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9 10:40: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二生物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如何评价学生,评价表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布置探究任务时发放课堂过程评价表,保证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情感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2.学习问题源自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自己最关注的问题,学生们竭尽全力,查阅资料,讨教父母,寻找直观材料(好几个学生带来了有典型病症的CT片),很好地挖掘了阅览室、网络、学生个人潜能及家庭资源。
3.活动精加工,深挖掘。本节以学生活动贯穿首尾。活动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让我看看你的脸”,从语言设计上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解剖、观察大脑后及时组织总结,使大脑的形态结构特点深深地烙在学生脑海中。学生汇报各主题研讨学习时,课堂气氛民主,允许学生随时提问,给时间让学生交流,激起思维碰撞,将活动成果感悟、内化,保证了学生知识、能力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所以上完本节内容后,学生都可以底气十足地回答“我学到了什么”。
一、 利用引言,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兴趣。
在苏科版初二物理中,不少教师忽略了引言,直接进入声现象的教学,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时机。引言中的实验不同于后面,对于理论解释的要求很低,课堂上可以不给出最后的结论,只要求学生有非常仔细的观察能力,能够根据现象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并用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家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力争把每一个实验都展现在学生面前,用一些新颖、简单、方便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激发兴趣。
学生在引言中快乐地进入了物理的殿堂,接下来就要求教师设计好每一堂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奋、惊奇、疑惑中进入每一块知识领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电阻”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抓住实验,动手动脑,培养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知识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
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事实上,物理教师都知道,每当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每一位同学都在伸长脖子全神惯注,后面的同学甚至还会站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从而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
四、 激励诱导,享受成功,维持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在心理上对一件事物的兴趣和持续时间比较有限,造成他们在学习上常常表现出急躁、耐性差、情绪易波动。学习顺心时,兴趣足,成绩上升,而学习上遇到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时,只求一知半解,失去信心,成绩下降。物理启蒙教学的成败与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而兴趣又与成绩紧密联系。往往第一次成绩不好,就会感到物理难学,导致兴趣下降。因此,教师在启蒙教学的第一节课时,就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一、任务前:吃透学生,精制导学方案
小学英语任务驱动教学并非传统式的硬性教学组织形式,而是在科学分析学生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英语课标和英语教材的要求,进行任务分解和划分,为学生制定一个细致的导学案。小学是学生接触英语学习的初期,每一堂课都有新生的知识,每一个环节都有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在吃透学生,进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角色定位,才能制定出合乎学生发展的具体教学目标,也才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任务达成最大限度的匹配度,尽情焕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力。
例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 Public signs(The first period)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刚性依从教材编排顺序进行班级全体教学,课堂上只有一致的任务和目标,学生只能随从教师反复操练“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 you shouldn’t……”这个主要教学任务句型,而mean、danger等新教单词在盲目讲解和灌输后,都将其留置课后作业抄写中。这种整体性的任务编排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关照,容易忽视“边缘学生”的良性发展。因此,教师应当科学分析学生间的发展差异,对 Public signs 这一课进行任务重组和编排,将mean、 should、litter、cycle、a sign、keep off等单词编入导学案,细化为一个个引导学生学习的小任务,而对于句型“What does it meam? ”和“It means you shouldn’t……”的教学,则应定位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任务渗透在导学案的始终,并将教学目标和任务分为一级、二级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任务中:指导学生,架设成功桥梁
对小学英语教学任务进行科学的分化和重组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关键,而任务的实施却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小学英语不像语文能够将大部分教学任务供学生自主学习,那种由字母组成的抽象的语言,如果缺乏教师指导,只会陷入学习的困境,因此,在精制一份包含各级任务和目标的导学案后,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拼读和运用单词和词组,并学会查阅英文字典,随时指引和监控学生的任务实践过程,为学生成功完成任务架设桥梁。另外,教师除了确保整体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外,应当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英语学困生和表现一般学生的任务分配和达成上。
