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体育的根本目的8篇

时间:2023-11-09 16:30: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体育的根本目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的根本目的

篇1

关键词: 体育道德性 本质 目的 功能

一、体育之根:善的内在品质

现代社会中体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以多种形式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展开,而在此期间,人们对“体育”其事的理解却从未达成过共识。1980年召开的世界体育科学大会重点研讨了体育概念问题。1982年我国首次举办以体育概念为专题的研讨会,形成了一个悬置矛盾且内涵宽泛的体育概念体系并推行至今,其内在实存的困扰也一直遗留至今。对体育概念的理解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偏窄,二是偏大。尽管如此,体育及其概念的内涵从来都不只是增强体质,而是着眼于身心两个方面的教育训练或陶冶。

本文并不主要讨论体育概念,而重在阐述对体育的理解,以此证明体育具有道德的内在规定性。而探讨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以及对各种不同体育概念作出批判或保留。

其实,体育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地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在传世佳作《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为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而已。”①这说明,体育以运动为手段,根本目标是促进“体魄健全,精神文明”,培养身心俱泰、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体育的精髓所在。他又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的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②可见体育受到重视,在于可以强健体魄,进而对学问道德大有裨益。体育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善的意义,以追求善的目标而存在。

体育的道德性便是指体育本身蕴含的追求善的内在品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还需阐明体育与运动的不同之处。许多人将“体育运动”合在一起使用,进而把运动理解为体育,其实“体育运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研究具体问题时最好加以区分。运动侧重于具有特定性质的身体活动,而体育是有意识地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科学方法,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人们对身体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对体育除直观的感性认识以外,还有理性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是运动的升华,是实践中运动知识的总结。运动是体育的核心,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没有无运动的体育,但却有不符合体育目的的运动。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在体育的范围之内,运动中不利于健康的部分就应划在体育范围之外是不符合体育本身的道德性的。例如有些竞技比赛以必然的身体伤害为结果,有些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采取非常手段以致损伤肌体和生命,这些现象并不符合体育的本意,却客观存在,说明有些运动的方式和方法还值得研究。

善是体育的根本。尽管取胜是体育竞争的根本,但它必须以善这一道德原则为依据。纵观世界各大体育盛会,我们可以感受到体育在向着“更快、更高、更强”迈进的同时,也向着“和平、友谊、进步”的方向发展。人道主义、公平和公正、诚实和信任、勇敢和团结等人类美德已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弘扬。现代体育竞技在体现体育竞争的同时,也体现出人类道德理性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人性的光芒和价值。体育竞技不仅仅是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同时也体现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根本上就是一种善的关系。

二、体育之实:社会目的性

体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明确的目的性,在一定历史时期,体育目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体育最初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又逐渐从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育化方式。体育作为对自身身体进行改造的适应自然的活动方式,在最初人类以身体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完全依附于劳动,并同一于劳动。生产工具的改进,在延伸和扩大人的劳动能力的同时,不断剥离人对身体的依赖,从而使得对身体运动的调节也游离出来,并成为专门性的社会活动――体育,对自身被动、从属的改造已转化为自觉能动的专门改造。体育一旦独立出来,就获得了异于劳动的表现形态和目的,“体育作为文化的现实性,在较早的时代是人的身体活动的顺便结果或‘副产品’,只有人的意识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人才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从而产生体育”③。到了此时,体育对人生理和心理的保持与提升、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意义则高于对劳动的意义,体育的目的也便经常地与培养人和教育人相联系在一起。

早在西周时期,贵族就实行“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称为“六艺”。射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用于挑选人才的礼仪。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④即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即使在射箭比赛的场合也是相互礼让,是君子之争。孔子强调的礼其实是统治阶级赖以统治的基础,这里体育被赋予为意识形态服务的色彩。北宋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说:“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用诸乡党,用诸邦国。”“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投壶礼是古代宴会上的一种礼制,由西周射礼发展而来。这些论述明确反映出体育应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意思,且运动的方式方法,往往受到体育目的的制约。

在西方的斯巴达、雅典时期,体育也富有政治色彩,和军事目的相结合,旨在参加战争,报效祖国,即使在非战争时期也不停止体育锻炼。为了民族下一代的健康,甚至妇女也要求参与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雅典的体育更注重道德品行的培养和艺术情操的陶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体育事业既要符合一般的体育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要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服务,即要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决定了我国体育事业目的的道德性。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体育与智育、美育、德育一起构成了实现这一至善目标的途径。2004年出版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中将体育目的规定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⑤体育的目的决定着体育的方向,规定体育发展的进程,制约着体育内容、体育计划、体育过程及体育结果各个方面。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要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在体育目的方面的反映,是社会对体育事业的要求,指明了我国体育的性质,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三、体育之能:育化的方式

