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8篇

时间:2023-11-13 11:34: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

篇1

一、知识构建对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地理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包罗万象,是生动有趣的,但是有的学生不喜欢地理,因为地理知识又是琐碎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要学会或帮助学生构建每一课时的知识树。经过老师深思熟虑构建起来的知识树能够清晰地展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有一条明确的思维路线,这条线索就把琐碎的地理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感觉记忆是有规律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是有联系的。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好像是没有联系的知识点:西双版纳在西南边陲、有发达的旅游业、有多种热带植物和动物、有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业发展中遇到了问题等。其实,只要抓住了以下三条即可。

这三条主线,这节课的知识就不再琐碎,而像是一棵大树上长出了三枝清晰的树枝。许多时候,教师需要借助知识树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正确的、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联系,让学生自觉养成“分析自然环境对人文特征影响”的习惯,从“人与地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地理学习。

如果教师能够把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用知识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会节约学生大量的记忆时间,使记忆成为有规律的、尊重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有意义识记。时间久了,在学生眼里,地理知识不是若干个琐碎的点,而是一条条清晰的线。

二、知识构建需要遵循的原则

1.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

既然构建知识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教学,那就要求教师在构建知识树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要能够让学生理解起来更顺畅;要能够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严格遵守地理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构建知识树的目的也是如此,希望通过每课时知识树的构建,能够养成学生自觉分析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知识构建切记不能违背地理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做一些迎合学生的或者不严密的设计,这样对学生将来的地理学习也是没有好处的。

3.体现出教师的教学风格

可以说,即使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也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因为每位教师的性格特点、看问题的视角、教学风格是不同的。因此,知识树的设计切忌盲目跟风,要做出最适合自己教学优点的知识树,这样用起来才游刃有余。

三、知识构建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知识构建不同于备课、上课,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

1.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有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

知识构建是找出知识间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如果不熟悉教材,很难做到这一步。教师必须对教材烂熟于心,而且对本课时知识在整个章节、整册书、整个初中地理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确的认识。否则,即使构建了,也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2.教师必须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惑

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越能针对学生学习难点的知识构建越有价值。学生学习遇到障碍,大多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短路”。知识构建就是解决这些短路的桥梁。

3.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有充分的了解,做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解读和理解

知识构建的理论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备课中所设计的知识构建就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良好时机,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知识构建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课程理念。

4.教师必须勇于打破平铺直叙的教学观念,能够给学生提纲挈领的引导,给学生印象牢固的帮助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知识 获取途径

现行高中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并且教科书中的地理知识信息有些是动态的,需要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把各种地理事项割裂开来,孤立理解,没有搞清这些“零散”地理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在头脑里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没有理解地理知识系统中的逻辑关系。而高考试题涉及的地理知识方方面面,知识面远远超出课本内容,学生有时在做题过程中对出现的新知识点感到茫然,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现在的高中地理成为了大多数高中生头痛的学科,甚至成为很多学生放弃的学科,他们没信心学好。为了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间的迁移组合,发展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地理素质,适当补充一些地理课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笔者经过对多年教学经验的思考,整理总结出地理课外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地理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课下时间非常有限,他们获取地理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教师课上的讲授。同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外知识的选择和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专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地理教师把地理课外知识有侧重的、分阶段地穿插在地理课堂中,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课外知识的关系,避免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什么也没记住的现象。教师选用的课外知识要与教科书自然地融为一体,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学习地球运动部分时,课本中没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和公式、没有最短航线的阐述,故需要教师及时补充,适当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地理题中给出一个区域让学生描述其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的试题较常见。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时,教师补充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的主要要素: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等,再通过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把这些要素的基本含义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关系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人文地理部分需要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课本中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的阐述很少,学生只是学习课本的话,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很难全面,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疑惑。教师可以把这部分知识以我国的珠江三角洲产业的转移及产业升级为例进行系统讲解,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及时活跃课堂气氛,讲一些有趣的地理常识或者地理奇闻趣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扩大知识量,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地理素质及地理成绩。

