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09: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冠心病;焦虑抑郁;
心理状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此种疾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病, 在这长病程中患者极易发生焦虑、抑郁、恐惧、担心等不良心理[1]。而一旦发生这种负面情绪, 会对冠心病的治疗带来影响, 因此及时和有效解决患者的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本次作者采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58例冠心病伴有焦虑抑郁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8例, 女30例。年龄最大69岁, 年龄最小47岁, 平均年龄(56.9±9.7)岁。以上患者均经过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评估显示均有焦虑和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基本护理的基础之上再接受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方法为:在患者入院之后就对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收集, 并评估其情况。首先, 对入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成因、注意事项、用药情况、疾病的发展等等知识, 让患者对其所患疾病有一定的了解, 熟悉之后就不会感到那么恐惧, 从内心接受, 正视疾病。同时, 作者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例如多与患者沟通, 及时了解患者内心苦恼, 让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对其的关心。并且专业护理人员还应该对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让患者家属多关心患者, 不仅关心患者的日常生活, 更要照顾患者的感情, 同时给予患者最大的支持, 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内心的负担, 让患者可以安心接受治疗。在患者结束治疗出院时再次进行抑郁和焦虑的评价, 对入院前与入院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病, 在其发展和治疗的过程中, 患者很容易发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会导致患者疾病的进一步加重,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 对这类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目前这类患者的治疗都是采用药物治疗, 但是一些药物会与所服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发生作用, 使得发生并发症, 对患者的治疗产生消极的作用。作者本次采用的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的方式, 目的就是让患者从自身进行改变, 让患者从根本上摆脱不良心理问题。首先作者让专业护理人员为其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充分的了解, 这样患者就会消除对疾病的恐惧, 坦然接受, 积极接受治疗[3]。再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基础之上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 排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全的心理。本次作者通过使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的方式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患者进行干预, 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患者, 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干预, 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因此值得在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金燕. 评价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中国伤残医学, 2013(10):32-33.
[2] 张效蓉.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评价.医学信息, 2014(5):446-447.
关键词:健康教育;冠心病;心理疏导;效果
随着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极易出现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若对其不进行及时地控制,则不利于临床治疗,会明显加剧冠心病病情的恶化[1]。因此,应该加强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以改善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43~75岁,平均(60.20±7.08)岁。按照就医顺序将本组冠心病患者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干预,具体内容如下[2]: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关于冠心病、用药、治疗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向其提供必要的饮食指导;②心理疏导。指导患者经常散步以及深呼吸,并让意志坚定的冠心病患者与意志较差的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并指导患者积极地调节心理情绪,以缓解其压力,矫正器不良情绪以及行为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5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24h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SAS及SDS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由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以"x±s"及"n(%)"的形式进行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与卡方(x±s)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 见表1。由下表可知,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变化对比分析 根据SAS及SDS两个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对照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43.21±10.98)分、(39.09±9.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44.10±11.25)分、(32.29±7.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别为(40.98±9.12)分、(30.11±5.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是非常复杂的,且焦虑及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将会对患者产生直接的反应,而这些负性心理的产生与患者的人格特点、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3]。所以,在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决不能忽略心理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将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用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之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米斐,刘建敏,葛建云,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558-2559.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宫腔镜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了妇科疾病的主要诊断和治疗的手段,其具有微创、疼痛感低、对患者子宫伤害小等优点,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而且应用效果显著[1]。为探讨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特选取90例妇科宫腔镜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护理治疗的90例妇科宫腔镜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共44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新模式,共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8-46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26±1.24)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在28-47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45.36±1.1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安慰、营养补给、基本健康知识宣教、病情监护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新模式,措施为[2]:①引导患者完成相关入院手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告知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的影响,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提升患者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配合护理人员对负面情绪进行疏解处理。②为患者讲解疾病和护理措施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和护理干预的认知程度,在给予患者实施的过程中,提升患者的主动配合度。③为患者讲解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对于患者治疗重要性,提升患者的自控力,完善患者的优质的环境护理,合理、科学的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护理效果判定标准:①优:通过临床护理,检测到患者的各项身体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产生了明显好转或全部消失,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明显恢复或正常;②良:通过临床护理,检测到患者的各项身体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产生了好转,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有所恢复;③差:护理后的症状和体征相比于护理前,数据无变化或恶化,护理后的各项指标相比于护理前,数据无变化或恶化。优良率为优与良之和的百分比。
1.4 统计分析
将相关的研究数据录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17.0件对此次研究得到的相关数据实施统计分析,用(±s)来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计量资料进行表明,用对此次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3.48%相比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妇科疾病对女性患者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影响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宫腔镜在妇科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妇科疾病患者在使用宫腔镜术治疗后,如何提升应用效果成为了新的课题,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4]。
本文中,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对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于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从结果上发现,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更好,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中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价值更高,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对于疾病和护理干预知识的认知度,充分的了解疾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性和干预措施的必要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最终达到提升治愈率的目的[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3.48%相比于对照组的81.82%,观察组明显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新模式在改善妇科宫腔镜术后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曹艳华.临床护理路径在妇科宫腔镜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s1):57-58.
