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7 09:46: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节奏音乐和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幼儿 音乐 节奏感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伴随着人类的听力的产生而产生,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就对一些敲打物品产生的声音非常感兴趣。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兴趣爱好进行培养的话,它就会慢慢的消失,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音乐培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那么,如何培幼儿的音乐细胞呢?这也是广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研究的一个问题。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处在一个非常的特殊的时期,他们能够感受到声音产生的美,但是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也就是说幼儿对音乐只是一种本能的接受和瞬间的触摸。如何才能够让幼儿扑捉到音乐基石,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才是幼儿园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做的。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要想让幼儿很好的掌握和体会音乐就要让幼儿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只有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才能够使幼儿感受到节奏感的美,真正的体会到音乐中情绪,从而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美。然而一个在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就是幼儿的年龄太小,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因此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与中小学生相比就困难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结合儿童的心里认知和学习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工作者很早就总结出了这样一句教育的真理:“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即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对于幼儿而言更是如此。兴趣和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对于幼儿而言由于认知的局限不可能根据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其学习主要是依靠的自己的喜好来做出选择。年龄和心里的局限使得幼儿的这种兴趣往往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也就是说的幼儿的兴趣不太稳定,对于音乐也是如此,这就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工作者要善于扑捉幼儿的兴趣并对之加以引导使其兴趣越加浓厚从而更深入的进行学习。
对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也要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激发幼儿对节奏感的兴趣。音乐和美术体育不同,美术体育可以通过身体的多个器官去感受但是音乐只能通过听觉去感受,这就使得音乐更具有抽象性,从而也就增加了学习时的困难。对于节奏,幼儿可以听到,但是,要想真正的把握这种节奏感就比较困难了。节奏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风声、雨声以及各种昆虫鸟兽的鸣叫都是节奏,这些节奏不仅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因此,在节奏感的教育中就可以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培养,告诉他们这些节奏是什么,还可以把幼儿带入产生这些节奏的真实的环境之中使之慢慢的接触和体会。比如说下雨的时候让学生感受雨的节奏,还可以把一些小动物和小鸟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体会这些昆虫和小鸟鸣叫的节奏。通过和大自然进行接触,让幼儿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是激发幼儿节奏兴趣的一种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同敲打来制造不同的音乐节奏,使幼儿感受到不仅可以在大自然中聆听不同的节奏,还可以自己制造出不同的节奏,这样既可以体会到制造节奏的乐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节奏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与节奏的接触,幼儿体会到了节奏了并开始对节奏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基础。但是,我们知道音乐主要是用听觉来体会,比较单一,如果长时间的单单依靠听觉来体会和学习节奏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幼儿对节奏感的兴趣也会随着这种单一的学习会很快的淡化,从而不利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和以后对音乐的学习。所以,在培养节奏感的时候,还以加入一些身体动作,这种动作要由幼儿根据自己对节奏感的感受自行表演,即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和节奏的同时,自由的舒展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感受。这种根据节奏自由舒展身体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幼儿对节奏感的认识,还可以训练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他们听辩节奏。
节奏感也好,身体动作也好,都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兴趣,但是音乐最终还是一门听觉艺术,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和节奏最终都不能离开听觉,所以对于幼儿听觉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让学生仔细的体会这些声音,并慢慢地体味其中的变化,去体会其中的规律,从而更深刻地对节奏和音乐进行把握和理解。
节奏的体会和学习,最终还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因此节奏最终还是要融入到音乐中融入到歌曲之中,所以在节奏感的培养中还要结合歌曲的学习进行。但是,在歌曲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如《火车开了》,在联系时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歌曲的练习不仅是节奏的最终归宿,也是培养培养幼儿节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音乐和节奏是每一个幼儿都具备的潜能,但是出于认知和学习的局限,这种潜能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够持久。通过身体的舒展和歌曲的练习,相信在幼儿教育中,只要我们坚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合理地引导,相信我们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上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J].新课程(教研),2010,(01).
[2]吴江虹.节奏――音乐活动的生命线――浅谈幼儿节奏感地培养[J].才智, 2008,(02).
