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10:52: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字教学资源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资源;系统设计
一、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科学管理,保证教学资源的不遗失、不混乱、分类归档,有助于课程的纵向资源积累。
第二,符合任课教师成长设计,为教师经验积累提供辅助,便于教师横向交流。
第三,提供科学资源展示平台向学生传递信息,并通过互动实时采集学生的课堂状况信息,为教学效果提供辅助。
第四,解决大文件在网络上传输的技术难题,实现和应用缩略算法。
第五,有效解决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资源传输问题,通过有效规则控制资源的共享时机和接受传输时机。
二、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开发一套资源管理软件,从课程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角度提供一个课程资源收集、共享和管理的平台;提供一个合适的课堂资源展示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教学辅助;方便作业管理和归档,方便知识交流的FAQ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课程资源管理、课程作业管理和FAQ管理。
第一,课程作业管理(见图1)。课程资源指针对某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数字化资料,包括:电子教案、课件、图片、教学文本、音频、视频和课堂互动测试等。课程资源管理部分主要研究三个问题:单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如何组织和统一管理;艺术专业的课程群如何组织和统一管理;课程资源与课程班级如何关联以及课程资源与纵向课程班级之间如何设定关系等。课程资源管理部分的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1、课程注册和课程审核。教师要在系统中开设一门课程需提交开课申请,专业教务部门负责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申请进行审核,可与专业师资计划的课程负责人对应;只有经过审核的课程才能接受教学班级;一名教师可被允许承担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接受多个教学班级。
2、课程资源管理。课程资源以讲次为单位进行组织,一门课程被划分成若干个讲次,每个讲次包含若干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包含一定的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按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排序,所有教学环节按一定逻辑和顺序排列的资源集合构成了一个讲次的教学资源,所有教学资源的集合构成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共享。在系统中,教师之间资源共享是以课程或讲次为单位,在教师备课时通过课程搜索同类课程比较或历史积累共享;师生之间共享是授课支持的方式共享,教师可以上传资源、设定资源被允许下载的时机和范围,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过程查看教学环节中准备的资源和素材。
4、用户、权限、成员管理。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维护教师、学生的账号信息;教师负责课程班级的成员管理,设定班级成员可共享资源的时机和范围;系统根据课程、班级情况维护学生与课程的对应关系。
第二,课程作业管理(见图2)。学生作业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网络的课程作业管理便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便于作业收集和归档。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1、布置作业。教师通常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课外作业,布置作业和作业素材上传通常被安排在教学环节当中。
2、上传作业。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后,通过网络上传。
3、批发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后,教师对学生作业查收,并批发作业;对完成的好的作业可以当素材收藏。
4、新建作业展。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从自己收藏的素材库中选择部分素材向学生民展示,开拓学生作业时的眼界和思路。
5、作业报告。课程结果后,系统会根据教师每次的作业批改情况,生成一份对所有学生的作业报告;学生结合自己的作业清单对作业成绩进行核对。
6、作业归档。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资源进行归档;教务部门能针对课程调阅某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当保存期过后,教务部门能对过期作业资料进行清档。
第三,课程FAQ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的知识库。FAQ,即在线问答,有提问有回答。问题可以由学生发起,也可以由教师发起,由教师或学生提供解答(见图3)。
三、拟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本课题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在NET平台上采用C#语言ASP。NET+SQLServer2000技术进行实现。在实现过程的预计的关键技术问题有:
第一,利用面向对象方法,使用UML建模。
第二,数据库设计。该课题将对需求规格明确之后,把概念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
第三,适合系统功能扩展的业务逻辑分析MVC三层架构。
除此之外,系统将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关键技术实现:
第一,大文件资源的共享问题。利用RFC1867标准处理文件上传的两种方式:一是一次性得到上传的数据,然后分析处理;二是一边接收文件,一边写硬盘。目前无组件程序和一些COM组件都是使用Request。BinaryRead方法一次性得到上传的数据,然后分析处理,因而导致上传大文件很慢而且超时。
第二,图片、视频资源的缩略显示算法。艺术专业的特点,上传的素材往往特别大,为了加速网页显示的速度,减少网络流量,对大量图进行缩略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明,陈治中动态生成验证码图片的方法研究[J].信息技术,2009(2).
