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6 10:55: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异同,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从媒介环境看,电视与新媒体关系是互为竞争又相互融合
首先,新媒体节目主持人与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从事的各自媒介环境是有差别的,在不同的媒介背景下,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就不完全一样,节目主持人得按照所从事的具体媒体环境进行相应的话语传播,有声语言创作。因此,要了解新媒体节目主持人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异同,先要弄清楚二者媒介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大的媒介环境角度,近年总有人喊出“视频瓦解电视”的“宣言”,不可否认,已经吸引了5.64亿中国网民的互联网的自制视频点击量屡创新高。视频毫不掩饰地瓦解着电视的版图,可是视频会取代电视吗?我们在新媒体和电视的竞争中可以发现两者的融合之势。例如,2012年由浙江卫视主办的《中国好声音》栏目与搜狐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搜狐视频将独揽包括《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综艺内容及其衍生产品的独家新媒体权益,同时通过举办网络通道选拔优秀学员直通《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国好声音》在网络平台上持续升温。此举被认为是中国在线视频乃至电视行业发展至今影响力最大的战略合作。同样的,2013年优酷的自制栏目《晓说》也进驻东方卫视,等等事例说明,新媒体与电视有竞争又相互融合。
既然融合,二者肯定有不同又有相似点,那么,新媒体与电视的异同具体在哪些方面呢?相同的是,新媒体与电视都是大众传播,都是技术催生的传播媒介,不同的是,二者的传播方式存在差异,新媒体的传播是非线性传播,而电视是线性传播,新媒体传播途径是交互式的,大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交流讨论,传播信息,所以,新媒体时代,人人是记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同时,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较之电视传播更快更即时。但是,电视传播比新媒体传播更具权威性。这样,了解了二者融合竞争关系和两者之间的异同,新媒体节目主持人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在不同媒介环境中明确定位自己,在相应语境下游刃有余地进行创作。
二、 电视和新媒体人才使用机制和运作机制建设的新思考――处于不断发展和摸索的动态变化中
面对新媒体的竞争,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在不断的寻求创新。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不少的主持人,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像杨锦麟,马东等离开电视媒体,转而投向新媒体的平台。2012年马东正式宣布离开央视,加盟视频网站爱奇艺,担纲首席内容官一职,全面负责爱奇艺内容采编与制作工作。
一批电视节目主持人转而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这背后到底隐藏了一些什么原因,是不是电视人才使用和运作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呢?关于电视人才使用和运作机制问题,首先应该追溯到电视体制机制这一根源上,目前,我国的电视体制就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在这种杂糅属性的体制下,电视从业人员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如何维系电视媒体双重身份的平衡,如何让“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这本身存在悖论的两个轮子达到协调一致,中国电视传媒的双重属性困惑了许多电视人,拿电视新闻传播来说,正如孙玉胜如此描述《焦点访谈》的复杂角色“一方面,它肩负着沉甸甸的舆论导向使命,它要符合政治和政策导向的要求,另一方面,它承载着厚重的观众期待,它要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能同时还要符合新闻传播和电视表现规律,在规律的约束中参与不同类节目的竞争,形成稳定收视”复杂的角色定位使电视新闻从业者处于矛盾的漩涡中,价值取向呈现分裂,这种传媒角色的模糊阻碍了传播主体的内在发展动力。因此,电视人才使用和运行机制上,更要有充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譬如建立充足的人、财、物保障机制,在人力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最大限度激发从业者积极性,同时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考察交流和业务素质培养的机会等等。相对的,在新媒体体制下,节目制作比电视节目制作空间大,新媒体主持人较电视节目主持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新媒体为主持人提供的机会更多。比如,自媒体视频脱口秀节目的出现,高晓松的《晓说》抑或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凸显了新媒体主持人更多的话语权利和创作空间大的优势,但是优势显现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新媒体尽管在话语权利和创作空间上占有优势,却没有电视媒体的强大权威性,而且话语权利一味膨胀,失去底线的话,负面的传播效果也会随之出现,这就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电视台体制下,生产的内容质量高而且更加真实可信,公信力好,受众对其传播内容的信任和依赖感更强。简言之,电视台制作节目的水准和人才较新媒体都占着得天独厚的绝对优势。
可见,无论是电视台还是新媒体在人才使用和运行机制上都有优势和弱势,只有在未来发展中扬长避短,动态变化中探索前行,完善人才使用和运行机制,双方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对于受众心理的再分析
对于受众这方面,新媒体似乎更受欢迎。这是为什么?现在都说人人都是电视台,人人都是主持人,传媒需要互动性。尤其是在新媒体视频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相对于电视的即时性和可放弃性,导致电视必然是个喜新厌旧的内容平台,观众的不耐烦直接驱动着电视人的创新力。大数据时代,使得新媒体可以详细,全方位的,隐形的,科学的获得受众的心理需求,相对于电视,新媒体视频更像是为受众量身打造的。大数据时代,不仅意味着信息或数据量的巨大,还意味着对于数据的处理、分析、分享、挖掘等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新媒体由于其技术特征,可以很便利的搜集大量的数据,并且可以对这些海量数据分析,发现更精确的受众需求,然后给其加上用户享受个性化满足的外表,能够给予个性满足的体验,完成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而且由于移动化和社交化服务的结合,更能够产生用户数据,从而促使新媒体更加占有大数据分析的优势。
