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1 08:20: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化学在生物中的应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中药化学
摘要:目的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分析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产生途径、化学反应、合成和生产三个方面的应用。结果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化学研究过程中比传统研究方法更具有优势,为中药化学研究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结论中药化学研究应当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 ; 中药化学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其产生功效的物质基础是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及中药产业化的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其研究过程中通常要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和成果,应用当代最新技术和方法来进行。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物体系(个体、组织、细胞、细胞器、基因)和生物工程原理来生产生物产品,培育新的生物品种或提供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生物科学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农业、环保、医药等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将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强有力的重要技术之一[2],并且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得到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化学研究中也有应用,但这方面研究大多分散在其他研究当中,尚未见到报道对这方面有系统的分析,而且研究中药化学的人通常从化学角度入手,很少涉及到生物技术。本文就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
1 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产生途径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化学成分大多是药用植物在生长时期进行的一系列新陈代谢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绝大部分是代谢次生产物,它们的产生往往有几种到几十种酶的参与,合成途径非常复杂。中药化学成分产生途径的研究要借助于酶工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不仅可以有助于这些化学成分的仿生合成,而且还可以人为地对这些化学成分的合成进行生物调控,有利于定向合成所需要的化学成分,是整个中药化学研究的基础。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Heide等在辽宁紫草的细胞培养中,研究了与紫草宁生物合成相关的酶类,初步确定了紫草宁生物合成的关键酶是对羟基苯甲酸牦牛儿基转移酶(Phydroxybenzoate geranytransferase) [3]。Okada等[4]分离出了某种黄连细胞中的编码(S)四氢小檗碱氧化酶的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一些成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叶和春研究员课题组已克隆出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四个关键酶基因,构建了不同启动子下的Cad和PP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液氮冻融法等技术建立了二元载体系统[5]。利用基因技术研究红豆杉属植物中抗癌化合物紫杉醇产生途径中关键酶环化酶已经取得应用。吲哚生物碱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异胡豆苷合成酶(SSS),它催化次番木鳖苷和色胺缩合反应生成异胡豆苷。在萜类化合物(如倍半萜合成酶和二萜合成酶)和苯丙基类化合物(如查耳酮合成酶)的基因工程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 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中药化学反应非常复杂,广泛存在于药用动植物的生长采收阶段、炮制加工、中药制剂、临床调剂煎煮等中药产业的各个环节。中药化学研究的很重要方面就是研究其化学反应。现代生物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给中药化学反应的研究开辟一条捷径。
2.1 羟基化反应羟基化发应是中药化学反应的一个重要类型,在中药化学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乙酸丙二酸途径(acetatemalonate pathway ,AAMA途径 )和甲戊二羟酸途径(mevalonic acid pathway, MVA途径)中都存在羟基化反应。传统羟基化反应需要大量的反应步骤和催化剂,过程复杂,大规模生产成本高。现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通过培养具有部位特异和立体特异性羟基化烯丙位C=C双键的能力以及区别底物的不同对映体并选择性地对其中之一进行羟基化的能力的植物细胞培养物,在分子中的不同部位进行立体选择性氧化反应转化外源底物,从而实现羟基化。例如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的细胞悬浮培养物可将香叶醇、橙花醇以及左旋和右旋香芹酮通过其戊基侧链羟基化为一系列的单羟基化异构体,再转化为抗真菌代谢物5,3羟基新二羟基香芹醇[6]。
2.2 还原反应中药化学成分的变化通常都存在还原反应。常见的包括羰基还原反应、C-C双键的还原反应、硝基还原反应等方面。现代生物技术在这些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细胞培养可以将醛和酮转化为相应的醇,羰基发生还原反应;C=C双键加成其他成分,发生C=C双键还原反应;硝基被还原,发生硝基还原反应。例如长春花细胞悬浮培养得到的全细胞,通过其过氧化物酶胞外分泌到培养基中,可以使进攻羰基表面发生还原反应,使羟基化合物在具羟基基团的部位具有活性[6];眼虫Astasia longa细胞培养物能够产生2种烯酮(enone)还原酶,可以还原香芹酮的C=C 双键,该反应具有部位特异[6];北洋金花(Datura innoxiu)、长春花以及Myrophyllum属植物细胞培养物都能够将TNT(2,4,6trinitrotoluene)经过硝基还原反应生成ADNT(2,4,6aminodinitrotoluene) [7,8]。
