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8篇

时间:2023-11-13 11:34: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

篇1

1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升,各个领域较之以往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当前与以往所采用的教学体制相比更能够同当下时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以往初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这便导致其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多的不利因素,从目前来看,应试教育也难以同当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教学需求相适应,所以目前开始由原本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化。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美术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基于此,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而梳理好素质教育各个内容的要点,在梳理其各自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其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助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

2美术教育中美育同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2.1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2.1.1优化学生心理结构若想提升初中生素质教育水平,势必要强化开展美育,美育的灵活开展能够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充分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通教育教学高质量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其自身的素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美育在实践中能够有效突破功利主义的狭隘性,用更为自由的形态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便能够充分将其与各种教育形式互相渗透和融合起来。美育本身有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其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美育规律同美术欣赏规律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其欣赏的重点内容便在于判断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思想道德能不能真正被学生所理解和内化,进而作用到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出发,事先做好系统的规划,更加高效地落实美育,并深化其与素质教育中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初中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鉴赏以及创造美,最终实现对于其人格的培养。2.1.2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对于美术作品来说,创新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本质上其实是对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其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形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始终都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来说,美术教育是学生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人类主要是通过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两种方式认识事物,与此同时,上述两种思维是相互交融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于形象思维教育的重视。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修养以及知识水平和其个人思维能力水平有着之间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支撑道德和知识向智慧的进一步转化。2.1.3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需要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这样便能够切实调动起其创造意识以及创造精神,更好地作用在学生自身人格以及审美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上,这对于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来说,学生多以集体或者是个人的形式参与到美术活动当中,并使用相关美术材料和工具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美术欣赏和美术评述加以引导,尽可能强化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触觉感受以及视觉感受,在此过程中对美术活动本身的价值产生更为明确的了解,更有动力地展开后续的学习,同时,对美术语言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解读,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美术语言,阐述自身的想法和观点。以往在教育领域大多都是应试教育,尽管现如今应试教育已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其仍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够消除其负面影响,教师势必要通过美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切实展现出美术教育中美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推动作用。2.1.4强化培养新型人才人的自身条件和其所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个性的形成,而良好的个性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所以若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则势必要考虑到其个性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开展美育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本身的个性,切实展现出其自身的引导作用,强化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来说,其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并实现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智慧本身便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其自身情感、经验以及知识等的有机结合。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学生有着良好的审美和美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其本职工作当中,所以,初中阶段的美育能够与时展对于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美育的重点便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塑造,与此同时,在进行美育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美育可以充分将人的理想以及本质要求展现出来。而在当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层面有着较高的价值。

2.2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组成部分

美育主要指的是审美教育,是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具体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感性,并达到完善其人格的效果。在美术教育中落实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和创造美,并构建起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相对于劳动教育、智育以及德育教育来说,美育更加侧重于人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旨在帮助学生在鉴赏美的过程中实现其审美情趣的提升,同时,强化学生对于美的欣赏以及创造能力,美育本身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涉及到的德智体美劳,若想真正处理好素质教育的各项事宜,应当对其内在关系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分析美育与素质教育中其他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2.2.1德育美育和德育都是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美术教育中道德意义本身是比较重要的题材之一。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美术作品都需要采用相应的美术形式,对作品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意义内容进行反映,美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容大多都是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题材,而其背后的道德价值和意义便是其正面价值最基本的体现。例如:那些以红色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本身仅仅是一件美术作品,但其中往往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历史和英雄事迹,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将美术作品作为载体。研究人员表示,在开展学校教育的时候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需要实现对于当前社会上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渗透。在绝大多数的美术作品中都涉及到道德内容,针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所展开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利用美术作品形体美来进行感召的,真正展现出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通过对于学生的美感熏陶强化品德以及情操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那些只进行思想道德内容灌输的方式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于道德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宽和丰富。对于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来说,若想真正实现德育和美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则应当加强对于自然景物之美的运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便包含着一些自然景观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2.2.2智育智育的开展更加侧重于对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开发,而美育的实施则能够起到对于智育的辅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一点也是受到人自身大脑特点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人的大脑主要分成两个半球,尽管二者都有着高级智力的功能,但其各自的功能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与此同时,人所开展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各有不同,而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右脑功能的提供助力。大脑的左半球主要是对右侧肌体的运动和感觉进行控制,在人的计算、抽象以及分析等活动中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度。所以在人所开展的智力活动中,左半球主要是控制其理性思维,而右半球则是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控制。美术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其在右脑智力开发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从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层面,更在于强化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事物产生更为全面的认知和解读,并采用美术作品的形式将其对于社会和事物的直观形象地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其创作潜能的激发和锻炼,进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够充分展现出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具体涉及到创造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感受力等内容,而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上述能力,所以无论是从人脑还是美术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都需要肯定美育对于学生智力开发和拓展的重要作用。2.2.3体育对于初中阶段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来说,美育和体育分属于各自的体系,但二者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美育主要是将美术教学最为其手段,体育的主要特征则是运动锻炼,二者在初中阶段所进行的素质教育中呈现出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上。一方面,体育对于美育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美育本质上是人体的心理活动,而生理结构式人心理结构的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什么教育之前需要尽可能优化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审美教育的高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够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充足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大脑发育有着一定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可以支撑后续美育的高质量进行。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术教育主要是在于,对于学生技巧美、精神美以及身体美的培养,美术教育在体育教育方面存在着强有的指导性作用。体育活动的优化开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思想作为指引,因此,美育思想需要实现在体育各个环节中的高效渗透。在体育活动中涉及到运动动作、运动造型、运动技巧以及成员之间的配合度等多方面内容,而美育的实施可以充分将其高难度性、艺术性、协调性以及默契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由此可见,美育同体育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2.2.4劳育作为社会成员,热爱劳动本身便是一种美,这也是美育和劳育之间关系最直观的体现,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加强对于劳育的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美,这也充分展现出了劳动和美之间的关系,即人类的劳动不仅仅是将创造美作为目的,其实施过程也同样是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开展可以将美用一种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劳动的创造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助力学生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初中阶段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着较强的培育作用,而美术课程则能够指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充分将劳动课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对于初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若想真正强化学生的上述能力,则应当加强但对于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确保美术课和劳动课之间的相互渗透,让二者的实施过程和目的都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切实发挥出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将其所学过的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提升初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3结论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理性思考

