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8 08:17: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134-02
1 概述
青岛至兰州公路(宁夏境)东山坡至毛家沟段高速公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18条横线的第6条—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在宁夏境内的重要路段,路线起点为泾源县东山坡村东南约4km的白家高庄村,终点为隆德县毛家沟村西甘肃、宁夏两省区交界处,路线全长51km。本项目全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采用80km/h,路基宽度采用24.5m。
本项目所经区域属内陆性季风气候,地处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度地带。由西向东依次为中低山的河谷川地、黄土丘陵沟壑山地和六盘山地,和本项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项目的环境与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环境污染防治方案及道路沿线及场区景观设计。
2 环境敏感区域分析
1)本项目的运营不可避免地会对沿线区域带来声环境影响,对沿线的声环境敏感目标造成噪声污染,应对受噪声危害的敏感点采取切实有效的降噪措施;
2)项目区涉及的水环境敏感点主要有:渝河、筛子河以及清水沟水库、庞庄水库、清凉水库和三里店水库。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加强管理,可有效避免对沿线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3)项目的建设将会对沿线附近的自然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对沿线较远的自然景观不会产生大的影响。环保设计中力求与原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防治结合,减少水土流失;绿化多选用乡土树种种植、减少植被破坏,保护自然环境。
3 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
3.1 声环境保护方案设计
针对噪声超标的敏感点通过降噪措施方案比选提出切实可行的噪声防治对策。堡子咀位于K33+414~K33+592路线两侧30m。路线以3m左右填方形式经过村庄,受影响的住户21户,近期预测超标4.0dB(夜间)设计拟采用被动防护措施:采用适合路基段布置的声屏障以及当地适用及降噪效果好的隔声窗。
3.2 自然保护区及水资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K5+910~K13+050路段7 140m以隧道形式穿越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项目采用了隧道的形式,并遵循了“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将高速公路” 隐”于其中,本次设计将对隧道洞门做专门的绿化设计。
路线在K12+500附近六盘山隧道右侧1km外为清凉水库,主体在隧道设计中采用全封闭的形式,公路在营运过程中将不会产生渗水影响水库的情况,因此,本次设计暂不考虑保护措施,但需做好项目营运期间的跟踪监测工作,适时采取措施。
4 道路沿线及场区景观设计
4.1 路侧景观设计
沿线路侧景观以林地景观、农田景观为主,风景优美,本段设计方案以林地景观和农田景观为背景,选用适合本段生长的本地乔灌木进行绿化设计。边坡平台种植乡土灌木柠条,与周围景观融合,在边坡坡脚护坡道位置种植彩叶小乔木紫叶李,增加景观效果;在边沟外侧隔离栅处,选择当地适应性强的大乔木杨树进行绿化,利用其生长高度,给人以视线引导的作用。同时,在边坡上,根据其护坡形式,适当栽植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小灌木,以达到稳定边坡,进化小环境的目的。
4.2 互通式立交景观设计
互通式立交区景观设计中以“生态建设”为主导思想,在立交方案设计中采用营造自然植物群落的设计手法。
隆德互通立交靠近隆德县城,绿化设计以“和谐自然”为主题,充分结合道路途径不同的景观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自然环境,整个立交的绿化设计给人一种自然生态林的感觉。植物配置主要以国槐、杨树、紫叶李、绣线菊、云杉、沙棘等为主,其互相搭配调和,季象变化明显,色彩变化丰富,层次感强烈。
4.3 收费站、隧道管理处绿化
收费站、隧道管理处都是工作和生活的场院。在对其进行绿化设计时考虑人的参与性,强调以人为本。本项目选用云杉、山杨、紫叶李、圆柏、芍药、绣线菊等乡土植物进行庭院园林式绿化配置,发挥植物的观赏功能。
5 结论
公路环境和景观设计是门新学科,值得公路建设者们不断学习、完善。环境保护措施要做到合理、有效,景观绿化设计要做到合理、美观和经济。本项目的一些设计方案值得类似项目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In this pap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andscape concept in highway design was summarized,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oint were analyzed. Secondly, waterproofing of pavement, environmental design principle of bridge tunnel were introduced. Finally, reasonable proposals were put forward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principle,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for the whole projec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perio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uiding the design of similar projects.
关键词: 公路设计;环境保护;景观设计
Key words: highway desig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092-02
0 引言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只是在修建完成后,在路基边坡上种植一些树木,作出一点绿化,在一些景观点位置作出一些装饰,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作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目前,人们已经开始转向在设计理念和设计做法上,充分考虑环保意识,从对环境保护不利因素着手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公路在前期设计工作中就从总体上选线阶段开始注重与方案结合,考虑其合理性,本着“以人为本,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对路线设计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考察,包括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水土的保持,道路两侧的居民生活点、所在区域内的生活饮用水以及生态水等方面,都要采取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从美学角度、艺术角度对公路进行相关的景观规划,全力打造自然、生态、和谐的公路路域景观。
1 现阶段公路设计中环保与景观概念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旨在对建设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对可能产生的水和噪声污染进行有效的防治,对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从营造优美、和谐、自然的景观出发,打造具有本项目自然、人文特色的公路景观。具体的设计内容为:“路线布设阶段生态环境的保护性设计,施工运营期大气、水、声环境的污染防治工程设计,公路边坡、施工场地、取弃土场等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路基两侧的绿化景观设计。”
根据本项目的定位、功能,结合沿线环境和地质地形条件,总体上以交通部提倡的“六个坚持、六个树立”设计新理念为指导思想,将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路线线位的布设以及公路各分项工程的形式选择和设计的全过程中,最终使本公路工程达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目的。
