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10:09: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城市基层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按照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府层级设置来看,城市基层政府主要包括省会城市、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等区级政府,城市基层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根本区别在于城市基层政府和城市居民之间没有中间环节,就是直接对城市居民进行管理,为居民服务同时也要接受他们的监督。而社区自治主要分为行政主导型、自治型和半行政半自治这三种模式,我们当前提倡的是构建自治型社区组织,通过城市基层组织的介入,对社区居民自治的运行进行协调和保障,建立城市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双向互动机制。
1 推动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1.1是满足社会稳定转型的必然要求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在逐步推行,从而引发了城市的深刻变迁,“单位制”的解体促进了城市的开放,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因此有更多非户籍人口向城市聚集。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公共事务的增加,城市基层政府应适当下方管理权限,让社区居民自治自治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城市基层政府的管理压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还可以促进城市基层政府和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城市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1.2是发展基层民主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享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因此,社区居民自治就要让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反应出他们的利益诉求,保护人们的权益不受侵犯。但是因为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的特殊性,社区获取资源的能力还比较弱,社区居民的自治积极性也不够高,因此城市基层政府应努力推进社区建立居民自治体制,进而与社区居民自治进行有效互动,顺利实现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
1.3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下,城市基层政府管理大多是选择强制性和命令式的手段对社区居民进行管理,社区居民往往只能被迫服从,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同时呢,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渠道也比较单一和狭窄,因此社区居民的意愿很难传递给政府,政府也无法准确知晓居民的意愿,因而居民采用比较严厉和极端方式来引起政府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城市,发生这类事件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城市基层政府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缺少良好的互动,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因此他们希望引起更高层次的政府机构的关注,希望能够有人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
2 推动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路径
2.1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是决定社区基层管理体制建设效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城市基层政府应努力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强化公众参与管理、规范公众参与内容,逐步确立社区自治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发挥出社区自治组织的管理作用,鼓励更多居民参与管理工作,正确行使他们的民利,为基层公共事务管理贡献一份力量。基层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力度。同时居民自身也要增强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深化自身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2.2转变城市基层政府职能
社区基层管理的重点就是调整权责,转变政府的职能和角色,以防出现越权、错位和缺位的情况。政府转变角色就是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而且要做到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归位和政府社会化职能归位,也就是把街道办事处涉及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归于政府职能部门,而政府社会化职能归于社区自治组织,公益归于社区工作者。另外,城市基层政府组织应根据社区自治组织的实际需要,帮助社区居民开展管理工作和实践,给予他们一些专业性的指导,确保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的权利得到落实。另外,政府不能借着越位和错位的方式干涉社区居民管理内部事务,也不能强行要求自治组织为政府分担工作。
2.3完善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社区自治和社区中介是社区基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社区基层组织独立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加强社区中介组织建设,加大培养力度,为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外部环境,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统一管理,当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能力,另外,城市基层政府不仅要加大放权力度,还要保障资金投入,让社区居民能够支付社区工作的开销,独立承担起社区自我管理的责任,确保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性。此外,政府和社区应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加强自治能力,落实居民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权力,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3 结语
推进城市基层政府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这是社会稳定转型、社会和谐发展和发展基层民主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城市基层政府出现越位和缺位的情况和社区自治组织对城市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太强等,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政府治理模式与社会治理模式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因此,我国应努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转变城市基层政府的职能、完善社区组织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城市基层政府和社区居民自治的互动和联系。
参考文献:
[1] 石星,任雪雪.浅析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J].人间,2016,19(01):25-26
[2]林志聪.论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民众自治良性互动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4,23(08):185-186