[2] 王兴琼.延续护理模式在宫腔镜术治疗不孕症合并宫腔黏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196-198.
[3] 黄廷梅,张世淑.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102-105.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同伴教育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中职学校一般以教授技术为主,虽然现在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中职学校组建了心理咨询室,并派专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但是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心理教育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
二、同伴教育概述
所谓同伴教育,是将年龄相近,性别、背景相同,有共同经历的人聚集起来,让他们可以进行信息、观念以及技能的共享,以此来实现教育目的。同伴教育一般被广泛应用于戒毒瘾、网瘾,预防艾滋病和犯罪等方面。
使用同伴教育方法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征,能够降低中学生的抵触情绪与防备心理,更容易打开其心扉;且同伴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更容易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开展。
三、同伴教育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开展同伴教育的团体活动
同伴教育离不开团体活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团体活动为实现的载体。
例如,宣传预防犯罪和艾滋病知识时,学校就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讨论会的方式进行同伴教育。利用中职生有共同的心理特征、思想方式、行为特征等特点,对其进行同伴教育,可以解决学生内心的困惑,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犯罪的认识以及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从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班干部的领导力
作为班级内的核心成员――班干部,在实施同伴教育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干部是学生支持、信任的对象,具有榜样的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班级同学,因此要充分利用班级干部的领导能力,发挥他们在班级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他同学。而且班干部作为同龄人,对其他学生的心理状态有较深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同伴教育。
例如:15~18岁之间的中职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其中意志力不强的人会逐渐发展成网瘾少年。这类学生身边需要有优秀的学生对其进行引导,让这些网瘾少年可以通过了解优秀班干部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方法,进而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主动向班干部学习、看齐。同龄人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比较心理,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将会通过与对方的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成就更好的自己。
3.设置心理委员
一、突出基础,强调应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首先,本书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全书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任务与途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十二章,它们全面系统地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基本内容。其次,本书十分注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的探讨。例如书中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等问题均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有的甚至多达二十种观点,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再次,本书重点强调应用性和操作性。例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过程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的方法与步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与运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式与方法等专题与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得本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二、体系严整,建构合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注重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逻辑结构,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之路。作者在深入考察和探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经验进行了精心提炼和概括,不拘泥于微观和具体,突出宏观和整体,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性质、历史与发展、目标任务与原则、内容、途径与方式、技术手段、管理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规范、伦理与督导等线索展开。与此同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当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中, 以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普遍关注的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为主线, 在事实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当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及其解决和超越策略。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并探索实践之路时,吸收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具体的实践中开创了一条创新之路,是一本体现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学术著作。本书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和结构。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考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和结构没有固定模式可循,然而本书的出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探索和创新,作者一方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可谓应时而生,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蓝本。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之路,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它的出版必将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心理健康课教学;作用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与优化,十分注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在高校心理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而且还能够使得心理健康课变得生动、有效,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提升。
一、心理健康课的概述
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的目的,不仅在于相关理论性知识的获取,而且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能够应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是适应时展要求的教育变革,也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从整体上看,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最新的教育技术与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双向交互的计算机为教学媒介,以此来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供先进的知识表现形式与获取形式。多媒体课件在心理教育课堂上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丰富的音频资料、视频资料以及动漫来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多媒体课件能够为心理教育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的也就得到了提升。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在心理教育课堂上的应用,有助于心理教育的良好开展,对心理健康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如今,多媒体课件已在很多高校的心理课堂上得到了应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共识,得到了高校心理教育者的肯定,它的使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多媒体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的作用
1.强化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
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的历史不是很长,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浅薄,认识得不深刻,大多数学生未接触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他们对心理教育的内容、目的以及意义是十分模糊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强化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从整体上来看,心理学的涵盖内容广泛,心理学中许多基础性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吃力,而且学习的热情也不够高。倘若一直采用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必然会对心理学的学习产生厌烦,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升,因而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色彩明亮,视觉、听觉效果好,而且重要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提供的知识信息多且丰富,承载着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多媒体课件能够创设场景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在下面听讲,很多学生十分厌倦心理教育课,认为其不仅乏味,而且枯燥、难懂,由此可见,简单式的理论说教已不适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状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自觉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事实上,情境的创设与再现,不仅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心理体验,让学生讨论,如若自己遇到了此种情况将会怎么做,老师可以利用制作好的一些课件,展示伟人们是如何做的,进而达到对比教育的目的,加深学生的体验。