2 公路设计中的环境敏感点分析及对策措施
首先,经实地勘测和资料收集,在路线所经区域有无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路线区域内有无福利院和卫生院等声环境和大气环境敏感区,在路基用地范围内有无正在使用的水井等。
其次,还应注意路线路线附近有无对噪音要求较高的学校等。设计中应对施工期噪音做出专门规定,并要求在运营期,公路管理部门加强该处的噪音监测,如超过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需修建隔音墙。
路线区域沿线占地类型主要有水田、旱地和山林地等,公路建设对农业生态系统和林业生态系统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造成破坏。公路选线尽量少占农田,在弃土场的选址上亦考虑到尽量占用山林地,为节约土地资源再设置取土场时也需谨慎考虑,弃土场及施工临时用地在施工完成后,应要求利用提前收集的种植土复耕。
3 桥隧等其他情况
3.1 桥涵 在设置桥涵时,充分尊重农村路网、河流、小溪、农用灌溉及自然的排水系统的原始自然状态,适桥设桥、适涵设涵,不刻意通过压缩原始沟渠、河流、水系的过水断面和改移道路、沟渠来减少桥涵工程量,尽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秩序。
3.2 隧道 从安全、环保、占用土地资源等方面考虑,在高挖方地区应设置隧道。隧道设计时,采取早进洞、晚出洞,洞顶都是零填挖进洞,没有洞顶仰坡;根据地质、地形情况合理选择洞门形式,隧道排水应考虑洁污分离措施,设置沉砂池沉淀污水后再排放等。
3.3 平面交叉 总体设计、路线布设都应充分考虑了沿线居民的出行问题,将该区域内农村公路网与路线交叉的地方按照一定的间距设置平交,确保沿线居民都能快捷通达,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氛围。平面交叉的设置,应满足当地路网与本项目道路的衔接,满足通达、集散的功能,为当地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出行条件和发展经济的条件。
3.4 其他工程 为保证原有农村路网、农用灌溉、自然水系不中断,对部分被占用的灌溉沟渠、农村公路进行了改移恢复,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4 景观设计理念、原则及表现手法
4.1 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应以环保、自然、文明、和谐为理念。在环保的基础上,以自然植被的恢复为主,力求彰显人类文明的同时弱化人工痕迹,勾勒出一幅人、车、路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美丽画卷。
4.2 设计原则
4.2.1 因地制宜原则:结合道路的实际情况,在满通安全、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在树种的选择上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尽可能地选用乡土树种,并兼顾短期和长期的绿化效果。
4.2.2 师法自然原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和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工痕迹,采用不同的绿化手法协调、弥补和美化道路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不利影响。
4.2.3 崇尚文明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景观协调、美化、香化已成为公路的绿化水平、档次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本项目应适当利用当地引进驯化的外来树种的优势,丰富公路绿化物种的选择范围。
4.2.4 经济可行原则:设计过程考虑其经济性,以便于后期人工养护,尽量少维护甚至不维护,实现绿化景观工程的经济性。
4.3 表现手法 结合道路周边自然环境,在路幅范围内种植各种乡土植物,采用“遮、露、透”等手法,兼顾本项目旅游需求,但不刻意造型,不做硬质饰品,形成自然和谐的植物景观长廊效果。
5 施工中及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
在建设期间,公路建设方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各项环保工程的落实。环保工程与土建工程应同步进行,路基的边坡应同时开挖(填筑)、同时防护、同步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在运营期,公路管理部门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加强监测和管理,预防恶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并应制定相关的环保应急预案。
5.1 自然环境保护 ①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尽量保护坡口线范围内的林木;一般情况不得随意砍伐公路用地范围线至坡口线之间的草、灌木和乔木,尽量保留原生态植被效果;严禁砍伐公路用地范围外的林木。用地范围内的易于成活、可以移植的林木尽量移植在路外,待路域绿化时,作为绿化用植物。②临时用地范围内的树木尽量不砍或少砍,不准随意砍伐水土保护林。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不准砍伐征地以外的林木,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周围草地、灌木丛的损坏。③为防止侵蚀而采用的坡面植草植树措施是边坡绿化工程的一部分,它是一次性营造人工植物群落的工程措施,以使坡面迅速覆盖上植物,一方面在最短时间内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其它当地物种营造天然的生长环境。施工单位进场后应根据设计建议的草种做现场试验,如果发现草种长势不好,可以重新选择草种,选择的草种应具有下列特点:发芽早,生长快,能尽量覆盖坡面,根部连土性强,能防止表土侵蚀和流动,多年生,且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2 水环境保护 ①桥梁施工中严格管理制度,对施工机械定期检修,以免油料泄漏到河中污染水体,建筑材料冲洗的生产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水源,应设置沉淀池,沉淀后排放。②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应尽可能远离河流,妥善保管堆放,防止暴雨冲刷造成渗漏进入河流造成污染。部分施工用料若堆放在桥位附近,应在材料堆放场四周挖明沟,设沉沙井、挡墙等;各类材料应该备有防雨遮雨设施;拌和场、预制场应设置临时排水系统和沉淀池。③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严禁直接排入水体,应严格要求各施工队建立临时化粪池、除油池进行集中处理,并测试其PH值达到中性后才能排放。灰土搅拌场、沥青库等生产废水应除油、沉沙,并测试PH值达到中性后才能排放。④由于全线同时动工,进场人员多,施工时间长,施工队生活产生的粪便及其他固体垃圾对环境污染大,从环保角度应该要求各施工队与所在地乡镇、村取得协议及时清运,有用的生活垃圾可用于农田施肥,其他不可利用的固体垃圾要服从当地垃圾统一管理或取得地方同意后焚烧、填埋处理。⑤在运营期间,公路管理主体应加强管理,对路线经过河流路段制定必要的风险应急措施。
5.3 声环境保护 施工噪声在夜间干扰施工区沿线居民的休息。在施工时,尽量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夜间(22:00~6:00)在居民集中的路段应停止施工作业,严禁夜间打桩作业。夜间运输要采取减速缓行、禁止鸣笛等措施。
5.4 大气环境保护 ①灰土拌和站是施工期的主要固定污染源,在不加任何防止措施的条件下,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下风向150m范围内(浓度为2.0mg/m3),因此,对拌和设备应进行较好的密封,并加装二级除尘装置,对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劳动保护。站址应选在远离居民区或敏感点300m以上。②水泥、粉煤灰和石灰散装物料运输和临时存放,应采取防风遮挡措施,以减少起尘量。③全线施工配备洒水车,对环境敏感点路段内的施工道路或临时道路应经常进行洒水处理,以减少扬尘污染。
6 结论
①总结了现阶段公路设计中环保与景观概念。②分析了公路设计中对于环境敏感点的对策措施。③提出了对路基路面的防水,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环境设计原则。④对于整个工程的景观设计理念、原则、表现手法进行了总结。⑤对施工中及运营期环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傅伯杰等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 006-98).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98.
