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0:14: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动物传染病学是在系统学习微生物学、病理学和临床诊断学等基础专业课程前提下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能否学好该课程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对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动物传染病学主要研究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疫病所采取的措施,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由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这样的被动授课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得不到体现。另外,不仅教学课时十分有限,而且典型的临床病例也不常见,这就造成了学生很难直接接触相应病例,缺乏实践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近几年来,我国畜牧业迅速稳定的发展,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威胁养殖业生产最严重的动物疫病种类日益增多,病原体不断发生变异,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动物传染病的教学需要与时代接轨,不能固守陈规,需要不断地改进与革新,为我国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公共卫生安全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动物传染病教学遇到的难题
1.动物传染病疾病谱变化大。近年来,动物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染病的种类愈来愈多,同时旧的传染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例如:全国多地爆发小反刍兽疫、禽流感、猪伪狂犬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变异造成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另外,随着动物疫病谱的变化,动物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不再以单一感染为主,经常发生混合感染,给诊治和防制带来了困难,动物传染病感染人的疫情也不断发生,公共危害严重。因此,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内容要想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就需要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不断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疫病防控难度日益加大。随着疫病种类越来越多,加之临床症状日益复杂难辨,靠已有的专业知识已经很难确诊,不能及时准确地制定防控措施。一些之前得到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重新对动物和人类构成威胁:如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表现多重耐药,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另外,虽然市场上的疫苗众多,但不同厂家的疫苗质量堪忧,接种后免疫效果不佳,给防疫带来难题。这些问题对于动物传染病的教学无疑增大了难度。
3.教学课时及病例有限。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压缩的教学课时相悖,使学生很难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来覆盖所有重点是亟须解决的难题。另外,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具有季节性和时限性,学生难以接触到典型病例,特别是一些传染病临床病例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症状,学生对传染病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
4.实践环节薄弱。动物传染病学这门课程很注重实践性,一般是通过安排一些实验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限的课时数和实验资源的缺乏,使得学生动手机会偏少,在实践中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训练,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动物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高校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相对滞后。
二、教?W改革的思考
疫病形势变化日益严峻以及社会对人畜健康及食品安全的共同呼吁,迫切的需要培养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改革要切实的把落脚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以教材为出发点因材施教,针对上述难题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1.调整课程内容安排。(1)保证重点传染病的教学。集中讲授一些危害大的重点传染病,如OIE规定的法定通报传染病和我国一类、二类的传染病,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同时熟悉疾病特点。对部分不常见的传染病,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自学,遇到疑惑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由于许多传染病的病症相似,难以辨别,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适当列举鉴别诊断的病例,并注意新的信息的传递,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为此,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或经常接诊病例等,了解动物疫情的最新进展及其防治措施,并将这些信息以穿插的方式传递给学生。(2)一般传染病以鉴别诊断为主。对于一些养殖过程中常见但危害较轻的传染病,不必逐一讲述,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以类症鉴别的形式讲授,要求学生掌握诊断的要点并加以区分,力求做到要点突出,详略得当。(3)增加新发传染病教学。新发传染病往往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但也与其他常见传染病有着相似性,认识和讲解新发病的相关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4)强调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卫生意义。传染病的教学过程中应对人畜共患病作重点讲述,使学生认识人畜共患病的危害性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2.增加病例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很难直接接触所讲述的典型病例,尤其是不常见的疾病,因而缺乏感性认识,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临床病例素材,可以对典型的症状或病变进行拍照、录像,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如遇到送检病例,还可安排现场教学,通过对病例临床观察和病理剖检,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教师可以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并通过多媒体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致提高,踊跃提出疑惑并探讨。
3.提高学生的自身防护意识。动物传染病中有许多人畜共患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之前也发生过一些由于未做好自身防护而导致感染的惨痛教训。因此,学生不论在实验过程中还是走入临床前都要遵循自身防护标准及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防护水平,使他们将来能够有效从容的面对疫病防控,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 长:孙广富
副组长:刘祥涛 王兴林 刘 莉
成 员:刘益民 郝新海 朱桂真 蒋兴超 刘云艳
陈 飞 胡三永 李 红
2、职 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 ,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医务室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3、教职工生病被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主动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4、医务室要坚持就诊登记制度,健全常见传染病监控信息表册,做到发现疫情能快速、准确的向学校领导组报告。
5、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小组。
四、应急处理预案
一旦学校发现传染性疾病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1、我校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非典、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及时组建处理病情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成员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立即通知传染病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由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转市传染病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工会组长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3、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马上打“120”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6、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
