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2 15:14: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创业教育 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获得开展创业实践所必备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教育。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至今只有十余年,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教育部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对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趋势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尤其是在当前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解决当前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学校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度不高
近些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及创业实践内容,但是其中大部分院校对此并没有高度重视,比如一些院校虽然进行了创业教育,开设了专门的创业课程,但也只是停留在业余时间的第二课堂,收效并不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也不强。
2.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中,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从事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和从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这些教师一般是刚从学校毕业就担任教师,自身没有创业实践的经历,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因没有创业实践和创业实务,上课时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无法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
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环境与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而一些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不佳或在学校制度层面不够完善,不能为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很好地引导、塑造和培养,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实效。
二、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颇具规模,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也是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因此,在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采用以下途径:
1.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锤炼
高职院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个性发展和情绪调节等问题,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其承受和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2.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从而为社会经济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创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共同建立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等,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学生创业与公司企业合作的项目等。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这一活动平台,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走出校园,结合所学的专业特点,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在项目经营中亲身体悟创业的过程,在当今信息时代化,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3.强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中,首先要加强专业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经济、管理、法律、艺术等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创业课程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全面地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开设了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但大多通过选修课、第二辅修的方式设置,而且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教育理念层次上,可操作性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需要,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课程逐步纳入公共基础课范围。同时,要注重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创业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下,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大学生投入创业实践之中,培养学生创业的自信心、提高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 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 以比较的视角审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契机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走向探析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探究我国高职教育层次定位的问题与展望 我国钻井法凿井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我国金融租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思考其发展策略 浅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浅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浅谈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方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外高职教育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地质钻探的现状与发展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新时期我国城市报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11-24.
[5]UNESCO. 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EB/OL].http:///images/0024/002432/243278e.pdf.
[6]褚宏启.教育政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7]王应密,张乐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5-10.
[8]陈国生,厉春元.高职院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96.
[9]熊淳.国际教育援助的趋向转变[J].教育研究,2013(4):151.
[10]Sandra Taylor,FazalRizvi,Bob Lingard& Miriam Henry.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 London:Routledge,1997:2~3.
[11]Thomas F.Green.Policy Questions: Conceptual Study[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1994(2):7.
[12]涂端午,魏巍.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14(1):47-53.
[13]黄文伟.21世纪初我国高职教育政策范式变迁――从技术理性到政治理性[J].职业技术教育,2013(1):5-9.
[14]周金燕.人力资本内涵的扩展:非认知能力的经济价值和投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78-90.
[15]李玉静.绿色技能开发:背景、内涵及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1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发展前景;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59-02
各种职业技能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都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些技术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焦点,这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这些技术正在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这使得社会对拥有这些基础性技能的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多。与普通中学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技术教学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为中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性技能人才。毋庸置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中职教育教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现况
