过改制,政府同企业间显性的隶属关系被取消了,但是在部分企业这种关系被间接隐性化,表现为企业竞争中的非市场手段,甚至个别政府人员的寻租。并且,自上而下的改革容易使基层部门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达不到政策制订部门的要求,例如改制企业选择上“好的收,孬的放”现象。另外,对存量改革的过分强调有会导致对增量改革的忽视,使政府机制转换和机构改革相对滞后。急于存量改革甚至有可能违背增量改革,例如为了突出重点企业改制的效果而在各方面给予其政策、资金方面的便利和优惠,损害市场的公平。失去增量改革的有力支撑,存量改革就会更多的流于形式,区域经济也将失去持续发展的潜力。

忽视增量改革,市场化进程缓慢,已经成为制约周村地区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形式上来说,周村区的民营企业已经占到了全区企业的90%以上,应该不存在所有制歧视。但是周村大多数民营企业是通过改制从集体和国有企业转化来的,许多“民营企业”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民有民营,企业同政府之间的远近亲疏并不相同,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改制早以使周村成为了全国改革大潮中的一面旗帜,改制过程中区领导不可谓不尽心,有关工作人员不可谓不努力,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可谓不丰富。但是应该看到,改制只能在一定限度上发挥作用,如果市场化进程跟不上改制的步伐,改制最终将失去基础,成为空中楼台。

(二)关于结构调整和企业调整

增量改革滞后,市场化进程慢集中体现在政府对经济市场行为的过分干预。在周村区经贸局XX年7月《关于周村工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中提出,今后重点要抓好这么几项工作: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二是工业投入和项目建设,三是骨干企业规模发展,四是工业园区建设。在周村这样一个比较小的经济区域内,可以说产业结构调整将直接针对具体企业,从汇报所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我们也可以隐约看到具体企业的影子;项目是企业的项目,项目建设无非是对具体企业的建设,建设离不开投入,这样投资也将直接针对具体企业;而“骨干企业”更不用说,当然要具体到某些企业。在《汇报》所提出的工作重点里,四项中有三项直指具体企业,可见有关部门对微观经济干预之迫切,但这对于全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说却未必是福音。

市场自身具有自动调节资源配置的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能够成功实现资源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的转移,政府插手市场过多反而会破坏这一机制。下面举一个例子来比较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果:例如政府有一块闲置土地需要处理,如果公开在市场上拍卖,a企业将以600万元竞价,b企业将以400万元竞价,显然a企业将购得此用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没有进行土地的公开拍卖,而是直接将土地以3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b企业,那么效果将会怎样?a企业肯出资600万,说明长远来看这块土地在a公司发挥价值的现值之和将大于600万,b企业肯出资600万,说明长远来看这块土地在b公司发挥价值的现值之和将大于400万,土地在a企业手中将比在b企业手中多发挥200万的价值,而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参与导致社会财富损失200万。如果政府将土地直接卖给a企业,就不会有社会财富损失,但既然是政府要出马,就往往是市场配置不能满足政府的意图,需要改变市场配置。即使是政府真的将土地卖给了a企业,也只是达到了市场本来就能够达到的配置效果,不会超过市场配置的效果,也就是说在这里政府不可能比市场做得更好。

有关部门希望通过给予部分企业优惠政策以促进周村整体经济的发展,但这样做恰恰违反了增量改革的市场原则和公平原则,效果值得疑问。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够负担的成本是于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应的,因此如果企业实力强、产品有竞争力,当然能够在资源配置转换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政府的优惠政策如果确实给予了优势和潜力企业,从接受优惠的企业来看当然是有益,但是从经济整体的角度来看却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市场本来就可以保证优势企业在资源配置中处于优势。而如果优惠政策并没有给予最有优势和最有潜力的企业,经济整体的效率将由于政府行为的扰乱而降低。周村确实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知名度比较高,和政府关系比较密切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明天就一定能够风光依旧吗?现在还不起眼的企业就不能后来居上吗?市场对企业中有如大浪淘沙,不断地进行着新旧更替,政府不可能比市场更了解市场,干预市场会导致对市场选择的破坏,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市场才是最好的试金石。