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即使是小学数学中,也有诸如概念、性质、法则、符号等,都是抽象的结果。数学的抽象是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定的抽象特征。小学生又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渐近阶段。加上传统教学方法固有的单一性、枯燥性,整个课堂显得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缺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就此问题略作探讨。

1从营造教学氛围入手,课堂教学由沉静型向活跃型转变

让课堂活跃起来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现代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就在课堂教学中,一是采取教师的直观演示,如实物、图片、教具和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二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学生感官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触摸得到的实物让学生从表象上感知所要学的知识,如通过摆积木、垒砖块、叠纸盒等方法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等;三是学生的角色扮演等形式,如在余数教学部分,我们就用分小玩具、分泡泡糖、分水果或分小棒等游戏活动(如7颗糖果平分给3个同学),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感观活动来增强和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懂得了余数及其相关的知识。当然,活跃课堂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得轻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并提高相应的素质,这一目的不能偏离,无论是教学程序还是具体方法,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爱好和需要,采用现象生动、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活动方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尤其是在主动积极参与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采用这种活跃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了数学视野,拓宽认知领域。通过激发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许多问题是超出了数学的知识)———寻求答案等环节,自然就学到相关知识,毫无疑问,是在活跃而愉快的城郊中拓宽了知识面。②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较之原来学生被动听教师灌输、被动地做课堂作业、被动回答老师提问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堂课一开始就就与老师在同一平台上并获得了主动地位,其心情、兴趣、情绪、思维都处于放松而兴奋状态,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高。同时,也在发展个性特长、激发潜在智能、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综上所述,无论从生理和心理去观察,还是从成长环境和现代教学规律去分析,“动态十足”是小学生群体的明显特征。用陈旧的静态方法向他们灌输知识,是违背现代教学规律的。而用宽松的场景、活跃的氛围、轻松的活动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能能起到“双轻”(教和学都轻松)“双效”(教和学效果都好)的巨大作用。

2从教学教法入手,课堂教学由平面方法向“立体”方法转变

要利用现代教学,必须解决一个长期“横”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教学方式的模板化之矛盾。一个班的同一科成绩是参差不齐的,如果用统一的、单一的、僵化的模式去教学,其成绩是很难从整体上根本上提升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管理必须由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对此,我们采用的两种可行的方法,即①课堂双向互动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先是找到切入点,老师提出一些与当堂课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动一下脑筋又能回答的问题。同时又由学生提出一些生活或学习相关的问题由老师来回答,还可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对此,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很强,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使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乘法时,选一些同学扮成几棵树(形象逼真,需要自制的简单道具),每只树上有几只小鸟,从而轻松地学会了乘法……又很愉快地懂得了相关的环保知识。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导入法是十分奏效的。②教室内外衔接法———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班级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责任感是全世界人民所重视的良好道德品质,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责任感重要性所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中主要一个方面,用列宁的话说,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的责任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用传统观点来看,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德育课的内容,应由德育课老师去完成。其实这是我们所以教师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但又能枯燥的说教,我们就将数学的加、减、乘、除内容巧妙地贯穿这一活动中,第一步要学生先用7天时间搜集统计出自己家中每一天产生的各类垃圾的大概重量和体积;再分别乘以逐步扩大范围所产生的垃圾量:第二步用生动的课件在课堂观看全国垃圾方面产生的问题;第三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知名办?惊人一致的认识是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在这方面一定帮助别人,有的学生还提出欢很好的建议。通过这种课堂内外结合的活动,既较好地学习了相关章节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③科目相互渗透法。学校开展的一个活动(或专门设计一个活动),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而获得不同的知识。如结合学校开展的的“环保教育”、植树造林、科技竞赛等等活动,以这些活动以及各种节日为契机,语文、数学、德育等不同科目的老师,都从这项活动中找准找好与自己所教科目相关的“切入点”很轻松地进行情景式教学,使学生在兴趣中轻松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脑动手能力。尤其是在环保教育活动中,学生利用假期清理自家门前的小广告,捡拾草丛中的垃圾的实践。既在在活动中培育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又从亲身的体验中学到了不同科目的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

3从教学理念升华,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

篇3

(一)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问题。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以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一线从业人员为职业导向,自身特点鲜明:志向远大、渴望成材,但缺乏自信、自卑心理重。

对英语真正发自肺腑感兴趣的学生只有极少数,部分学生狭隘地认为英语和医学完全没有关联,学习英语对未来就业和生活都无益,所以不用学英语,多数学生迫于持有英语等级证书才可能取得院校颁发的学历证书的外在压力而学习英语。笔者观察到:一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普遍高于二年级学生,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对英语学习持新起点,新开始的自我鼓励的学习态度,愿意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英语水平,但英语基础差、想学学不会、努力学学不好的现象普遍,于是,不少学生学得事倍功半,自信心受挫、兴趣减退,基本处于被迫学习状态,梦想被现实折腰,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哪里谈得上快乐学英语,更谈不上借助英语踌躇满志地提升自己的医学专业素质了。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首先,学生英语学习态度普遍良好,然而学习兴趣不高、内驱力不强;其次,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很欠缺,运用不够自觉,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导致学习吃力、不见成效。

(二)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技能训练轻基础学科,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入职业培训的误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注重语言知识的强化训练,漠视学生在未来职业中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重形式轻素质注重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忽视学生的兴趣所在,淡化语言的人文性。教师未能有效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有效引导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未能有效传授和训练学习策略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院校未能为学生创造不断刺激其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的学习氛围。问题如下:

1.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转向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

多数院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授课内容在课堂上动态调用,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集中注意力,形式上围绕以生为本展开教学。但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多是讲授英语词汇、文章、语法等,完全按照课件进行讲解,很少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实际教学效果较弱,不能真正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哑巴英语的现象较普遍。一成不变的死板的课堂教学活动,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多数医学类高职高专没有设置本校相关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究其原因,虽然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低不无关系,但这一课程设置体现出院校不愿向更高远的教学目标挑战、不考虑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所需。可见,教学并未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

2.师资比例不足。

近年来,高职高专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院校不断扩招,师资不足现象日趋加剧,尤其是基础学科的教师越来越匮乏。很多院校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造成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机会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难以得到组织,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3.教材主观性过大。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都是以一校一教材的教学方式,全校统一订购英语教材,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此种做法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表现为: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教学进度不能满足自身需求,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赶不上教学进度,从而产生厌学情况。

