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问题8篇

时间:2023-11-07 10:00: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问题

篇1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亦呈现出了更强的全球性与区域性,世界各国、国家内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在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与区域化更为加剧的前提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新发展趋势下的不协调问题不断的增多,而目前较多的研究只注重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秩序与协调,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生态与协调问题研究较少,笔者将以此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方向进行论证。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瓶颈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不断加速,我国的适应能力如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其作为一个必须经历的经济过程,国际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国际经济的微微变化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前列,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仍集中在粗放式的、低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贸易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否可以做出积极应对,是否可以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中,我国经济贸易是否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并且达到优化配置?这均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适应能力所要承受的。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内地经济产业何去何从? 

从1980年开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推动者贸易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的对象不断再扩大,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绝大部分经济行业,均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贸易中。国际贸易的涵盖范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发展到包含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多种经济贸易。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而我国内地的经济行业,包括货物贸易以及非货物贸易的其他种类贸易经济竞争力如何?能否在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之下,推动自身的加强(例如2012年——2013年我国光伏出现的困境以及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设定的经济壁垒)?这将会明显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未来发展中,将势必面对的问题。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势必会产生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自由化,加强国家自身的国际经济竞争实力,将在一定区域内的数个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与依存的贸易关系,如此的区域化设置,将会减少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但是,在区域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经济行业亦会产生经济贸易全球化下的经济矛盾问题,(“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 

3.国际经济贸易是否面临可持续、生态化问题? 

对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可否持续、能否生态化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际经济贸易引发了极大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我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均要面对的挑战。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是随着而来的,不仅是积极影响,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的消耗、浪费严重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虽然国际经济贸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力、资本为主要贸易方式,价值与技术含量较低,而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出口商品的种类以及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均开始向绿色方向跟进,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壁垒”,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中所受到的限制于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或者是早已面临着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新趋势,良好的解决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做出完善: 

1.积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国国际贸易行业的比较优势,达到进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结合国际经济区域化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实现国内经济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贸易空间,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

在当前的国际社会上,对于国际经济法有许多争论,对于国际经济法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主要是对国际经济法的基础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国际经济法是什么、国际经济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还有国际经济法是否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些都是各个国家争论的焦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时间较短,对国际经济法的理解太浅,关于国际经济法的相关的基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国际经济法概述

在对国际经济法的探讨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国际经济法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导致接下来的研究呢方向不同,对于最终的研究结果也自然会产生很大的分歧。目前,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中,主要有两种说法,分别是公法说和私发说。

(一)公法说

公法说的学者在其支持的说法中,主要强调国际经济法的公法属性。这是一个大的方向,指明了国际经济法的公法属性。但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具体含义,在这个学派中又有许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际经济法就是为了调节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问题,是属于经济领域中的法律,维护经济领域的秩序。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经济法并不是某个国家的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律,而是在国际贸易中,参与贸易的国家为了协调贸易关系而制定的所有的关于经济关系的法律的总称,包括所有的规则规范。第三种观点类似于前两种观点的综合,他们主张国际经济法包括各个国家的国内法和通行的国际法,也是为了协调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对国际贸易和利益分配进行规范和管理。

(二)综合说

综合说主张国际经济法包括公法属性和私法属性,强调两者的综合,要将其放在一起考虑,不能割裂抛弃任何一方。其中包括了两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关系认为国际经济法的私法属性是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公法属性提现在各个国际组织的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包括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生产、流通、结算等关系,还有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定。第二种观点和第一种观点略有不同,主张国际经济法是用以调整跨越一国境界的经济关系,从字面中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这种观点包括了私法属性和公法属性,符合综合说的基本说法。对于国际经济法的是什么的讨论,是整个大问题的思考的根源,只有确定了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才可以有研究的方向。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没有对与错的区别,只是个人和学派的观点有不同。只要提出的观点符合社会的实际,对我们有借鉴的作用,便可以吸收借鉴。

二、国际经济法的范围

任何法律和规则在制定的时候,都需要界定法律的范围,这样才能够保证各个法律之间的独立性,在使用时,不会有过多的其他的法律的干扰。对于国际经济法也有着相关的学说,在国际经济法的范围方面,主要有狭义说和广义说两种说法。