政府选择代替市场选择不仅会损失效率,而且会妨害公平。对个别企业实行优惠政策,会减少即期的政府收入,这种收入缺口要在别处弥补回来,势必增加其他企业的税费负担。也就是说,一部分企业享受优惠是以另一部分企业遭受损失为代价的。得到优惠政策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得不到优惠政策的企业是大多数,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对不同企业长期实行差别政策,甚至可能使某些企业把心思从发展生产更多地转移到争取优惠政策上来,导致竞争的混乱和变味。毕竟小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国家范围内具体企业很难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而在小区域内具体企业相对容易影响政府决策,从而使争夺优惠政策变得可能而且实际。

以上的分析都是从经济效率出发的,从经济效率出发市场本身就能够做得最好,而不需要有关部门的干预。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社会效率出发,情况会是怎样?如果综合考虑就业、环境等社会问题,市场的某些配置就可能不是最优的,需要有关部门的调整,而这也正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定位所在。例如对于就业问题来说,

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恰恰是更应该得到优惠政策的群体

(三)对一些问题的重新审视

淄博市工商局周村分局在《周村区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中提出了周村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八个问题,包括1.企业经营者思想保守,素质偏低2.资金紧张,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筹措困难3.市场信息不畅4.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匮乏5.管理落后6.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竞争力差7.无序化竞争现象比较严重8.政策环境不宽松,现在将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

1.关于观念问题。周村的民营企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另一类是民间真正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可以称之为“草根民营”)。对于改制不彻底的企业来说关键不在于观念而在于体制,对于草根民营来说关键也不在于观念而在于政策环境。南方诸如温州等地民营企业的观念常常为人们所乐道,但是应该看到观念是要以公正平等的制度和秩序做支撑的,只有真正享有了“国民待遇”,草根民营才可能敢于开拓、创新。周村在历史上就是着名的“旱码头”、“丝绸之乡”,可以说人们并不缺乏经商的传统和观念。然而有关部门近年来更多地关注改制企业,忽视了草根民营,使它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的给予各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谁不想做大做强?但问题是如果不能享受公平待遇,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又如何能够做大做强?并不是说应该给予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以格外的优惠政策,而只是要求有关部门对待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2.关于融资问题。所有制歧视向来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大难题,在周村民营企业已占到了全区企业的90%以上,应该说不会再有所有制歧视,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民营企业的来源不同,同政府的远近亲疏不同,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同,在融资上受到的待遇也不相同。有政策保障的企业自然竞争力就强,发展前景就好,在融资上也就处于有利地位;没有政策保障的企业竞争力就差,发展前景相对没有保障,在融资上自然处于不利地位。关系贷款越多,关系企业就会挤占更多资金,资金配置的效率也就越低。应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换,让

市场独立地决定资金流向,使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企业

另外,担保难、抵押难也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一大障碍。民营企业特别是草根民营大多属于中小企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对中小企业做出严格的担保、抵押要求,这是符合市场机制的,也是市场选择的一种手段。在银行贷款受到限制的情况之下,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民间金融进行资金筹集,有关部门所要做的就是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和鼓励:(1)对发展较好的信用社,应试点让民间资本参股或控股,成为真正意义的民间商业银行。(2)让民间资金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和开发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许多科技型民企创业期间的资金需求是银行无法解决的,可以依靠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3)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组建和参股贷款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

3.关于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不畅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强基础通讯设施和户联网建设,减少信息获取成本。

4.关于管理和人才问题。虽然公司制管理是比家族化管理更高级的管理模式,但是不能认为任何情况下公司制都比家族化更为优越,不同的管理模式是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联系的。当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时候采取家族化管理更为合适,因为一方面家族化管理依靠血缘关系和感情纽带,可以成功解决委托问题和激励机制问题,另一方面小企业从家族成员内部进行融资比从银行进行融资方便可行得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化管理的弱点也将不断暴露:第一,人们“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的心理特点使家族机制在解决委托问题和激励机制问题上失效;第二,企业对专业化管理人才的需求使家族成员捉襟见肘;第三,家族内融资不能满足大规模的资金需求。这时需要引进外部人才和资金,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制。因此,