1.学校类型。技工学校:这一类学校是以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为目标的学校,主要招收的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三年。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主要是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为目标。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1]。职业高级中学: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操作人员为主[1]。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
2.办学模式。目前重庆市内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单一,多为独立办学,部分学校采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独立办学模式给学校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就学校而言,独立办学容易出现学校的建设资金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规模不能扩大,社会影响力不强,生源少及学生质量差等情况。对学生来讲,独立办学使他们没有机会进入工厂进行实践学习,并面临了很大的就业压力。校企联合办学虽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任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生源少及学生质量有待提高和扩展等问题。
(二)教师现状
截至2013年,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专任教师数为2 179人,在校学生数为1 908 158人,师生比为1∶47.3。而重庆市普通中学的在校专任教师数为109 303人[2],在校学生数为1 908 158人[2],师生比为1∶17.5。由此可见,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人数少,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并且中职学校中“双师型”教师缺乏,即缺少大量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3],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在校教师共606人,“双师型”教师共114人,仅占全部教师的18.8%。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师本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技能技术水平不高,对实际生产过程缺乏了解。由于中职教师的理论知识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也对中职学校新专业的开发极为不利。
(三)学生现况
近年来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学,社会对职业及专业的发展了解不深。特别是对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前景不甚了解。调查分析发现,34.3%的学生认为目前技术产业发展较慢,专业就业涵盖面窄,29.1%的学生没有关注产业的发展情况。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时多会偏选工商、机械电器等相对较为热门专业。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扩大等原因的影响,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到普通高中就读,这都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发展。
(四)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设备落后,这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类学校的器材老旧,实验设备简陋,跟不上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普遍缺少与学校专业相匹配的校办工厂实践场所,使学生无法将从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由于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途径不多,造成教学活动与生产实际相分离的现象,严重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仪器操作能力和工作中对突况的应变能力,实验技能等放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对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技术被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但迄今为止大部分人群任认为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远远大于职业技术,许多人认为产业所需要的都是高学历的科研型人才,对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少,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面临严重不足。
2.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在调查中有68.3%的学生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低水平、被认为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迫不得已的选择。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还属于发展时期,经费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学校规模成长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效应是办好学校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布点多,规模小[4]。学校在一个小规模的空间内得不到有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最终影响了中职学校生物教学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而非科研型人才,对学生的技能训练非常重要。中职学校都缺少一支集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解决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及技术产业的认识。针对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的现象,政府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观念,真正形成“学历文凭代表过去,能力素质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的良好风尚。要使大家真正懂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理论研究人才,但是只有研究成果,没有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知识同样不能转化为生产力[5]。要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得到好的发展,就必须使人们认识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基础性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日趋增加,中职学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将有一个较好的就业前景。
2.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教学条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渠道办学的方针,改善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改进职业教学资源,使学校的仪器设备跟上中国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让学生能够学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中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使学生成为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校还应当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4.加强社会调查,开创优秀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当注重社会调查,依据地区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职业技术发展情况,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新专业。从职业或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注重适应性原则。
要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不仅在于供给,还在于有效需求。根据这一特点,就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订单式”的培养学生。
三、发展前景
如今职业技能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各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技术产业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以及一大批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创办企业,近几年应用型职业技术与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校企联合办学将成为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模式。随着中国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面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技术产业的发展日趋成熟,职业技能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不断增加,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多。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但由于社会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生源短缺、师资队伍与教学不相适应、教学设备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举步维艰。政府只有加大资金投入,使中等职业学校能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建立实践基地,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开创优秀专业等措施的协同作用,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子或,李波,蓝志敏.浅谈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致富时代,2011,(9):172-173.