7、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镇小学中心校、县教育局和其他政府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做到: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市教育局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中层干部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可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8、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 长:孙广富
副组长:刘祥涛 王兴林 刘 莉
成 员:刘益民 郝新海 朱桂真 蒋兴超 刘云艳
陈 飞 胡三永 李 红
2、职 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 ,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医务室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3、教职工生病被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主动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4、医务室要坚持就诊登记制度,健全常见传染病监控信息表册,做到发现疫情能快速、准确的向学校领导组报告。
5、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小组。
四、应急处理预案
一旦学校发现传染性疾病后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1、我校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非典、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及时组建处理病情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成员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学校隔离室休息,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立即通知传染病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由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转市传染病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工会组长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3、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学校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学校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马上打“120”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6、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
7、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镇小学中心校、县教育局和其他政府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做到: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市教育局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中层干部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可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8、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
信念。
关键词:定向培养;传染病学;教学改革
我校是浙江省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工作的首批三所招生高校之一。为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人才岗位需求,学校在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多项教学改革和实践,传染病教学的改革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一、传染病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医学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在传染病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我国传染病的疾病谱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一些经典的传染病被消灭或明显减少,如天花、脊髓灰质炎等,而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并发生大流行,如近年流行的H7N9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SARS、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学传统的课程安排已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教材内容也相对滞后。
2.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仅限于理论,教学效果不佳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常常很难找到与教学计划相匹配的病例,使临床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仅限于理论,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方式陈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书本、课堂为中心,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重书本、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不能满足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4.缺乏专业教材
目前使用的教材为国家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教材中缺少针对农村社区中常见传染病处置的具体内容,尤其缺少家庭消毒隔离、预防接种技术、社区健康宣教等农村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急需的知识和技能。
二、改革措施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传染病处置的重大需求,我们在传染病学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
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需求和岗位任务调研结果,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修订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优化传染病学教学内容。重点介绍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一些新出现的传染病,对经典传染病中已经得到良好控制、发病率很低的传染病则作为自学内容或者在鉴别诊断中简单介绍,使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补教材中所缺少的农村社区中常见传染病处置的具体内容,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农村社区传染病的“防”和“治”。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根据为农村社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常见传染病和多发传染病采用PBL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法等。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PBL教学法主要用在疾病的诊断中,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角色扮演法则通过模拟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岗位工作能力,引导学生早期进入社区医生的角色。对在实习、见习中由于时间、空间限制较难见到的传染病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教学实习中“无病可教”的尴尬。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和助理职业医师等资格考试的要求完善传染病学试题库建设,在考试内容和试题形式上进行改进,减少记忆题,增加思考题和分析题,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对传染病学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了综合岗位工作能力,能较早地进入社区医生的角色,为适应今后的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健敏,沈清,高榕,等.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 为新医改提供基层人才保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8-20.