2、刘军.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关键词]教学服务;教学资源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73-04
一 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面临的新需求和挑战
今天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室”,
硬件配置上已早就不止是黑板、粉笔和桌椅。电脑、网络、投影机、幕布、有线或无线麦克风、网络中控讲台、监控等设备已经成为一间基础多媒体教室的标准配置。
在各类专业化教学环境中,为了满足不同教学需求,还配备有专业的电子白板、语音教学设备、远程教学设备、同声传译设备、公共机房电脑以及相关管理软件等丰富的软、硬件设施。现代化的课堂授课已经逐步呈现出教学手段多样化、数字化的新特点,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也从原来单一的演示功能逐步发展演变成为现代教学正常开展所必需的基础性技术支撑平台。
所有这些信息技术和教学设备的使用都极大地丰富了授课的手段,提升了教学效果。然而由此,也带来了高校教学和资源管理中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
・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客户”关系管理问题;
・排课遇到的设备需求匹配等新问题;
・培训和协助任课教师和学生使用设备;
・维护与更新问题;
・教学设备的性能改良与人性化设计;
・教育技术工作人员与服务商之间的沟通、评价问题;
・教学资源的资产管理问题:
・设备故障的紧急响应与处理;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蓬勃发展在为师生们带来更高效、更丰富、更及时互动的教学环境的同时,也对广大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急剧增加的教学资源,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计划和安排?面对数量不断增多、复杂度不断增加的教学服务需求,如何更好、更及时的提供服务响应?对于教学和会议的技术支持工作中经常发生的紧急突发状况,如何更好的安排即时响应和应急处理?
这些问题正是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者在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给出能够提升高校教学保障工作质量和效果又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需要我们在摸索中实践前进,不断探讨现代化教学服务管理的适应性模式。
二 运用各项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
表面上,诸如资产管理、排课管理等各环节,在高校中都已经存在现有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然而从教学资源服务实践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管理系统由于传统上归属不同的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到位的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应对,因此,需要有一套机制来协调和整合这些现有的管理流程,以便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作用。为此,作者引入了构建“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概念。
1 构建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现实意义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引入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意义:
(1)首先,从理论上提供一个全面科学化管理和评价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的设计依据。按照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最新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目前在教育资源管理中普遍使用的工作记录的方式难以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绩效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如果采用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就可以提供这样的一个评价手段和依据。
(2)其次,引入平台能够为教学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参考操作方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引发了许多原有的服务管理机制的不适应性问题,搭建教学资源的服务与管理平台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可以将我们的实践工作提升到一个全面“科学自动化”的层面上。
(3)最后,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完成教学资源的服务管理将是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的服务需求不然呈现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专业化的趋势,只有通过提供统一的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对教学资源进行完整的统筹与规划,才能够解决或缓解资源冲突、多头管理等现实的问题,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现有的传统离散事件记录型的管理方式转变升级为适应新形势的数字化监控预警型的信息管理模式。
2 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逻辑架构
依托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强大支撑,利用计算机软件并结合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中央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及远程管理技术、移动通讯等各种软硬件信息技术,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逻辑架构如下图1所示)。
把教学设备服务包括设备使用需求申请、使用计划安排、设备准备和检测管理、课前自动启动运行、故障提示与处理、设备课后关闭、设备维护、紧急事件处理、设备预警措施等在内的各个环节统一协调成为一个整体的自动化流程,同时融合师生服务客户关系管理、设备更新升级管理、教育技术工作人员与服务商之间的沟通、评价问题等方方面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期提出一套适应当前新形势要求并能够涵盖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各个方面、沟通协调各相关主管部门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与流程,努力提升教学设备管理服务的规范化程度,减少跨部门横向沟通的障碍,从而取得专业化的优势,改善教学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效果,为高校教学服务管理支撑体系的构建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由上图不难看出,所构筑的服务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其最内部的是服务团队,然后由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来完成多媒体、语音教学、公共机房等各类教学设备的驱动和管理。反观一般传统的结构:“服务人员一设备层~教师学生”,现在通过平台的各个模块有机的将设备和服务团队融合起来,形成“服务设备团队一管理平台一教师学生”协调统一的机制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3 预期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
前文列出了关于教学资源管理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在现有的实际工作中大家强调和探讨较多的都是解决设备升级改造等“硬实力”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对于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资源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这样的“软实力”问题的探讨,特别是解决教学设备的综合管理及有效利用的问题,是使得硬实力能够事半功倍地发挥出效用的关键。因此,我们希望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将主要用于解决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工作中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以一个统一的整体面向师生服务,即可以弥补服务中由于不同部门归属带来的“真空地带”,又可以更加方便教师及时掌握教室与设备安排或调整情况,快速获得直接服务人员的聪系方式,最大限度降低服务等待的发生率和时间、节约联系时间和改善服务响应效果。
(2)通过平台可以更加方便灵活的对每一节课的教室
和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设备、语音设备等所需要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统一合理的配置,一方面避免资源重复安排冲突,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避免设备使用的不均匀现象,优化资源分配,进而保证设备的更新换代时间并减少故障率。