[2]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1[EB/OL].http:///tjnj/2011/yearbook/,2012-04-13.
[3] 张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宝应县中职招生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0-43.
1.“一个冲撞”
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管理的冲撞,是影响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的“绊脚石”。在我国的卫生职业院校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订单式、顶岗实习模式“、2+1模式”、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尤其对于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院校来说,前3种模式相对普遍。但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与实践单位(或合作企业)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集中在学校与企业如何有机结合的问题上。从学校的角度来说:(1)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缺乏本专业的临床所需,容易造成与临床的矛盾;(2)学校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缺乏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不利于校企结合;(3)教师团队缺乏临床经验,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实践。反之,从实践单位(或合作企业)的角度来说:(1)利益因素使得企业不注重或者无精力传授临床经验;(2)实践单位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使用,没有系统地培养新手。
2.“两个负面”
即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和学生消极学习情绪的增长,是影响“教”与“学”效果的内在因素,阻碍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众所周知,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从教师的角度来说:(1)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现实地位与前景使得教师不断滋生负面情绪,如缺乏工作热情、抱怨现状;(2)超负荷的教学工作及各类频繁的技能比赛滋生了倦怠心理;(3)学校管理机制和国家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使得教师应接不暇,时间一久,就产生了不良情绪。从学生的角度来说:(1)因就读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产生自卑心理,或是长期厌学,或是因初中时就有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着学习效果;(2)就业前景和执业资格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超出年龄负荷;(3)学习时间短与所学内容多产生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3.“两个脱节”
即课程改革与改革发展创新的脱节、学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创新的脱节。
3.1课程改革与改革发展创新的脱节
近些年国内并不缺乏关于课程改革的实践性研究,相对突出的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构,其目的是实现工作学习一体化;其建构的基础是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和分析,同时结合教学与临床实际情况,以职业基本标准作为课程内容的参考底线等。鉴于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院校多采用的课程结构是“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临床实习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多为大专(或本科)的缩小版,与工作任务引领课程结构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3.2学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创新的脱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如赵才章所言: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这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方针。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内容与临床不相适应、课程结构整改及教材建设不匹配、教师团队临床经验缺乏等方面与教育理念的创新产生了脱节。詹碧华等指出创新教育首要的问题是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育在“产学研一体化”环节中的功能体现得比较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同时,李泽楷认为实验技术人员处在“教辅”位置的现状,导致对实验技术人员重视不够、培养不力、要求不高,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实践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会受到影响。
二、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
“加快发展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以笔者看来应该明确其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即实现职业教育的“5个对接”:(1)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2)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4)学历证书与执业证书的对接;(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三、总结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教育供给;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10-05
作者简介:王朔(1987―),男,硕士,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
职教育及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基于供需视角的四川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项 目编号:SC15E044);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2015年立项科研课题“四川农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GZY15A06)
“三农”问题与教育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两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由其交叉形成的农村职业教育问题自然便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现实议题。其中,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问题是相关研究的核心,众学者从供需的视角出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那么,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现状的研究究竟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果?又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学界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主体与形式
(一)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主体
1.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体系已初步形成,具有多元化的渠道与途径,按供给主体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学校行为、政府行为和民间行为三种类型。学校行为的供给指的是各类学校对在校生的教育以及所开展的针对农民的科技推广和职业培训等活动。政府行为的供给指各级政府组织的旨在传授和提高村民农业技术知识的一切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多个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科普知识专家讲座以及科技下乡宣传工作等。①民间行为即村民自主行为的供给,可以理解为村民自发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条件来吸收和接纳新的知识技能以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主要包括村民自主学习和师徒传授两种形式。②
可以看出,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主体不同,其相应的供给方式也有所不同。三种主体的供给行为各呈现了一些特征:学校供给即正式的学校教学活动,依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并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对人才优势的发掘;政府供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供给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具有力度大和普及面广的特点;民间供给的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实用性较强,是最普遍流行且最为有效的供给方式。③
2.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主体