(一)狭义说

这一说法主张国际法就是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法律,是有明文规范的法律。国际经济法的范围不包括所谓的私法性质的规范和原则这类观点。主要强调的是公法体系,特指调整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关系的公法体系,并且,这种公法体是由具有贸易关系的各个国家共同协商制定,任何一个国家私自制定的国际经济法都不会得到认同。在这种观点提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它将国际贸易中的货物买卖法、运输法等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都排除在了国际经济法之外。

(二)广义说

广义说对国际经济法的范围的界定相对于狭义说就宽泛了许多。这种观点认为国际经济法的范围有各国共同协商制定的法律,也包括私法性规范和原则的这一类观点。这种观点考虑到了各国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各个国家的政策、习惯、经济条件差别较大,如果仅仅依靠协商来制定国际经济法,显然不能够满足各个国家的需要,更不能实现公平公正。因此,广义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各国协商制定的法规和每个国家的私法性规定、原则的总称。国际经济法的范围的界定需要考虑许多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范围要符合各个国家的利益需求,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对其范围的界定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得到各国认同的说法,还需要人们不断地探讨研究。

三、结语

对于国际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的思考,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问题,对于国际经济法是什么和国际经济法的范围的讨论也是空前强烈。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学说和观点,但都不是十分的完备。当前的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积极进行国际贸易,希望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更多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对国际经济法的思考,不能盲目的进行判定,慎重看待争议。

[参考文献]

[1]莫世健.国际经济法之“独立性”辨析[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4,06(34):23-35.

[2]左海聪.国际经济法基本问题论纲[J].法学评论,2014,04(23):135-137.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式;教学水平

基金项目: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招标项目《国际贸易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探讨》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5日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是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各国经济活动之间关系,探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一门课程,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学习本门课程通过了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作用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这样一门理论性强、涉及范围广、课程交叉多、理解难度高的课程,让学生融会贯通、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该门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

一、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理论体系广泛复杂。国际经济学课程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涉及到经济理论,还涉及到当前国际经济中的众多现实问题。从整个体系来看,主要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问题、要素的国际流动问题,主要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和依据,涉及的理论主要有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包括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涉及的主要有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众多经济学流派。直到当前,国际经济学体系仍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相关课程联系紧密。国际经济学与经济类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财政学等课程联系紧密。由于其理论性强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又为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涉及部分贸易、投资、金融和财政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国际视野来学习和探讨相关问题。

3、对基础课程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需要运用大量的经济模型,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课程逻辑性较强。国际经济学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体现了数学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数学功底是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重要支撑,在需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由于其内容上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在教学中众多的图示暗含经济学理论基础,因而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要求较高。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尤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等均作为核心课程开设,笔者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交叉重复部分较多。国际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包含了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的理论内容,其优点是在国际经济学的框架下兼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理论知识,确保体系完整性,但易导致的后果就是分别与这两门课程相互重复较多,且又有可能出现在教学中都不涉及的内容,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且由于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加上教学方式等问题使得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问题进一步突出,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目前,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主要采用讲授、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以介绍知识点、阐述理论为主。基本上形成了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对象的教师独角戏格局,忽视了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双核心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个性能力的自由发展。而课堂设计也围绕知识点展开,教学目标狭窄,导致学生的学习以死记硬背或者被动理解为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幼稚产业论”为例,学生只基本掌握其理论内容和产生背景,对于该理论对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意义却无从谈起,分析流于表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缺失,直接后果便是课程中极具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国际经济问题演变成只需背诵和记忆,学生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停留在较低水平。

3、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联系现实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虽然有利于教师备课、讲授的进行和教学知识点的完成,但有可能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而当前教材内容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理论更多采用模型分析,案例分析尤其是涉及中国的案例分析较少,使用假设条件严苛的模型假设较难解释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这些都将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分析的有机联系被切断,以教材为中心,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被削弱,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僵化,也不利于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国际经济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中国的国际经济问题。

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课程功底薄弱。由于理论课程本身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学习兴趣有限。加上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广泛和理论体系的庞大,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并大量运用较为抽象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的模型和图示较复杂,假设前提条件繁多,通过建立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展开分析。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易造成困扰,且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课程功底薄弱,缺乏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基础,普遍反映学习过程中推论过程复杂、逻辑分析偏多、课程难懂,对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难以理解,影响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反过来更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两者之间出现恶性循环。

