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扦插与嫁接的区别8篇

时间:2023-11-15 10:08: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扦插与嫁接的区别,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篇1

【关键词】果树栽培技能 分解目标 基本技能 综合操作 评价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意愿

我校为职业类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农林专业的多数学生不仅学习基础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趣,一些学生只想混一张高中毕业证。文化课不想学,专业理论课也不认真学。在农林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仍有一些学生改不掉作风懒散的坏毛病,害怕吃苦受累,学习不用心,干活不认真。长此以往,实习的要求难以达到。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专业技能,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意愿。一方面,我校实行“双证”制度,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毕业、升学的必要条件,既学生毕业前必须首先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然后教育部门才能根据其在校成绩颁发毕业证书。参加对口升学序列的学生,也必须在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后,方有资格报名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广大农村更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职校学生,练好专业技能,既是其区别、优越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特征,也会对其今后的工作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果树栽培实习教学时,笔者并非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到实习点开始讲解,而是先开一个动员会,强调上述观点,使学生认识到果树栽培实训的重要性,真正在内心数立学好、练好技能的决心和信心。

二、分解实训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不能光知道“为什么学”。由于平时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如果仅有一个总体实训目标,学习对每次课程自己必须达到的技能练习要求不够清晰,缺乏紧迫感,新鲜劲一过,又会懒懒散散。因此,有了掌握果树栽培技能愿望,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学习内容、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这样,学生就不至于简单地以为时间还长、对对反复的嫁接练习感到枯燥单调,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技能目标,明白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提升技能水平。从而,有了时间意识,产生了紧迫感。

具体来说,在开始练习前,笔者将学生参加技能鉴定的物品和工具进行展示,从应该掌握的品种、农药的种类、嫁接、扦插、冬剪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先让学生初步对他们应掌握的果树栽培技能有个总体的了解,然后把从开始实训到参加技能考试之间的时间进行分配,指出在每个时间阶段内需要掌握的技能。比如冬春季主要是冬剪,学生要掌握果树花芽的识别、各种果树的形状、各种果树修剪技巧等。到夏季主要是嫁接、扭梢、各种农药的识别等。学生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后,练习中的时间观念就会增强。

三、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打牢基础

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模仿,到逐渐地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教多的失误和多余的动作。教师如不及时发展,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当学生能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随着练习的深入,动作连贯,协调一致,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教师才可以放手让他们自行练习。

农林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嫁接、扦插、品种识别。其中嫁接和扦插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这些操作技能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形成。以嫁接来说,许多学生刚开始可能并不重视,只是一刀一刀的削,削平整就可以了。实际上,正确的削嫁接条的动作,从开始削的部位到芽留的部位再到削的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的操作姿势,可以使学生节省体力,减少危险,这样才能进行一连几个小时的练习。刚开始学生要对这些反复练习,逐步加强动作协调,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且随着实习的进行,逐渐提高嫁接的成活率。

四、注重综合操作训练,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练习

在学生熟练地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既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综合操作技能,这是农林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他们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例如扦插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每人放置一个花盆,在花盆进行月季的扦插,看谁的活的最多,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及劳动的价值。

五、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作出评价

无论使单项操作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训练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实习的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作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立即改进,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上进心。教师还应该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增强竞争意识,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提高积极性。

篇2

关键词:果树栽培技能 分解目标 基本技能 综合操作 评价

果树栽培技能是农林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要学好、掌握好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的事。因为,果树栽培这项技术是既要技术,又要体力的。如何组织好教学、教好这门专业技能课,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思考,认为应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意愿

肥乡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我校”)为职业类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农林专业的多数学生不仅学习基础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趣,一些学生只想混一张高中毕业证。文化课不想学,专业理论课也不认真学。在农林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仍有一些学生改不掉作风懒散的坏毛病,害怕吃苦受累,学习不用心,干活不认真。长此以往,实习的要求难以达到。

为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专业技能,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意愿。一方面,我校实行“双证”制度,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毕业、升学的必要条件,既学生毕业前必须首先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然后教育部门才能根据其在校成绩颁发毕业证书。参加对口升学序列的学生,也必须在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后,方有资格报名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广大农村更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职校学生,练好专业技能,既是其区别、优越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特征,也会对其今后的工作生产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果树栽培实习教学时,笔者并非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到实习点开始讲解,而是先开一个动员会,强调上述观点,使学生认识到果树栽培实训的重要性,真正在内心数立学好、练好技能的决心和信心。

二、分解实训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不能光知道“为什么学”。由于平时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如果仅有一个总体实训目标,学习对每次课程自己必须达到的技能练习要求不够清晰,缺乏紧迫感,新鲜劲一过,又会懒懒散散。因此,有了掌握果树栽培技能愿望,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学习内容、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这样,学生就不至于简单地以为时间还长、对对反复的嫁接练习感到枯燥单调,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技能目标,明白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提升技能水平。从而,有了时间意识,产生了紧迫感。

