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创新发展的理解8篇

时间:2023-11-21 10:09: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创新发展的理解,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发展的理解

篇1

《检察风云》:在《中国政府参事论丛――任玉岭文集》以及各大媒体上,你曾多次提出“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此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任玉岭: 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爆炸、环境污染、资源稀缺、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我们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两年前我通过对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考察,提出了“七个不能持久”和“八个必须转变”的观点,这也是我多次提出搞好创新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背景:

“七个不能持久”是指:依靠国外市场、产品外销为主不能持久;依靠农民工低工资和廉价的劳动力参与国际竞争不能持久;产品技术落后、附加值太低不能持久;对国外技术依赖度过大、自主品牌过少不能持久;粗放经营、高消耗、低产出不能持久;二氧化碳排放过高、耗能太大不能持久;环境污染、损坏生态不能持久。

“八个必须转变”是指:中西部发展滞后,区域发展差距过大必须转变;农村一家一户经营模式落后,城乡差距严重必须转变;城市化推进不力,城市分化率过低必须转变;劳动分配比重过低,基尼系数(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过大必须转变;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比重过小必须转变;社会保障滞后,公共服务不公平必须转变;民生问题突出,住房、教育、医疗服务同百姓收入脱节必须转变;文化发展重视不足,文化产业滞后必须转变。

由此,要解决“七个不能持久、八个必须转变”所涉及的国家发展的诸多问题,必须进行持久创新。这里的创新,包括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而只有首先做到思维创新,继而才能带动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

《检察风云》:业界曾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要作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对此你是否认同?如果企业和研究院所都寄望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又将会造成什么后果?

篇2

我最深切的感悟是: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没有爱与尊重这个内核和基础,教育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沙聚之塔。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在中学工作已经40多年,做过多年老师,当副校长和校长20多年。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最深切的感悟是: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内核,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没有这个内核和基础,教育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沙聚之塔。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学习能力有高有低,但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自由幸福地发展是他们的需要。我们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的进步,更要关注情感品质的提升,走进他们的心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为所有学生搭建起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有了这样的爱与尊重,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顶住压力,持久创新,执著追求。

人大附中2008届有一个毕业生,他身体比较弱,还病休过一年,学习基础一直比较差。他父母只有高中学历,非常希望他能考上好大学,所以,他在心理、学习上压力很大。他非常喜欢音乐,高二时想参加社会上流行的“超男”比赛,但父母担心他考不上大学,不让参加,他就和家里发生了矛盾。他父母没办法,就找到了我。我对他父母说:这个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天赋,让他参加比赛试试吧。到了高三,他父母坚持让他学中文,而他自己想做音乐编导,又与父母发生了争执,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他的父母很着急,又向我求助,我对他们说: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一厢情愿地给孩子设计,他喜欢学什么就应该支持他。我还找了一个搞音乐的家长帮他辅导专业课。这样,这学生就有了动力,非常刻苦地学习文化课,最终以很高的专业分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一年后,这个学生为人大附中创作了两首校歌和20多首歌曲,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音乐才华。每次听到他创作的校歌,我心里都很激动。如果我们不尊重他的兴趣和选择,非逼着他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可能他连大学都考不上,但现在他成了一个有感恩之心、有专业追求的人,这就是尊重与爱的结果。

几年前,我校高三还有一个学生突然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疾病,无法参加高考。分析原因后发现,他的理想是学文科,但父母坚持让他选择理科,这成了他的心病。了解情况后,我想只有再重读一年文科,才能解开这个心结。一年后,这个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现在美国留学,身体和精神都很健康。患病之前,他已经通过会考,可以算是从人大附中毕业了,学校完全可以听之任之,但出于对学生负责、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我们作了最大的努力,最终挽救了这个陷入危机的生命和家庭。

人大附中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他们在艺术、体育或其他方面有天分,有特长,但学业不一定出众,有的甚至分数很低;也有些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性格缺陷。对于这样的学生,怎么尊重、培养他们,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有人说人大附中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为什么能出奇迹?我想,是因为爱与尊重,因为我们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发现与培养。其实,好学生很多,只要我们能发现孩子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个个都会出类拔萃。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人的天赋才能各有不同。基础教育既要在教育的起点对每个学生“求平等”,又要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他们个性潜能的充分发展“谋自由”,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成长为未来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60年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很少培养出顶级人才,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教育角度讲,我认为首先要从小抓起,创新人才要早期培养;其次要改革创新,要学习先进经验,研究教育规律,要允许实践者创新。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有8处提到了“拔尖创新人才”,明确提出: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这样的契机与挑战面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紧迫感、责任感,以忧国忧民忧教育的情怀携起手来,认认真真地为教育做实事。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必然会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遭遇与之不适的阻力,只有通过综合创新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回顾人大附中创新发展的历程,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要创新就要有突破。追求能创新,反思能创新,变通能创新,融合能创新,压力能创新,激励能创新,求真能创新,务实能创新,时时能创新,处处能创新,事事能创新,人人能创新。

说到突破,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突破,首先应该体现在课程改革上。传统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拔尖创新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多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持续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校本课,改革必修课,开发选修课,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为了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依托“创造发明”课、“研究性学习”、“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少年科学院”,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提高”为宗旨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学校建立了虚拟科学实验室、平面技术设计等科技制作教室,150多门选修课中有几十门课程都与科技创新教育相关。

2010年12月,美国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安·瓦·米勒一行访问人大附中时,在远程教室,看到美籍外教的英语数学校本选修课与贵州、河南、新疆、四川、宁夏等地的学校进行同步教学;在“中美学生科技教育项目”研究课上,看到人大附中学生与美国托马斯·杰弗逊中学及伊利诺伊理科高中的学生进行提高风能发电效率的合作研究。参观结束,米勒先生说:“人大附中让我们有幸在今天就看到了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发现与培养。2011年,人大附中有七八个孩子获得了世界冠军。其实,好学生很多,只要我们能发现孩子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个个都会出类拔萃。