以上现状及问题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不尽一致的。

二、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受教育者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体现在文化修养、人格、品质、审美品位等方面,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利用教育手段,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感染及自身实践感悟等途径,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品质、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上,受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熏陶,成为于己于人于自然于社会皆有益的人。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价值观教育、德育、文化教育及审美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累最根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底蕴,为社会为国家培养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是会学习、会做事、会处世、受社会欢迎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英语实际教学中的体现是立足于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于启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在教学各环节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内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视野,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社会人。

三、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决定了应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为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型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突出对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应服从并服务于院校教育和教学的总目标,从学生的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英语人文素养作为最高目标,使学生成为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的高品格高修养的新世纪专门人才。

(二)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与学的问题决定了应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

只有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上、在院校的管理上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做到以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为本位,处处考虑学生成长所需、升学所需、就业所需、终身发展所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与学的问题。

四、医学类高职高专教师,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面貌要有人文之爱。

教师的人文素质就是教师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如:人格、品质、性格、文化内涵、审美品位等。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平等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高度负责,表现为教师终身学习的精神面貌和以德立身的品质追求,等等。提高英语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是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只有教师本身拥有阳光灿烂、绚丽多彩的人文世界,才能以己之人格塑造学生之人格,以己之精神培养学生之精神,让美好的人文精神之泉从学生的心田潺潺流出。

教师对英语的热情能感染学生,教师适当地鼓励能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教师真诚的关爱会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宽容善待的心会使学生产生有意无意的情感倾向,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亲切、信任、尊重之情会收获来自学生的喜爱,从而建立起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英语课堂上,他们会不怕出错、敢于开口说英语,课堂气氛活跃愉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会深深吸引和影响学生,一方面学生对英语教师的喜爱会转化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会在英语教师的人文精神的沐浴下得到心灵的陶冶,并在实际行动中向教师学习,从而实现教师传授的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要有人文性。

1.教材要有人文性。

教材的编写要有时代感、趣味性和实用性,要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的人文方法,要蕴含进步人文思想和高尚人文精神。教材的选用应以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开展为基准。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做到既要深刻挖掘又要适当拓展,当然,拓展深度和广度应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并兼顾学生兴趣爱好,以更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2.教学素材要有人文性。

首先,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趣味性地导入英美文化,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除了应避免纯语言知识的传授、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应穿插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此种教学形式,将语言学习植入到文化背景的了解中,帮助、引导学习者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语言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领悟,也弥补了多数以单词、课文和语法讲授为主的英语教学的不足。其实,语言是文化的结晶,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门文化,所以,要学好英语,也应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这里提到的文化即人文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课本知识与英美文化知识相融合,在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基础上,学生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汲取了些许开阔眼界的英美人文知识,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领悟性和准确运用性。

其次,传承中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感悟中西方文化精髓,进一步认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实质。在传导英语国家文化信息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英语表达。利用语言所进行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能只注意英语语言文化,而忽略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如果那样,我们将无法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很好地介绍我国传统,甚至由于对本国文化的不了解而造成交流中的误解。因此,英语教师有职责正确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正确培养其学好英语而不仅仅是学习英语。在科学的英语人文教育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思考、活跃思维、追求知识、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能运用科学人文的方法思考问题,以更高远的眼界解决问题。

英语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和内化学生学习动机,还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和具备来源于学生对学习策略的知晓及运用。英语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很多学生对于英语,想学却不会学,努力学却学不好。解决不会学、学不好的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也就是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学习策略知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提高其英语学习成效,并且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终身学习都需要的知识。同时,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使每个学生成为聪明快乐的英语学习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在充满乐趣、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主动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聪明地学习,更轻松快乐地学习,从而为学生英语人文素质的提升和英语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形式要有人文性。

1.就业刺激。

院校应在学生的实训和课外活动期间,带领学生走入企业,如:让医学生走入医院、走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并且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观看我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资料,向学生传达目前我国用人单位英语需求.比如:许多国外企业因技术人才不能熟练地进行英语沟通而导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还有很多专业技术人才也同样因为英语水平低而失去工作的机会;医卫是对求职者的英语水平提出较多要求的一大服务行业,而对求职者英语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用人单位,在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面上最看重求职者的听和说的能力。通过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刺激,学生认识到对于非英语国家而言,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就必须有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掌握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和学习,对于自己而言,英语能推动未来事业更加成功,因此需要学习英语、热爱英语。

2.对比刺激。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学困生学习不得其法的情况,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的亮点,及时发现勤学上进、后进生变优等生的事例,然后在全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教师的理解、尊重、关爱之情能在很大程度上触动学生的心弦,消除学生英语学习的不自信。同时,其他学生在教师的刺激下,主动和被表扬的同学产生对比之心,以期做得一样好或更好,从而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赏识。

3.感恩刺激。

进入高职高专之后,很多学生都有混几年的自我放纵的思想,其根源是因为经历高考残酷的洗牌、升入本科院校的梦想破灭而自卑,部分是因为终于从高强度的义务教育中解脱而失去前进的目标。教师应及时传达学生家长的浓情嘱咐与悠悠期盼,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牵挂和无限的关爱,增强他们为感恩父母而鞭策自己学好英语、积极成才的信念。

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刺激,外部环境和外部力量会激发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愿自觉自主性,而后使学生逐渐体验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我决定和自我调节的乐趣,逐渐收获因自主学习而带来的成绩进步的自我满足感,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外在动机的充分内化,实现功利化兴趣向内在兴趣的蜕变。只有当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本身兴趣,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才可能持久而稳定。

(四)教学方法要人文化。

摈弃一言堂、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抛弃灌输性、说教性、权威性、强制性、训导性等呆滞的传统教学法,在灵活有度、博采众长的原则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同时,注意经常变换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新鲜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和提升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在英语课堂活动中,为了有效传授人文知识,教师应选择几种最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文化习得活动,诸如要求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开展竞猜,还有要求学生与同伴重构阅读内容或录音内容,学生可以参考所作的笔记,但不可以看原文,复述所读所听。再如:在小组讨论形式的课堂活动中,内容设置要人性化,若能引导学生将这一话题延伸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进行讨论,则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母语文化中获得额外的视觉更多地思考目标语,而且难度设置要适中,讨论话题既要与课本内容一致,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况,还不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采用、教学方法和技能的人文化运用,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才能克服抽象的、枯燥乏味的弊端,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出质疑,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将人文知识在学生的心灵世界内化,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精神、合作精神、创造精神。教师要秉承人本化、人文化、人性化的精神,在引导、经历、唤醒、感染、熏陶中,引领学生感知、体验、实践,鼓励学生反省、思辨,从而激发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

