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8 10:11: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理论探索
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总结,探索出较为适合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实际的干预策略:即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慎独(自身)“三维一体”中着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中家长以填补孩子缺失的亲情为契机,通过明确法律赋予自己监护子女的责任,担起教子职责,调整外出方式,与学校和孩子定期联系,进行心理沟通;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渠道,是个性发展与完善,思想道德培养的集中场所,因此学校应该自身不断完善和落实针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有机群体,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应该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出台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为协助共同实施关爱,整合形成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来无形中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进行感染教育;慎独教育就是在“三位”教育发挥有力的长效机制作用后,孩子形成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具备一定自控自治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课题实践探索及成果总结
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引发了一批特殊群体――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因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这类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经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教育中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供政府、教育系统和家长合理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这一突出问题。
1.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在“三维一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问题为:家庭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断层;学校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乏力;地方政府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发展缺少关注;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2.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在“三维一体”教育中的解决途径
经过课题组对大量资料的分析与梳理,找好切入点,以及对会宁部分地区的抽样问卷调查认真剖析研究,对现有某些地区正在施行的、正在探究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借鉴,本课题组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应对措施归结如下:
(1)家庭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补救策略
家长应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家长尽力全面担起教子之责;调整好外出方式;家长加大与监护人的联系;家长应主动与学校紧密联系。
(2)学校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策略的落实
学校应将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教育纳入管理目标;学校应建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成长档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蓬勃向上的人际氛围,让学校成为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精神乐园;学校与政府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班级管理,创造和谐班集体;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作用,使其强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为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借助同伴教育,开展心理互助,引导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在互助中快乐成长;创建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生活、学习、教育问题的一种尝试,寄宿制学校可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启用家校联系卡,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家访制度;开办网络互动平台,建立网上家教专栏、开通热线电话,使得在外打工的家长上网同样学得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学习成功的家教经验。
(3)社会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①政府策略有待完善
改革现有制度,政府应将农村“空巢”家庭子女问题同解决“三农”问题、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并统筹计划解决;实施监督有关政策的落实;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成立关心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教育指导机构;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负责对它们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改革现有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托管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关爱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社会宣传;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学前教育;发展更多的示范性家长学校;合理配备农村教师资源,完善农村教师工资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党委、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问题的调查研究。
②社会干预策略
社会上各种民间组织作为社会团体,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进行帮助和关爱,倾献爱心是应有的责任,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和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共同关爱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有:“代管家长”模式;开展征询“爱心妈妈”、“爱心爸爸”活动;设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基金会;开办“阳光课堂”。在外出人员比较多,“空巢”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积极提倡民间开设“阳光课堂”;群团组织应该承担起责任。
(4)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自身教育
为了使自己能够健康地成长,除客观条件之外,还需自身的不懈努力。如自己的远大理想的树立,兴趣爱好的抉择,学习态度的取向,勤奋刻苦的程度,自我约束的能力,待人处事的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材料研究得出,要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机制;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自身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网络的构建,即以时间流程为主线,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为主导的三维网络,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落在管理网络之中,辅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内容的教育系统工作体系,是较有管理效能的。如图:
作为教师一定要热爱读书,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
自身素养的锤炼决定了你会带给学生怎样的影响,“身教”很多时候比“言传”更有效。
吴春燕老师于199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同年分配至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任教至今。吴老师在工作中始终把“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情境教学法,课堂上注重创设激励性、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学情境,立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以学促教。