按照需求主体可以将教育需求分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个人需求指的是个人出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而产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同时,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效用是多层次的,除教育的个人需求之外,政府基于本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形成了教育的社会需求。④教育的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实际上就是个人对教育机会和企业、国家对教育产品的需求,一个是起点的需求,一个是终点的需求。⑤对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主体的界定基本上参照上述分类标准,并做了进一步细化,如个人主体又分为学生、家长等,社会主体则分为学校、企业和政府等。
教育的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矛盾。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复合转化的有机体,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体需求是社会需求的个体化和衍生需要,是社会需求的直接组成部分;第二,个体需求可通过教育途径转化为经济驱动力和社会生产力,形成未来的潜在社会需求。⑥然而,个体和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受制因素不同,二者所表现的利益冲突也在所难免。⑦由于个体与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出发点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因而在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上、需求的层次与类别结构上也必然存在差异和冲突。⑧具体到农村职业教育来看,国家层次的需求是在综合考虑社会发展整体状况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期望,而个体需求则是着眼于个体目标的一种诉求,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对等是必然的。⑨
(二)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形式
与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主体的多样化相关,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方式也呈多样化的趋势。有研究显示,排在前几位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方式分别是自学、培训、师徒传授以及全日制学历教育,所占比例分别为56.57%、17.17%、11.11%及7.07%。从数据可以看出,自学方式所占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供给方式。在具体的生产环节来看,政府供给主要关注产前的启动,对产中的相关技术指导以及后期销售等环节的指导不够。
但对人们所期待的供给方式的调查却呈现不一致的数据: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实地演练和短期培训等方式来获取职业技能,而很少有调查者对自学的供给方式表示认可;较多的被调查者希望更多地接受中期的技术指导以及后期销售的帮扶;同时,相关的培训活动大多依照城市的作息制度进行安排时间,与实际的农业生产时间有一定差距。可见,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方式、环节以及时间安排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⑩
二、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目的与内容
(一)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目的
1.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目的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目的的理论研究较为少见,一般呈现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如《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职业教育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目的
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意愿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意愿较为强烈。有学者在河北省农村地区抽取1 496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较为强劲。{11}另有学者在25个省、市、自治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中选取了1 141个农民工进行调研,结果同样显示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有着强烈的需求。{12}此外,有研究显示,虽然农村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渴望度较高,但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村的需求意愿是有差异的。{13}
教育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构成了教育需求的动因。一般说来,人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术需求、物质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地位提升的需求。{14}改善经济生活条件是农村居民最为直接的动力,对社会地位的追求是农民的公正要求,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则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5}
(二)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内容
1.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内容
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内容对三大产业均有涉及,同时还包括各种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有学者对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内容进行了调研,发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围绕农业生产为农耕者提供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具体内容有种植、养殖、林果栽培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技术;第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提供的第二、第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烹饪烘焙、服装制作、农家旅游等;第三,专门针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技能培训,内容既包括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等非农技术,也包括养殖和种植等农业生产技术。{16}也有学者指出,虽然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内容已经具有了多样性,但农业类内容所占的比例仍然远大于非农类内容。{17}
2.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内容
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极为广阔的需求前景,学界一般从主体分类的视角探讨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内容。
(1)个体性需求的内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加强,其流动趋势有两种呈现方式,即固守农业生产和进城务工。分流后的农村人口因为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不同的需求。{18}一方面,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高效农业和有机农业等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形势下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有学者通过对汉中市城乡过渡区5个村庄的调查发现,整体来看当地居民对种植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为经商技术、养殖技术、工业技能、电脑和外语等。{19}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发生了转移,为适应非农就业和城镇生活,需要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融入城镇公共秩序和公共生活。{20}有学者对现代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需求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在900位农民工中有63.3%的人希望得到专门技术培训,这与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相吻合的。{21}
(2)社会性需求的内容。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性需求内容的论述不多,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及产业化和工业化背景下新型农业建设的需要等方面。在现代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需求,涵盖农村物产、人力资源、农业收入、信息更新等方面,职业教育则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并且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新农村生活面貌的改善;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现代农业的发展需先进的生产工具、前端的科学技术、特色产业的挖掘以及成功的产品营销等,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熟练的操作能手。{22}
三、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的基本特征