五、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加强英语人文教育,积极推动医学英语教学

(一)医学英语学习是医学生所想所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贯彻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人文办学理念。

在英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滋润下,医学生会更有效更自信地学好公共英语,以顺利通过省级和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为实力的证明,与此同时,只有在实现了英语学习当前目标的基础上,加之院校开展的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促进作用,他们才会更加充满兴趣地主动而持久地参与到医学英语的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能够听懂看懂越来越多的国外英语原声电影、能够通过互联网跨越国界结识不少国外同龄朋友、能够了解更多国外资讯、能够更广阔地看到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不仅如此,他们还欣喜地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英语查阅相关医学专业资料,借此提升自己的医学专业素质,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看得到所学既能给生活提高文化品质、又能给不久的工作深造提供切实助力的语言习得过程。于是,学生才会发自心底地获得英语学习的幸福感,并将这份对英语学习的热爱持续到不久之后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仅能解决生活所需,更能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美好职业生活。综上所述,医学类高职高专加大英语人文教育力度,既有利于推动学生英语学习更上一层楼,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帮助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其终身职业规划有着远大意义。

(二)在稳定有效的开展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医学英语教学的启动才具有可行性,才能取得实效,实施措施如下。

1.加强医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医生。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师培训机制,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在职或短期脱产进修,组织教师赴同类高职高专院校访问考察,比如:听公开课、示范课,交流教研论文,座谈教学体会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医学英语具有英语和医学专业双重属性。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少之又少,那么医学英语教学要么由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要么由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然而,这两种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时各有利弊,因此院校应注重对医学英语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要学习至少为期一年的医学课程,具备一定的相关医学知识,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及专业术语才能有较深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层交流;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要参加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避免医学英语课堂汉化。

2.优化英语课程设置。

首先,适当增加英语课时。多数教师迫于英语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还要面临多重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只能沿用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院校若能适当增加英语课时,缓解英语教学任务重和课时少之间的冲突,那么教师就才能更好地调度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

其次,增设英语选修课程。在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学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师负担重,是普遍现象,其结果是精读不精,泛读不泛,口语、写作弃置不顾。以公共英语教学与医学英语教学兼容并蓄为原则,增设英语选修课程,既是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和促进医学英语教学积极启动的需要,又是解决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课效率不高的有效对策。

充分利用选修课,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同时向自己的梦想不断靠近,学得多,乐在其中。比如:增设语法听写课程(主打从句,尤其是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口语应用课程(相当于有组织有指导的校园英语角),目的是加强学生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得公共英语教学成效更良好、更稳定;增设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异同赏析课程、看电影学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品位,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在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学习中,树立学生健康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上四门选修课的开设,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基础差而无法学好医学英语或发现医学英语知识枯燥乏味而学习兴趣大减的现实问题,都是为公共英语学习向医学英语学习递进做好铺垫,将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短暂兴趣转化成持久兴趣、功利化兴趣转化成内在兴趣。

最后,增设医学英语课程(医护英语、医用英语、医药英语、针灸英语等),目的是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所需,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打破语言和专业的割裂局面,实现语言和专业的相助相长。

3.医学英语教材、要符合学生所需和社会所需。

以科普文章为主要素材、以语言分析为教学方式的传统医学英语教材已经过时,以医学术语学、原版经典医学教科书、医用口语、医学论文答辩等为主要内容的医学英语教材才符合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4.丰富校园英语文化。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 城市 就业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难,是目前各国面临的重要难题,随着经济危机的扩大,城市就业更加困难并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80万人,比去年增长50万人;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然而,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再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叠加,必然使我国这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临举世罕见的就业问题。笔者针对这些状况,选取廊坊市多所高校和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围绕就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就业服务体系提出科学的建议。

一、城市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在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就业的需要,问题主要表现在:(1)公共就业服务总体投入明显不足且城乡差异明显,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在基础建设、覆盖范围、服务内容和水平等方面还相对落后。(2)就业政策不够完善;保障制度仍未建立;服务水平不高、效率低;服务的普遍及社会化程度仍不够等。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系统、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最新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低技能的劳动者已占据全国总就业人员的半壁江山,初、中级技术人员占20.7%,高级技师只占5.3%,而处于决策管理层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仅仅占16.2%。这说明我国劳动者结构矛盾严重突出。同时,该矛盾还突出表现在行业与地域之间就业状况不均衡,如传统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较多,而新型服务业如电讯服务、体育、科技、金融等行业创造就业岗位相对较少,能源行业如地热、燃气、稀有金属创造的就业岗位就少之甚少;东部发达地区与大中城市失业再就业难度相对较小,而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的失业再就业的难度较大。最后,随着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增快,导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总量性矛盾共存。

二、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就业容量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等因素的制约。经济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为社会提供的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的因素。近年来,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普遍下滑,这对毕业生的就业必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加人世贸组织,意味着中国经济更为直接的受国际经济冲击和影响。因此,全球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高校就业。

2.我国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自199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改革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上全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推动,我国加强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稳步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从各方面来看,离实际目标大相径庭。第一产业层次仍较低,农民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现代工薪阶层,再加上医疗卫生、教育等环境与城镇相差甚远,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人口逐渐的向城市涌动,农业发展举步维艰。第二产业由于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环境和资源依赖型企业所占比例过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较少、部分地区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就业岗位不增反减。第三产业虽是吸纳劳动力的主阵地,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吸纳高端人才的能力有限,不足以解决我国现有就业问题。解决就业压力的根本在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这一点是解决整个社会就业难的核心问题。

3.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缺失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失业率上升阶段,政府主要任务是两个,即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自主就业与创业的政策,但是执行政策的机制不够健全。如今解决就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政府缺乏调控,而且良性的市场选择机制尚未建立。目前,负责就业工作的主要有人才市场、学校推荐,至于哪个城市、哪些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需求多少、及薪资待遇如何等问题则很难确定;人才市场负责提供“双选”平台,然而招聘会很难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产生相应的约束力。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政府责无旁贷。