吴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年,年级教导主任五年。在德育工作中,遵循“尊重、理解、信任”的工作原则,注重和学生在思想上交流,感情上沟通,注意调动班内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师生间形成了和谐的教育氛围,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信任。2013年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三期学员。她是和平区领军人才培养人,先后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和平区学科首席教师、和平区先进个人标兵、和平区第三批骨干教师标兵、和平区师德先进个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被区政府命名为“和平区第四届技术创新明星个人——教学标兵”。
(本刊记者韩大勇,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党总支书记齐重 )
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线主要工作者,在面对空巢家庭学生越来越多的情况时,如何有针对性且更有效地做好这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面对空巢家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班主任在教育上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用心关爱,理解信任,正确引导,严格要求。
一、用真挚的爱搭建起师生情感和谐的平台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当学生在家庭中不能得到完整的爱时,他们更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因此,对这些学生,教师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发动全体学生帮助和关心他们,让他们结成学习对子,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为了能及时地发现这些孩子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孤独、融入集体,我在班集体组建之初,就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让他们自己介绍自己,展示自己的优点,随时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点滴感受,定期在班内进行交流。我也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地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用平等和真诚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有被重视和被关爱的感觉,用真挚的爱搭建起师生间和谐交流的平台。
正是在师生情、生生情的双重呵护下,空巢家庭学生不再孤独消沉,而是敞开心扉,努力地学习,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
二、用理解和信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走出自卑
空巢家庭学生都有自卑的心理特点,他们往往更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信任,作为班主任更要充分地运用这一点,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发挥优势,让他们感受成功。
班内有一个女孩子,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用自己有限的薪水抚养她,家庭生活十分艰苦,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在各个方面她都觉得没有面子,于是她不再愿意和同学在一起,因为越来越缺少交流,造成了她胆小怯懦的性格,这些反映到学习上,她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敢提问,所以成绩十分不理想,这就更让她觉得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渐渐地,她开始远离集体。我在接班初期,和她谈了几次话,多次鼓励她,还将她的同桌换成班里一个开朗热情的女孩,希望能够带动她,然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收效不大。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她的《成长记录》上看到一幅画技超群的动漫人物画,向她询问得知是她照着同学的动漫书自己画的,我想我应该是找到了帮助她的切入点。
很快,我在班里宣布将她任命为宣传干事,负责策划班内板报和墙报,并要求班内的宣传委员给予配合。听到这个决定,她和同学们一样充满了疑惑。下课后,她急急忙忙地找到我低着头说,她能力不行,做不好这个工作。我并没有对她解释什么,只是打开她的成长记录,指着那幅画,对她认真而诚恳地说:“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做得非常出色!”她抬起头,看着我,虽然仍旧不很自信,但是那眼中分明已经多了些希望。
在随后的一周中,她每天都很忙碌,下课和午休时,都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放学后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在黑板上、墙报纸上写着、画着。在周末的时候,她还把即将完成的板报纸拿回家里用心地充实细化。终于,周一早晨,每个进入我们班的同学都看到了贴在墙上的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墙报,大家都由衷地对她给予赞美。我也在当天的班会上表扬了她,并且让她到前面来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同学们更是热烈鼓掌祝贺。这时候,我看到她眼中的光芒重新闪亮起来,那久违的开心的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
三、用正确的引导去摆正学生心中的道德情感天平
作为班主任,如果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道德情感教育,是无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的。空巢家庭学生由于一直所处的环境,经历了太多的忽略、抛弃,缺少爱的情感沐浴,他们在道德情感天平上往往是失衡的,更多的是冷漠,没有责任感,甚至于怨恨、仇视。所以如果想真正有效地做好空巢家庭学生的教育,就必须利用一切契机,正确引导,让他们去感受爱,感受责任,教他们去爱和感恩,摆正他们小小心灵中的情感天平。
为此,我策划召开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开展之前,我给全班学生留了一个作业,利用“五一”三天的假期,在家里认真仔细地观察父母亲为你、为家庭所做的各种事情,体会家长对孩子的爱与付出,然后用心给父母写一封信,内容不限,但是要写出最想和父母说的话。假期回来,学生们的信都交了上来,我在认 真阅读之后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篇,安排作者在班会时发言。那几个学生有的家庭生活很艰苦,没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因此埋怨父母,而是看到了家长的辛苦,懂事地分担着家庭的负担;有的学生在父母的宠爱下生活,却不知道感恩,在家里任性,一次次让家长为自己操心。家长们也纷纷上来发言,诉说着对孩子的爱和期望,诉说着听到孩子们心声的感动,很多孩子和家长都流下了眼泪,班会的作用得以彰显。
四、用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诚然,空巢家庭学生是最需要教师用爱去感染关心他们的,但是关爱不等于放任,这些学生在自身的行为规范上大多有问题,在思想上也多有偏差,而且往往自我约束能力很差,这些都将制约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会让教师的教育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仅仅是给予空巢家庭学生以无限的关爱,而放松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日常行为的引导和规范,那么就很难让他们真正走出空巢家庭的不利影响、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在理解信任、关心爱护空巢家庭学生的同时,严格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引导他们的言行,摆正他们的思想,必要的时候,要直接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平等,让他们向往美好、严谨、积极、健康的思想境界,并要求他们主动去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各种缺点,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全面人才。
成长阶段的学生是最具可塑性的,只要教师用心关爱,严格要求,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空间。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加势必将引发更多的教育课题,对于城市空巢家庭学生的研究应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这里,我仅仅是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出来,希望能对这个课题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城市空巢家庭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和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并持之以恒地思考、总结、实践的过程。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空巢家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推荐的书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模式类型
一、家庭教育模式的含义
家庭教育模式指的是家庭教育标准化的典型的形式或模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历史时代,家庭生活方式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像“磁场”一样,对人的素质起着“型塑”的作用。培养现代人的素质,需要建立现代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
二、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封闭性