(3)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动化管理的优势,把设备开启、检测等工作利用平台在上课前进行预准备,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操作从而降低培训的难度和强度,同时减轻师生额外学习设备软硬件操作的负担。
(4)利用不同设备的使用频率、故障率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各种类型的教学设备实际受欢迎程度、使用频度和质量等,为后续的教学资源的扩充、更新换代以及新建项目的设计规划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5)为后续设备采购招投标和供应商选择提供第一手的历史参考信息和资料,改善目前绝大多数情况下仅凭印象打分的主观模式。
(6)利用平台的数据库既可以为资产管理部门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又可以方便使用部门的管理操作。
(7)利用平台的预警系统可以提高教学服务过程中紧急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三 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下面,我们就针对日常教学设备的使用管理需求,概要地对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设计:
1 主要系统构造
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将具体由教室/设备资源计划模块、教学设备远程中央控制模块、设备常规维护模块、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综合统计分析模块、服务商沟通评价模块以及人工干预机制六大主要模块构成,形成信息之间通畅、快速地相互流转和通讯,力求达到响应“零延迟”,服务“无障碍”,统计“自动化”的效果。
2 教室/设备资源计划模块
师生通过包括教务排课系统、人员申请等各种方式提出教室/设备的使用申请,由系统自动根据使用申请的特点、设备使用需求匹配相适应的教室和设备,并经过人工调整和确认形成设备使用计划。
3 设备使用管理模块
(1)教学设备远程中央控制模块
当确认设备使用计划后,设备远程中央控制使用模块将根据系统统一设定的或者单项计划独立设定的提前开启时间自动开启设备,进行提前检查操作。如果设备开启出现异常,将由系统返回一个异常信息给设备管理服务器,在控制室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个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如因设备故障等原因发生教室或设备使用更改情况,可及时在平台中进行记录和调整,相关部门自动获得通知。
(2)设备常规维护模块
由系统统一设置每周的设备自检时间,到自检时间后将由控制中心统一发送设备启动自检信号并开启设备进行自检操作。对于有异常的设备,系统提示进行远程处理或人工干预操作。由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操作。维护情况及故障维修由系统进行记录存档实施跟踪。
4 设备采购规划模块
(1)设备更新到期预警提示
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额定使用时长等数据参数自动对比设备已经使用的时间,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80%和90%的设备分别提出提示和警告操作,为设备采购工作的规划和准备提出参考依据。
(2)设备采购方案建议
根据需要采购的设备类型,例如投影机、多媒体中控设备等,按照不同指标排列出各个厂家以及产品型号的优先顺序。比如可以分别按某一型号的投影机设备使用故障率由低至高或者按照服务综合评分由高到低进行厂商的排序显示,给出采购的参考方案。
5 风险管理与预警设置模块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软、硬件设计缺陷和可靠性等导致的设备故障或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系统不能正常使用又或者因误操作而造成的故障时有发生;病毒发作和黑客攻击引起的系统瘫痪防不胜防;包括电源波动、温湿度异常、雷击等外部环境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或损坏也不容小视。这种种因素增加了教学资源服务管理的工作难度和紧急突发事件预防与响应的必要性。因此,需要在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中引入预防性维护和应急故障处理模块。
我们可以借鉴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教学设备服务与紧急处理的知识保障支持系统,具体包括故障估计与处置预案、事先检查(定期和不定期)、紧急处理(现场维护与替换)、事后处置与改进等全面系统化的保障措施,力图做到“遇到问题有法可查,处理问题快速及时”。
6 统计分析模块
(1)教室,设备使用情况统计
通过平台日常记录的数据,可以很方便的实时地得到每一间教室/实验室/会议室、每一台教学设备的使用总学时数、学期使用率等各项统计数据,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2)设备使用频繁度等应用分析
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类型对教学设备资源进行使用频度的统计,得到各类设备使用频度的第一手客观数据,为教学设备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通过这样的统计可以对以后的教学资源使用需求进行合理预测和评估。
(3)设备维修率、故障率统计
自动对比每一台设备的使用时间,与设备额定的使用时间进行比较,在达到80%额定时限时进行提示,以减少因为设备老化带来的故障隐患。针对每一台设备自动计算总的或者学期的故障率和维修率等数据,对于高故障率的设备可以考虑提前更换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原因研究和分析。
(4)服务商质量信誉分析
针对单个服务商提供的所有设备综合统计出设备故障率和维修率,然后对各个厂家产品的故障率和维修率进行横向比较,以便在后续的采购决策中参考使用。另外,可以考虑由工作人员对厂家每一次的维修服务进行态度和效果评分,汇总得到一个厂商服务的综合评分,作为招投标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数。
7 人工干预机制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的特殊性,有时属于硬件故障需要人员到现场检修或者更换设备,仅仅依靠自动化的网络控制和监控是无法完成全部服务过程的,适当的人工干预机制作为整个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需的。
四 教学资源服务管理平台的应用前景展望
在2009年暑期,厦门大学利用网络中控集中改造的一百多间多媒体教室运转近一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上课师生对于这样集中管理的新模式带来的高效率与良好服务体验反响热烈,由此减少了无效劳动,更带来了技术人员服务的更加专业和高效。这是一次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资源管理效率与效果的初步尝试和良好印证。
我们相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优质的服务理念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服务管理体系,必将在教育资源的计划、使用、维护、统计、规划等各方面带来更规范的管理和更优质的服务,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创造一个更加高效、和谐的教学环境,并最终取得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呈领,王继新,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A],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2]洪生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
[3]李东,蔡剑决策支持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平台建设;网络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189-02
近年来,随着网络建设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使用的广泛与深入,教育也随之进入网络的新时代,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高校目前纷纷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期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然而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构建体系、组建技术、资源建设、参与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瑕疵,导致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在安全、质量等方面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如何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整个系统,使之更加稳定、高效,更好地支持数字化教学和学习,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工作。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体系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使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一个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现有大部分平台开发遵循教学性、科学性、开放性、应用性、层次性和经济性原则,基于SAN网络存储架构、TRS跨数据库检索技术和统一身份认证的门户网站的导航三层技术在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从而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教学资源的个性化服务、确保查询速度、保护知识产权及资源的交互式应用。