其实新媒体的这种量身打造方式,电视媒体可以借鉴。通过打造互动性生产平台、多渠道传播主要是将新媒体作为电视节目传播的重要渠道等方式,实现大数据分析,生产出内容优质并且可以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的节目。譬如,许多电视台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手机电视客户端等。通过官网、微薄、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建立多种互动渠道,打造出了一个互动性的生产平台,强化与受众近距离接触的优势,实现深入、多样的互动,在这样的平台上,除专业传播者生产、传输外,增加了受众生产、传播的逆向流程,有利于媒体整合各种信息,丰富信息内容。再例如,据尼尔森媒体研究公司调查显示,美国西雅图电视台借助自身官网使观众增加了3%-5%。而且多数是年轻观众。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环境下,这种量身打造的方式,无论是电视还是新媒体在以后的发展中不可能把符合受众的一切都呈现出来,这里有一个有底线考量,作为传媒人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那就是正确引导受众而不是一味迎合受众。
四、对于主持人自身建设和播音主持教育建设的思考
面对着正在流失的电视人才,面对着电视台僧多粥少的现状,面对着电视台人才利用率低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主持人可能在以后会进入新媒体的创作领域。而此时,这项研究对于这些跨界主持人也许会有些许的指导意义。而对于播音主持教育的建设亦是有所启示。近些年来,播音教育的主要课程集中在有稿播音,无稿播音的教育也在摸索和建设之中,至于新媒体方面触及很少。尽管,播音的教育普及于所有的主持,但是其中的差异性却是研究甚少,因此,这项研究对于课程体系的完善或许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角度的解析,我们发现,尽管新媒体主持人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因为从事媒介环境不同,创作上会有些差别,但是,二者都属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范畴,那么都应遵循播音主持普遍规律,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力。同时,未来主持人,要全面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使自己做到口语传播业务的跨界要求,可以综合驾驭多媒介播出内容的编辑能力,实时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的点评能力,突破媒介形态限制的全面的播音主持业务综合掌握能力,真正能够成为达到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优秀语言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张颂. 《中国播音学》[M].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2]孙玉胜 《十年》[M].三联书店 2008
[3]于春生 新媒体视域下的城市电视本土化优势重构 [J].《现代传播》 2013年第8期
[4]张颂. 《 播音创作基础 》[M].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5]高永亮 广播电视媒体强化“新闻立台”的路径探析 [J].《现代传播》 2013年第8期
第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上历史课也如此,一段声形并茂的历史画面很容易引起学生历史的欲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时间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本来看不清的历史空间变成看得清的东西,从而有效地缩短时空差距,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表象和时空概念,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容量增多,省时省力。
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历史学科有着比其它学科更多的图片、图像等文献资料,中学历史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仅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另外,课本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只用几句话或几个字一带而过,而这些历史事件又需要被学生了解的。此时若利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收集到的音像资料、教育软件等,就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进而丰富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结合中扩充了自己的视野,而且教师用于板书和讲授的时间也可大大减少,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悟、自问、自查。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第三,解决难点,培养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历史课中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界面,这样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有助于突破、解决知识的难点,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演示,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取正确的结论。这样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恰逢多事之秋,2014年的3月份注定不太平,从3月1日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到3月8日发生的马来西亚航班失踪案件都牵动着大家的心。这几日的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也被“刷屏”了,即时消息、寻人、祈福等内容扑面而来,而这接连而来的“人祸”又把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这两个老“对头”异同比较的话题再次拿到台面上讨论。腾讯朋友圈对新浪微博的冲击有目共睹,更有不少人直言“新浪微博将会被微信的朋友圈所替代”,随后新浪微博推出的“朋友圈”也能隐隐看出新浪微博的一丝畏惧。但是随着3月初这两件重磅事件的发生,舆论的天平却悄悄发生了变化,微信朋友圈的地位也一下从天上蹦到了地下。
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发生后,微博上皆是紧张的搜寻即时消息以及失踪乘客家属的安顿信息,相比微博的严肃性,微信朋友圈上转发更多的是一些“好消息”,面对同一事件,国内两大移动互联网平台在传播方面的巨大差异不免让人咂舌。随后也有不少人开始唱衰朋友圈,也有更多人表示微博是不可能被替代的。而这样巨大的差异是这两个平台不同的DNA所造成的。