2.3 糖基化反应 糖基是中草药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之一,由其衍生的苷类化合物,常为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糖基化反应可以使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许多中药成分的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糖基化反应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或化学合成很难做到,不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就可以比较容易完成。例如:丁酸具有体外抑制肿瘤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但是其在哺乳动物系统中半衰期很短,人们通过悬浮培养的灰叶烟草Nicotianaplumbaginiofia细胞糖基化得到其糖苷,半衰期大大增加,可以开发为抗癌新药。
转贴于
2.4 氧化和环氧化反应 中药化学成分在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下,经常会发生氧化或环氧化反应,这些反应有一些具有利用价值,通常被利用的如醇类成分被氧化成醛或酮,继而被氧化成酸;含有酚羟基成分的物质,被氧化缩合;环氧化反应可以用于具有细胞毒性的倍半萜烯的结构修饰。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人为地调节和控制以上的反应。例如:利用细胞培养,可以将醇转化成对应的醛和酮;莪术Curcuma zedoaria细胞悬浮培养物可以完成大根香叶酮(germacrone)的环氧化反应;Pras等[9]研究发现,在Mucuna prllFICIIS的细胞培养物中由酚氧化酶催化可以生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药用化合物7,8二羟基一 N二n丙基2氨基四氢化萘(7,8dihydroxyNdinpropyl2aminotetralin) 。
3 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合成和生产中的应用
中药所含有的化学成分,通常含量都不高,而且含有大量的非药用部分和杂质成分,给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带来很大的难度,有的中药生长时期很长,产量很低。随着人类需求的急剧增加,单靠传统的从野生或种植的中药材中提取,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需要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人工合成,或者通过人工技术提高其纯度和产量。中药活性成分一般结构复杂,常有多个不对称碳原子,利用化学合成来进行结构修饰存在着得出率低、反应专一性差、副产物多等缺点,既费事费力又效果不佳。近年来,以微生物为反应器进行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有望为这类中药活性成分的获得提供新的途径。中国药科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成功地在吗啡类似物蒂巴因的14位碳原子上定向引人了羟基,使其镇痛活性提高了100倍以上[10]。有些中药化学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含量非常少,化学合成和半合成也不太理想,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控制,生产这类有效物质。现在已经研究成功的有利用细胞悬浮技术培养具有抗癌活性但生长期漫长且含量极低的红豆杉的活性成分紫杉醇、紫草的有效成分紫草宁色素、三白草的活性成分金丝桃苷、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长春花的活性成分长春碱和长春新碱等,利用固定化细胞培养技术培养一些有效成分如黄酮、葸醌、各种色素和生物碱等[11],利用毛状根培养长春花、烟草、紫草、人参、曼陀罗、颠茄、丹参、黄芪、甘草和青蒿等40多种植物的有效成分[12]。 综上所述,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化学研究过程中比传统研究方法更具有优势,为中药化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在中药化学研究中应当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
参考文献
[1] 匡海学.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
[2] 赵广荣 ,向志军,元英进,等.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生物技术[J].中草药,2004,35(5):481.
[3] 李 森,吴 新,董效成,等.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细胞工程的新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1998;13(4):173.
[4] Okada Naosuke,Verpoorte R.Intergeneric co-culture of genetically transformed orga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copolamine[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9;86(1):534.
[5] 刘建勋,从伟红.我国植物药研究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7):484.
[6] 于荣敏 ,邱立鹏,赵 昱,等. 植物生物转化技术在药用活性成分生产及新药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4):407.
[7] Lucero ME,Mueller W.Tolerance to nitrogenous explosives andmetabolism of TNT by cell suspensions of Datura innoxia[J].In Vitro Cell Dev Biol(Plant),1999,35:480.
[8] Hughes JB,ShanksJ. Transformation of TNT by aquatic plan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s[J].Environ Sci Technol,1997,31:266.
[9] Pras N,Batterman S,Dijkstra D,et a1.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7,8dihydroxy Ndinpropyl2aminotetralinusing a phenoloxidase from cell cultures of Mucuna pruriens[J].Plant Cell Tissue Organ Cult,1990,23:209.
[10] 李 羿,刘忠荣,吴洽庆,等. 发酵中药拓展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新空间[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2):17.
