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6 10:36: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美术课程体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水平;对策
一、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无法丰富教学方式,是现今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美术等副科不收学校重视,进而使得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积极性,进而使得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以往的方法中。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氛围,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进而影响中学美术教学。
2.教学缺乏针对性
教学缺乏针对性也是现今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中学教学中,由于学校和教师的不重视,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常常出现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提出的教学内容过于宽泛化,没有针对性,进而使得学生无法理解美术教师教W的重点,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此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布置美术任务时,没有针对性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泛泛而谈进而影响学生创作。因此,教学缺乏针对性也是其中的问题。
二、提升中学美术课程有效教学水平的对策
1.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是提升中学美术课程有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由于学校和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美术等副科在学校不受重视,进而影响到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一方面学校要重视美术教学,通过平常举行一些美术创作的艺术节活动,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也要重视对美术的教育。学校在进行美术艺术节活动时,可以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艺术节活动,不断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学习理念,进而增强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
2.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水平。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容易丧失积极性,进而影响美术教学。所以,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开放、互动的教学观念,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因此,在中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将学生的学习特点转化到到教师的教学理念中,进而找出符合学生的教学观念。因此,创新中学美术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优化教学内容选择
优化教学内容选择也是提升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也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缺乏针对性,使得美术课堂氛围不高,进而影响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喜爱,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可以根据当下社会发生的时事热点,让学生针对时事热点进行绘画,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美术教学水平。
4.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也是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策略。在我国的中学美术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使得教学方法单一,进而影响中学美术教学效率和课堂效率。因此,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给学生设立相应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发挥,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作性。因此,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水平。
三、美术在中学中的重要性
美术作为中学试点考试在中学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中学教育中,美术作为副科在中学的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情况。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以及音乐等副科在中学的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中学考试中,美术作为中学试点考试,对于中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优化美术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进而不但提高我国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中学生的试点考试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通过重视美术教育,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创新美术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通过创新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因此,通过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方式,进而不断提高美术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央欧珠. 新时期提高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对策探析[J]. 青年文学家, 2012(18):156-156.
[2]徐晶秀. 浅析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对策[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22):157-157.
[3]鲁泓群. 提升中学美术课程有效教学水平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8):141-143.
关键词:小学教学;多媒体;辅助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172-01
1.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发他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多媒体具有声、光、形、色综合表现力强,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发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演示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我制作了有运动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将许多个旋转的现象以直观的运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运动现象,根据运动的不同分类识别旋转的位置。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现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分类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以手段,无疑会收益更大。例如:"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作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边分别重合,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很直观的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从而产生一个动态的效果。
2.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给小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手段,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一些课本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牵强附会的讲解这些知识点,结果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而把现代化教学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思考多,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仅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钟,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对练习题目第1题4幅图,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一个小学生一天作息时间的生活情景,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是否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关键看数学是否突出了"过程"。引入多媒体课件,使"过程"比传统数学展现充分。学生在快慢适宜、因人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具体方法
一、目前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教学理念比较传统保守,创新不够。虽然目前美术新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但是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教师仍然还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改进,师生之间没有建立和谐的关系,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和美术教师之间有很大的心理距离,缺乏向师性,直接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小学美术学科的传统理念,严重制约了美术课程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2、小美术教学研究中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占教育活动的主体,而自然、体育、美术等不考试的科目,平时组织教研活动的机会非常的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教研活动只是形式,教研活动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发挥,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课程的创新和改革。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保守,主要是以灌输的模式进行教学,对知识的讲解占主要部分,技能示范训练的机会很少。小学生们得不到充分的训练,只是被动的听,被动的接受枯燥的理论知识,根本没有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对美术的兴趣无法激发,学生没有成为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4、美术活动得不到充分的拓展,拓展空间不足。一部分教师只将美术教学活动限制于课堂之内,美术课外活动的作用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美术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实际运用和整合,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和兴趣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5、现代教学手段没有充分的运用到美术教学过程中。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有一部分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得非常的少,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没有与教学的难度和重点进行有效的结合。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全面推进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