在社交媒体最重要的“听”和“说”的两种主要需求上,微博和朋友圈各占其一,微博有更为明显的媒体属性,能够满足大家快速获取消息以及收集各方观点“听”的需求,而在相对封闭的朋友圈里,自己对事物的评论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共鸣,才能满足自己“说”的意愿。微博上有着诸多媒体以及有影响力人物的存在,消息量更大,更新速度更快,同时也利于消息获取者快速获取信息和甄别信息的真伪,出现的错误消息也会因为大量真实消息的更新而进行更正。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朋友圈里,互相产生交集的好友都在某一方面上与自己的喜好相似,信息同化性较大,不利于错误信息的消除。微博与朋友圈另外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微博偏重信息发散状流动,微信偏重信息点对点流动。所以谣言在微博上传播得快,消失得也更快,反观流动性较差的朋友圈,谣言的消除也相对更加困难。
随着新浪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发展,自媒体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我们获取消息的更多来源不再是传统的新华社及中新社,越来越多的普通网友在微博和朋友圈上的爆料反而更新鲜、更迅速,同时也由于爆料人并非专业培训过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所以随之带来了更多带有个人感彩而未加甄别的消息,在表达上不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客观,促使了更多的“谣言”产生。时任Twitter新闻总监的Vivian Schiller曾在NBC就职,他表示Twitter没有专业的记者和编辑,因而永远不会成为具有“把关人”功能的专业新闻媒体。它应当发挥的是平台功能,帮助专业记者和普通网民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并且进行众包型的纠错和核查。引申来看,微博和朋友圈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随着类似微博和朋友圈的平台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增多,平台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本不存在太多的优劣差别,但不同需求下也有不同的应用。作为使用者,在从单一的消息接受者向参与者和传播者角色的转变中,需要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在转发和传播的过程中也要多拿出一份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利用和享受网络平台带来的便利。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公共关系学理论认为,公共关系的三要素是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活动。当下以“微”见长的新兴媒体手段已成为承担公关传播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文拟以新媒体环境与公关行为的互动关系为框架,探讨《公共关系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创新,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如何从学生学习兴趣和行业实际出发,有效筛选公共关系实操案例,由此提升教学效果。
二、新兴媒体环境与公关实践的互动关系
1.公关主客体之间粘性增强
自2010年“微博元年”之后,中国民众开始接触并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中国也逐步进入了一个全民自媒体的传播新时期。“众声喧哗”的传播环境也在不断拉近公共关系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频度、深度和广度。作为公共关系主体的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其公共形象得以在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得到更广泛传播,但其言行举止亦会在网络和线下空间得到呈现、放大和监督。而作为公共关系客体的社会公众,则可以通过更有效率、更便捷的途径获取相关组织或公众人物的信息,并对其公关形象做出评价或互动。
2.新媒体拓宽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边界
公共关系活动是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公共关系实务常用的操作方式,比如文字传播、实像传播、媒介事件、主题活动等都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和信息释放,以在更大范围内获取公关效果。社交媒体、移动智能媒体给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创新提供了机遇与可能,同时也为公关活动客体的细分和传播针对性提供了条件。
3.网众传播赋予危机公关新的时代特征
“网众”指称的是真实而普通的社会成员,因为积极的媒介使用而被“网络化”,与其他真实的人相互联结,他们因认同、爱好、欲望、利益等诸多动机而发起或参与“网众传播”,成为社会行动者。基于新兴媒体的传播语境也带给危机管理新的时代特性,一是面对突发危机,政府、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已很难通过堵、瞒、骗的方式混淆舆论和视听;二是危机公关主体应学会主动和善于应用自媒体,创造性地化解危机,维护公众形象。有研究者通过考察“非典”以来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和变革,认为“非典”昭示了现代性危机和风险社会的到来,发现互联网时代的对话主义主导了公关范式。我们认为,公关主体亟需积极探索社会化媒体传播优势,创造与公众之间信息交流和意义沟通的条件,从而建立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在危机中沟通、共识和信任的公共关系。
三、创新《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内容构成
1.基础理论:解释什么是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学》课程的首要任务即是从史、论、方法三个层面出发对公共关系的基础理论予以教学:一是从史的层面讲解公共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在此过程中厘清“公共关系”这个概念的多重含义。二是从通识的层面,教学公共关系构成要素、职能和类型等基础理论。三是从方法的层面,讲授公共关系实践中常用的传播手段,及其基本特点和应用技巧等。基础理论的教学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公共关系?对此问题的强化和认知,将为进一步开展公共关系模拟训练和实际问题解决提供理论支撑。
2.传播环境:交代公关活动需适应的多重环境