奥苏伯尔(D.P.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用以阐明认 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目前,这一理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熟悉并认同。本文拟就这一理论在中学生物学教 学中的应用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 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识习得的心理机 制,也是新知识被保持的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 互作用模式。
①上位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根据已知的小麦、水稻、玉米等 植物的特征,从中概括出单子叶植物的概念的学习。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习得新的上位观念。
②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已知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并已知水稻 、玉米、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的实例,现在要进行高粱是单子叶植物的新例证的学习。
③并列学习。
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原有观念无上位、下位关系,但在横向上有彼此吻合的关系(图1C)。例如,通过呼吸 作用与已知的光合作用的关系的比较,知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的学习。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 结果是产生一种新的联合的意义。
二、认知结构同化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结构的转换与建构的过程,也是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因此,教师 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1.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 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是运 用同化理论指导生物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在教学中,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都必 须遵循这一条原则。
(1)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尤其是与新知识有密切关 系的已有概念和原理掌握的情况,这是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 方式、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使学生建构的认知结构具 有多样性或特异性。因此,教学设计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学习。在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课前提问、诊断性测试等 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
(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中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讲清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与 区别,以利于学生进行同化学习。
首先,在设计引言时,不仅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采用温故知新 的方法引入。例如,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以设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 能,而植物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能量的供应。那么,有机物中贮存的化学能又是怎样被释放出来,供 给植物生命活动的呢?由此引入呼吸作用。这样既总结了所学旧知识又引出新知识,承上启下,易于学生理解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对比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旧促新,以新带旧,帮助学 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例如,高中生物“细胞”一节中描述了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但较抽象笼统,而 在后继的“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则着重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 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让学生重点掌握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酶和色素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而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先用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两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诸如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以及有氧呼吸的场所等知识,更易于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的基本 原理。
(3)选择建构化教学模式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就是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那么教师的教学就应 该遵循认知结构建构化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有关 知识,经过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而概括出新的规律性知识并重建新的 认知结构,然后通过运用新规律,进一步检验、巩固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运用此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有大量相关的原有知识。另外,知识的内化或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是一个 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推理、重组等思维加工过程,才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 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而通过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习基因的遗传规律时,一旦学生 认知结构中有了有关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规律等知识,就可以用于同化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 识,学生再通过运用遗传规律解遗传习题,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设计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为学 生设计一个能把握所授知识的本质,对新知识具有引导性、起同化作用的知识结构——组织者,并将其内化为 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组织者必须在正式教授新知识之前呈现给学生,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其实,设计先行组织者,就是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提炼概括、拓宽引伸。例如,在根吸收矿质元素过 程的教学中,通过分析植物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学生已有的),引导学生得出如下“先 行组织者”(学生原有)认知结构:(1)植物细胞具有呼吸作用;(2)植物细胞膜带有电荷,能吸附带相反电荷 的离子;(3)植物细胞膜上有运输离子的载体,能将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等。一旦学生建立起这一先行组织者,教 学过程即可按上述(图2)的认知结构建构化教学模式展开。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内化的知识的组织,也就是学生头脑里内化了的知识结构。衡量学生学习 质量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头脑中是否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即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这些知识是否构 成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因此,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那么,如何才能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呢?