3.多媒体课件能够展示课外知识
多媒体课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借助多媒体的使用,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知识,延伸学生对心理前景应用的认识。心理学知识是极其丰富,其知识覆盖面远远超过了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由于课堂时间与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所获得知识面存在不健全的现状,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展示丰富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们对心理学发展前景的认识。
三、结语
多媒体课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多媒体技术将会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开创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经多年探索和积累其建设初见成效,在教学宗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应有的共识。但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规律和目标有其独特性,而从当前的具体实践看,存在着与其他课程设置区分度不高以及过分德育化、学科化、形式化等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为建设更具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优化其课程体系建设。
一、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是优化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是指其区别于其他人文公共课程的独有的属性和特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不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本人,而非学生本人的外部客观世界。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本人心理活动的直接经验而非外部客观世界的间接经验。这两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学生本人这一特点。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二)所属课程范畴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是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是一个广义课程的范畴。
(三)目标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一般学习过程解决的是认知关系,即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明辨是非,所以学习侧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是价值关系,即明确客观规律与学习主体之间的关系和意义,进行价值判断,完成意义建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解决价值判断问题与形成良好的态度。对此,要在授课过程中模拟现实生活来让学生体验并且感受心理活动的规律,并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1]。
二、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是优化的保证
(一)正向引导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这一阶段是大学生心理迅速发展并且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个体智力虽然发展成熟,但同时个体情感又极其丰富;虽然自我意识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又对性和爱情充满好奇的探索,这些矛盾集中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应坚持心理素质培养的原则,即从正面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加以引导。
(二)发展性原则
适应性和发展性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标准,其中发展性是适应性的最终目标,因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最终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进行构建,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克服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发展。也就是说,必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使之成为一个心理健全、心智得到充分发展的角度,去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来指导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克服心理困扰,消化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科学性原则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系统心理学的讲授,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必须体现科学性,这就要求所讲授的心理学知识既要准确又要彰显心理学知识不断发展的前沿性。
(四)针对性原则
每个阶段的学生都会遇到不同的心理困扰,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困扰一般是发展性心理困扰,例如对大学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际环境等。另外,个人的情感问题、学业问题、就业压力等,也都是困扰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以此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困扰。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分类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好所面对的适应性问题,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矛盾,并且真正地敢于面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恰当地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驾驭自己的心理,在不断地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同时逐步走向成熟。
(五)实效性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效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针对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实效性,就是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解决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自我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方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2]。
三、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是优化的核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讲授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心理调整的基本技能,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构建,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使课程的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据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础内容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作为建设依据。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特点以及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来建设内容体系,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内容:1.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通过心理和心理健康概述,使学生对心理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心理的本质、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等。2.环境适应教育。大学生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考入大学,不仅要面对新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人际环境发生的变化,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症状。适应性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发生的变化,学会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适应性问题。3.学习心理教育。学习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4.情绪情感教育。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情绪还不是很稳定,情感体验比较敏感,还不能自行有效地自我调节。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要面对谈恋爱带来的一些困惑并由此引发一定的心理问题。情绪以及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合理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察别人的情绪和情感,形成适当的情绪反应能力,避免情绪较大地波动,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疏导消极情绪。5.健全人格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就是要使大学生了解健全人格的特点和自我的个性特点,有意识地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6.意志教育。