[3]金艳.浅谈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
1.音乐和舞蹈同属生命的艺术。在与音乐相关的众多姐妹艺术中,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的表现对象和主题都以生命为主线,抒发人类对生命力表达的渴望。在音乐家和舞蹈家的眼中,巍峨绵延的群山,柔静悠远的清泉,翱翔天际的飞鸟,脱缰奔驰的野马,清晨沐浴的第一滴甘露,春雨后悄然滋长的新芽,都是跃动的生命,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知觉感受。当我们置身于艺术海洋,欣赏艺术作品时,其生命的真实与灵动立刻会跃然于心。在交响乐《沃尔塔瓦河》流畅、悠扬的旋律中,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坚韧;在舞蹈《春苗》活泼、富于张力的表演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跃动。音乐和舞蹈通过音符、节奏、旋律、动作、构图表现生命的灵动,而人类在演进中所留下的物质足迹,也给音乐和舞蹈艺术留下了可诠释的生命客体。
2.音乐和舞蹈都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有效手段。著名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曾说:“音乐可以是人类万能的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法国舞蹈家诺维尔也说:“舞蹈包含着成为所有语言中最为雄辩的一种语言的一切必要条件。”音乐和舞蹈都能通过各自的艺术形式表达人类的情感。回溯遥远的蛮荒年代,先民们为了祈求上天不要降灾祸于人类,请“巫”与上天沟通。“巫”也就是当时的音乐家,他们通过唱“通灵之声”跳“祭灵之舞”向上天请愿,以祛灾除祸。先民们正是通过歌舞传达其敬畏上天、渴望丰收和平安的愿望的。《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汉代的《毛诗序》进—步阐述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和舞蹈这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能力早已为中西各民族掌握。两者所共有的心理基础,为其学科交叉提供了可能。
3.音乐和舞蹈都能为人们理解作品提供想象空间。音乐直接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形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像,才能把声音转化为一种客观世界的形象。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向人们展现现实世界的。这种表达看似具体,但在表达某种境况、情境时仍是抽象的,现代舞就经常用抽象的动作表现“死亡”“重生”等概念性内容。观众只能通过想象完成对这种内容的理解。因此,音乐和舞蹈在表演时都给观众或听众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从各自角度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富于个性的、具有能动想象力的欣赏有利于音乐深入主体的内心,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喜爱与认同。激发想象与联想为音乐与舞蹈的学科交叉提供了条件。
二、音乐和舞蹈相交叉的本体特点
1.节奏。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郎格认为,艺术之所以生动、感人,根本原因在于它与人的生命结构、生命形式有对应关系,有内在的相似性。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和人类生命力为目的的音乐和舞蹈,其最显著的共同特点就是节奏。节奏是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无论音乐还是舞蹈,都是以节奏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即使那些没有实际音乐出现的现代主义音乐如《3’11》或是没有音乐伴奏的非洲土著舞蹈,其表演也无不时刻渗透着节奏因素。节奏之所以成为音乐和舞蹈表现生命的必要手段,是因为生命是有律动的,有紧张、松弛、激动、放松,这与节奏有同质性。所以,当我们听到欢快的歌曲,看到活泼的舞蹈时,心情也会跟着明朗积极起来,而听到悲伤的,看到悲戚的舞蹈时,心情也会随之深沉忧郁。人类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节奏和人类生命有相似性。舞蹈表演中最强调的“呼吸”就是生命最直接的体现方式。舞蹈表演中的呼吸和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呼吸_样,有内在的节奏。节奏贯穿音乐与舞蹈的始终。
2.旋律。旋律又叫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而组成的音的线条。它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是感情的符号。旋律似乎有_种神奇的力量,把作者的万千思绪渗入到听众心里。内涵深刻、优美又别具特色的旋律是音乐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条件,也是精品舞蹈得以出现的先决因素。音乐通过旋律表现悲喜,通过旋律的起伏变化表现感情。舞蹈通过音乐的旋律强化舞蹈动作,在很多时候,舞蹈动作的编排是根据音乐的旋律设定的。_个著名的舞蹈家曾经说过,好的旋律是舞蹈成功的一半。两种艺术形式之于旋律,虽然一个是直接的(旋律本身就是音乐,是音乐的灵魂);_个是间接的(舞蹈动作通过与旋律结合完成思想传达,但二者都肯定旋律的重要性。优美的旋律为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提供了有效的媒介,也为二者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提供了基础。
三、音乐教育中介入舞蹈因素的可行性
1.音乐教育中渗透舞蹈因素可以强化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舞蹈因素的介入是理解音乐的必要补充。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舞蹈是时空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音乐对于表现内容的传达是抽象的,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也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该特质_方面有利于一些艺术造诣高、理论水平强的听者发挥想象力,进行二度创作;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一些理论知识缺乏、对音乐不甚了解的人的理解。处于基础教育中的学生,由于对于社会文化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是有限的,因此在单纯听音乐的过程中,很难产生合乎音乐内涵的丰富的想象,这时舞蹈因素的介入就可以加强对于音乐艺术形象的理解。将音乐听赏和舞蹈表演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内涵,有助于帮助他们对自己音乐反应产生更强的意识,以增强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例如,我们在欣赏音乐剧《猫》时,如果仅听音乐,我们很难想象音乐每个部分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当音乐配上舞蹈和戏剧表演之后,我们对该音乐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记忆。人们只有对事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有可能对其产生兴趣。让学生们“懂”是激发其兴趣的第一步。