(1)重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匹配
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取决于教学中是否能为学生呈示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生物学教学必须重 视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匹配。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按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的原则。
进行知识结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教科书,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把各章节的 中心内容及与之有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按单元或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材、板书提纲,使学 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二,科学地设计知识结构网络。
要根据各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确定核心知识点(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都要 围绕这个核心知识点,通过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只有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网络的学习与内 化,才可能构建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原则
奥苏伯尔认为,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必须遵循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才能促进知识的组织,从而促进 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构。
①渐进分化,建立深层次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指出:“个人在一特殊学科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是由其头脑中的一个层级构成的。而在这个层级结 构中,最概括的概念占据了结构的顶端位置,它们下面是较低概括水平的概念,比较高度分化的从属概念和具 体材料。”可见,渐进分化指认知结构上位、下位知识之间或一般与个别知识之间的组织。生物学教学中必须 按照这一原则呈示教材,才能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浅层向深层转化。比如,在讲述新陈代谢时,先讲新陈代 谢的一般概念,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新陈代谢的工具——酶;新陈代谢与ATP等。再讲植物的新陈代谢( 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这样渐进分化, 使学生对新陈代谢的概念的认知不断深化。
②综合贯通,建立整体化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教学;综合能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培养为社会生活的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 知识与能力 的训练是基础 , 而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使社会成 员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最终目的,因此可以说 ,教育的实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 , 只有将每一名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过程 置于生活实践之中 .才能收到以认识指导实践的效果。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学生全面掌握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科学内涵 ,实现书本知识向生活实践能力的全面转化需要高中生物教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以生活化的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生活化,注重“ 体验式” 的教学手段
教学的生活化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即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
(1)构建生活化“情景教学”模式,以“亲历”带动“亲为”。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科学的自然学科。生物学自创始阶段起,作为重要实践手段的“实验”便成为这一学科成长的关键。在新课改形式下。高中生物教学在不断改变过去僵化的“ 难、 繁、偏、旧”课本内容 , 倡导教与学从书本中走出, 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与社会科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式上 ,不能采取社会科学 的那种单纯研究课本内容的手段。创设 “ 生活化” 的教学情境, 既是新课 标要求 ,又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急需注意的问题。新的高 中生物教学 大纲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如在必修课程之中, 改变了旧大纲以艰深专业的词语定义课题的情况,将一些生活 中能够经 常接 触的案例作 为学 习课题交给教 师讲授, 如“环境污染 的防治 ”、“生物多样性内涵及多样性的保护”等, 这些生活化语言 能够使学 生对课本 的本章节知识有一个直观 的认识 ,也 能够 激发 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的热情。因此 ,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 当参照新课标要求 ,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知识框架 , 挖掘教材 之中的生活资 源 , 使书本理论结合实际生活,赋予教学环节“ 亲历性 ”,激发学生兴趣 ,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亲为” 。
(2)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课本知识的实效性。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解题技巧训 练, 任课教师将学生的能力简单理解为应试能力,只关注具体题 目的教 学方 式,忽视了学情分析 ,远离了实际生活 , 久而久之 , 原本应是丰 富多彩 的生物学科 内容变得 单一乏味枯 燥, 纵使 学生的应试 能力 获得了很大提高 . 但 当真 正 面对生 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时, 往往无从下手,一筹莫展。总之,学习内容一旦脱离生活 , 学科的实际运 用能力就大打折扣。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教 学中将学 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课本知识 的实效性 ,体现在教学过程上便是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善于在教学中“ 还原生活”。如在 “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一课 中, 谈到酶 的最 适合温度 活性 最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 生活实际出发谈到人的正常体温为36. 7℃。正常体温下 身体舒适。如果 发热到39℃左右,人就觉得浑身无力。消化不 良等,这就 是因为人的体温升高, 酶的活性下降,细胞代谢速度减慢了。这样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最终目标,更有利于在考试 中灵活应用直观的、富有切身体验 的知识 ,应试成绩自然而然能够得 到提高 。
二、拓展教材知识,用生活实践验证课本理论
实践是检验认识 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课本是高 中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重 要途径, 但不是唯一 的途径。课本之外 的其他知识资源和生活实践对于学生来说也 十分关键 。从生物学科本身来看 ,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切资源来源于生活,高中课本只是提取了其 中最重要、 最基础 的部分进行讲解和阐述课本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内容等待被开发。因此 ,高中教师在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 当善于对现有 的教材 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电视 、 图书等资料获取课 本之外 的学科 知识,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总结生活中的有关 生物学科 知识,或带领学生用课本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生 物学 问题 ,将课本 知识置 于生活之 中进行推理和 验证。科学来源于生活,因而在学习科学 的过程中应当拥有“ 以科学解答生活, 以生活验证科学” 的勇气。生物学课程本身就是 一门实验性极强 的科学 , 所有已知理论 和方 法已有的态度和价值观都需要放在学习者的实验 中去推理、 验证、理解 、 发展 ,生活实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实验方式而且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远 比复杂 的公式推理简单有效,所 以,用生活实践验证理论知识 ,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项学科内容 ,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素养。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利用科学、 发展科学的能力, 为高中生今后 的发展奠定坚实 的基础。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的高 中生物课程教学应当与生活实 践相结合 ,生物教学 的生活化不仅对于学生 当前的知识水平提 高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生物学人才的长远培养乃至整个 生命科学 的长远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 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正坤.把生活带入课堂,把知识变成艺术——谈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6).