4.用人单位存在误区

用人单位选择求职者应选择最适合的而不是最好的,但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选人时存在误区。第一,用人单位只使用求职者而不对其投资。相比较而言,很多西方企业则承担了求职者上岗前的培训工作。第二,过分注重文凭。在许多用人单位看来,学历越高越优秀。很多求职者与应聘职位专业不对口,造成受聘者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第三,过于强调工作经验。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不足十分普遍,但很多企业把其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不想通过必要的岗前培训,急于通过招聘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导致一般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第五,严重的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过于在意女性求职者婚姻、生育保险费和女性劳动保护费用等,不愿承担该有的社会责任。

5.高校教育体制弊端突出

我国目前总量及结构问题双凸出。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高校教育体制弊端上。目前我国高校存在扩招、教育投资过少等问题,高校的教育模式滞后,不能够依照社会需要去调整课程的种类和规划。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诟病;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企业岗位需求还没有完全对接;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不够到位;高校封闭式的运营模式,缺乏自我完善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专业及学科设置,很难填补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民办类院校,经费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现象严重,不顾自身硬件设施是否允许,开设了很多“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失衡。还有很多高校只重视外延发展,想方设法扩建校园,扩大招生规模,严重的忽视了教学质量。

6.求职者自身存在问题

在中国,很多求职者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首先,不诚信就业。很多求职者认为如果在应聘时有一定的文凭、证书在握,就能够为求职带来好处,这种不正确的就业观致使他们通过造假等渠道来骗取招聘单位的信任,其实这种行为严重损害求职者形象。其次,求职者自我定位也存在问题。他们忽视自身素质,都找求待遇好、收入高的城市与单位就业。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普遍存在。第三,求职者没有找到良好的途径。很多求职者盲目的参加各种各样招聘会,或者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这么做法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第四,就业群体整体素质下降。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分数不断降低,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三、完善城市就业体系

1.构建“大就业”教育体系

(1)加强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修身之本。所以高校要紧抓学生专业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的高端人才,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求职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育的补充。作为求职群体,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就要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进而发现自身业务上的不足,激发学习斗志,为扮演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准备。

(3)加强就业教育培养

在社会就业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必须更新就业理念。从整体上来看,高校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回报社会。所以做到高校“大就业”,必须加强就业观念培养,提高在校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同时,做好“大就业”工作,还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模式,形成一个招生、培养、就业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

2.构建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体系平台

构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平台体系应做到:1.高校应积极引导,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如开创业教育工作,激发大学生创业斗志;积极组织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各类比赛,使大学生树立竞争及团队意识,积极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观念。2.政府应继续大力扶持,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资源。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已经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如贷款优惠、税收优惠、运营优惠等政策。与此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档案保存方面和社会保障办理方面也得到相应的优惠。

3.加强区域人才市场的建设

(1)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人才市场体系形成的助推器

人才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任何区域人才市场的运行状况和繁荣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是人才市场的诞生的培土,而人才市场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

(2)进一步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就经济建设来讲,高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等各方面人才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慢,从一定层面上说取决于人才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开发与有效配置。经济建设需要人才,社会发展也需要人才,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呢?因此,归根究底在于健全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应做到:①不断创新和完善圈内各城市人才市场运行机制。通过改革与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合理开发、配置和使用的市场供求机制,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北京人才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圈内的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吸引、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圈内城市工作。②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和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要做到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首先应当建立行业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收费制度;还要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等人才安全体系,切实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快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由圈内各市筹集资金,并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搭建圈内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组建“城市圈人才公共信息网”,下大力气逐步开展网上大型人才交流会,通过规模效应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我们还要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占有人才及招聘信息,在此基础上,研究不断扩大网上人才市场的覆盖面、网上人才信息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8

[2]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2008.1

[3]蒋爱丽.伴随你成长—大学生就业咨询实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

[4]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6

[5]杨文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及策略探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9/02

[6]年大琦.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邢台学院学报,2009.23

[7]钟丽香.金融危机下加强高校职业之道工作的对策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篇5

容县的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发展该县的职业教育。根据自治区关于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统一部署,该县从2008年至2011年,展开了为期3年的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容县三年职教攻坚工作以优异成绩先后通过玉林市和自治区级评估验收,并被评为全区职业教育攻坚先进县,被自治区教育厅作为“县级政府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试点县”。

迎来职教发展的春天

“容县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职教攻坚工作要求,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三年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容县职教工作走在了玉林市的前列,成为玉林市职教工作的一面旗帜。”容县县委书记朱向东告诉记者。

在三年攻坚的日子里,容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制定招商引资项目的优惠政策、措施和办法,兴建多个特色园区,吸引企业纷纷到当地落户,形成了电子信息、食品制药、林产化工、机械制造、陶瓷建材五大产业集群。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当地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容县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黄建告诉记者:“技术竞争是现代竞争的主要内容,我们的社会需要技术,而发展职教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县致力于使职业教育朝规范化、系统化、全面化方向发展,为广大青年提供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面,容县各级领导达成了共识,并在财力、人力等方面加大了投入。2008至2010年,该县连续3年把职教攻坚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首,实行财政倾斜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容县通过县财政拨款、学校筹措、社会力量捐资捐助等手段,建立了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机制,为职教攻坚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在财政投入方面,该县将职业教育攻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10%以上,安排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近六年来,该县财政投入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达3 672万元,加上各中职学校自行筹措的1 218万元、社会力量投入的1 474.66万元,已有约6 300多万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如今,容县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职教中心在办学之初只有2个专业100多名学生,现已发展到拥有数字电子电器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实用技术等8个专业、2 600名学生的规模。2008年以来,职教中心已投入资金3 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数控机电实训大楼、电子商务实训大楼、图书教学综合大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楼等校舍,并购进了1 000多万元的实训设备,办学条件、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年,容县职教中心通过了自治区级重点中专复查评估;2011年6月,容县职教中心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验收,获得自治区127万元的经费奖励;2011年11月,容县职教中心的电子专业获得“自治区示范性专业”荣誉,该专业实训基地也同时成为“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2012年4月,容县职教中心被评为“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

为了加强对全县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容县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职教攻坚会议,听取县教育局的职教攻坚工作汇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并于2008年3月成立了容县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该县县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担任组长和副组长,教育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正职领导担任成员。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4名专职人员,确保职业教育攻坚日常工作顺利开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职校也成立了相应级别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确保落实办公地点、办公人员和办公经费等。

2008年,《容县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实施方案》颁布实施,对该县职业教育攻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攻坚重点、攻坚步骤、攻坚措施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县政府还与各成员单位签订了《容县中等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责任书》,针对经费和招生问题制定了《容县2008—2010年职业教育攻坚经费投入安排表》《容县2008—2010年中职学校招生任务分解表》,将有关工作做细做实。