二、阅读地理方面的课外书籍

现在的地理试题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学生没学过的地理事物,如果教师没有补充,靠学生现有的知识是很难做出正确答案的。比如,有两道选择题,一是问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的主要目的;二是问该调水工程早期出现的主要问题。这样的选择题,只是直接问地理事物的目的和出现的问题,而没有该事物的相关介绍,学生都是毫无依据地乱选,在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之后,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道文综试卷上的综合题,问我国北方竹子种在山脉的南坡,而南方竹子种在山脉北坡的原因,几乎没有学生能全答对的。在学生不了解竹子的生长习性,不知道竹子不能暴晒等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做不对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学生阅读过以上问题的有关文章,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我感觉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地理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以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学生要进行地理课外阅读,需要具备的一些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这是地理课外阅读必备的首要条件。在教学期间,我不断地和学生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力不从心,很多题的知识点都不知道,感觉到了自己地理知识的贫乏,想读一些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希望教师介绍有关书籍等,可见高中生有阅读的意愿和需求。

第二,有阅读时间。我们知道高中生课外的时间是比较少的。学生自己虽然明白考试与阅读之间并不矛盾,但很多学生很难正确处理自己时间的分配。在家里,家长往往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觉得是浪费时间。

第三,有必要的课外地理读物。从阅读方式看,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电影电视形式,其次是书本。但是学生没有时间去看电影、电视;从书本来看,地理阅读内容的界定,比较困难,纯粹的地理课外阅读书籍很少,大量的阅读书籍中都或多或少涉及一些地理知识,如果把这部分也算作地理阅读,地理阅读方面的书籍很多很多。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那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地理课外阅读给予科学的指导。指导的方法主要有:结合学生实际介绍合适的地理类阅读书目;教师自己或请电教教师帮助把课外地理知识进行剪辑制成短片或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选取地理类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推荐给学生,以方便节假日学生观看;适时布置精当的地理阅读任务。通过阅读了解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三、参加地理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与地理有关的单位,如天文台、气象台、地震预报台、水文站、自然博物馆、地质陈列馆、海洋水族馆、植物园、动物园、污水处理场以及车站、港口、油田、矿山、钢铁厂、发电厂等。通过观察观测,如天象观测,可以利用天文设备测定本地地理纬度;观测日出日落的时刻和方向以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观察星座和寻找北极星等。沿江沿海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江海滩涂的观测,观看海岸侵蚀的情况,了解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思考宜于发展哪些养殖业等。教师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根据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旅游活动,一方面饱览祖国的美丽风光,另一方面观察、了解旅游区内的地质、地理、气象、生物和文物古迹与构景的关系,通过旅游获得知识、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抒发美感,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教师还可进行野外考察,组织学生亲眼看一看没有见过的地理事物。如地质地貌考察,选择典型的考察点,考察特殊的地质构造、奇异的地形和石灰岩溶洞、小型冲积扇等,观察它们的形态,分析它们的成因,评估它们的作用。学生还可考察地质灾害,了解灾情,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地理幻灯片、录像片、电影等,让学生观看一些介绍中国或世界的纪录片,如《美丽中国》《野性俄罗斯》等。

学生通过参加地理课外活动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原来只是抽象概念的一些事物。比如,很多学生只是知道有一种地貌是冲积扇,但不能和实物相联系起来,以至于不会应用,在做题时根本不知道冲积扇什么形状,在什么地方形成的,每次遇到相关的试题都不能顺利完成。如果实际考察过或通过多媒体看过有关视频的话,他们就会有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相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3

关键词:激情 趣味 自主 合作

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指导,针对学生与发展实际,运用“最近发展区”原理,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体系的稳固形成,发展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为学生的高考打好基础。

一、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决定了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知识体系不象以往教材那么完整。重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不强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淡化了组织结构,突出了实用效应。部分内容不注重地理知识的衔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内涵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地域的转换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高中地理必修3城市化的内涵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二)能力结构有所提升。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强调在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在一定存量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地理知识结构在其头脑中内化、建构,并知晓获取地理知识的过程和地理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三)情感体验十分突现。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让学生从小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强化全球意识、整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正文“少”、活动“多”、结构“松”。强调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探究中去,在探究中学习、求知、寻找快乐。

二、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

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即对教材知识线索进行认真分析、整理梳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具体方法有:

(一)重组法。重组法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重组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以某条线(如经纬线、河流、铁路、海岸线等)将有关地理知识串联起来,或是采用文图互换的方法。

(二)图示法。采用图示法,既便于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又有利于将分散、重复、偏漏、断裂知识系统化及庞杂的知识概要化。这种方法不但能简明扼要、提纲式地表现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图象所具有的形象性,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记忆力和联想能力,便于学生从图象所形成的组织中去整体把握知识的含意。

(三)结构法。结构法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即优化教材知识的内容和组织,革新知识呈现的方式与程序。根据知识结构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理加工教材知识:

1.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高中地理的整体结构,它不但表明了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地关系这条主线,而且阐明了各章节知识在这条主线中所处的地位。揭示知识的构成状况,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用这些概括性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认识地理问题有个基本思路,分析地理问题有章可循,以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2.组构分散的知识。地理知识的头绪较多,离散性较强,这给学生学习地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应对分散的知识进行组合建构,形成某种联系。

3.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提供知识的逻辑结构,以便于学生学习。

三、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主干知识的构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包含: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物质运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的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回归教材,先从课本目录中提取主干知识,形成章节主干,再看章节间的联系,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如图1高中地理学科体系结构)。其次进行各类地理原理、规律、成因之间构建,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构建学生头脑中合理的地理认知结构。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地球运动规律)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大气运动规律)。其次是分析课本图示反应的规律、原理,提高识图、析图能力,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综合性知识的构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是指地理环境由地表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的综合性成为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先决条件。例如,目前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分布不均和开采利用不合理;人口的激增带来粮食短缺、资源贫乏、空间紧张等严重问题;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带来环境质量恶化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用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去深入分析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演绎等综合思维能力,学会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全面、发展、辩证地看问题。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辅助教学;中图版

陕西省从2007年秋季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到今年已经第十个年头。渭南市高中学段地理学科一直采用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从教学实践来看,本套教材学科体系完整,内容呈现灵活,图文信息直观丰富,特别是教材中设置的大量辅助教学栏目,使教材知识体系形成完整链条,环环相扣,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教材、教师、学生的基本要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补充学科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植入不同辅助教学栏目中,展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更好体现新课改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材中辅助教学栏目的作用,实现“改变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本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笔者统计出必修教材中辅助教学栏目多达17种类型,具体数量统计如表1。辅助教学栏目基本特征如下所示。

1.类型多样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主要包括“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思考”、“读图”、“案例研究”等栏目。对这些栏目进行分析,又可以把某些栏目划分出不同类型,如“阅读”栏目,虽然都以阅读材料形式呈现,但其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际又把其划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包括知识扩展类、专业理论类、联系实际类、问题探究类、方法应用类、前沿科技类、实践研究类、乡土地理类。而其它辅助教学栏目的内容也呈现出类型多样性的特点。

2.数量丰富

通过对辅助教学栏目进行统计,不难发现栏目数量十分丰富。高中地理必修3本教材中,必修1为120项,必修2为107项,必修3为108项,总数达到了335项,如果再加上选修教材部分,数量更加惊人,如此多的栏目设置,足以说明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作用较大

不同辅助教学栏目的设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探索”栏目以图文材料形式呈现,并设置与之相关的思考题,在教学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学习指南”栏目以问题探究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同时,为体现知识生成的过程,又以“提示”的形式指导学生运用合理高效的方法解决相应问题,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阅读”栏目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方方面面,有知识扩展类、专业理论类、联系实际类、问题探究类、方法应用类、前沿科技类、实践研究类、乡土地理类,这些阅读内容帮助教师们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作用巨大。其它辅助教学栏目也是一样。

4.扩展知识

地理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与其它门类学科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地理学科知识又具有广泛性特征,大到宇宙空间,小到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与地理知识有关。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从不同领域、不同形式、不同深度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和扩展,这些内容既满足教学需求,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开拓视野,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5.注重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辅助教学栏目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思考”栏目,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读图”栏目,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作用巨大,也为未来应对高考打下坚实基础,契合现代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6.联系实际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教学行为,这些教学行为既包括教师的教学动作,也包括教师采用的方法和教学形式等。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以下文章就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影响教师课堂行为的因素分析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课堂行为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教师认为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会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或者其他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那么教师就很可能会采用示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再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教学知识过于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就会选择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如,为学生展示图片、向学生进行语言讲解等。最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部分教师对画图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就会使用辅助工具进行绘图。

二、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

1.整体性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情感目标以及情感和态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行为应该要重视行为目标的整体性取向,根据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标准进行教学行为的设计。在三维目标中,过程和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操作需要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础,而情感和态度目标又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确立。三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具有统一整体性。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指向不能脱离任何目标而独立,而是应该在多种教学行为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到更多的地理学习方法,并树立健康的学习态度,培养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主体性价值取向

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能力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上台展示等均是突出主体性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当然,要达到这一价值取向目标还需要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差异性价值取向

新课改指出,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在智力发展、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学习基础等各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进行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均能够获得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准备不同难度的地理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难度系数不同的地理问题以及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等,这些均是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表现。而实现差异性价值取向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给学习进度较为缓慢的学生更多改正的机会,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4.多样化价值取向

多样化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上。新课改指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加全面、多样,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目标,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地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价值取向、行为活动的主体性价值取向、行为过程的差异性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价值取向,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春红,张学国.基于价值取向的高中乡土地理课程与教学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40-45.