关键词:养鹅业;传染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S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21-1
1 小鹅瘟
所谓的小鹅瘟是在雏鹅生病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急性病毒性类传染病,其致死率高达95%。该病的高发群体为日龄一般都是在3~4天以上,1个月之内的任何品种的雏鹅中,日龄在30天以上的鹅基本上不会出现此类病症。日龄在7天以内的雏鹅被传染后,其病情一般都是最急的,情况严重时将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就直接死亡。鹅生病时的主要症状就是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水样稀粪,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甚至会出现神经症状。通过临床剖检、分析可以发现,此类传染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消化道,尤其是在小肠部位,偶尔还会有明显的腊肠样栓塞。
2 鹅副粘病毒病
此类病症的高发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年龄限制,大小鹅都有可能发生此类病症,不过鹅的日龄越小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就越高。患有此类病状的鹅在发病之初,会排出灰白色的稀粪,当其病情加重后,排出的粪便就会呈水样,且带有绿色、黄色或暗红色。鹅在患病后的主要症状有:随水漂浮、浮在水面、拒食或少食、单脚提起、常蹲地、无力、精神萎靡。部分病鹅在患病后期常常会出现仰头、转圈以及扭颈等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在其饮水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对其进行临床剖检时,可以发现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的坏死点,有坏死肚,脾脏肿大、有瘀血等一系列的症状。
3 鹅流感
鹅流感是败血性、发病较急、死亡率高、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此类病症的高发群体就是1个月龄内的雏鹅,其发病率基本上是100%。鹅流感的主要病症就是:腺胃、肌胃角质膜与腺胃肌胃相交的地方有淤斑状的出血现象,法氏囊、粘膜以及内脏器官出血、头颈部皮下胶样浸润或出血、眼出血、头颈部肿胀等。
4 鹅鸭瘟
鹅鸭瘟又被称为溃疡性病毒性肠炎,此类病状主要是由鸭瘟病毒引发的鹅、鸭以及雁形家禽的急性败血类传染病。该病的主要发病症状有两腿发软、排绿色稀便、泄殖腔溃烂、头颈肿大、流泪、高热等特点。此类鹅病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传播的范围较广,大小鹅均有可能出现此类病症,该病的高发群体为成鹅,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相对较高。
5 禽霍乱
禽霍乱又被称为鹅巴氏杆菌病,它是由巴氏杆菌所引发的急性败血传染病,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相对较高。鹅在患有此病后的主要症状为:排出白色或绿色的稀粪、剧烈腹泻、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嗜睡、尾翅下垂、精神沉郁,其神经症状没有明显的表现。该病的主要病变部位为肝脏,其表现为肝脏肿大,肝脏的质地变硬、颜色变深,且在其表面还有许多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点。肺出血,从而引发肝变,心冠脂肪组织的表面有明显的出血点。此外,患病鹅的十二指肠、腹部脂肪、皮下组织以及腹膜也会出现出血点,但没有凝固性的栓子。
6 鹅蛋子瘟
鹅蛋子瘟就是人们常说的鹅“蛋子瘟”,它主要是由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发的,其发病时间一般在母鹅产蛋的过程中,其死亡率相对较高。该病主要是大肠杆菌对母鹅的生殖器官造成感染,该病对于母鹅的出雏率、受精率以及产蛋率都有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该病的特殊之处就是:它随着母鹅的产蛋开始,当母鹅的产蛋过程完成时,该病就结束。当产蛋鹅群受到该病感染时,其产蛋率将会降低1/3,且在孵化雏鹅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大量的臭蛋。患有该病的母鹅粪便中带有凝固蛋黄、凝固蛋白或蛋清,且其粪便呈煮蛋汤样。
7 鹅球虫病
所谓的鹅球虫病主要是由鹅球虫引发的仔鹅球虫病或雏鹅球虫病。该病在日龄为3~12周的育成鹅以及雏鹅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集中在5~9月份。患有该病的鹅的粪便一般呈现出棕褐色或鲜红色,且含有脱落的肠粘膜。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鹅病具有多样性以及较大的危害性。随着养鹅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鹅及其附属品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养鹅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还处于探索研究的阶段,因此,养殖户对于鹅病的预防以及分辨都比较缺乏。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养鹅的技术以及常见的鹅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为养鹅业的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艳君,李金岭,韩岩等.鹅几种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J].养殖技术顾问,2008,(2):78-79.
[2] 鲜思美.鹅四种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2):13-15.