[4]夏惠荣,李键.高等级公路与生态环境.辽宁交通科技,1997,02.
[5]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生态学报,1999,02.
【关键词】公路设计;环境保护;景观设计
公路设计在考虑安全、耐久、便利性的同时,还要引进环保、美化和人文等景观设计理念,需要着重考虑道路景观设计改善行车环境,创造景观空间的特点,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到公路设计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道路基本功能的需求,已经转移到对环境保护和景观审美的需求。
1 环境保护设计原则
1.1 自然保护
施工环境保护,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保留路基范围外的树木,不能随意砍伐毁坏道路两边的灌木、树种、植被,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生态植被,路基范围内的树木可以移植到道路两边。在山区建设的公路,还要考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尽可能的保留原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表土侵蚀。
1.2 水文保护
道桥建设时,要严格监管,对机械设施定期维修,防治机械油料漏泄对水流造成污染,建筑废弃用材不能随意扔到水里,冲洗建筑材料的废水,要沉淀后再排入水中。施工中的化学用品,要妥善安排,在建筑工地设置临时排水设备,防止暴雨等自然灾害,对其冲刷流入河流,危害当地自然生态[1]。还有石灰搅拌场地、沥青库生产的废水。废水只有在检测PH为中性时才可以排放,而固体垃圾可以焚烧填埋处理的则要及时处理。在道路运营时期,如遇多雨季节,道路管理部门要定期做维修管理工作,在河流流经路段,加强巡查和做暴雨风险应急措施。
1.3 声环境保护
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噪音,在施工阶段会干扰到沿线居民休息和日常生活。所以施工单位要尽量使用噪音低的机械,把噪音大的机械施工时间段集中在白天,严禁夜间休息时间进行打桩作业[2]。施工夜间运输,要减速慢行,争取不用想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1.4 大气保护
道路施工基地建设,需要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搅拌是道路施工期的固体污染源,如果没有防尘防治措施,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将受到影响,下风向150米的范围内,粉尘浓度在2.0mg/m2。因此,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需要加装除尘装置,以减少空气粉尘污染。
2 景观设计原则
2.1 功能性
道路景观设计的首位条件是道路的功能性,以保障车辆安全、畅通无阻为前提。保障道路的功能性,是其设计的前提。但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可能不得不违背生态法则,改变道路周边的环境。一定情况下,想要保持道路的原本面貌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保障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生态进行补偿重塑,或者是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把工程建设为景观,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
2.2 自然优先性
在建设公路时,要遵从自然的特有规律,不能在破坏生态的前提下换取经济发展,否则将引发严峻的生态灾害。景观设计理应尊重自然环境的自在行,不能大肆破坏道路沿边的自然植被,或者将施工废弃物丢弃在施工场所。当前自然环境生态恶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因而,道路设计要考虑自然发展规律,促使公路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轨迹。道路建设对自然生态存在一定的干扰性,景观设计要将干扰程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设计构思以尊重自然为前提。
2.3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协调,道路景观的可持续性在于时间的延续。公路景观的组成系统范围较广,在进行设计时,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立足道路发展现状,在结构与布局上,设计出具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系统[3]。景观设计还体现在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上,道路景观是人对空间的审美情感体验,只有以“人为主体”的设计观念出发,景观设计才处于实体创造中。
2.4 地域性
公路沿线不仅仅有生态环境资源,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公路设计可以考虑地域文化,并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营造具备地域文化的道路景观,为使用道路人员提供具备本土特色的视觉享受,同时还宣扬了地方文化。公路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场所特征和社会精神面貌。在做景观设计时,可以发扬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增加公路景观的文化认同感。比如具备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在景观设计时可以良好的利用,既尊重了地域环境,又展现了地域风貌,是继承与发展理念的有效结合,促使公寓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3 公路设计的敏感点
3.1 隧道、桥涵
公路建设在设置桥涵时,要考虑路网、农田灌溉、夏季暴雨排水等系统,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尽可能的保持生态的原始秩序,不随意改动原始排水渠和流经水系。还有在挖掘隧道时,要在统筹视野上对安全、环保、土地占有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地质地形设计合理的方案,对洞门形式、洁污分析、沉沙沉淀做因地制宜的整合措施。
3.2 路面交叉
路面交叉,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路道边是否存在障碍物,是否影响居民的安全出行。正常情况下,一般采用间距设置平交,保障沿线居民出行快捷,营造道路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氛围,同时兼顾道路屏障设计,把道路两旁障碍物移除。
3.3 综合因素
道路建设在设计前,需要做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工作,勘察生态环境的敏感区。比如勘察路基范围内是否存在水井,对噪音要求较高的休养院和学校,或者又大气环境敏感场所。还有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少道路占用农田的现象发生。
4 结束语
从公路发展角度来看,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改善公路建设工程对地区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公路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为使用者营造人文和谐的行驶环境。环境保护和道路景观设计是当前公路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实践意义,希望能为公路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瑜,谢玮.浅谈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J].价值工程,2012,31(30):92-93.