[3]王枫云,林志聪,姜小翠.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35(03):23-24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化;分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1 前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结构发展的必然方向。据统计,至2009年末我国的城市数量接近有700个,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50%,即有一半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中,而发达国家地区在80年代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就达到了70.9%。可以预见,在未来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口都将生活在城市中。将城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则包含了人口、建筑、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电气管道等生活保障设施、卫生服务设施等子系统,这些系统复杂、多样、多变,极具脆弱性,很容易受到破坏而形成安全隐患,且关联性强,一部分受到损害,极易引发其他系统的病变,从而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健康和正常生活秩序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安全问题也变得复杂多样,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台风海啸、火灾、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工程事故等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可能由于城市交通运输、电力通讯设施的瘫痪,而使整个城市的居民陷入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极具灾难性。因而如何实行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方法,建设高效、可靠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城市系统具有复杂性和脆弱性,这就要求城市管理既要从整体上统一规划,又要从细节上逐个处理。整体规划是上层平台,细节处理是落到实处,只有从细节上、在基层上控制了危险有害因素,上层平台的规划才有意义。本文借鉴国外城市安全管理的经验办法,力求构建一种从整体出发、由基层设施支撑的新型城市安全管理系统。
2 城市危险危害分析
传统的城市灾害主要有城市自然灾害(地震、暴雨洪涝、雷电、暴风雪、大气公害等)、生活服务设施故障(供水、供电、供气设施和暖气管道等故障)、各类突发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爆炸、坍塌等)、城市流行性疾病(SARS、HIV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进步,城市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也衍生了各种可能的城市灾害,包括有城市信息安全灾害、通讯系统故障、高层建筑和地下设施等空间致灾隐患、公共群众事件、城市污染(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和核扩散等)、食品事故、恐怖袭击事件等,甚至还包括由某些因素诱发的城市恐慌,例如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爆炸后,在某些不法分子煽动下引发了中国多个城市抢购食盐事件、在“非典”期间,居民大量抢购板蓝根等事件,这些都是城市恐慌。这些事件既无科学依据,又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会伴生出各种违法犯罪事件,危害城市安全。如下图1所示为城市灾害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如图1)。
3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国现有的城市行政管理是一种行政划分的分级管理,根据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将城市层层分解为市、区、街道、社区,各级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责。将政治、经济、教育等不同部门的权利层层分解,从而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管理。但是纵观我国各大城市,在行政分级管理中,并未建设相应的全面城市公共安全分级管理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越来越倾向于大型化、复杂化,为了实现城市的全面公共安全管理,则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城市层级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城市安全管理体系分为市级安全管理、区级安全管理、街道级安全管理和社区级安全管理。各级管理机构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工作,履行管理职责,将城市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逐层分解,步步细化,将安全管理工作从整体规划落到具体工作,将各层工作责任到人,从而可以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全面管理。
4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分级规划
4.1 市级安全管理
市级安全管理是整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策划者、实施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该级管理机构从城市整体出发,规划、分配安全管理的职责和设备设施。研究本市的安全管理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并分解到下层机构。具体来说,市级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基于全市的应急救援预案。该预案是对下级预案的补充,是从整个城市出发,救援对象是全市的任何地方。若一旦发现的危险有害因素超过了区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处理能力,或者发生的事故等级超出了区级安全管理机构的处理范围,则需要启动该预案。
(2)将安全管理工作根据行政规划进行工作分配,建立各级安全管理机构,确定相应责任人,并建立对下级机构的管理、考察和评价制度。
(3)统一规划城市防灾救灾设施的空间。城市的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则要求将必需的城市防灾救灾设施空间成为城市规划的准则之一。此类设施应当包括避难场所、道路网络、消防机构、医疗机构、物资场所、治安机构、废弃物堆放设施等。
(4)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应当简单、高效,反应迅速。将应急救援物资从整个城市的层面进行统一管理,可以精简管理机构。而且在物资储备时,综合考虑各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将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在更有利的场所。
(5)建立市一级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专业的接警人员。该部分是对下级救援工作的补充。应急救援队伍应当由专业人员和志愿队共同组成,且以专业人员为主、志愿队为辅。该队伍主要承担“110”和“119”救援工作任务。
(6)建立预防预报和警报系统。该系统包括对各类自然灾害(地震、海啸、台风、暴雨、冰灾等)、流行性疾病、各类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核污染等)和可能出现危险事故场所的预报等,并建立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专门的报警系统和24小时值班接警的工作制度。
(7)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和相应的紧急预案。
(8)对商业区、大型公共设施、娱乐场所、学校等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方案和应急救援预案;对两区之间责任不明确的地带建立市级管理方案;对市内安全工作的重灾区、特殊区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方案。
(9)建立灾后处理系统。