关键词:幼儿 音乐节奏 探索
音乐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令人愉快的音乐和美的形象,潜移默化感染幼儿,在构建音乐教育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如何将音乐活动融入环境、学习和游戏活动,使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互相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对担任过保教主任又转为办公室主任的我来说在参与培养幼儿音乐节奏的探索研究中感触颇多。
从申请课题初期,撰写开题报告,依托奥服音乐教育模式,我们踏踏实实从幼儿音乐节奏培养入手,根据课程节奏的重难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律动训练。不但可以强化幼儿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可减缓教学坡度,为新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授增加了情趣,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一、音乐节奏教育源于生活
在着手课题研究初期,许多教师常常为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而烦恼。其实,一切源于生活,只要留心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就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音乐活动主题,从而由此扩展开来成为主题系列。如各种节日就是很好的契机:迎新年、三八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譬如以端午节为主题起点,可以扩展出“屈原”、“粽子”、“香包”、“彩线”等艺术活动形式,在音乐中朗诵屈原诗句、用五彩线做五线谱、香包和小彩粽当音符,根据摆出的乐谱引导幼儿拍打出节奏唱出旋律。这些活动主题不仅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而且加强了幼儿对传统节日教育的同时,通过朗诵、拍节奏、唱旋律等音乐活动形式,使幼儿的艺术教育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习得多种知识,也符合现今倡导的整合教育理念。
二、以游戏的形式挖掘幼儿的兴趣
把音乐节奏和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最佳途径之一。音乐游戏能使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消除内心的紧张,增强自信心,提高应变能力。在音乐游戏中,幼儿自然地、毫无困难地学习了情感表达方式,在角色扮演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培养了他们的幽默感,密切了幼儿对集体的情感。
三、幼儿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生活逻辑
幼儿的生活是一个感知的生活、感情的生活和自由创造的生活;幼儿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是知觉的、充满情感的。因而在进行音乐节奏培养时首先要做到整体化的艺术教育,不能割裂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如同样是“节奏”,音乐中有节奏,文学、绘画、舞蹈中也有节奏。如果教师让幼儿感受节奏,可以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以及自然和社会中蕴涵的节奏。其次,给幼儿提供儿童化的艺术欣赏、创作和表达的机会。教师要走进幼儿的精神世界,和幼儿一起用他们的眼光来理解艺术,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
四、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使之在玩中学练节奏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音乐骨骼。在讲授《妈妈的高跟鞋》一课时,先讲生活中的节奏,小朋友穿自己的鞋走路和穿上妈妈的鞋走路有什么不同,然后介绍乐曲是如何表现这种不同,并在自己的身体上打出节奏。幼儿通过聆听乐曲,不仅饶有兴趣地获得了本课具有的舞蹈性节奏,而且自然引发动觉反应,用肢体语言去再现音乐,反映情感,从而发展了出自幼儿自身音乐节奏体验的即兴创造能力。
五、平缓过渡使幼儿在无意之中提升各种能力
新知识对幼儿来讲就像一座陡峭的高山,爬起来很艰难。而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做的就是把难度设计成一个个平缓的坡度,让孩子们轻轻松松到达山顶,在具体操作方面,我们应始终遵循的原则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顺势而行。
具体针对节奏而言,我们应抓住幼儿潜在的节奏意识,并加以挖掘,让孩子们主动发挥出来。我们知道人人都有节奏感,只是强弱有异、快慢有别。在听到音乐和有规律的声响时我们会不由自主打拍子,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点头欢笑、心情愉快,这些都是每个人潜在的节奏感在起作用,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契机,使之充分发挥,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化解难度。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断动脑筋、想办法,设计一段段合理的坡度,带领孩子们攻克一个个立在面前的困难,最终攀登到理想的顶端。
六、合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音乐与美术学科间的联系
1.1、音乐和美术间存在本质的同构性
音乐和美术两者在本质上都受到生理以及感情的影响,因此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内在联系,而且其本身最大的不同也表现在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音乐主要表现在其节奏、音色、旋律以及音调等多个方面,而美术不同,美术主要是以构图、线条以及色彩的形势来直接塑造出其所具有的艺术形象,并以此来渲染出艺术感染力。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都是以人的情感、价值观念来作为其主要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以此来实现其审美意境的有效传达,促使其精神世界真正获得升华。而且在西方的家庭式教育过程当中,就主要包含了最为基础的音乐和美术学科的教育。特别是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形势之下,美术教育开始寻求更多的发展,所以将音乐融入道美术教育当中直接和艺术的形势追求产生了共鸣,而这本身也是拓展学科教育综合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1.2、音乐和美术情感属性