体育的功能指的是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任何事物发挥功能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也称为构成事物功能的两大要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社会的需要。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不同,会引起对体育功能认识的差异。前面我们论述了体育具有善的本质属性,那么体育的功能也必须与善的属性密切相关,离开本质属性来研究功能就违反了事物的规律和逻辑关系。因此,体育的功能是通过自身特殊的育化方式来实现对善的本质的追求。

无论是人类种群的演进,还是人类个体的成长,都是一个系统的育化过程。体育是人类的育化方式的一种,之所以称为特殊,是指它区别于非身体教育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尽管体育承载着育德、育智、育美等功能,但它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等育化方式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体育以育体为主要对象,离开了这一点,体育便失去了合理存在的根据。在育体的基础上,体育的育德、育智、育美功能也表现出其内容的侧重和手段的独特。例如,在智育中育德,得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明理成性;在美育中育德,讲究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去打动人;而在体育中育德,就是告诉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积极锻炼,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必须做到人自身内部的和谐。

体育的育化功能体现着体育的道德性,体育只是一种方法或工具,是为达到教育功能的工具。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认为,体育训练虽然很受重视,却是教育的最重要部分。它不仅能使儿童健壮,而且能产生品德方面的效果。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认为,体格健全是教育金字塔的基础。我国的许多教育家也将体育的育化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如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随后又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主张。这种“体育第一”的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非常难得的。可见对于完成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体育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的本质、目的、功能无不体现体育本身内在的道德性。同时体育的本质、目的、功能又是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体育完整内涵的不同维度。体育是人们追求善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类在追求突破自我、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引下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丰裕之时个人为了得到健康的体魄和更好的生活品质,还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条件下以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提升社会现代化水平为宗旨,体育的发展进步都源于人类对善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体育的道德性。也正是因为体育被赋予这样美好的期待和神圣的使命,当体育领域出现不道德现象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公平遭到破坏,正义受到践踏,善的追求被扭曲,这也是如今体育道德建设备受关注的原因。坚持体育的道德性,是反对和谴责违背体育道德行为的依据,也是体育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体育之研究[EB/OL].

.

②体育之研究[EB/OL].

.

③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4.

④论语・八佾.

⑤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8.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体育;竞技;行政机构改革;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17-02

《体育学刊》2007年第1期刊登了特约记者古柏2001年4月10日对我国最后一任国家体委主任、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第一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的采访记,题目是《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体育改革回顾――伍绍祖同志采访记》。我对古柏同志秉笔直书的谈话记录(经伍绍祖亲自审阅过),读之再三,感慨万千。这篇谈话记录中有两个问题印象特别深刻。

(1)伍绍祖阐明了体育的总目标和根本任务,批判了体育就是“拿金牌”的观点。

有人认为,体育就是搞金牌的,和人民体质没有关系。伍绍祖否定了这个观点;有人说,体育是多目标的、多任务的,难分主次。伍绍祖说,必须明确,体育的总目标是增强人民体质,基本任务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质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设置体育部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体质,而不是拿金牌。”“党和政府办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并强调:“这个问题是我在90年代初期才搞清楚的,但现在许多同志,包括体育总局的一些同志,还只是想着拿金牌。”可以看出,伍绍祖讲的体育不要以夺金牌为目的,但他没有否定竞技体育夺金牌。

(2)伍绍祖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承认自己工作中最大的失误是“群众体育没有搞好”。

伍绍祖坦言:自己“11年多来在体委工作中最大的失误是群众体育没有搞好。”“对中国人的体质不如日本人而感到痛苦”。说这个话,不仅要认识深刻,更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胆识。

他讲:“我们群众体育叫得多,做得少。对的指示,只重视‘发展体育运动’,而没有真正重视‘增强人民体质’。”“体委只抓金牌,不抓体质,是本末倒置,形而上学的。”又讲:“日本人现在对成绩无所谓,1992年奥运会上他们只拿了3块金牌,没有多少人发表相反的意见。”

伍绍祖同志的这篇答记者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11年多来体委工作的功过得失,不抹煞成绩,也不文过饰非。中心问题是围绕着提出的、被《宪法》肯定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做文章,不仅对以往的工作作了回顾,还总结了经验教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于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性,确实是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强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13亿多中国人的大事,这是贯彻“以人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讲,也不会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

关于增强人民体质的事情,有许多问题需解决,挂一漏万,讲两点看法。

第一,体育和竞技的行政机构要进行重大改革。

伍绍祖讲:“既要搞群众体育,又要搞竞技体育,两者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大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此话十分正确。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虽有联系,但这是两个不同质的概念,目的、任务、对象、原则、评价标准都有所不同;虽然都可以运动为手段,但方法(锻炼方法与训练方法)有所不同。在身体锻炼中,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的要求与方法有所不同;不同的竞技项目,要求和训练方法也有所不同。何况体育的普及和提高与竞技的普及和提高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在行政领导机构体制上也应有所不同。

