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8篇

时间:2023-11-14 10:19: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

篇1

在当今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日益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中西思想文化前所未有的交流、摩擦和融合。在这种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的多重因素的相互交织下,层出不穷的文化思潮和理念,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尽管整体上他们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他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带有一些新特点,为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

1.1思想意识多样化,价值取向功利化,责任意识淡薄化伴随着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世界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使得中西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与此同时,在他们身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以‘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负责’为核心的个体人生价值观正被一部分大学生接受,他们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淡漠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在崇尚自我中心的同时,不能把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联结起来,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而不自省,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淡薄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淡薄了,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丢失了精神家园。”

1.2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层次性差异明显,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层次性差异表现明显。一方面,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崇尚自我实现和竞争意识;另一方面,由于自幼成长在家长和老师们所营造的“温室”里的大学生,他们内心充满了无限优越感,但在心理上又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尤其是近几年高校频发的恶性事件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或情感问题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目前有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明显表现出心理矛盾多、压力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这一数据表明部分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

1.3道德观念多样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偏离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是受多元化道德观念冲击最大的群体。多数的大学生既遵从中国传统道德,又吸收西方文化中的部分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他们既有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又有对传统道德的某种反叛而且对待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道德评价标准不再单一,往往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也形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在认知、情感上具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科教等方面的认同感,但行动上的践行能力比较薄弱,出现行为与认知的偏离。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又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强调道德践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固定而严密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作为道德传统世代相承,可以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境界,提升修养,改变素质,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完善他们的人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常兆玉(1999)所指出,“传统文化中的重个人道德修养、重群体价值观念、重人际亲和关系、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若加以改造,注入时代内容,也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利于人类和平发展”。

2.1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对他们的素质教育也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通过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大学生可以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拼搏。

2.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浓重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明确了当代中国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对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道德观点做出的精辟概括。它着眼于理想人格的形成,强调修身为本,主张超越功利的制约,正确地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义与利统一。这些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抵制和克服的作用。

3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当代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大学教育应该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延续、创新和发展。因此“,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程”(刘智运,1995)。鉴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对于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批判地继承其精华部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3.2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首先“应注重对相关课程的建设及改革”。其次,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要发挥这一作用,就必须切实有效地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相关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手段上,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影像教学,创新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将中国传统价值观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篇2

关键词: 中西方教育思想 传统文化 差异

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水中的活水。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学记》开宗明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教育早已被摆在了立国的重要的位置。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我也看到人们同样地天生彼此有差别,而由于训练便获得很大长进;由此可见,人都一样,天生聪敏的人跟天生拙笨的人一样,谁想在某一门技艺上成为一个值得赞美的人,谁就必须学习和钻研这门技艺。”由此可见,苏格拉底也认为人天生有区别,但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得到改进,人人都必须受教育,从而肯定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与教育改变人的作用。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

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特别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经过后天的不同环境、教育、实践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拉大了。孔子以后,儒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居于主要地位,继之而起的是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法治”教育思想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以及墨家的墨翟。老子针对儒家的教育主张提出“绝学弃智”,这种偏激的观点令人难以接受,也是不可行的,但是他提出的教育应该遵循万事万物(包括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命题却是传统教育中宝贵的思想精华。法家的商鞅认为“人性悍”,荀子明确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韩非则将此发展成为“人性自私”的结论。韩非认为,趋利弊害是人的本性,只有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来予以矫正。并且他不认为道德感化是有效的,他主张惩罚和教训。墨家教育宣扬“兼爱”、“非攻”和尚武精神,纪律严格,并注重生产劳动与使用的科技知识。从三代开始中国的教育就注重治理国家,注重道德修养及个人的精神。《大学》就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在一起。《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种教育思想使中国人重视道德教育,却把人束缚在家族的伦理关系之中,思想受到了严重的禁锢。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它消解了人的个性和自由本性,是以牺牲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一种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奴性教育。