【关键词】公路设计;环保保护;公路工程
前言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公路工程作为国家交通建设的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在满足了国民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影响问题,更有甚者,许多公路工程人员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对设计和建设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完全置之不理,导致生态环境的平衡遭到破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也给我国的公路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同其它建设工程相比较,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地域广,牵涉人口多,对社会、自然的影响都远远超过其他工程。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果在工程实施和环境中做选择,人们情愿放弃一项重大的公路工程,也不愿失去一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制约性可见一斑。因此,在公路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阶段,我们必须逐一对整个公路工程沿线的环境可能遭受的影响进行探究,在每个环节上都不能疏忽大意。
一、合理规划,重视选线
在公路设计时,线路走向可能经过居民集中区,也有可能经过农田、生态保护区等。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工程规模是否符合地理流域水资源的规划状况,而在一定程度上,工程的规模大小与工程影响环境程度成正比。所以说,在对整个流域的水土资源进行规划之后,每个原环境区域的开发目标自然而然地就确定了。在这种人为的规划模式下,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影响,虽然在当时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公路工程步入实施阶段,其对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管理人员务必谨慎对待。比如说山区公路应尽可能与原有地形、地貌相配合,注意平纵面设计,尽可能填挖平衡,避免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之后,由于工程的开挖、弃渣堆放和料场开采等一系列的施工活动,势必占用大量土地,使植被遭受一定的破坏,扰动地貌,加剧水土流失量,使得土壤中有机物等数量成批减少,植被难以恢复,造成水力侵蚀、一些岩壁土坡在外,给今后各种风沙的侵蚀创造了条件,对地貌景观构成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当地土质严重恶化,使生态系统丧失原有功能。因此,在公路设计中运用美学,要多方面收集资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综合全面考虑,提出切合实际的方案,确保公路设计和施工阶段到营运期,分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防治结合,改善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工程的建设在环境方面引起的负面影响是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的,乃至完全消除。提高公路现行设计质量,改善公路及其周围环境,增进交通安全和为司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点缀和丰富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是十分重要的,地形情况不同,公路线形组合应该随之变化。
二、原生态式的设计创新
在公路工程的设计阶段,设计部门除了依照相关的环保要求,对有关资料进行认真收集外,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设计好边坡的防护措施,并在保证边坡稳定的条件下,采用植被草皮对边坡进行植护;其次要尽可能地保留水资源体系的原始面貌,为本地生物创造合适的生活环境,在设计时遇到河流,务必遵循原河道自然形成的原则,保证河道自然蜿蜒,形成正常的河流地貌;最后还要注意工程的平衡填挖,科学、规范地取土、弃土,对农用耕地实施保护,尽量避免大填大挖等问题,弃土场地不能强占田地,布置要有利于土壤的集中堆放,在施工后期还应采取必要的绿化手段,附近荒地可以作为取土场地,并对取土坑尽可能地实施再次利用。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公路工程在给人类带来重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这一系列环保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居住环境与战略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公路工程进行设计也就势在必行了,这种手段不但可以对水土植被进行生态治理,还能通过再利用荒地实施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将生态环保同公路工程的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通过运用“因循自然、生态优先”的设计理念,对水域进行生态恢复时,可以很好地将原本污浊不堪的水域变成生机盎然、充满自然气息的地方。在这种原场地遭受污染的情形下,设计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因此,这就需要他们采取生态治理与恢复的创新方法,开展公路工程的设计工作。比如,青藏线路设计时,如何针对高原实施生态治理与恢复,无疑是设计内容是重要部分,这其中包括恢复植被等以及处理不必要的物质等措施,最终结合地方水域生态特点,将公路工程设计成为既满足人们需求和充分发挥其交通功能,又能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三、绿化种植,注重公路与自然的协调
公路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路构造物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尤其是公路穿越旅游区或旅游景点时,如何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就更为重要。打一个比方,绿化种植好比是给模特穿上新装,公路设计中绿化种植的细部处理同样是这个道理,通过一些花草山水,对于公路设计无疑是锦上添花之作。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于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设发展标准生态化线路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和必然趋势。对于平原微丘区,地势比较平缓,路基的填、挖不大,平、纵曲线半径都很大。因此,视线不易受到限制,透视可以很远,不过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单调,这时应当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和美化处理来进行协调。
公路工程完成以后,要开始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这其中对于公路风沙问题,绿化种植作业极其重要。植物生长离不开水,但对水的需求量以及季节关系,不同植物表现出来的赖水性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养护工作。由于公路沿线绿化植物,而植物的生长和成型时期通常大于公路建设的工期,因此,公路绿化工程的质量通常要在竣工后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定型。绿化种植的细部处理主要包括处理植物及给公路与自然的协调、过渡和衔接关系,合理选择植物的形态、色彩和质感,加上层次的变化,往往可以给公路沿线的景观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
四、其他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由于公路施工的再生产活动,排放一些施工废水与污水在所难免,这其中悬浮物的含量极高,若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势必会污染到当地的生活用水、大气质量。另外,由于公路工程投资大、规模大等特点,导致土方工程量十分巨大,在开挖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扩散到空气中,会对环境产生不利效果,还有就是施工车辆排放的尾气与燃煤废气对周围的空气也会造成污染。大中型公路工程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中对工艺、机械设备的依赖性极强,这也导致在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或运用尖端施工工艺时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比如在开挖山体时爆破施工产生的噪音,钻机、桩机等大型机械和运输机动车的噪声级振动,对附近居民、动物的视听环境构成很大威胁,使他们难以正常作息,这种噪音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最后,因为公路工程大多数是在野外开展,生活条件与卫生条件远远达不到正常的生活水平,这种环境下,很容易让一些传染病、流行病得到传播,由此对工程项目构成了隐藏的危险,也必然会影响到沿线居民的生活、身体状况。此外,在新建或迁建城镇,迁建和复建附属设施时,也会给环境带来一定影响,这其中移民动迁阶段,也容易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这些方面施工人员都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网络技术 高速公路建设 管理模式 创新
一、高速公路发展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中的基本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一直以来都体现着党和政府在社会管理发展活动中秉承的思想,政府具体将这一思想贯彻和落实到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上,就是要求我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高速公路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最终达到以人为本为原则,完成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向社会及公众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畅通的通行条件是落实发展理念人本化的具体体现,其核心要求是养好公路,保证畅通。高速公路管理的重点问题在于公路养护,面对一条动辄上百公里的高速公路,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基于网络技术环境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Transportation来实现公路养护的现代化管理。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完成将空间具体信息转换成可视化数字系统,将高速公路沿线的路况车辆信息空间的分析变得简洁明了,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同时也为管理人员在高速公路运行养护工作的过程里提供了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最终使得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有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高速公路管理项目分工专业化
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很多行业领域在分工上越来越细化,应用的各项技术也不断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也不例外。由于在高速公路管理项目中具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困难变得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基于网络技术的管理软件的应用设计与开发。而这些管理软件同样需要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这样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才会具备针对性。