伍绍祖讲:“体育总局不只是为了金牌的,拿金牌是低一层次的事,是协会管的事。”“体育总局是管增强人民体质的,是实现增强人民体质任务的。”现在看来,无论是谁当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要一手抓体育(群众体育),一手抓竞技(竞技体育),两手都要硬,而且把人民体质的事放在首位,但把全部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增强人民体质”,肯定是不可能的。作为国家体育事业总管的体育总局,也不可能将竞技的事业完全放手让协会去管。所以,我认为,伍绍祖的顾虑是好的,但未必能实现,故而认识上解决了问题还不行,还要在行政领导体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我之见,国家管理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的行政机构应该分开,体育局专管体育,以体育的规律来管理体育;奥林匹克中心专管竞技,以竞技的规律来管理竞技。两个机构同属国务院领导,职责分明,并成立党组,以加强党的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人力、财力、物力也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比翼齐飞,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竞技体育)双丰收。若仍由体育总局统一管理,势必顾此失彼。重竞技,轻体育;重金牌,轻体质,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解决谁当体育总局局长的问题,而是应该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彻底改革,此项工作,现在就要开始作好准备,待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有计划、有步骤的从上到下逐步推行。

第二,增强人民体质,单靠体育行政部门不行,必须要有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

影响人的体质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有缺乏身体锻炼和锻炼(训练)不当的,也有受遗传、环境、疾病、营养、劳逸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体育行政部门一家既不能全包,也包不了。因此,必须有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奏效。目前影响青少年体质最主要的因素是课业负担过重,不要说缺乏锻炼身体的时间,就是连必要的睡眠时间也严重不足,更谈不到休闲玩乐。西方国家的学生基本没有家庭作业,而我国是做不完的课外作业和复习检测题,不仅是体力负担重,精神负担也重,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神经衰弱也时有发生,这怎么能使体质增强呢?在睡眠不足和没有休息的情况下,再去锻炼身体,对健康有损无益。以往体质问题未能得到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这不仅是体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失误,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失误。

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079-02

Abstract:The reserve talents cultivation is the important work closes China Sports mov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t the profound assurance Sports reserve talent cultivation essential rule is the theory premise to carry on the reserve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theoretical study, this article thought along with the raise main body center of gravity by the country to collective、individual under moves and talented person′s gradually strengthens in raise independency. Persists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show manifests humanist in raise,fulfill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s freely need of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as raise ultimate goal.

Key words: sports; reserve talent; cultivation

人是社会的中心和主体,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是人的发展。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无疑就是各类人才,其中,运动员显然是最为紧要的。而要想成就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需要一个艰辛、漫长和富有成效的学习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深刻把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本质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就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

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内涵诠释

“培养”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是“引申为教育,造就人才”。在《新华词典》中的释义是“①教育、锻炼;②使繁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①以适宜的条件使繁殖。②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在几种释义中,培养活动可被理解成一种教育活动,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长久性的,以传授、诱导或获取知识、观点、价值和技能的社会活动”。所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1 人才培养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目的”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目的一旦确立就引导着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组织形式中,目的可具体表述为不同的目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我们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的应该是:通过传授、学习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运动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 人才培养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培养活动是有目的的,而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保证培养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来完成,需要培养的主体和客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围绕培养目的进行有组织的活动。

1.3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活动过程

从个体角度看,一个人知识、技能的传授及习得需要时间,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也不能例外。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遵循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在不同的生理阶段施以适宜载荷的训练内容,循序渐进。次之,要遵循运动技能学习规律,从基本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抓起,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螺旋上升。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杜绝“拔苗助长”、早期专项化、运动伤病等不当行为,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正常成长。另外,从整体角度看,为保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长期的进行后备人才培养。

2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自主性变革

人才的自主性其基本要义就是,人才能独立思维和行动,由被动到主动,成为培养活动的主体,成为自己从事训练、竞赛、学习的管理者、监督者和决策者。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2.1 人才成为培养活动的主体,不再是为实现竞技夺标的手段和工具

自利是社会赋予人的基本权利,不能为社会目的、政治目的而以泯灭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为代价。在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人的发展、人的才能总和(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是不充分甚或是片面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还没有达到发展丰富个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另一方面是束缚青少年自利的旧体制的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我国运动训练管理体制,严重地束缚着人才培养过程中青少年自利的发挥,运动员无条件地就范于国家、社会给定的角色,国家制定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计划,使培养工作单色化、军事化,只有买方市场,没有卖方市场。

2.2 人的个体利益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在一定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以输送优秀人才、竞技夺标为惟一目标的,这样的优秀人才,其优秀的实质是指竞技能力的超群,而不是综合能力的出类拔萃。

