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8篇

时间:2023-11-14 11:17: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教学解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解读

篇1

一、形式多样的读

1、整体概读。根据《新课程标准》从整体入手、部分理解,再回归整体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首先把课文读准、读通,将单个排列静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为语言信息。教师可以设计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扫清文章的字词读音的障碍。通过边读边想,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有个总的印象。这一设计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设疑自读。在这一步的教学中,由学生带着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比划,并找出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资料等自学方法解决,把自己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解决。如《赤壁之战》一课,学习提示:①重点理解第五,六自然段的词、句。②思考问题,课文先写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③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生围绕学习要求进行个体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感悟晶读。教学时采用“读、解、析、评、读”的程序对重点句段理解,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进行合作式的语言表达训练,再通过全班的交流、品赏、分析词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领悟、理解。尤其在高年级便可抓重点段、句按此方法学习。

4、小组议读。设计小组议读,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四人小组(或自由组合)内将自己独学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也利于帮助学困生提高认识,取长补短。

二、以“读”代“讲”

1、因材施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为了提高兴趣,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或对话较多的课文,则进行分角色朗读:对于句意连贯的句式或段落,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为了让学生能“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身为教师的我们要敢于放手,“有扶有放”“有错有纠”,让学生在“多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学到知识。2、精彩演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通过角色表演,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把自己渗透到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了解 “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学生感受到课文对话语气内容和意境表现得真实、贴切,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3、蕴情读通。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只有通过多读来才能体会其中的蕴意与美。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适当强调学生;要求学生先在诗句上划音步,给诗句注重音符号,然后再练习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尤其结尾的“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在反复读中体会诗的蕴意和美感。

三、说读结合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构建

高效阅读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心灵相通、情感相遇、智慧相生的一种课堂境界,是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最大提升、健康人格得到最有效涵养的阅读课堂。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课堂高效阅读的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学生即时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都要根据文本主题,精心设计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的导入语、过渡语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当中,让学生未接触文本就有一种要探询究竟的欲望;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蕴含哲理而又意味深长的小结语,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二、引导自主探究是课堂高效阅读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探究,是高效语文阅读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核心。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不仅教学效益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高效的阅读课堂不是关注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关注学生学得多么主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思考、探究,才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能力,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效率。

三、诱发大胆思考是课堂高效阅读的催化剂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阅读教学绝不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阅读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阅读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质疑,如此一来,学生的心、脑、口就动起来了,问题就多起来了,创新的思维就活起来了。

四、合作交流展示是课堂高效阅读的灵魂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教师成为合作小组中的一员,与学生保持双向的交流,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合作学习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社会性和效率,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活跃性和有效性。合作学习是阅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组汇报展示又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才华的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演等,激扬学生生命个体的潜能和活力,让他们合作交流,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合作交流展示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引导和培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地确定汇报展示的形式。例如在教学《尊严》时,各小组展示异彩纷呈:展示课文朗读的小组,能根据人物的特点分角色朗读,活灵活现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精彩句段的小组,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等。

五、注重阅读积累是课堂高效阅读的不竭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通过广泛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使学生获得知识底子、智力基础乃至情感、审美基础。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阅读量,由此可见,阅读积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多么重要。只有保证了学生的大量阅读,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才有了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少年儿童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代,应充分利用学生“记性好”这个阅读生理优势,恢复“朗读涵泳”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名著,多积累一些终生受用的文化知识。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本解读 思悟

教师在文本中走得多深,学生跟随的脚步就有多远。教师开辟的路有多清晰,学生就能走得多轻松。教师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大胆地朝文本的核心走,朝作者的内心走,直到文本生命向我们深情呼唤,到达风光无限的精神与情感的巅峰。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文本解读。

一、钻研教材,丰富文本内涵

文本中的语言是一扇神秘的窗户,谁能开启它、解密它,谁就能抵达文本解读的彼岸。现在课前对文本的探究,许多教师只是将相配套的语文教参读一遍,圈画出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精彩分析,教师不进行独立思考,认为教参就是教学的权威,最后导致课堂上生拉硬套,忽视了文本真正的内涵。其实,教师要站在作者、编者、教者、学者的视角领略文本。