美国一年一度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被称为“中学生的小诺贝尔奖”。人大附中学生施轶萌于2011年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和4个专项一等奖。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很震撼,因为她入学时并没有显得特别出色。当时她父母带着她找到学校,说孩子从小特别喜欢观察昆虫,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希望能在人大附中发展这方面的特长。我看这孩子很有灵气和潜质,就同意了。高三时,她入选参加英特尔大赛,但她不想去参赛,因为她没有获得保送资格,5月份参赛肯定会影响高考。主管老师找我说明情况后,我想,我们国家缺的就是这样的好苗子,一定要想办法免除她的后顾之忧。最终,我向一位重点大学校长推荐了她,她才全身心地投入实验,最终获得了大奖。可以说,施轶萌是人大附中众多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代表。

要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必须创设丰富的、个性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目前,人大附中已开设了几十门校本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体育与艺术4个领域的选修课150多门,法、德、西班牙、阿拉伯、日、韩、俄等10门第二外语选修课,以及英语物理、英语戏剧等18门外教学科英语。这些课程有很多与高考没有直接关系,但只要学生愿意学,学校就开设。

比如,为了满足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我们将JA课程纳入了校本选修课,后来又与“JA-CHINA国家青年成就”合作,陆续引进了“学生公司”、“JA经济学”、“国际市场”等系列商业性课程。最有意思的是,这个项目到今天也没有真正的老师,而是由老师组织在学习中有心得的学生来讲,毕业的校友利用课余时间回来讲,师生都讲不了的就一起在网上学。2011年,冯路、郭弘烨两名学生在“JA全球商业挑战赛”中从全世界38个国家的531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中国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第一个世界总冠军。这两个很普通的中学生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喜欢,愿意学,愿意研究。

如何激发每位教职员工创新的激情和潜能?我认为关键是尊重,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发展诉求,才能激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创造适合每个教职员工发展的教育

学校教职员工是实现教育创新的主体,如果没有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和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校长的创新理念再先进,学校发展目标再宏伟,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学校工作的着眼点是学生,着力点在老师,我们不仅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还要创造适合每一位教职员工发展的教育。

如何激发每一位教职员工创新的激情和潜能?这需要解决创新的动力机制问题。我认为关键是尊重,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只有尊重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尊重他的个性和发展诉求,才能发现他的亮点,才能千方百计地为他搭建平台,激励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我校物理老师胡继超十分喜爱桥牌,知道人大附中开设了桥牌选修课,就想成立一个桥牌队,但没有几个学生报名,他就找到我寻求帮助。我就安排胡继超在升旗仪式上发言,对全校师生讲学桥牌到底有什么好处,并在此后的课程、比赛等一系列问题上给他开绿灯。这种尊重与支持极大地激发出胡老师的创造能量,桥牌活动在人大附中开展得风生水起,桥牌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选修课之一。目前我校开设了4个层次9个班级的课程,每学期有近400人次选修,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也因桥牌有了改变。学校桥牌队成立以来,多次在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中摘得冠军,6名学生入选国家队,出国参赛。2011年12月,世界桥牌联合会主席一行访问人大附中,对学校桥牌活动及成果给予了很高评价。

胡继超是人大附中众多老师的一个代表,使我们弄清楚了为什么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其实,尊重与创新之间有一个传导环节,那就是“需求驱动”。学校尊重了学生和老师的内在需求,并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这种需求,他们就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这种具有生发力的个体行为,就汇聚成了学校整体的创新源泉,学校发展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可以说,人大附中的每一个创新成果,都是尊重和满足学生及教职员工发展诉求的结果。

创造适合每位教职员工发展的教育有一个关键词——“每位”。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一些出类拔萃的好老师,但这并不能决定这所学校的办学品质,有时候,一个不合格老师“毁人”的作用往往更大,所以必须提升团队的整体素养。把平凡的人激励起来,形成一流的团队,创造一流的教育,这是人大附中创造适合每个教职员工发展的教育的核心内涵。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设以创新为特征的学校文化,形成一种机制、一种氛围,也就是人大附中人常说的一个词——“气场”。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改变、提升每一个人。多年来,我们下大力气优化校园环境,营造创新氛围,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收到了效果。

在人大附中,像胡继超这样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教职员工还有很多。化学实验员开设了“西方经济学”选修课;音乐老师把自家的录音设备搬到学校,建成了人大附中“录音棚”;食堂员工组建农民工舞蹈队,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

我常说:一个学校绝对不能藏龙卧虎,是龙就得让他腾,是虎就得让他跃。人大附中是个大舞台,校长就是搭台子、拉大幕的人。如果说人大附中真有什么魔力,就是她能点燃每个员工心中的梦想,让他们活得有追求,有尊严,有价值。

我们尝试多种模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长期的“帮扶”实践证明,优质学校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的最好方式是培养大批优秀校长和优秀老师。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我国基础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同时强调这种公平建立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之上。因此,优质学校肩负着帮扶薄弱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优质学校校长应该变“独善其身”为“兼济天下”。

虽然人大附中的力量有限,但我们还是尽一切努力,尝试多种模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从2002年开始,我们先后与中西部7个省市12个地区的中学“手拉手”联合办学。为了使北京山里的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我们与延庆永宁中学结为手拉手学校。2007年选派了11名骨干老师到延庆支教。他们的课堂向延庆所有老师开放,仅一个学期听课的老师就达1800多人次。2010年,这届70名学生中有56名学生超过了本科线。