网络分布式管理项目分工的附属系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网络自动化办公平台,它主要包括个人管理办公处理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维护系统;第二,网络项目管理平台,主要涉及到一些具体公路建设项目的管理,如投资控制子系统、合同管理子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综合查询子系统等等;第三,网络业务数据采集,主要由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计量支付系统所构成。正是由于这些分工明细化的管理软件应用到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当中,才实现了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确保了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三、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关系到高速公路工程的质量以及运营后通行高速公路车辆人员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在对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的监督过程中,管理部门要组织专门的质量管理人员,确保高速公路每一个工序的施工都按照所规定的程序进行。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仅仅靠人的监督还不能保证标准化施工的完善。因此,管理部门引进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施工的标准化操作很有必要。
例如,在某段山区高速公路修筑的工程中要开挖隧道,由于隧道施工的条件限制,质量管理人员不可能经常进入隧道里对具体的施工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监督。这时公路建设管理部门采用网络通信技术,在隧道内安装实时监控以及地质监测设备,隧道内施工的情况显示在外部的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上就会一目了然,以达到质量监控的目的,保障施工的质量安全。
四、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要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就必须将先进的工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控制传感技术等多种综合技术应用到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中来,这是一项基于网络环境下需要长时期发展的系统工程。其中,实现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要尽快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全国交通联网传输系统。
该传输系统基于网络环境下,以中央信息管理中心为控制主体,一直辐射到下属的地方信息管理分中心、各运营公司管理中心,最后到具体的收费站网点,这样一个整体的信息化网络系统组建起来需要无数的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电线电缆、监控设备等网络传输方式。
五、高速公路日常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追求管理效果的精益求精和尽善尽美,高速公路日常管理要做到精细化,提高执行力才是最为关键的要素,这主要依靠高速公路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精细化管理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日常活动的精细化管理。当今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中,既懂得建设项目的日常化管理,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型管理人才少之又少。高速公路建设管理部门应该将网络技术知识普及到每一个管理人员身上,让他们掌握新型的网络科学技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网络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创新式的管理模式给我国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管理中只有做到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运用,交通运输部提出“五化”工作要求才能够得到彻底地贯彻。
参考文献:
[1]杜丽英,王万德.试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全程环境监理[J].建设监理,2010(09)
[2]王一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研究[J].交通财会,2009(04)
关键词:铁路;建设项目;生态农业;生态修复;生态示范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27-03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山区铁路工程建设进入新一轮的。作为与东部地区主要交通枢纽,青藏铁路的建设运营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2],与此同时,为实现地区社会经济整体性提高,地区内部铁路交通路网工程建设也迫在眉睫[3]。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农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必将成为全国乃是世界关注的热点[4],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环境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解决了因工程建设所带来的负面环境问题,但就国家、省部级大型铁路工程项目而言,其建设宗旨是为改善和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发展水平,在这一层面上,原有针对工程项目自身所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及环境保护措施成效略显不足[5]。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和研究较多[6~7],但是关于利用工程项目自身优势开发利用区域优质资源,促进和引导线路周围区域建设持续经济型生态农业方面的工作与研究鲜见报道,而积极有效的促进引导对于区域生态农业转型、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仅就西部山区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生态修复过程中有关工程周围经济生态型农业建设引导方面提出一管之见,抛砖引玉。
一、西部山区生态环境与铁路工程建设构成矛盾统一体
西部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铁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具有长距离、带状分布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其受区域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其他工程项目更为明显[8~9]。西部山区普遍具有生态环境脆弱[10]、植被覆盖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风蚀作用强烈、降雨年内分布不均等不良环境特征[11~12],在铁路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阶段都存在着自然灾害干扰的风险[12~13],由此产生一系列附加的环境防护措施而增加工程量与工程投资。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同样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工程占地而降低土地利用面积、生态承载力等指标,施工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污染物影响着区域环境质量。虽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措施及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这种影响,但环境质量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这种负面效应可能是永久性的或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原有水平[5,12,13]。
铁路工程项目面临着来自外部及自身双重环境压力。不良的外部环境影响着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而工程本身对外部环境的扰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同样制约着工程建设,而问题的根源是区域环境质量不高、环境容量与承载力低等因素决定的。因此,提高区域各项生态环境指标成为实现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西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条件和问题
经济生态农业水平落后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的关键。农业生产是西部山区最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区域交通、通讯闭塞,农产品输出较为困难;生产成本投入不足、产品产出质量数量低,贫困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1];生活、生产能源主要来源于周边林地或灌丛,进而导致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于产生[13];落后的经济水平决定落后社会意识的产生,西部山区人口增长速度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11]。西部山区落后的经济生态农业水平决定了区域居民只能依靠现有山区资源维持生存,当农业生产收入无法通过作物产出质的改变而提高时,耕作面积量的改变就成为原始的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进而形成以人类活动干扰为表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14]。
西部山区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西部山地农业具有与平原、丘陵等地区不同的背景条件,其农业发展系统化建设过程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区域具有适宜某一物种或相似物种生长的优质气候、土壤等条件,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困难条件制约了其生长规模[15],这点类似于一些经济价值高、产量低的物种对其生长环境要求也极其苛刻一样。例如,西南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区域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57.7小时,无霜期320天,多年平均气温为19.3℃,日照多,太阳辐射强,光热资源极其丰富,是特质级烤烟种植的理想种植场所,但农业水资源匮乏,降雨年内分配不均,水土流失严重等负面生产条件导致烤烟种植一度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16]。“一江两河”区域同样也存在着相似的特点,区域优厚的农业气候条件适宜某些经济型物种的生存[17],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18],但因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等要求限制了其种植规模[19],导致区域内仍以种植小麦、青稞等耐旱性常规作物为主[11]。
三、工程项目区生态修复保护与开发的一些思考
1.生态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解决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因素是关键
目前在西部经济生态农业生产“非适宜区”之所以生产水平不发达、经济落后,并非其所有背景因素不满足农业发展建设,而是农业生产要素中某一水平素质的限制影响了特质资源的发挥,即便这些地区的特质资源往往丰富到了某一物种生长需求的极限。如何将这些“落后区”、“非宜农区”建设成为“良种区”、“优质区”,充分利用区域特质资源解决农业发展瓶颈因素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也是解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