情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音乐和美术两者都是通过情感来传达人类内在的精神感受,像贝多芬的《命运》、《第五交响曲》等都直接向人们展示出了悲壮的情景。在音乐当中主人公和命运间的挣扎和搏斗都是以一种激烈的节奏和强劲的旋律来直接展现。而在素描绘画作品《血衣》当中所传达出得情感就和音乐这种情感的表现不谋而合,所以正是因为两者在情感上所存在的同构性特点,促使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建立起对于音乐运用的可行性及主动性,所以音乐对于欣赏着情绪的改良也会直接对欣赏着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音乐本身所产生的情绪模式可直接通过音乐来建立起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从而帮助学生们从情感的角度来建立和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从而以此来帮助学生们从情感的层面来深入理解美术作品当中的深刻涵义,最终促使音乐能够有效的运用在美术的启蒙及创作教学当中。
1.3、学科教育理念的同源性
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来说,音乐和美术两者本身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因为其在教育的理念上存在着相应的方法和观念,都可以结合自由、综合性探索、以及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林来进行。在美国的艺术教育标准当中就曾明确的指出建立门类艺术必须要和其他类型的学科产生一定的联系。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直接指出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习领域之一,主要强调学生们应当在音乐、艺术、舞蹈以及戏剧、媒体等几个方面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以此来获得其中的学习经验。而且英国教育部也直接公布了美术课程的重要标准,主要要求其必须采用分科的形式直接加入道跨学科内容的课程类型当中,以此来开展综合性的教学。如今综合式教学的形势在我国纷纷涌现,必然会成为往后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
2、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2.1、通过节奏和构图的形式实现
节奏在音乐理论当中主要是通过各种长短相同或者迥异的时间单位来进行有组织的序列,主要包含了一种强弱的因素在其中。同时音乐当中的节奏也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声部织体的疏密、和声以及配音色的迅速变化,及其调性布局和曲体结构等进行有节奏的表现,因此其对于音乐的形势美以及情感表现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可以直接通过音乐节奏的概念来直接获取到旋律及情感的运动变化。而美术的构图概念则同样反映出了一种运动化发展的趋势,同时相应的艺术作品也可以直接通过形象的组织以及空间的布局,还有其具体的位置关系来展现。因此在美术教育当中,教育者可以直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美术的详细构图来促使两者的运动特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以此来帮助学生们真正理解美术的概念和意境。
2.2、旋律和形式语言来实现
旋律主要指其单音方面的连续进行,主要和节奏、和声两者统称为音乐方面的三大主要要素,其中音高就是构成旋律的主要因素。不过,实际中的旋律通常都是伴随着节奏而产生的,因此其本身根本离不开速度、音色及音量等多种因素的有效配合。而在美术教育当中,不论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是结合主题来直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其对于作品的画面旋律感以及节奏旋律间的层次关系等都提出了非常高得要求。所以以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虽然能够促使学生通过画面来直观的观察道作品的节奏及旋律,但却直接失去了从其他角度理解和感受艺术的机会,所以,如果学生能够从听觉上来享受到感官愉悦,那么学生将更加深入及全面的接受艺术综合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真正通过美的角度来看待并理解艺术。这种旋律和形式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了旋律的图式表达、线条感及其形式美等多种方式,而这种形式美,则通常采取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均衡以及重复与旋转的方式来加以体现。
2.3、音响和张力来实现
以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为例,书中对于视觉艺术张力产生的真正原因作出了相应的诠释,而在艺术作品当中的张力主要也是通过形体本身的方向、形状以及所具备的亮度值来直接改变其所产生的效力来直接体现。不过在美术的教育教学当中,通常美术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考虑如何促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容易方便的解决并理解这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并促使其直接成为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一视觉艺术作品张力的关键所在。而且阿恩海姆直接认为这本身是一种张力倾向,促使其通过某种知觉来直接感受艺术作品在运动之后而直接产生的张力,其本身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产生相应的运动幻觉;二是运动倾向直接引发人们的运动经验。不过,在引导学生们产生视觉联想,从而直接感受造型艺术张力的教学过程当中,美术教育通常都可不借助音响的效果来引发学生们对于视听的感受,而直接启发学生们对于视觉艺术张力的注意。而音响却可直接通过所创造的音域空间来帮助美术教学中学生们对于空间和张力的充分理解。
3、结语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节奏感
著名儿童音乐学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不可脱离节奏而存在,不管任何旋律,一旦脱离了节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能称之为旋律。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有它确切的定义的,要从多方面去观察、去研究、去定义,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节奏,是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有的研究者认为: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音乐是运动着的艺术,但凡在实践中运动的事物都存在着规律,在音乐中主要表现为节奏。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是音乐的骨架和命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是音乐的起点和终点。