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6A Unit 3 It was there (The first period)时,本课的核心任务和目标(一级任务)是让学生基本了解一般过去时的结构及其用法,二级任务是引导学生“四会”Where’s your ……?、 It isn’t there now、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 They’re next to/in front of/on/in/between the ….等句型,三级任务是掌握was、a moment ago等词汇……因此,教师应当严格按照此导学案进行教学指导,多维运用情境教学、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和情感教学等教学方式来辅助任务的完成,并始终在教学中扮演主导性角色,对不同的学生怀抱不同层级的任务要求,以赏识之心关照学困生的成长和进步。
三、任务后:评价学生,践行激励机制
没有评价,没有激励,就算不上真正的任务驱动教学。小学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时刻紧跟教学计划安排,按时按量按质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否则将会出现学习的断层,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度和兴趣。而连续性的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刺激和诱因来激发内驱,则容易导致英语学习的倦怠。因此,小学英语任务驱动教学必须做好评价和激励的工作,包括对教师任务编排和实施方法等教学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激励性评价。
本人本学期担任初二年1-6班生物科教学工作,兼任初二年段年段长。能认真做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方面
1、注重组织教学工作,重视师生互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提高
组织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二年学生的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两极分化开始,独立意识增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是人一生中的关键转折时期。针对这种情况,我能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灵活运用软硬兼施、赏识教育等策略,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针对义务教育各班均有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实际,能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抓好优等生的培优和后进生的扶差工作,做到有跟踪有反馈,使优生更优,差生不差,以此来促进中等生的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所任教的班级在晋江市、校级统考中,无论是A率、C率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2、踊跃参加继续教育、教学研究、校优质课公开教学活动和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做好同伴互助工作
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参加晋江市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研修班网上培训,建立网上博客,进行理论研修课程的学习、讨论交流、撰写成长博客以及提交课程作业等,并通过考核评定为“合格”。作为晋江市生物校际组成员、晋江市课改实验中学生物科学科指导组成员,能积极作好学科指导和教学研究工作。撰写教学论文《浅议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发表在《泉州教研通讯》2007年第17期(生物版)。2007年11月6日第3节提供C=4实验课《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参加校优质课公开教学活动,得到同行的肯定。2007年12月还被评为2007年度“晋江市教坛新秀”。在2007年12月校第六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叶脉书签制作”比赛中指导学生获奖,其中二等奖3名、三等奖2名。认真做好传帮带,指导蔡金聪等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年段长工作方面
1、树立“我的课堂我负责”的理念,打造团结协作的年段教师队伍,构建和谐年段
营造良好的学风,离不开良好的教风作表率。年段从初一年开始,就要求全体教师要珍惜缘份,树立“我的课堂我负责”的理念,再由年段长协调班主任,班主任协调科任老师,形成合力,抓好年段的各项工作。相对于其他年段而言,初二年是学生较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时期,管理难度较大。一学期来,年段工作虽不是风平浪静,但遇事均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及时处理。针对本段年轻教师多这一特点,努力引导他们在做中学,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历练中不断成长,年段教师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本段教师团队还在校庆祝2007年第23个教师节登山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2、树立“有进步就是成功”的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防止溜生
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以鼓励为主。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不但表扬年段前列的同学,还特别注意表扬年段学习进步前列的同学。对于家庭情况较差,可能辍学的学生,能及时协同班主任深入学生家庭,了解情况,本学期至今已成功动员溜生3人返校。目前年段的巩生率仍位居学校前列。
3、坚持年段周集会制度,违纪学生思想汇报制度等,积极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促使年段风正气顺
通过年段每周五的周集会制度,每周五前违纪学生思想汇报制度等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 随着学校“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敬廉崇洁的风气在本段已逐步形成。在校纪念“一二.九”运动暨“廉洁文化进校园”歌咏比赛中,C=2、C=6、C=1分别荣获第3、5、7名的好成绩。全段师生还积极参加校“廉洁文化进校园”宣传栏的作品征集和事迹材料的提供,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分子,如不计报酬经常主动给学生补课的李一萍老师等师生典型。
4、确定初二年阶段重点:生地两科,先达双A;基础三科,要比总分。引导学生往既定的目标前进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指出: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我国的新技术革命,与人类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学方法,为他们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化学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从学科大纲的直观解释上看,生物学和化学都提到和工业、农业、科学、生活、生产等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从教学目的上看,均有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验能力等相同点;尤其在思想情感方面,更有培养热爱自然、环保、勇于探索、有科学精神等方面高度的相似和联系。
二、知识内容上的联系