具体来说,在开始练习前,笔者将学生参加技能鉴定的物品和工具进行展示,从应该掌握的品种、农药的种类、嫁接、扦插、冬剪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先让学生初步对他们应掌握的果树栽培技能有个总体的了解,然后把从开始实训到参加技能考试之间的时间进行分配,指出在每个时间阶段内需要掌握的技能。比如冬春季主要是冬剪,学生要掌握果树花芽的识别、各种果树的形状、各种果树修剪技巧等。到夏季主要是嫁接、扭稍、各种农药的识别等。学生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后,练习中的时间观念就会增强。

三、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打牢基础

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模仿,到逐渐地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教多的失误和多余的动作。教师如不及时发展,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当学生能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随着练习的深入,动作连贯,协调一致,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教师才可以放手让他们自行练习。

农林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嫁接、扦插、品种识别。其中嫁接和扦插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这些操作技能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形成。以嫁接来说,许多学生刚开始可能并不重视,只是一刀一刀的削,削平整就可以了。实际上,正确的削嫁接条的动作,从开始削的部位到芽留的部位再到削的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的操作姿势,可以使学生节省体力,减少危险,这样才能进行一连几个小时的练习。刚开始学生要对这些反复练习,逐步加强动作协调,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并且随着实习的进行,逐渐提高嫁接的成活率。

四、注重综合操作训练,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练习

在学生熟练地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既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综合操作技能,这是农林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他们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例如扦插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每人放置一个花盆,在花盆进行月季的扦插,看谁的活的最多,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及劳动的价值。

五、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作出评价

篇3

摘要: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9个试验处理,研究了施肥对1年生油茶苗高、地径、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1年生油茶苗高生长的因素依次是幼苗类型、施肥次数、肥料浓度、肥料种类;影响地径生长的因素依次是幼苗类型、肥料浓度、肥料种类、施肥次数。扦插苗施用1500倍维盛肥3次处理后的生长效果最佳;嫁接苗施1 000倍根茂和维盛混合肥3次后其生物量最多,其鲜重增加15.573 g,干重增加5.435 g。

关键词: 油茶; 施肥; 因素

中图分类号: S 606 + . 2, S794. 4 文献标识码: A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中国特有的重要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其含油量占茶籽的55%,无胆固醇是其重要特点,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其主要成分,含量占90%以上。科学施肥是实现油茶优质高产的一个重要措施。施肥可以提高油茶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气孔导度,从而明显促进油茶生长,提高产量[ 1 - 2 ]。对油茶进行施肥是其增产增效的重要研究内容,油茶施肥开展全面研究并进行推广,将有助于油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海南地区油茶资源丰富,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使之口感与品质方面和其他地区有所区别[ 3 - 4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海南省琼海市温泉村油茶种苗标准化繁殖技术试验基地,地理坐标在110°7′5"~40′50"E,18°58′50"~19°28′35"N之间。该基地属琼海市,年平均日照2000 h以上,年均气温能达到24°C,年平均降雨量2 072 mm,终年无霜雪,属于热带季风及海洋湿润气候区。该基地土壤为红壤,富含铁、铝氧化物,能为植物提供多种矿物质等养分,适宜油茶作物生长及其产业的发展。

2 材料与方法

2. 1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油茶苗为海南本地种的实生幼苗、扦插幼苗及嫁接幼苗。

所用肥料为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为根茂(含腐殖酸水溶肥料,N+P2O5+K2O≥200 g/L,腐殖酸≥40 g/L,水不溶物含量≤50 g/L),采用 有机制剂加工而成,营养全面,使用安全。无机肥为维盛(总氮量为20%,含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磷、钾、硫、铁、锰、锌、铜、硼、钼),采用美国领先的螯合技术MAXPLEX生产,能螯合水和土壤中的钙镁离子,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

2. 2 试验方法

以肥料种类(根茂肥、维盛肥、根茂和维盛肥的混合肥)、施肥浓度(500倍、1000倍、1 500倍)、幼苗类型(嫁接、扦插、实生)、施肥次数(1、2、3次)为试验因子,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设计见表1;共有9种不同的处理组合,L9(34)试验设计方案见表2。试验从2016年4月2日开始进行,每个小区面积为1 m2,共有300棵幼苗。2016年4月2日为第1次施肥,第2次施肥时间为4月9日,第3次施肥时间为4月16日。

2016年4月2日 未进行施肥处理前,分别随机测30株油茶嫁接幼苗、油茶扦插幼苗、油茶实生幼苗的苗高和地径,取平均值,进行记录。在同年的10月2日,即6个月后,测量9个处理样地的油茶苗高和地径,随机抽取30株幼苗,测其苗高和地径,随后取平均值并进行记录。