三、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的综合运用,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阐述的不足,将单向封闭式的课堂变成双向开放式的课堂。参与式教学是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提前告知课程教学讨论主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是将实际案例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相关案例的介绍,让学生尝试分析并解决问题。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部分,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以学生比较熟悉欧盟的发展为例介绍该知识点,并可提前要求学生搜集中国在近年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自贸区等资料进行讨论。这些教学方式的灵活采用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教学相长,帮助学生解决怎样学习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2、正确处理与其他课程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相关程度较高且有内容重复,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的其他课程的内容,要教授给学生一点知识,自己必须具备大量相关知识,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对于可能有所重复的部分,可与相关课程老师充分沟通协商,在教学中突出本门课程体系中的重点部分,以避免两门课程对同一知识点的重复讲授,降低课堂效率。对于前续基础课程比较薄弱的情况,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之前,应将涉及并利用的分析工具做重点回顾,譬如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以避免由于基础问题导致的连锁反应。而由于国际经济的动态变化,教材内容更新的滞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更新经济数据,以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课堂教学上,采用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手段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板书讲授形式的不足。在网络利用上,课程涉及到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经济全球化等问题本身就是在实时发展动态变化的,借助互联网能改变从前坐井观天的局面,及时获知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案例、习题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及时提供给学生,极大地丰富学习内容,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且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去探究感兴趣或更全面的数据资料,拓展知识面。

4、努力完善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无论通过何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都是核心和关键。国际经济学课程本身对教师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教师应注重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思维能力的积累,提高学术水平和知识层次。同时,需注重与同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甚至可以与其他行业专业人士交流对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的看法,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新海.关于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反思[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如今,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变得更为频繁,国际贸易额度在逐渐增长。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转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式,借助电子商务即可实现选择目标产品、协商、下单、付款等工作,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电子化,也能促进国际交流,利于国家打开国际市场,进而刺激我国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实现贸易开展的电子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可透过电子平台实现贸易伙伴的有效寻找,物色更为适合的合作伙伴是每个企业发展最为关注的话题。传统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式,若想寻求优质的伙伴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子商务解决了这项问题,可在短暂的时间内即可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投入,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上的控制。国内的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专属网站,将企业的相关产品上传至网络之中,通过电子平台实现对企业的宣传与推广,能让全球看到,能够吸引相应的客户前来,利于合作的开展。此外,贸易双方就贸易问题的洽谈、协商等都是通过电子沟通的方式,当然,支付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针对游有形与无形商品的交易都遵循电子商务的运行标准,实现国际贸易的电子交易。

(二)利于拓宽企业的国际贸易市场

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万亿元,增长21.3%,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渗透率年度首次突破10%[1]。电子商务是一种主流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能让企业将原有的贸易壁垒打破,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能为企业进军国际社会提供诸多的优势,增强企业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利于国际贸易额度的全面提升。

(三)实现国际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与计算机平台之上的,是在网络环境中设定多个虚拟的企业[2],以充分发挥个体外贸企业无法完成的任务与业务,电子商务环境中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且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外贸水平也在逐渐提升,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开展国际贸易,其不会受到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都能实现贸易的有效运行。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策略

(一)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经济已经呈现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若想将电子商务更好的应用到国际经济贸易之中,其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需要人才去执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目标。因此,外贸企业应与高校进行合作,开展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将电子商务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企业与高校签订人才订单,能加强高校的重视程度,利于电商人才的培养。此外,电商人才的应用,应充分结合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形式,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人才岗位的安排,在上岗前应接受严格的评估、测试和培训,专业人员不仅仅要具备电商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与国际贸易知识,利于电商平台的维护与国际贸易的开展,是实现电子商务有效利用、国际贸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优化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护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安全应用,应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如税收问题、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现象、电子商务欺诈等现象,都应在法律条文中进行明确的列举,应及时总结以往电子商务中可能出现的威胁与风险,将其写入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文件之中。同时,由于开展国家贸易,涉及到一定的税收问题,应根据两国的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协商,并严格对国际贸易市场进行合理的规范。

(三)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

通过对现代外贸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了解到外贸工作的开展都是借助相应的外贸网站进行产品信息的有效推广,通过相关的网站平台上传产品的图片、描述、关键词等,能实现对产品更为具体、直接的展现,并未客户提供相应的价格参考区间,一般情况下,国内的外贸网站是汉英两种语言模式,利于为外国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同时,企业应借助当前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其高度的互动性营销模式,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主张为客户提供主动服务,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以扩大影响力,进而拓宽国际门户,利于实现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同时,外贸企业应将网上调研、网上沟通与客户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统筹企业资源,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提供条件[4]。

