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10:52: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人文底蕴,对于缺乏经验和情感薄弱的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大多依赖于教师进行传递。因此,语文教师对教材中人文精神挖掘的程度以及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对初中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若教师有着极高的人文素养则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将人文感悟和情感内化为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能促进课堂的有效进行,知识得以高效的传递。
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一,人格修养,语文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学生的喜爱,感召学生。人格修养也为教师其他素养的提高提供了肥沃土壤。教师可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来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并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应用相关书籍的案例给学生进行课文的讲解,既生动形象地传递了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学修养,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处于叛逆成长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受到学生的影响,进而产生情绪化的行为,如大声呵斥学生等,这样的行为会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所以教师应进行课堂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相互查缺补漏,减少课堂情绪化事件的发生。第三,语言修养,语言是知识的直接传播方式,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够做到准确性、生动性、逻辑性以及感染性,就能提高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学生易于接受和模仿,对学生往后的成长道路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在语文教材中挖掘思想道德元素
语文教学是建立在语文教材之上的,语文教材的编排本身就富含了大量的思想道德元素。教材中的文章基本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能够唤起初中学生内心的情感。通过对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起学生对自己生活、人生的思考。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相关的文章,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于每个初中生的生活背景、个人品格及经历都有所不同,因此,对课本中富有思想道德元素的文章的体会也会不同。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具有思想道德元素的文章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教师除了教会学生认识新的字词以及学会用口头描述事物外,还可挖掘课文中的思想道德元素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维护着地球的平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森林面临着消失,动物濒临灭绝。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强烈的带入感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培养其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可让部分学生扮演动物和植物,另一部分学生则扮演挖掘开采的人类,进行情境的演练,让学生能够有最真实的感受,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在写作中运用古文与名言警句
学生在写作时会不经意间将自身的想法与情感融入其中,所以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写作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思想道德素质。作文与做人是密不可分的,古人说“言由心生”,鲁迅先生说也曾说过“作文固然要有精热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因此,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可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我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的名言警句都蕴涵着大量的哲理,若学生能够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融入于写作当中,日积月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自然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 平等 和谐 民主 直接体验 即时信息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84-01
活动是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素质的又一中介。学科课程是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课程,活动课程式学生从学科课中获得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它超越课堂空间,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时空,对学生扩大视野,陶冶道德情操,锻炼心理品质,发展个性有着学科课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活动课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创造可能。活动课教学在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上以其实践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避免了空头说教,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活动课教学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舞台,那么如何在活动课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既得到发展,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呢?我谈几点做法:
一、创建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想
活动课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想。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你是他们当中,实实在在的一名伙伴。在《卧龙山的探秘》一课中,我与同学们一起倾听美味同学的回报。通常在学科课中,老师站着,学生坐着,学生的回答是针对老师的问话,感觉上学生的回答是说给老师听的,然后老师宣判对与否,师生之间有种距离感。活动课中坐着倾听回报,学生会觉得你和他们是平等的,你是他们的朋友、伙伴,学生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你是尊重他、理解他、信任他的。表现在课堂上无论大事、小事,如:计划的制定、调查方法和选择,回报形式的采用都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民主决策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行不行”、“可以吗”“你们认为呢”等商量的口吻。
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你举手投足的情态语态都是包含热情,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与学生一起参与研讨、交流,做到情感相融,好似温馨的家庭。如教学《少数民族风情》一课中,当歌舞组汇报完毕后,教师说:“我也会跳一段少数民族舞蹈,请你们猜猜我表演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看到老师的表演,学生异常兴奋,欢呼雀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励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师生的感情得以共同升华。
活动课中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可以在师生之间造成“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达到平等研讨,自由交流,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以学生直接体验为主,促进学生的知识、情感、行为统一协调的发展
获得知识,掌握真理,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体验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在体验和实践中,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具有创新意识。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在学科课程中通常缺乏的发展机会。在数学活动中引入实践成分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须,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须。直接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做到培养兴趣露才能,兴趣活动育才能,创造条件发展才能,使兴趣、才能、成果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直接体验中提高自身素质。如:把数学、语文、美术、劳动、英语等学科知识综合在一起的综合活动课《想一想,拼一拼》。课首让学生认识学过的各种基本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等,并自己亲手剪了若干个图形待用。接着,教师出示了两幅用这些图形拼出来的图画,让学生观赏。当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画就是用学过的图形拼成的,立刻产生了创造的欲望。面对学生的跃跃欲试的创作积极性,老师只介绍了三点应注意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拼、去做、去创。先是每人一副作品,后是每个小组集体创作一副大作品。这一动脑构思想象与动手创作结合的过程,完全体现了活动课的主体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学生以极大的兴趣进行自我实践的主体活动。