比较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发现化学中的每一章几乎都涉及到了化学内容,相同之处还有一些基本用语、实验操作、探究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的“物质变化和性质”与生物学的“消化和吸收”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等相联系;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空气”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相联系;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妙中的“分子和原子”与生物学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相联系;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的“爱护水资源”与生物学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及“节水农业”等相联系;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与生物学的“碳氧平衡”、“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等相联系;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与生物学的“光合作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等相联系;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和生物学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相联系;第九单元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生物学的“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相联系;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与生物学的“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相联系;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中的“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与生物学的“人体的营养”及“健康地生活”等相联系;除章节内容外,还有“走进实验室”的共同要求及科学探究的方法等。
三、课程编排上的联系
化学与生物学的知识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仔细分析,生物在初一、初二开设,化学在初三开设,是有科学意义的。目前深圳市初中生物学课程安排在初一、初二年级两学年开设,每周2课时,初二下学期进行深圳市生物会考结业考试,考生成绩不直接计入总分,但作为中考录取参考分数;化学课程安排在初三一年,每周4课时,作为中考学科以总分40分计入中考成绩。相对于生物课程而言,化学教学进度快、教学任务重,生物学的学习对初中化学具有铺垫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生物和化学的教学安排,尤其是已完成学习的生物知识如何能应用到初三的化学教学中,更是值得分析、思考和探究。既然生物与化学不分家,那么无论生物与化学教师单独备课授课,还是生化教研组集体备课,针对生物与化学中的具体内容及相互联系,应在适当时机下做好“加减法”,加强对学科间的整合。生物老师在初一、初二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提前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化学、感知化学的兴趣,针对化学里重复出现的生物学知识可以适时重复;化学老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全局意识,综合备课,针对不同初一、初二生物学里学过相关化学内容要要善于利用、做好衔接,生物学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轻略带过,重点强调知识上的不同之处,这样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生物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致相同的实验室布局,相同的学生安全守则等;(2)实验前的准备、试验后的仪器及剩余药品、废弃物品的处置;(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步骤要求;(4)常规仪器破损后的处理、发生实验伤害后的应急处理等。
2.知识内容存在联系的应用实例。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题,是学习化学的开始,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经常出现的考题就有:(中考真题)以下属于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C.馒头变质发霉D.冰块从冰箱拿出后融化本题中的ABC选项都属于初一初二生物学里涉及到的知识,考察的是化学变化的概念理解,教师在准备这学时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将这节课与生物学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导入案例如下: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但是在学习化学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生物知识。(利用“化学课复习生物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问谁可以告诉我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哪些物质?又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消耗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有机物和氧气。师:很好,看来初一的生物知识大家都掌握得很好。那再请问:二氧化碳和水与有机物和氧气是相同物质吗?生:是……不是……可能是……师:很好,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大家再思考思考,我们呼吸需要氧气,那我们能否用二氧化碳或者水来替代氧气呢?生:不能,没有氧气,只呼吸二氧化碳,我们会死的……师:嗯,很好,大家现在就知道氧气的重要性了,我们以后学习氧气的时候,就得认真了。那我们是不是由此可以证明: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呢?……(学生讨论)师:是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及水是不同的物质,我告诉大家,因为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氧气和有机物,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某些物质生成了另外的、不同的、新的物质,在化学中,这样的变化就叫化学变化……本课时就顺利地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学知识顺利过渡到了化学学科的学习,并且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联系,还复习了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当然,在“化学变化”的讲解中,我们还可以联系生物学学习过的呼吸作用、食物消化吸收、腐烂分解、发霉变质等同样属于化学变化,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概念的诠释,既通俗易懂,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青蓝工程建设计划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一、确定新教师的成才目标、给任务、压担子