(10)其它工作。例如开展城市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消防演习、消除城市恐慌的行为等。
4.2 区级安全管理
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中间层次,其主要职能是传达上级的安全工作计划、分配和监督下一级的工作,配合上下级的安全工作计划,并传达下级的反馈信息。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应当包括:
(1)设立本区的安全工作站,分配责任人,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及时传达或反馈上下级的信息。建立24小时接警工作站。制定本区的安全工作计划和目标,分配工作任务,并对下级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管理和调动本区的应急救援物质。
(2)建立本区的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分配专职的救援物质管理人员。
(3)对本区的事故多发地带建立相应的防护制度,对危险源、重大危险源建立监测监控制度。开展本区的安全文化宣传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
4.3 街道级安全管理
该层相比区级安全管理而言,其工作更倾向于联合社区级安全管理开展具体的安全工作任务,消除危险有害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处理,控制事故后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设立本街道的安全工作站,分配2-3个专业安全人员,并制定值班制度。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及时传达或反馈上下级的信息,建立24小时接警工作站。
(2)建立本街道的安全工作队伍。承担的工作主要是管理本街道的事故突发地带,发现和预处理危险有害因素,处理不了则上报上级机构。维持街道的正常秩序。
4.4 社区级安全管理
社区级安全管理是层级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最终的落实点。在将来现代化的大城市中,瞬发性、灾难性的事故发生率应当较低,常见的则会是点发性的事故,这类事故多发于某个点,或者由较难辨识的危险有害因素诱发的,或者由突发性的设备设施损坏造成的。社区安全管理就是城市安全管理工作的末梢,从整体规划上,社区安全管理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但从工作落实上,社区安全管理工作却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主体内容。要建设主动的、全面的城市安全管理体系,社区安全管理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1) 建立本社区的安全工作站,分配1-2个专业安全人员,并制定相应的值班制度。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传达系统,及时传达上级的危险危害信息,建立24小时警报工作站。
(2)建立本社区的安全巡逻队伍,及时发现和处理危险有害因素,维护本社区安全防护设施的完整。该巡逻队伍由本社区成员志愿组成,通过简单的危险源辨识、紧急搜救、事故的紧急处理等相关安全技能培训。
(3)在洪涝灾害、冰雪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爆发时,带领本社区人员转移到相应安全地带,配合专业人士搜救被困群众。在灾害期间安抚群众情绪,分发补给品,开展科普教育,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
(4)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普及科普知识,消除社区内不必要的恐慌。
(5)管理社区内流动人员,防止的爆发。
结论
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系统,信息既能从上至下及时有效地传达,又能从下级反馈到上级,并获得回应信息。从分级上看,该体系管理办法全面包括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并能从最基本上消除诱使灾害发生的因素。但是,结合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的层级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不足。
(1)该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以下两个理想条件:①各层级间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传递,并能及时地获得反应信息。②各级工作人员都能坚守工作制度,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处理危险有害因素。这两个条件在我国现阶段还难以实现,也是制约本体系的主要因素。
(2)该管理体系的人员结构中,志愿者占了很大一部分,并强调了他们的工作能力。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现阶段的志愿者组织工作较难展开,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并通过培训,增强其对危险的敏感度,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
(3)本管理体系配置了大量的专业安全人员,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如此多的专业安全人员,另一方面这些工作者都是基层工作,责任大、工作量大,但政府并无力为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因而如何协调专业安全人员付出与回报的矛盾,将成为影响本管理体系工作有效性的难题。
(4)如何使城市的层级安全管理体系与现有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合而为一,构建精简、高效且职能明确、责任到人的城市综合管理办法,也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的管理是整个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抓好水利工程管理,是保证水利工程安全、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管理,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水利工程才能为我们所用,造福于人类。1.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存在的问题有:
⑴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⑵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⑶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⑷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2.解决措施
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基层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⑴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基层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村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⑵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
基层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⑶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⑷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
⑸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3.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建议
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 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也必须遵照执行。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基层水利部门多数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检测水平、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证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斌浅析加强水利工程管理[J].价值工程2010,29(30)