近年来,我们陆续接纳了来自中西部地区和北京周边薄弱校的数百名学生到人大附中短期“留学”。来自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少年凯萨尔,是新疆“五彩喀什噶尔儿童艺术团”的小演员。2008年9月,我们破例招收他和另外两位少数民族孩子到初一年级就读。现在,凯萨尔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不仅适应了人大附中的生活,还参加了学校男子舞蹈团,他的艺术天赋得到了舞蹈教练及同学们的夸奖。

如何利用网络整合优质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建与共享,也是我们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2005年,我发起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的优质中学,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集成与共享机制,支援教育欠发达地区。迄今,“联盟”已辐射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接惠及60多万师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一位老师感慨道:“联盟使课堂跨越了时空,让山里娃和城里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长期的“帮扶”实践证明,优质学校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的最好方式是培养大批优秀校长和优秀老师。近年来,我们向北京周边学校输送了几十名优秀干部,把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传播开来。在市、区教委的支持下,我们先后合并了海淀区西颐实验学校,深度共建北航附中,托管蓝靛厂中学,与农大附中、翠微中学“手拉手”,创建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朝阳学校,开创了了区域内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联合办学机制。

2009年4月,“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刘彭芝卓越校长培养基地”和“北京市普教系统先锋校长培养基地”在人大附中成立。“双卓基地”成立以来,举办了“国际名校长论坛”,学员们与50多位国外名校校长、500多位国内校长共同研讨教育创新专题;在哈佛大学举办“中美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为培养卓越校长和卓越教师搭建了高层次平台。人大附中还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中学,两次承办“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高中数学班”。

回首过去,我最深切的感受是我们仍然站在创新之路的起点。这些年来,人大附中的步子迈得很大,走得非常快,作为校长,我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今后,我们还将沿着这条创新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篇3

【关键词】建筑;节能理念;创新;发展

在我国建筑行业中节能理念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有效推动了建筑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绿色”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建筑的节能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而我国建筑行业仍处在粗放的增长阶段,所以还应该立足现实,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节能理念和设计体系。

1 我国建筑行业中节能理念的应用概况

目前,国内对于建筑行业各项工艺、技术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并且呈现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良好形势。但是国内对于建筑中节能理念的理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这是急需得到强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能源问题是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而建筑节能则是其中重要的影响面。建筑节能问题一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它是建设节能型社会、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措施,推行科学的建筑节能理念,有助于建立有效的能源安全保证体系,促进建筑行业积极的应用各项节能技术,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建筑行业经济的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建筑行业对建筑节能工作就已经开始了研究。经过了多年的经验总结,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建筑节能框架体系。对于建筑行业的节能工作,我国主要采用的节能措施有:对于一些新建的建筑,必须执行新的建筑节能行业标准,对于节能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要严格执行;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中,新建建筑能达到节能标准的约占90%左右,在建筑施工阶段的节能要求达标比例占到了80%以上。建筑能改造工作主要是针对一些老式居民建筑和已有的公共建筑进行的,例如对于我国北方众多城市的居民建筑进行供热节能改造,对于政府办公建筑和老式公用建筑的节能改造等等。此外,农村的建筑节能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的进行开发和推广。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应从我国的环境现状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采取不同的建筑节能措施,积极的推行各项建筑节能新技术,从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各个方面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节能技术的发展。

2 我国建筑节能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2.1 加大科研投入和开发,积极进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条件是使用节能的技术和材料。要大力发展建筑节能科研开发机构,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内部的科研开发机制,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研究开发和引进国内外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形成一批、开发一批、储存一批、认定推荐一批,形成一种不间断地开发新格局。同时要抓紧组织科研项目和调研课题的开展与论证,努力完成一批建筑节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成套技术的开发应用并形成产业化的项目。在科研开发中要注意到宏观和微观对建筑能耗统计现状与对策,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建筑节能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建筑热工测试技术与现场标测方法对策等宏观上研究要把握好;又要有计划地开展对不同层高的节能住宅建筑与新型墙体材料应用项目、封底多排孔混凝土空心砌块和加气混凝土砌块复合墙体节能应用技术项目、不同建筑结构体系与围护结构节能住宅建筑项目以及对既有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等应用项目的试点研究和工程示范,从微观角度做好做细才能在推广运用中做实做大。

在加强科研投入和科技开发的同时,加强培育和认定相应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评定机构,并根据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评定标准和技术规程等,科学地开展节能产品检测和节能建筑体系评估,要尽快研究确立建筑节能现场检测评估的手段和依据,为确保本市建筑节能的认定标识、工程质量、工作质量和节能效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2 积极引导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和应用

引导建筑材料生产企业通过科技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利废及建筑垃圾等再生墙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利用粉煤灰、工业矿渣、废石膏、石屑等各类工业废弃物生产的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蒸压粉煤灰砖、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多孔砖、陶粒砌块等,推广应用散装水泥,节约宝贵的耕地资源和木材资源。

2.3 重视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一直是我们人类可以利用的最洁净、最丰富的能源,在我国建筑行业施工技术中,太阳能技术已经被普遍应用。太阳能的环保节能功能众多:在建筑楼顶安装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能将太阳辐射的热能转换成电能,由配备的蓄电池组将电能储存起来,并将相关线路连接到相应的供电设施上,基本满足建筑物楼内的动力和照明系统的用电量需求;太阳能技术的采暖和供热功能,能很好的满足建筑物日常供热需要;太阳能技术还可控制建筑物的采光,有利于建筑物的日常节能利用等。太阳能的使用对于建筑物来说,具有使用安全可靠、无污染、不消耗燃料、不受环境限制、维修维护简单、方便安装等特点,它是最适于建筑物节能环保的一项应用技术。对于太阳能建筑技术的选用,可以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对于北方城市的建筑,由于北方冬季寒冷,所以要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发挥建筑的热源效率,采取一定措施降低采暖能耗,积极的改进供暖设备的调节功能。而对于南方城市的建筑来说,由于南方天气潮湿炎热,改善建筑物自然通风技术和遮阳技术则是其重点,从而减少建筑物的能耗,既达到了环保的效果,又保证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2.4 加强监管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