长期以来,我国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是相隔绝的。家庭教育也作为家庭的私事,对子女的教育取决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和喜好。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家长的素质和能力,总是有局限性的,这不能不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
(二)家长素质不高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父母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比较高,一般都能较好的组织家庭教育;父母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三)专制性
受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多比较专制。
(四)放任性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现在的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这类家庭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以赚钱为目的,孩子是托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照管。从小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孩子往往从小就养成了种种恶习,如打架斗殴、请人代做家庭作业、酗酒等。
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家庭还是比较封建的,要打破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必须给孩子充分的自,让孩子成为自己成长中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
三、建立新型家庭模式的类型
(一)学习型家庭教育模式
我们提出学习型家庭教育模式的建立,不能简单的把学习看成是书本知识的掌握,而是一定要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含义,拓展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能力和知识的掌握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体家庭成员都必须参与学习。在生活过程中学会学习。例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保护环境,卫生保健等等。
家庭成员必须有学习的意识,更新观念。子女要共同努力,互帮互助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只有真正解决了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的硬件与软件的差别,教育真正公平,那么应试教育必然会消失。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融洽也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沟通,使子女性格更健全,有利于子女自身发展。
(二)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
建构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是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开放式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该模式重视与学校、园所、社区等社会系统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以期形成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家庭教育体系。立体型家庭教育模式,有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配置、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三)开放型家庭教育模式
让子女充分体会社会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子女独立生活,接受实践的锻炼。家长要虚心接受子女的教育,摒弃封建传统思想。
(四)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
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就是要求家长放弃自己的“专制思想”,遇事要与孩子商量,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要求家长态度要温和,要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不能气势凌人,居高临下,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既是严师又是益友。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中,当孩子遇到对问题模糊的认识、片面的理解时,或者是与家长的观点有分歧时,应采取讨论的方式。
(五)良性亲子关系模式
家庭的基本关系是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亲子关系,以及由此派生的情感关系、经济关系等,家族的基本关系是世系关系、权利关系、亲子关系。在这诸多关系中,对未成年人影响最深、发展最为重要的关系当数亲子关系。
(六)有效的家庭互动模式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有隐私权。家长不能认为子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翻看子女的东西。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权力制衡。在有效的家庭互动模式中,某个家长想独断专行的现象将消失。
再次,家庭成员之间要有情感的交流。家庭成员之间要能互相体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家人也应经常相聚,例如,一起吃饭、出去旅行等。
最后,要给子女成长锻炼的机会。要培养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让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相信子女的创新能力,给子女展示的空间。
四、影响新型家庭教育模式建立的诸因素
(一)家长自身的素质
家长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家长是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组织者和责任人,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以及子女未来的发展。家长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品德素质。
(二)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真挚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是能真实的感受到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和方式,影响子女的未来发展水平。父母越是爱子女,子女就越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子女也会爱自己的父母,形成真诚的感情交流。这样,当家长真诚的爱自己的子女时,子女就非常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诲。
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要一致。家长正确的对待子女的态度应是严慈并济,该严的时候严,该慈的时候慈,家长在子女面前既有权威又是朋友,这样才能既能让子女服从家长的管教,形成良好的习惯,又能亲近家长,家长能真正走进子女的心灵世界,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三)家庭的社会背景
家庭一直都是比较封闭的社会组织,但是它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家庭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受家长的素质和家庭的经济状况、环境等影响和制约,也要受到家庭所处的时代、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居住的社会区域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也就是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巨大。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就说明孟母非常重视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作用,也告诉我们家庭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结交胜己者”、“居必择邻,慕近良友”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 养成教育
一个轻视后代思想教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发展后劲的学校。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善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其个体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教育的根本点。它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现今,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方面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生家庭状况和背景、社会风气与导向、教师素质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息息相关。我认为,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那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实效性,首先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实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其次是建立校长负责制和全体教师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机制。坚持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为主渠道的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2.扎实推进爱国、爱党以及热爱集体等教育活动的开展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我们要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和关爱他人的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 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为烈士扫墓等活动。