青少年运动员只是作为一个部件参与竞技体育,去适应国家的政治需求,输送优秀后备人才成为培养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其历史的合理性我们不能否认。但是,在者构建的理想人类社会中,一切活动应该服务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发展的合理需要,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人才培养,应该认识到为国争光、追求国家与集体利益只是培养工作的直接目的,个体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才是培养的根本目的。由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方面的一致性,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之间的协调和总体上的一致是可能实现的。因此,以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青少年运动员为培养活动的主体,应该成为我国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志,同时也是培养活动的鲜明特征。

2.3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规定性

这里的人不仅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存在,还含括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即具有个性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应向完整个人发展,即由片面个性向丰富个性的发展。过去,我们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把片面的竞技能力提高作为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身心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存在盲目性。

当前,我国各项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精神理应成为我们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并内化为培养行为的伦理规范。

3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体的重心下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政治意志的淡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活动中人文关怀的增加,青少年成为培养活动的主体地位将愈发彰显。这一发展过程,概括来说,表现为培养主体的重心下移。

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矛盾系统: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某一个主体会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有决定意义的力量。从国内外竞技体育发展的实践来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必然经历重心下移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国家为主体以集体为主体以个人为主体。从更大的视野来看,这也符合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当代转型社会发展的实践。

国家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之上的人才培养的初始形态。其主要表征为:(1)国家是全部培养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国家通过体育主管部门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管理,所有权与管理权高度集中于国家;(2)指定性计划是指导全部后备人才培养活动的行政性工具。国家控制着所有资源的分配权,培养规模与数量都由国家决策计划;(3)培养费用几乎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4)人才招收、输送、退役及就业安置等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和调节。

国家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主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唯一合理和必然的选择。建国初期,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淡薄,竞技体育基础差、水平低。要完成竞技体育迅速走上世界赛场,缩小与体育强国的差距这样艰巨的政治任务,如果不是将全社会非常有限之人力、财力、物力组织起来而集中使用,重点发展竞技体育,完成任务将是不可企及的。在当时的社会实情下,能担当起这一任务的非国家而不能他。再则,当时社会结构简单,社会分工不细,为国家作为中央计划者、所有者和竞技体育总设计管理者而直接干预和控制整个竞技体育运行提供了可能。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国家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体的合理性。如果看不到这种必然性而否定国家主体的历史地位,是不足取的。

然而,转瞬即逝是一切事物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特征。当社会生产力发展起来,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人的主体性逐渐增强时,国家作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体就显露出诸多问题,有些还是极其紧迫和严重的问题。关键一点就在于国家对本应属于后备人才培养集体与个人的自利的占有,集体与个人把自利让渡给国家,各级后备人才培养集体无所得无所失,个体只是自在的主人而不是自为的主人。这种国家占有削弱了集体与个人的主体地位,限制了集体与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妨碍了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过去,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强调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国家包办了竞技体育从后备人才培养到高水平竞赛等所有事务。在实践中,由于管的过多、过细,国家在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些管理环节上已表现出局部的“失灵”。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政府职能由全能向有限转变,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因此,在社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建立政府与市场责任分担的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如向基层协会授权、向社区分权、部分培养单位民营化、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利用第三部门力量培养人才等,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体的重心由国家向集体形态下移,是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

马克思曾预见,国有化要过渡到社会化,在企业――集体充分行使其经济活动主体的功能之后,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而足以提供每个劳动者自主活动的必要技术手段,劳动者的主体性、科学文化技术知识、人的全面本质力量高度发展时,经济活动主体重心将再次下移,即劳动主体化过程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全面发展的个人、主体化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民真正成为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体育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我们有理由预言,当社会发展到这种高级形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青少年也将真正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活动的主体,训练和竞赛真正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活动。

4 小 结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坚持以人为本,最要紧的就是要把后备人才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做到以满足运动员全面而又自由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的根本目的。我们不能只为竞技夺标而培养人才,不能再以牺牲运动员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去换取竞技能力的片面提高。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个人、集体、国家都应该以追求青少年运动员既掌握扎实的竞技能力并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又在心智、学识、品德等方面协调发展为目的。必须认识到,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与培养,应该创设一个“合乎人性的环境”,丰富和发展运动员的个性与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全面发展并没有忽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提高竞技能力始终应该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直接目的。直接目的与根本目的在本质上不应该是完全冲突的,而应该内在的统一在培养活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体育职能的转化[J].体育科学,2006(5):7-11.