企业管理制度的演化有其内在规律,揠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在周村,注册资金不足100万的民营企业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76%,注册资金不足1000万的民营企业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93%,因此80%的企业实行家族化管理是可以理解的。

5.关于技术问题。技术的取得不是免费而是付费的,任何一个理性的企业在考虑是否采用某项技术时,都会综合考虑该技术的成本和收益,只有预期贴现收益高于成本时技术才能够被采用。因此技术也有适用性,不是越高级的技术越好,而是越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技术越好。既然周村的众多民营企业是从传统产业甚至手工作坊起家,那么与其跟别人比拼技术,还不如保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对于政府来说,与其重点培植某些个别企业的“高科技”,还不如培养公平是市场环境,

让每个企业面对真实的技术成本,由市场决定技术发展的方向

篇4

[关键词] 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 税外费用负担 政府主导型经济

根据各国发展经验,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离不开数量众多的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出口创汇、提供社会服务、稳定经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充分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的利润额无法与大企业匹敌,然而承担的税外费用往往比大企业高得多,已经严重影响了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合理地减轻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税外费用负担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证分析

民营企业调查情况表明近几年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税外费用负担并没有减轻。以2005年的私营企业调查报告为例,编制列表如下:

《2005年的私营企业调查报告》民营企业的费负情况

可见民营企业的三项费用支出是十分惊人的,已经严重侵蚀了被调查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和分红,给被调查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2004年没有进入统计的估算国家预算外资金3000亿元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来自于个体商户、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一些收费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比如对私营企业收取的工商管理费,国有企业就无需支付。而且个体户和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超过了大型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近几年来,政府也出台了多个为民营企业减负的政策,但收效不是十分明显,反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旧形式的乱收费尚未根除,又出现新的变种,而且新形式的乱收费具有更大的隐蔽性,这加大了民营经济税外费用负担问题的解决难度。

二、主要成因

实证分析表明了我国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税外费用负担十分沉重,针对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的税费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有原因如下:

1.当前财政体制改革存在漏洞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财政分散管理、部门多头开户的混乱局面,铲除了腐败的根源,但必须看到,目前改革进展仍不平衡,有的省市级尚未在所有预算部门实施改革,有的尚未推进到全部基层预算单位,还有一部分地市和大部分县没有实施改革。另外,目前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仍然无法彻底杜绝我国在预算外资金方面的不少问题,这已经成为乱收费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部门单位仍有可能绕过上级有关部门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以此充作自己的收入来源,诸如城建费、教育附加费、防洪工程费、绿化费、助残费、以工建农费、环保费、治安费等,不胜枚举,而且缺乏明晰标准,随意性很大;其次,目前还无法完全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体制;另外,如果不加区分地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支出单位的所有资金包括日常开支都要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那么,最后的结果要么是制度实行的效果不如人意,要么使制度流于形式。

2.市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主要由政府提供信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约束机制,国家政策法规无法有效制约政府信用的随意性和伴随的各种行败行为,一些法规甚至成为各级政府谋求利益的手段,这是造成目前对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乱收费现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往往实力弱、地位低,因此乱收费对于个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危害就比大企业要大得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个体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往往逾越法制的边界,信用状况混乱,经济损失严重。据调查数据显示,不守信用、恶意违背信用使全国企业经济合同履约率不足50%。2002年中国企业因信用缺失而导致的自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37%,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为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约为2000亿元,还有逃废税收损失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

3.市场法规体系不健全

这几年来也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法规政策,法制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收效不明显,仍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公民的公益诉讼的权无法可依。在西方法律中,公益诉讼的权被赋予了相关的社团甚至普通的公民。一个社团或公民只要认为政府或政府的某种行为已经侵害到他们的合法权益,就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向法院直接提讼。在我国,这种基于公益目的的诉讼是无法进入司法程序的。如果某个乡政府发出的红头文件属于乱收费之列,公众无权对它提讼,执法者的腐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公众权利所遭受到的损害,也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偿。

其次,一些法规颁布过程缺乏必要的民主性。一些地方法规从立项到颁布鲜为人知,频繁变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往往业务进行到最后阶段才发现政府法规发生变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