一、培养幼儿感受与表达节奏的必要性
幼儿时期的艺术活动主要是动作、音乐、语言三者的有机融合。它们不断进行融合最基础的还是因为节奏感,节奏在人的情感中可以迸发出活力和情感艺术行为,并且可以打动人心。通过音乐的素质和音乐的表现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节奏感不但可以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还可以对幼儿的身心以及平衡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塑造幼儿音乐教育必须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例如,《听着鼓声走》的游戏,我站在幼儿中间,我边敲边带动幼儿一起走,当幼儿听到慢慢的敲鼓声时,他们就慢慢地走;当幼儿听到鼓声急促时,就高兴地跑起来;当听到鼓声停时,他们就变成木头人不动了。这时,让幼儿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动作,鼓励每位幼儿尽量地都摆出与别人不同的造型动作。在游戏中,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停的变化,提高了幼儿感知节奏的能力,同时发展了脑与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动作的韵律性增强,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节奏感受力和表现力。
二、培养节奏感受力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
要加强对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加深幼儿对于音乐的共鸣,还要重视改善教学方法,为节奏感受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1.加强语言节奏的训练
节奏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幼儿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语言节奏教学是音乐节奏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节奏同语言节奏密切相关,就其本身而言,语言具有生动和丰富的节奏性,人都是在语言的环境中成长的,所以对于幼儿来说,从语言节奏入手,让他们有效理解和掌握音乐节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在具体的语言节奏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可以多角度地选材。如,古诗《江南》《静夜思》;儿歌《太阳和苹果》《一片黄叶》;散文《春雨的色彩》《小松鼠的大尾巴》等题材,给幼儿示范,示范时注意语言要平缓清晰,节奏要抑扬顿挫、快慢得当,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表现力。将这些作为语言节奏的基本要素融入幼儿熟悉的素材中,使语句富有节奏感,让幼儿去模仿和学习。比如,在古诗的朗诵过程中,古诗朗朗上口,多能合乐而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的方式,让幼儿在音乐的世界中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教师的朗诵应抑扬顿挫,注意读出诗句的节奏。如,诵读《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幼儿对诗歌的整体感受,从而提高幼儿学习和诵读古诗的兴趣。这样在提高节奏教学有效性,提高幼儿节奏感受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以演唱的形式体验节奏
演唱儿歌,可以帮助幼儿体验儿歌鲜明的节奏,又能帮助幼儿记忆所学的内容,还能活跃活动气氛,促进幼儿主动、积极、有效地学习。如,《小老鼠上灯台》节奏明快,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把每一段的结尾作适当处理,使儿歌更富有情趣、充满动感,引导幼儿边拍打节奏边朗诵。如果能够给儿歌谱上曲子,教幼儿演唱儿歌,幼儿不仅能很快学会演唱儿歌,同时节奏感受力也能更进一步地提高。
三、在语言活动中渗透音乐教育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听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好像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炼、优美、富有感彩的词汇,因此音乐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还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1.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如,在散文《秋天》中,幼儿对秋天的景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就让幼儿随着音乐节奏以说唱的形式来介绍自己发现的秋天的秘密。幼儿中出现了这样的语言说唱节奏:“金色的秋天来到了,片片的落叶像蝴蝶;金色的秋天来到了,一行行的大雁往南飞……”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语言教育渗透到音乐活动中
音乐是听觉艺术,教学中以听觉为先导,可以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而语言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语言必须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于是在音乐教学中的“听”,就不是让幼儿盲目地去听,而是调动和激发幼儿的形象思维,发展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使幼儿用心走进音乐中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如,欣赏独奏曲《天鹅》时,请幼儿认真倾听后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有的说很优美,有的说很忧伤,有的说想流泪,有的说很想家,有的说很安静,有的说在寻找自己的同伴……幼儿在聆听乐曲时通过谈话、想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那一串串音符、节奏以及旋律变化的背后,凭着幼儿对音乐的特别情感和特殊领悟力,他们都会编出不同的故事。他们的想象力也是极其丰富的,不同性质的乐曲会给他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激发无穷的想象。由此可见,任何学习不会只是某个领域的学习活动,任何活动都可以实现领域间的渗透,不同领域的经验常常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音乐教育中的语言因素,使它们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益,教师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78.