1、小学美术教学理念要创新,师生关系要准确定位。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思维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多关爱小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态度和语气,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的学习中。
2、重视美术学科教育活动的开展,紧扣工作的重心。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专业水平和岗位职能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学校的领导层要提高对美术教研活动的重视,大力抓好美术这一学科的教学工作。提高美术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能是是形式,将美术教研工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做好每周、每月、每学期的美术教学计划。教研活动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途径进行开展,使美术课堂生动丰富,美术理论与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
3、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比如可以用投影仪展示美术作品,小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的色彩和意境进行感受和分析,及时的鼓励小学生们勇敢的说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分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并介绍自己的收获,在出现技能教学时,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点评,并给予学生们创新的机会,在作品制作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亲自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使小学生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4、广泛开展美术的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和兴趣。美术的课堂教学完成以后,美术教师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与美术有关的课外活动。美术教师结合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而组建兴趣小组,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去。教师应该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于各种美术作品展览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观,使小学生们能够近距离的接触优秀的作品,参观的同时能够充分的感受到美术独特的魅力,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对于长大后想从事美术专业的学生,美术教师应该为其制度有符合自身的训练计划,给这样的学生提供相关的特长训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培养,美术学科的发展,有利的促进小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发挥。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的提高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效果。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现代媒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力拓展学生对美术方面的视野,通过多媒体对作品的展示,引导小学生多欣赏经典的美术作品。美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精心的设计,对各种有利的教学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科学性的水平。大力增强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手段,最好尽量不要直接下载美术方面的演示信息,教师应该逐渐的转变观念,提高多媒体的操作水平,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将美术课堂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编辑,制作出更加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即丰富又生动,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31
近年来,贵州财经大学致力于教学范式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工科信息类专业中,“多媒体技术”一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必备的实践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显得更加有意义。
1 传统教学面临的问题
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加强人类的交流,方便人类的交际。如果学生本人是在极其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学业,或者是在极少与外界交流的条件下完成学业,很难想象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创造力地为人类的交流和交际作出积极贡献。
但是,由于受现有的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依然十分落后。仅靠老师绞尽脑汁生硬的启发,难以改变学生一如既往地“沉默”,教学练习活动不能顺利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很难开展。
因此,在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探讨合作学习的适应性条件和情景,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上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为主体的互学习,又称“小组学习”或“分享学习”。简言之,合作学习就是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彼此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一直是许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所关注与研究的课题。合作学习包括如下理论依据。
2.1 认知建构理论
认知建构理论强调建构的特殊性,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下以其特殊的方式进行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本教学改革将适时调用这四大要素,让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及智慧上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与意义的建构。
2.2 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研究结果表明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关系,“共同体”成员“荣辱与共”是动机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坦,2002:56)。在合作学习状态下,学习者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通过相对真实环境的交流开展学习,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组内活动学习者心理压力小,焦虑低,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彼此信赖,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荣誉感与个体责任感,确立学习动机,从而实现学习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学习自主性的转变。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专业动机一直被看作是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及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对专业前景的认识不清,或者由于招生时录取为专业调剂而对专业方向不了解,相对一部分学生的专业动机并不显著,让位于各种从业资格证书或者是技能证书的动机。
正是由于专业动机的缺失给本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切入点。
3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教学范式转变和教学内容再组织
“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及受益者”。这是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在“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范式和教学内容都有明显的变化。
3.1 教学范式的转变
教学范式由“满堂灌”转变为“小贴士”,由“一言堂”转变为“大合唱”。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传递给了学生,放大了几十倍。
3.2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行为由“满堂灌”转变为“小贴士”。从命令、考试的主导者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助手。师生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3 教学内容的再组织
这是本次教学改革中最为艰巨的一环。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同时又要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组织,把知识点按难易和先后次序重新排列,提供一份学习路线图。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越线,这时候教学不能一味地把学生拉回来,而是要对学生越线的动机和行为进行评估,对越线的后果进行说明,由学生自行判断是否回到教师原先的设计路线图。如果学生愿意选择自己的路线教师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共同配合走出一条新的路线图。这样经过验证,一门课可以出现若干种路线图,而且都是行得通的。这对下一轮的教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 教学改革的成果和不足