为使新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风尚,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对每一位新教师给予关怀、寄予希望,给任务、压担子,要求新教师虚心好学、勤奋钻研,迅速成才。目标:一年熟悉教学,二年胜任教学,三年出成果。
二、选派骨干教师担任新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
1、教育教学指导:
新教师 指导教师(学校发聘书,聘期三年)
丁晓春(政治) 尹建文 中学高级教师 副校长
李云波(政治) 邱晓波 中学一级教师 初中政治备课组长
徐 静(语文)
朱 莉 中学二级教师 初一语文备课组长
吴燕玉(语文)
陆巧娣 中学一级教师 高一语文备课组长
唐儒洁(数学)
顾德刚 中学一级教师
邵俊阳(生物)
陈京疆 中学高级教师 教科室主任
章 杨(历史)
王建仁 中学高级教师 教务处主任
韩 健(英语)
恽亚娟 中学一级教师 英语教研组长
朱爱卿(生物)
陈京疆 中学高级教师 教科室主任
钱雪英(英语)
周彩丽 中学二级教师 初一英语备课组长
吴 阳(数学)
黄燕钧 中学一级教师 初一年级组长
吴 芬(数学)
顾德刚 中学一级教师
濮小军(语文)
陈 洁 中学二级教师 初二语文备课组长
鲁 菊(生物)
章 吉 中学二级教师 高三生物备课组长
张 晔(生物)
章 吉 中学二级教师 高三生物备课组长
周文伟(物理)
王欣言 中学一级教师 教务处副主任
杜 宁(历史)
殷静玉 中学一级教师 历史教研组长
史丽萍(地理)
时常武 中学高级教师 地理教研组长
史可卫(化学)
吴柯军 中学二级教师 高一化学备课组长
2、班级管理指导
新教师班主任
指导班主任
丁晓春 高一⑺
张同江
李云波 初一⑷
朱 莉
徐 静 初一⑸
朱 莉
吴燕玉 高一⑶
徐德友
唐儒洁 高一⑸
冯双松
邵俊阳 高二⑺
孙 晔
章 杨 高一⑴
陈利民
韩 健 初三⑴
恽亚娟
朱爱卿 高二⑶
尹庆丰
钱雪英 初一⑶
黄燕钧
吴 阳 初一⑹
黄燕钧
吴 芬 高一⑻
时常武
濮小军 初二⑶
王小峰
鲁 菊 初一⑴
朱 莉
张 晔 初一⑵
黄燕钧
周文伟 初二⑷
沈 敏
杜 宁 高一⑹
吴柯军
史丽萍 初二⑴
陈 洁
史可卫 高一⑷
周 征
三、建立新教师的定期汇报制度和对新教师的定期考核制度
要求新教师每周听指导老师(或同年级老师)的课不得少于2节;每周交备课笔记给指导老师检查;每二个月向指导老师作一次思想、业务方面的书面汇报;每学期上校级汇报课1次。
要求指导老师全面关心新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经常指导新教师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每周至少听新教师1节课;每学期期终向学校书面汇报新教师的思想、工作情况。
四、经常组织新教师学理论、讲业务、谈管理
定期组织新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让新教师上岗就能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讲《常州市中学学科常规》,规范新教师的备课、上课和作业批改。谈班级管理、课堂管理,让新教师学会管理、管好学生。
关键词: 直观教学 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 初中生物教学
我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一个年头。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从一名“在校学生”逐渐转变为一名“在职教师”,顺利地完成了初二生物的教学任务,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做了一定的课后反思工作。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年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关于直观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一定的教学内容作用于学生,使其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活动。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将新的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经过重组,建构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识直观”是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直观教学也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1]可见,直观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并接受新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其抽象逻辑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能否在课堂上运用好“直观性原则”,将显著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直观教学的方式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2—3]。实物直观是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获得的感性认识与实际事物联系密切,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是,实物直观往往很难直接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学习者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模象直观能够很好地避免实物直观存在的这个问题。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对事物的模拟形象(即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拟形象并非事物的原始面貌,而是经过一定加工后的事物面貌,能够鲜明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忽略其非本质属性,使得原本比较“朦胧”的事物变得清晰而易于接受。初中生物课程学习的是生命世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要求学生既能掌握生物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又能对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处理好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关系,只有将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相结合,才能较好地使学生掌握生物规律的普遍性和生命世界的多样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在初中生物相关章节教学中的结合运用。
图1 心脏结构示意图
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哺乳动物心脏的结构及出入心脏的血管和血流的情况。这个内容对于理解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十分重要,但知识比较抽象,初学时不易准确掌握。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运用模象直观法,将比较复杂的心脏及其周边血管的结构简化为一幅平面图(如左图所示),图中可以清晰地表示出心脏及周边血管的主要结构特点:左右心不相通,心房与同侧心室相通,血液在瓣膜的控制下由心房单向流入同侧心室。对于出入心脏的血管,可用红粉笔画出动脉血管,用蓝粉笔画出静脉血管,而用红色箭头和蓝色箭头分别表示血管中血液的性质(动脉血液还是静脉血液)及血流的方向。结合这张平面图,进行全身血液循环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这一相对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心脏及其周边血管的主要结构要点,又能顺利完成“肺动脉中流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脉血”这一难点的突破。但是,平面图毕竟只是对心脏具体结构的一种简化和抽象,没有哪个真实的心脏是像平面图上画的那样的。当学生通过模象直观认识了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后,教师应通过实物直观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心脏结构。例如观察和解剖猪的心脏。若条件不允许,则可以让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模型。只有将模象与实物相结合,才能真正完善学生对心脏结构的认识。