2.2 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在教室内悬挂名人画像和名言,设立学习园地,通过校园广播等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以爱学校、爱家乡为起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3 定期组织开展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活动。
3.加强养成教育,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
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认真落实《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逐步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习惯,形成风气,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升华学生的品德情操,促使学生具有明辨是非、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仁爱诚信、宽容善良、勤奋踏实的良好品德。
4.更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1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绿化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2 加强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学生表现不佳,不单单是思想问题、品德问题,更多时候可能是心理障碍。我们要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并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
4.3 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关键词]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资源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66一03
[作者简介]胡巍,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优化组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实践状况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利用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南家庭和学校承担,但这种封闭型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趋势,需社会教育资源加入其中。一般而言,“社会教育资源”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社会资源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难以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间形成合力,这已构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解决不力,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从根本上制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影响因素、机制和方法等角度做出一些理性思考,并期以助益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及社会教育实施的研究。
一、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看,社会教育资源有必要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学校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利用其完备的教育场所、设备,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等学校教育资源,遵循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正规的思想道德教育,且多以知识传播的正面教育为主,侧重从理论角度培养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价值判断标准受家庭教育影响至深,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家庭教育也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家庭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最熟悉的资源,早已融于大学生的平常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其他教育资源替代不了的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拓展和主导力量,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辅助和制约的作用。从人的终身教育看,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重视学校理论教育、家庭经验熏陶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转变中发挥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是相对周定和有限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综合发展、终身教育的全部需求。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自身独特的开放性、全民性、实用性和终身性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一定补充和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不同领域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不能脱离上述任何一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影响。
其次,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近些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学校面临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招生规模已经达到饱和,出现了教学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跟进落后等情况。“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使本来就比较短缺的办学条件更加紧张”。。去年也有媒体刊发过类似报道,这显示当前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状况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与之相反的是社会教育资源,如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及相应人员等却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状。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一般都拥有较为富余的场所和大量可利用的设备、展品等,长时期不充分使用,既闲置、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不知不觉的时间流逝中消弭其应发挥的固有教育功能。社会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为面向公众或部分民众的社会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提高其场所的使用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发挥其既有优势,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再次,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已经从理论角度接受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从生活经验角度感受到家庭资源所提供的道德熏陶,只是相对缺乏实践层面的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受的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最终都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所以最好让学生早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检验、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达到早日成才的目的”。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资源当中鲜活的案例呈现于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磕碰当中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如此则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优势互补,做到既重理论教育、经验总结,又重生活养成;既重集中学习、家庭熏陶,又注重日常培养;既重学理引导,又注重实践陶冶。