古代西方的教育主要发源于古希腊,主要的教育宗旨是“通过教育把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传授给下一代”。公元前8世纪至前4世纪,古希腊的教育已经发展完备,并形成了两种模式――雅典式和斯巴达式。斯巴达教育主要是培养勇敢善战的士兵,以对内残酷镇压奴隶,对外进行战争和防止敌国侵略。所以斯巴达教育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却忽视了文化教育。而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理想的公民,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即身体健康、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多才善辩,以参与政治活动与经营贸易,成为政治家或商人。所以雅典教育相对来说是一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但是雅典教育忽视对女子的教育。古希腊最早系统地提出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天性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教育可以改变人、创造人。之后便是家喻户晓的苏格拉底,他提出著名的“问答法”,也被称为“产婆术”,至今都影响着当今的教育。他说:“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来自教育。”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特别强调教育对人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其师“教育为培养奴隶主和贵族统治人才的工具”的理论上,将教育与政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又提出教育应该由国家负责并且受国家的严密控制。亚里士多德基本继承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提倡和谐教育、文雅教育,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他强调教育事业是公共事业,每个人都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而特别重视理性与美德。古罗马时代的教育思想受到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军事、重视农业、农事教育,但忽视体、美方面的教育。对古罗马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主要是西塞罗和昆体良。西塞罗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政论家。昆体良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他认为:“德行和雄辩才能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没有良好德行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雄辩家。”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路德、加尔文、夸美纽斯等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资产阶级事业家,提倡人道主义、乐观向上、热爱自由、追求平等、合理享乐、尊重儿童、反对体罚等,冲破了封建神权道德观。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都对西方的传统教育思想起了不可轻视的作用。

西方教育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没有真正实施过“家天下”的封建帝王体系。而中国从三代开始政治上就实行法制和封建专制统治,其教育必须更丰富地表现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性和伦理性内容。中西方教育在具体方法上也有着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西方国家则更注视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

综观中西各名家的教育思想,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中西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教育思想差异,而且应该深入思考,客观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孰是孰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沈瑞云.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3.

[3]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3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需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和思想来指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平台。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行性依据分析

1.1 二者整合在教育内容上促进互补思想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则围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为主题的人文学科知识传授和教育。我国大学过于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文化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这从文化素质教育缘起于人文教育相对薄弱的理工类大学可见端倪。人文素质教育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而传统文化教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内容,以充实道德教育的知识含量,增强其感染力因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关系。二者整合教育让大学生们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2 二者整合在教育功能上体现多层次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人自身发展为代价的,而人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发展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功能不能不兼顾既要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又要使人尽可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并且尽力使二者相互促进作用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发展,实现其发展。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大学生可以领会古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礼节,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在细微之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品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逐步趋向全面深化,逐步向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多层次发展,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1.3 二者整合在教育意义上具有时代价值随着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迈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强势,进一步提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植入”发展中国家日趋成为一股汹涌而至的浪潮,这种浪潮也渗透到中国的高校,一部分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混乱无序现象。因此,增强社会认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社会责任认同无疑是当前增强我国居民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责任意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增强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因此,二者整合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对维护国家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具有时代价值。

2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径

2.1 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针对当前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锻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学生政治高度,树立学生更高境界的信念与责任感方面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之一在于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内容到形式,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并挖掘、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因素,突出其教化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获得文化活力,更好地引导和确保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例如,可在高校各专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同时,补充《中国哲学史》课程,并且把其作为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哲学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哲学的辩证特点,自觉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

伦理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哲理又有文理,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2.2 弘扬传统文化美德,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2.1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榜样等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己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2.2.2 弘扬诚实守信传统,诚信立人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以诚相待,忠诚守信,历来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同时,良好诚信行为的培养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目前各高校比较认同的做法。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信用教育,学校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涉及到信用方面的事项逐一记录在册,包括守信与失信,通过这些一系列的数据、事实、行为的记载,就会有效地达到教育学生诚信行为的目的。

2.2.3 弘扬崇高进取传统,培养高尚人格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尤其强调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出理想人格。道德伦理观念和为人处事哲学等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2.3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使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相适应,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站在现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同时引领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迫切需要创新,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降低的局面。为此,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扬弃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辟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守创新原则:一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格教育的优化整合,注重先进科技文化成果的宣传教育和普及,促使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素质。如前文所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互补性,若将其课程融为一体,并加以规范、系统,确定科学的比例,不但能避免二者分离状态下必然形成的课程重复设置问题,而且一方面可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赋予“两课”教学更厚实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扎根于优良道德品质的深厚土壤中,可谓相得益彰。二是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解读时要求我们必须以现时代的价值取向去理解一些优秀文化传统。在时代大潮的搏击中,在全球化竞争的洗礼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和整个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整体的世界环境中求得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大学生群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以一种平等、认同、尊重、宽容、开放的心态,以跨文化的多维视野,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总体态度,自觉寻求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合点,始终保持对于别国、其他民族的新鲜感和敏锐性,努力学习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培育时代所需而中国本土又急缺的民主、科学和法治精神,使传统文化不致与现时代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3总结

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教育是在保持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二者相结合的途径和渠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影响力;以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教化的大背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形象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丽萍.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究,2007,(02).