舞蹈中的节奏感是人们在跳舞时通过改变形体和动作的组合来完成表现出的感知能力和具体反映,它不仅可以让一个舞蹈准确地表达舞蹈的内涵,而且节奏的韵律也增强了少儿身体的协调性。少儿对节奏感意识很强,通过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促进其音乐素养的提高,让少儿能够在玩中完成舞蹈教学的任务,使其身心健康和谐成长,这也是培养少儿节奏感的重要意义。
一、节奏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节奏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因此,节奏在舞蹈教学中也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少儿舞蹈教学而言,音乐是第一课,舞蹈的动作必须配合音乐来进行,舞蹈的意境必须依托音乐来展现,从音乐入手,引导少儿感受意境,感知节奏,让少儿在舞蹈动作中掌握音乐的律动,形成对音乐节奏的敏感性,使少儿在舞蹈活动中对音乐节奏逐渐获得层次性的认知与发展。
(一)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舞蹈离不开节奏,节奏是舞蹈的骨骼,是支撑舞蹈的基础要素之一。在约翰?马丁的《舞蹈概论》一书就曾说到:“所有形式的舞蹈均包含了三项原则:动作是基本的材料,动觉的移情作用是其交流方式,而人体按照节奏运动则是其目标。”他认为人体按照一定的节奏进行运动是舞蹈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舞蹈的最终目标所在,也就是说,节奏在舞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个舞蹈中,节奏的变化可以让人对舞蹈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感觉,例如,快速的节奏会给人以一种热烈和喜庆的感觉,让人听到节奏就想随着音乐和节奏翩翩起舞,如《春节序曲》、《金蛇狂舞》等作品;舒缓的节奏会给人以一种恬静和安逸的心情,让人听到音乐节奏就想静静地去回忆,如《春江花月夜》等作品,还有的音乐节奏让人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忧伤,如《二泉映月》等作品??不同的节奏,随着它的轻重、强弱、长短、缓急给人太多的想象,让人随着鲜明的韵律用身体表现着自己对美的感受。
(二)节奏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舞蹈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门类,它是通过人们的肢体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让观众能够从他们的肢体语言来了解舞蹈的情感。之前我们了解到节奏感的训练在舞蹈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就必须清楚其教育的重心应该在培养少儿的舞蹈的感受能力上和舞蹈的表现能力上。初步培养少儿的舞蹈节奏感和韵律感,能让他们体验到舞蹈带来的美的享受,把节奏的训练和肢体语言贯穿于整个舞蹈教育之中,这才是我们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目的。在舞蹈教学中,节奏感是少儿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它是将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有律动的进程进行了一种情绪化的表现,能够准确灵活地掌握节奏,对提升孩子的节奏的韵律美、准确再现舞蹈的神韵具有一定的功能,而对这种节奏的培养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途径的。
二、少儿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节奏感
我们了解到了节奏感在舞蹈中的地位,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就舞蹈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对节奏感的培训,这也就涉及到如何培养节奏感、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少儿的节奏感等问题。
(一)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的方法突出舞蹈教学中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游戏是少儿对这个世界最直接的认知手段,我们要利用少儿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而不会让他们感觉他们是在“学习”舞蹈,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你所教授的内容,这也是我在这里所提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首先,选择一个好的音乐对完成教育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当把孩子们熟悉的儿歌拿出来,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跟随音乐做出肢体动作。我们将舞蹈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加入,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用一些喜欢的事物,如一件玩具或一个卡通的小帽子等等,他们就会在游戏玩闹中学习到了节奏,让他们在快乐中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快乐。在舞蹈节奏训练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日常见到的东西,比如学一只小鸭子走路,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对节奏的模仿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其次,要选用一些适合少儿学习的教学方法,并要注意在舞蹈教学中运用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在少年儿童成长的不同时期,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不同少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让孩子们能够直接、准确地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他们才能够在学习中准确而形象地表现音乐和舞蹈。最后,要在舞蹈教学中让学生增加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舞蹈和节奏感的训练中增强快乐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在舞蹈教学的节奏训练中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在学会了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给予他们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舞蹈编排,让他们真正地在舞蹈中表现自己,这也会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舞蹈的美的存在。群众文化舞蹈辅导员所面对的孩子,并不能完全按照学院派的方式方法去做高强度的训练,一旦方法不正确,容易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因此,群众文化舞蹈辅导员只有根据不同主题、不同音乐、不同形式的舞蹈来拓宽少儿对舞蹈艺术的认识。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接触这门艺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少儿对舞蹈艺术的创新意识,才能达到辅导工作的预期效果。
(二)强调和重复是对节奏训练最好的巩固