篇4

论文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态势基本特征,从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全新视角,论述了体育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其面临的体育社会化的必然进程,概括了体育现代化,体育科学化和体育人本化的有关问题,对体育教育改革作了较为详尽的探索。

1、整合中的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态势和特征

1.1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和趋势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深化改革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大规模的校院合并和扩大招生规模,使高校体育获得了资源整合,为迅速提升奠定了有利基础。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人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时机。

面对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体育教育改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明确了发展方向,具备了良性的有助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可能的态势。

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态势,必然使体育教育在深化改革中获得新的积极成果,为造就千百万的高级体育综合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其发展态势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状况。

1.1.1体育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彻底摆脱封闭状态,必须从体育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实行全方位开放.引进新的体育教育的理念、思想、观点、要求、技术、知识、技能,贯彻大体育思想,从宏观视角审视体育教育,使体育教育与现实的需要、未来的发展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1.1.2体育教育从专业走向综合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彻底摆脱纯专业性的状态,必须从教学体系、教学工程、教学管理上推行综合性的教学,把体育教育中的技术专业与体育内涵的知识、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高校体育教育的系统工程,以全新的体育理念,现代教育思想出发进行高层次的体育教学,使专业性的体育教学向综合性的体育教学发展,以培养全能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为己任。

1.1.3体育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尽快摆脱传统状态,必须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基本任务上加速体育教育的现代化的进程,把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基本要求引人到体育教学中去,要把体育教学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现代文明、社会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和发展联系起来,与推动体育现代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进程联系起来,使人们从根本上懂得体育是现代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现代文明和社会的标识之一。

1. 1,4体育教育从灌输式走向启发式的发展态势

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从灌输式尽快转向启发式,必须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教学比赛等所有环节上,实行启发式、废除填鸭式、废除单纯技术性教学,加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从根本上懂得体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效性,调动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以及有关活动组织的积极性,为学生自觉地实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2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并可以进行必要的理论概括和提升。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深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2.1明显的指向性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这就是说,其发展有确定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其发展的指向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本工程—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作为高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向确定是以这一基本方针为依据的,任何不利于体现这一方针的活动其指向就违背了这一原则,所以,要自觉地坚持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向性。

1.2.2不断的变动性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不断的变动性,这就是说,它的发展目标虽然在整体上确定的,但是实现的方式,手段和具体内容上是不断变动的、动态发展的。因为就改革来说,不可能是按常规进行的,而是要与时俱进,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不断改变发展的实现形式,而且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方式、手段总会具有阶段性、相对性,所以,在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中要深刻了解其与时俱进的不断变动性。

1.2.3客观的多元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客观的多元性,这就是说,它的发展是体育多元结构的发展,这是由体育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就体育教学来说,它一方面是发展人体自身发育和培育的需要,是人发展自身的现实需要,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需要,有人的物质性需要,也有精神化需要,有技术结构把握的需要,也有意志磨炼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和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结构的本质规定之一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对体育发展要求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生活主体交互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这是体育发展中的客观多元性,是由体育在社会生活和人的活动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巨大的作用所决定的

2、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体系

2.1科学发展观是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对于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来说,它无疑是处于根本的指导思想的地位。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体育对于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是不可以或缺的根本性的活动,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确认就是要自始至终贯彻以人为本,这正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体育教育改革要坚持对人的体育教育的全面施教,坚持协调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讲,体育教育就是实施以人为本方针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代一代的教育传递下去,正是可持续发展体育的基本体现。因为体育教育既能不断满足人的身体发育和培育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人对体育内涵的精神享受的需要,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体高层次的生活实践的需要。

2.2人的全面发展是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的根本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所在,也是社会生活发展的根本所在,体育教育改革应以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点,这是体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

体育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活动,既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人的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它既能有利于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也有助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在确定体育教育改革目标体系中,必须确定有助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确定体育教育的方案,体育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以及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体育教育从一个侧面,并从自身特点出发去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2.3塑造人的发展是体育根本的任务

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容是要使体育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发展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大趋势,要求人在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对自身发展需要而提出的目标。体育教育担负着塑造人的任务,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这是人对自身发展的期望,体育教育的改革有利于实现这一根本任务。

体育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为通过体育教育的改革,可以加强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目标体系的规定和要求,可以使教育过程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实践中统一起来,加强体育教学中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加强体育技术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加强体育技能与人的智慧的统一。体育在塑造人的活动中具有特定的使命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就其中每一项而言、如体育本身也要实现全面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体育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2.4体育社会化是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的重要途径

在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深层次的矛盾和许多教学中的问题,并且与改革过程中的老矛盾、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于教育改革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探化才有可能解决。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应与高校教育改革同步进行和发展。决不能使体育教育改革游离在高校教育改革之外。当务之急在于高校教育小断发展和提升的浪潮中,体育教育要从体育本质规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加速体育教育改革的社会化进程,实现体育社会化的既定目标,使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体育教育改革中获得直接的利益和好处,真正地体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要求,这是解决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出路所在,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是与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不可分割的客观地联系在一起的,体育社会化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3、体育社会化和改革的深化

3.1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同整体教育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有它自身的特性,将可能成为体育现代化的一个内容和象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教育所具有一定的特征,使它要面向市场,要体现其相关的特性,至为关键则在于实现体育社会化,这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这一点与计划经济年代所提出的体育社会化具有质的不同。在计划经济年代,体育社会化主要是要求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深人到社会主体的各个阶层,体育不仅渗透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而且应深人到广大的农村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社会化的基本着力点是要通过体育、市场的形成及体育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加速体育社会化,包括体育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的进程。