(一)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特征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呈现出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内容多样化等特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民间行为、政府行为以及学校行为;农村职业教育供给内容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但农业类的内容所占比例大大高于非农业类的内容。{23}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供给渠道较为有限、供给内容不平衡以及有效供给不足。在供给渠道方面,政府行为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学校行为面临着强大的生存压力;民间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规范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24}在供给内容方面,供给主体的性质与功能的差异使其提供的内容也存在显著的结构性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过多集中在农业技术领域,而对非农领域涉及较少;另一方面体现在侧重于前期的技术指导以及项目投入,而忽略了后期的技术保障、产品营销和项目经营管理等环节。{25}在供给的有效性方面,有效供给不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总量短缺和质量不高两个方面。{26}
(二)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征
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前景广阔,但潜力挖掘不足,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个体需求的多元化和趋利性趋势凸显,与之相比社会需求则具有较强的可规划性。
1.需求前景广阔,但潜力挖掘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但对其潜力的挖掘却明显不足。不论是宏观层次上的社会发展需求,抑或是微观层次上的农民个体需求,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受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这一巨大的需求潜力远远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27}
2.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农村职业教育需求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地域性差异和个体性差异两个方面。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同时,有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在代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需求差异,如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弟对职业教育内容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别,前者倾向于农业技术类需求,而后者则更希望学到非农转移性技能。此外,在需求的形式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有对职业技术学校的需求,也有对职业资格认证机构短期技能培训、拜师学艺或者自学的需求。{28}
3.个体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凸显
农村经济结构的多元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使农村职业教育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需求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首先,需求内容包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涉及管理、经营、生态等方面,并且呈现出对非农类内容的需求高于农业类需求的新趋势;其次,需求逐渐具有不同层次性,既有对一般层次职业技术的需求,也有对较高层次技术与知识的需求。{29}
4.个体需求的趋利性
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自身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就需求内容来看,农村居民对低成本、低风险、收入稳定的技能需求较高;就需求形式而论,农村居民对短期培训和实地观摩需求较大,而学校方式的职业教育需求不明显。{30}这是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总体特征,也是农民经济困顿与风险意识的一种反映。{31}
5.社会需求具有可规划性
与个体需求的自主性相比,社会需求则具有较强的规划性。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计划者,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教育做出计划,可以通过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等途径合理引导社会需求。{32}
注释:
①谷小勇,陈遇春,朱宏斌.杨凌示范区农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91-92.
②{17}{23}{30}李璐.安徽农民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6,23,5-11,24.
{3}{24}朱礼龙,刘朝臣.农村职业教育供给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60-61.
{4}{8}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7-111,116.
{5}吴克明.教育供求新探[J].教育与经济,2001(3):53.
{6}陈宏军,江若尘.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系统分析与高等教育需求类型关系的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37.
{7}马永霞.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18.
{9}{10}{15}{25}{27}{29}{31}朱宏斌,陈遇春,刘彬让.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发展状况及其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5):51,53,51,53,52,52,52.
{11}王玉苗,孙志河.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15.
{12}周化明,袁鹏举,曾福生.中国农民工职业教育:需求及其模式创新――基于制造和服务业1141个农民工的问卷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5.
{13}{19}张静.城乡统筹下新型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结构探讨――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177,178.
{14}张文君.高等职业教育个体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汕头:汕头大学,2008:113.
{16}{26}吴培乐.陕西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7.
{18}杜娟.当前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职业教育的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9):168.
{20}吴文浩.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需求[J].北方经济,2006(9):78.
{21}刘芳.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23.
{22}叶玲,方小斌.新农村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7):60-61.
{28}姚延芹,张智敏.新农村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需求与定位――基于武汉周边农村人口的个案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5):28-30.
{32}胡建琴.甘肃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学,2003:18.
Re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y and Need for China'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Shuo1 WANG Yong-lian1 LI Shuang2
(1.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Chengdu Sichuan 611130,China;2.The Relevant Experimental Elementary School of Chengdu,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高职教育的迫切任务。高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学校自身、学生个人、教师队伍、学生家庭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学生学习倦怠现象较为普遍,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倦怠具有疲乏困倦之意,是对人长期心理状态的描述,处于倦怠状态不仅生活质量降低,同时还会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高职学校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一、社会层面:营造重视职业教育氛围
社会是每个人生活、成长的大环境,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与社会对职业教育大力扶持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因素是影响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第二位因素,而且社会因素对学习倦怠除直接影响外,还通过个人因素对学习倦怠起间接作用。”行政部门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一)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
社会舆论氛围是一支风向标,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高职学生学习倦怠感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对职业教育轻视的大环境影响,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升自身的“作为意识”。教育行政部门是高职教育的直接领导部门,也是联系高职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渠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增强与地区行政部门、社区等的互动。