公关活动的开展需要扎根于特定的社会土壤,并根据不同的公关需求,有人群针对性地开展传播活动。传统意义上“以纸为介”定义下的阅读已被数字化和“读屏”习惯所颠覆和改造。自媒体传播意味着信息生产“去中心”的实现和信息传播效能的无限释放。与传媒环境相应适应的是公众媒介使用习惯和兴趣的转变。因此,公共关系课程,不能单一停留在新闻稿撰写、常规新闻会等传统手段的理论教学。很难想象,面对喜欢观看网络直播、使用弹幕视频和二次元动画的“御宅族”,这些传统公关手段会发挥多大传播功能。公共关系课堂内容亟需全面、深入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公共关系传播环境的现状和特性,以供学生在从事公关实践时开放视野、明确方向。
3.行业实操:掌握如何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训练学生采取适当、有效的传播手段,达成公共关系实践目标,是《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一是组织开展模拟训练。例如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划归为不同企业的公关职能部门,并为其设定突发危机事件,让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完成应急公关处置,并对后续公关处理进行系统安排。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并发挥其创意思维和能动性,体验公共关系行业的魅力。二是邀请从业人员进课堂开展互动教学,学生借助其讲述,在较集中的时间内对公关部门组织架构、日常工作、危机管理和媒体关系等相关问题建立起系统认识。
4.对比认知:判别公关、广告和营销的异同
公关、广告和营销三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性质上的不同。但是,目前行业中的许多公关企业为了扩大市场,逐渐在主营公关业务之外,涉足广告、营销等领域。正是因为三者之间关联紧密,且在行业实践中走向聚合,《公共关系学》的课堂教学有必要专门就此问题作以详解。值得一提的是,课堂讲授中还应将“炒作”或“做秀”这类现象与公关、营销、广告等概念加以区分。公共关系或社会化营销的手段可以不断创新,但应顺应社会主流价值选择和道德观念,避免引发不良社会反响。
四、课程案例筛选的技巧和原则
具体结合到此前分析的媒介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习惯、信息接受兴趣等,《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案例的筛选应着重从以下四个角度予以考量。
1.时新性
移动智能传播时代,各种自媒体平台、新闻类APP的信息推送会把即时发生的新闻主动伺服给受众,快时效的传播把“新闻”变“旧闻”的效率提高了。同时,受出版周期的影响,教材中使用案例的更新较慢,多年前的案例或学生不熟悉的案例很难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因此,课堂案例的筛选要重视其时新性,以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的信息接收兴趣。比如2014年10月,总理访问德国期间在当地逛超市、送象征中德合作的“鲁班锁”给默克尔等亲民举动受到中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笔者在讲解“政府常规公关”这一理论点时应用了该案例。因为事件发生不久,所以学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仍在,学习兴趣由此而来。
2.接近性
接近性指的是案例相关信息在地理、心理、情感、利益、年龄等方面的相近或相似,从而引发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熟悉感和学习兴趣。比如2015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西南科技大学校组织了一场名为“青春的律动”的快闪活动。相关视频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令西南科大名声大噪,“五四快闪”队伍更受邀赴湖南卫视录制节目。媒体传播帮助西南科大在公众中树立起了积极、创新、包容等外部形象,是组织机构利用策划活动和媒体传播进行公共关系维护的典型案例。课堂上结合该案例的视频、图文材料,对公共关系学的具体概念进行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启发性
启发性指的是该案例能够引发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对比观察近似的案例或公关事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创造性地提出该公关实践的优点和不足。比如“危机公关管理”一节的讲解中,笔者在课堂上引入某地一起发生后的公关处理进行分析,并安排学生在课下搜集近10年来影响较大的,对其进行危机公关案例分析。结果发现,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有关危机公关的理论重点要点,而且能够梳理出10年来政府(组织机构)危机公关跟随媒介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和进步,能够具体指出哪些公关措施仍有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同志社群;门户网站;编辑;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6-2-0014-04
一 、研究动机与脉络
同志者,自古以来皆有见之。在文化研究中,同志社群因为具有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被定义为“亚文化群体”,他们的恋爱、婚姻并不建立在以“生殖”为目的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日常中拥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1]根据民间数据推测,中国目前拥有同志约7000万左右,其中包括女同志(Lesbian)、男同志(Gay)、双性恋(Bisexual)及跨性别人群(Transgender),他们合称为LGBT群体。
在以传统媒介为主的时代,亚文化本身的内容以及群体内部信息的传播都不是通过大众传播的形式,而是以非正规的渠道进行小范围的传播。[2]时至今日,与同志相关的新闻及其所建构的亚文化圈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不少同性恋者的身份趋于明朗。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及公众表现出对同性恋者的默许、接纳与包容,但对同志社群的误解、偏见不在少数,他们为争取拥有平等权利所作出的努力并未公平地在大众传播媒体中得以呈现。综观媒体的新闻生产,亚文化群体往往容易被贴上“反叛”“反常”的标签,不少编辑仍然乐于通过耸人听闻的标题、夸张的图片以及种种极端的符号表现同志的负面形象,以此突出同志群体与“正常人”的差异。另外,中国大陆从未出版过专门为同志社群服务的报纸、杂志或者其他刊物,与同志相关的新闻、报道策划往往只依托“艾滋病日”“同志游行”等热点时刻出现在各种媒体中。在“被妖魔化”与“缺乏发声渠道”的双重压力下,相对自由开放的网络媒体成为同志社群展示自我、沟通信息、维系认同的出口,同志社群通过浏览网页、开设社交账户等方式传递同志文化。
因而,一个具有15年历史的同志门户网站――淡蓝网,成为本文研究的对象。淡蓝网是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流量最高、最具影响力的男性同志网站,自2000年成立至今,与搜狐、新浪等综合性门户网站一样,已经囊括新闻资讯、交友、杂志、博客、视频、广播各类分栏,截至2013年底,旗下产品共有注册会员500万人,服务人群累计超过1.8亿人次,是绝大部分男性同志搜寻同志信息、获取相关资讯的主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社交媒体及各类新闻APP迅猛的发展势头严重冲击了门户网站,但这种已被视为传统的“一对多”传播渠道和以传播资讯为主的媒体类型,仍然能够更广泛、便捷地满足大多数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通用需求。