3.2高校体育教育的现代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决定性一步,是要加速体育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体育教育的现代化,是其深化改革的决定性环节。体育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求施教者和受教者观念的现代化,要求体育活动的主体观念现代化,要明确体育在社会主体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占有的特殊地位和起到特定的作用,明确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建立现代社会中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使体育教育的现代化要求,不仅“人体”,而且“人脑”,使之成为人的、现代化的标识之一;其次要在体育教育的实践中,引进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和手段,特别是作为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应成为高校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主力军。此外,体育教育改革中要在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中体现现代化的要求,实行全方位的推进,尤其是体育教育课堂上应有很浓的现代化气息,决不能停留在陈腐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使人们从心底里热爱体育。

3.3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是要大力加速体育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体育教育的科学化,是其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有力武器体育教育的科学化首先要把推进科学化摆在体育教育改革的头等地位,无论是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全局来说,科学化势在必行,把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引人到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体育设备,体育场、馆、池及体育的管理科学化;其次要在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体育的信息化、体育组织科学化、体育资源共享和社会化,是实现体育教育科学化的有力措施和基本保证此外,体育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改革的核心就是发展,尤其是体育教育,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谓的体育教育改革的科学化,总的来说,就是要从始至终,从里到外,都要使体育教育合乎规律地获得迅速的发展。

篇5

体育教育主要是指学校体育教育活动而言的,其相对于社会体育系统,随着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学校体育事业和社会体育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有效探寻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一、 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

 

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是其区别于其他体育形态的根本特征所在,是由学校体育教育自身质的规定性,其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校体育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学校体育教育区别于社会教育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是其以在校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说社会体育的本质特点是竞技性和娱乐性,那么学校体育的本质特点则是基础性和发展性,其通过发展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锻炼身心,发展身心而实现其全面发展。

 

(二) 学校体育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是以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教育为纲的,体育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德育、智育、美育及综合实践活动一起,共同担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的职责,可见,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锻炼和提高,更是蕴含和包含有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因素,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体质,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体育教育主要通过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锻炼的知识,提高其进行身体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下,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育有所忽视,造成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大面积下滑,重新认识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及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有着更为现实的重要意义。

 

二、 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

 

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做好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其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使学生养成科学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一般来说,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在日常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另一方面是通过倾听和学习别人或者从书本上获取。当前由于应试教育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技体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得不少学生养成了错误的体育价值观,把体育锻炼当做个人进入好学校或者赚钱、发家致富的途径,而忽视了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上的本质功能,部分学校对于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认识也存在偏差,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生养成不良的体育观念和价值观,因此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应着重从加快体育教育者体育观念的普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充分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价值观的普及和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实际的体育学习过程中纠正错误的体育价值观念,养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二) 使学生养成自觉的自我锻炼的习惯。大量教育实验证明,经常进行自觉的体育锻炼的人,在心理素质、个性、敏捷性等方面的水平要远高于那些不进行日常体育锻炼的个人,养成自觉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大围墙之内,还应通过积极走出学校围墙的 “桎梏”,在日常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着力使学生养成自觉的体育锻炼和意识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应具有鲜明的滞后性和延时性,以影响学生的终身健康为重要目标。教师可以在日常体育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通过名人、模范人物的事例等措施,激发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意识,改革体育教育模式,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其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发展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爱好和专长。学生体育爱好的形成和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体育专长,是学生独立个性的典型表现之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并不一定要求他们发展一定的体育特长,而是要着力他们对于某些体育项目的深切的爱好和兴趣,使之成为陪伴学生一生的爱好,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生活和工作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发现具有某一运动天赋的学生,在形成爱好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体育专长,为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培养一部分学生的体育专长,对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全面健身运动等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的开展也大有裨益,衡量现代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体育爱好和兴趣,成为有效推进和普及体育运动的中坚力量,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应有职责,学校体育教育要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应有的担当,发挥积极作用。

 

三、 总结

 

总之,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及内在价值的是方面的,学校体育教育要从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的高度去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卓有成效地通过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特长等方面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配合好学校德育、智育、美育以及综合实践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目的。

篇6

【关键词】运动训练;高校教学;创新方向

一、运动训练原则的概述

所谓运动训练原则,就是督促学生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进行的运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针对运动训练而提出的指导规范,让学生在训练活动中思考完善操作内容的流程。通过其原则的有效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科学的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应用于普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合理分析学生竞技能力,以及相应提高的变化规律的统计,以便于在运动训练上进行合理的安排,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以及精神面貌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三项运动训练原则

通过多年竞技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前人总结出了三项原则,即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三项原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从而最终形成有效的训练目的。