(四)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电子商务经济的开展,尤其是国际贸易额度的不断提升,其对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很高。电子商务过程中会涉及到国际贸易的交易与支付问题,若系统安全维护与保护不当,会导致信息化系统出现漏洞,交易的安全性受限,国际贸易的相关数据、信息面临被窥探的威胁。针对当前问题,应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强调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国际电子商务经济的运行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与加密处理,保证国际贸易的机密性,维持相对安全、稳定的交易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已经成为21世纪话题的引领者,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宽,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更为深远。为了将电子商务更好的融入到国际贸易发展之中,应注重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优化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制度,积极发展国际门户网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平台,让中国经济走向国际,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提升,进而扩大影响力。

作者:杨思怡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乔阳,沈孟,刘杰,杨光,岳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2,03:39-41.

[2]刘畅.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5,06:46-47.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分析

1.产生的积极影响

(1)延长贸易产业链。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经济贸易通过互联网可实现生产企业、经销商、贸易平台与消费者的在线连接,贸易双方可在贸易平台上达成交易,完成在线支付结算。如此一来,电子商务消除了国际经济贸易中间环节冗余的弊端,将贸易活动直接延伸到零售终端,构建起完整的贸易产业链。

(2)提升贸易附加值。电子商务环境下,境内外贸易双方可通过在线平台洽谈合作,完成商品订购、货款支付、物流运输等一系列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活动成本,提高贸易利润增长点。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利用M2C贸易交易平台,能够大幅度减少中间成本支出,使贸易净利润由传统贸易模式下的5%提升到电子商务环境贸易模式下的50%左右。同时,通过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还可以向贸易合作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升贸易附加值。

(3)加快贸易反应速度。在传统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贸易合作需要经过贸易相关方的多次沟通与协商,才能推进贸易活动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贸易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降低了贸易效率。然而,随着M2C、C2B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跨境外贸企业可直接与消费者对话,及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从而减少传统国际经济贸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贸易信息的传输效率。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贸易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加快贸易反应速度,而且还能够增强贸易对象的满意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产生的消极影响

(1)贸易风险加大。电子商务环境下,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主体随之增多,其中掺杂一些信誉较差的贸易主体,增加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易给贸易对象带来损失。同时,电子商务以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支撑,然而当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增加了贸易信息安全风险,从而影响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

(2)税款问题解决难度大。部分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也利用这一虚拟的交易环境,实施各种偷税、避税行为,造成税款流失。由于贸易主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无法确定真实的经营地点以及具体的收入来源地,从而增加了税务机关收集税收证据的难度,难以确定国际税收管辖权。在这种情况下,贸易企业经常钻税收政策漏洞,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应对策略

1.完善电子商务运行环境

网络基础设施是电子商务安全、稳定运行的平台和载体,为了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持续发展,应对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首先,应引入一些技术先进、安全性能高的信息化产品,使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能够跟上国际步伐,确保国际经济贸易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顺利开展。其次,应对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加以完善,结合实际情况,颁布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避免法律缺失,影响电子商务平台上国际经济贸易的进行。再次,构建完善的网络诚信经营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制定,能够使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网络诚信方面的宣传教育,建立相关的网络诚信标准和诚信档案,使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国际经济贸易时,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诚信记录。

2.健全电子商务供应链

供应链与物流是跨境电子商务运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其中涉及多个不同的经济体,从而使得各国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协调成为电子商务平台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应当对电子商务供应链进行健全,逐步推进国际规则的对接。为避免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开展国际经济贸易时,出现不必要的摩擦和纠纷,应当与相关国家签署有关的规约,同时应加快贸易通关流程的完善。此外,我国的电子商务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存在很多不足,由此可能会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开展带来影响,所以,应针对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完善电子商务,助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

3.加快外贸企业信息化建设

我国的外贸企业应当加快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为国际经济贸易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有助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同时,外贸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对电子商务平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逐步将现代的商业经营和管理理念融入其中,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拓展市场、打造品牌。此外,应当让物流企业主动参与到国际经济贸易当中,对各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以此来推动国际经济贸易稳步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经济贸易形式、贸易金额以及贸易流程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在贸易活动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运行环境,规范国际贸易活动中在线平台操作,健全电子商务供应链,同时加快外贸企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向信息化、数字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洋.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12):73-75.