整个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全面开展数字化教学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各个高校教学与开放性学习做出了巨大作用。但现有平台的建设大都以各高校原有局域网结构框架为基础,补充了大量的多媒体硬件设备与软件,采用多种信息技术对大量繁杂的教学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存储、和共享,从表面上看整个平台的建设非常的完善,功能也非常的强大。然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们不仅没能得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反而问题不断,主要表现为: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隐患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也越来越庞大、复杂,伴随着平台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包括用户由于知识水平结构的不同而产生的对系统无意识的破坏和黑客的恶意攻击等;另一方面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比如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安全性不够,认证安全漏洞,病毒危害等。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兼容问题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来源于众多单位部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容易造成标准的不统一,致使资源库缺乏对资源元数据标准的支持,最终导致系统平台整体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另外整个平台覆盖面广、终端用户多,在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网络结构、协议的不统一,造成资源难以交流与共享。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价值体现就是为用户提供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标准统一的有效、合法资源。然而现在平台往往忽视对资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严重,更突出的问题是资源匮乏,造成一种“有路有车无货”的现象,致使整个平台功能、效益不够理想,甚至成为摆设。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与维护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为我们全面开展数字化教学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平台。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系统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让系统更加稳定、高效运行,更好地支持数字化教学和学习,必须不断加强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与维护。
(一)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系统平台技术层面的高效管理
为了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稳定,首先,必须对平台应对网络攻击制定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构建一套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策略的过滤机制,充分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技术,如构建虚拟局域网络(VLAN),通过系统各子网间的路由器、路由交换机、网关等设备来控制相互通信的安全级别;采用网络分段、用户认证等方式将非法用户与系统资源相互隔离,从而达到限制用户非法访问;利用服务、防火墙等途径来制定由Internet网络进入内部网的安全访问权限,抵御黑客的侵袭;利用数据备份、构建服务器群来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其次,尽量采用各系统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如在多媒体素材库系统采用以中文分词技术为基础的词索引技术,实现多媒体数据的存储与检索;教育视频资源库主要采用3CX的内核技术,以及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技术,结合后台数据库对视频资料信息进行处理;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以教育部推荐的4A网络教学平台为管理平台,实现对多门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管理等。此种模式具有系统轻便、易于维护、管理负荷分散、减轻工作量、风险分散等特点,且单个子系统故障并不影响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最后做好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等软件的改进与升级,提高系统平台的安全,如更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默认设置,停止或禁用无关的协议和后台,在网络层提供虚拟私用网络安全服务,在传输层提供安全套接的安全服务,安装并及时升级防病毒软件等。
(二)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系统平台资源库的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必须有丰富、规范的资源,才能够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为师生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因此应重视对系统平台的核心数据库进行更新、补充与完善。利用国际上典型且公认的参照标准“LOM元数据规范”、“Dublin Core元数据规范”或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对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规范管理,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制定措施、强化落实,广泛调动教师进行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充实、完善教学资源库,逐步解决“有路有车无货”现象。资源管理人员还必须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动态,及时对资源库进行更新,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保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
(三)人力资源科学分配,职责明确,各项工作运转高效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与管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适宜采用“一个中心,多个工作小组”的模式来管理整个系统。中心领导负责平台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程序等制定与监督,协调各小组的工作;小组成员主要包括视频资源建设小组、多媒体素材资源建设小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建设小组、讲授型网络课程建设小组,教师个人教学网站群建设与维护小组,学校精品课程开发与维护小组等,分别对相关资源库进行开发与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运转顺畅,工作高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一个应用平台,但其价值最终是通过应用来体现的,因此应重视对平台应用的管理。开展必要的教师培训,主要目的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掌握基本的数字化教学理论,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备数字化备课和课程整合的能力等。构建全新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利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个别化学习模式、基于网络通信的协商式学习模式、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等调动师生对数字化教学信息的展示、收集、利用、探索、发现、创作、重组等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平台的广泛应用。
四、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质是为教师、学生创造了一个进行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的资源中心,随着信息化教学的迅速发展,它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只有对现有平台在安全体系结构、数字资源库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范地管理,才能保证整个平台更加稳定、高效运行,尽可能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琴.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2]郭向勇,吴光斌,李勇.构建三层技术架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5).