(一) 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

专项体育运动的训练,应当以保障运动效果没目的,从实际出发在训练中提升运动者专业技术和身体运动能力。而一般训练中,应当遵循人体基本运动素质的规律,适当开展体能训练,在不确定主体运动目标的情况下,以提升基本体能为训练目的。那么专项训练注重训练目标,而一般训练注重基本体能。

(二) 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竞技体育运动的需求为目的的运动原则,是需要根据具体竞技项目进行区分,从而明确运动训练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而区别对待是指根据不同运动者的运动能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竞技体育的要求相适应,就是在运动中以个人特点进行区分。例如大球篮球运动中,可以将身材很高的运动员培养为中锋,而身材矮小但身体灵活性较好的人培养为小前锋,控球能力优秀思维能力强的运动员可以发展为组织后卫。

(三)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

健康保障是指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客观体能规律,进行合理训练,如果超长时间、或者超强负荷、以及超量运动,都会引起运动疲劳,从而导致人体健康指标下降,不利于长期运动训练的整体规划。以健康为根本的理念中,进行导向激励的训练原则是指,人体体能尚未完全发挥实际能力,但本人意志薄弱已经主观臆断无法完成该项训练时,教练员应当给予相应的激励过程,以便于训练者能够在接近心理防线的基础上超长发挥身体潜能。

三、基于运动训练原则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方向

(一)基于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根据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原则,高校在开展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专业运动员培养过程,与一般大学生运动训练的计划差别。对于专业运动员所从事的体育项目,要进行分门别类的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科目,从而提升运动员在所属体育领域内的运动素质提升。例如,体操运动员可以适当开展瑜伽训练,通过瑜伽训练的内容,强化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肢体平衡感、常规项目上的体能耐力、以及应用身体为单位的力量提升等。而对于非专项训练的学生则应当适量降低运动训练的目标,从体能训练为基础的训练科目上进行选择,包括蹲起、俯卧撑、仰卧起坐、有氧训练等。那么进行以不同训练目标为基础的训练计划,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科目训练,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善训练计划,从而形成整体提升的教学计划。那么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创新的主要方向。

(二)基于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区别对待学生的差异化,所以在体育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很高的教学效果。那么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当依据竞技需要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游泳运动项目的训练上,身体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开展花样游泳的训练科目。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相应进行短程自由泳的训练。而耐力体能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进行时段长的耐力游泳训练,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可以进行铁人三项的训练。那么从学生个人身体素质出发,根据身体能力的基本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够让学上在普遍的训练科目上能够统一提高。从而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出优秀的运动人才。

(三) 基于健康保障与导向激励训练原则的体育教学创新

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应当遵循健康原则,哪怕是最基本的田径训练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那么在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体能变化,在发现有运动疲劳出现的情况下及时作出训练计划的调整,从力量或者时间上进行缩减,避免学生由于训练过量而产生身体不适,影响最为根本的健康问题。在长跑运动中尤为突出明显,很多学生在万米之后体能极度下降,但根本身体素质能够坚持剩余赛段。那么依据这样的运动训练原则,高校也可以适当放宽对于体育教师课程内容的控制,可以尤体育教师依据学生身体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训练。那么将实际教学权力还给体育教师,就是体育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创新方向。

作者简介:

杨江林(1982-),男,民族:汉族,籍贯:云南丽江,学历:大学本科,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白曼利(1981-),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咸阳,学历:研究生,专业:体育教育,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一、学生缺乏经常有效的体育锻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够

目前学校对学校体育的理念仍然仅仅停留在体育课上,对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均未引起高度重视,这是导致现行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观念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对学校体育缺乏科学认识,认为学校体育就是体育课,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与己无关。

3、体育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每周两节体育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体育课是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一个体育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几十个学生的锻炼需求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仅仅能传授锻炼的方法和手段,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锻炼。

4、重智轻体现象严重

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形式不容乐观,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学生及家长重智轻体的思想更加严重,淡化了以体育促健康的价值观念,导致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下降。

二、 学校体育锻炼方针和措施因素的影响

1、欠缺科学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

体育课教师往往会教育学生达标通过的重要性,也会让学生课堂内有点活动,如打打篮球、排球和羽毛球等,但却始终忘记对学生进行科学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

2、忽视身体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

身体素质教育是指传授和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教育意识和身体素质教育能力的教、学、练相统一的过程,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身体素质教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发展运动能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强调将身体锻炼看做是一个有自身规律、内容、方法体系的过程。

3、学校的运动场地不够健全,运动设施不够完善

(1)、学校的运动场地、体育运动器材太少

(2)、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不够

三、对策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整体性 思考

1、前言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不等。根据系统“要素—结构一功能”基本理论,不同观点指导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本文试图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出发,通过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及其过程,客观地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并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就如何实现体育教学整体效应进行讨论。