二、文献综述
传播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各种类型的信息获取方式都为同志群体分享信息、建立联系提供了支持。我国网络同性恋群体规模逐渐扩大,各类同志网站注册会员数平均从几万到十几万,他们同时也活跃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将同性恋网站提供的服务功能与《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一般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进行比较,同性恋网站的交友功能异常突出,其余如获取信息、网络聊天室等服务的开展比例也比较高,其他如电子政务、网上预订、网上教育、网上招聘等服务则提供甚少。[3]
与一般门户网站不同,淡蓝网是专门为同志社群创建的门户网站,拥有固定、狭窄的受众群体,在网络传播中编辑对内容、栏目的处理承载更高的要求。编辑职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某篇稿件或某个主题新闻的策划,还包括对信息的筛选和重组,使纷纭复杂的信息相互联系、产生意义并为受众创建特定的话语空间。[4]
另外,一部分现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即使在相对开放的互联网空间,亚文化群体的话语现状总体上也趋向于沉默。[2]主流网络媒体并不会以明显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方式给予同志社群较为宽松的话语环境或者积极地为他们塑造正面的形象。互联网媒体始终试图通过主流文化的范式去影响、同化并收编这些亚文化群体,这深刻地体现在对新闻议题的选择和编辑处理过程中。
在对互联网媒体与亚文化群体影响互动的研究中,对门户网站或其他新闻平台的质疑引发了一些研究者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高度评价。耿延庭在《微博群体传播对同性恋文化社会认同的影响》中提到,微博中“把关人”的隐退,使得一直处在弱势地位的同性恋群体,找到能为自己代言的媒体平台。[1]从更广泛的网络传播以及与亚文化群体、主流文化互动的视角考察,这样的结论有些以偏概全。社交媒体成为同性恋群体重要的话语渠道,每一个个体的话语都能够不经“加工”地呈现于媒体之上,但正因为信息“把关者”的角色弱化,来自个体的声音往往容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流之中,同志社群在与其他群体进行文化互动、表达其特殊身份时影响力被削弱。
因此,本文通过对男性同志门户网站――淡蓝网编辑特征的分析,从网页图片运用、新闻选择、主题策划、突出议题及其他各类板块入手,分析同志门户网站与综合类网站在编辑上的异同;通过对其编辑符码的分析,理解同志网站在服务亚文化同志群体中显示出的文化特征,以及在此类编辑理念及行为的指导下,网站如何代表同志群体表达与主流文化抗争、妥协、沟通的姿态,同时起到维系同志情感、增强同志身份认同的作用。
(三)新闻专题策划与同志群体榜样的建构
作为专业的门户网站,淡蓝网对同志信息的关注相比其他综合类门户更为全面。这些不一定能够成为主流网站关注焦点的新闻,经过编辑整合,成为淡蓝网的独特策划。以正在发生的新闻为由头的策划,集合了事件的背景、相关知识以及所有可以产生附加意义的活动、资讯、服务,打破了对“同志新闻故事”报道的局限,表达编辑独特的新闻视角。门户网站与社交媒体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信息把关的行为掌握并维持相对稳定的话语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表现出的文化特征和凝聚力持续为同志社群自身维持“话语权”和寻求“社会认同”提供动力。
淡蓝网的新闻策划主要包括定期推出对知名同志的人物访谈,或者通过线上主题策划的带动力开展线下相关社会活动,在网络空间与真实社会空间中为同志人群提供沟通机会,其编辑理念中对亚文化群体的服务意识和维系编者―读者关系的行动正体现于此。传统门户网站打造的是新闻报道的平台,但淡蓝网对互动与用户融入淡蓝社区的关注,则是试图打造同志人流沟通的平台,“Blued”“BF99”等交友软件的推广为更广泛的同志人群提供服务,打造“视界”“公益”等五花八门的栏目,并于各类社会组织与企业合作举办活动,以期改善中国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让他们便捷地找到朋友和爱情,获取新鲜的生活资讯和消费推荐,参与并感受同志权益的发展与进步。
除此之外,淡蓝网在新闻策划中较常关注的主题是生理卫生与健康服务,此类策划惯于依托同志圈子中某些知名人士,如专栏作家、防艾人士、专家学者或者影视明星的新闻故事展开,通过塑造积极正面的“社会榜样”引导同志人群关注相关健康知识,以确立并提高知名同性恋者正面社会地位,肯定他们所做出的社会贡献,从而提升同志人群的群体认同和自尊感。此类策划报道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淡蓝网显著的版块中,这种文化表达的方式与淡蓝的整体风格和编辑理念基本达成一致,不是采取“抵抗”式交流,而是建立在理解同志人群,并主动将同志群体放置在广阔社会背景中,在平等的对话中树立起同志的形象,改变同志的妖魔化角色。从这个视角看去,淡蓝门户网站仍然拥有其自身筑起的文化壁垒,它是封闭的,但却是渴望开放与对话的。
四、结论与后续讨论
淡蓝网作为一个服务于同志社群的网络门户网站,其议题设置、整体风格、栏目策划等许多内容,都呈现出区别于传统网络门户网站的特点。网站编辑从幕后走向前台,面对具有特殊信息需求与文化需求的受众群体,他们重新设计自己的产品,积极为同志社群构建健康、高雅、知识化的网络生态圈,在提供新闻资讯的同时凸显亚文化门户网站的服务和维系群体认同的职能。淡蓝网在构建稳定的同志文化圈子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维护同志群体内部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也不断尝试与外部文化的接洽。然而,同志亚文化群体所拥有的独特文化形态,始终在与主流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背离。在面临文化冲突并缺乏发声渠道的境地中,同志社群整体表现出对自身利益的高度敏感、对负面社会评价的敌对、抵触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及回避必要的健康知识,这些不仅仅值得同志门户网站关注,也是其他网络媒体、传统媒体或者主流媒体在传播同志新闻、同志文化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耿延庭.微博群体传播对同性恋文化社会认同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4(14).
[2]伍美欢.网络环境下亚文化群体的话语现状[J].新闻世界,2012(11).
[3]林可,高燕宁,陈远方.中国同性恋网站服务功能与男男性接触者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3).
[4]蔡雯.商业网站让我们重新审视“新闻”――由世博会网络新闻专题谈起[J].新闻记者,2010(8).
关键词:全媒体;发展:竞争;新趋势;传统媒体;对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111-02