一方面,做好职业教育发展意义宣传活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而为社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发展不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重视职业教育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帮助人们调整思想认识,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学校,引导人们走进职业学校以及相关企业,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前景,提升学生学习激情。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
目前国家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方面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刻领会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并采取切实措施落实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
首先,要确保国家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资金补助,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其次,要重视与企业与社区的互动。目前不少职业学校在积极尝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新形势下,学校要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目前职业教育资金问题,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使学生在新型办学模式中,感受到职业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学校层面:提升职业教育内在引力
职业学校除了外力援助消除学生倦怠感之外,根本的一个途径是要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不断改善校园硬件设施,抓校园文化建设,抓班风学风建设,抓教师队伍建设等。
(一)抓校园硬件建设
职业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果单纯地依靠老师讲解或者演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学习倦怠感。高职学校要抓好校园硬件建设,包括学校基础硬件设施,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硬件设施,为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需求,满足教师课堂教学与课堂创新要求。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内在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抓班风学风建设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良好的班风学风是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的有效措施,学校要重视班级班风学风建设。首先,通过班级目标引领学生。班级要形成目标意识,在班级考评中尤其要突出学习目标考评;其次,通过班级氛围熏陶学生。各班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树立学习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三,通过制度规范学生。各班要引导学生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突出学习管理制度的比重,进一步规范出勤、听课、作业等行为。通过班风学风建设,做好班级学生学习倦怠感的管控。
(三)抓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深刻的。新时期高职学校要重视学生学习倦怠感管控,利用校园文化平台,促进学生学习倦怠感管控落到实处。学校要通过环境建设在全校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以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要借助学校社团、技能大赛、各项文艺活动等,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要弘扬以“乐学、好学”为主题的正气,树立典型,让学习典型现身说法;要利用好网络文化阵地的作用,建立学校班级等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流平台,用健康的文化抵制与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
(四)抓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一个缺乏教W艺术的教师不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感,抓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的重要渠道。
高职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多个层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根据学情与职业教育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升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不少高职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两条线,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难以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训教学相脱节的现象严重,这也是学生学习倦怠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这与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加强教师之间互动对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至关重要,高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校内校际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师与企业的互动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最新专业动态,提升课堂新引力,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
三、家庭层面:积极发挥家庭教育援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另一个环境,高职学校如果能够重视家校合作,重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家庭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援助力,这对于消除学生的学习倦怠感意义重大。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成员优雅的言行举止、良好的家风、雅致家庭环境布置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熏陶。高职学校要针对不同家庭进行沟通互动,引导家长能够身体力行,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尤其是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要发扬良好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它体现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的人生价值观等,良好家风的核心就是一个“和”。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风必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平和的学习心态,摆脱外在物质社会诸多诱惑的困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
(二)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互动
尽管高学校生源来自各个地方,与学生家长沟通存在一定的时空制约与不可操作性。但是现代网络为学校与家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高职学校要提升自身在家校联系中的主动性,充分发挥现代交互平台的优越性,例如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微博等,有条件的可以尝试建立网络家长学校。一方面,学校加强学生家长的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以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一方面,学校要及时、定时将学生学习质态汇报给家长,争取家长的支持,学校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
四、学生层面:合理调整学习与择业观
上述三个层面都是着力于外在因素,要有效消除学生的倦怠感除了从外因着力,更要从学生的内因着力,消除影响学生学习的不良因素。“深入研究高职学生学习倦怠自身影响因素是改变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一个必要环节。”高职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提升心理教育效能、强化职业前景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一)重视思想教育引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高职学校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首先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教育引领。目前不少高职学生由于心理自卑,存在混学习、混毕业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高职学校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重视思想政治课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人生价值观;要发挥高职学校社团作用,结合传统节日、月主题教育活动等,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引领高职学生思想成长;要结合社会实践渗透德育,社会实践是高职学校的一项特色活动,也是高职学校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高职学校要抓好契机,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高职学校抓好了思想引领,思想教育必然会反哺于教与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效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感。