[关键词] 导入 生物化学教学 应用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以及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变化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化学基础,是中专医学教育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中专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低,因此要学好这门基础课比较困难。如果课堂上教师只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导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导入的安排
1.根据学校教学时间安排
中专学校生物化学的教学时间安排以两节课(即两个学时)为一个单位,共90分钟。导入就安排在课堂教学开始的前约5~10分钟。
2.根据生物化学章节内容安排
中专的生物化学教材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导入就安排在上每一章的第一次课,让学生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了解,有意识地把各章节内容相互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对前后知识相互贯通。例如,“糖代谢”一章的教学,一般计划安排6学时,共3次课,导入就安排在上这一章的第一次课即可。
3.根据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安排
中专的生物化学教材内容结构是总分结构,即绪论部分是总,各章节内容是分。在上生物化学绪论部分时可安排一次导入。由于绪论部分的内容理论性太强,涉及的内容多,学生不容易读懂,通过导入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生物化学,包括的内容有哪些,与医学又有哪些关系。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生物化学课时就对整本教材的内容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产生好奇心和揭迷的学习欲望。
二、导入的设计
1.目标导入
根据中专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再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就把各章节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单元目标或者课堂目标,而在上每一章的第一次课或者每一堂课的开始时把这些目标展示给学生。首先让学生明确整个章节和这次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也让学生明白这一章或这一次课需要掌握哪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这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很深的了解。才能有目的地学习。而教师通过导入的方式展示教学目标,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具体。
展示教学目标的方法可以采用板书或课件的形式。而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目标课件时,可以穿插一些声像效果,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理解教学目标,更家努力地投入学习。
2.PBL法导入
PBL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成几个问题,然后把问题提出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学,再组织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在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领着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就是在每一次课开始时,教师通过复习相关旧课的内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种导入方式既可以根据章节内容来安排,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来安排。前者比如讲“第九章核酸代谢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这一章,可以在这一章第一次课时安排一次导入,复习前面“第二章蛋白质与核酸化学”里的相关内容,这样能够使学生将前后的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后者比如讲第四章维生素,这一章的内容总共安排4学时(既2次课),第一次课不安排复习,而在上第二次课时先复习第一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这样对上一次课内容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在设计复习导入时采用的方式是多种的,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全班学生回答,或者教师叫出一两个学生,要求个人作答,又或者是教师自己陈述旧课的知识来导入。
4.归纳导入
对生物化学教材中一些知识点结构相似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新内容,理解新知识。比如讲第二章的“第四节核酸化学”,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带着学生一起对第二章前三节蛋白质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用板书或者课件把蛋白质知识点的脉络图列出来,让学生清楚蛋白质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三个,即元素组成、基本单位和分子结构。而核酸和蛋白质都是生物体内的两大主要有机大分子,教材中对核酸知识点的阐述在内容的结构安排上存在大同小异,从而引出这次课的新内容――核酸的组成成分、基本单位和分子结构。学生在学习了蛋白质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知识结构与它相似的核酸内容,就显得比较容易和简单,也能够迅速“消化”核酸这节内容。
5.病例导入
生物化学有些章节的内容其实与临床联系非常紧密,在讲授这些章节内容时,可以用一个具体的病例来导入新课。比如,讲第十一章的“第四节胆色素代谢”,教师可以用一个13岁黄疸患儿的临床症状作为引子来导入这节课,围绕病例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会用胆色素代谢的知识去探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理机理。这样的导入方式能够使很枯燥无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而富有吸引力,教学活动也变得有针对性,内容也显得更有趣,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6.习题导入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笔者把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课堂教学联系了起来,采用了习题导入的方式引入新课。教师在备课时先筛选出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难易适中的几道习题,在课前与学生一起探讨答案。教师借习题的形式把前后知识点的内容进行,使重点难点内容更加突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这样教师既引出了新课,又教给了学生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7.直接导入