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影响

全球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企业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环境污染问题也时有发生。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所以说,在发展国际经贸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问题。因此,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下发展经济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国际经贸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不断发展的背后,伴随着原料的输出与输送、巨大的物流运量、生产资源的开发与浪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甚至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都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很大的负担。比如,在初期进口商品时,若存在一些非常危险的化学工业产品,则会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再比如,我国的商品生产方式,曾经长时间的处于一直比较粗犷的状态,很多企业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甚至根本没有环保意识,存在浪费生产资料的现象,这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还有,在物流运输时,因为国际经贸的不断发展,物流运输的要求和成本也不断增高,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在商品销售时,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品的多样化水平也随之提高,这就造成了过度包装等浪费生产资料的问题。所以,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承载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二、国际经济贸易对环境的具体影响

伴随着环境污染事件的不断发生,以及相关政策所作出的调整,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制定具体的环保措施上,还是不够全面,严重的污染事件还是时有发生。普通居民和政府部门的环保意识都在不断提高,在具体措施上,先要强化防范自然环境污染的意识、而后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施加过分的压力,非但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会拖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在政治上还会引发连锁反应。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相关的工作,更需要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合作,要认真考虑人民的意见,要让人民充分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同时要充分尊重有关专家的意见,提高环保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还要强化相关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环保意识。在制度上也应该建立追责机制,对破坏环境、懒政怠政的相关人员要严惩不贷,而且还可以让企业监督企业,在行业内,扼杀肆意排放污染的风气。同时,也要鼓励在环保科技方面的创新,对节能减排的企业给予奖励或者减免税收,以此推动技术方面的进步,这样既可以发展经济,还可以强化人民和政府部门的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中,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出口型企业。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比较进步的理念,基本上,已经成为出口型企业的共识。这样的理念,在无形中,就会促使出口型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环保相关的工作中。比如,在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更多地使用比较环保的运料、应用比较环保的技术来进行生产。而且也只有这样,出口型企业才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进行时,居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因为环保标准更高,可以迎合发达国家的需要,产品的销路自然更广、销量自然更大、销售额自然也会增大。而且遵守发达国家的生产标准,有利于帮助出口型企业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当然相应的财政税收也就会增加,政府部门也就会有更大的力气,进行环保工作,对环境产生比较有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配套的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法律层面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使环保事业更加有秩序,在企业的行为与环境保护工作发生冲突时,也可以有可靠的解决办法。当然,相关的法律一定要协调好国际经济贸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协调应该解释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也是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的根本目的。强化相关的宣传也是很有必要的,过去,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现在应该要重视起来,这需要政府的有关部门,加强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环保宣传,比如鼓励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等。在加强环保宣传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要强化对进行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的舆论监督,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要及时、充分的曝光,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成本,进而促使企业不敢不遵守法律法规、不敢做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消费行为对环境也会造成影响,消费带来的污染也在不断加重。所以,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也要考虑到消费行为,对过度消耗资源的行为,应当予以禁止,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在处理国际经济贸易和自然环境这两者的关系时,也不能只重视环境保护,而对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做出过分的限制,毕竟环保的前提也是经济能够得到发展。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利益的平衡,是环保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关的立法工作应该秉承正确的环保观念,在意识上、根本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进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环境保护法》正在施行,在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的问题也在不断产生,法律也应该与时俱进,对于不完善的条款,要及时修改,以免一些企业钻法律的漏洞,破坏自然环境。同时,我国关于环保的各项标准,应该尽量与国际标准对接,让与环保有关的生产标准也不断提高,重视预防污染现象。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时期,粗犷的发展方式已经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都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所以,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一体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30-03

我国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历史、现状。广西民族大学依托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优势,致力于培养服务东盟、服务地方的人才,除培养学生掌握上述知识外,还拓展学生学习了解东盟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同时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及一门东南亚语言。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1.设置情况。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修的各类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应修最低毕业学分为170分。然而,在课程的学分设置中,出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调的现象,其中公共课学分为47分,通识、通选课学分为10分,学科专业课学分为101分,实践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占学分为仅12分,学分具体比例如下图1。