一、媒体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全媒体时代
长期以来媒体主要分成四大类: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这四大媒体称之为传统媒体(legacy modia)。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种类迅速增加,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new media)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现代新技术的产物陆续加入到了媒体的大家庭中,并开始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以新兴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为例,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虽然只经过了短短15年的时间,但作为一种新型媒体,网络媒体在内容传播、受众群体,经济规模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网民数量增长情况见图1,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见图2)。
综观当今媒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all me―diaera)。
二、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发展新趋势
(一)媒介间呈现全面竞争态势
迅猛发展的新兴媒体正在对传统的大众媒介传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传媒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之间的竞争,拓展到多媒体、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报纸、期刊间的竞争。新媒体的崛起将对未来的传媒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对传统媒体构成极大的挑战,也对传统媒体进行内容产业的战略转型带来历史机遇。
在全媒体时代,新兴的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对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从信息递达容量和传输速度这两个主要方面来考察可以发现,新兴媒体远远优于传统传媒。海量的信息、高速传播成为新兴媒体挑战传统媒体的利器。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之下,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全媒体时代意味着媒体间的竞争开始从局部转向全面。
(二)媒介之间的融合和互补成为趋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来自传统媒体内部的和新媒体外部的双重挑战,一些事关生死存亡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摆在传统媒体面前。进入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社会分工不再像以往那样明晰而固定,不同媒体因其传统特性逐渐模糊而开始走向于兼容并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作为后来者,新媒体尽管具有后发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但新媒体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通过考察新闻发展史可以发现,受众的角色在不同的历史和技术发展阶段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受众对媒体的选择不因媒体的主观意愿而改变。传统媒体要从互联网等新媒体吸取经验,把握时展的脉搏,密切跟踪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进行自身战略、技术、核心能力的提升。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不断适应媒体生存环境的变化,创新发展思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面对机遇和挑战,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通过相互融合和互补,共同对现有的新闻信息资源、受众资源和媒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开发,实现新闻资源有效率的流动、共享与再配置。
(三)媒介报道方式发生了变化
进入全媒体时代,不仅是媒体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媒体的报道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新闻采访学的定义,报道方式是指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机构的消息来源更加丰富,新闻采访和新闻传播的手段也趋于多样化,新闻采编机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以单向传播为主的传统媒体的依赖度呈下降趋势,借助新媒体,传播方式开始从以往的单向传播,发展到现在对等的、双向的,甚至多元的传播,受众与传媒之间的双向交流更加直接易行。
在具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媒体工作者已经开始了解并熟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异同,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综合运用文、圈、声、光、电等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2008年5月8日,奥运火炬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中国登山史和奥运史上的新奇迹。通过电视直播,全世界观众目击了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在火炬点燃仅5分钟后,人们就在新华网上看到了新华社发自地球之巅的第一张照片。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展示过程中,新华社总共播发了顶峰现场照片27张,囊括了从点燃火炬到顶峰展示的全部重要画面。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照片中相当一部分是用手机“即拍即传”的。摄影师用特定的手机拍照后,不需要进行任何动作,手机自动将照片传回后方编辑部的电脑系统中。新华社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展示前方报道组负责人、摄影报道指挥刘宇说,“这创造了一个历史,中国媒体从未在海拔8000米以上高度的现场实时传回过新闻照片。”这一新闻实践例证了全媒体时代媒介报道方式正在发生的重大转变。