再次,法律部门化。大量由地方行政部门起草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具有类似于法律的约束力,往往为本部门设立了过多的管制权力,而对于被监管对象则规定了太多的义务。与此同时,对执法者的约束机制却很欠缺,部门利益在法律中泛滥,法规本身成为了乱收费的重要根源,也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依法搞腐败。比如,一些县级职能部门依靠各种部门法规绕过乡镇政权直接对企业和个体户收费或罚款,乡镇企业、各类个体工商户、专业户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法律给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太大。这首先会造成法律适用不统一,相类似的案件对于不同的执法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背景可以得出相差很大的法律后果。其次是造成执法随意性较大,影响法律的权威性;再次是给权利寻租留下了很大空间,执法者可以利用自由裁量权,,成为腐败的重要根源。“票款分离、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收支分离”会演化成为“少罚钱不开票”,大量的罚款成为了执法者个人或小团体的非法收入。这种违背市场资源分配原则的收入显然都是非要素收入,对市场经济只能起到破坏的作用。而且执法者“依法搞腐败”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与权威受损,势必难以树立法律权威;最后是会引发社会矛盾。当前大量涉法上访中有很大部分与此有关。

4.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缺陷

我国还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决策者的素质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了政策的效果,决策正确将带来经济的发展;而判断错误就会对经济造成消极影响。政府主导型经济存在一系列的弊病:缺乏决策民主、自我监督、机构臃肿、行政浪费、,由于占统治地位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变革缓慢。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远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建立,政府自身管理的人治特征仍然十分突出,完善的政府人员行为规范尚待建立,不少地方政府官员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为所欲为。因此机构臃肿、行政浪费、等行政弊病仍然是威胁国内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弊病最终体现在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上,政府往往自我决策,自我监督,用行政控制法律的最终解释权。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常变相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收费、罚款,所谓立法和规范就是设置审批、许可、收费和罚款项目,管理就是收费,执法就是罚款。而且,一些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还年年下达不断增长的收费罚款指标,多罚多奖励。最为严重的是一些贫困乡镇机构臃肿,财政自收自支根本无法支撑乡镇运转,只好靠乱收费才能得以维系。

三、主要措施

从以上分析看来,要解决我国个体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的税外费用负担问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政府要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政府作用主要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间接实现,而不是直接调整价格、直接干预企业;是间接、短期地对总量进行调整,而不是直接、长期地对结构进行调整;是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福利事业等的发展,微观发展权力集中于企业,而非直接插手企业事务。否则就会压抑市场的发育,破坏市场功能,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快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以科学规范的公务员制度来保证从政人员的素质,从制度上抑制机构膨胀,保证政府人员的廉洁高效。

2.加强法制建设,保证执法的有效性

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立法机制,加强行政立法,行政人员行为规范要尽可能明确具体,并要有相应的监督与制裁措施。在缺乏严格法律约束的情况下,违法乱纪付出的代价与其获得的利益严重不对称,就会促使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对行政人员行为进行规范的执法和监督主体也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并给予有效的制约监督,防止和杜绝司法腐败,使民营经济在合法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能够受到法律保护,经济利益能够得到保障。比如,企业的营业执照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依法扣缴和吊销之外,其它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扣缴,违反规定对民营经济造成损失的要依法承担责任;最后要规范行政收费,对既无法规依据,又无正式行政文件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应坚决取消,执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实行亮证收费,并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群众监督。

3.深化政府财政收支体制改革

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设现代廉洁政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于减轻预算资金使用低效的程度很有帮助,但是对于一些不是很频繁的资金支出项目如职工工资、大额招待费用等设计为国库集中收付的管理范围,而诸如频繁、小额的支出项目,由各部门单位自行决定,超出了一定的金额范围的仍需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做到权力与利益相分离,监管与收钱相分离,只留税务部门收税。废除工商管理、质检、城管、卫生防疫、消防、交通等所有政府部门和行政性事业部门向个体工商户及企业收费和罚款的收支两条线制度,使这些部门由财政拨款来维持。

同时还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预算外资金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容易被滥用和无效使用资金者所利用。因此,就有必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提高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首先要精简公共部门人员,降低行政费用,这也是杜绝乱收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次,通过立法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财政关系透明化,做到收费制度化,收费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完善预算报告披露的形式和种类。这不仅有利于有关学者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对预算信息予以分析,同时,还有利于个监管部门的监督,降低监督成本。