工程探索、实践与示范能有效破除瓶颈,实现经济生态农业规模发展。我们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西南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进行相关基础内容的研究,区域气候雨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优越的农业气候条件是优质烤烟、蚕桑、甘蔗等经济作物生产的前提,但水资源匮乏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限制了经济作物的规模种植,仅在一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进行小范围种植,经过与当地居民、政府官员交流、座谈,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建设了“长藤结瓜”、“微型水窖池”等田间水利设施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20~21],并通过等高固氮植物篱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并进行了科技示范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推广。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区域已经形成了以烤烟、蚕桑、甘蔗为主的经济生态农业产业,农户与地方政府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2,13,16]。境内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基本杜绝,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成为维持其经济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而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自发行为。
2.传统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不足
传统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方式存在资金来源匮乏、技术相对保守、工程施工困难、示范区选址局限等诸多因素困扰。我们在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开展等高固氮植物篱相关内容的研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植物篱为基础的山区复合经济示范区建设。在近二十年工作过程中,我们总结发现目前国内偏远山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陷入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目前国内多数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主体单位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也会结合研究课题进行小规模的示范区建设。两者均存在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首先拟建立经济生态示范区的地区多数属于相对贫困、落后的区域,政府部门财力相对有限[22];其次科研院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工作,示范区建设多作为研究基础而设立,这也决定示范区建设规模多数很小。技术上,政府部门多采用学习考察的方式将其他区域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搬移过来,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抑制因素,进而因效益不明显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示范效果;科研院校技术实力较为丰富,但工程经验较为欠缺,对示范区建设的结构单元、施工组织方式、资金运用等方面都较为薄弱。工程施工方面,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均采用雇佣当地社区居民来解决施工人员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施工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多以追求即时利益为劳动目的,其本身并不具备工程质量责任承担者的能力。因此,在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上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况且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本身又缺乏工程监督职能。示范区选择问题上,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局限于资金匮乏多选择一至两处较有代表性地域进行示范区建设。首先通过土地租用的方式从农户手中购买示范区建设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建设完成后交由农户自行管理。期间农户会以农作物损失、土壤扰动损失等缘由提高土地租用成本或迫使施工中断。
经济生态农业的示范建设一直都作为西部山区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多的不利因素使示范建设过程变得困难和漫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示范作用的效果和最初目的。
3.铁路建设项目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技术优势对于促进沿线经济生态农业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西部山区铁路施工取弃土场、弃渣场、大临工程等多成斑块状分布在铁路沿线两侧,建设后期生态治理根据临时工程占地性质而采用复垦、绿化等措施进行修复,多以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补偿工程占地为目的。生态修复工程目的过于单一,没有充分发挥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相对丰富的经济、技术、工程优势。铁路建设项目具体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上,铁路项目投资中具备生态修复专向治理资金,改变原有生态修复措施投资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投入。(2)技术上,铁路设计部门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铁路设计涵盖国内全部和国际部分区域。在铁路设计的同时,涉猎并掌握了国内多数地区乃至国外较为先进的经济生态农业设计理念及方法,且在设计过程中多与科研院校等部门进行合作交流,在生态农业建设设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3)工程上,铁路建设拥有一支优秀且庞大的施工建设队伍,能根据设计单位的设计思想进行工程实施。(4)载体上,取弃土场、弃渣场、大临工程等项目面积大,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条件;位置分散又能起到良好的分散辐射作用。
铁路建设环境保护设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以待生态修复的临时工程为载体,借助铁路建设项目工程优势,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进行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1)调查分析沿线农业资源特征;(2)通过走访、座谈及基础资料分析的方法判定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结分析经济生态农业规模化的瓶颈因素;(3)总结区域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4)筛选、评价工程技术措施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5)提出利用临时用地进行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工程设计方案;(6)监督并配合施工单位进行方案实施;(7)建立铁路工程对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8)与地方政府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不断完善技术体系。
四、结论
铁路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不能仅限于以植物种植。目前铁路工程建设大力提倡进行生态补偿机制,传统生态补偿多采用路基边坡、取弃土场、大临工程表层的植被覆盖。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铁路建设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生态相容性,降低了工程建设的生态扰动强度,但沿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并未朝向良好趋势迈进。农业“三料”匮乏、农业水平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多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作用仍在发生,工程建设永久性占地特别是耕地占用对沿线居民个体的农业生产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短期的土地赔付无法解决土地长期收益断裂问题。因此,铁路工程建设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根本上促进和推动铁路沿线的农业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收入是逐步提高西部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生态保护实体化工程设计是铁路工程生态修复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铁路建设工程的生态修复设计仅限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的,针对工程项目所带来的不利生态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多数并未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以及工程本身生态修复内容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贡献问题,而这两者往往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有机体,以铁路建设生态示范工程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反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对于铁路安全运营、降低维护成本、延长使用周期等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研究[J].铁道经济研究,2009,(2):27-30.
[2]张世聪.青藏铁路通车对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梁书民,厉为民,白石.青藏铁路对城市(镇)发展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06,(4):15-18.
[4]章轲.孙红烈: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将不可逆转[J].环境保护,2006,(13):25-27.
[5]吕冬梅,白晓军.铁路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与现阶段存在问题的探讨[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保护,2009,(36):255-257.
[6]李海峡,马金晔.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195.
[7]谢汉生,李耀增,姜海波.新建茂湛铁路对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9,(36):234-237.
[8]邵琳,林柏梁.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沙漠铁路环境影响评价[J].铁道学报,2009,(5):84-89.