一幅幅浸透着孩子们心血、闪耀着孩子们创新的火花的鲜活的作品展示出来了,主题各异,有“养鸭专业户”、“快乐家庭”、“幸福的小学生”、“海底世界”等。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的直接体验过程中产生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三、抓住有价值的“即时信息”捕捉教育契机
1.1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过于懒散,不愿意去做一些公益活动,例如汽车站或者高铁站的青年志愿者,为灾区孩子捐赠,更不要说义务献血了。甚至有些大学生不愿意给年迈的老人或者孕妇,幼儿让座,在公共场所也不注意个人的卫生,对于一些实时消息不经思考和求证就随意,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1.2缺乏公德实践能力。多数大学生为了荣誉,学位,和奖学金,将自身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太过于计较分数的得失,对于知识的运用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却没有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浪费了教学的资源,对于发展自身也毫无益处。
2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态偏向两个方向: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导致性格孤僻,形成了思想道德的偏差。以自我为中心,家境好的自我感觉优越,与他人交往时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家境一般的就攀附家境好的,联合起来欺负家境不好的同学。另外还将自己对他人的不满情绪传递给他人,让所有人都对其产生反感。比如云南师范大学马家爵杀人一案中,正是因为所有的同学都排斥他,不尊重他,才导致他最终走向了极端。如果给予的是关心和体恤,也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惨剧。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诚信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只有小部分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有着明确的目标,所以学习更加努力,有计划,有针对性。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应付考试,作业。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屡屡出现;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去上课,逃课,对自己的学业不够重视。甚至借钱不还,缺失做人最基本的诚信。
4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问题
现代大学生做事不够稳重,细致,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就触犯了法律的边界线,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就如上文所提及的马加爵杀人案事件。忽视法律基础课。首先学校对于各个学院的法律基础课不够重视,除了法律学院的学生之外,其他学院的学生几乎没有法律课程,这也是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之一。其次,学校没有为学生选定适合他们学习的法律教材,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太过于表面,理论性太强,学生不能理解,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也就产生了上课玩手机,打游戏,甚至逃课的现象。而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不懂得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涉及法律的问题中,过分注重自身权利的保护,而忘了自己违法之后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而这一部分的大学生通常表示不满的方式就是用非法的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恶意报复,最终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另外,除开学校方面的问题,就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意听从学校的安排,不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一切阻碍其自由的人事物都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
5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建设思路与培养意义
【关键词】初中历史 思想道德 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0(b)-0143-01
我国一直是一个礼仪之邦,在长期的文化教育中一直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真正实践的内容。在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逐渐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教育相结合,重视在其他学科教育中不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初中历史教育作为我国初中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让学生客观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多年来的初中历史教育中,涉及到我国很多传统的优秀思想道德内容,也涉及到我国诸多的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历史人物,因此,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当代学生的启发作用,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我国初中历史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历史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进行论述。
1、营造良好气氛,提高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视
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素养的态度是关系到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提高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视程度,只有当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视程度比较高的时候,才能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利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提高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视。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历史人物的高尚道德情操,让学生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也对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有更加深刻地体会。比如,在讲到汉文帝的“文景之治”时,我们可以引入汉文帝至孝的故事。“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大孝子,在其二十四岁的那一年,他的母亲得了一种病,因为不能服食药物,所以这病好得非常慢。汉文帝看着自己日渐消瘦的母亲,常常泪如雨下,并且日夜守候在母亲的身边,直到母亲病愈为止,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也消瘦了不少。”在这个故事讲完以后,我们可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对自己的父母做过类似的事情?”从而引发学生们深思,以提高他们对“孝道”的认识。通过这样长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更加深刻感受到我国长期以来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提高对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视,进而在自身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2、初中历史教师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际行为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最有说服力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想将历史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那么就需要从自身做起,在学生面前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的教育。历史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增强自身的说服力才能使学生们对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更加的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高度。提高历史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措施有:首先,教师应该定期接受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内部组织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工作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教育工作综合能力。其次,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地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感悟历史人物的博大情怀和高尚情操,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最后,历史教师应该定期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使自己处于一个不断反省、不断进步的状态,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