4.完善信用制度,构建成熟的市场环境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品牌战略;政府支持

一、河南省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对河南民营企业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河南是农业大省,仅通过农业生产来进行原始积累是十分有限的,资金的短缺导致本来发展良好的企业,难以进一步发展缺乏竞争力。

民营企业在直接融资方式上,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还有二级市场发展缓慢也严重制约着河南民营企业的融资。另外其他的融资渠道也不能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的渠道。在间接融资方式上,河南民营企业自身实力比较弱,再加上发展时期还不成熟,得不到政府和银行等融资来源的支持。

河南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途径。

第一,银行贷款。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得到资金帮助,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河南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多数民营企业依靠家族势力筹得资金。第二,民间融资。河南民营企业如果想取得发展,在从银行贷款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另寻途径,于是兴起了民间借贷,然而民间借贷利率通常会高出正常利率的10%40%。这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筹资成本,增大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民间借贷尚不规范,大部分属于私人交易,没有必要的法律约束,所以,民间借贷有着极大的信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可见,河南民营企业融资方式较少且困难重重,想要依靠自身力量只能步履维艰,难以做大做强。

二、河南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原因

河南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有:

(一)信贷政策难以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现有的融资体系中,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河南省的民营企业也不例外。受贷款期限的限制,民营企业资金链会出现脱节,影响民营企业长足发展。如果民营企业选择多次资金周转誓必增加还贷负担。

(二)资本市场不完善

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民企的融资。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扶持对象仍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数的河南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低,盈利能力弱,所以河南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不符合目前的上市条件,因此从股票市场上得到资金支持十分的困难。

(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地位不断提高,因而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相关有利于其发展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但是河南政府在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还很欠缺,虽然对于河南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提出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并不能满足河南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政府仍然需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河南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内部原因主要有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企业文化内涵低。

三、改善河南省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自身信用建设

改善河南省民营企业融资困境,首先要从加强自身信用建设着手。河南民营企业融资难既有国际共性,又有自身发展特性。改善河南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民营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运用有效经营管理模式,规范企业管理体系和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能够提供真实企业经营数据,公开透明反映企业实力,赢得融资来源方的信赖。

(二)品牌战略融资

品牌战略融资可以改变河南民营企业的融资方法,民营企业应加强品牌意识,明确品牌形象,尽力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顾客群体的增多,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从信赖到依赖,使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从而有利于企业融资,使企业更好发展。

(三)银行角度: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信贷融资

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河南的民营企业很难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外国大银行也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只有大批地方性、“土生土长”的中小金融机构,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因此,努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十分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通过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

(四)政府角度:政策支撑体系的完善

河南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取得长足发展,紧靠企业自身的内部融资、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构建强有力的民营企业融资的社会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各种制度保障、营造环境与技术支持。

为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河南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河南政府可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赋予区内企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是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可以通过经营补贴、企业研究与发展补贴、风险补贴等补贴形式给予财政援助。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也可以对民营企业起到一定帮助。通过上述政策措施,在政府的支持下,河南民营企业可以降低风险、较少成本以及融资的渠道多样化。

河南省是农业人口众多的大省,在推进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就业难题等方面,民营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分析研究河南省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解决河南省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要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经济、金融在内的各项综合指标,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政府政策和实践经验,并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河南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参考文献:

[1]张玉明.民营企业融资体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912

[2]刘永奇.2010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黄鹏.河南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与金融支持研究[J].郑州大学.2006

篇6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有创造力的力量。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推动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来说,河北省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还不够高。因此,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之所以形成这样明显的差距,最根本的还是思想不够解放、环境不够优化、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2011年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中重要一项就是:着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就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扶持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交通、水利等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对所有经济主体公开透明;降低经营条件,加大财税、金融扶持,搞好用地保障,等等。

(二)鼓励技术创新。在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技术创新资金、工业设计奖励等项目安排上,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并对其科技项目给予优先安排。

(三)加强人才培训。推进民营经济组织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形式多样的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培训,特别是加强民营企业家培训。

(四)帮助开拓市场。鼓励省内民营企业申报政府采购项目,符合规定的自主创新产品实行政府首购。加强产需衔接,对民营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会展发生的摊位费、公共布展费等给予资助。

(五)支持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民营企业联合重组,对企业兼并重组发生的土地使用权、不动产所有权和相关股权转让,免收变更过户手续费;对兼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破产企业,符合有关规定的,免征契税。组织开展“对标行动”和“百强民营企业”、“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帮扶活动。

篇7

那么,2015年的投资市场和实体经济到底会怎么样?