同年12月2日,即8个月后,分别选取1、3、5、6、7、8号试验地径和苗高处于各自平均值的油茶苗木2株,测定其生物量,并与4月2日处理前的生物量进行比较,计算其增长量;其中各生物量测量方法如下。

苗高:使用精度为1 mm的卷尺,测量油茶实生苗根颈部到主茎顶端的长度;

地径:使用精度为0.01 mm的数显游标卡尺,测量油茶实生苗的茎基部;

生物量:采用排水法测量出体积,将样品自然风干后,用分析天平称重。

3 结果与分析

3. 1 苗 高

试验结果表明(表2),影响油茶苗高生长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幼苗类型、施肥次数、肥料浓度及肥料种类。就不同肥料类型而言,维盛肥效果最好,其苗高增长量为38.13 cm,其次是根茂+维盛混合肥、根茂肥,施肥处理后苗高增长分别为36.27 cm和35.47 cm。

从施肥的浓度来看,低浓度的效果要好于高浓度的施肥处理。其中1 500倍处理的苗高增长量为38.38 cm,而500倍处理和1 000倍处理分别为36.45 cm和35.05 cm。在不同幼苗类型试验中,扦插苗施肥处理后的效果最好,平均高增长量为46.19 cm;其次是实生苗和嫁接苗,其增长量分别为42.11 cm和21.57 cm。施肥次数越多,对苗高生长的效果越好,施3次肥的平均高增长量为40.28 cm,2次施肥处理和1次施肥处理的平均高增长量分别为34.98 cm和34.62 cm,比施2次肥和施1次肥的均要高。

综合而言,扦插苗采用1 500倍的维盛肥处理3次,对苗高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

3. 2 地 径

试验结果表明(表3),影响油茶地径生长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幼苗类型、肥料浓度、肥料种类和施肥次数。

从肥料类型对比看,维盛肥效果最好,处理后地径增长量为4.14 mm;其次是根茂+维盛的混合肥及根茂肥,其增长量分别为3.94 mm和3.78 mm。从肥料浓度对比看,处理效果最好的浓度是1 500倍,处理后地径增长了4.26 mm,其次是1 000倍和500倍,其增长量分别为3.91 mm和3.69 mm。对于不同幼苗类型而言,扦插苗在处理后地径增粗最多,达到4.64 mm,其它依次是实生苗和嫁接苗,地径增量分别为4.46 mm和2.76 mm。就施肥的次数来讲,施3次肥的处理平均苗高增量最大,为4.04 mm;其次是施1次肥,达到4.00 mm;增量最小的是施2次肥,只有3.81 mm。

综合而言,采用扦插苗施1 500倍的维盛肥处理3次,对幼苗地径生长效果最好。

3. 3 施肥对1年生油茶苗生物量的影响

3. 3. 1 对嫁接苗生物量的影响

试验数据(图1、图2)表明,嫁接苗施适宜浓度的混合肥、多次处理,对油茶嫁接苗的生物量积累效果最佳,1 000倍根茂+维盛混合肥处理后其鲜重增长量为15.573 g,干重增长量为5.435 g;6号处理嫁接苗施1 500倍维盛肥2次,其增长量次之;增重最少的是1号处理。由此可见,嫁接苗施多次浓度适宜的混合肥,更有益于其生物量的积累。

从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情况来看,8号处理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增加量分别为9.302 g和6.271 g,干重增加量分别为3.495 g和1.940 g;6号处理的分别为6.538 g、3.582 g和2.455 g、1.315 g;1号处理的分别为4.011 g、2.858 g和1.470 g、0.720 g。综上所述,嫁接苗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和地下部分是相互影响的,对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明显的处理,相应地,该处理对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也较大。

3. 3. 2 对实生苗生物量的影响

试验数据表明,5号处理,即实生苗施用1 000倍的维盛肥1次其生物量积累最多,鲜重增重19.256 g,干重增重7.529 g;7号处理(实生苗施500倍根茂+维盛混合肥2次)后实生苗生物量积累次之;3号处理(实生苗施1 500倍根茂肥3次)最少(图3,图4)。由此可见,对于实生苗生物量而言,施肥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浓度适中的维盛或者混合肥对实生苗生物量的积累更有益。

从实生苗地上和地下部分来看,3号试验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分别为10.230 g和2.312 g,干重分别为3.585 g和0.780 g;5号试验的分别为14.772 g、4.482 g、5.595 g和1.570 g。7号试验的分别为9.505 g、5.214 g、3.500 g和1.735 g。试验数据表明,对实生苗而言,7号处理后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较多,5号处理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最多,由此可知,高浓度的根茂+维盛混合肥对实生苗的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有益,1 000倍的维盛肥对实生苗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有益。

4 小 结

4. 1 影响1年生油茶苗高生长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幼苗类型、施肥次数、肥料浓度、肥料种类;影响1年生油茶地茎生长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幼苗类型、肥料浓度、肥料种类、施肥次数;扦插苗采用1 500倍的维盛肥3次处理后的长势最好。

4. 2 油茶嫁接苗采用施1000倍根茂+维盛混合肥多次处理,更有益于其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

4. 3 对实生苗生物量而言,施肥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油茶实生苗施1次1 000倍维盛肥其生物量积累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 袁军. 油茶有机栽培关键技术[A]. 中国林学会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中国林学会, 2010.