执教《心田上的百合花》片段:师:这株百合花为什么会近乎完美?生:因为它的信念始终如一。生:是信念让它变的几乎完美,让它有了生活的目标。生:信念是一种力量,所以这株百合花能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生:信念还是一颗种子,所以这株百合花能够幸福、美丽。生:信念使百合花不再斤斤计较,使它的生命有了意义。生:信念使百合花开在了人们的心田上。师:如果百合花想放弃的时候,你会怎样劝告这株百合花呢?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

案例中“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一株百合花本是几个平面的汉字,在学生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想象里,一下子就活了起来,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这是一曲个性洋溢的高歌,一片色彩缤纷的朝霞。这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是一种理念的灌输,生命的呵护。我们只有科学地钻研文本,对文本核心价值进行审视,做到多元化,才能获取文本解读的真正自由与完美,可谓“江山凭指点,水归沧海意皆深”。

二、个性体验,感悟文本价值

文章不是无情物,“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本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教师在课堂上,只有通过感悟才能把学生带上晏妙丰盈的心路历程上,将语言化作涓涓溪水,缓缓流向文本,走进人物心灵世界,对文本的感悟,“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

执教《爱如茉莉》片段:师:谁知道文中“怔住”是什么意思?生:就是被吓住了。生:老师,“我”为什么被“怔住”了呢?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请同学们去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被“怔住”?生读后讨论。生:作者看到爸爸睡着了却“紧握着妈妈的手”,因此怔住了。生:作者看到妈妈虽然生病了,但是嘴角却“挂着恬静的微笑”,于是怔住了。生:作者被阳光下这一温馨的场面怔住了。师:是呀,这温馨的场面怔住了作者,老师相信后文中爸爸、妈妈的话一定会“怔住”我们每一个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吧。

在这个案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在问题比较棘手的时候,老师给了自己,也给了孩子们时间去思考、讨论,在联系上文后,孩子们被文中深深的情感包围着。一个“怔住”简单而复杂,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捕捉到了新的情感支点,同时,还调起了孩子们对下文阅读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走近文本,走进“我”的内心世界,加上教师理性地引导,定能启迪学生的知识和潜能的开发,情操的陶冶和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在文本中感悟到真情所在。

三、多元评价,彰显文本魅力

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能得到成功的满足,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思考,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促进多元解读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

G623.2

语文学科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关系较为贴近的科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要求充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让阅读存在于社会与家庭中。小学教育阶段作为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采用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放性阅读,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多样化的阅读形式,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顺利展开开放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对于学生成长来说相当重要,是他们思S发展、信息收集和认知世界的关键途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以课堂阅读为主,不够受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和教学目的。开放性阅读能够将大量的时间聚集起来,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容量,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教学的顺利展开。

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这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富有童趣。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除课文中讲到几种小动物(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脚印的形状之外,要求他们搜集其它动物的脚印形状,像小猫、小猪、绵羊和黄牛等。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课下将会亲身观察或者寻找相关的阅读材料,从而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达到扩充知识的教学目的,并激发其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而且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应允许他们在阅读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挥自身的奇思妙想,思维得以开放。

二、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开放性阅读

在相对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开放性阅读。创设开放的课堂氛围,我们可以改变平时座位的形式,排成马蹄形或“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教师居于其中。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师高高在上俯视学生、学生整整齐齐毕恭毕敬的课堂形式,让学生有轻松之感,利于他们大胆的表现自我。此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阅读内容有不同的见解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哪怕学生的解读与阅读内容的本意相去甚远,也应该对其精神给予鼓励,并恰当引导。这样学生才敢于不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才敢于敢于求新求异,才会有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教学《小青石》一文时,课文主要歌颂的是小青石,它不安于过平静舒适的生活,后来和伙伴一起为大众服务,支持大众的脚,它觉得这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可是有同学就很喜欢小黑石,觉得它在草丛中晒晒太阳,温暖舒服,与柔软的青草、可爱的小花为伴,时不时还有蝴蝶飞来,这样的生活也很惬意。对于这样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我们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应该大搞一言堂。这样开放的课堂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开放性个阅读。