在我看来,2015年中国经济会继续转型,有两个关键词:第一,实体经济继续转型;第二,资本市场将继续震荡。

原油是跟实体经济联系非常密切的,这次原油价格战带来的经济趋势很明显,第一,全球的实体经济长期走软,德国也是,只有美国是好的。第二,现金流非常非常重要,先考虑活命,这个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再考虑赚钱。

2015年实体经济继续转型有两个特点:第一,未来十年,传统的制造业将会出现大规模并购重组,政策会往这个方向倾斜;第二,中小企业在管理链、供应链和其他方式的创新上实现转型,这实际上是文化和服务的转型。

经济下行,市场趋于成熟,将会出现洗牌,就是大规模并购重组出现。比如钢铁行业有可能五家企业就够了。

做房地产的人都知道,中国真正做得好的旅游地产只有两个地方,就是“两南”,海南和云南。你以为它是做旅游地产,事实上它是在做文化和服务。我有一次在丽江的酒吧听歌手唱歌,然后买了五张唱片回来送人,当我把音乐在自己的唱片机里放出来的时候,却怎么也听不出在丽江那种浪漫的感觉。为什么?因为在那个情境当中文化氛围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带火了一家服装企业,现在这家企业的产品要去预约,而且你根本就约不到。它一年就生产这么一点,不进行大规模的运作,这是饥饿营销。她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精工挑选,就像爱马仕的围巾一样,从上游的蚕茧都是自己挑选的,你觉得它就是在做一块围巾吗?错,它打造的是一种文化。很多人说我也想打造文化,但是我做广告没用。如果你还是传统的打造法,把你的广告弄一块牌子立在高速公路边上,这肯定是没用的,文化不是这么干的。未来五年是并购重组的高峰期,大企业可以并购有潜力的企业。而小企业则要尽量做到小而美,而且要有特点。这是转型的一个做法,将自己做到有价值,即使被收购,也是赢家。因为未来的趋势,很多小企业就是为了被收购而生的。

第二种做法是转型转金融公司,转到互联网金融、风投。但是这个时候要注意,要投资自己熟悉的行业,比如你是做服装的,投资做服装设计行业或者做服装的大数据分析行业,对你来说可能是最合适的。一定要做自己懂的东西,不要盲目投资。

面对未来这样的经济情况,政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首先,政府将会继续大规模投资。从我国2020年的高速铁路网、轨道交通网规划图可以看到,到2020年以后中国的轨道交通(包括高铁、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将通过所有二十万人口以上的城镇。这幅轨道交通网图的背后是将近二十万亿以上的投资,这个投资就是拉动中国GDP的投资。还有就是要盘活民间资金。政府越来越多的项目将会公开招商,其目的是盘活现金流,保证经济的发展。而正是因为资金的开放流动,使得投资的风险会越来越大,企业家应该顺应新形势,合理配置资产。绿地这两年在做两件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全球布局。李嘉诚花了十五年的时间将自己的资产在全球(主要是欧美)进行配置,这是一个趋势,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怎么样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

很多中小企业说银行贷款利率太高,其实中小企业天生就不是从银行拿钱的,你如果真的有很好的盈利模式,那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天使基金融资。然后要么上市,要么你的现金流很好,就能持续运营。中国现在现金流最好的两家公司是华为和老干妈,它们就是不上市。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创业项目激增,前11个月VC投资创新高,已经超过了“全民PE”时代。2015年,各种创新项目将不断出现,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传统的大型制造企业并购重组,有很多中小型的传统的制造企业会消失,但是与此同时在一片狼藉中有很多新生的力量将会出来。很多人说我年纪大了不想创业,那怎么办?那就找到本行业里最具有优势的、最活跃的年轻人、年轻的企业,跟他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你可以分享他们的优势,保持自己的活力。