[2] 张书娜, 王庆成, 郝龙飞, 等. 光照和施肥对白桦林冠下水曲柳、 胡桃楸苗木生长的影响[J]. 森林工程, 2015, 31(2):51 - 56.

[3] 袁婷婷, 钟秋平, 张顺华, 等. 基肥对油茶幼林地径和冠幅生长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1): 62 - 66 + 70.

[4] 袁 军. 普通油茶营养诊断及施肥研究 [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篇4

关键词油茶;特征特性;栽培技术;经济用途;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224-02

油茶(Camelliaoleifera)是茶科(Theaceae)山茶属植物中种子含油率和产量较高的;可用来榨取食用油的树种的统称。山茶属植物共有120多种,我国有70种以上,其中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积较大的是普通油茶,其次是越南油茶、广宁油茶和攸县油茶等。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又称中果油茶(广西)、茶子树(湖南)、茶油树(广西)、白花茶(广东、云南)[1-2]。

1油茶的特征特性

1.1形态特征

油茶树高4~6 m,一般2~3 m。树皮淡褐色、光滑。单叶互生,具柄,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0 cm,宽2~4 cm,基部楔形,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侧脉不明显。花顶生或腋生,两性花,白色,径3~5 cm,花瓣5~7枚,倒卵形,先端凹入;雄蕊多数,排成2轮,花丝基部成束;子房上位,3~5室,花柱分离,柱头3~5裂。蒴果,球形、桃形、扁圆形、橄榄形等,直径2~4 cm,每果有种子4~8粒。种子茶褐色或黑色,有光泽,三角状。

1.2生物学特性和物候期

油茶是常绿小乔木,寿命长达几十年至数百年。油茶开始结果年龄因繁殖方式不同而异,实生油茶5年开始结实,10年进入盛果期;嫁接苗3年开始结果,6年进入盛果期。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盛果期可维持40~50年。

根:油茶为主根发达的深根性树种,最深可达1.55 m,但细根密集在10~35 cm的范围。一年中有2个生长高峰:2月中旬开始活动,3—4月新梢快速生长之前,根系生长出现第1个生长高峰;9月花芽分化、果实增长停止以后,根系生长出现第2个高峰;12月至翌年2月生长缓慢,但未见停止。油茶根系生长具有强烈的趋水趋肥性及较强的愈合力和再生力。

芽:油茶的芽依其在枝梢的着生位置可分为顶芽和腋芽;依其性质则可分为叶芽和花芽。顶芽一般1~3枚,多则可达10余枚,中间1枚为叶芽,其余为花芽;腋芽一般1~2枚并生于叶腋处,其中1枚为叶芽,其余为花芽。叶芽瘦长,花芽肥大。开始难于用肉眼区别花芽与叶芽,到5月中旬方可识别,凡圆而粗,呈红色的为花芽;扁而细长、呈青绿色为翌年萌发新梢的叶芽[3]。

油茶花芽分化过程:油茶的花芽分化是在春梢基本结束生长后开始的,各地因气候长期保持不同而有差异,通常油茶花芽分化盛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约占75%,其余花芽在7月中旬至10初陆续分化,这也是油茶花期长的原因之一。

枝梢:油茶的枝梢按抽发的季节可分为春梢、夏梢和秋梢。油茶幼年阶段,当肥水条件较好时,常三者兼而有之。成年阶段的油茶主要抽发春梢,少有夏梢。

花:油茶是虫媒、异花授粉树种。两性花,10月中旬始花,11月为盛花期,12月下旬开花基本结束,少数延至翌年2月开放。一般9:00—14:00开花,11:00—13:00最盛。从蕾裂到花蕾需6~8 d。

油茶适宜在年均温15~18 ℃、绝对低温-10 ℃、年积温4 500~5 200 ℃、年降雨量1 000 mm左右的地区生长,生长期在260 d左右。油茶具有秋末冬初开花、一年四季花果不断的生物学特性,秋旱、寒潮等灾害性气候对其花果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较大。普通油茶虽具有一定程度的耐旱能力,但在其生长发育,特别是果实生长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水分供应,才能满足其生理活动和物质合成转化的需要。油茶喜酸性和微酸性土壤,不适宜中性或碱性土壤。油茶根深,适生于土层深厚的土壤[4]。