[3] 裴颖,李广兴.小鹅瘟与鹅几种常见病的鉴别诊断[J].甘肃畜牧兽医,2008,38(1):36-38.
关键词:传染病;预警机制;实践
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主要为各种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广泛的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类型,其传播包含携带源、传播途径及易感群体等三个关键环节,及时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能避免其大规模流行爆发,这对于传染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医院在其已有的预警、分诊及防控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原有的体系、优化原有流程、改善报告机制、坚强防控力度,能够提升医护人员对于传染病的预警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防控意识及工作效率,在早期实行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病的扩大化传播[1,2]。
1预警机制
1.1发热症状的预警、分诊及应对
1.1.1症状标准医院应公开告知发热症状(其体表温度≥37.5℃)的患者应在入院时首先于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予以引导,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诊治。
1.1.2流程 ①发热患者经检查后由经验丰富的接诊医师作出初步判断,确定该发热患者是否为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②若检查结果揭示患有或疑似患有传染病,则立即对该患者进行专室隔离并接受治疗和监控;③填写报告文件,及时上报至医院管理人员,同时进一步检查和监控患者状况,并将传染病进行分类,在确认无误后将信息上传至疾控中心等待指示。
1.1.3应对措施发热为呼吸道病的一般症状,而该类传染病伴有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哮喘等相关表现。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染为主,因此及时将传染源及疑似传染源加以隔离为有效的应对手段,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
1.2腹泻患者的分诊、应对
1.2.1一般症状就诊者的腹泻症状规定为排泄次数>3次/d,且其排泄物多为水样便、稀便、血便或黏便,同样医院应公开规定有类似症状的就诊者首先到肠道门诊行预检,并按照以下流程操作。
1.2.2分诊流程①通过详细检查确定腹泻患者否为消化道传染病者;②若检查结果表明其为消化道传染病者或疑似患者,则立即对该患者进行专室隔离、治疗和监控;③填写报告,将信息上传至疾控中心。
1.2.3疾病防控消化道传染病一般包括霍乱、痢疾等,粪便、水源、病原接触为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患者进行隔离,同时对病例地区进行水质的病原学检测。
1.3流感的诊断及监控
1.3.1症状发热门诊的流感样患者的腋下测温高于或等于38℃,且伴有喉部疼痛、咳嗽等表现。
1.3.2分诊与发热患者的诊断类似,主要仍是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行专室隔离诊治策略,作好记录,避免交叉污染,并及时上报。
1.3.3防控此类传染病较为常见,应详细记录各年龄段患者的数量并加以统计,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儿科、内科、急诊科及发热门诊作为重点的防控科室,积极隔离和治疗患者,防止其流行传播。
2实践内容
我院实践及完善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职责、优化结构、规范流程、举办例会和加强培训等方面,具体介绍如下。
2.1建立体系和明确指责 实践的首要任务为建立其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我院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分别为总体级、预警级、防控级别,总体级负责监督管理并评估全院的疾病防控实践活动,由院长担任;预警级则负责疾病防控预案和相应管理制度的制定、预警制度的建立、相关制度培训、人员体系搭建以及模拟演练的实施,由疾控中心专家担任,提出宝贵意见;防控级则负责具体的防控工作及应对策略的实施,由感染管理科室人员、专家组、应急组和信息科人员组成,感染管理科室负责管理就诊者的分诊、隔离及治疗工作;而专家组负责分析检查结果、提供权威建议,并负责重症患者的筛查和救治工作;应急组则负责按照管理科指示进行接诊、隔离等防控应对工作;信息科则负责填写报告、备案及病例上报工作。
2.2优化流程 公告规定有发热、腹泻及流感症状的患者首先于相关科室就诊,并由应急组工作人员加以引导。优先接诊重症、急症患者,并行隔离治疗,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分诊流程。
2.3定期开展例会 规定每月至少举办1次例会,在会上通过回顾、探讨、分析、反馈,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对实例进行回顾,探讨处理对策;记录会议要点,实时检验实践效果。三级管理人员均应参加,由院长召开。
2.4加强培训 制定了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和制度后,应对全院人员实施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分类、传染病防控要素、隔离措施、应对策略等专业知识及相关规定,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管理者的应对能力。
2.5实践效果
3效果总结
实践结果发现,各类传染疾病的上报数、数据完整性、问题发现数目均有所增加,而漏报、误报数明显减少,并补报了相关传染病病例。整个实践过程中,我院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医护人员疾病防控的意识得到增强、隔离和应对措施得当、上报及时、记录完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消化道传染病如霍乱以及禽流感疾病的传播,效果令人满意。而同时,传染病的防控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作用也提示我们实践具有长期性、持续性、计划性、时效性等特点,必须不断完善预警机制、不断调整应对措施、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疾病,从而保障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3]。
综上,针对较为常见的传染病类型(例如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性感冒以及消化道传染疾病等)进行仔细分析,对急诊患者临床表现出的腹泻症状、流感样症状以及发热症状进行认真观察,创建具体的预检标准以及分诊标准。我院采取明确职责、建立体系、优化流程、举办例会和加强培训等措施,建立了高效的预警机制,使医护人员的应对传染病的能力、防控意识及工作效率大为提升,从而更加有效地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安凤梅,姚峥.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预警机制建立与实践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2):1757-1759.