4.1 课堂氛围空前高涨,师生、生生互动改善
本次课程教学改革最为显著的效果是消除了课堂教学的“沉默”,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合作学习模式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小组,增加小组成员间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形成课堂上的生生互动。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协作环境,有利于学生课程知识的建构。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课程体系
传统的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部分组成的“金字塔”结构,注重专业的纵向发展,强调专业的“深”与“专”,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学生在项目设计规划、实践报告、毕业论文等工作中表现出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尽管有新的创意和灵感,但不能清晰的用语言表述。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而是需要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地方普通院校应以学生专业发展为根基,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本位思想,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才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开放性课程平台
美术学专业是由早期的美术教育专业发展而来,很多院校都有多年的教学积淀和丰富的教学成果,尽管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术基础教育师资已经饱和,但农村中小学对基础美术教育师资还有很大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美术学专业学生既可以胜任美术教育工作,还可以从事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美术编辑、美术设计、工艺美术等岗位工作。
地方普通院校应遵循从学生毕业出口往回找的思路,明确美术学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然后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确定应用型专业方向,构建开放性课程平台,学生可以在课程平台自主选择一至二个模块学习,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
以专业发展方向构建的课程体系,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要求,能够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发展定位,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职业困惑感。
二、以应用型专业发展方向构建课程体系
美术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通常包含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三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一至二年级开设,采用必修教育模式。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在三至四年级开设,采用选修教育模式,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选修方向及选修人数,开设若干专业发展方向模块课程。
1、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美术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
地方普通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应以培养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为主,与重点院校培养城镇师资形成错位互补。该专业方向课程可按照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为指导目标,在规定的13门必修课程和35门示例性选修课程中根据条件自主选择,体现美术教育的专业特点。
2、美术创作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掌握某一画种的本体语言,熟练运用这一画种的表现技法和创作规律,能够进行创作、研究的专业美术人才。
随着我国画廊业、拍卖业及艺术博览会三位一体的艺术市场结构的形成,艺术品交易得到空前的发展。艺术市场的繁荣也增加了对美术创作人才的需求,很多院校也把美术创作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地方普通院校在师资力量和生源素质等方面与专业美术学院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专业很难得到更大的发展。
地方普通院校美术创作人才培养应根据师资情况,适当选择发展成熟且有一定影响的画种作为美术创作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专业方向(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课程为主,加强创作实践,增加材料与技法表现、绘画语言探索、绘画表现风格与样式等课程,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观念,同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修养,遵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3、美术编辑与美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设计基础和策划能力,具备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广告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美术宣传、美术编辑、美术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方向与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方向是以具体的工程或项目为依托,进行工程或项目的策划、管理、设计等工作,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级专门型人才。地方普通院校美术学专业美术编辑与美术设计专业方向,应定位于为区县级以下的设计市场和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做宣传、展示设计,与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错位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及创业提供更多的可能。
该专业方向强调灵活的动手表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应以美术基础、手绘表现、设计表达为主,包括设计思维与方法、平面设计基础、图形创意、字体设计、插画设计、广告策划、广告设计等,同时增加广告装饰材料与实践运用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4、工艺美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掌握专业基础和工艺技能,具有创意设计和制作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家居装饰设计等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也是我国较早开设的专业,近年被艺术设计专业取代。工艺美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是物质生产与形式美的创造结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家居装饰中更加注重审美要素,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h动画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德育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以及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与科学,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行德育教育的成果,体现了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全面实践德育教学政策,小学美术教育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理念,促进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融合与不断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感受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逐渐提升德育水平。
一、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师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深切认识到美术教育在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德育水平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德育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渗透与融合,
但就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多种问题,极大限制了国家素质教育与推广德育教育的发展与进程。
首先,对美术课程渗透的重要意义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关注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学校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多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的发展,相对忽视美术课程的改革与进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机械讲授教学内容,将灵活、丰富的美术教学课堂变成应试教育的“复制品”,限制了学生道德水平与个人修养的提升。
其次,学校教育忽视专业美术教师队伍构建。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设置相对简单,技巧性、概念化的东西少,因此,学校为节省开支,减少教育投入或是省略专业美术教师的招聘工作,
而是由其他学科(非专业)教师承担美术教学工作。专业化程度低,教师创新意识差,根本没有能力与精力去具体分析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
也无法根据美术学科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方式与策略。
最后,小学美术教学偏重理论教学。
只将学生的“画作”优劣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割裂了德育教育与美术教学的有机结合,阻碍了小学美术教学素质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美术天才”“美术神童”,而是以美术这一艺术形式为载体,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与挖掘美的眼睛,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受世界的美好,
明辨是非,传承文明,以更加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的每一天,努力培养爱国爱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今阶段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小学美术课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征,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为更好实践德育教学目标,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德育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内在修养。