3、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强化道德素质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很多历史人物和他们的经典事件都是宣扬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素材,也是在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可以利用历史人物的经典事件来营造教学气氛之外,还可以利用这些事件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历史人物的一些名言名句与学生分享,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所需要承担和面对的现实,让学生体会到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担当,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现在的社会情况,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客观看待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不足,认真努力完善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用历史人物的卓越表现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来鞭策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4、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培养
思想道德水平是指导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的行为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受到思想道德意识的影响。任何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识最终都要落实到行为上,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上进行教育,也要在学生的行为上进行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客观认识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思想意识的影响的,因此,要做到践行高尚的思想道德行为,就需要学生在思想上就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其次,教会学生合理利用思想道德意识的影响,在实践行动中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要学会独自分析情况,保持自己的优秀思想道德意识来指导行为,确保在实践中真正落实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1.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目标
我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需要拥有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和充实的精神生活,并在这几方面的发展取向上,既坚持全面又有所侧重,既发展特色又互不替代,以全面方式发展自己。
2.传统培养路径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路径,是培养者在实践中适应社会环境和人们特定时期思想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当这套方法适应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实践的需要时,它就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会失去说服力和感染力。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德治与德教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路径的传统方法有:(1)正面灌输。灌输是教化的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把儒家著作奉为“经”书,要求人们在道德实践中遵循。经典作家列宁最早系统深入地论述了灌输原理,1902年他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在《》中指出“: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3]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路径普遍使用的是课堂的正面灌输。(2)社会实践。儒家主张身体力行,即在道德实践中按照道德准则和规范行事,躬行笃行,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例如,孔子主张“力行近乎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荀子甚至提出“知之不若行之”的见解等。而认识论和实践观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只有经过实践内化后才能好好改造主观世界,因而大学生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将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容和要求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3)身教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认为作为国家的官吏,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我党在长期领导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一直将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也经常用到榜样教育法,发挥老师和典型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如评选学习标兵,使学习标兵发挥榜样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先进的示范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规范自身的行为。
3.传统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
社会不断发展,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在肯定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对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活动表现出不认同甚至反感的态度,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现实矛盾和困惑直指培养路径存在的问题。(1)灌输路径与接受路径非同步增长。当前高校将重点放在课堂知识的灌输上,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从受教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接受路径关注不够,灌输路径和接受路径不能同步增长,灌输路径和接受路径难以形成共鸣,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效果不佳。(2)知与行脱节。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路径必须符合人的认知发展的特点,高校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灌输给大学生,大学生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将这些教育因素有选择地转化为个体意识完成认知阶段,但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实践这些认知,没有把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知行不统一。(3)偏重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传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教育者把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灌输给大学生并促使其内化,这种显性教育虽然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但容易造成内容的程式化和培养路径的模块化,导致大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感。当前,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相比之下,网络承担着隐性教育者的角色,不仅能将思想道德素质内容蕴含在看似价值中立的信息形态中,而且能够营造出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促使大学生的知行转化。高校应当在保有传统显性教育的优势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隐性教育的培养路径,将显性和隐性培养路径统一起来。