为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的管理,各省、市地区都应均成立由财政部门、建设部门组成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管理办公室,对项目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及标识实行金过程监管。严格审查示范项目的设计施工图,对示范项目采用的设备和材料要求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实行准用认证和采购招标。项目实施过程中,财政厅、建设厅联合组建专家组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抽查检测。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不像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那样要求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情况,财政部门会同建设部门定期、不定期地对建筑节能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3 结束语

总之,建筑节能不仅要从建筑本身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虑,而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建筑节能的评估体系,要从整个社会节能的角度来整体评价。建筑的产业链包括材料的开采、生产、制造、建筑施工、组装、居住、维修、拆毁或处理、循环利用、废物管理等,建筑节约应开拓到上述全过程对资源的消耗,对水、空气和土壤的释放,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等。建筑节能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所以必须逐步建立正确的节能理念,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全面、健康、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湘.建筑节能技术创新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3).

篇4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理念;创新;个性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结构工程也在蓬勃发展中。对于结构工程而言,最主要的是结构设计技术的好坏。结构工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结构的质量也是目前人们最关心和关注的事情。而结构质量的好坏主要和设计有关。因此,随着在新时期的影响下,设计人员要讲究思想的开拓和设计方法的创新,将结构的设计与时代接轨,达到结构设计的最新要求。

2 建筑结构设计的新要求

2.1 注重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由于能源、土地以及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开发商为了减少一定的利益损耗,就开始注重在设计时对资金和材料的节省。节省资金和材料的设计开支,就可以将多余的资金应用于其他的发展方面。倘若从根本上做到经济节省,结构设计人员就要对民用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进行总体的掌握。概念设计需要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依据,并结合建筑功能要求与建筑工程的相关条件,用整体的概念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处理结构与结构,构件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幢建筑没有经过很好的概念设计,是无法实现造价经济、最好的结构效果的。

2.2 强调结构内部空间设计的个性化

随着科学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户型的内部结构。每一位业主,都有个性化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法,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住户的想法和对建筑结构的要求都各有不同。建筑对结构设计的新要求,表现在多考虑到了住户所需要的建筑内部空间划分、建筑分户墙、楼梯间以及固定的厨房和卫生间的权利。布置竖向受力构件,卫生间要和受力构件隔墙结合设置,防止出现在户型的内部,造成阻碍和影响美观。这样就能在进深和开间两个方向保有比较大的灵活性,也考虑到了承重墙的隔音。设置外墙部位的墙、梁、柱,都要考虑到窗户的灵活性,为窗户的布置创造一定的条件。

3 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的创新

从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建筑业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过多的建筑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和个性化,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的基础上。更加不利于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坚持的科学理念,以助建筑业长足发展。

3.1 运用整体的计算力追求平面立面的完美

在过去来说,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多用纯矩型板式民用建筑楼,它的平面形式多为一梯六户,而且有四个单元的房间可以间接采光,厨房区域没有阳台。这样传统而且普通的民用建筑户型,房间的光线很暗,因为没有阳台的缘故,在冬季倘若存储水果蔬菜等,有很大的不便。板式楼的建筑结构,没有什么特殊的特点,但是它的整体计算力比较好,而且没有超限。

新型的板式楼,最主要的是它融合了点式楼的特点,立面上是多的平面设计。有着点式楼的凹凸进退,也有着板式楼的南向采光。在整体的平面布局上,虽然属于一梯六户,但是能采光而且无阳台,只有两户。由于和单一的矩形平面相比,有着多变的立面,而且在平面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它主要的不同点是它的结构整体计算周期相比平面结构大,整体的计算周期位移。而且新型的板式楼,它的两侧会有一部分超限的连梁截面强度,没有比较大的抗剪强度,剪压比超出了原本的范围。

3.2 采用异形柱框架结构

3.2.1 异形柱框架结构的主要形式

设计结构中,主要是要求框架结构的柱用矩形柱,也有其他的截面形式,所以采取的柱形也不一样。矩形柱比三角形、圆形有着良好的受力性能,完善的计算理论、明确的传力途径,并因为长期的工程实践,也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所以,矩形柱的计算理论和模型比较符合实际的情况。但如果将矩形柱运用在民用的建筑上面,会因为增加的建筑高度,使得柱截面也在不断的增大,造成了房屋内部的布置有诸多的不便。例如,18层的浇框架建筑,矩形柱约为450mm*450mm,有200mm的内墙,300mm的柱外皮和膜厚。如果在每一户内,使用柱可能会占据使用面积的0.5%,更是由于后期的装修,容易造成面积的大量浪费。但如今的异形柱框架结构可以处理这些问题。

异形柱结构框架是具体根据墙体的情况,柱截面做成“L”、“T”、“Z”等。墙的转角部位多用“L”形,纵横墙的交接处多用“T”形,柱肢的宽度最好保持和墙体相同的厚度,让墙体表面和柱表面平齐。