[3]许桂芳.浅谈局域网安全防范[J].农业网络信息,2007,(2).
我校位于房山区良乡卫星城轻轨脚下,2012年被确定为北京市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与投入使用,如何让数字校园助力学校管理以及教育教学工作,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崭新课题。
为此,我校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将打造一流的数字校园环境和管理体系作为长期目标。以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为载体,在应用中不断更新教师观念,推进我校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数字校园办公平台让管理更便捷、高效
新建的数字校园办公平台无疑是学校管理的指挥中心,给学校的管理和教研等日常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
例如,我们利用办公平台的“信息公告”和“信件中心”各类通知公告。教师在校内即时通信系统――小乐通讯的提示下,第一时间就能查看这些信息。这有效避免了办公室逐个完小、逐个教研组打电话通知的烦琐劳动。学校重大信息则直接推送到门户网站,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学生以及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其中,日程协同系统便于本部门管理人员做好工作规划和日程安排,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此外,我校还利用平台中的校园电视对学校重大活动进行视频转播,学生在教室、家里都可以同步观看学校主会场的活动全程,受到师生和家长好评。
利用小乐通讯还能建立班主任、数学核心组、学校管理等研究群组,开展中心小学与完小、教研组与教研组间的网上交流与研讨。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开心地敲击键盘进行文字交流,还可以使用音频直接探讨教学中的问题。这种沟通更方便、快捷,减轻了教师们在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之苦,提高了教研的效率。
实现教学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作为北京市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我们在制订、修改、完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的过程中,关注了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其中协同备课、协同评课的环节,有效弥补了原有平台的不足,实现了教学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学期初,由教研组长率先将本年级、本学科的教案上传至协同备课平台的主备模板。同一年级的其他教师则在主备模板中对教案进行复备。教学管理平台也允许教师上传自己的教案后邀请同伴批注。当有教师发出邀请时,收到邀请的教师可在其教案上随时添加批注,还可以对其进行星级评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教师们将日常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适用性的教案、素材、课件、试题、案例等资源上传,并对其动态分类,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流失,丰富了校本资源库。资源的集中汇集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还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彼此了解、切磋的平台与机会,使教师的授课能力、业务水平在交流中得到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针对教师备课的数量、质量进行详细检查,并根据学校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提出意见和建议;每次听课后,管理人员及时将反馈意见和等级录入系统,期末时还可以提取过程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存档,计入过程性评价和学期考核,这些成绩和评语,教师在进入本系统后也可以随时查看。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字校园的改建工作,最大限度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学科、科研发展相结合,从而提高师生在数字校园中的参与能力、反馈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师生成长
比尔・盖茨曾预言:“在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科技的发展,学校的形态最终会发生改变。”而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育教学形态层出不穷,让我们看到,比尔・盖茨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围绕“践行体验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一办学理念,开展体验教育课题研究。作为北京唯一一所英特尔?未来教育创新之旅的营地学校,我们不断反思我们的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探究发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施体验教学,近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14年9月,利用北京市数字校园第二批实验校项目以及“班班通”项目的支持,我校建设了两个智慧教室,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引入课堂。教师们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与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结合,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互动教学,不仅有效进行课堂的展示,而且反馈更及时,增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凸显了我校的体验教育的思想。
2. 增加新的学习方式,为课堂学习方式做有益的补充
我们的学生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互联网和手机的世界里,是在网络和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网络就像空气,弥漫在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每个角落,因此,教育和引导使用电脑如呼吸般自如的学生,是挑战,更是契机。我们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
为此,我们利用班级广场,为学校专题教育活动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实践成果、感悟反思、读书心得等以日志形式“晒”出来,与大家交流展示,老师和学生参与评价,调动了学生应用网络的热情。
在以“科学种子计划”专区为代表的体验学习平台,学科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包括制作标本、植物图鉴等的学习支架,供学生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实践体验。学生在对植物进行多样化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展示。我校以此为窗口,促进体验学习平台的建设。
楼道体验大屏是学生喜爱的自主学习天地。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校在楼道安装了12块触摸体验大屏,其中不仅有对学校环境、历史以及各项活动的展示,还有体现学科自主学习的“知识库”。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争相到这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在“玩中学”板块,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书法、陶艺等虚拟体验;尤其是陶艺,孩子们在这里进行制作、煅烧、装饰、拍卖等虚拟体验。
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有不懂的问题到百度去搜索。利用计算机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PPT,将梳理后的知识利用Word做成“海报”在楼道展示。课前、假期在北京市数字学校观看同步课堂“BDS”录像课进行预习。以此形式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上网还有比玩游戏更有意思的事情。教师不仅教给了学生如何健康上网,而且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字校园是融合了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平台,其核心作用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水平,创新与变革师生的互动和学习方式。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日益丰富多彩、方便快捷,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加快脚步,不断探索、创新,让数字校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牟艳娜.现实呼唤变革――聚焦“数字原住民”的网络生活方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3).
1、基础支撑条件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教学的加强,教学经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然而M高校现行教学经费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需要及时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M高校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低为落后,学校办学经费有限,在人才引进方面较为困难。目前,贵州省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在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加之教学任务重,学历职称压力大,缺乏实践锻炼的时间、机会与动力,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M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14人,年龄大多集中于29-34岁,其中有2人为在读博士,实际在岗教师只有12人,数量相对不足,导致教师整体教学任务重,再加上经费不足等原因,该专业教师除了到外校攻读博士学位,从2006年至今很少有外出学习机会。由此可见,该专业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过于年轻化,教学及工作经验不足,且尚未形成有效的科研团队,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培训与开发。