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存在状态,也符合大学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更是追求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本质要求。因此,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势必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既有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的因素:也有礼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抵触的因素;更有实际工作中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所在系统不一,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等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片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依然以学校理论教育为主,实践体验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学校和学生社团与校外社会教育资源合作,组织和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在社会教育资源利川规模和使用范围方面都存在比较严格的限制。也有部分学校和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如果过多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容易由现有教育体系和教学秩序,担心社会教育资源的参与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此这般,都是基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不会实质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实际上,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是一个大的学习课堂,无论大学生在学校、家庭,还是未来从事工作,都会接受各方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突出正面教育为主的学校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和家庭的经验传授,共至脱离社会实际,当大学生走出家庭和校园,来到社会叫,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怀疑在学校和家庭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秉持的社会提倡的价值规念,降低个人的思想道德要求。
2.社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的抵触。学校和家庭以外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范畴,社会教育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广阔,差异化显著,良莠并存,社会教育资源职责规定的教育对象比较宽泛,并非必须与大学生发生关联。如果参与学校教育,很多时候不仅不能为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消耗自身的资源,这就使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部分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但其目的只是为自己打广告,增加在大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为其开展其他收费类的活动做铺垫。甚至更有部分教育机构、团体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打着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旗号,让学生从事传销等不正当活动。一些学校或大学生经历如此上当受骗事情,发现根本无法与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继续开展合作,或不能从中受到训练和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从而在心理上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此外,也有社会教育资源采用类似学校课堂的形式开展活动,不易为大学生接受,难以发挥其优势和影响。
3.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实际T作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通常情况下,学校属于专门从事学生教育的机构,隶属于教育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则比较庞杂,分属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社会教育资源所在机构和部门有的可以归为教育系统,但多隶属于非教育系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工作中,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开展工作,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这就导致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在实践中基本不发生直接联系,社会教育资源直接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很少。
三、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
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应是既可以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薄弱之处,又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实际工作多分属不同运行系统,其各自承担的职责和教育实施方式存在差异,但从育人方面看,二者则归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工作体系这一更高层面上的同一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的建立规范而行之有效的交流机制和方法。
1.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共建。学校施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和方式,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是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参与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鉴于学校有将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的职责,学校应施行“走出去”的策略和方式,积极主动谋求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展共建活动,加强双方交流互动,互取所长,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联系,开展科研合作活动,共同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同,在实践中感受、体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和大学生在自己“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将社会教育资源,尤其是德育资源“清进来”。“社会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一线同志的爱岗敬业精神等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启迪”。
2.双方资源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参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自身和学校的优势,达到双方资源共享,实现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共赢的局面。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开展此项活动会消耗自身资源且缺乏经济效益。学校要想真正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正视和稳妥解决此问题。学校虽然很少能够直接给社会教育资源带来经济效益,但其却可以利用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优势,通过为其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必要的培训等方式对此予以一定的补偿。学校在保障校内教育资源使用不影响学生学习利川的前提下,向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放。也可以允许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等在学校开展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但学校应加强对合作社会教育资源的审核,避免不良礼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为其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承担部分事务性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的人员和绎费压力,又可分批、分期组织大学生到这些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建立保障制度。协调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并确立实施方案和细则等,为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提供制度保障。要想使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其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有效互动,需从互动机制上进行严密的设计。社会教育资源之间多相互独立,各行其道,差异化明显,缺乏必要地联络和统一部署。但部分利:会教育资源间也会出现教育内容相似或相近,教育方法雷同等同质化严重的状况。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都要予以仔细的考虑。此外,还要建立鼓励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制度和激励、保障性制度,以及建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间的协调性机构及与之密切衔接的程序性规定。到底怎样的制度才能有效实现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根据具体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性建构,切忌形式主义倾向。因而,确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考评奖惩等制度都要进行利,学而严密的设计和论证,以此为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达到扎实、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目的。