3.2.2 计算异形柱框架的结构

异形截面柱的抗振性能以及受力特点和经常使用的矩形截面柱有很大的不同。如今,对于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还比较少,结构专业的软件还不能直接的计算异形柱的总体框架。由于现在还处于过渡的阶段,因此需要两种办法来计算。一种是近似等效截面法,利用截面等惯性矩原则把异形柱等效成矩形柱,再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得出柱的内力,并将矩形柱的内力给予相应位置的异形柱,得出异形柱的配筋。“T”形柱,要根据混凝土的有关规范来对“T”形截面来计算柱配筋。“L”形柱,要根据等宽翼缘来对应“T”形截面柱,通过计算,来附加一个扭矩来完成抗扭复核。在内力计算的时候输入的截面积属于等效面积,所以要验算异形柱的轴压比,要按照其真实面积。这种方式省时省工,而且有较低的计算精度,所以要定性分析计算结构,并对结构进行概念的设计。

4 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的发展

4.1推广钢结构民用建筑

钢结构的自重轻,和砖混结构相比,只是砖混结构的60%左右。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砂石土等基本材料的用量。不但可以适应于软弱的地基部位,而且在其他的地基条件下,也一样可以减少基础的造价。钢结构运用于民用建筑中,不仅建筑的施工周期短,而且能够加快资金的周转,大大的提高投资的总体效益。另外,钢结构建筑还有很高的性价比,能够利于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而且对产业化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适宜产业化发展,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能够带动新型材料的发展和钢铁产业的进步和开拓。

4.2 应用预应力混凝土大板结构技术

预应力大板结构是布置明梁在柱与柱之间,采用预应力大板设置楼板。预应力大板上可以直接的布置一套隔墙的结构体系。倘若联合预应力的宽扁梁,在预应力大板上布置起隔墙的结构体系。若使用这种大板配合预应力,就能够更大限度的提高楼层的净高。例如9m以上的跨的预应力宽扁梁就可以比普通预应力梁少200mm,而比普通混凝土梁高度减少350mm。在底部,设置大柱网和大空间的多功能商住楼,多设置一些结构转换层。随着不断成熟的应力技术的发展,预应力的施工费和材料也在不断的下降。我国高层建筑中的转换层结构使用预应力的技术情况也逐渐增多。在预应力大板结构中,常在建筑方面避免了比较难看的室内次梁模式,使原本的住宅建筑的平面布置更灵活,也有利于处于二次装修时,改造室内布局,满足住户的个性需求。

5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多,人们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越来越复杂的建筑类型与功能的出现,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高层建筑数量的日渐加大,建筑结构体系的多样化,建筑结构设计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全面了解建筑结构体系及其结构设计新理念,将先进的理念融入设计之中,才能使建筑结构设计实现经济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建设“科技北京”,就是要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智力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就是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在城市管理与群众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方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地位是关键,惠及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期特别报道《让自主创新成为首都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在大唐唱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全力打造自主创新高地》三篇报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您揭示科技北京的丰富内涵。

“科技奥运”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在开幕式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北京向世界完美展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视觉盛宴。奥运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曾感叹道:“天大地大不如科技大”。

当前,“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已被传承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理念,使北京能够站在一个历史新起点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形势,依然沉着冷静,蓄势待发。日前,记者专访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

■ 科技北京的目标和任务

《数据》:建设“科技北京”是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科技北京”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杨伟光: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今年4月出台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为“科技北京”建设做出了战略谋划,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方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地位是关键,惠及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行动计划》提出,推动“科技北京”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通过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实施科技振兴产业工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切实贡献。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其中的“2”指“2项对接”,通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增强首都自主创新能力;“8”指“8大科技振兴产业工程”,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装备制造、汽车、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8大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到2012年,力争新增产值超过5000亿元;“12”指“12项科技支撑工程”,即:信息基础设施工程、食品安全工程、农业科技工程、医疗卫生与健康工程、科技交通工程、节能与新能源工程、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程、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城市安全与应急保障工程。要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提升科技惠民能力。

■ 建设科技北京的重要举措

《数据》:建设科技北京,我们的自身优势有哪些?近年来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杨伟光:建设科技北京,我们具有非常坚实的工作基础,概括起来看具有两大优势。首先,北京具有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世界少有的科技和智力密集的地区之一,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家科技项目落在北京,两院院士有一半以上工作、居住在北京,众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一流的科学家使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每年产生一大批优秀科技成果。据统计,2008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10.9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占到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4570亿元的13.4%。 2008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交额1027亿元,占全国成交额的比重约为38.5%。其次,北京具有鼓励机制体制创新的政策优势。1988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从此拉开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20年来,中关村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成长为全国最大、最有实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园区。今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先行先试,进行一系列政策创新,将会极大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近年来,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促使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关键性措施:

第一,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重大关键问题。每年组织一批重大项目,每个项目经费支持强度在千万元以上,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促进产学研优势力量的组合,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大唐电信、京东方、中芯国际、同仁堂等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区域发展方面,按照“一区一品”原则重点支持各区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例如平谷的大桃、大兴的梨产业。房山的食用菌产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在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奥运筹办等领域围绕一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相关委办局开展科技攻关,建设示范工程。如官厅水库的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门头沟等区县的生态修复、智能交通建设、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和新能源利用等项目都取得重要成果,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北京市人大制定了《中关村园区条例》、《技术市场条例》等科技法规,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覆盖科技创新主要过程和重要环节,极大地调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2001年至2007年,全市通过落实技术市场政策,共支持4.5万个项目落实免税额达到38.6亿元,为3.4万个技术买方机构落实奖酬金184.7亿元。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工作中,2001年―2007年间共通过软件增值税退税累计118.7亿元,双高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累计获奖人次超过43406人,得到将近5.1亿元的专项奖励。北京市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被首批认定为全国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积极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优良的金融环境。探索建立了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到目前建设了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农业与农村建设、新材料、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领域条件平台及大型仪器、实验动物等基础条件平台共20个,汇聚了价值61.5亿元的可共享科技资源,为2万多家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专业服务,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专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超过70家,在孵企业数量总计超过6000家,拥有12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全国第一。孵化器的科技条件、技术转移、科技咨询以及专业融投资等专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第三,积极探索鼓励自主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加大机制体制创新的力度,完成以大学院所为核心、以技术为导向的科研体制向以企业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科研体制的重要转变,探索实施了吸引国际国内投资者在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资源招商”模式,建立了鼓励实现联合创新的“产业联盟模式”,发展了鼓励资源共享、协作创新的“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模式,支持建设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科技协调员”、“创新型乡镇”工作模式等等,一系列机制体制创新催生了科技创新,开创了科技工作新局面。例如,为有效解决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问题,市科委自2003年启动“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一体化研究”项目,共组织了17家中央军队、地方医院96位高水平专家共同参加,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平台和专家会诊机制,大范围整合了医学研究资源,项目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市近200家二级以上医院,为国家《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衰竭指南》的起草与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

■ 支持中小企业以科技促发展

《数据》: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复苏和发展壮大方面,在贯彻执行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方面,北京市科委将采取哪些措施?

杨伟光:当前,国家把加强科技支撑能力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加快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步伐,对动员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作了全面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市科委将负责对科技北京行动计划进行任务分解,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更多地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速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让科技在化危为机中彰显巨大作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建立“北京市科技型企业”帮扶机制,市科委会同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中关村管委会、亦庄管委会等部门积极研究完善认定辅导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政策落实工作,重点做好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年收入过1000万元且未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2951家企业的“一对一”辅导服务。与此同时,根据北京市企业实际情况,对确有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但暂不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办法规定的企业设立培育期,拟认定为“北京市科技型企业”,对培育期内企业25%法定税率与高新技术企业15%优惠税率的差额部分予以补贴。

二是推进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按照《关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市科委会同发改委、建委、工促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抓紧组织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认定792家企业的1816个产品为北京市第二批自主创新产品;认定20家单位的20个产品为北京市首批政府首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前,正在研究制定第二批政府首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三是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市属研究院所、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等14家单位被列为首批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单位,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进一步创造多方主体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局面,推动中关村示范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工作。会同市农委启动“首都籽种产业发展科技行动”,开始建设占地2万平方米的北京国际种业交易中心,建立作物制种、林果苗木、动物良种繁育等三大籽种基地,加快全市籽种更新换代步伐;积极推进全市创新型乡镇建设,形成了多种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依托全市7000多名农村科技协调员,形成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紧密结合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强化成套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京郊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篇6

■ 技术创新进步是北京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规划即将布局,如何推进北京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宏观决策部门的重要议题。就发展的现实而言,北京自然资源较为稀缺,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瓶颈约束与日益增长的庞大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相应也加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相比于其他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成本竞争上处于弱势。但北京也具有其他省市不可比拟的优势,汇聚了各行各业、各种层次的优秀人才,人力资源优势突出,工业发展最需要的科技力量比较强大。笔者认为,北京工业的发展需要和它具备的资源禀赋紧密结合,依据其功能定位明确其发展方向,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北京的工业发展要突出首都的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首都功能定位要求北京工业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优先并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和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首都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中关村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科技园、处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已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通过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为了实现北京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很重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边际效用达到最大化,技术创新就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工业高端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缺乏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全市高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1―3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现代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7亿元,增长4.4%,分别慢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8.3个和1.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分别占全市比重为21.2%和38%,分别比2008年下降2.6个和0.6个百分点。高端产业和技术进步紧密相连,这些数据在一方面反映了北京工业应该加大技术创新进步的步伐。

■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笔者认为,加大技术创新进步的步伐就要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因为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活跃的“运动员”角色,容易跟着市场的导向,通过高新技术的创新获取好的利润,从而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目前许多传统的工业企业生产方式仍属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面临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的迫切要求,需要短时间过渡到高加工、高附加值为主的阶段,呼唤着技术创新进步。比如大家熟悉的“产于”北京的“诺基亚”手机,也还没完全脱离将大量进口零部件及核心部件进行加工组装的阶段,作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支柱的电子信息产业,北京很多电子工业企业主要的生产方式仍停留在加工组装阶段,产品的附加值也相对较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工业企业如果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可以作为依托,努力打造出名牌产品并以之为龙头,进而转化为强大的进入和开拓市场的力量,较快地实现规模的扩大,获取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使自身在产业链的新型关系中掌握高端和上端。自主创新归根到底体现在品牌上。因此,在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基础上,企业尤应重视工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品牌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为北京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增长的源泉。

面对当前北京工业企业一些品牌衰落或者兴盛的现象,需要我们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品牌的培育、发展、壮大和保护,如何挖掘更多、更好、更新的品牌。构建强有力的品牌培育平台,提升北京工业的品牌孕育能力,加大对著名品牌的宣传和服务,是北京工业品牌建设所要做的工作。

山东的青岛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工业品牌,有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都是响当当的,比如靠家电起家,发展到包括电子信息在内的知名品牌“海尔”,值得学习和借鉴。

北京工业正处在奥运后的良好发展时期,需要紧抓机遇,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打造都市产业知名品牌,不仅要在全国叫得响,而且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创造出更多国际品牌。

■ 政府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大技术创新进步的步伐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制定政策和目标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首都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外,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和信贷优惠等经济手段,鼓励和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很重要。