意志力是衡量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现在一些大学生意志力薄弱,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意志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意志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调节、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果断、自制、坚持的意志品质。7.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每个人都要面对大学全新的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只有掌握好人际关系处理的规律,才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我的提升,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反之,则会带来因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掌握交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具有重要意义。8.性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处于后青春期阶段,有关性的话题是广大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敏感隐私话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恋爱和性心理问题,以及如何理智处理好爱情与性的问题,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和性心理观念,正确对待恋爱和性心理问题,学会自我保护。9.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经过大学学习必将走向工作岗位,然而大学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会由于就业的压力而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我的价值。10.心理障碍及防治教育。大学生随着各方面压力的增大,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是小部分学生不能通过各种途径及时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就会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因此,了解心理障碍的种类、表现及一般的预防和治疗办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3]。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
受学生个体内在因素以及外在成长、教育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以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育成熟度为基础,以针对不同特点学生的具体教育目标为出发点,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学业问题、人际问题、个人情感问题、就业及考研压力等问题,进行有所侧重的教育和培养,制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来到全新的环境,会出现各种由于不适应而引发的适应性问题。例如,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所追求的理想和兴趣爱好等等都发生了变化,由此也会引发学生心理的变化,因此而引发各种矛盾,这些都是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大一学生应以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逐渐培养自信心为重点。大二学生应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识并且塑造自我为重点。大三学生应以正确引导性与爱情、情绪及情感为侧重点。大四学生应以职业生涯规划及择业心理指导、增强社会适应性、职业角色选择及转变为重点内容。
(三)采取多种授课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授课方式,包括开展理论课、学生团体训练、活动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关系到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要想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必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体系。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不仅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还应建立负责心理健康课程的专门机构,通过参加培训、研讨等方式,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宁,崔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手段的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9):7-9.
[2]徐娟,杨鑫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上:100-103.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154-01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顺应高中生健康成长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展开。教育实践表明,仅靠专职教师的授课,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班主任作为兼职教师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高中教育现状来看,班主任正逐渐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就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
一 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1)与学生接触时间多,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不良心理倾向。(2)班主任能够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3)班主任能够连贯、系统地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心理成长予以关注,必要时进行辅导,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4)高中配备的专职心理教师数量普遍较少,与专职教师相比,班主任的责任心更强,与学生更亲近,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更加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高中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了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训练方法后,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自我教育,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第二,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的工作,是提高班级德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有利于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接纳、尊重和理解,使班级日常管理更加轻松,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更顺畅、更省心,班级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 高中班主任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充分发挥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高中班主任扮演着监护人、管理者、心理辅导者、学习指导者、家庭教育引导者等众多角色。其中,班级管理者和心理辅导者难免会发生角色冲突,因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进行德育教育时,塑造的是学生的社会属性,需要严肃的态度,来维护班级的纪律、规范等,旨在使学生建立完美的品德,而心理辅导者塑造的是学生的自然属性,需要耐心的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要从提升自身素质入手,合理化解决双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要通过提升个人魅力、用心去尊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多理解和宽容学生、多鼓励学生等方面,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拓宽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第一,高中班主任用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高中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第二,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班级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包括悬挂名人格言、图书角增设心理方面书籍、黑板报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等硬件环境和建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班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软件环境。第三,定期组织召开心理健康方面的主题班会,班会主题要鲜明、有创意、有教育意义,要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发生碰撞与共鸣时,常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引导家长做好辅助心理辅导,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教师要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观念,给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来辅助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探索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一,谈话法。该方法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班主任获取学生信息的主要方式,在谈话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运用灵活的谈话技巧。第二,故事启迪法。故事形象、生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第三,主题讨论法,就是让全班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第四,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心理剧中角色的扮演,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视野,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深刻的察觉和体验,努力调整后,促使人格健康发展。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其显著优势,要充分发挥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扮演好班主任的多重角色,拓宽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努力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