注释: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
1.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观念上的错误认识。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很多学校把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门学科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教育手段。思想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国家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只注重学生考试、升学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学校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迅猛发展,农村的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与此同时,一些错误的思潮也涌入农村,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拜金主义,非法暴力等等一些社会陋习对于农村学校教育和正在成长中的农村中学生影响巨大。
3.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由于农村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一些封建思想残余还遗留在农村,另外学生家长的个人素质不高,观念不明确,认为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一方的事,跟家庭、家长无关,这种思潮导致学校-家庭教育脱节,后果严重。
4.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个人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不达标,而且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育教学水平不高,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也不会很高,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首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
5.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在笔者调查的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不科学、不全面。很多学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由教师一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如果评价不好,会有伤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先导,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也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如果教育观念不够科学,那么教育成效也不会显著。我们要改变以往家庭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学校的事,学校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门学科的错误观念。建立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网络,学校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明确德育处和教师职责,家庭和学校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社会、家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地方政府要兴办一些农民学校,定期给农民进行讲座,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制定村民道德行为规范,用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农民的不良言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监管力度,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等等。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给农村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3.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在我国家庭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功能,尤其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家庭是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直接经济支柱。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亲切感和权威性,一般地说较好为子女所接受,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和耐性,较易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训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示范性和长期性,较易对着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经久打上家庭风尚的烙印”。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家长作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榜样,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潜移默化,所以广大学生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4.重视课堂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课堂教育是一个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重视和加强课堂教育一定不能被忽视,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听课意识,同时各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堂中,遇到学生有不良道德行为要及时纠正并加以引导。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家长溺爱、包揽代替、满足孩子的一切;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整个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责任不明,处于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为政、配合乏力的状况,没有形成统一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这种现状,导致了许多青少年缺乏人生理想与信念,缺乏爱心与责任感,贪图享受与害怕困难,甚至出现了违法犯罪低龄化倾向,令人堪忧。应当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切实下大气力,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笔者是一名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感触很深,有过较长时间的思考。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委与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社区主导、学校配合、家长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落实各自责任,互相沟通配合,常抓不懈,才能把这项事关千秋伟业的大事抓好。
所谓社区主导即社区是现阶段社区居民生活的领导组织机构,是党委、政府的最基层组织,直接联系居民家庭,集党政财文工作于一身的基层党政领导组织。现阶段小学教育是就近入学,学生来源基本是学校周边的一、二个社区的居民子女。小学生除在校学习时间以外,多数时间主要活动在依托家庭的社区之中。所以,建立社区、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组织领导者应该是社区,这也是社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主要领导应当把此项工作摆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一名主管领导负责领导、组织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同时,吸收社区所在地学校负责思想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少先队辅导员、社区网格长、综合治理协管员,以及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好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配合即社区所在地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的同时,延伸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作用,既把思想道德教育环节延伸到社区,又把社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入学校。定期组织学校教师深入社区走访,征求听取意见,配合社区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同时,在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法制教育,并分别在学校和班级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成为联系社区与学生家长的纽带,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发挥学校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作用。