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容县教育局时任副局长罗一光说:“要想打赢这场攻坚战,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各部门、各乡镇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形成联动机制。”为此,该县于2008年制定了由教育局牵头,联合发改局、财政局、地税局等13个县直职能部门的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对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工作要求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每年至少召开1次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职业教育攻坚项目实行优先、优惠等倾斜政策;各部门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开设“绿色通道”,做到“能简则简,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确保各建设项目按计划完成并投入使用。该制度的实施,形成了部门合力,确保了政府对全县职业教育工作的有效领导,有力地促进了该县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使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容县引进了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了多个实训基地。该县职教中心与容县晶辰电子厂、容县晶石电子厂联建了2个校外电子实训基地,容县卫校与容县人民医院联建了1个校外实训基地,容县电子工业学校与容县佳明电子厂等企业联建了1个校外电子实训基地。该县还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容县决定先由企业支付顶岗实习学生和驻企业带班教师的报酬,然后在企业所得税中抵扣。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优惠政策的落实,该县中职学校的学生拥有了更多实习、实训的机会,操作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容县教育局局长杨远光说:“这几年,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得很快,为容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撑,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家长、学生的赞誉。可以这么说,我们迎来了职教发展的春天。”

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

在走访容县卫生学校时,记者采访了该校任教护理专业的教师欧丹妮,她说:“自从开展了职教攻坚工作,教育局组织我们参加了许多次针对性很强的专业培训。每参加一次培训,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洗礼,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我的专业水平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容县教育局党组书记林桂来对记者说:“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这些年我县下了不少功夫,目的就是打造一支专业性强、层次高的优质师资队伍,为赢得职教攻坚战的胜利保驾护航。”

容县在编制分配上有效解决了职教师资的配备问题。容县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按要求给各职业学校分派教师编制指标。县委、县政府还允许中职学校到全区非师范类高校招聘专业教师,或者从当地企业获得工程师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兼职教师到学校任教。目前,该县中职学校现有教职工247人,专任教师223人。专任教师中,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81人,学历合格率达81%;“双师型”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的33%。

采访中,容县教育局副局长肖宁表示,当时许多职校都存在着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偏少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的分流培训,培养一批‘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还要拓宽专业技术教师流入渠道,采取灵活的用人政策,积极吸引行业内有一技之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在岗或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

为提升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容县于2008年开始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取校本培训和送培相结合的方式,对现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提升,确保每年用在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上的经费达25余万元。近年来,容县组织中职学校教师参加县级职业技能培训1 000多人次、市级职业技能培训600多人次、自治区级职业技能培训200多人次、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10人次。

容县还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去实践,或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要求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有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此外,该县还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将教学与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嫁接和应用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容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为职教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给学生搭建人生的舞台

2010年3月,全区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竞赛在南宁举行,来自容县职教中心的学生郭祖寿、卢隆川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一举夺得了此次技能竞赛(B组)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如今,已经在深圳日立船井公司工程开发部担任技术主管的郭祖寿回忆起当年的获奖,仍掩饰不住兴奋,他说:“我那时候获奖,离不开学校对我们的技能、理论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容县各职校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还有很多,如:2010年10月,职教中心的窦可平发明的“三十段数控全自动钢筋调直切断控制器”获得玉林市第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李石泉、彭秋良发明的“高效节能炒灶”,黄达培发明的“红外线对射光电传感手机报警防盗器”获三等奖。2011年,梁稳贤、李峰华获玉林市技能比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一等奖,张芝宇获玉林市技能比赛电子电工二等奖。2012年,刘汉婷获玉林市技能比赛电子商务综合技能三等奖,潘周、李镇锋获玉林市技能比赛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三等奖……

容县职教中心的校长林萍对记者说:“我们每年都有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名次,这与教育局提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容县各职业学校目前已全面实施“轮滚式”办学模式。“轮滚式”办学即在原来“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阶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将顶岗实习分解到前两个阶段中,也就是一批学生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顶岗实习3个月,然后再回来学习,由另一批学生轮换前一批顶岗实习的学生,一直交替轮换下去,使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保持相对平衡。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样的办学模式既能兼顾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教育,又能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除了利用顶岗实习的方式为贫困学生解决困难之外,容县还加大了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国家、自治区和市级补助的基础上,容县每年都会从财政中划拨一定数额的资助资金,并要求各中职学校按有关规定,从学校学费收入中抽出10.1%的经费资助家庭贫困学生。自2007年以来,该县共有24 478人次获得中职国家助学金,累计达1 783.341万元;6 436人次享受中职补助,共计471.57万元;76人次享受中职特定专业生活费补助,共计5.7万元;255人次获得中职资助金,共计255万元。

容县职教中心2010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小欧,是众多受资助者中的一个。在校期间,小欧每年都获得助学金,并通过刻苦学习,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现在,小欧在广东雅视集团就业,而且是雅视集团的技术骨干。今年4月,小欧在“惠民政策帮助我成长”征文比赛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我的心里时时充满感激之情。我,一个弃儿,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女孩,求学是多么不容易!没有助学金,我哪里有求学的机会?没有助学金,我哪里能成为一个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中专毕业生?我要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用到社会中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爱传递下去。”

现在,容县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良好,初次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毕业生的月工资也都在2 400元左右。为保障学生就业,容县建立了5个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站,网站上公布了大量的知名企业简介、就业信息和就业注意事项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另外,县政府还支持学校采用联合办学、订单办学等办学模式,要求相关企业对本县中职毕业生实行优先录用。毕业生除了可以选择在本县企业就业,部分优秀毕业生还可以被推荐到区内其他市县及区外的一些知名企业就业。

从容县的中职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里都表现优异。毕业于该县职教中心的广西雅视科技副总经理林车就是一个例子。林车告诉记者:“在中职三年的学习,使我知道了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人生的道理。所以,我从一个流水线工人成长为副总经理。可以说,中职教育给我搭建起了一座人生舞台,让我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