二、网络环境下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新路径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主流是好的,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全球网络的互通有无,使得交流空间和交流内容不断扩大和延伸,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各种思想、信息都触手可及。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加上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有限,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主义的价值轨道,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以及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追求物质和个人享受,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少社会实践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创新
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根本性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形成与时展相适应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即社会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协调有序,良性发展。它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以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为基础、为条件,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思想保证
思想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人们很好地调节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是和谐个体的主体,和谐个体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个体和谐的程度,也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程度。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其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其途径
和谐社会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中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所以,要以“两课”教育为阵地,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使成为中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从而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道德现象,不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
面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现象,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它需要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改善生活、学习条件及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相结合。
(五)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单靠高校是难以顺利完成的,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美德教育能使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所以,家庭既是美德教育的摇篮,又是思想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
(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生态道德教育相结合
树型体系框架的构建
“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课题研究开发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能满足职业能力建设要求的道德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
“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遵循品德结构知、情、意、行等四个方面的教育规律,引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为主题的道德认识(知),以心理健康调适、为人处事道理为主题的道德情感(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道德意志(意),以职业行为素养为主题的道德行为(行)等六方面内容,理实结合、实训内化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经研究发现,这六个方面的体系内容的结构关系犹如一棵树的六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支撑、相互促进生长。因此,把这六个部分的集合组成称之为“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树根,引导学生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吸收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他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比树干,传送养分的同时还支撑着整棵树的成长,旨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现代企业文化”就像树枝,既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从中汲取养分,又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不同的枝干也还代表着不同的企业,从企业共性文化的角度丰富着德育教育内容,并通过融合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尽早认识、接受、内化现代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认同感。
“为人处事道理”是树叶,以显性教育的方式,归纳总结出做人做事的准则,既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惑,又激励学生“做好人,做成事”。
“心理健康调适”就像树茎,是树叶里隐而不露的部分,属于学生的内在需要,要在教育和培养学生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并能适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为“叶”输送养分,同时又接受“叶”的光合作用所形成的营养。
“职业行为素养”好比树果,这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成果,更是用人单位衡量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的标准、认可的关键目标。
“树型”体系实践探索
2009年,调整后的扬州技师学院领导班子把研究职技类院校构建什么样的德育模式、采取什么样的德育方式提上了议事日程。2010年7月初,学院成立了“树型”思想德育课题研究攻关小组,并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六个子课题组。目前,“树型”体系已形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实训内化的近100万字的校本学材、教材成果。
在研究的基础上,学院大力实施课改试点,尝试将山东“杜郎口”教学法引用到“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课堂中。以信任学生、发动学生、培养能力为教学宗旨,以发掘潜能、自主学习、提高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侧重对学生口语表达、思维拓展、潜能发挥等方面的培养,通过群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适应现代企业对德技双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还与晶澳太阳能、潍柴动力、广菱电子等名企共同探索,侧重在弥补德育“短板”上下功夫。将“树型”德育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承载其中,使德育与技能培养融为一体,收获了“对接传统儒文化,创立潍柴(扬州)亚星职业道德‘新五常’”“对接校企双制文化,开通广菱电子融合管理‘全频道’”“对接人文情感文化,构建校企合作温情育人新机制”等多项独具特色的校企共建德育新经验。
1、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的发展。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无疑是素质教育最有意义的途径。比如在学校里安排心理辅导课程,或者创设心理辅导室,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稳定情绪,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传统的课堂形式,只注重老师把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变成“理论上的巨人,能力上的矮子”,所以素质教育提倡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学生的成绩有多好,比成绩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就包含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学生的学习生涯结束了,但是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竞争才刚刚开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学生格局要大很多。因此我们要重视从小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有益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