[2]李洪华.浅析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及建议[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30)
【关键词】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引言:随着建筑行业逐渐呈规模化、集约化趋势发展,促使高层建筑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相较于普通建筑,高层建筑基础更深,地基所承受的荷载力也更大,而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地基基础质量。基于此,本文对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期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技术水平。
1、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特点
1.1 基坑深度大
耕地红线划定之后,城市建筑用地变得更为紧缺,于此同时,城市环境的恶化,又倒逼城市要将更多的土地用于绿化。城市建筑开始朝着高层和地下同时拓展,时至今日,各大城市的CBD主流商业金融区的高层建筑物不仅地上层数越来越多,地下的建筑也越来越深。原本只是5~10米的中等程度的深基坑,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开挖10米以上的超深基坑,有些大型商场等建筑开挖的基坑甚至都超过了15m,原本回填的地基变成了空出来的常使用场所,由此导致了对地下部分的结构的可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基坑支护工程的事故隐患较大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由于其施工环境较为恶劣,而且对技术性要求较高,一旦基坑支护失去效力,则会导致重大事故发生,不仅会导致管线!道路及周围建筑等出现开裂,严重时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发生"所以在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合理的运行先进的施工技术,降低或是避免工程事故隐患的发生
1.3 对基坑地下工程的质量要求提高
过去,通常情况下深基坑的地下区域将在地基施工之后回填土充实。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将深基坑地下空间作为地下常用建筑场所利用。这种情况下,原来只是作为临时保护的的支护结构,变成了地下的永久建筑。原本支护结构在设计计算上,是考虑到回填之后土层的支撑作用的,同时一般也不会采用能够长久保持功能的结构,那样只会增加成本。但是现在,则必须对这些地下工程采用成本更高的方案才能保证满足需求,但是往往在新项目投标中,预算却并没有相应增加。
1.4 排水对深基坑施工的影响较大
在进行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由于需要开挖大量的土方,这对于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则会导致大量地下水进入到开挖的深基坑内,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则会导致塌方等事故发生。因此需要做好地下水的排放工作。
2、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技术要点
2.1 锚杆支护技术
锚杆支护施工技术是深基坑支护施工常用的技术之一,它指的是在基坑立壁土层或者是深基坑墙面上钻孔,再将一些抗拉材料,诸如钢筋、钢索之类的放入孔中,最终经过灌注浆液对其进行固定形成具有强抗拉力的锚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基坑支护体系的抗拉力以保证支护工程的稳定,避免出现基坑变形之类的给施工安全造成安全隐患#最终达成降低施工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2 混凝土灌注桩技术
开钻前,检查轴线的定位点与水准点是否正确、放线定桩位等。桩机就位后,在桩位位置埋设孔口护筒,起到定位、储存泥浆以及护孔等作用。钻孔时,根据钻进速度和钻机是否有异响,判断地质变化情况;当钻孔的深度达到要求后,进行清孔。清孔工作完成并通过检测后,进行钢筋笼吊放施工及水下浇筑混凝土。
2.3 深基坑防水控制
地下水对深基坑施工质量具有加大的影响。对于地下水较丰富、水位偏高地区,应当从防降排三方面进行考虑,根据地址勘探资料,对地下水的成因进行分析,制定详细的防水方案;与此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基坑四周环境,防止由于地下水水位降低,导致周边建筑出现不均匀的沉降。深基坑支护常用的止水方法就是止水帷幕,在止水帷幕施工过程中应保证桩体的质量,保证桩密实度与搭接长度满足要求,避免桩头出现开叉、空洞、蜂窝等问题,禁止在结构上任意开口,使止水帷幕效果遭到破坏。
2.4 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
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主要工序有修筑导墙、泥浆制备与处理、挖深槽、钢筋笼的制作与吊放以及混凝土的浇注。在地下连续墙挖槽之前,类似于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埋设护筒,应在地面修筑导墙。导墙施工是确保地下连续墙轴线位置及成槽质量的关键工序,是不可缺少的临时结构,一般为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有钢制的或预制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可重复使用)。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导墙底部易与土层贴合,防止泥浆流失,而预制导墙则较难做到。导墙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精度,必须满足挖槽机械的施工要求。在挖槽施工中,导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管理
3.1 编制切实可行的基坑施工方案, 完善施工管理程序
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是保障施工管理顺利开展的关键,在深基坑施工管理过程中,有必要根据设计文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基坑施工方案,尤其是基坑支护专项施工方案。基坑支护设计必须经过有资质的机构审图确认,施工方案必须经过专家论证,专项难点及重大风险源也必须进行专项论证评审,在不断完善各环节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严格按照方案实施。
3.2 加强机械人工管理, 控制深基坑施工进度和成本
对于高层建筑物,深基坑的施工进度直接关系工程完工时间,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对深基坑施工来说,应编制合理的进度计划,加大机械设备和人工的投入,避免不必要的影响因素(比如尽量避免雨季施工,抢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施工),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成本投入。
3.3 突发事件的处理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常见的突发事件有:基坑内管涌、流沙;基坑支护局部出现成因不明的裂缝!沉降;气象异常,出现持续多日的狂风暴雨;相邻工地施工的影响,如降水、打桩、开挖土方;地下障碍物妨碍基坑支护结构或止水帷幕的施工等。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会同相关单位研究解决办法。
3.4 第三方监测
第三方监测是在深基坑施工期间由独立于施工单位和业主的专业测绘单位对施工区域外一定范围内的地表、道路、管网、重要建(构)筑物等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为业主提供及时、可靠的用以评定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数据和信息,并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或事故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报,让有关方面有时间做出决策,避免事故的发生。
4、结 语:
总之,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施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应用将越来越频繁,同时,也将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深基坑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将快速发展,并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程杨. 高层建筑深基坑施工现状及注意事项分析[J]. 才智,2012,26:60.