[9]谢永胜.浅谈铁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J].海峡科学:铁道科技,2005,(9):39-40.
[10]李友根.浅析西部农村环境承载力[J].生态环境,2009,(10):130-133.
[11]马玉恒.西部开发战略下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4.
[12]唐亚,孙辉,谢嘉穗,等.中国西部山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J].山地学报,2003,(1):1-8.
[13]唐亚,陈克明,谢嘉穗,等.论固氮植物在山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1999,(1):73-78.
[14]刘淑珍,范建容,朱平一,等.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环境灾害成因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1,(2):25-30.
[15]樊勇,李晓思.西部地区资源开发中的矛盾及求解――从发展合理性的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09,(5):98-101.
[16]张炎周,等.高固氮植物篱对横断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2,(1):9-14.
[17]杜军,胡军,周保琴,等.一江两河流域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1):141-145.
[18]孙维,余成群,李少伟,等.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19]杨本津,刘厚田.”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农业生态环境及其保护途径[J].环境科学研究,1997,(1):46-51.
[20] Yang Wu,Ya Tang and Chengmin Huang.Harvesting of rainwater and brooklets water to increase mount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 case study from a dry valley of southwestern China.Narural Resources Forum,2009,(1):39-48(SCI).
关键词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038-02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高速公路的发展促进了地区间人力、物资、信息的交流,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下,高速公路建设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高速公路的基本功能要求,而忽略了环保效应与景观效应。通过对高速公路自然景观及其构造物的新颖设计,把单一的公路工程建设变为复合的交通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公路工程质量,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而且优美舒适的公路景观系统会使司乘人员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心理方面,均感到旅途的快速、畅通、安全和舒适,从而达到功能、经济和美观的统一。
1 高速公路绿化设计的重要性
绿化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它与生态学、环境学、生物学、美学、自然地理学和路桥工程及历史、文学、艺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既要满足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又能改善视觉质量,保障行车舒适以及提高公路景观。
绿化景观设计应根据项目区的地域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植物生长条件,采用具有符合项目区自然环境及人文内涵的绿化景观设计,以及相应的养护管理技术,以期获得良好的绿化景观效果。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适地、适树、适量的理念,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采用当地植物种类,达到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一致。
2 绿化景观设计目标:尊重自然、还原自然。
2.1设计理念
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应结合项目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在设计理念上采用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和恢复性设计相结合的生态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尊重自然,保护利用
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的减少对项目建设区域原有生态环境保护利用。
2)尊重科学,符合规律
绿化景观设计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地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尊重科学,特别是要符合生态学的规律。
3)因地制宜,适地适物
根据不同的现状和资源条件,设计相应的生境类型,认真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
4)合理布局,满足功能
从高速公路各个区域绿地的性质和功能出发,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进行合理布局,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
5)种类多样,季相变化
大多数园林植物其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在种植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四季景色,应用较多的植物种类,使园林环境在每一个季节都有代表性的特色景观。
6)密度适宜,远近结合
植物种植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植物生长发育景观效果和绿地功能的发挥,在绿化设计中综合考虑乔、灌、地被植物的种植比例及种植密度。
2.2设计原则
通过对每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特点的归纳与分析,以及对项目区域路网规划、交通量发展、交通组织分析、工程总体规划及现状的充分认识,为保障实现高速公路的使用功能,绿化景观设计应采用如下设计原则:
1)项目建设融于周边环境,最大限度的降低高速公路对所经区域自然环境的破坏;
2)“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经济实用、景观协调、易于管护”的原则贯穿整个设计过程;
3)在设计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借景、障景的手法,在景观设计时,周边环境景观效果好的就露出来,不种树或少种树,景观效果不好的就采用苗木密植的形式进行适当遮挡;充分做到路中有景,景中有路,使乘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 的审美愉悦感;
4)绿化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公路的线形布局、地域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特点,全盘考虑、统一规划,紧紧围绕“生态路、景观路”等指导思想,在资源节约的基础上讲求实效;
5)景观设计应根据项目区的气候、土质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当地树木及植被,尽量减少绿化造价。
2.3突出主题
在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前,应调查清楚项目区的自然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景观设计最好的就是对周边环境的尊重,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从而做到高速公路与周边环境的充分融合。在绿化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山、水、田、人四方面的熔融结合,在互通立交 、服务区、停车区、养护工区、收费站等绿化景观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
2.4设计思路
2.4.1公路中央分隔带及路基两侧绿化设计
在北方地区,中央分隔带一般采用以桧柏为主,合理的选择花灌木间植形式,在变化中求统一。桧柏能够起到防眩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花灌木提高绿化景观,美化路容。