生物化学中有些章节内容要求学生理解的知识不多,而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偏多,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可以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比如,“第十二章水和无机盐代谢”这一章,教师通过直截了当的讲解把水的含量、分布、摄入、排出和生理功能以及无机盐的生理功能、代谢和调节等重点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讲解不拐弯抹角,内容显得简明扼要,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掌握。
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但它却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而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这门技术和艺术,做到精心设计,恰当运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提高教师对生物化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
新课改后,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似乎从不缺乏对话,师问生答,生问师答,师生互问互答,师生共同讨论等。有不少教师习惯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形成“热闹”的课堂氛围。以“鉴定细胞中三大有机物的化学成分”实验为例:课上教师一般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鉴定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分别选用的生物材料是什么?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试剂用量是什么?……一问一答,师生互动显得非常充分,将传统的“满堂灌”让位于“满堂问”,看似环环相扣,但是这些“对话”往往只具备对话的形式,缺乏实质性意义,至少不能启发学生对某一问题做积极而深刻的思考。
2.对话的真正含义
从解释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对话双方各自基于自己的前理解,再通过理解对方而达成的一种视域融合。它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发生在人与物之间,如“人与文本的对话”。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一种交往与互动、沟通与合作的文化,是和民主、平等、理解、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实质上这一原则就蕴含了对话教学的思想,即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达到“启”和“发”的目的。
3.案例分析
什么样的对话才是真对话,才是有效的对话呢?对话总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的,好的话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下面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一下真正的“对话”。
3.1案例一:“鉴定细胞中三大有机物的化学成分”教学片段
课前准备:(1)学生提出有关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经过筛选,保留4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
(2)学生根据四个课题,每2人一组探究一个课题,撰写实验报告。
(3)学生上交实验报告,教师只查阅不批改,记录典型学生的典型问题做好准备。
实验课堂:学生根据自己撰写的实验报告,实施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有“火花”进发。
其中有两组学生选择的是鉴定细胞中蛋白质的成分课题。由于是自行选择生物实验材料,所以两组学生分别选择了蛋清(下称蛋清组)和豆浆(下称豆浆组)。
蛋清组:没有稀释蛋清就开始了实验,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静观其变……
生1:按照标准的实验步骤做的,颜色反应也能看出来,但反应不是很均匀,为什么?
生2:是不是太黏稠了,混合不均匀了。稀释一下再做是不是会好些呀?
师:你们可以重新修改一下实验方案,再做一遍,看看会有什么不同的实验现象?
生1:(刷试管)真难刷干净,都粘在试管壁上了(自言自语)。
生2:(配蛋清稀释液)老师,稀释多少倍好呢?
师:我也不知道(故作思考状),你看呢?
生2:要不然我尝试多做几组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看看实验效果怎么样?
师:很好的想法,大胆地做吧。仔细观察有没有不同实验现象及时跟大家分享一下,最好还能告诉大家为什么会这样?……
豆浆组:实验实施非常顺利,实验现象也非常明显。
生:老师,我们用的生豆浆,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如果把豆浆煮熟了,还会发生紫色反应吗?
师:与其问我,不如你们亲手做一做,不是更直观,印象更深刻吗?
生:(欣喜地发现)熟豆浆也可以发生紫色反应。
师:豆浆煮熟了,里面的蛋白质也就变性了,分子结构遭到了破坏,变性的蛋白质为什么还能发生紫色反应呢?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紫色反应是蛋白质中的肽键与双缩脲中的Cu2+形成紫色的化合物。我想蛋白质受热变性,空间结构的破坏应该不涉及肽键的断裂。
师:分析推断得很好。受热后蛋白质的肽键既然没有破坏,所以仍然能够发生紫色反应。而蛋白质变性后,分子结构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分解,这就是熟食易于消化的道理。
在上述课例中,教师以学生已知的原理为基础,自己提出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挑战。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在师生间、生生间的这样的问答、对话中,话题层层深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鉴定的原理,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也得到培养。这样无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2案例二:“血糖平衡的调节”教学片段
师:大家听说过糖尿病吗?
生:听说过。
师:你们知道糖尿病都有哪些症状吗?
生1:身体虚弱。
生2:口渴,所以以前糖尿病也叫“消渴症”。
生3:身体消瘦。
生4:还很容易引起其他的病。
师:能不能从病的名称上想一想这种病的典型特征?(稍等片刻)
生:尿液中含糖。
师:由此,你们想到什么问题?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吗?
生1:为什么尿液中会有糖?
生2:尿中的糖从哪来的?
生3:我们正常人的尿里会不会也有糖?