[2]于朋. 试论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 科技创业家,2012,23:23.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施工;施工质量
0.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为建筑施工的质量保证基础,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日渐成熟。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并能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大量复杂问题。为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为建筑工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与安全保障。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目前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还存在的安全意识不到位的现象,施工管理中的关键是安全,特别是施工现场的管理,这将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进度能否按计划完成。在实际建筑工程建设中还有很多施工管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只提高对经济效益的重视,而忽视施工现场的安全,这在施工管理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建筑行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在现场施工时由于投入较多劳动力,加大了对每个人员有效管理控制的难度。施工管理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程序,各施工环节关系密切,不仅涉及施工材料、技术、人员等方面的管理,资料管理也很重要,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容易被忽略。一些建筑工程只重视工程建设进度,认为施工管理资料可有可无,施工管理中没有按照计划行事,只依靠以往经验作为标准,对于施工资料管理只流于形式,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人员管理上还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当上级部门要进行检查时,才匆忙应付,或在工程建设竣工后补充所有资料。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2.1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建筑企业要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意识,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重于一切的原则。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防火等施工细节的安全问题,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工作。
2.2规范施工材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资料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资料管理从建筑工程开始施工时就要规范,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尽量避免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偏差,并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质量管理要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任务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资料管理对于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按照职责的不同通常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面。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员的素质存在不同的要求,需要具有决策管理、经营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的专业人员。目前国内建筑工程领域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还不高,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只具有不太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指导与管理还具有一定难度。现在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工程企业,决定建筑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人才。建筑工程只有在技术能力水平高、具有创造力、管理规范的施工队伍建设下才能保证质量。所以,要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
3.高层住宅建设施工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城市中的高层住宅越来越多,它使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也对城市居住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一些城市宣称已进入“高层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设开发强度与数量。学术界也逐渐关注高层住宅,并对其建设的利弊展开积极讨论,针对高层住宅自身特性在业界产生了一些争议。高层住宅的最主要特点是高,本质上就是由多层住宅向上层空间的延伸,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产生一些影响。
一是与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在设计上难度较大,公共交通与设备管井占用空间也大,住户公摊面积多,特别是点式高层在设计上不能保证各套户型朝向的均衡,北侧朝向的采光及通风性都不好。而且,高层住宅在设计中还要重点考虑交通、消防疏散等一些问题,并对高空坠物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二是与多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建设成本较高,建筑所需的钢材及混凝土用量都很大,还需要额外配置电梯、疏散楼梯、高压水泵等一些设施,无论从技术难度还是建设投资上都是远远高于多层住宅的,而且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这都是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结构复杂等一些原因导致的。
三是随着城市中高层建筑的逐渐普遍,使大家的公共交往空间存在一定不足,只在自家小空间内活动,减少了彼此之间的交往,影响住户之间的互动交流。
4.建筑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措施
4.1实施施工目标责任管理
建筑施工具有复杂庞大、工作量大、建设周期长等特征,因此,要求建设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责任逐层进行落实,使各环节之间实现紧密衔接,保证建设工程施工的全面推进。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根本保证是落实好责任管理,对整个施工环节的技术质量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施工建设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实际,制定职责明确的责任目标,分工协作,保证质量管控的重点,才能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4.2完善施工监督监管机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是完善监督监管机制,这也是有效控制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近些年,建筑工程项目中发生的一些施工安全责任事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监督监管机制上存在一定缺失造成的。由此可见,建筑工程的施工监督监管机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并在整个建设施工中各环节进行落实,保证取得实效。并将建筑工程施工的监督监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抓不懈,以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
4.3推进高新技术在施工中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建设进度的加快离不开高新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而且也对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企业要积极将先进的高新技术工艺、设备及材料等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的各环节中,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努力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益,并积极为施工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条件,提升施工企业的建设能力,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贯穿于施工全过程,要求建筑企业管理决策人员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以及建筑从业人员的配合。通过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与措施,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只有施工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使建筑企业实现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高高层住宅施工的安全稳定性,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范志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2010.19.