家长参与即要充分发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特殊作用,担负起对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的重任。要发挥好这一特殊作用,就要针对现实家庭家长与学生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在社区办好培训家长的业余学校,组织优秀学生家长,邀请社区学校优秀教师,或者请专家学者讲课等办法,搞好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工作,提高家长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目标,传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与方法,切实提高广大家长的素质,激活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健康细胞,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广泛的正能量。从而做到社区、学校、家长与学生四者互动,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确保取得成效。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暗示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产生的新旧观念冲突、信息网络化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混杂、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与家庭重智轻德的倾向、处于青春期学生的反叛心理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个性特征冲突,使得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并且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必须承担更大的思想道德教育责任。如何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其培养为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素养的中学生,已经成为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课题。但目前而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德育效果。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解决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较差的问题呢?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学者们尚未得出一致的观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有些学者认为应该从思想道德课程建设入手,构建更为科学的课程体系。例如朱小蔓认为只有通过课程创新才能发挥中学道德教育课程的关键作用 [1] ;李先才认为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应该专注于品格教育,建议中学加强基础道德教育,重视品格教育课程建设。[2] 其二,从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层面提升中学生的接受程度。例如纪春玲认为在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学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适时调整,采取积极的措施让网络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 ;而主动占领互联网络这块新阵地,积极探索网上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规律和健全网络道德行为监控机制可以有效克服网络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4] 胡克州将构建长效机制视为增强中学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力保证,认为应该构建认同机制、利益机制、自律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使中学生从其内心认同思想道德教育、自觉践行相关要求。[5] 认为诸如分层推进法、自我教育管理法、群体自我教育法、亲历体验法、阶梯递进教育法和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等方法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受到更多的重视。[6]
上述研究为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探索性结论。但是道德教育的失败往往是因为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心理状态的无知与漠视,对其认知没有进入心理深层,因此施教也往往不能打动人心。并且思想道德教育是师生双向互动过程,施教者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发展水平 [7] ,因此仅仅通过课程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仍然不能摆脱单向思想道德教育的桎梏,并且填鸭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通常因为激发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破坏了学习效果。
归根结底,只针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某一环节提出相关改革建议,而不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的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将从心理暗示出发,通过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学习效率角度提出可行的德育实施途径。
二、心理暗示的内涵及作用
1.心理暗示的概念
心理暗示是指个体或团体等暗示者通过向受暗示者传达一种具有影响作用的信息,受暗示者则会有意无意地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现象。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的人与人沟通的方式,暗示信息的类型和强度不同会导致受暗示者不同类型的行为反应 [8] ,其中受暗示者对暗示信息的接收过程可能是未察觉的,也可能是基于对暗示者的认同而主动进行的。[9][10]
2.心理暗示的分类
心理暗示通常有以下几种划分方式:(1)根据暗示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2)根据暗示所导致的被暗示者的心理反应可以划分为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3)根据暗示信息的传递方式可以划分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和人格暗示。
3.心理暗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心理暗示的作用在于通过潜在的暗示达到改变被暗示者行为、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目的。早在20世纪中期,心理暗示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年心理暗示实验发现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和积极的暗示会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能达成教师的期望。心理暗示在教育中成为了广泛应用的手段,其基本理念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11] 依据心理暗示的作用机制,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医生洛扎诺夫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功开发出“暗示教学”或“洛扎诺夫教学法”,该方法在东欧、西欧和南美、北美等国都获得广泛试行。
三、心理暗示视角下中学生道德教育实施路径
1.构建多元化的暗示源网络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以中学生为主体,构建包含教师、班级、家庭、网络和社会等在内的综合性网络,营造出完善的德育氛围,共同完成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下分别论述暗示源网络中各主体的作用。
(1)发挥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作用。思想道德教师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为直接的暗示者,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已有研究显示,如果被暗示者对暗示者存在一种“自卑、自贬心理”,那么就更倾向于接受暗示者的判断和影响,甚至潜意识中不惜放弃自主思维。 [12] 因此,教师的权威越高,对于中学生的暗示效果就越强。教师的权威是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因此德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增强以上几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的权威水平。在此基础上,在民主平等、双向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利用自身权威,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促进思想道德教育成效的提高。