(四)媒介的营销方式发生转型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管理者和经营者开始思考全媒体的营销整合方案,有效地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全媒体优势,使之成为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媒体组合。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因受制于自身技术、平台、体制等因素不足的影响,其广告收入也随着其受众群体规模的缓慢减小而呈下降趋势,而新媒体凭借技术、平台优势迅速挺进媒体广告市场,成为市场新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也开始借助新媒体的开展全媒体广告营销,并取得了成功。例如汽车领域的专业杂志《汽车族》于2005年6月开始发行电子杂志,次年9月即凭借广告实现盈利,成为国内电子期刊市场的首批获益者。与《汽车族》一样,在面临网络的迅速发展时,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大力探索利用网络为期刊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点。
三、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对策建议
进入全媒体时代,报刊等老牌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蚕食着期刊固有的领地,它们席卷而来,霸气十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迅速跟进和掌握媒体领域最新的技术,通过吸收转化,实现技术创新是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绝地反击的必然选择。
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必须准确识别自身的核心能力并进行深刻反思,去伪存真,明晰当前自身的核心能力状况,并依此调整和再造管理流程,优化配置资源,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以实现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企业的高效有序运行。
进入全媒体时代,内容依然是传统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我国现行新闻行政管理体制下,新闻的采访和仍在实行政策准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新闻的采写和权仍将控制在传统媒体手中,这是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全媒体时代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新技术领域的机会是平等的。传统媒体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内容生产能力,加之拥有相应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如果将最新的技术与自身独特的优势相结合,那么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一定大有一番作为。
[关键词]数学 阅读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7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数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数学阅读。
一、阅读文本目录,纵向比较内容
在教学中,我发现身边不少师生不重视文本目录的阅读,认为目录无足轻重,仅是供读者方便寻找页码而已。其实不然,文本目录还承载着介绍全书内容、篇章结构的任务,起到了纲举目张的巨大作用。不但如此,通过文本目录还能纵向比较同一内容的不同教学要求。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下册、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六年级上册都有位置与方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四册涉及的位置与方向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其认知难度和知识容量呈螺旋上升状。一年级仅仅是要求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而已;三年级则要求学生根据方向准确说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四个方向;四年级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六年级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从三年级数学下册起,每当我教学到位置与方向这个知识点时,都会引导学生把涉及“位置与方向”这个知识点的数学课本目录进行纵向比较、阅读重温、再次感知,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趣,促使学生温故知新。
二、阅读数学术语,区别细微差别
数学是一种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精确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验、分辨,准确解读与运用,不可囫囵吞枣,不可掉以轻心。
例如,在平时的数学作业、单元测评、期中期末考试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题目描述的“列算式”、“列式子”、“找等式”分辨不清。为帮助学生准确解读这三个术语,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用心比较三者之间的异同。
算式:用+、-、×、÷等运算符号联结数字而成的横列式子,如(7-4)×12-20=16。
式子:算式、代数式、方程式的总称。如80÷4=20,a×x+2×b,x-8=20。
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两个数(或式),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等式。如5+6=6+5。
在集动画、文字、声音于一体的课件刺激下,学生积极进行阅读对比,彻底知道:算式、等式都是式子,但是式子并不一定是算式或等式;式子没有计算要求,可以没有等号;算式一般要有计算结果。
三、阅读变异题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题目中,有不少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可以改编成另外一种或几种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改编后的题目,既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以增加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拓展教学内容,一箭双雕。
例如,在六年级下学期总复习中,我请学生把“8-3×2”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叙述,以此检测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及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下面是学生的作答:
(1)8减去3乘2的积,差是多少?