篇4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学历人才;思想政治启发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积累和流传下来的。并且至今仍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的主导,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体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起着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已经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生活日新月异,社会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看到科技革命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带来的希望,另一方面,伴随着这一巨大的冲击和大幅度的转型,人们在各方面不适应的症状应用而生,所以要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成就,我们就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提升工作,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提升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创造条件,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实现的途径

1、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高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但凡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定非常注重人文精神,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教养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切勿将古代的文化艺术瑰宝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精神消遣。作为大学,相关负责人应当在高校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论语》《左氏春秋》《老子》《孟子》等,同时注重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是当代大学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果能够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大家,必定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传播思想政治理论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这样的网络技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将乏味的理论与传统的艺术结合起来,将会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狭隘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面对这些挑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1、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灵魂。在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舍身取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对培养大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方面,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先义后利、舍己求人的大局意识对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尊心和责任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我国,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后来都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一个人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转变化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取向是崇尚高尚道德,重视自身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理论和“内省、慎独”的自省方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借鉴并且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人文精神追求人自身的完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注重培养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注重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自我修养。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建议全盘吸收,但我们提倡学而有所思,这对于拓展青年人的知识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让大学生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便更快的提升和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提升中的意义

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每个民族都倍加关注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民族精神是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风俗、民族文化的融合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赖以生存的核心和实质。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和作用,它能够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自省的哲学理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其人格修养,提高其道德品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了让国人为之自豪的修身理论,这些理论丰富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中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仁人志士之追求,修身是人之根本。

第三,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谈到学习,成就最大的莫过于孔子,孔子的言行全记录在《论语》当中,《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是我国古代的精华,在《论语》的《学而》篇中,极大程度的提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孔子主张好学乐学,孔子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孔子看来,颜渊在学习当中知难而进、不耻下问、虚心求教。

所以研读像《论语》这样的经典文化,让大学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我们教育领域当前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的发展,德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升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点。我们处于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竞争年代,社会发展之快让我们必须全力以赴,作为大学生,只有掌握了适合自身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方法,才能在竞争中谋得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其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勇敢的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隋都华.中国传统文化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4).

[2]曲洪志.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动态,2004(6).

[3]邹婷.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工作中的作用[J].教育教坛,2010,(9):76-77.

篇5

(一)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范畴,为祖国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乃至献身,是我国人民一直崇尚的精神品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讴歌母爱的诗让人愁肠百结。而这种游子之情、感恩之心正是华夏儿女一以贯之的赤子情怀。从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从屈原的上下求索到杜甫的凭栏涕泪……是一种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精神。因此,可利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富强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从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士大夫的这种气节就是这样渗透在饱蘸作者心血的篇篇作品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以蕴涵丰富历史文化的典籍作载体,通过教师的讲解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一个人的立身之需;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三)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行。中国道德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进,形成了名目繁多、内涵丰富的道德规范或德目,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商代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宋元时期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在新时代的今天,高校需正确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道德传统,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知行合一。

(四)理想人格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即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具圣人才德;外王即以经世为用,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施行王道。因此,要构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课应从祖国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在塑造高校学生理想人格的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德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与资源优势,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共同道德理想建设的根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在构建当前中国实际的大学生理想人格的伟大工程中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途径

(一)提高思政教师的中国传统知识素养。要想在思政课中游刃有余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便要求思政教师要加强自身传统文化学习,使自己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认识。学习经典儒家文化,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并在一定程度上打通文史哲,从中悟出自己的观点,做到言必有据。

(二)结合二者内容,分专题进行教学。以2013年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为例,第二章的“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内容可与中国古代爱国诗人的诗歌导入,再以爱国英雄的事迹穿插,引发学生深思,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第三章的“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内容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插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生观的正确思考。第四章的“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内容,在教学中要把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尚情操的陶冶结合起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现实人生境界的提高联系起来,与依据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经历,依据个人的经验、情感、意志、知识结合起来,使高校学生提高认识,形成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高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善恶、美丑、真假的能力。

(三)多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题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仅在教室里,还可适当走出课堂。如教师可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教育价值出发,立足于本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调查数据,借助得来的第一手资料系统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中的真实现状,分小组论述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从历史、哲学、政治学、审美情趣、文化品格、名胜古迹等层面进行多角度的构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并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引申到一个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文化