1 重视理论教学
让学生对传染病充分理解,并根据当前国内外以及当地传染病流行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讲授相应传染病护理学知识,如对人民大众危害较大、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狂犬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应详细讲解;而对于经典传染病但现在发病率较低的传染病,如黑热病、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可适当少讲或让学生自学。
1.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以及其它致病微生物。作为传染病必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同时,传染病流行过程本身又受到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并介绍我国甲、乙、丙三类传染病得常见疾病,及让学生掌握按相关法律法规各项传染病报卡时间,特别是甲型和乙型传染病的上报时间。
1.2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成和繁殖,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受感染的动物等。其中,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不同病型和病期的患者传染病的传染力不同。非典型患者不易被发现,若得不到及时隔离与治疗,容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典型患者的症状明显而促进病原体的排出与扩散,是重要的传染源,但如果得到及时隔离与治疗,一般不会引发疾病的传播[3]。病原携带者因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得不到及时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传染源,其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多少和携带时间的长短,更取决于其个人的职业因素和个人卫生习惯。
1.3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常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土壤、虫媒、医源性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侵入下一个易感者机体。
1.4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易感的人群,其中个人称为易感者;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2 传染科常见的危险因素
2.1 紫外灯射线:传染科的病房经常都需要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长期接触275-400nm波长射线的照射,会使皮肤出现红斑,甚至导致皮肤癌,同时还会使眼睛及肺受到刺激。
2.2 锐器伤:是传染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因传染科病房长期收治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患者,护理人员在使用注射器等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容易发生刺伤,而感染上相应的疾病。
2.3 空气传播:病区环境空气中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含量密度较大,如结核病患者的飞沫及痰液、甲肝和菌痢患者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等,可以形成气溶胶扩散到室内空气周末那个,甚至整个病区,护理人员在病区走动时,可能造成呼吸道感染。
3 传染科安全护理规范
3.1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克服恐惧心理:重视岗前培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护知识的培训,特别是一些新发传染病的防护,掌握自身防护知识。作为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应克服害怕被传染的心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
3.2 严格操作:熟练掌握隔离消毒的知识和技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旦发现疫情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准确地汇报。严格管理各种锐器,特别是使用过的和带有血迹的锐器,建立针刺、体液等污染品及时报告和登记的制度。
4 重视临床见习与实习
每一章节的理论课学习完毕后,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临床中见习,熟悉病房环境,了解相应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措施,以“症状为主线、患者为中心、护理为任务”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以及知识应用的能力。缺乏临床见习条件者,可在课堂上学生们互扮患者、医生、护士及家属等角色,模拟诊疗过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安全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5 讨论
综上所述,作为医护工作者对于临床中传染病的治疗,要坚持预防为主,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五早,对于接触者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护理学时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性学科,而传染科的护理工作又具有其独特的专科护理特色,既要传染科医疗救护工作,又要从事隔离与预防工作,并且护理人员自身却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因此,安全教育在传染科护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传染科的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合护理评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服务态度,工作热情有爱心、耐心、责任心,重视对患者及相关人群展开心理护理,从各个层面确保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安全性。通过中专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系统化学习后,能掌握传染科疾病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承担传染科的日常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春.当前传染病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1(2):53.