2分布

油茶分布的北界在淮河—秦岭一线,我国淮河、长江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东部地区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800 m以下,西部地区可达海拔2 000 m[5]。油茶在河南省大别山区、伏牛山南坡均有分布,其中以信阳市区域内为主。信阳市位于江淮之间,虽为油茶自然分布的北界,但油茶历经千年栽培驯化,自然生长良好,在商城县、新县、罗山县、浉河区、固始县等县区的山区均有集中种植,全市现有油茶林1.1万hm2,生长状况良好,2005年全市茶油产量3 500 t,油茶产业总产值约5 200万元。

3栽培技术

3.1育苗

3.1.1实生苗培育。油茶种子直播宜选择东南向、排灌良好、砂壤土、土壤pH值5.5~6.5的坡地作圃地,春播前25 d浸种2~3 d,沙床催芽18~22 d,条状点播,株行距10 cm×20 cm,覆土厚1.5~2.0 cm,稍加镇压。播种约30万粒/hm2,相当于普通油茶种子600 kg/hm2左右,出苗13.5万~16.5万株/hm2。

3.1.2 扦插苗培育。扦插繁殖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选取优良品种、优良单株或优良无性系树冠中上部,粗壮通直、腋芽健全、叶片完整的一年生春梢、夏梢作插穗。每个插穗带1~2片叶,长3~5 cm。常规扦插以夏、秋季为宜,扦插时间以5月底至6月最好。

3.1.3 嫁接苗培育。嫁接时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待种砧生长到3~4 cm高,接穗半木质化时开始嫁接,嫁接苗移栽密度为90万株/hm2。

3.2移栽

油茶整地方法分为全垦整地、带状和块状整地。全垦整地适用小于15°的缓坡、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造林地。块状整地在坡度较陡、坡面破碎以及“四旁”植树均可采用。一般栽植900~1 800株/hm2,具体视栽植地类型而定,一般坚持“有肥地栽稀,土瘦栽密;山脚栽稀,山顶栽密;缓坡栽稀,陡坡栽密;间作栽稀,不间作栽密”的原则。

3.3 抚育管理

幼林每年中耕除草2~3次,同时可进行间种,以耕代抚。成林每年夏季铲山除草1次,每隔3年在冬季深挖1次。此外,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树龄大小、树势强弱、结果大小年进行合理施肥。

4经济用途

油茶种子含油率达30%左右。茶油含油酸83.3%,亚油酸7.4%,棕榈酸7.6%,硬脂酸0.8%,花生脂酸0.6%,豆蔻酸0.3%。

4.1茶油是绿色保健食用油

茶油耐贮藏,易被人体吸收,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85%,VA、VE含量高。能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茶油价格居高不下,成为一种增收的新途径[6-7]。

4.2油茶综合利用附加值高

茶油的综合利用价值很高,在工业上是制造油酸、肥皂、凡士林、硬脂酸和甘油的原料;还可用于制作医用针剂,调制各种药膏、药丸等,能治疗烫伤、烧伤、体癣、慢性湿疹等;茶油制作的化妆品能滋养皮肤,吸收紫外线;茶籽榨油后的枯饼,可提取残油、茶皂素,发酵后可作高蛋白饲料,还能通过粉碎来做生物杀虫剂和机床的抛光粉等。茶壳也能提取糠醛、栲胶和木糖醇等,加工处理后可做活性炭和食用菌的培养基材料。

5 发展前景

5.1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

油茶是世界上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全世界的油茶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除此之外,只有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国有油茶的少量分布。因此,油茶是我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5.2在发展生物柴油方面前景广阔

为了促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我国制定并出台了《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林业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设方案》,初步确定了培育能源林1 333.33万hm2、以满足600万t生物柴油和装机容量1 500万kW年发电原料供应的发展目标。油茶以其分布广、面积大、含油率高、盛果期长而被列入发展生物柴油的主要生物质能源树种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6参考文献

[1] 中南林学院.经济林栽培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2] 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3] 李振纪.油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4] 李艳,郑亚军,杨伟波,等.海南省油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57-358.

[5] 陈良秋,杨伟波,李艳,等.海南岛油茶产业发展历程及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74.