三、广泛挖掘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开放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开放性教学方法,教师应广泛挖掘教材资源,原因是教材中选录的课文都是由教育专家千挑万选的,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教育意义。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更应深度挖掘教材资源,扮演好学生阅读学习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并认真研读捕捉到文章内容的辐射点和关键点,引领他们举一反三对文中知识内容进行延伸阅读。不仅能够引领学生进行开放性阅读,还可扩大教学范围。

例如,在进行《颐和园》开放性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他们探究中国的历史古迹的兴趣。借此引领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帮助他们了解我国更多的历史建筑,包括秦兵马俑、故宫博物馆、苏州园林、龙门石窟和清明上河园等。当然这些内容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为仅靠学生很难延伸这些知识,更是难以捕捉到知识的关键信息。另外,由于纸质阅读材料有限,网络阅读是一个流行的阅读方式,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开放性阅读,培养他们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自主筛选与提取有效信息,阅读到教材中没有的内容。

四、教学手段灵活丰富,真正实现开放性阅读

单一固定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教学需要,多元化和多样性才是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在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和教参资料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是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意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将课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整合,使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室禁锢,将阅读教学拓展至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学有所学,真正实现开放性阅读。

举个例子,在《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自观察爬山虎这一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叶子和脚,亲眼看到爬山虎叶子和脚的样子,以及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知道爬山虎是一种喜欢攀爬的植物,并将观察内容具体记录下来。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各自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这样他们都表现的极为积极主动,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开放性阅读,使其树立要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如此,不仅可促进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培养其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开放性阅读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内容,要延伸课文内容,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以课本为辐射点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并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提倡学生自由阅读,使其体会到开放性阅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董敏.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的策略措施分析[J]. 读书文摘,2016,04:247.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文本;创设情境;小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36-02

所谓阅读,就是读文章。在读中吸收,读中明意,读中提升。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学习新的知识;可以让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品德上的陶冶。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理解语言、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思想的重要过程。随着小学语文阅读重要性的不断挖掘,对于阅读能力考察的重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法也在不断创新。但往往教师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形式上出现了只图课堂形式,而不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方法,得到能力上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对于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直把重点放在对于文章的分析上,教师会带着学生阅读文本,总结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知,忽视了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几乎很少有运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误以为带领学生进行了阅读、理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只有让学生理解并积累下来,学会运用了,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培养出来。

2.小学语文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往往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想法代替学生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其年龄大小,都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读文章、认识世界,对课文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从而达到个性化的情感熏陶,启示深思,享受自己学习的乐趣。

3.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深度不够。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没有深度理解文本的情况下,硬灌输给学生阅读知识。有的教师就是按照教学参考书来阅读文本,不能够兼顾学生的需求,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有的教师只是参照同组教师的课件、教学设计,一味模仿,忽视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先以读者的身份进入课文,潜心研读,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再跳出来,以授课者的角色站在不同程度学生的立场上备课,设计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本练习找到语言训练的重点,找到阅读文本的突破口。教师一定不能在自己没有吃透文本的情况下,就参考许多教学资料,在众多的资料中迷失自我。

4.小学语语文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很好地运用。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改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所以,在一些教师的眼中,教学过程中无论需要与否都必须要有小组讨论环节。不管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也不管时机成熟与否,教师总是会随时随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当讨论结束后,学生就简单作一下汇报,看起来热热闹闹,却什么都没学到。

二、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小学生天性好动,专注力不够,好奇心强,喜欢一些新鲜、生动的事物,不喜欢枯燥无趣、抽象的概念理论。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方面进行研究。

1.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课堂提问有效性,让学生透彻感悟文本。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而有效的提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只有问题提得合适,教师才能够牢牢抓住课堂教学的节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学生在阅读中要学会从破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文眼,教师可以通过对于题目的解读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读文。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文本之后,所以,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关键性词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重点的词句入手来感知文中主人公的高尚品质,以小见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词义理解得更透彻,教学质量更高效。

2.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境为辅。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尤为重要,因为此阶段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体会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在《开学第一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转转,找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学校的环境,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豪感。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问方式 方式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83-01