篇6

一、团伊久磨与《夕鹤》的意义

(一)团伊久磨其人

团伊玖磨,1924年4月7日出生于东京。其父亲伊能是意大利美术史的专家。他自幼学习钢琴,1942年上初中时就写出了第一首钢琴曲《三首间奏曲》。后进入东京上野音乐院(现为东京艺术大学)本科作曲部学习作曲。在校期间,加入了军乐队开始编写军乐曲,同时学习对位法和作曲。1945年从东京上野音乐院毕业。1950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夕鹤》。1953年,他与芥川也寸志、黛敏郎一起组成了名为“三人会”的作曲组合。在7年内,共发表了交响组曲《丝绸之路》(1955)、《阿拉伯记行》(1958)等作品。之后,又连续发表了第三、第四和第五交响曲。1955年,继《夕鹤》之后完成了歌剧《听耳头巾》。1958年完成并首演了《杨贵妃》。除此之外,1973年还创作了《光藓》、《素戋鸣》这两部作品。除了歌剧,他还一直潜心歌曲创作。以《五首断章》为首,接连创作了《两首抒情诗》、《寄时雨情》等歌曲。在大合唱、童谣中也有很多出色的作品。1964年,在东京奥林匹克的开幕式上,演奏了他的作品《开幕序乐》和《祝典进行曲》。同时他所著的散文集《烟斗的青烟》系列,也被众随笔家赞誉。在1966年,团伊玖磨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艺术学院奖勋章,后来成为日本艺术院会员。

(二)歌剧《夕鹤》的意义

《夕鹤》于1952年1月30日在大阪朝日会馆首次公演,同年2月7日于京都公乐会馆、2月11日于东京日比谷公会堂演出。首演后,在日本乐坛及新闻界引起莫大的震动与兴奋,各界齐声称赞,荣获了第三届每日演剧奖。之后由藤原歌剧团上演后又分别获得了第四届每日音乐奖的特别奖、第一届山田耕i音乐奖,以及第五届伊庭歌剧奖。《夕鹤》于1957年在海外举行了演出,这是日本在海外演出的第一部歌剧,也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创日本歌剧创作先河的代表性作品。《夕鹤》在国内外的上演率是日本歌剧史上首屈一指的,从1952年1月30日首演至1994年创下了600场的演出纪录。可见,《夕鹤》在首演后上演的时间较长,营造了相当浓厚的歌剧艺术气氛,给观众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二、《夕鹤》创作中西方特质与民族血统的成功融合

全剧为独幕歌剧,音乐结构连绵不断。这部作品不仅是作曲家团伊久磨成功地将西方歌剧的特质与本民族的血统完美融合的体现,也标志着日本对西方歌剧的成功借鉴与接受。

首先,在作品中关于西方歌剧特质的体现主要集中在歌剧的各个要素之中。

其一,全剧中出现了分别代表男主人公与哥、女主人公阿通、“爱情”、“欲望”、“游戏”的五个特性主题。如由管乐器完成,增四、减五等不谐和音程的使用,连续大三度的使用确立了无调性的感觉,两个全音阶的叠置使用出现了双调性的效果,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音乐整体给人以奸诈、阴险之感,这就是代表贩卖商“忽”、“运”的欲望主题音调。这几个特性音调主题贯穿于全剧之中,对剧情的发展及人物的出现起到了连接、点缀作用。主题音调戏剧性的描写成功地起到了塑造场景、人物形象以及矛盾冲突的效果。

其二,序曲与间奏方面。序曲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九个小节,但却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其主导旋律、主导节奏是对整部歌剧的高度概括。音乐一共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以铜管乐和乐队为主,三连音的特性节奏贯穿给人一种坚强有力但又有种压抑、矛盾的感觉,调性明确,似乎代表了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第二部分以木管和弦乐为主,奏出了一支具有东方色彩的旋律线条,给人以清纯、优美之感,代表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同时,间奏的音乐为人物的出场作了充分的准备与铺垫。如每当女主人公阿通出场前,间奏音乐的织体就出现全音阶等印象派手法,节奏上采用五连音、六连音,弦乐的颤音背景,长笛、竖琴的特殊音色等都给人以虚幻、神秘之感。再如当贩卖商“忽”与“运”出场前,间奏音乐中就会出现欲望的主题音调材料。

其三,咏叹调。女主人公阿通的咏叹调中纯四、五度的频繁使用,三连音节奏的连续使用体现了朗诵性的音调,通过半音化的上行模进使人物情感得到升华并达到。

其四,重唱与对唱。对于任何一部歌剧而言,重唱始终是体现矛盾冲突的最好手段,在《夕鹤》中也不例外。全剧的对唱及重唱经常交织在一起,出现得最多的是男主人公与哥和两位贩卖商的三重唱。如他们在唆使与哥让阿通织布,而与哥作思想斗争的那段三重唱,将贩卖商的欲望和与哥矛盾的心理用音乐刻画得非常到位。

最后,乐队编配。在《夕鹤》中,乐队的编制是纯西方式的,其配器原则也都是以西方体系为主的。但是在这部歌剧中,乐队与人声的竞奏在处理音乐戏剧化方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男女主人公对唱的一段,声乐旋律部分是动机式的、细碎的、片断性的非稳定陈述方式,同时和声具有复杂性,在乐队三连音节奏的强奏衬托下,体现了声乐与器乐的抗争性,造成了戏剧化的矛盾冲突。

其次,在《夕鹤》中日本民族因素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作品中出现的贯穿全剧的童声是日本民族五声性音调构成的旋律进行,而且旋律进行多以同音保持、二、三度的级进进行为主。另外,剧中宣叙调的音调与节奏与日本语音音调也有密切的关系。它的音乐充分注意到日本语言特点,尽量避免使用西洋歌剧篇幅较大的咏叹调,而大量采用短小精致的朗诵风格的旋律,使音乐更具有生活气息。

三、《夕鹤》在日本创生的缘由

从《夕鹤》的情况可以看出,日本对西方歌剧这一舶来艺术的成功借鉴与吸纳是让人肯定的。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分析。

(一)在西方音乐发展的背景下创生

日本作为一个没有史前史的岛屿国家,其文化的形成是迟滞而缓慢的。其文化在形成之初是吸收了外国文化,无论古今,它都在不断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然而,这样的引进和吸收,既不是不加分析地全盘照搬,也不是单纯借鉴,而是在充分比较、多方权衡之后予以适当的取舍和借鉴。“这种文化选择的历史轨迹所反映的是日本社会的实用主义,甚至可以说,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乃是日本对外国文化不断选择的根本原因。”歌剧作为日本选择的外来艺术之一,肯定有对其实用的方面存在。在日本近代史上,曾经出现了如武满彻等的立足于将民族音乐运用于西方音乐语言的创作、并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一 定影响力的音乐家,西方交响性的音乐语言在当时的日本非常受欢迎,歌剧产生在这样的音乐大背景之下,日本能对它较为顺利地接受,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期望通过西方的音乐语言来弘扬本民族的文化。