(2)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他们(德育教师)也不应当忘记同学相互感化的影响,最好还要运用同学去感化同学,运用朋友去感化朋友。因此教师除加强自我权威以外,还需要担任营造良好班级环境的重任。一般而言,班级环境可以分为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人文环境指的是由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心理氛围,在班级中具体表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集合。而班级中由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竞争的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心理氛围,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影响其行为。物理环境是指由实物所构成的环境,在班级环境中具体表现为由教室布置、班风标语和整洁程度等构建出的教学环境,一个布置有序、积极向上和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同样具有积极的心理暗示。鉴于此,教师应该通过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和融洽的氛围来对中学生产生积极的暗示,从而提高其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
(3)构建家庭、网络和社会的外部综合网络。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在学校进行,学生家庭、网络和社会等主体也同样应该加入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其中,良好的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和家人的思想道德表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行为;而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通过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并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资料丰富和形式多样等特点,主动将网络开发为新的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最后,虽然中学生并未完全进入社会,但是不能忽略社会中其他主体对于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并且应该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更多的启发。
2.选择合适的心理暗示类型
(1)以积极暗示为主,避免消极暗示。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部暗示信息的影响,并且每位学生的心智模式都有差异,这要求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暗示应该因人而异。但总体而言,需要倡导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这是因为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进行的态度粗暴、讽刺挖苦和引喻失当等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缺乏自信等现象的出现,甚至诱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消极应对思想道德学习,严重时将会故意破坏正确的道德准则。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可以通过积极鼓励、树立榜样等方式,更好地引导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慎用心理暗示,坚持积极地、正面地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2)语言暗示、行动暗示和人格暗示相结合。语言暗示、行动暗示和人格暗示是教师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经常采用的几种暗示方式,但是三者具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一般而言,语言暗示最为直接,适用于快速有效地诱导中学生接受和遵守道德准则的情况,而行动暗示和人格暗示则更注重于对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这种暗示效果一旦实现,往往比单纯的语言暗示效果维持更长的时间。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用上述暗示方式。
(3)努力培养自我暗示,将思想道德教育变成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上讨论的诸种暗示,实质上都是他人暗示。他人暗示着重于通过奖赏、赞许和成绩等外部条件来激励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自我暗示则是通过中学生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成就感、自尊、自信等内部心理因素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其实,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中学生本身,应该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这才是心理暗示的最终目标。如果中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就会逐渐丧失自主理解、选择和追求道德规范的积极性,而只能消极地接受和被动地服从。因此,中学生道德教育不能仅以教师为主体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和良好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获取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和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主动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转变传统观念,将思想道德教育视为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其从被动接受道德灌输中解放出来,主动地对现有价值体系、行为规范进行独立思考和评价,并在反省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道德选择。
3.注重心理暗示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尽管心理暗示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作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理论灌输和以人的观念为主导的教育内容两部分,心理暗示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更适合于需要学生内心体验、观念方面和品质养成的内容。[13] 而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仍然需要显性教育,并且需要保持道德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一致性,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强思想道德课程的建设。因此,心理暗示和课程建设作为相辅相成的两种方法,共同构成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整体,既要通过课程建设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严肃性、正规化和公开性,又要发挥心理暗示的针对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等特点,依据不同对象、不同情景和不同的德育内容综合使用。
(作者单位:青岛市第三十七中学,山东 青岛,266012)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当前中国中学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创新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2]李先才.试论品格教育与中学道德教育课程建设[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3]纪春玲.浅论网络时代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变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4]卢丽刚,杨辉.网络时代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2(1).
[5]胡克州.构建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6]胡克州.新时期中学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2).
[7]罗箭华,韦慧学.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寻求道德教育的合理支点[J].柳州师专学报,2006(2).
[8]Raz A,Kirsch I,Pollard J,et al.Suggestion reduces the stroop effec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2).
[9]Bekhterev,V. M. Suggestion and its role in social life[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
[10]Raz A. Suggestibility and hypnotizability: Mind the gap[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2007(3).
[11]张伟.略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