生4:为什么有些人会得糖尿病?
生5:糖尿病怎么治疗呢?能治愈吗?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想不想自己解决呢?
生:想。
(师为进一步讨论,准备知识,播放“尿液的形成”动画,引导学生观看,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讨论。)
师:根据上述知识,想一想正常人尿中是否应该有糖?为什么?
生1:不应该,因为肾小管可以将全部的糖重吸收回血液,尿中应该不含糖。
生2(反驳):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原尿中的糖浓度过大,就不能全部重吸收了。
师:那么导致血糖浓度过大的原因是什么?
生:糖吃多了。
师:一次性糖吃得过多,正常人尿液中也会有糖出现。
生:我认为如果人的肾脏出现了问题,影响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即使原尿中的糖浓度不大,也可能尿中含糖。
师:分析得有道理,这也是糖尿出现的一个原因。所以说出现糖尿的人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上述课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间的问答,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具有定向、启发、释疑等功能,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学生的回答不仅依据书本,更结合了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在回答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活化生活经验,建构新知识。
4.对话话题的选择
教师选择课堂话题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4.1围绕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
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选择谈话的中心,提出一个既包括有主要问题又具有严格逻辑顺序的谈话提纲,做到重点突出,解决问题明确,特别要注意避免提出与教学目的无关或对达到教学目的帮助不大的问题。
4.2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置话题
有道是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话教学中所选问题不能超出学生能力,另外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最好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生活中发生的事例引进课堂,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那么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就水到渠成了。
4.3面对开放性的内容大胆对话
对于开放性的内容,该放手时就放手。例如“真核细胞立体模型的构建”,教师不要限定材料的选择和具体的制作方法,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自行解决。由于每组的学生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想到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找到多种制作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细胞结构的了解,解决了模型设计的问题,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前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材料,制作课件,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在合作的氛围中,生生之间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4.4抓住生成性话题勇敢剖析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初中物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参与教学过程。与此同时,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物理知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其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下能够畅所欲言,大胆假设、猜想,并通过各种手段自主探索和发现,最后得出结论。而在这个环境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沟通和对话,进而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初中物理课堂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认知、自控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上课时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特别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物理知识内容过于深奥,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认真听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接受或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初中物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需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活的情境,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教学当中。
如,教师在进行物质物理属性的讲解时,可以先问学生一些生活中有关物理属性的问题,如一斤铁与一斤棉花那个更重?进而延伸到台秤、天平及磅秤等的应用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的氛围。初中物理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在接受物理知识时能够更积极主动,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三、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生活化增强学生物理意识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应用,从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生存能力。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物理意识,使其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并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如在进行杠杆原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列举一下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通过杠杆原理而制作出来的工具。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利用杠杆知识制作出来的,如指甲刀、剪刀、火钳、跷跷板等。将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物理知识的原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进而增强学生的物理意识。
四、初中物理实验器材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物理的综合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器材应用到教学中,如一个鸡蛋、一次性筷子、一个空矿泉水瓶、磁力棒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课外自己准备一些课堂中可能用到的实验器材,如小孔成像中用到的蜡烛;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制作,如光反射原理中的潜望镜等。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带入生活中常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及课外自主探索物理学科的奥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初中物理习题生活化提升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或者熟悉的事物,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设置生活化物理习题,使物理知识更贴近实际生活,能够提升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关键在于习题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习题对于巩固和加深学生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1.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世界上最早提出生活和教育之间联系的人是美国著名的教学家杜威。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实现生活的需要,也就是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受到他的影响,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念。他的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高中生物的教学也更加关注生活化,建立生物教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教师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和发展。