篇8

一、小微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观念淡薄,忽视了与企业管理的相互关系。对于企业文化许多企业管理人不屑一顾,因其不像产品、产量、市场那么实在;不像资金、技术那么实惠,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实质,观念淡薄,理解片面,忽视了企业文化是诸多影响企业成败关键因素如企业的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术等的粘合剂,可以使这些因素相互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内部组织一体化,更加持久地自立于市场竞争之中。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是相互推动和制约的关系,企业文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支持和维护企业的有效管理,积极的企业文化以其特有方式和形式发挥导向和约束作用,反之亦然,各职能管理部门围绕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努力,亦会直接推动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培育、维护、发展和提升。

2.没有特点,削弱了对员工队伍导向功能的发挥。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讨论认为:优秀企业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有一套独特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可以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因此,只有“独特”才能“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只有小心翼翼地培育、维护、发展、提升以及在必要时重新塑造企业文化,才能取得持续成功。但是,许多小微型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各自企业所处环境、行业特点、管理实际、发展目标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忽视了吸纳、消化、转化过程,形成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文化形态,没有呈现出异质性。有的生搬硬套,有的照搬照抄,有的流于形式,脱离了企业实际,这种形式上的没有实质意义的企业文化和缺乏广泛认同感的企业文化必然削弱其对员工吸引和稳定、教育和培养、激励和约束等诸多作用,影响和阻碍了对员工队伍导向功能的发挥,使企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3.理不清特性,影响了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小微型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本身具有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特性,并不是静止的、停滞的。忽视了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影响、市场的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在变化,忽略了及时随着这些变化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实际对企业文化进行选择和调整、吸收和消化、提升和创新,没有保持企业文化应有的活性,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养分,形成独特的竞争力。事实上,不管企业经营管理人有无意识,企业文化都在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与企业同时存在,且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去区分,凡是停滞的、消极的企业文化就会对企业发展形成阻碍,只有具备适应性、包容性、创新性并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才会使企业员工理解和认同,在价值观上取得与员工的一致性,才能赋予企业价值观以生命力,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改善小微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是企业文化必须体现正确的主流思想。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文化关系到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关系到公平、诚实、守信、平等的市场规则建立,其主流思想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必须保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二是企业文化必须具备自身的独特性。企业文化是具有异质性的无形资产,所以要求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企业目标、市场定位、发展战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又因为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所以还要求企业必须把握员工队伍的群体性特征,融合多样化思想资源,形成具备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三是企业文化必须保持固有的活性。企业文化是与企业同时存在,随着企业发展共同成长并互为推动的,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变化,突破思想局限,善于融合新思想,敢于创造新文化,保持企业文化的活性。

2.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注重的基本内容。(1)确立明确的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选择与创建企业文化的根据和渊源。明确的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文化的选择、吸收、消化和创新的方向与方式,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着企业价值的提升程度。(2)培育、呵护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指南,是形成企业员工共同行为准则的基础。它所体现的思想信念与价值目标制约着企业道德的方向与水准,决定着企业的成败。(3)提炼独特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是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企业家有意识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具有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4)注重企业品牌和形象的塑造。名牌企业形象是一种文化品位,是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及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和成长发展。所以,民营企业必须注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优秀的企业品牌,它是企业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5)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承载着企业目标、经营理念、精神意志、管理方式等重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的支撑。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如果文化是从思想意识上追求系统的统一有序,则管理制度是从强制和制约角度规范系统所有行为的统一有序,只有管理有序才能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精神认同,推动企业发展和进步。(6)大力开展员工文化活动。员工文化活动是企业文化的有形载体之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推动企业发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企业而言,开展员工文化活动就是加强员工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培育,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技能素质。通过活动建立思想情感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培育了文化氛围,推动了和谐建设。同时,员工文化活动多以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宣传、展示企业文化,更能深入人心,引起共鸣。(7)重视企业民主建设。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企业员工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被爱护。现实告诉我们:企业文化越发达、它的民主化程度就越高。在这样的企业工作,约束、控制员工行为的不是权力,而是文化价值观念,行为的“自我控制感”与“被控制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会产生差异极大的行为效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