[2]白雪,宋健.优质地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研究与分析[J].学周刊,2014(28):64-65.

篇6

一、正确理解新课改的新理念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高中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二、充分认识新旧教材的异同,明确新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1.要充分认识新教材的内涵,研究新教材所包含的内容、要求及新旧区别。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共同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同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三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新教材采取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培养国民先导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新教材还添加了一部分时代内容,如新增了城市服务功能,让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拓宽视野,跟上时代的步伐。2.认识新教材的外延,不能局限于课文,教师应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平台,通过制作课件、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注重新课改的六大“变化”

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四个基本理念是:提高地理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着重是从以下六方面体现的: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记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内容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内容方面,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 “活”知识。4.课程实施中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给予必要、适当的鼓励性评价。6.课程管理方面,由强调国家课程、教材转变为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发挥地域功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四、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调整课堂结构,从复习、导课、提问、小结等方面着手。在导入时,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授课中抓住一个“情”字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抓住一个“疑”字突破难点,抓住一个“悟”字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努力把“新课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培养地理素质,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教学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

篇7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 让语文知识为地理教学锦上添花

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是按照从总到分的顺序,从地球到世界,从各大洲到各个国家,从我们中国全貌到按水域位置系统介绍的各省的美丽的自然环境以及地质地形和人口和资源,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诗词、游记、散文等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充分的表现,教师如果恰如其分的引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地理教学锦上添花。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一课,可以引用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诗中的意象,以赤道的周长八万里,一天地球在银河系里自转一圈的地理事实为依据,不仅体现了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瑰丽的想象力,还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而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的“长江万里行”时,学到长江流域的《“天府之国”――四川省》一课时,可以运用素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来导入课文,让学生想象诗人是如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府之国”古代四川盆地道路的险峻;而到学到《“物华天宝”――江西省》一课时,则可以引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的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如何写出了素有“物华天宝”之称的江西省的风景名胜庐山瀑布的气势磅博和庐山作为风景胜地,以“松”“云”“险”之称的特点。而对于我们祖国河山的具体描写在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更是有诸多记载,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灵活运用文学知识,把优美的诗句的散文节选运用穿插在导入课文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2 美术知识与地理教学雪中送炭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版式设计新颖,正文一般是主要的地理教学内容,如地理事实和概念,地理成因和规律,所以为了突出重点,采用的是大字号,而为了体现辅助文字的补充功能采用了小字号,大字号和小字号以及各种多彩的地理图例和图形混排在一起,体现了美术编辑的独具匠心,可以让学生爱不释手,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从地理知识技能的角度来说,地理技能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读图和自已学会制图,所以美术知识与地理教学内容是血肉相融,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时,如果凭空讲解,学生肯定会觉得云里雾里的难以理解,但如果首先为学生出示立体的地球仪,略显椭圆的地球雕塑造型上凸起和凹下的地形特征,鲜艳的色彩所代表的大海与陆地地形与区域划分,就可以让学生觉得一目了然,再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图册上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很容易掌握地理教学目标。另外,如果作为地理教师能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娴熟的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随手在黑板上为学生准确地进行板图和板画动态的展示地理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惊叹和佩服之中,对地理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记忆中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所以对于地理教学有着雪中送炭之功效。

3 运用音乐知识使地理教学充满活力

音乐有着震撼人心的情绪感染力,因此青少年都有着喜欢音乐的天性,而很多乐曲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例如好汉歌《水浒传》歌词:“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还有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歌词, 蕴含着我国的地势总的来说是西高东低,江河大多是从西向东流,而北斗星在我们所生活的北半球,好像处于受众星朝拜的正北方位的地理现象。所以,如果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恰当的让学生聆听音乐和乐在其中的齐唱,独唱歌曲,可以打破地理教学沉闷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充满欢声笑语中课堂气氛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在学习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时,中国地理的地质地貌时,让可以让学生齐唱《我的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些代表中华大地的地理环境,以象征性意象,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我们祖国的挚爱之情,歌曲悠扬的旋律,不但陶冶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还寓教于乐地让学生快乐地沉浸在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使地理教学充满活力,有效地提高了地理教学效率。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地理教学事半功倍