【关键字】高层住宅;施工技术;施工质量
工民建是指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建筑材料学、建筑力学、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法规、综合实习等,而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管理学科,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处理大量的复杂问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动用大量的设备。为了保证施工按质按时顺利进行,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以及在现代化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安全保障。
1 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是做好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尤其是现场施工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但是很多部门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未能将这一思想意识放在战略高度强调,使得许多施工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人在现场施工不带安全帽,安全措施和意识极其淡薄,这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对安全方面的忽视和压缩,从而导致施工管理出现安全隐患。施工资料管理不到位。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识别,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资料的管理。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都把施工管理资料当做可有可无的事情,只有上级部门来检查的时候,才临时应付,或者等一项工程竣工后,开始补所有的资料,从而使得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按照计划行事,往往靠经验来衡量,而非科学依据,资料只是形式,脱离实践现实。施工管理人力不到位。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建筑现场施工时,往往劳动力投入较多,故难以对每个施工人员实现有效控制。
2 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应对措施
2.1 强化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建筑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实现“零事故”。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要注重细节,尤其是关于防火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天天讲,多培训学习,防患于未然。
2.2 规范制度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资料管理是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项目工程的资料管理从开始就应该走向正规化,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我们的计划和实际之间如果发生偏差,可以及时纠正。另外,质量管理是个长期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此,资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2.3 提高素质加强从业人员培养
工民建施工人员总体上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面。针对不同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都要求参与施工活动的人群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资格”。我国目前工民建筑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素质相对比较低下,实践有余,但理论不足,不能很好地从高度上把握和指导施工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工民建工程企业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因此,工民建工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3 高层住宅的施工特点以及面对的问题
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传统城市的居住格局和景观,形象。近年来,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开发强度和开发数量不断提高,许多城市宣称进入了“高层时代”。与此同时,学术界对高层住宅也非常关注,并对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展开讨论,而这些争议主要来源于高层住宅的自身特性。发展高层住宅面临的问题;高层住宅是多层住宅建筑向上层空间的变化延伸,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并由此对居民生活、城市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属于住宅建设的共有问题,有些属于高层住宅面临的特殊问题。
3.1 建筑设计难度大高层住宅标准层的公共交通和设备管井占用较大空间,每户公摊面积较多,得房率低于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尤其是塔楼),户型设计难度较大,无法保证每个套型朝向的均好性,北边住宅的朝向、采光、通风较差。此外在高层住宅设计中还需要着重考虑竖向交通、消防疏散等问题,并要考虑设置防止高空坠物的措施。
3.2 建设成本高高层住宅投资大,建筑的钢材和混凝土消耗量都高于多层住宅,需要配置电梯、高压水泵、增加公共走道、疏散楼梯等,因此高层住宅的技术难度和建设投资要远高于多层住宅,建设费用高、建设周期长,也是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结构复杂等原因造成的。
3.3 公共交往空间不足通常居民习惯于在地面上进行互动交流,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普及,人们远离大地,独居在自家的小空间内,缺乏户外活动的激情,减少了彼此交往的机会。
4 工民建施工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4.1 推行工民建施工目标责任管理
工民建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周期一般比较长。这就要求工民建施工单位必须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落实责任,抓好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衔接,确保整个工民建施工工程的全面推进。由于目标责任管理是顺利完成工民建施工项目指标与质量的根本保证,因而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落实。要善于针对整个工民建施工各个环节的技术、质量、要求和难易程度,结合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严格目标责任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确保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范围,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4.2 健全工民建施工监督监管机制
监督监管机制是确保工民建施工工程质量的关键,也是对工民建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很多工民建施工安全与责任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然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监督监管不够到位造成的。可见,健全工民建施工监督监管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了。工民建施工单位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并落实到整个工民建施工的各个环节,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把对工民建施工的监督监管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扎实抓紧抓实,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4.3 全面推广工民建施工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是保证工民建施工质量、加快建筑施工进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工民建施工单位一定要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引进先进、高效的高新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积极运用工民建施工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做到现代化、专业化、机械化,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着力提高工民建施工效益与质量。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工民建施工单位运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工民建施工单位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
5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全面、深入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全过程,不仅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还需要广大员工的积极配合,并以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有效措施的执行作保障。因此,要搞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要做好做细每一个环节,只有提高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在高层住宅施工中的安全稳定性的提高,实现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志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9).