提问不仅是推动教学过程有效开展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教师掌握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科学有效的提问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在学习积极性刺激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自我表达倾向,但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学提问的开展能够引导小学生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当课堂学习当中,并且能够通过回答问题获得自信心。所以,我们要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方式,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素养。

1 当前小语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师对提问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认识,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影响,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的内容不够科学,例如,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让处在认知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找不到回答的头绪,面对问题小学生无从下手,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提问价值的发挥。有的教师提问的内容过于具体,回到学生对问题产生不需要回答的错觉,过于具体的内容也无法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问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其次,提问设计的思路固定,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来进行提问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多而且思维跳跃较快,小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无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导致回答出的答案比较的浅显,提问教学的质量不高。另外,由于教师没有对小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进行考虑,问题提出的性质和范围有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会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无法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牢固的掌握。

2 小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和效果提升

2.1 设计精确的课堂提问

设计精确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提问设计应当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符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苏教版教材《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该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们都了解哪些名胜古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埃及金字塔的相关图片,然后通过这样的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最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的探究需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对《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进行通读,了解大体内容,找到答案。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结合课文教学重点进行教学分析,有效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其次,精确问题的设计也要注重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提问的目的是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考虑,设置一些面对全体学生的、问题难易程度适宜的问题。例如,在《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的提问设计方面,如果教师的提问集中在金字塔的历史背景方面,这对处在认知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小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储备比较欠缺,因此回答出来的答案比较浅显,同时也无法有效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多角度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2.2 确保课堂提问的合理性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地把握提问的时机,有效地把握提问时机能否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掌握到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随机发问,这样会让小学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更加的紧张,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其次,要做好追问设计,追问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打开思路,在学习知识掌握方面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苏教版教材的《游园不值》这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古诗第一句的“应怜”是什么意思,然后追问“小扣”的含义,并且追问小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通过追问让学生了解到这两个词并不是逐字解释,也要进行链接思考,在学生学习思维方式拓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要给与小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几秒钟的思考时间,或者是根据问题的实际,适当地延长思考时间,为学生组织语言和回答做出充足的准备。最后,教师要用鼓励的方式对小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找到小学生回答的亮点,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

3 结语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确、合理的设计,通过提问来刺激小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发展进行有效培养,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式的分析与研究[J].作文教学研究,2015,(5):102-103.

[2] 王秀敏.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58-59.

[3] 赵淑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7):87.

[4] 陈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备课 五环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3-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备课应该重点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样教。说详细一点,就要包括文本解读、目标确立、环节设置、教法选择、媒介使用等五个环节。以下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为例,简要谈谈阅读教学备课的五个环节。

一、解读教学文本

拿到文本,教师要先把自己作为普通读者反复研读文本,对文本深入解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全文情感落脚点是对童年的怀念。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四个童年时的片段,一是学骆驼咀嚼,二是与爸爸谈驼铃,三是想去剪驼毛,四是问妈妈骆驼的去处。四个片段都体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这是作者怀念童年的原因,也是怀念得以实现的记忆依凭。那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孩子的童真呢?在学咀嚼片段中,三个“那样”构成的排比句体现孩子观察得仔细;段末一个“呆”字,说明孩子看得入神,对骆驼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在谈铃铛片段中,爸爸说骆驼戴铃铛是为了防狼,而孩子却有独特的想法,认为骆驼戴铃铛是为了增加长途旅程的寂寞;这种独特的想法也体现了孩子的天真。在问骆驼去处片段中,小英子没头没脑地问“它们去哪儿了”,其中代词“它们”指向不明,导致妈妈不理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英子心里一直记挂着骆驼;妈妈接下来说的两个“总是问”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英子的好奇心强和对骆驼的记挂。以上内容是要执教该文时应该把握住的最基本的信息,但还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还应该深入钻研一些细节。比如课文标题中,为什么把冬阳放在前头?为什么要用间隔符号?这些细节的挖掘,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把握。