又如,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第21章,涉及有关遗传规律的内容。尽管初中阶段涉及的遗传规律比较简单,但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而言,仍然比较抽象,特别是初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尚未学习有关概率的知识,因此对于遗传概率的计算尤其显得不知如何下手。因此,笔者在进行有关遗传规律的教学时,采取了一些简单的直观教学手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就地取材,用红绿两支粉笔,分别代表成对存在的等位基因。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既可以模拟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存在的等位基因彼此分开,又可以模拟受精之后基因发生重组的所有可能,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模拟遗传概率的简单计算。这样的直观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的彼此分离,以及受精时带有不同等位基因的配子自由组合这一抽象问题具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关遗传概率的计算。类似的直观教学方法还可以运用于“人类性别决定”的教学,使学生对性别决定的实质有比较直观而准确的认识。
初中生物课程中有一些内容,不太容易甚至根本不可能运用“实物直观”进行教学,例如有关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的内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是生物学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内容无法通过直接的观察、再现来进行直观教学,因此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当重视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做过的重要实验,例如巴斯德鹅颈管实验、米勒实验等,以及探究生物进化历程时发现的重要进化证据,如重要的化石等。将这些重要的实验或证据以图片、视频等模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掌握这些知识。
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课都是由教师来上的,因此,教师言语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正如一部好书,不仅需要知识丰富,论证严密,更需要通俗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在于教师在课堂上讲了多少内容,更在于学生在一节课里接受了多少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用直观、易于接受的而又不失科学、严谨的语言进行教学。“言语直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思考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重难点,还要思考如何用生动、直观的语言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更认真、细致,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呈现生动、直观、易于接受的教学过程。
以上便是我对直观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一、探究学习的目标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科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所谓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习者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必须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领悟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但长期以来,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究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从中得到启发:在初一“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一课的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只介绍恐龙灭绝的1个原因),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他们按照已知的知识,提出多种与教材不同的观点:如“小行星撞击说”、“放屁说”、“恐龙蛋被盗说”等,要求他们自主探究已知的知识,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还有的学生自由探究恐龙的发现、恐龙的生活环境、恐龙的繁盛等知识,学生通过上网、剪报、查资料等方式得到的观点,远远进步于教材的改编,往往是生物学最新的动态。而且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主动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一方面提高了电脑操作水平,另一方面真正形成了对知识主动探究的内驱力,也形成了自己的开放性思维,有效防止了“公式化”的思维模式。
由此可见,探究学习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总之,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探究活动的要素
学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探究包括一系列活动,如他们需要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需要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对假设的逻辑含义进行推断;需要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实施调查或实验过程;需要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运用逻辑和证据作出答案或解释;需要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的各种科学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对各种不同的评价作出客观的反应等。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全部教学活动都包含有探究要素的,即使教学程序中有问题、假设等环节,如果学生面对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或者教师代替学生做出假设,或者出现重视探究结论而轻视探究过程的倾向,那么这些活动就不再属于探究的范畴。那么,探究活动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呢?