篇5

[关键词] 落叶松 种植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9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12-01

落叶松为阳性喜光树种,在自然分布区内呈纯林或在混交林中呈优势木居第一层。自然分布区属内陆性冷凉气候带,该气候带年均温7-8℃,北界平均最低气温-9.4℃,南界平均最高气温28.7-33.3℃,年降水量在110-250mm之间,雨热同季。

一、种苗培育

落叶松可采用播种、嫁接、扦插三种方式繁殖。嫁接和扦插两种方式一般只在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上采用,而生产上往往采用播种繁殖。现就播种繁殖方式介绍如下:

1.圃地选择、整地作床。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较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或轻壤土育苗。冬季整地,每亩施有机肥750kg,深翻30cm,播种前均匀喷洒1:10倍的硫酸亚铁溶液,待干后耙平作床,床高15cm,宽lm,床间距25cm。

2.种子处理、播种。播种前将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4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再倒人45℃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稍稍晾干后与三倍于种子体积的河沙混合,然后置于发芽坑内催芽。发芽坑应挖在背风向阳处。坑深50cm,宽50cm,坑上覆盖塑料薄膜,晚上加盖草帘,每天将种子均匀翻动一次,待有30%的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当地表温度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量为4-4.skg/hm2,播种前苗床要灌足底水。采用条播,沟距10-15cm,沟深1cm,播后覆盖1cm厚的细沙壤土,并盖一层稻草,盖草后以不见地为宜,并立即喷水,以后每天少量多次喷水,经常保持床面湿润。当幼苗有30%-50%出土时开始揭草,幼苗出齐后将草揭完,揭草要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揭后及时浇水。

3.苗期管理:出苗后要适时浇水,少量多次,保持苗床湿润,并注意松土除草,除草结合松土进行。为了防止日灼和立枯病,在苗床上方须搭前棚,保持透光度在60%-70%。

二、种植方法

1.整地。一般采用穴状、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在新采伐迹地、杂草较少的弃耕地,灌木较稀的立地条件上,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40cm×30cm;荒山、老采伐迹地,灌木和杂草较密的立地条件上,应先进行割灌后再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或采用水平沟整地,规格为沟长70-100cm,宽40-50cm,深为30-40cm。

2.造林密度。用2年生的1-2级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上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1600-1700株为宜,株行距2×3m;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2500株为宜,采用2×2m的株行距或采用1.6×2.5m的株行距均可。

3.施肥对树高的影响 施肥当年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与地径一样,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对照相比尚未达到显著水平。施肥第2年起,施肥对高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从施肥效应看,肥效对地径、树高生长的影响在当年没有显著差异。从第2年开始-第4年效应明显,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4.施肥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施肥当年对冠幅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施肥后第2年起的冠幅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东西向冠幅生长差异虽不十分显著,但南北向冠幅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

5.施肥量大小之间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没有显著区别。除冠幅外,不同水平的处理间地径和苗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三、落叶松病害防治

落针病:病菌多数种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落地针叶上越冬,有的在树上针叶越冬,翌年3-4月间形成子囊果发育成熟,4-5月间产生子囊孢子。遇雨或潮湿条件,子囊果吸水膨胀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从气孔侵入,潜育30-60天以上。一般侵染2年生针叶,后期可侵染当年针叶。一般无再次侵染。该病发生与气象因子、林龄和树木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子囊孢子飞散和侵入的最适日均温25℃,相对湿度90%以上。在子囊孢子放射期,如持续阴雨,降雨量又大,则抑制孢子飞散。幼林发病率高,易成灾,20年生以上较少发病。一般郁闭度大的林分较郁闭度小的、林冠下部针叶较中上部针叶、林内立木较林缘木孤立木、被压木较生长旺盛木、高海拔较低海拔、高山迎风面比背风面往往发病重。林相被破坏,林地干旱,土壤瘠薄,病虫害严重,抚育管理不善,常发病严重。地势低洼,苗木过密,通风不良的圃地,发病亦重。

防治方法:春夏子囊孢子散发高峰期之前喷洒1:1:100波尔多液、50%退菌特500-800倍液、70%敌克松500-8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45%代森铵200-300倍液。郁闭幼林或重病成林施放621烟剂、百菌清烟剂或硫磺烟剂。

篇6

1.种苗培育

落叶松可采用播种、嫁接、扦插三种方式繁殖。嫁接和扦插两种方式一般只在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上采用,而生产上往往采用播种繁殖。现就播种繁殖方式介绍如下:

1.1 圃地选择、整地作床:选择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排灌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较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或轻壤土育苗。冬季整地,每亩施有机肥750kg,深翻30cm,播种前均匀喷洒1:10倍的硫酸亚铁溶液,待干后耙平作床,床高15cm,宽1m,床间距25cm。

1.2种子处理、播种:播种前将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4小时,用清水洗净后再倒人45℃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稍稍晾干后与三倍于种子体积的河沙混合,然后置于发芽坑内催芽。发芽坑应挖在背风向阳处。坑深50cm,宽50cm,坑上覆盖塑料薄膜,晚上加盖草帘,每天将种子均匀翻动一次,待有30%的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当地表温度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播种量为4-4.skg/hm2,播种前苗床要灌足底水。采用条播,沟距10-15cm,沟深1cm,播后覆盖1cm厚的细沙壤土,并盖一层稻草,盖草后以不见地为宜,并立即喷水,以后每天少量多次喷水,经常保持床面湿润。当幼苗有30%-50%出土时开始揭草,幼苗出齐后将草揭完,揭草要在阴天或傍晚进行,揭后及时浇水。