2、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第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合理。2012级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程共计1026学时,占整个学分比例为30.97%,专业基础及专业必修课共1566学时,占49.43%,专业选修课共180学时,占5.68%,素质教育课90学时,占2.84%,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占9.09%。从所占学分比例来看,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在专业课程中只有人力资源会计、培训与开发、招聘录用与配置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1746学时的专业课程中只有32学时。第二,缺乏实践教学。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面临学校外联系实习单位难度加大,实习经费少及时间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教学计划中的社会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在大二暑假进行假期实习,要求学生第二学期到学校报道时上交带有实习单位公章的实习鉴定及一份实习报告,但部分学生不愿实习而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另一次则为大四毕业实习,这一次实习不少同学已将其作为工作试用阶段,态度积极且认真,可已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实践能力的时刻。第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方面,虽然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没有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功能,而只是对传统工具的简单替代。在教学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方式。考核方面,课程考核中选修课程一般采用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而非选修课程则一律采用期末闭卷考核形式。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包括日常学习中教师对考勤、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评价),期末成绩占70%(专业课程体现为期末考试卷面分数)。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提升办学条件
首先,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企业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实践,亲身体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但是,尽管如此不少学生在暑假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和岗位,或在对口的岗位却学不到相应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针对上述现状,应加大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能在“模拟”的环境下掌握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借此机会对企业实际运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基础。此外,专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支撑,针对M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和培训具有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态度严谨的教师队伍,以保证能够实现“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人文素养
1、优化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手段与措施。基于目前的M高校的教学计划,可在当前课程设置基础上,可增设诸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具有一定时效性、前瞻性的提升专业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及计算机高级应用等适用性广泛的一般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以有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针对M高校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问题,尤其应注重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现有教学计划应适当增加专业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比重,尤其应该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将诸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招聘与培训、工作分析、人力资源会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设置为实训课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综合性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加快本专业相关课程选修化的道路,积极开设员工心理帮助、管理沟通、组织文化、战略管理等选修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之外,积极聘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大型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主管等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所需各项技能。此外,可参照英国的SandwichCourse安排,对现有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大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甚至工作一定时间以后继续修读学业。③
2、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企业,可在大一就安排学生集体到实习基础或工厂当中进行参观,让学生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以更好地引入相关的课程;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专题汇报、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参与式教学,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组织行为学》运用角色扮演、《人力资源会计》运用模拟实验、《薪酬管理》运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因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主动地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其次,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可在传统方式基础之上引入一些新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如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职业测评、体验式培训。再次,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实习,并分配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训练和指导,以保证实习目标的实现。
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就必须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等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因而,实验教学的开展就十分重要且必要性突出。
(一)当前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不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
当前我国大学课程仍以授课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为主,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十分有限。人力资源并不属于理论性学科,其作为管理类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因而传统的课堂性教学只能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必须由实验教学与之相配合。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在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力。实验教学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
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最终指向的是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企业更乐于录用有一定从业经验的求职者,这就使得高校的人力资源专业教学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不匹配。而在实验教学中,通过使用人事测评软件、沙盘模拟实验等,学生在校期间就对职场情景进行模拟,在实验当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类型单一,实验方法简单