1.丰富教学内容,在美术鉴赏课中渗透德育教学
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的“前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多样美术作品的感染下发挥想象的翅膀,构建自身独有的内心世界,感悟世界的丰富多彩。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资源,比如雕刻、泥塑面塑、版画、脸谱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象征着中国千年文明的演变与发展,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美术鉴赏课,将这些丰富的美术资源带入课堂教学,以“中国古代文明鉴赏”为主题,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历史文明,精神文化,发掘创作素材,搜集创作灵感,并通过自己的画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无限崇拜,对传承中国精粹艺术形式的坚定决心,实现在整个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高尚积极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2.注重启发教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小学美术教学应把握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注重启发教学,关注教学活动进展,并选择合理的时机融入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生态保护”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PPT展示与照片欣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诸如公园里随地可见的生活垃圾,大象被猎杀的瞬间,大面积只看到树根的森林,深受旱灾危害的干裂的田地等让学生深切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大象可不可怜啊?”“我们在公园里该不该扔垃圾?”“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启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并在教师合理科学的引导下,树立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实现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教学目标。
3.创新评价机制,在美术作品评比中渗透德育教育
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必须科学设计考核方式,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导向,以增强学生德育建设为重点不断推及小学美术评价制度改革,让美术评价成为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机遇。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主题画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协作,让学生集合小组的力量分配任务,协调意见,搜集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服从意识,奉献意识与协作意识。在最终的作品评比中,教师可以将小组互评作为最终分数的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公平、理性的眼光与态度去分析竞争者的作品,以此方式促进学生严谨、谦虚、公正的人格品质的养成。
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关键,因为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接触社会很少,很容易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坏,而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很差,需要进行品德教育以改良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观念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在小学课程设置中要实现德育教学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美术教学由于教学内容灵活,教学压力小,教学方式多样等原因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与教师要适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德育教学的意识,提高开展德育教育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德育水平,推进小学美术课程素质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德育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德育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以及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与科学,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行德育教育的成果,体现了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全面实践德育教学政策,小学美术教育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理念,促进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融合与不断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感受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逐渐提升德育水平。
一、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师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深切认识到美术教育在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德育水平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德育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渗透与融合,但就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多种问题,极大限制了国家素质教育与推广德育教育的发展与进程。
首先,对美术课程渗透的重要意义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关注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学校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多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的发展,相对忽视美术课程的改革与进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机械讲授教学内容,将灵活、丰富的美术教学课堂变成应试教育的“复制品”,限制了学生道德水平与个人修养的提升。
其次,学校教育忽视专业美术教师队伍构建。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设置相对简单,技巧性、概念化的东西少,因此,学校为节省开支,减少教育投入或是省略专业美术教师的招聘工作,而是由其他学科(非专业)教师承担美术教学工作。专业化程度低,教师创新意识差,根本没有能力与精力去具体分析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根据美术学科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方式与策略。
最后,小学美术教学偏重理论教学。
只将学生的“画作”优劣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割裂了德育教育与美术教学的有机结合,阻碍了小学美术教学素质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美术天才”“美术神童”,而是以美术这一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与挖掘美的眼睛,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受世界的美好,明辨是非,传承文明,以更加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的每一天,努力培养爱国爱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今阶段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小学美术课要真正体现素|教育的特征,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为更好实践德育教学目标,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德育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内在修养。
1.丰富教学内容,在美术鉴赏课中渗透德育教学
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的“前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多样美术作品的感染下发挥想象的翅膀,构建自身独有的内心世界,感悟世界的丰富多彩。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资源,比如雕刻、泥塑面塑、版画、脸谱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象征着中国千年文明的演变与发展,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美术鉴赏课,将这些丰富的美术资源带入课堂教学,以“中国古代文明鉴赏”为主题,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历史文明,精神文化,发掘创作素材,搜集创作灵感,并通过自己的画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无限崇拜,对传承中国精粹艺术形式的坚定决心,实现在整个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高尚积极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2.注重启发教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小学美术教学应把握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注重启发教学,关注教学活动进展,并选择合理的时机融入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生态保护”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PPT展示与照片欣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诸如公园里随地可见的生活垃圾,大象被猎杀的瞬间,大面积只看到树根的森林,深受旱灾危害的干裂的田地等让学生深切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大象可不可怜啊?”“我们在公园里该不该扔垃圾?”“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启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并在教师合理科学的引导下,树立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实现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教学目标。
3.创新评价机制,在美术作品评比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