2.存在问题。①“3+1”培养模式下跨文化课程设置较少。国际经济与贸易“3+1”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跨文化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所学习的跨文化知识则局限于对留学对象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另外,只掌握一门东盟某国的非通用语言,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验课程的设置不足,没有专门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专用的教学模拟实验室则起不到巩固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网络模拟实验室没有开发或引进专业的国济经济与贸易实验软件,学生在实验室不能完成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局限于主要以教师讲授外贸业务操作流程的实验课上课方式,使得实验课程意义打折。③少数专业技能课教师备课并不充分,相关案例时效性不强。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中,存在少数专业课教师备课内容不充分,上课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讲授,未能充分结合外贸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使得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存在偏差,不利于今后从事外贸业务工作。同时,国际贸易案例分析不足,教师无法向学生呈现对外贸易的现状,学生则容易忽略国际贸易中的细节。④学生实践性不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主要集中体现在暑期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然而,大多数外贸企业规模不大,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所以,高校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外贸行业竞争激烈,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主要从事比较简单的日常内务工作,没有机会深入地涉及到外贸工作流程中,无法完整领会外贸工作的操作规范。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新思路

1.改革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广西民族大学国经济经与贸易的教学一体化改革,主要为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区输送更加适应地方需求的外贸综合型人才。因此,改革的重点在于开创具有东盟特色的特色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与资源体系的构成如下图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应做到以下四点:①以提高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建设的知识复合性和人才的社会适应力为切入点,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国际经贸专业课程设计内容繁杂、重复、交叉,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职业素质的基本要点灌输给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应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基本要求,召开教学研讨会,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结合教学规律,调整教学内容,完善“经济学+管理学+国际经贸实务+国际经贸理论+商务英语与技能+东南亚语言”的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②做好以《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合作》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合作》两门课程。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改革试点,因为该课程兼容了以下主要专业课程: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商务谈判等。以此为牵引点可以推进该专业实务方面的课程体系改革。该课程改革可以牵引以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的课程改革,集中体现在教材的编写运用。两门核心课程的课程内容都增加“东盟元素”,包含更多的东盟国家贸易知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改革,在国际直接投资章节融入“中国―东盟国家间的直接投资”这一小节;在国际技术贸易章节中增加“中国―东盟技术贸易现状”;在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证券投资、国际发展援助、项目可行性研究等部分章节中,同样地增加“东盟元素”,具体讲述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发展援助情况。这样融“东盟元素”于核心课程之中,核心课程牵引下的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也相应的丰富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沐浴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领略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乐趣。③增设实验和实践课程,使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课程提升外贸实践技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课程,主要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由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进行对外贸易业务,让学生在体验国际贸易的乐趣与风险的同时,使学到更多解决实际对外贸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国贸专业实验课程需要专业软件的支持,学校应在学校网站中建立专门的对外贸易实验教学中心,引进“Sim 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学生通过登陆软件,扮演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口地银行以及出口地银行四个角色,同时承担四个角色在对外贸易中的工作。在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履行合同的阶段,学生同样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巩固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加熟悉外贸业务具体流程。在国贸专业“3+1”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验课程应更多地涉及东南亚贸易,学校应引进东盟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系统、东盟国际金融投资实验教学综合软件系统等相关软件,为学生开展东盟贸易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④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流的能力为落脚点,完善“3+1”的课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3+1”培养模式出国前的跨文化课程应在原有《东南亚经济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东南亚政治与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出国前了解留学对象国的政治文化,为出国留学顺地利适应当生活打下基础。学生出国后具体学习留学国家的社会文化。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所学课程应该更加开阔,不应对小语种课程的选择做出出国方向界定,局限于只有到对象国留学的学生才能选修该国的语言。“3+1”培养模式将留学对象国的语言设置为方向必修课的同时,学生应有机会选择学习其他东盟国的语言。越南语、英语、泰语等课程应该设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任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更多的东盟国家语言,选修英语的同学可以更熟练地掌握运用英语。学生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东南亚国家非通用语言和英语,就业前景会更加开阔。

2.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高校教学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为主,学生提问互动为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元化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形成师生互动、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现代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式不应局限于校内指导老师制度,高校教师由于长时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现实工作中的对外贸易执行方式、流程以及政策等方面变化无法像企业管理者一般,第一时间了解对外贸易变化动态。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迅速变化的对外贸易行业工作,在学生实习实践时,应采取企业见习导师制度,学校给予企业见习导师一定的报酬,让企业见习导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教授与考核,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教学的培养模式。图3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构思图。

篇8

【关键词】国际经济协调机制WTO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规模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紧密,结构越来越复杂,矛盾和摩擦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制定各国共同遵守的国际规则,加强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以保证经济全球化的秩序和顺利发展。中国要参与经济全球化,也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加强国内经济政策同国际规则的协调,遵守已经制定的国际规则。