1 引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1]”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由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的,但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曾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儒学在其历久弥新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在儒家文化中“和”文化是最核心的思想,也是儒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这其中始终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文化资源。

2 儒家“和”文化的阐述

“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2]”因此,在儒家的文化思想中,“和”这一思想也逐渐升华为了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即“和”文化。这里的“和”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社会关系之和、人与自然关系之和、人与人关系之和以及个人自我身心之和四个方面,体现出的是由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

2.1 人与社会关系之和

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因素,人与社会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需要每个人的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在社会全体成员各司其职的情况下,共同促进。儒家思想中提出“为政以德”施行德治,这里的“德治”就是以德治国,这也是儒家积极推进的能够充分彰显其道德哲学的政治价值。同时,对于统治者来说,还要施以“仁政”来赢取民心,这既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表现,也是统治者以民为本的体现。其次,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则强调“克己复礼”的口号,用“礼”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平衡调节好各利益群体间的关系,最终趋向和谐的社会状态。

2.2 人与自然关系之和

儒家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关系之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也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人的活动和社会的活动都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人类开展一切行动都要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实际行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看到,在具体的自然万物面前,儒家始终恪守这一原则。

2.3 人与人关系之和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倡导的原则是“和而不同”。“和”是一种兼容的状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个性的存在,谋求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同”便是抹杀人们的个性、特点,强制性的要求同一性。人是群居动物,因此若要好好生存便需处理好群际关系,儒家提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国君,要仁爱;臣子,要恭敬;子女,要孝顺;父亲,要慈爱;与人交往,要讲信用。它展示了一种处于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从家庭到社会再到国家都强调了和谐的现实意义,层层扩展,由近及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4 个人自我身心之和

人自身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起点,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都寄托在个体和谐人格的培养上,儒家认为要实现个人身心的健康、和谐状态,就要实现个人生存的现实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和谐,而这一结果是需要内省、慎独、改过、力行等一系列环节逐步实现的。“三省吾身”就是通过自我分析来调控自身行为,使其符合道德规范;慎独,是指独处是仍然严以律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改过,儒家认为,知错就改、闻过则喜,才是人们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力行,强调躬身实践。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和谐状态,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时时处处规范自身的言行,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调适身心,才能最终实现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

3 儒家“和”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人们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3]”同时,从对儒家”和“文化的理解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生态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都能从其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3.1 人与社会关系之和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4]。它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进行判断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也是在其价值反映和行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无论处在哪个阶段都有与其制度、政策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从两个角度出发,首先主张“德治”、其次主张人们“克己复礼”。

从这一思想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出发,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主张努力约束自己不正当的欲望、不正确的言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我们现实的规范、制度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宣传先进事迹、树立典型范例或者开讲座的形式,来潜移默化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3.2 人与自然关系之和对生态观教育的影响

“生态观”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共存状态规律的看法。儒家的“和”文化中倡导“天人合一”就是指对自然万物和生态环境要合理利用并积极保护,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是要求人们按照自然的规律,取之有度的合理利用大自然。

可以说儒家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态观,通过对这一思想的学习,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做到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以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儒家的和谐生态观开阔了我们的现实眼界,这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3 人与人关系之和对道德观教育的影响

道德观是指社会中的人们,在其家庭和社会中应该遵守、恪守的道德规范和根本观点。儒家文化中最突出的便是道德的优先地位,“仁”是人的基本德性,强调人内在的道德自觉,要想使人真正成为一个人并完善自身,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其中“孝悌”、“忠恕”是“仁”的思想的内核,是由家庭延及到各种社会关系道德观。

当前大学生普遍受到人际关系的困扰,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社交恐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儒家“为仁由己”的道德观的教育,从“仁”出发处理社会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找到客服交往恐惧的方法,这对于我们加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甚至社会主义道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3.4 个人自我身心之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心理疏导,使其心理和行为能够趋于和谐,身心实现健康发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这其中包括自我认知、调控情绪、适应环境、以及待人接物这四个方面。而儒家的自我身心之和就是通过这几个方面展现的,也我们真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由于现代教育大多是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及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心理脆弱或者道德示范等,因此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培养学生通过自觉协调身心关系来保障自身系统的健康,也才能增长才干、全面发展,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4 结语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内在精神,也是我们的最高价值追求。本文以儒家“和”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科学的分析来积极研究儒家“和”文化中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以及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的思想资源和现实条件,并将这些思想切实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34