关键词:传染病 发热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5-01
作为疾病的一种信号,发热在反映人体病情演变情况,能够作为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参考依据。发热也是传染病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情况下一般发热不需要采取特别降温措施,但一旦患者体温超过40℃,并伴有头痛、惊厥以及意识障碍情况,应适当进行降温护理。护理工作者应掌握传染病的发热规律,并对患者病情变化予以认真贯彻,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传染病患者发热护理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传染病发热类型分类
发热是传染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一般可将其发热原因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病毒性感染发热;另一种为细菌性感染发热。由于感染病的种类不同,其热型和发热程度及发热时间均有所差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一是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多在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出现。
二是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三是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和重症肺结核等。四是波状热,体温可39℃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五是回归热,临床表现为体温急骤上升到39℃以上,多由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引发。六是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发热无特定规律,多种疾病均可造成不规律热现象。
2 不同传染病患者发热的护理措施
2.1 伤寒及副伤寒发热护理。在稽留热阶段,如果患者体温不高于40℃,可不做降温处理,因为发热是细菌以及内毒素造成的,一般降温方法不能有效控制高热。应特别注意在患者发病第三周时,由于已进入溃疡形成期,有出息肠穿孔的情况的可能,应坚决禁止腹部冷敷降温以及冰盐水灌肠降温。
2.2 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护理。对于流行性出血热高热患者可采取头部冷敷降温的方法,如果患者高温持续不退,也采用在患者颈部和大血管冰袋降温的方法,应避免急剧的降温方式。禁止使用解热药物,防止对热型判断的干扰,加重皮肤出血现象。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降温应进行严格的观察护理,应坚决避免患者排汗过多导致的体液丢失以及体温骤降问题。
2.3 麻疹患者发热护理。在患者出疹期不应采取冷敷以及冬眠药物,此时进行退热不利于患者体内毒素的排出。对于体温超高患者,可采用小剂量清热解毒药和温水灌肠进行退热,不应采取酒精退热和冷敷退热。患者体温突然下降到38℃以下,同时伴有皮疹颜色变化,则患者可能出现病情转重,用特别予以注意。
3 传染病发热同性护理措施
3.1 休息。由于发热患者的代谢增加,体能消耗较多,会造成患者体质虚弱。此时充分休息能够可以使患者代谢在较低水平维持。对于高热传染病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
3.2 饮食。患者发热期间,应选择营养价值较高的易消化的流质食品,病情好转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补充患者营养。
3.3 口腔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由于唾液分泌量有所减少,多会出现口腔粘膜干燥情况,由于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引起口腔炎以及口腔溃疡,临床护理上应注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
3.4 皮肤护理。传染病发热患者在退热过程时,常常伴有大量出汗现象,应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燥清洁。
3.5 生活护理。注意调节病房内的室温和湿度,以更加适宜的环境,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同时要指导患者正确穿衣和盖被,保暖和散热兼顾,同时注意室内室温湿度调节。
4 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一般均为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造成的内源性致热原做导致的,造成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变高,在当实际体温高高于调定点时,患者会有出汗,血管扩张现象。如果实际体温低于调定点,则患者会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等现象。发热作为是很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其发热时间和发热类型以及发热程度各不相同,应在护理中注意观察,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杨秋梅.做好发热护理的体会[J].泰山卫生,2003,(04)
[2]任玉红.发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29)
[3]聂海英.社区老年人中医康复护理的功能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