在舞蹈教学中,孩子在学习中可以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但在过段时间的练习时,就会减少或忘记这些东西,这就是没有很好地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在训练中对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巩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为以后的舞蹈教学打好基础,但如果一味地舞蹈学习中重复、重复,就会让孩子们感到乏味、无趣,这会让孩子失去想学舞蹈的兴趣。我们可以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变化速度或形式的方式来保持或增强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如在学习节奏变化中,我们就可以采用老师在前面走,孩子们在后面跟的形式,老师在走的时候可根据音乐的要求不时地改变走步的速度,这时,孩子们必须要仔细地观察和模仿老师的速度,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也不会踩到别的小朋友的脚上,这时的孩子已经不是在学习舞蹈和节奏,而是用一种“玩”的心态在与别的小朋友和老师进行交流。另外,还可随机改变一首乐曲的节奏,让少儿表现不同节奏下舞蹈动作的快慢变化,以一曲多用的方式引导少儿体验不同节奏下动作频率的改变:如,正常音乐节奏下进行普通的走步动作,加快节奏则变成跳跃或跑动等动作,而放慢节奏则变成了蜗牛爬、大熊走……这样,避免了舞蹈动作单一练习的枯燥乏味,同时也锻炼了少儿对节奏快慢变换的判断与表现。当我们感觉到这时的节奏已经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或快没有兴趣时,这时又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变化动作(动作变化不能太大),让孩子能够在前面的节奏中又一次将“玩”带入到学习中。所在,在整个的训练中,老师不是用语言来指挥孩子要如何去作,而是将学变为玩,这样可以很好地巩固舞蹈教学的内容。
(三)创编节奏是少儿对节奏的掌握与运用的最好验证
无论任何一门艺术都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舞蹈艺术也不例外。在我们对孩子们进行初步、系统的舞蹈训练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编排自己的舞蹈,这是对舞蹈艺术的本质的最终追求,也是孩子们表现的最美的舞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我们最主要的是在培养孩子对舞蹈的兴趣,所以,如何在玩中学就成为了我们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正如吕艺生教授所认为的那样:“只有职业舞蹈教育,而没有普及舞蹈教育,是不完整的舞蹈教育;一个国家没有艺术的普及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让孩子们参加舞蹈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文化馆少儿舞蹈辅导员对舞蹈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舞蹈口述表达技巧和能力有一定基础,并能够在舞蹈形象及动作变化上给予少儿舞蹈最好的指导时,就需要提高自身舞蹈创编作能力,在编舞过程中能够体会和感受到舞蹈带来的激情、节奏、律动,并将这种感受和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为舞蹈创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节奏;音乐教育;训练
节奏是音乐音响的根本,在构成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节奏、旋律、和声)旋律与和声都必须依附或借助于节奏,绝不能离开节奏而单独存在。节奏是体现生命的运动、风格、韵律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说。有运动就有节奏,节奏在人类之前并不依赖人类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说节奏是音乐中最早显现出来的艺术,渗透在音乐形式的纵横结构之中。由此见之,节奏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的产生与发展
丹第(V.d’lndy.1851-1931)在《音乐创作教程》中说:“节奏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在天体的运行,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迭,生命的兴衰,特别是人类生活和语言之中。”节奏起源于万物,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先产生的要素也是节奏。早在远古时期,当音律乐器还没有出现时,人类的祖先已经会用打击乐器来演奏音乐。他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敲打出有节律的变化多样的节奏。原始部落的音乐中,除了节奏几乎没有其它音乐要素,他们运用敲击的节奏及呼唤来表达他们不同的情绪内涵,运用于祭祀、庆典、狂欢的活动中。
随着音律乐器的产生,人们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旋律上来,有意无意淡化了节奏的作用。从十六世纪西方的教会音乐到浪漫派音乐之间二三百年的音乐作品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十六世纪的西方教会音乐,为了使人们内心世界得以宁静和超脱,他们单纯追求旋律的美感,节奏较自由。到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逐渐转到主调音乐,其节奏也是比较简单的。它是以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重音为基础构成节奏支柱。而旋律上则运用连续扩展的方法来突出和增强音乐的内涵,从而构成了巴洛克的音乐风格。①古典主义时期,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古典乐派,以主调音乐为主追求和声色彩,讲究旋律表现,直到后来的浪漫派音乐,无不受维也纳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只不过在和声上做了一些改进,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仅此而已,节奏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由此可见,从西方教会音乐到巴洛克的音乐作品,再到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作为音乐骨架和灵魂的节奏,其地位和作用就这样被淡忘和削弱了,这正是传统音乐教学法只注重旋律与和声而忽视节奏的历史原因。
在某些欧洲以外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受到以维也纳乐派为代表的传统音乐的影响,而是按照本民族特有的方式发展继承了“节奏”的观念。如拉丁美洲的拉丁音乐、中国戏曲、中国民间打击乐曲以及亚、非、拉美等地许多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其节奏技巧都相当高明。音乐大师们通过吸收拉丁音乐特有的节奏因素,发展形成了爵士乐和摇滚乐。在爵士音乐中,节奏起着主导作用,打破常规的律动,重音切分的出现使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摇滚乐是从爵士乐中发展而来的,而摇滚乐在节奏上有了新的突破,节奏内容更为复杂多样,侧重于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摇滚节奏已广泛运用于各种音乐题材,已成为音乐生活中一大主流。鲜明的区别于传统音乐形式,并为广大听众所接受,从现代音乐到爵士乐、摇滚乐,节奏的表现功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从节奏开始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当婴儿还在母体时,就感受到母亲心脏有规律的跳动,这种有规律的跳动可以刺激婴儿体验稳定,感受节拍。母亲的心脏跳动,便赋予了人们最原始的节奏本能,正如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②通过节奏的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与本能,能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他要求老师尽可能的发现和研究儿童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所以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应该从节奏启蒙,这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和生理需求。当幼儿听到有规律的节奏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而对音高的辨别就比较模糊,对旋律性较强的乐曲比较难接受。所以在幼儿还不能唱好音准的阶段不要过早的进行旋律训练,而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事物入手,借助于手脚拍打或打击乐玩具进行节奏练习,从游戏中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这样可以使儿童感到身心愉快,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循序渐进,使儿童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理解长短、强弱的区别,逐步把握“节奏”这种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三、高师音乐教育中设立节奏课