实验一般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而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方式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告诉——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注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因此,验证性实验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的作用有限,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定位不准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现有的实验教学从属于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定位是对相关的理论课程进行补充。从实验教学目标看,强调“验证理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忽视对于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实验方法是演示相关理论的具体运行方法,验证其正确性,同时实验内容局限于各门课程具体的教学要求,扩展性较差,教学内容简单陈旧,单一的试验性试验比重大,体现设计性、创新性的能力实验内容和要求较少,重复性的简单实验难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验教学条件不足
在已建立实验室的高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文科不需要实验室”的理念,因此,从学校到院系在思想上对人力资源实验室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其具体可以体现为:人力资源实验室建设投入的资金比例小,实验室占地面积小,实验室硬件设施陈旧老化,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实验教学的开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和硬件软件基础,建立实验室的重要性由此凸显。但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室成本较高,很多高校忽略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条件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地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四)师资力量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现实管理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人力资源实验教学的指导老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指导老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还要对本专业的实验操作十分熟悉,在实验教学方面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地指导好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指导老师都由理论课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研究及科研方面,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新方式未必熟悉。理论课教师难以通过实验课架起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企业实际运作之间的桥梁,实验效果无法达到理想水平。同时,实验室的专职人员只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并不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去,这就导致实验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学生的实验效果难以最佳化,实验课的开设意义大大削减。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建议
(一)准确定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
合理地教学目标是构建人力资源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制定和方法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专业,其实验教学目标应该以实践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为导向,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当前的实验教学目标应定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其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设计层次性的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设计层次化的实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种方式互为补充。第一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着重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和理解运用,使其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这一层次的实验内容以功能模块型实验为例,并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构建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在校实践动手能力。以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为主线,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内容具体划分为以下六大模块: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管理、绩效考核设计、薪酬设计六大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又包含若干实验项目。第二层次的实验是在学生学习程度加深和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增设一部分的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几个实验的组合,将同一门课的几个实验或者是几门课的实验,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实验。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其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能力与技巧。第三层次的实验是在学生具有足够能力的条件下,进行设计性试验。实验老师放宽对于实验的控制,由教师提出实验的任务和目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全部过程,自己选取实验适合的流程和方法,操作步骤中教师不做过多地指导,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于设计性试验难度较大,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完善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的基础条件不够完善是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最基础的因素,实验教学进行的基础条件是专门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硬件设备、相应的软件。加强实验室的建设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学校以及院系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购置所需的实验设备。在硬件设施保证的基础上要嵌入相应的人事测评软件等企业应用软件,缩短高校专业实验教学在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职场的应用软件,缩短了学生在日后适应职场的时间。
(四)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完善实践教学时不得不考虑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学校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实验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观摩学习,及时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态、新方向,并将其传递给学生,缩短学生的实验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方式的时空上的不匹配。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校外的教师资源,学校积极与社会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士联系,邀请专家在校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讲座,聘请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且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的专家兼任本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师。通过亲身观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家、专家面对面地交流,实验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近年来,各大高校加大力度发展建设数字化校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设备,但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主要为简单化、重视数量、轻质量;再就是网络与现代教学设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高校对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还依然停留在表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
关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其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高度中重视与推崇,以此对优质教学资源收集、整合、开发与利用,实现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其次,进一步推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再就是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教师通过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发与组合,提高教学效果与工作效率。最后,还将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途径
(一)针对行业与岗位的需求,调整与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才是酒店管理教学资源库的重要内容,对酒店企业、酒店管理专业等的调研,都以此为指导,制定适合当前酒店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改进工作,并由负责人定期与酒店行业相关人员沟通交流,以便实现能够及时根据行业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时效性。