1.3 苗期管理:出苗后要适时浇水,少量多次,保持苗床湿润,并注意松土除草,除草结合松土进行。为了防止日灼和立枯病,在苗床上方须搭前棚,保持透光度在60%-70%。

2.种植方法

2.1整地:一般采用穴状、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在新采伐迹地、杂草较少的弃耕地,灌木较稀的立地条件上,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40cm×40cm×30cm;荒山、老采伐迹地,灌木和杂草较密的立地条件上,应先进行割灌后再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为50cm×50cm×40cm,或采用水平沟整地,规格为沟长70-100cm,宽40-50cm,深为30-40cm。

2.2 造林密度:用2年生的1-2级合格苗造林,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上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1600-1700株为宜,株行距2×3m;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造林,造林密度以每公顷2500株为宜,采用2X2m的株行距或采用1.6×2.5m的株行距均可。

2.3 施肥对树高的影响 施肥当年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与地径一样,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对照相比尚未达到显著水平。施肥第2年起,施肥对高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从施肥效应看,肥效对地径、树高生长的影响在当年没有显著差异。从第2年开始~第4年效应明显,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2.4 施肥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施肥当年对冠幅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施肥后第2年起的冠幅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东西向冠幅生长差异虽不十分显著,但南北向冠幅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

2.5施肥量大小之间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没有显著区别。除冠幅外,不同水平的处理间地径和苗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

3.落叶松病害防治

落针病:病菌多数种以菌丝体或子囊盘在落地针叶上越冬,有的在树上针叶越冬,翌年3~4月间形成子囊果发育成熟,4~5月间产生子囊孢子。遇雨或潮湿条件,子囊果吸水膨胀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从气孔侵入,潜育30~60天以上。一般侵染2年生针叶,后期可侵染当年针叶。一般无再次侵染。该病发生与气象因子、林龄和树木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子囊孢子飞散和侵入的最适日均温25℃,相对湿度90%以上。在子囊孢子放射期,如持续阴雨,降雨量又大,则抑制孢子飞散。幼林发病率高,易成灾,20年生以上较少发病。一般郁闭度大的林分较郁闭度小的、林冠下部针叶较中上部针叶、林内立木较林缘木孤立木、被压木较生长旺盛木、高海拔较低海拔、高山迎风面比背风面往往发病重。林相被破坏,林地干旱,土壤瘠薄,病虫害严重,抚育管理不善,常发病严重。地势低洼,苗木过密,通风不良的圃地,发病亦重。

篇7

众所周知,白榕具备许多制作盆景的优良性能,因叶大节长结构松散为美中不足,人们长期到处寻求真正的细叶树种,同时听过各种的传说,个别书刊也有过不实的报导。

其实,有关细叶榕最早有记载的,是出现于厦门的耐翁先生所著的《盆栽技艺》一书(1981年),在介绍树种时,先生认为:“印度榕生长比中国榕快,因叶特小,曾一度极流行,被誉为最上品,终因枝条肥笨、僵直,缺乏古树老而瘦的韵味,未能保持其荣誉”。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各地出现一些泊外品种,泰国榕,日本榕,美国榕等,由于种种原因,都无法单独成型,所以作为接穗,对白榕或薯榕进行嫁接造成盆景,充当细叶榕流行于市场。

品种的获取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福州本地有一种细叶榕,叶子很小,价格很贵,于是笔者千方百计寻找,几番周折终于在1997年底拜访了盆景爱好者郑子明老先生,听他讲述鲜为人知的发现经历:在1967年深秋季节,叶先生和二位朋友在福州铜盘地区的马鞍山上挖取树桩,挖的很多,其中有一棵苍老又不太大的树桩,没有叶子,以为是榆树,嫌其太小,其他朋友不要,就给叶先生,带回家放在一边,待到春天时节发芽,才知道是一棵叶子特小的榕桩。消息传出后,大家请求一小枝扦插培养,就这样这细叶榕品种从福州传开了,时隔31年老先生还记忆犹新。

细叶榕培养一段年月后,大家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细叶榕生长太慢,生长量不及白榕的几分之一,爱好者失去了耐性和信心,从业者得不到经济效益。这样,年复一年推广停了下来,30年后,培养者寥寥无几,原种培养几乎绝迹。