路基两侧绿化设计,植物选择考虑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植物,边坡种植紫穗槐、荆条、杠柳等耐旱、耐瘠薄、已于养护、固沙能力强的植物,护坡道种植色叶植物及开花植物如紫叶李、红叶碧桃、海棠等花灌木,边沟外侧种植一排杨树,隔离栅内侧种植一排野蔷薇。
2.4.2互通区绿化设计
根据高速公路与被交路关系,绿化设计分为重点互通绿化和一般互通绿化设计,针对被交路的功能和等级确定绿化景观设计手法。被交路为城市道路的一般运用城市园林式景观设计手法;被交路为干线公路和乡村道路时一般运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园林设计手法,以防护为主,绿化构图。
2.4.3收费站服务区绿化设计
收费站、养护工区、服务区、管理处等绿化景观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划分和植物配置,以建筑物为主体,在传统园林艺术基础上,结合现代园林表现手法,并以山石、水面与植物造景相结合,人文园林与农业文明相融合,达到观赏、休闲、提环境质量的目的。
收费站、养护工区、管理处在绿化设计中结合站区所在区域,设计能够体现当地特色。
绿化整体布置采用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结合、色叶开花结合的配置原则,森林式栽植。
3 结论
本文结合高速公路的使用功能,对高速公路如何进行绿化景观设计进行探讨,以寻求合理的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手法。在高速公路绿化景观建设过程中,还应结合公路线性特征、公路特点、功能要求及项目区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等实际情况灵活的选用绿化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字:公路景观设计、线形协调性、表现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深人人心,我国公路的建设理念也开始从重经济效益向重环境效益转变;从单纯注重量的增长,向注重景观、环境方向转变。但由于我国对于公路景观研究起步较晚,在高速公路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其表现如下:
高速公路选线强调地质和社会经济因素,忽视对沿线景观的保护;
重视环境影响评价中物质环境的污染评价,忽视景观美学和视觉影响评价;
注重高速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忽视与沿线景观的协调;
高速公路规划设计阶段对景观设计强调不够;
公路景观设计
公路景观设计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是以视觉原理、色彩学、美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主体包括公路线形、公路景观的表现手法、景观地域分异规律、公路景观构成、公路景观序列和公路景观评价等内容。
图 1:公路景观包含的内容
2.1 公路的线形协调设计
公路路线的线形,由于地形、地物、地址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平面上是由直线段、缓和曲线段和圆曲线段构成的,在总体上由直线、平曲线和竖曲线构成的,因此它是一条空间曲线。要达到美学效果,必须处理好公路与环境的协调问题,以及公路线形自身的协调问题。
图 2:公路线性协调的内容
2.1.1公路与环境的协调
进行景观设计时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第一,线形规划布置阶段:首先要处理好线形与地形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高等级公路与城镇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根据公路选线“近城不进城”的原则,应遵循三种模式:一是路线“绕城而过”,适用于小城市或城镇;二是路线与功能相近的环线合并过境,适用于大城市;三是采用连接线将高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系统连接在一起。
第二,线形设计阶段:平面线形设计首先要注意线形本身平纵面的空间组合,构筑良好的立体线形,以满足视线诱导要求。其次,应尽量避免线形是孤立存在的或生硬地割断自然景观和视觉空间。
2.1.2公路线形自身元素协调
高等级公路行车速度高,线形应当充分协调,考虑平纵横线形的平衡,保持线形设计的一致性。
平曲线与竖曲线配合
平曲线与竖曲线配合是指把平曲线与竖曲线一一对应, 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变坡点重合在同一点。而且平曲线要比竖曲线长。线形这样组合可以在视觉上产生诱导驾驶员的效果,而且平顺。如果平曲线与竖曲线错开,竖曲线顶点,又是平曲线起点,驾驶员的视线受挡,不能预知路线走向。
平曲线和竖曲线大小保持均衡
平曲线和竖曲线重合,其中一方长而缓,应当避免另一方短而急。不可形成在一个平曲线内多次变坡,包括几个竖曲线;或在一个竖曲线内多次转弯,包括几个平曲线。这样的组合,小的一方看上去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失去视觉平衡。
公路景观表现手法
在表现公路景观时,可利用多种造园艺术手法,包括借景、对景、障景、框景和夹景。
公路景观的借景是借用路域以外的远景,或远山、或绿水、或村落等等,对道路使用者视觉能起到良好效果的景观设计手法。
对景原指园林设计中,静观或动观时安排在游人正前方的,用于点缀、烘托或陪衬其他景物不可缺少的一些景物,借以免除视觉中的寂寞感。
障景又称抑景,在园林中凡是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均为障景。高等级公路的沿线一些不够美观和不能暴露的一些地区和物体可采用障景的艺术手法,利用植物或景石来隐蔽。
框景是利用树干树枝所形成的框、山洞的洞框等,有选择的摄取另一空间的景色,好似一幅嵌于镜框中的图画。这种利用景框所观赏的景物称为框景。
夹景较多地运用于道路景观设计中。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线很宽,而其中又并非全部景色都很动人,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视线两侧的较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数列、山石、建筑等加以隐蔽,形成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
公路景观序列
公路景观随着公路的走向呈带状分布,这就形成了串珠状景观序列。高等级公路景观序列构成要素中,包含线要素和点要素两个方面,在这两方面要素中,各包含若干要素,如图
图 3:公路景观序列要素
4.1 线要素
公路线形
线形是高等级公路景观序列的主线,是整条公路景观的主线,也是景观序列的骨架。路线设计中对公路的平、纵、横三个面应进行综合设计,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一条线型设计优良的道路,在视觉上能诱导视线,使司乘人员预见前方的路况,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安全感和舒适感,还能得到视觉上的满足,轻松愉快的旅行。
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是景观序列重要组成要素。中央分隔带可以分隔交通,诱导驾驶员视线,以利于车辆安全高速的通行,而且在夜间防止眩光,将眩光引起的事故减少到最低,因此其宽度必须满足设计的要求。
边坡
高等级公路的边坡景观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图案色相富于变化,是景观序列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沿公路主线两侧的边坡景观设计,是高速公路连续景观“线”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坡景观绿化主要对边坡有防护、美化作用。
4.2 点要素
立交区
互通立交中的景观设计是诸多点要素中最多变的一个,有着较大的可塑性,是景观序列中的亮点。立交区追求视觉效果上的舒适性,是高速公路对外的窗口。
桥梁
桥梁不仅担负着跨越江河湖海连接两岸交通的重任,而且在体现当地环境个性、组织空间环境和交通活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桥梁在比例与尺度、韵律与变化、对比与协调等诸多方面具有美学属性,在景观序列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隧道
隧道是视觉效应的突变点,也是视野的明显开合点,是景观序列的理想分界点。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隧道洞口设计中比较重要的是体现总体设计和层次设计相结合的思想。
国外景观设计的启发
国外高速公路建设起步早,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对于沿线环境的保护与景观设计非常重视,强调高速公路景观应综合考虑景观美化功能、生态功能、同周边环境协调功能、交通附属设施功能等多方面的结合,使高速公路建设与沿线景观融为一体。本文对比国内外公路景观设计程序提出以下建议:
景观设计贯彻于公路建设的全过程,加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协作,鼓励公众参与;
深入理论研究,制定相关的指导规范;
组成环境、景观专家团,强调风景园林师在公路景观设计中的作用,突出公路景观的地域特色;
制定相关的景观建设规定和激励政策;
参考文献:
[1] 叶亚丽.山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C].长安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