(二)从制度方面提高教师参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人才培养。因此师资力量成为实现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打造一支强大又优秀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成为关键。因此,需要前期在制度方面,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本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中,为酒店管理专业构建相符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三)实现柔性化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其模块与内容都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模块与内容的增添或者删减都与行业岗位有着紧密的关系,设置实现柔性化管理系统,更方便增减、链接以及共享。不管是系统的建设,还是工作人员的管理,都应当注意柔性化的特质,以更好的体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时效性、畅通性以及便捷性等优势。
四、结论
关键词 图书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83-02
1 前言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由此可见,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所占据的位置是多么重要。为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高度重视图书馆的作用,切实改变图书馆的形式化现象,合理应用,把其教育辅助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2 利用图书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开阔视野的最好途径,因此,利用图书馆中丰富的图书资源,可以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使阅读教学得到丰富和拓展,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方法加强课外阅读教学。
指导学生掌握选择图书的方法 掌握选择图书的方法,有利于增大学生阅读量。因此,在学生阅读时必须加强对图书选择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健康有意义的书刊,以避免学生盲目阅读的现象,减轻学生负担。
1)阅读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即阅读的知识必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用课外阅读的知识丰富课文知识,使其做到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和促进。如在教学《地道战》一课时,可要求学生阅读有关题材的书刊,帮助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2)阅读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相结合,即所阅读的知识必须是健康的、有意义的,能够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如在学习《丰碑》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阅读有关《》题材的书籍,让学生感受时的艰苦,体会官兵“忠于革命,在最艰难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崇高精神。
3)阅读知识与学校组织的系列活动相结合。在阅读时,阅读内容与学校组织开展的活动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活动加深认识和理解。如在开展“孝道教育”活动时,可让学生阅读《最美中国人(尊老爱幼)》等书籍。
指导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阅读时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往往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别人喜欢看什么,自己也跟着看什么;或者东找西翻,随意浏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对阅读方法加强指导,实现有效阅读。
阅读的方法很多,对于小学生而言,一般可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笔记阅读法,即通过笔记辅助阅读,也就是常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二是读写结合法,即边读边想,读思结合,及时对书中的观点、写作方法或重点段落等所产生的思考记录下来;三是读问结合法,即对书中不理解的问题,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或进行讨论,及时解决;四是兴趣阅读法,即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藏书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有目的地自主选择书刊。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形式、赶热闹,也不是为了图一时的快乐,而是为了增长知识,培养自学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和塑造人格。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坚持不懈,多读书,读好书,保持读书的深厚兴趣,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3 利用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中明确指出:“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包括图书和图书馆知识介绍、工具书使用方法、图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以及读书卫生知识等方面的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在这里,“读书活动”得到强调。根据这一要求,在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达到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目的。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经过一阶段时间的阅读后,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让他们谈读书的感想,说读书的体会,或介绍读书的方法和收获。通过交流,进一步营造爱书、读书、用书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开展书评活动 开展书评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认真研读,而且能使学生从文章中受到影响和启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发展应用能力。如学习了课文《看云识天气》以后,通过阅读《周村史志》,学生了解了不少谚语,如“东风急,备斗笠”“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等,然后结合课文互相讨论,并观看天气。在讨论中,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提高应用能力。
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 古诗词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之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60篇。因此,学校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符合自己兴趣的古诗词,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朗诵技巧,又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黑板报和手抄报展示活动 开展这项活动,就是把学生的读后感、优秀作文等,分期分批地刊发在黑板报或手抄报中,让学生进行交流。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
此外,还可以开展读书演讲会、故事会、作文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展示能力和才华的机会,推动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4 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方法,提高应用实效
加强制度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图书馆的应用也需要制度来保证。为此可根据新形势下图书室应用频繁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图书馆卫生制度》《图书借阅制度》《图书维护制度》等。通过创新管理办法,逐步将图书馆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确保图书馆的正确、高效使用。
如借阅制度,可通过三种渠道运行:一是学生借书卡,即给每个学生办理一张借书卡,学生借阅时,凭借书卡办理手续,保证按时归还和再次借阅;二是教师代办借阅,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凭自己的借书卡到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所借图书由代办教师发放给学生阅读后,再由代办教师回收归还;三是集中阅读,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向图书馆负责人借取钥匙,然后带领学生到图书馆进行集体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一切事情由教师负责,最后移交钥匙时,由图书馆负责人进行审查。
营造卫生舒心的阅读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因此,图书馆内要时刻保持卫生清洁,让学生一走进图书馆就感到一种宁静而舒心、严肃而亲切的阅读氛围。
及时配置和更新图书资源 小学生的年龄不一,兴趣爱好也不相同。因此,要针对高、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及时采购和更新图书,使馆藏资源结构合理,种类广泛,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需要。
此外,还可成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把从图书馆借来的图书,放在图书角轮流阅读。在管理上,安排专人负责,并建立制度,防止损坏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