笔者对母树进行认真的探讨和抢救,由于该细叶榕叶缘有一圈黄边,相对于叶面特小,犹如环形金边,为了区别其他小叶品种,特给起名为“金边翠榕”。

自然的变异

福州早年的野外榕桩,多是鸟食榕果后传播的,金边翠榕始发地处于山腰35cm×20cm×15cm的石缝中,在冬寒,秋躁,夏暑等恶劣气候环境中,不断落叶,发芽,生长的反复伤害的刺激,年年面临死亡的威胁,为了生存,体内的生理机能,不得不做调节,年复一年的调整和适应,使榕树体内DNA的损伤,来不及修复或易错位修复,从而带来一系列变化。引起基因重组,使遗传基因产生不可逆的变化,以致形成这种叶子特小,性能迥异的特性,以适生存。生理机能不能相适应或遗传获得性不稳定的植株均被淘汰,而能活到今天的这种自然变种,这就是无情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法则的产物。

金边翠榕是福州本地发现的白榕自然变异树种,其母树树干嶙岣如刺,根干融合一体。发现后莳养三十年,这一本多干树体,不见明显增粗,从而估计母树树龄至少在百年以上。并未从母树上获得种子,看来从自然界觅取可能性极小,因而只能采用扦插繁殖后代。尽管缓慢并多历挫折,虽数量有限,但还不至于断代。通过应用无土栽培和先进手段,走出一条新的培育和养护之路。十二年后的今天,育成金边翠榕的叶片和特性,与原形态完全一样,说明变异后遗传基因相当稳定,已育成一批金边翠榕盆景,品种纯正,也没有返祖现象。

变异后特性

白榕经自然变异后的金边翠榕基因,一部分秉承白榕的特性基因,一部分丢失,一部分形成新的基因,因而出现如下新的特性:

1.金边翠榕叶呈卵状椭圆形,长2cm-4-cm,宽0.8cm-1.6cm.节间0.3cm-0.6cm,叶面为白榕1/4(肥水充足状态),叶色翠绿,叶缘环形黄边,叶面光泽叶质浑厚,叶面质感优于榆、雀梅、福建茶等品种。

2.因自然变异因素,所以萌发能力特强,尤其易于低位萌发不定芽,使主干苍老,同时也较为耐阴,有资料表明,在室内安放时间为榆树10倍,福建茶5倍。

3.金边翠榕几乎保全白榕的优良制作盆景特性,克服白榕叶大节长、结构松散、不适于中小型盆景的弊端,取其长补其短。枝条柔软,可塑性强,主干风骨嶙峋,无光滑、僵直之嫌,完全具备独立造型条件,无需嫁接于白榕。

4.由于变异品种根尖代谢活性差和叶面过小,其生长能力比白榕慢的多,体量也由大乔木变为小灌木,气根也不多,但植物的抗逆性却得到很大的加强(高温、低温、干旱、水涝和病虫害)。

这里顺便一提:小叶福建茶与中叶福建茶比较,在萌发力、叶面小、生长慢、树体量几项与金边翠榕有异曲同工之妙。

盆景的创作

耐翁先生研究盆栽50余年,对于盆景创作,有一条精辟的创作原则:[必须坚持“以培育为主,雕剪结合”,尊重植物生长规律],所谓生长规律,就是尊重一般植物的通性和生态,另一方面,就是尊重植物品种的特殊性,对金边翠榕而言,就是尊重它上述四点的特性,金边翠榕是在半封闭空间中生长的植物,完全能满足于盆栽的生态,充分了解特性后,创作起来就胸有成竹了。

至于“以培育为主,雕剪结合”,笔者理解是用先进的技术,对盆景素材进行定向、定位的快速地培养。培养是第一性,只有强壮的素材,才有枝可剪,金边翠榕的根尖代谢活性比白榕差,土壤培养生长慢,因此只好走上无土栽培道路,以提高根系的有氧呼吸作用速率,有利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十多年培养实践也证实这条路是走的通的。

篇8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不需要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克隆食品(Klone Food)是以克隆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食物,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和转基因的特殊食品(疫苗食品)四大类。

克隆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

1.原理不同

克隆动物是指不经过有性繁殖,通过对母本动物进行基因复制而得到的一模一样的另一只动物,它和母本动物就像不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是1996年出生于英国的克隆羊多利,随后克隆牛、克隆猪等不断诞生。克隆动物技术可以使一些优良动物品种快速产出大量“后代”,比起传统培育和繁殖方法,采用这种技术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优越性。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一些传统食品来源,加入一些外来基因或去除一些原有基因后得到的食品。转基因食品同时涉及动物和植物,目前讨论最多的转基因食品还是玉米等农作物食品。在经过基因改造后,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

2.种类不同

克隆食品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是动物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食品。转基因植物性食品如今比较常见,但有关转基因动物食品(包括药品)的安全却被至今没有定论,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被批准上市,也没有转基因微生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3.安全性不同

不管是克隆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都是新生的食品资源,但是他们的安全性都颇有争议。

有研究认为,克隆食品可能导致早产、致畸或夭折,还可能导致新的疾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这是许多人反对克隆食品的原因。不过,伦敦遗传学家库兰博士指出,只要动物本身是健康的,它产出的奶也应该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