高新技术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很难取得大的进展。工业企业发展高新技术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融资比较难。目前企业大多数通过银行去获得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资金,但银行贷款考虑到安全性往往具有短期性的特征,很难与技术创新的长期性特征相符合。在国外,很多技术创新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研究才完成的,有的研究项目持续长达几十年。再加上很多企业容易注重短期收益,忽视了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要参与分配,使技术创新的推动力不足,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政府可以充分发挥为企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的作用,帮助一些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上市,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领域,使高新技术企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促进其技术创新,使之优先发展起来,带动其他企业逐步发展。

政府可以帮助工业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参照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制度,提留技术创新准备金,专门用于技术创新活动。这可以分散工业企业高新技术创新的风险。

篇7

2006年园林局与绿化局合并,同时成立了市公园管理中心,这就是市政府进行的一次政事分开工作的开始,六年来的工作成果也证明了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中心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今后就是要把创新发展的工作进行延续和深入。为了切实做好此项工作,中心相关部门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包括多次邀请中国管理智库联盟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座谈,面对面与专家进行互动对话,同时结合各公园的实际情况,初步围绕北京市管公园创新发展模式进行了摸底调研,经中心办公会研究决定,从即日起全面开展北京市管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工作,并将与中国管理智库联盟进行广泛的合作。这是中心自成立以来,首次全面启动探索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工作,这也是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全面落实“十二五”时期公园规划纲要,从北京公园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做出的决策。

下面我就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三点建议和三点要求:

务必上层次,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时展的新路

“民主办园,开放兴园,人才强园”是我们创新发展的方针。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已于6月29日至7月3日胜利召开了,会议确定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让首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但我们现行的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发展的需求,且不利于激发活力,更不利于激发创新发展动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中,我们的颐和园、天坛作为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今后应如何发展?动物园、植物园作为城市名片之一今后应如何发展?其它公园今后应如何发展?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着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封闭管理了几十年,公园需要更加民主化的管理;更加需要开放和创新;更加需要培养新型人才去激发公园的活力。坚持“民主办园,开放兴园,人才强园”是公园创新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是我们创新发展的目标。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不知大家对我们的队伍结构了解多少,各单位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有多少人,占的比例是多少,这些人在各自的行业中是否称得上专家或行家,在北京市的同行中能否称得上是“老大”、在全国的同行中能否名列前茅?毫无疑问中心和市管公园应该在北京市、在全国、在各自的行业中拥有一批顶尖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队伍,而实际却不尽然!每年各单位都要招聘几十人不等,我们能否根据公园发展的现实需求,逐年调整招聘人员的结构,在动态发展中逐步改变公园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得公园人才队伍更加多样化、知识化、年轻化,更加充满活力,真正成为公园创新发展中活力倍增的生力军。有了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管理,才能创造一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是我们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根本方法。创新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人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以及所在的单位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应该说大家都有这个意识,时常有发一发牢骚,说一说的情况,但要落到实际行动中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压力和动力。作为领导干部一般都是怕出事、怕出问题,要明哲保身,作为一般干部的态度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我们的考评体系出了问题,我们的考评体系不是在鼓励竞争发展,而是在鼓励停步不前。再者,以前任何政策都是上级制定,下属单位执行,我们也缺乏改革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而这次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方法应该是“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要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员工对公园发展的期待和要求,要凝聚公园内外有识之士的智慧与力量,探索公园创新发展的新问题、新思路和新方法,指导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实践,切实推进公园事业的蓬勃发展。

务必下决心,要克服干扰和阻力实事求是地做好调研和试点工作

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探索公园创新发展模式工作的必要性。态度决定一切。各单位的领导,特别是园长和书记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到平淡无奇、平安无事、安于现状是没有出路的,是会被社会淘汰的,特别是收入还不错的公园就更不要有这样的思想。不管你是在其位还是不在其位都要从大局出发通盘考虑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发展的方向,团结一致共同谋划未来。另外,不管你是年龄大小,还是岗位高低都要端正态度一心一意做好此项工作。在园林系统干了几十年,我对大家的能力深信不疑,希望各级领导与全体职工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只有主动进行开拓创新,主动探索公园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公园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才会激活和提升公园蓬勃发展的动力。如果思想不转换,那么就只能换有思想的人来推动这项事业了。

集思广益,实事求是做好探索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工作。各单位一定要积极配合和参与各项调研工作,要发扬民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讨论,既可以召开小型的专类座谈会,还可以请专家与科队干部和职工进行互动座谈,也就是边调研边座谈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小范围聊天恳谈会等等。就是要充分解放和发挥广大干部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大家参与的激情和活力,激发大家共同提升公园蓬勃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地全面总结各公园现有体制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真正做到“不回避”、“不走样”。我们既要继承自己的优势与优良的传统,还要吸取国内外公园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真正找到各公园的创新点和发展点。

3 创新机制,鼓励竞争加快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就是应该突出一个“新”字,“新”就是要有“时代性和时效性”,谁先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经过论证可行,那我就先支持谁,从政策上、从经费上、从人员上等等给予大力的支持,而且要从支持的方式上、力度上率先进行创新,其宗旨就是要创新市公园管理中心和各公园、单位的管理模式,建立鼓励竞争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发展快、发展好的公园和单位,让率先发展的公园和部门、科队更加快速发展,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进而带动公园的整体发展。