一、国际经济协调的概念及客观条件

(一)国际经济协调的概念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在国际分工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为了解决涉及彼此间的国际经济利益中的矛盾与问题,保障世界经济以较正常的秩序运行,由各国政府出面,通过一定的形式,以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在承认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条件下,针对汇率政策、贸易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在有关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协商和调整,或对国际活动采取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二)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客观条件

国际经济协调是一个国家经济国际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是国家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战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竞争必然引起矛盾和经济摩擦,世界各国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国际协调手段。从本质上看,国际经济协调是稳定和平衡国际经济的机制,是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动荡和失衡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进一步考察,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结构体系的演化则是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国际经济协调是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等,必然引起各国之间的支付、兑换、储备资产供应及国际收支调节等一系列问题,这是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客观条件。

二、中国建立国际经济协调体制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3700亿美元,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1978年改革之初,中国进出口额206.4亿美元,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7%,1995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9%,增加3倍以上;2008年,我国进出口额更是超过了2.5万亿。由改革前几乎没有国际直接投资,到现在已发展到50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直接投资,在海外的各种类型的企业有10000家以上,增长速度极为惊人。如表1所示,中国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投票权比例逐年增大。

十几年之间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区域内合作都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想,区域内经济合作和相互依存度越来越紧密,区域内的贸易依存度已达70%以上,投资依存度也稳步提高,亚太地区的直接投资总额中,80%来自本区域之内,国际间协调的事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首脑会议1995年11月19日发表的《大阪宣言》同意实施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贸易与投资简便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一整套根本性原则,即全面性、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一致性、可比性、非歧视性、透明度、维持现状、同时启动、持续推进及不同时间框架、灵活性与合作。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合作组织,其人口占世界的41%,经济规模占世界的56%,其中美国、日本和中国是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前三名,贸易占世界的45%。1996年3月,亚欧首届政府会议在泰国举行,拉开了亚欧经济合作的序幕。

三、关于中国构建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国际经济协调的紧迫性

首先,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告诉人们,合作性竞争明显优于非合作性竞争。其二,世界各国在经济上互相联系与彼此依赖的程度越来越深,一切开放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受到了其他相关国家的制约和影响。第三,近年来我国已经面临大量的国外贸易壁垒,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它们中的有些问题随时可能进一步演变为两国的贸易战。因此,我国面临众多贸易摩擦时,不宜简单地搞经济对抗,而应该积极主动地运用国际协调的思路和机制去解决问题,以推动自身外贸的健康发展。

(二)从基本经济利益角度分析问题

国际经济协调的有效实施,必须抓准我国与发达国家产生贸易纠纷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作为一种经贸摩擦,它的产生通常都是源于维护自身基本的经济贸易利益,其他考虑则放在第二位。从这个基本角度研究和解决贸易摩擦问题是基石。自1980年代初以来,美国每年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多年来我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顺差国,而现在更是超过日本位于榜首。在这种贸易背景下,一般来说,美国发起各种贸易摩擦的基本动机都在于维护其相关的经济利益。同样地,发达国家在处理其他国际经贸事务中也立足于这个基本出发点。

(三)需要对外经贸制度与宏观政策的有力配合

国际经济的协调运作虽则离不开同贸易对手进行磋商和谈判,但是,它决不只是一个磋商或谈判的问题,而同样需要我国对外经贸制度和宏观政策的配合和呼应,即依靠后者的调整和改革来进一步理顺国际经贸关系。缺乏国内相关制度与政策的有力支撑,处在贸易谈判第一线的国际协调活动往往会无功而返。

(四)积极进取的进攻型战略

一国如果试图驾轻就熟地运用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以推进自身的贸易增长,它就不能对国际贸易纠纷与冲突采取消极被动的应付态度,而应当确立和实施积极进取的进攻型战略。这种所谓的进攻型战略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其一,它把这种国际协调主要看作为推动本国对外经贸活动的强大动力,而并不是什么被动的应付或沉重的负担。其二,它要深层次、广范围地思考和应对本国可能面临的国际经济协调问题。即决不能仅仅着眼于目前的贸易摩擦来研究它们,同时必须具有前瞻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还要密切关注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遭遇的新问题。其三,它要积极推动本国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尽快建立和完善。而这类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要着眼于削弱和铲除相关经贸摩擦的产生根源,即要釜底抽薪,而不是扬汤止沸。

(五)充分利用WTO这个国际经济舞台

推荐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