高师音乐教育的针对性是中小学音乐普及与音乐教育。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音乐专业高考较低的文化分数线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突击报考音乐专业,从而造成目前各高师院校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极大。根据调查,有很多学生对节奏的准确性,感知敏锐度不高,对节奏型以及较复杂节奏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比如钢琴专业的学生,有的钢琴学习已经很多年了,但对一些基本的节奏型掌握还不够准确,在单手弹奏时节奏更是一团糟。所以说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加入一些相对独立的节奏课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节拍、节奏以及较为复杂的特殊节奏,加上双声部及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培养他们精确、敏捷而生动的节奏感。
1.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节拍与节奏在音乐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节拍是指有相同的时间片段,有强弱的循环重复。而节奏则是有长短不同的音符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通过节拍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节拍重音,体会节拍感与律动感,并能准确把握好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形象及不同的律动特征。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二拍子和三拍子是节拍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容易掌握。二拍子由于强弱拍的均衡出现,体现了节拍的刚健性和平稳性;而三拍子由于一强两弱的不均衡节拍出现,给人一种活跃、跳动、旋转的音乐风格,更具有动感及流畅性。
节奏则是音乐音响的根本,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基础是单纯音符,最小的节奏单位是由单纯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不同的节奏型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表情。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同节奏型的不同音乐情感的表现。例如:
这条节奏可以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用嘴念节奏,手打拍子。也可以用右手打节奏左手打拍子。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还可以两个学生一人打节奏一人打节拍进行练习,或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打节拍一组打节奏进行练习。这样他们可以互相牵制,克服赶拍与拖拍现象。例如:
右手
左手
2.二声部节奏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用双手打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声部。例如:
右手
左手
也可以唱一个旋律声部敲击一个节奏声部。例如:
唱旋律
打节奏
3.多声部节奏练习
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打出各种不同声部的节奏。例如:4/4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以上练习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两人、三人一组进行练习。在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力度、音色的变化打出节奏中的音乐来。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乐曲的演奏或演唱水平,增强他们的表现能力,还可以进行一些变重音的特殊节奏练习。例如:4/4
这是个很简单的节奏型,按照常规出现的律动是强、弱、次强、弱。如此循环重复,就显得单调缺乏推动感。通过节奏重音的变化,其律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4/4
这种奏法是四连音三过法,是一种复合型节奏。另外还可以变化出一些切分重音节奏。例如:4/4
通过重音的变化这些节奏的推动力及音乐表现力大大增强。将这些节奏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运用到旋律与和声中去,便会产生其特的音乐效果。
总之,节奏教学与训练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术性、理论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打好音乐基础以及音乐教育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节奏表现力丰富而复杂,重视节奏训练,探索节奏奥妙,开创音乐更为广阔的新领域。
注释:
①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4月 378页。
②达尔克罗兹.《节奏 音乐和教育》(rhythm,Music and
Education) 118页
参考文献:
[1]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3]谢嘉幸,杨莹萱,孙海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5]缪裴言 力 林能杰编著.《日本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9年5月
[6]李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7]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年4月
众所周知,“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是教育界这几年来最为热切的呼声, 教育源于生活,又能促进生活的发展。而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此,只要教师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节奏教学,通过拍手、踏脚、摇曳等身体运动的方法,启发学生设计熟悉的、生活中的动作,如摆钟、敲钉、走路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节奏、学习节奏,进而准确地再现节奏、创编节奏,我相信,在教学中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操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生活中的节奏。
二、培养学生感受与表现生活中的节奏。
三、训练学生模仿再现生活中的节奏。
培养学生准确模仿再现生活中的节奏,并非一日之功,通过学习与实践,我找到几种比较有效的训练方法。
(3)、通过“声势”模仿训练。
四、培养学生创编节奏的能力。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表达,去和同伴们分享。为了很好的发挥孩子的想象与创造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创编能力的培养。
1、语言节奏创编
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生活化节奏创编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声音节奏创编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的节奏创编方式。这种让学生直接参与的方法可使他们获得更深的体验,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认识二分节奏、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及十六分节奏之后,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动作来创编妈妈拖地、洗衣、剁肉等各种劳动节奏的快慢。
3、生活器具节奏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