一、基层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基层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的监控往往是通过目测,没有相应的设备和完善的质量控制机制去进行监测,相应监管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监管过程中无法发挥监督作用,质量把关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给了施工单位可乘之机。其次是监理市场不规范,监理单位存在“一条龙”、“同体监理”、“自行监理”现象,监理成“兼理”,导致监理工作不到位,工作职责履行不好。
(二)工程设计不够规范
在我国,水利部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设计规范,但一些水利基层单位和施工单位并没有按照要求设计和实施。小型的水利工程大多是以民办公助为主的,建设资金比较紧张,这就使得施工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地质勘察和施工设计,大多数凭主观、凭经验办事,很少组织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还有就是因陋就简意识还比较浓,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容易产生能省就省的观念,这就导致了基层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三)工程质量难以控制
工程质量一直是国家强调的重点,基层水利建设有一句话叫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工程施工不注重质量,不仅无利,甚至可能出现一些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基层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是重中之重。然而,基层水利建设由于工程规模小、经费不足、工期短、监督管理不到位、施工管理人员业务不精,导致施工过程中事故频发,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加强基层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一)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
基层水利工程虽然具有规模小、经费投入不大的特点,但每项工程都有可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在确定要建设的工程项目后,建设单位要充分予以重视,有条件的要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没有条件的要指定懂业务的人员全权负责,单独行使工程建设管理职能,对责任人的责、权、利进行充分明确,以保证建设单位对施工过程进行有序协调和有效监督。同时,施工方也要高度重视,不能因为工程规模小、利润不高、影响不广等因素不重视工程施工。相反,由于施工现场的地质结构、自然环境、天气情况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不加以重视,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和影响其应有效益的发挥。因此,施工方要制定科学严密、符合实际的施工方案和具体的操作规程,并在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工同监督下,严格按方案和操作规程科学施工,确保施工组织严密,工程质量可靠,杜绝安全隐患。
(二)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一是要明确安全责任。要坚持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度,各级管理人员应逐层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使每个现场人员明确自己的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做到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施工,利用制度来确保施工安全。二是要强化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应贯穿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特别是针对基层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施工现扬地质灾害多、交通不变、安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务必强化现场所有人员的安全意识,随时进行教育和培训,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三是要加强现场检查。现场管理人员要采取综合性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施工现
场安全检查力度,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现场施工安全。
(三)要加强施工合同管理
一是规范合同签订程序。水利工程项目,无论大小,都要用合同来约束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特别是基层水利工程建设,每一份施工合同在签订之前,合同内容都要经相关业务部门检查会审后,在双方进行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就重要及细节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二是要严格按照合同旋工。施工方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施工,对施工质量、进度、造价等控制管理目标,都应严格遵从合同约定的内容;对于由于设计变更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施工费用增加,应根据合同内相关条款约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业主方审核的计费签证工作,以便于后期清算的办理提供依据,以免结算时发生扯皮、纠纷现象。三是要搞好施工合同清算。工程的建设资金一定要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账目管理要清晰,杜绝建设资金被随意挪用或占用的情况发生,要严格按施工进度进行付款。如果施工方未按照合同的规定完成进庋或者工程质量不过关,应拒绝支付,以保证施工质量,维护正当利益,避免资金的浪费。当水利项目实施完成,施工合同履行结束后,应依次对施工分包合同和总合同进行清算和结算。
(四)要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涉及到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各参建单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重点抓好以下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一是要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水利工程建设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要按照国家、地方及行业技术标准和规程,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技术水平等因素,制定科学可行的施工组织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并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程执行。二是要严格施工过程监控。对于质量控制体系来讲,它是由多个环节共同构成的,不管哪个环节有所松懈,都会造成场面的失控。所以,不可以把控制点仅仅设到验收这个步骤,需要在每个环节都设立质量监控。在施工的过程中,
【关键词】高层住宅;施工技术;施工质量