在初二生物“骨”的教学中,我运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组织了一节“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实验教学活动。实验开始时,让学生通过触摸、弯曲鲤鱼的肋骨,感知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从而产生疑惑(发现问题)――骨为什么具有硬度和弹性呢?进而提示学生任何物质的特性都与其组成成分或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由此诱导学生通过联想将上述疑惑转问成疑问,即骨的硬度和弹性是否与其成分有关,从而启发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初一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因此,我稍加点拨,学生就作出“骨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假设。事实上,学生做出上述假设不是依据他们已有的理性认识,他们还利用了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如骨粉中含有钙质(无机物),骨可以熬出骨胶(有机物)等。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设计出鉴定骨成分的实验方案。首先,让学生回忆鉴别种子含有无机物时曾经使用燃烧法,显然,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来鉴定骨是否含有无机物。然后,自己做一个简单的化学演示实验,将些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钙盐溶解在稀盐酸的液体中,同时产生出气泡。这个演示实验的结果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实验结果?”最后,提醒学生讨论是否有必要设置对照处理。当师生对实验方案取得共识后,教师呈示下列表格式实验指导,让每个小组的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和鉴别操作活动,并记载相应的实验观察现象和鉴别操作结果。
完成上述的实验过程,学生比较容易取得一致的实验结果,通过分析也不难得出相同的实验结论,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质疑:“怎样检验实验结论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反思和小组讨论活动,又会提出各种检验实验结论的新的探究方案。例如将实验Ⅰ的处理材料置于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用酒精灯烧稀盐酸处理过的鱼骨等。一旦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操作,证实他们的检验方案成立,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成就感。
从上述的探究学习过程看出,探究是以活动为载体或渠道的,但探究与活动又有所区别。探究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通常源于亲身经历的事物中,是从其动机和好奇心中产生的。学生不仅要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而且要依据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完成相应的各种操作,并要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探究学习行为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样,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就包含有疑惑、自主意识、方法论和反思4种基本要素。活动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内部操作,其含义是“对这些现象所采取的行动,而不是这些对象本身”。
三、探究学习的模式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以及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学习必须具备“实践性”、“综合性”、“社会性”这一特征。
1.综合探究。初二物理介绍了有关“浮力”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深度虽挖掘得比较详尽,如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应用等,但是知识的扩展面不足,并且内容单调枯操。在初二物理课的基础上增加了一节“鱼鳔生理作用”的研究课,将物理知识和生物学充分综合,利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做到科目互补,交叉渗透,使学生理解自然科学的全貌。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多种学科,使得新课程呼唤“综合探究”的问世。
2.调查探究。“生物武器”已成为人们谈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利用初二“传染病”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调查生物武器的发展、历史、种类、防护及炭疽、天花、鼠疫等传染病,学生通过大量的数据,上网下载的逼真图片,众多的历史资料,探究出生物武器的全貌。不仅如此,“传染病”――课的教学还增添了“认识乙肝”的社会活动:①组织部分学生调查医院传染病科,与医生、部分乙肝患者交谈;②学生写出控制乙肝蔓延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方案;③正确对待乙肝病毒携带者;④学生在居住区利用黑板报宣传乙肝医学常识。通过调查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下去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最终使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社会为中心的“大课堂”的教学。
3.实验探究。在教初一“鲫鱼”一课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设计“鱼鳔生理作用”的探究实验: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鲫鱼鱼鳔的气体,观察鱼的沉浮,学生得到的设计是:选用身长在110―160mm,体高在50―55mm,插针位置第5侧线鳞(前室)、第11侧线鳞(后室)的鲫鱼为最佳实验材料,抽出鲫鱼鱼鳔的气体,鲫鱼迅速沉入水底。本实验证明了:鱼鳔是通过其内气体体积的改变来调节鱼的沉浮。学生在实验中互相配合,失败后互相鼓励,重新插针选位,耐心测量,反复设计新的实验程序,培养了创新新意识,体现了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在以上探究学习的尝试中,结合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摸索出了“激发兴趣启发质疑探究奥秘(综合/调查/实验)联系实际”的探究学习模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通过知识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在“悟”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而且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渗透科学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合作的品质,最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探究学习的评价
探究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是探究成果的大小,研究水平的高低,而是注重探究的过程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及整理资料,学会整理反馈信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探究,注意使用激励性语言,即使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评价标准上,体现开放性,不求结论的标准化、唯一化,激励学生标新立异,有所创新。总之,探究学习的评价应坚持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的方式,辅之以结果评价和教师与专家的评价。
五、探究模式的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