(二)在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下创生

日本社会积极摄取域外文化为主流,形成开放文化,有利于外来文化的传播。正如郭沫若所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太久,光辉太灿烂,往往视欧美为夷狄,对于新文化、科学知识不易接受,这在变革时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日本传统文化的负担没有中国重,易于学习外来文化,所以走的较快。”这和各国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意识形态领域日本和中国一样均属儒教体系,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的儒教体系存在严重的排他性,而日本的儒教体系却能产生巨大的兼容性。在日本,儒教的功能是一种知识性和伦理性的思想,一开始就被限制在狭小的运用范围之内,从而有足够的空间让给新的文化。所以,同样的西洋思想、西洋文化、西洋音乐,甚至是西洋歌剧的传入,在日本就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加之其本身是一个资源极其有限的岛国,长期与世隔绝,在文化上总是处于劣势状态,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态势,使其天生对外来事物和文化具有敏感性和好奇心,从而养成了较容易接受外来事物和文化的习惯。

此外,不同的历史造就不同的民族性格,而不同的民族性格也造成了歌剧艺术在各国被接受状态的不一致。日本民族具有明显同质性,但又具有独特复杂性。“民族性格是就民族整体而言,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之总和,它是受生物、地理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岛国的地理环境,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等对国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特性产生了特定的影响。与在大陆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居民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征。日本独有的海洋性湿文化也造成了它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融合性,也促进了对西方歌剧的接受。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而且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群聚习性,民众们之间容易产生相同的欣赏口味。日本对于外来优秀文化的态度一直是谦逊、执着且勇于吸收的,但又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通过过滤后,以自我理解的方式来解释外来文化的,对西洋歌剧的态度也是如此。因此,日本民众能够调节自身的欣赏习惯,为接受歌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舶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下创生

在一个国家,能够妥善地处理好本国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对于传统和新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是十分关键的。日本也有传统音乐的积累。现代日本,实际上并存着多种多样的音乐种类,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状态也都存在着许多的独特之处。当然在众多的音乐种类中,最受人注目的还是流行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同时日本对自我的传统音乐文化则始终力行保护政策。因此两种不同的文化至今仍并存于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在日本,传承着被总称为“邦乐”的传统音乐;还有古代宫廷音乐的“雅乐”以及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能乐”;佛教音乐的“声明”等传统音乐也一直被传承着。西洋音乐的潮流对日本的影响是强大的,然而从日本音乐的整体来看,仍应说是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是平行并存的,甚至可以说西洋音乐和传统音乐以及世界诸民族音乐是并存共荣的。当然,这种多元共存的现象从世界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也许是日本的一大特色。另外,对于西洋音乐的演出也是相当重视的。在日本有个惯例,即每年的新年伊始,像我国的“春晚”一样,都会有大型的、影响较大的演出,其中西方歌剧的片断专场是必不可少的。届时将有大量的传统知名艺人和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们出席表演。有男女对弈的“红白歌星”专场,交响音乐会专场,还有“歌剧经典片段”专场。后者至今已经举行了五十多场,是一次大型的盛典。这种在全国性的节日里举行的专场活动对于推进歌剧在全民中的影响和普及有着积极意义。

(四)在相关文化领域发展下创生

歌剧在日本的演出情况、创作情况、接受及普及教育情况、专业场所的建立、演员的培养、相关组织、独立刊物、观众群的培养及国民对西方歌剧艺术的认同度等方面都做过很多努力。这为歌剧这一舶来艺术在日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如从专业场所上来看,专业场所是歌剧传播和发展的媒介,它的建立情况直接影响到歌剧的演出、创作情况,从而促进观众对歌剧的接受、相关组织的成立、独立刊物的发行,甚至刺激歌剧的普及。早在1911年3月,即明治四十四年,为了让歌剧在日本的发展创造一个崭新的环境,还专门建成了为歌剧演出而建造的歌剧场――帝国剧场,该剧场不仅为专业性的歌剧演出提供了场所,而且还附设了西洋乐队、歌剧演员、舞蹈演员和创作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演出团队。不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演出的剧目,除日本本土的之外,还有许多来自欧洲的歌剧演员、导演和专业创作人员及经典剧目,同时为大量高水平的欧洲歌剧团赴日演出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从此以后,在日本的各大主要城市,出现了数量可观的能够举办高质量艺术演出的剧场、音乐厅。80年代以后,各种大小规模的音乐厅、剧场更是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设起来。尤其是东京附近的“新国立剧场”建成短短几年时间,已经成为东京音乐、舞蹈爱好者心目中的一个主要演出场所,演出的硬件设施上甚至超过欧美的一些大歌剧院。此外,新国立剧场由其“公共性”决定了它能够保持较低的门票价格和较高的演出质量,“歌剧场”成为日本国内第一个仅用于歌剧、芭蕾舞演出的专用剧场。由于是“国立剧场”的性质,能够获得来自财政资金和民间赞助这两方面的资金援助,也更容易获得国际支持,与欧美各大歌剧院开展合作。而且不仅如此,新国立剧场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其“教育功能”上。除日常演出外,该剧场还承担起培养本国年轻演员的“重任”。剧场开办后,陆续设立了“歌剧研修所”和”芭蕾舞研修所”,每年公开招聘学员,只需交纳金额不高的学费,便可享受奖学金待遇。在学期间,还安排不少舞台观摩实践活动,除定期举办“实习演出”外,部分学员还可以获得在新国立剧场正式登台参加演出的机会。此“教育功能”也辐射到普通市民。上述活动基本上都是向市民免费开放,只需领取门票便可入场观看(报名者多时需要抽签)。最让人欣赏的是新国立剧场6楼设置的“资料室”,虽规模不大却十分方便,资料内容相当丰富。除国内外表演艺术方面的主要期刊外,还有本剧场历次演出的节目说明书,以及大量录像资料。对于新国立剧场任何一个已经上演过的剧目,读者都可以观看到几个不同“版本”的演出录像(同一个剧目多者可达五六种以上),而且上述书籍杂志或录像资料全部是免费开放,读者无需交纳任何费用。但凡欧洲有传统的歌剧院,都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且也是一个优秀的演出团体,新国立剧场也正朝着这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