[2]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3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8-0075-01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对于我国人民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下,世界文化呈现出一种大融合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一种有效方法。

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原则

(一)创新性原则

所有文化都具有历史性的特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其与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结合起来。在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对于传统文化要做到在批判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二)渗透性原则

当代学生的思想比较独立自由,如果仍旧对其采取灌输式教育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无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可并继承传统文化。

(三)综合性原则

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成一个整体,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反过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途径

(一)重视课程的融合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抱着应付的态度。教育过程中要重视课程之间的融合,将传统文化带到课堂里去,改变以往仅仅重视专业知识的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最好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必修课,同时也可以设置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师要通过灵活的手段在传统文化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课堂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思想的重要阵地。

(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开展各类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愿意主动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1.积极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要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板报以及标语等,也可以建设图片展览馆,展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图片,形成一种校园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软环境的建设,可以成立有关传统文化或者是校园文化的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2.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当前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每个领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学生每天在网络上获取的信息会对其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高职学院要认清这种形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宣传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对校园广播站的建设,每天为学生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故事等;其次要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将学生日常活动的精彩瞬间上传到网站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网站要定期更新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学生在浏览网站时自然而然的接受教育。同时,教师可以在网站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用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

(三)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

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多年教育经验表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积极沟通,注重家庭教育,平时教育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就业,更要注重培养其行为习惯。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弘扬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家长的言传身教往往会比教师的口头教育更有作用。总之,教师要引导家长与学校一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另外,高职院校要与一些社会机构积极合作,教育部门以及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避免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开展社会管理工作时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之,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对学生的思想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在倡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今天,高职学院应该积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思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晶.基于地方文化视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126-128.

[2]袁锦贵.高等职业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意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3-345.

篇8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转型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是其发展动力的不竭源泉。本文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蕴涵、内容的张扬、对象价值的肯定、方法的跋履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这些方面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总结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并深信当中华优秀文化深深扎根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时候,现代政治教育也必将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77-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主性,体现现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凝结。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优秀的传统思想,它汇集了儒、道、墨等思想精华,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转型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膏内涵

(一)、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蕴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立足于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的治国人才而展开。无论是儒家的“内圣外王”还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新民德”都注重道德境界的培养。在《大学》篇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将每个人天生具有的道德萌芽发扬光大;所谓亲民,即“爱民”,它是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体现。要爱民,就有不仅自己为善,还须帮助别人为善,使民众去其旧习而自新;所谓“止于至善”,就是每个人都要在他所处的地位上恪守其道德义务,并要不断攀登新的道德目标,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张扬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民族,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生生不息的创造。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化,使我们这个民族绵延至今而不衰。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论述可谓源远流长,这种教育内容立足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对现代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这种以理想信念为主体的人生观,家国一体的世界观。

(三)、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价值的肯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重视人的价值,关于人的论述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孔子在我国的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完整的伦理学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这里的爱人是爱一切人,爱人的道德意识着眼于人的共性,而不是个别等级的人。这一思想包含着对人的价值的普遍尊重。其继承者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观点,体现着朴素的民本意识。

(四)、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践履

每一位受教育者,既具有人的共性,又具有作为个体的独到之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首创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现在仍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关于教育方法的论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启蒙式”的教育理念,注重“内省”的教育观。仍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它深深根植于我们这片沃土。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惩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性文化。中华优秀文化值得我们回味,更值得我们借鉴,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传承这种优秀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弘扬“仁、礼”一致的道德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创新。无论是儒家的“内圣外王”还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新民德”,都注重道德境界的培养,可以说,正是这种自孔孟以来的道德传承,才造就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这个民族极富涵养的人格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中“谦和”的形象。

(二)传承理想信念、家国一体的价值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民族,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生生不息的创造,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化,使我们这个民族绵延至今而不衰。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进行理想励志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每一位公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崇尚“民本”意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但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他们是有血有肉,具有真情实感的人。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到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无不体现着对人的重视,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要传承这种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的发挥,尊重他们的利益诉求,不断实现人的价值的提升。

(四)重视“因材施教”,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孔子在两千多年前首创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现在仍有深远的影响,“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处于统领地位,这一教育方法要求对不同的教育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并体现教育队伍人员来源的多样化,在环境优化、劝说引导、实践锻炼等方面充分体现每个受教育者的不同之处,为每个受教育者制定符合其自身的教育方案,在潜移默化中,推进教育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康太李英华主编,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