(二)提升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教育是任何教育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学生学习倦怠感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心理学范畴,因此高职学校要提升心理教育效能。目前高职学校心理教育特色不显著,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分支,它不同于高中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有着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职学生大多存在自卑心理,对自身缺乏信心,不少学生缺乏长远目标,抗挫能力差,学习倦怠感严重。高职学校要开设好心理教育课程,尤其是要提升心理教育实效性,为特殊心理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做好学生心理疏导;此外,还要结合高职德育活动与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升学生抗挫能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婚恋教育,突出学业中心,从心理上消除学习倦怠感。
(三)强化职业前景教育
学生学习倦怠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自己对职业前景的认识有关,高职院校应该将职业前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断强化职业前景教育。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涉及到具体岗位,加强学生对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了解,提升学生的目的性。学生对职业前景了解了,信心提升了,目标明确了,有了合理的职业规划,学生的学习倦怠感自然就削弱了。
(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关键词】旅游专业 就业现状 对策
据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WTTC)预测,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行和旅游经济强国?然而,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形下,旅游产业出现了一个发展瓶颈,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十分严重。本文就改变旅游专业职高生的就业现状提出一点浅见。
一、旅游专业职高生的就业现状
1.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人员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000多万人。可见,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大。目前,随着大部分省份把旅游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旅游企业增长的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2.旅游院校人才供给状况
据统计,2004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313所,其中高等院校574所,中等职业学校739所,在校生达578,622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274, 701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03,921人。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中等职业学校871所,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6,392人。可见,我国旅游院校的规模不断在扩大,旅游专业学生数量稳步增加。从理论上讲,旅游业的人才市场是可以达到供需平衡的。
3.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动态调查
近年来,酒店、旅行社、景点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专业职高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学生不愿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实习结束后选择行业外就业;或者即使一开始在旅游行业就业,但对旅游企业的忠诚度低,工作一两年内跳槽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因素透析
1.行业认知模糊
由于职高生年龄比较小,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刚初中毕业的他们在面临选择就读专业时会产生茫然、困惑、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一小部分的学生是家长或亲属朋友为其选择就读该专业的;另有一部分学生就读旅游服务专业是消极、被动的,因为升学分数不理想,理想的专业录不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失落感;喜欢旅游专业的学生,觉得这个专业游山玩水好,酒店很豪华漂亮,又有高收入,当发现不完全如此时,就一直抱怨选择失误,对专业没有兴趣,更不认真学习,甚至荒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到毕业时就马上转行或失业。
2.对旅游行业认同感差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总结出很多学生不意愿选择旅游服务工作有以下几个原因:旅游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反对,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前景难以预料。传统的、社会上的看法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3.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的背离
由于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常常导致旅游人才的职业忠诚度不高、诚信度下降,影响了旅游人才市场的稳定性。部分学生即使在旅游企业就业,也并不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或怕苦怕累怕受气放弃了旅游工作,或在岗位上不脚踏实地,左顾右盼,时时刻刻寻找“跳槽”的机会。而最佳东方网的最新调查发现,76.08%的酒店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从业人员必备的条件,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
从业人员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现状的研究对策
1.渗透服务文化教育,改变传统落后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工作被看成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简单劳动。其实服务是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是文化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把服务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使学生真正理解服务的内涵和实质。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是平等的,都扮演着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其次,要把服务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2.加强职业指导,合理规划生涯
对职高生进行职业指导是中职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缓解当前旅游业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通过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而职业指导在学生心灵中的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
3.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实行“校企结合,产学结合”
促进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现学校、社会的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德国双元制作为目前人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促进学校、企业双元的有机结合来充分发挥它们对人才培养的合力。推广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是脱胎于基础教育的传统职业教育的挑战。目前,在我国双元制办学大环境尚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构建旅游实习基地网络体系,组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是贯彻“双元制”思想精髓,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1)在完善旅游实习基地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组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发挥其在学校与企业间的纽带作用。(2)成立职业教育办学指导委员会。
4.重视情商教育,培育“旅游情结”
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重智商,轻情商,忽视了人文教育,而这正是能使旅游业具有美好未来的根本。一些作用于学生思想深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事业心的塑造却不直接与知识、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被人为的忽视,很多毕业生缺乏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然而旅游服务不需要高知识含量,故而相比智商而言,企业更重视员工的情商。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更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从事旅游的热情、灵感、理想和事业心,我们这里称为“旅游情结”,这对一个人后天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创造一种旅游服务的氛围,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熏陶。其次,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竞争性和创造性的职业活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领悟旅游服务是一项创造美、传播美和享受美的事业。学生在快乐的创造中陶冶情操,体验成功,对旅游行业产生强烈的“旅游情结”。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EB/OL].中国旅游网,2005-05-1.