二、确立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实际,即要进行学情分析。一般而言,五年级学生已具备生字自学能力,但对一些较难的字还是容易写错;对文本已有初步解读能力,一般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情感。但就实际而言,学生水平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同样是五年级,但认知发展水平一般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农村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要差一些。教学目标的确立就要充分考虑学情。本文就一般学情来确立目标。一般而言,本文教学目标应有这样几条:1.学会文中九个生字;2.掌握文中的多音字;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中四个版段;4.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些是总目标,要具体分配到两个课时中完成。第一课时中,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目标:1.认识间隔符号;2.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3.初步理解课文,能概括文中的四个片段;4.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确立以下目标: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四个片段,体会作者童年的天真;2.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设置教学环节

教学分两个课时进行,每个课时应由若干教学环节构成,而每个环节应由若干活动组成。比如第一课时,一般要由如下环节构成:环节一,认识间隔符号;环节二,认识生字词;环节三,理解四个片段。环节一可由以下活动构成:1.请学生将本文标题与以往课文标题进行对比,找出差异;2.让学生观察间隔符号符点,主要将其与逗号、句号等进行比较;3.简要说明间隔符号的作用。其他环节参照以上环节设置活动。要特别强调的是,各个环节相对独立,但并非没有联系。各个环节的活动相互间应是紧密联系的。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四个片段的学习中,各个片段的学习理解都要与文末第十五自然段联系起来,也即各个片段的理解最终都指向十五自然段所集中表达的“怀念”之情。设置各个片段的学习活动时,必然要与十五自然段的学习挂钩。

四、选择教学方法

各个教学目标的实际,要依赖于一定的教学环节,而各个教学环节中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生字词教学,一般到五年级后,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词的能力,课堂上不必安排太多时间专门处理生字词。但农村学校学生则不然,他们大多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相对较弱,一些重难点生字词容易读错写错。因此,在农村小学高年级,也应安排适当时间处理生字词。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嚼、卸”等字是重难点生字,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而其他生字,则可在课堂上进行检查,不必专门花时间引导学习。又如语段阅读教学,高年级一般重点选择一个语段引导学习,总结方法,然后让学生参照方法自学其他语段,但在农村,此法不一定适用,于是就要逐段引导学习。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第四自然段,然后总结方法,让他们自学其他几个片段。学生自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巡查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多数学生不能自主完成任务时,就得及时调整策略,改为教师引导学。

五、考虑媒介使用

篇8

一、通过题目分析手段,实现整体阅读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的阅读教学之前,常会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自行解读,而后通过朗读的形式,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感悟和体会,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对文章思路予以缕清,对阅读内容所表达的主旨进行分析,而后再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结构或是阅读中心予以充分理解,学会从作者的角度分析阅读内容的写作思维和中心思想。

在对课文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语文课文题目进行分析,而后通过分析和探究的手段,从阅读文章的题目着手,找寻出其中的关键词,并勇于提出自己对于阅读题目撰写的质疑,从文章题目层面着手,对课文内容或是特征进行重点把控,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授《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文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体现出来,而后安排学生首先对此课文题目的表达方式予以分析,通过细致的探究之后,督促小学生进行精细的阅读课文内容,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提问句,比如:题目中“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甲”是什么意思?桂林山水体现出哪些特点?作者通过哪些手描述了桂林山水之美?通过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可以自信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令学生仔细认真的从阅读内容中找寻最终的答案,这样就能强化学生对于阅读题目的探究力度,进而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通过题目替换的方式,进行比较阅读

一些小学语文阅读内容之中,如果安排学生直接进行阅读,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对课文的重点予以明确定位,或是不能认识课文的主旨或是作者所表达的核心意思,最终的写作环节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能对命题作文充分理解,无法按照要求进行内容写作,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替换题目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题目的记忆,而后教师可对学生的拟题进行评判和鼓励,通过这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可以对课文中的内容和中心进行重点把控,进而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找尾巴》这篇课文内容时,就可以通过讲解文章内容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则可安排学生将文章题目进行重新拟定,尽可能做到符合文章内容,结合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最终拟定出最为适宜的文章题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集中自身全部的注意力,去解析文阅读中的内容,而对文章题目的替换,则是对阅读内容的凝练,更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重点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逐步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研读题目教学的优势凸显出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其他部分的教学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