湘教版地理教学内容虽然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让学生拿在手中爱不释手,但毕竟是静态的画面,时间长了,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照本宣科式的地理教学,而初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比较浅,所以肉眼所见的地理知识内容毕竟有限。而且教师对于地理事物靠语言来描述,即使绘声绘色,但再生动也只能让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所以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难以有效地达到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如果在有些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看电影和电视,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可以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声色并茂”的直观性教学优势,大大地扩展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和空间,让学生身在教室,而却可以心驰万里,看到远到世界各国,乃至地球在宇宙中的运行等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让同学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使地理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播放地球在银河系和宇宙中的边自转着,边围绕着太阳公转的FLSH动画片,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规律一目了然,帮助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转知识;而在学习第四节“海陆变迁”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动画片的形式,体会地球板块是如何通过运动,从一个整体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中,不断地碰撞、破裂、漂流,形成了现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世界各国是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和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州五大洲组成的地理格局。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到了单凭肉眼难以看到的宏观的天文世界和地球上地理现象的历史变迁,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动感画面时,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地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因此,把语文、美术、音乐、现代信息技术等知识融入地理教学中,不但可以使地理教学效率事半而功倍,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篇8

【关键词】地理教育;环境意识;优势;途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个清新、明媚、秀丽、温暖的江南不仅是唐人白居易心中永远的怀想,也成了作为21世纪江南人的笔者心中永远的遐想:因为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变革,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迅猛增长,而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当务之急是必须培养人类珍惜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的环境意识――包括科学的环境观、科学的资源观、科学的人口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教育面临的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一、借助地理教育培养环境意识的优势

环境意识教育尽管与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都有关,但其中地理学科与环境意识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最具培养优势。

(1)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教育立足点的必然结果之一。地理学科教育的立足点是阐释“人――地关系”,在协调人地关系中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人地关系,这本身就是良好的环境意识。

(2)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课程目标的内容之一。地理学科教育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的第四条就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与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进而形成环境伦理道德。

(3)环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材内容。地理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少地理知识本身就是环境知识。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必修地理1主要是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地理2主要是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地理3主要是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无不渗透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在选修6中更是直接把环境保护作为一块教学内容。

正是缘于地理教育培养环境意识的优势,所以1992年,在《地理教育国际》中明确提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做出贡献。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地理教育的必然使命。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真正重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教育要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环境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养成对环境和资源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和环境能力,这是一种真正的素质教育。

(2)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地理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①充分利用课堂内地理教材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地理教材中随处可见关于环境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如在必修地理1中,在学习“大气环境”相关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过程、原因、后果及防治措施进行深入探究的研究性活动,从而既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观。如在必修地理2中,共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等四个章节,集中讲述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依托又损伤的关系 ,其根本目的就在揭示必须追求人地协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结论,水到渠成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人口观。②充分利用课堂外的地理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课堂外,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鲜活的可以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地理内容。

(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环境意识教育除了常见的教学方法外,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三种比较有效的方式进行环境意识教育。①对比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资料的呈现,对环境破坏前后进行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更渴望曾经的美好,更沉痛于今日的残状。比如在学习“水资源”时,笔者以认识江南水资源为例,通过大量的唐诗宋词、歌谣、老照片等资料,展现了一个“小桥、流水、人家”为核心景物的诗意昂然的和谐家园形象,再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展示了一个江河湖泊逐渐减少、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的现状,因为对比,更强化了学生对于现状惋惜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②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更能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能力。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节中,以洞庭湖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在对其洞庭湖区域经济活动与洞庭湖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中明确了,洞庭湖的地理环境既为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过度又影响了地理环境的质量,从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继续发展,自然地得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地理环境协调,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有助于更明确、更深刻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③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及行为能力,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作者曾让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现状,分析其污染原因、后果以及防治措施……这些活动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直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了环境行为习惯与环境能力,强化了环境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

三、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辨证认识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笔者强调在发展人类经济活动时必须注意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并不就是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两者纯粹对立起来,形成片面的环境意识,而是对立统一的。必须使学生辨证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环境意识: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发展经济时,必须合理、适度,使两者协调发展,使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同时进行,形成可持续发展。

(2)不能以偏盖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当成地理教育的唯一重点。笔者在文中强调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培养环境意识就是地理教学的唯一内容。地理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而地理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环境意识只是地理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不能以偏盖全,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当成地理教育的唯一重点。

综上所述,作为当今面临的重大全球问题――环境问题,因其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必须重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现代公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并能激发学生今后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和环境能力。而笔者所作的探索,希望可以引来更多的同行者来为维护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骏.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