[2]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EB/OL].中国旅游网,2008-05-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设计专业 办学定位 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而中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他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尤其对解决“三农”问题、工业进程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专业包含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多个学科之中,在人才培养中以其专业特点发挥着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也因自身的专业特殊性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以及设计专业的发展形势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主要形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其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在态势上的不稳定性。
经历了最初的探索萌芽阶段,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下表(表一)我们可以看出1994年到1999年是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数量上的向上发展时期,到了1999年、2000年一直到2003年这期间受到高校扩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发展停滞甚至下降滑坡阶段,到2003年后在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出台的各类法律法规以及扶持政策下,中等职业学校调整了教学计划和办学目标,开始逐步回暖,进入到一个平稳发展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办学逐渐进入到发展成熟时期。
(表一 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情况对照表)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设计专业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我国各类学校竞相开设设计类专业学科,以我省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到1999年已经有过半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设计类专业。在经历了1999年到2002年的低谷阶段后,有很多人对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有了些质疑看法,盲目分析认为是现在的设计专业已经太多,培养的设计类人才大于市场需求,开始提出取消或逐步取消设计专业招生计划。
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首先我国的设计水平在世界范围还是在起步与发展阶段,并没有因为大量的设计专业开设和设计类学生的增加而呈现设计水平的快速大发展,我国在设计领域还有大片空间有待探讨与研究;其次,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发现市场上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现象,一边是工艺与设计公司、企业急缺设计类人才,一边是大量的设计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甚至是转行。当然,这一现象不仅在设计专业存在,在其他专业领域也是存在的。这一切无不在说明着市场对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包括满足市场需要的设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通过查阅《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职业教育回暖的2003年为例,全国的教育经费总支出是5733.58亿元,而其中投入在中等职业教育上的是424.46亿元,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仅占全年教育经费的7.40%。
2.学校不重视、社会认可度低
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已日益重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对职业教育专门提出发展规划。但是,我们一样要正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资金投入不足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直接的影响是产生教学与社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脱节,勉强通过已经淘汰或正在被淘汰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加上中职教育门槛的降低,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毕业学生无法如期找到理想工作岗位,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社会、企业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断降低,再恶性循环下去就产生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
3.学校和专业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与之同步发展的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学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在各类型教育中,总的来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师资和管理、办学条件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部分中职学校还是在以老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办学条件也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教师自身也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传统的教师在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中是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是紧跟社会市场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1.最为突显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考虑教育资源的整和利用加以改善和解决。我们的有限经费投入就应该用在关键的部位,同时在基础和专业两方面使力,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两手抓两手空的局面,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学校的教育投资更多的集中在完成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上,技能方面的教育部分让企业来共同承担,提高行业的参与,将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到学校中,既解决了学校专业教育资金紧缺的问题,又可以解决企业招收对应的专业技能人才难的问题题。
2.学校和专业的自身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的问题
这个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办学条件的滞后和育人模式的陈旧,而办学条件又包括了教学设备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两方面,通过上个问题的解决,教学设备设施的落后问题就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要考虑的是师资队伍的合理建设和育人模式的改革。
设计专业的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盲目认为专业饱和,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设计专业的需求市场是巨大的,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我们认清现代设计教育的现实问题,结合社会发展,贴近市场,就能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设计专业。总之,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市场来确定办学方向和思路,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