2.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外国对于学校课堂教育的生活化的研究已近有百年历史,美国的杜威先生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倡导学校的教育要注重对生活性的关注的典范。教育的目标是要运用学到的知识类指导实践,通过实现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生活化教学符合STS教育的理念,实现建立科学知识和实现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高中的生物课中,建立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让生物的课堂和社会生活之间形成连续性的联系。这样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模式,强调实现教学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课本,出现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这样的生活教学的模式,实现了教学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还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力的培养,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3.高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3.1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活中到处有生物的影子,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工作的经验,学生学习中,最需要的就是列举有代表意义的生活化例子。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把生活中的一些情景设置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就能实现课本的知识和现实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对学生采取强硬灌输的方式,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长期这样教学,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采用生活化的教学,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把学生带入生物的世界。譬如,在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人在吃饭菜时,如果饭菜比较咸,为什么会出现口腔黏膜感觉干涩的情况呢?在进行凉拌黄瓜的时候,只是放入了糖和盐,过一会儿,盛放物品的容器就会出现很多水呢?为什么在进行大型树木的移植时,需要去掉一部分的枝叶呢?通过引入这些生活中会出现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学习的知识点: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欲望。
3.2情景设计生活化
在新的人教版的教材中,每一节的前面开头都设置了问题探究的内容,这些问题的设置,大多来自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在进行教学和讲解时,可以根据这些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扩充学生的视域。例如,对“蛋白质”这一章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才从生活过中找寻这些情节和内容:我们在吃蛋黄派的时候,面包的包装上往往写着食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我们会发现,蛋白质是许多食物中的重要成分,有的食品的成分中,还有氨基酸。那么你知道多少种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呢?你知道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吗?为什么有些食品中会有氨基酸呢?还可以让学生在回家的时候仔细的观察,让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去寻找生物的踪迹,能够让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整个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3.3实验设计生活化
在新版的人教版的生物课本之中,对于实验的设置很多,这些实验大多都有很强的生活气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来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长处。对于实验的环节和实验的材料等,让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和构思。让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的设计和完成实验。实现对实验的设计生活化,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实验的原理的经过做出切实的思考,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强化。
对于实验的设计生活化处理,能够增加生物实验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生活的乐趣。比如,在对酶的活性进行实验时,就可以采用学生自己的唾液作为实验的材料,检测自己的唾液之中酶的活性。在进行植物的叶绿素提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自己生活周围的叶子进行实验,进而探讨什么样的材料是提取叶绿素的最佳材料。这样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把实验的设计生活化,就能增进实验和学生之前的联系,缩短实验和生活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解题技巧训练,不重视对于学习情境的分析,让整个课堂的教学远离了生活,当学生面对实际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造成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和学生的生活问题之间不能更好的联系,对于一些和生活关联性很大的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随着物质水平的极大提高,健康和减肥成为谈论很多的话题,对于减肥,学生一定有很多的想法,尤其是女学生,运用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4.结束语
生物课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现实的实际生活给生物教学提供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例子,教师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生活,教学中注重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生物教学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实现学生在快乐的气氛里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习快乐学习的方法,还能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黄巍.让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几点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0(8)
[2]付艳平,王光野,房岩.生物教学中开展STS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生活化课堂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还原生活场景,探究生物问题
在生物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并不困难,因为生物科学本就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渗透着生物知识,因此情境化的导入很简单。例如,农忙时节农民都在收菜籽,我们吃的菜油从何而来,菜籽又是从何而来,这些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油菜”这个情境的引领下继续讲述种子的萌芽、种子的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会顺其自然,学生的兴趣会随着生活情境的深入而加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许会犯一些比较低级的生活常识错误,此时教师切勿否定和取笑其行为,可引导他们一起来探究原因。情境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学科有新的认识,提升他们对这一学科的亲切感,激发学生求知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巧用诗词谚语,感悟生物之美
在生物课堂中,有时欣赏一句美丽诗词,就会增添几分神秘之美,学生也会畅游其中;妙用一句生活俗语,生物知识会变得不那么青涩难懂,诗词谚语的加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美。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朵朵葵花向太阳”所渗入的知识点是光照、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选自韩愈的《晚春》)描述的是杨柳科花的典型特征,即柔荑花序,是榆科的典型特征;“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名句)是讲以芦苇和竹子为典型的禾本科植物,具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茎常中空,须根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硅藻”讲的是生物链;“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一树之果有苦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说明的是遗传与变异。
三、关注时事热点,挖掘生物知识
生物作为一门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学科,将时事热点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还能让学生从时事热点背后感受生物学科的作用以及引发对社会的理性思考。如“禽流感”“艾滋病”是社会经常提及的关键词,那么如何防治?在学习“病毒”和“传染病”这些知识点时可以及时讲解相关的知识。另外,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禽流感来了是否还能吃肯德基、鸡蛋;是否所有的家禽鸟类都得杀死;是否与艾滋病病人握手就会感染,应当如何与他们相处……这些问题都会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回归生活实践,重塑生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