务必向前看,要大胆探索和创新,以世界名园的标准谋划未来

按照“国际标准,全国一流、首都特色”的标准,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颐和园、天坛、北海、香山、景山、中山等公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公园和历史名园,应以皇家园林和历史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和整合公园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寻找旅游创造,文化创新和知识进步的创新点和发展动力,按照国际标准制定其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规划。动物园、植物园作为城市专类公园应立足首都特色,要面向国际标准,做到全国一流行业领先;陶然亭、紫竹院、玉渊潭在提升自身文化价值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区位特点、游客特点和空间特点创新机制,大胆尝试,力求突破。同时各公园要做到规划布局一体化,发展建设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秀文化、优化机制”为着眼点,努力实现各公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心及各公园要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等),并将第三方评价作为衡量公园管理业绩的客观依据,让公众和社会来监督我们,共同促进我们的公园事业。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提高公园的管理水平。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对公园管理进行机制体制进行调研,统筹各方面的工作,革新一切束缚公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方案,全面提升公园发展的动力,激发公园发展的活力,逐步提高公园经营和服务的管理水平。我还拿植物园举例,黄叶村是曹雪芹故居,是红学爱好者必去的景区,若深入挖掘曹雪芹故居的文化资源,积极探寻曹雪芹故居的文化内涵及其外延,将红楼梦的红学文化和相关业态与植物园文化产业和植物展示相结合,那曹雪芹故居就是植物园的一个旅游和文化的创新点和发展点,也必将成为植物园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篇8

【关键词】管理创新 电视节目 自主品牌

一、引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中国电视娱乐节目逐渐呈现阶段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2004年2月,湖南卫视以《美国偶像》为蓝本,推出一档全新的娱乐节目——《超级女声》。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对全国31座城市进行的收视调查,《超级女声》的播出让湖南卫视的白天收视率从0.5%上升到4.6%,市场占有率最高为49%,收视率排名全国第二名。湖南卫视成功后,上海东方卫视和中央电视台相继分别推出两档同类型节目,即《莱卡我型我秀show》和《梦想中国》,《梦想中国》是央视品牌栏目《非常6+1》的特别版。《中国梦想秀》源自英国BBCW频道创全国收视第一的王牌综艺《就在今夜》,是浙江卫视重金购入英国模式版权而打造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

此类节目都有相同的类似点,我国电视节目制作人在适宜的时机将他国的节目形式引入,这种模仿出来的节目竟然得到观众的青睐。一家电视台成功了,其他电视节目制作商竞相模仿,于是一段时日过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几个类似的娱乐节目之间的竞争。这种类似,不仅表现在节目创意上,还具体表现在节目形式、比赛机制等细节方面,如超女、好男儿便是一例。此外,大多数娱乐节目利用明星效应吸纳更多青年人群,利用选手“背后的故事”渲染节目气氛,夸张的表情,离谱的表演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

近几年毫无疑问最火的电视节目是明星娱乐类节目,但是这样的火能过持续多久,会不会像以往的超女、快男之后出现的限娱令给禁止后变得昙花一现;会不会如去年的电视相亲类节目被总局的一道禁制令后又悄无声息?论文从管理创新角度探讨中国电视节目自主品牌的发展问题。

二、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问题

中国电视节目发展中问题主要可归纳为:

第一,数量虽多,但是泛滥。如以上列举的娱乐选秀节目。

第二,创新多,但杂乱。创新背后也藏着危机,一些电视节目只求新奇,而违反艺术规律,对一些传统艺术采取虚无的态度,使许多艺术成为“四不像”,如《百变大咖秀》,夸张的表演虽然取悦观众,但不得不说有些过了。

第三,规模大,但是空洞。户外综艺节目也慢慢成为一种时尚,参与的演员动辄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例如《勇者无敌》,用奖品吸引观众,挑战的人落水后又有更多的人来挑战,看上去人山人海但却空洞无物。再如《开门大吉》,只是听旋律猜歌词,它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不得不让人思考。

三、基于管理创新角度,中国电视节目自主品牌发展策略

对于我国目前电视节目的现状,为了新兴电视节目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针对问题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应加强调控,实现少而精。艺术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综艺节目前途广阔。因此,综艺节目不需要在数量上取胜,关键是出精品。这就需要对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宏观调控,对一般的行业性综艺节目要严格控制,力争把有限的人力和经费集中起来搞几台精品,让观众真正享受好的综艺节目。

其次,增加思想内涵,提高文化品位。为了提高收视率,有些编导随意将不同的艺术门类节目往电视综艺大口袋里塞,结果许多节目胡乱拼凑在一起,成为既无艺术性更无思想内涵的东西。思想淡出对话,内容淡出形式,感性驱逐理性,夸张取代真实,搞笑胜过幽默,表象打败内涵,形而上的关怀让位于形而下的自娱自乐。还故意用低俗的内容迎合某些观众的趣味,成为致命的弱点。因此增加综艺节目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同时也应重视大众的共同审美范式。让任何一档节目,传者不再是鼓吹者,受众不再是旁观者。

电视的竞争关键还是在节目的原创能力。品牌栏目能提升频道的观众美誉度和满意度,从而整体提升频道的知名度,从长远来看,一个频道必然依托的是精品栏目,精品栏目将成为观众长久地识别频道、记忆频道的重要动因,品牌栏目应是频道的灵魂。品牌栏目能够提供主持人施展才艺的舞台,培养自己的名主持人,极容易被观众所认同、选择和记忆,进一步强化频道品牌的塑造。

此外,出品电视节目还要精准定位节目娱乐主题,合理设计品牌。品牌忠诚度是品牌资产最核心、最具价值的内容,它常常表现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持续关心、持续购买的情感与行为。电视节目的品牌效应在于创造有丰富内涵的娱乐盛宴来吸引观众。

四、结论

围绕节目创意的抄袭等问题,大众对中国娱乐选秀节目的质疑之声不断,但在指责批评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模仿是创新的必经阶段,如何从初级模仿走向高级模仿进而实现本土化的原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深思的问题。打造中国娱乐节目的自主创造品牌才是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光明道路。发现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突破点”、整体提高电视节目质量、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传到效应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