(2)3乘2的积被8减,差是多少?
(3)小军有8元钱,去玩具店买玩具,每个玩具3元,小军买了2个,还剩下多少钱?
(4)一个房间地板有8平方米,现在要在地板上铺一块长3米、宽2米的纸板,求还剩下多少面积没被纸板铺住?
学生阅读着这些改编变异的题目时,惊喜地发现改编题第1至4题的列式都符合8-3×2的要求;第1至2题题意未变、列式方法未变;第3题第二步计算方法是单价×数量=总价;第4题第二步计算方法是长×宽=面积;第1至4题的第二步计算方法都可以用a×b的形式来概括。
四、阅读易淆词句,比较彼此异同
数学题中总会有不少题句题意貌似相同,实则不然的文字题和判断题,不少学生由于粗心大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题目的习惯,匆匆下笔作答,导致错误百出。为此,我经常给出一些语句非常近似的数学题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例如:
(1)4.9除以2.5与7.3的和,商是多少?
(2)4.9除2.5与7.3的和,商是多少?
(3)去掉小数末尾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4)去掉小数点末尾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通过认真阅读并比较横线处的词语,学生对“除以”与“除”、“小数末尾”与“小数点末尾”做出了精确的解读。
【关键词】新旧媒体融合;主持风格;电视互联网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60-01
一、新旧媒体时代主持人风格的异同
1958年我国组建第一家电视台,当时称之为“北京电视台”,后改名为“中央电视台”,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随着第一家电视台的兴建,电视节目主持人也随之进入受众的视野。以往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被称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无线信号的衍生,这一称呼逐渐消失,现在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更多的是作为一档节目的主线,起着控场、调节作用。
在新媒体与互联网欠发达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端庄大气,更多的是为节目本身的要求而服务,例如当时家喻户晓的《正大综艺》节目。作为首档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的风格要求稳重,主持模式相对单一,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不高,主要负责环节的梳理与串场,但对于主持人的音质和语言功底要求较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非科班出身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最为突出。虽然他随后也主持了一些综艺娱乐类节目,但作为一档成功的法制类节目主持人,他给受众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电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去年最受关注的是由爱奇艺打造的“说话达人秀”节目。该节目由马东主持,并邀请蔡康永、金星、高晓松担任导师,旨在探寻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其主持风格活跃,许多话题内容也是传统媒体主持人不敢直言面对的。多元的主持风格、大胆的话题,促使节目异常火爆,当主持人去掉了传统媒体固有的枷锁时,就会变得更加娱乐化。
二、新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的风格演变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VR等数字技术的不但完善,移动终端不断增速,受众不再受地域、时间、场地的限制,可以通^自身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观看节目。
如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娱乐消遣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减压方式之一。娱乐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加上网络直播的出现,全民娱乐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
那么,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网络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不能一成不变,他们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由单一型节目主持人向综合型节目主持人演变,语言风格逐步转向娱乐、轻松、欢快、幽默。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度的限制,节目主持人的风格亦如此。内地受文化、政治、历史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浮躁、轻浮的主持风格理应规避。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追上时代的步伐。
三、新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素养的培养
对于现在国内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而言,在培养水平上参差不齐,在培养方案上依然拘泥于传统媒体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主持风格与技巧、灵活程度上无法适应一线新媒体节目的要求,从而使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于他们的心理与就业造成潜在危机。因此,高校在专业培养层面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在实习方面,应努力挖掘新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新媒体实习工作,甚至应鼓励学生自己利用新媒体资源创办栏目,调动产学一体化,从而促进就业。其次,在师资方面,培养单位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目前,很多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在实践上有所欠缺,虽理论功底深厚,但播音与主持专业是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实践在未来的工作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呼吁高校聘请有一线主持经验的主持人作为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与支持。
四、结语
节目主持人只有适应发展规律,在传统媒体主持风格的基础下,发挥自身固有的优势与魅力,以沉着冷静、幽默为宗旨,以机智、敏锐所见长,利用自身多才多艺的本领来征服受众,才不会被时代埋没,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超.综艺娱乐节目的主持格局之功能解析[J].现代交际,2015(03)
[2]强海峰,张超.中美高校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1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