2、增强体育意识,确立体育课的重要位置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实现的基本事实,教学与学校教育并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始终与其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显然是无可非议的。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性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它必须依照并达到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与健康锻炼标准》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有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它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排名,小学第三、中学第四,乃至大专院校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它还是唯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都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和由此必将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并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性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学校教育中一个方面的目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就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既是师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从事劳动和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一种权利。因而,理当端正态度,确立体育课的重要位置。

3、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部门上并无统一定论。就体育本身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与健康锻炼标准》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与健康锻炼标准》、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报、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与健康锻炼标准》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如此控制往复,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从体育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鉴于上述认识和理解,考察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相关因素,凡是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不难发现,它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对此,国内习称教学的“四大要素”,早已形成共识。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又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事关效度,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水准。若再从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显然,评估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即言之,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没有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体育馆里经常几个班挤满一堂同时上课,被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班级受“文化至上,升学第一”影响严重,体育课上学生要动不动,伯出汗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有的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定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至此,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集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们的性质与职能似可分别概括如下:

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要随时分析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并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思考,围绕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作出决策、制订具体目标计划,安排学习条件,提供教学信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传输手段方法,评估体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地领导执掌体育教学过程,协调各种关系,不时了解、激励、教导、指引和影响学生,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转贴于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等公民意识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谁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是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执行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媒介手段,凡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多媒体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评析,即指评价与分析,包括总结性评析和形式性评析。前者以作出总结为目标,关心教学实施的结果;而后者则以为教学实施过程提出改进意见为目标,关心的是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计划调节。通过评析,揭示体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程度,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便于作出鉴定、区分等级、预言其未来发展;又为有关教学策略、手段方法提供效能资料,以指导调整具体教学目标计划、实施手段方法以及评析过程本身,确保体育教学沿着目标方向发展。环境,凡指为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的背景。包括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风气或社会环境、学生集体环境、师生群体环境、教师集体环境以及具体的课堂环境,其主要表现为对待体育及其教学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集体的价值标准,集体内部的交往,外部联系以及有关物质条件特点等。无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可以由教师操纵的,它支撑着整个过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结果。

4、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前已述及,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至少受到六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制约,这些因素又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且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目标的变化发展,又会要求各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揭示驾驭体育教学过程至少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其一,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常抓不懈。对此,我以为不无道理。这是因为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具体操作者,对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负全面责任,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其二,从宏观上看,就要树立整体观点,提高整体效应。这因为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且几十年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尽管广大体育教师不辞辛劳地工作,可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仍然很不理想,显示原因决非单方面的。据1999年9月至2003年8月实地考察苏北盐城、淮安,连云港和苏南的镇江、南京、常州等28所中学后发现,其中只有17所中学有环形田径场,而6校田径场上仅有一个沙坑;只有5校(8.6%)能基本保证雨天上体育实践课;95%以上体育教师感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数量不足而不方便组织体育教学;初三、高三毕业班停上或少上体育课学校比例分别为69%和89%;教材使用比例,田径、篮球占89.11%,武术2.91%,韵律体操舞蹈0.57%,器械体操0.98%,典型学校的体育课经常是“教师发球,学生自由”,观察58节体育课,69.83%属于“放羊”,课上学生练习密度很小,初中19,86 %—25.2%、高中17.6%—27.3%;专项练习密度更小,如跳远5.55%—7.4%、跨栏5.2 %—6.9%、投篮4.2%—7.9%,学校课外体育活动,10校占17.2%无法开展,70.6%学校经常只有少数学生活动,业余训练绝大部分是田径,78 .9%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只对代表队训练和比赛感兴趣。观察大专院校体育课21节(42学时),教学内容上二项基本教材16节,一项基本教材的2节;课上教师讲述教材对学生身心作用者4节(占23.2%);运用评估指导学生、刺激其积极性者7节,占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教师只重技术技能教学,而不能同时兼顾教育、教养双重任务。且所实地考察的大学和中学的79节体育课,仅23节(占29%)是在单独教学环境中进行,甚至有2—4个班挤在相邻场地或挤满一堂,在彼此干扰情况下进行教学。这些现象进一步揭示当前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确存在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不少薄弱因素和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根据系统原理和效益原则,首先要下决心改善薄弱因素,使各因素同步发展,并逐步完善各项功能指标体系,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因为只有个体功能指标好,其整体功能指标也才可能同样好。进而言之,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又并非各相关因素功能简单相加,也不是无原则和无节制的追求某个单因素的突出才可以获得的。例如,教育者好,而“英雄无用武之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好,全部竞技化、标准化,而学生不愿投入或投入不积极,或根本不适应班级授课需要;学生积极性高或班主任不支持或学校不予重视或根本不创造环境、条件等,都不会产生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必须在追求各因素同步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其协同配合,优化其组合结构,使之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各自功能,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集体矢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总之,由于认识上、操作上的原因,各因素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存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各因素间的有机结合上,尚待研究的问题也许更多。但为了从根本上全面大幅度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加速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对其相关因素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实乃当务之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