工民建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监理等单位及各级管理部门培养从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参与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建筑安装单位、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预算审计、建筑工程监理、房地产管理、房产营销、各企事业单位的基建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1、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是做好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尤其是现场施工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但是很多部门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未能将这一思想意识放在战略高度强调,使得许多施工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人在现场施工不带安全帽,安全措施和意识极其淡薄,这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对安全方面的忽视和压缩,从而导致施工管理出现安全隐患。施工资料管理不到位。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识别,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资料的管理。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都把施工管理资料当做可有可无的事情,只有上级部门来检查的时候,才临时应付,或者等一项工程竣工后,开始补所有的资料,从而使得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按照计划行事,往往靠经验来衡量,而非科学依据,资料只是形式,脱离实践现实。施工管理人力不到位。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建筑现场施工时,往往劳动力投入较多,故难以对每个施工人员实现有效控制。
2、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应对措施
2.1强化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建筑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实现“零事故”。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要注重细节,尤其是关于防火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天天讲,多培训学习,防患于未然。
2.2规范制度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资料管理是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项目工程的资料管理从开始就应该走向正规化,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我们的计划和实际之间如果发生偏差,可以及时纠正。另外,质量管理是个长期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此,资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2.3提高素质加强从业人员培养
工民建施工人员总体上可以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三个层面。针对不同岗位,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都要求参与施工活动的人群具有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资格”。我国目前工民建筑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素质相对比较低下,实践有余,但理论不足,不能很好地从高度上把握和指导施工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工民建工程企业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因此,工民建工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3、工民建施工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3.1推行工民建施工目标责任管理
工民建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周期一般比较长。这就要求工民建施工单位必须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落实责任,抓好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衔接,确保整个工民建施工工程的全面推进。由于目标责任管理是顺利完成工民建施工项目指标与质量的根本保证,因而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落实。要善于针对整个工民建施工各个环节的技术、质量、要求和难易程度,结合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严格目标责任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确保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点范围,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3.2健全工民建施工监督监管机制
监督监管机制是确保工民建施工工程质量的关键,也是对工民建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近年来,先后出现了很多工民建施工安全与责任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然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监督监管不够到位造成的。可见,健全工民建施工监督监管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了。工民建施工单位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并落实到整个工民建施工的各个环节,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把对工民建施工的监督监管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扎实抓紧抓实,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3全面推广工民建施工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是保证工民建施工质量、加快建筑施工进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工民建施工单位一定要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引进先进、高效的高新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积极运用工民建施工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做到现代化、专业化、机械化,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着力提高工民建施工效益与质量。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工民建施工单位运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工民建施工单位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
二、高层住宅的施工特点以及面对的问题
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传统城市的居住格局和景观,形象。近年来,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开发强度和开发数量不断提高,许多城市宣称进入了“高层时代”。与此同时,学术界对高层住宅也非常关注,并对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展开讨论,而这些争议主要来源于高层住宅的自身特性。发展高层住宅面临的问题;高层住宅是多层住宅建筑向上层空间的变化延伸,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并由此对居民生活、城市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属于住宅建设的共有问题,有些属于高层住宅面临的特殊问题。
1、建筑设计难度大高层住宅标准层的公共交通和设备管井占用较大空间,每户公摊面积较多,得房率低于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尤其是塔楼),户型设计难度较大,无法保证每个套型朝向的均好性,北边住宅的朝向、采光、通风较差。此外在高层住宅设计中还需要着重考虑竖向交通、消防疏散等问题,并要考虑设置防止高空坠物的措施。
2、建设成本高高层住宅投资大,建筑的钢材和混凝土消耗量都高于多层住宅,需要配置电梯、高压水泵、增加公共走道、疏散楼梯等,因此高层住宅的技术难度和建设投资要远高于多层住宅,建设费用高、建设周期长,也是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结构复杂等原因造成的。
3、公共交往空间不足通常居民习惯于在地面上进行互动交流,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普及,人们远离大地,独居在自家的小空间内,缺乏户外活动的激情,减少了彼此交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