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职教育培训8篇

时间:2023-11-07 10:00: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职教育培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职教育培训

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 师资培训 培训体系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改革中任何一种模式,都离不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他们在职教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近几年的调研表明,中职学校在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表现得大起大落后,师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大幅萎缩但而又急需增加新型教师这一两极分化的问题。原有教师人数众多但结构失衡、专业特色不突出,而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新兴型”骨干教师很少,特别缺乏高技能“双师型”骨干教师。许多面向企业开设的新专业都无人能来 “抬轿唱戏”。

为什么当前的职校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呢?笔者分析了其中缘由,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师资培养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健全

由于师源单一、区域差异、分布失调,加上教师地位和待遇不高,外聘无名无分无人买单,从企业引进外援的思路总是无法突破困局。而用人体系、评价体系、培训体系、校企合作远未完善,教师后续教育培训提高困难。

(2)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滞后

一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规定性认识不够,习惯于过去的成人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惰性思维导致敬业精神不足,改革创新意识不够,甚至自身就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导致教师职业技能低下,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不对头。

(3)个人职能与定位与新时代存在着较大差距

目前职校教师的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呈两极分化,不少教师要么是“会做不会说” 闷葫芦、要么就是在“在黑板上修机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书匠”将教师脑力劳动性质变为简单的“熟练工种”,这种定位极大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多年机械传授,生源良莠不齐,教师对自身职业严重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工作怠倦是无奈也是事实。

由此看来,数量少、人才缺、结构偏、提升难、资质待遇低、教学理念乱、工作常怠倦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八个方面。它们多方面地影响着教师队伍,最终导致整体素质不高。而如果中职学校没有一支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师资队伍,那么任何一种教改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也必将阻碍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要保障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解决数量、质量、结构和制度四方面的问题,而其中结构和制度又是重中之重。具体思路为构建以内培为重点的多层次师资培训体系,措施分解如下:

(1)实施名师战略决策

名师捧名校这句话是有深刻道理的。对于教师的培训,职校应高位对待、加大投入、及时根据教师的培训层次,制定出教师队伍梯队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长期培养计划,努力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教师分期参加国家、省市、校本研修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大力加强其技能实作能力,不断提升其社交管理能力。达到立德树人、提升存量、优选增量、加强实践、改善结构、提升层次的培养目标,保证学校教学改革后劲十足。

对于由教育部门组织的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进修,学校要在政策上大力引导、在经费上全力支持,更快更多地把各学科的拔尖人才派到高校或到企业去深造,一来广交兄弟院校朋友,吸取办学经验,二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学校办学渠道,三是积累通过了国家级证书认证的名师,充实学校师资力量、彰显学校办学实力,为学校真正锻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善教学、敢改革的教师精英队伍来。

(2)重点做好师资队伍的校本培训

职校要重点开展校本培训,要充分发挥它“小实体、大网络、低成本、易开展、多功能、广覆盖、显特色、优服务、可实践、不离岗”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用见习实践、项目研究、讲座辅导、网络化学习、仿真模拟训练等开放式培训模式,开展培训活动。有关部门要通过集思广益,开发一套高质量的、具有示范性的教师培训课程方案以及相关教材,努力提高本校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3)工学交替培养实用型人才

对于技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些专业可依托市郊社区,在合法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实战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收集了更实际的教学素材。但这种方案受工商、城管限制,手续较繁杂。理想的解决办法是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个一年半载,但实际操作很难。尽管政府倡导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双元制,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没有法律和制度保证,又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少企业只是一边抱怨“技能型人才短缺”,一边又不愿承担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因此在缺乏政府主导的情况下,现实中培养师资仍然是学校在孤军奋战。只有真正实现利益关联的校企联合办学,才能通过工学交替方式,使企业员工与职校教师实现双向技能培训成为可能。

(4)“上挂横联、内培外引”

职业学校引进人才的突出难题是,无人可进或有人难进,有人不适或适者无岗。事业身份的限制和教师必须持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得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技工无法由企业向事业流动.兼职教师没有专门的编制,也没有财政性的拨款,工资,福利,补贴,完全依赖学校的创收,无疑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建议留出机动编制,便于及时补充和引进。职校还应增进校间人才互流,正确看待教师兼职现象,在确保学校能有效管理前提下,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学会、技术部门兼职、参入社会培训,让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力紧密结合;在自身培训设施不足或专业尚未开设的情况下,让教师通过校间交流,利用外校良好的实验环境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新技能,缩短教师的培养周期。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精髓

眼界决定视界,细节决定成败。现代教育技术是抽象的,教师应重视参入课题研究与项目竞赛,在现实案例中积极验证它并从而掌握它。职校多开展外引内提交流活动,对外多引入专家讲师团,举办高水准学术讲座和论坛研讨,积极与“拉手校”开展以课会友,感受专家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获取行家里手的点拨指导,让教师在头脑风暴中反思,在反思中促成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发展;在内应以为课例研究为载体,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提倡组建项目攻关小组、互促双飞、共创精品;要侧重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鼓励教师参加说课比赛、课件比赛、公开课。职校应分批分期开设本校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班,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件专家,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学会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式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图文视频多媒体手法,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消耗为节余,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而丰富教学手段、展开案例教学、沉积教学经验,达到浓缩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

(6)“教而不研则浅”,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满足时代需求

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仅仅停流在技术层面,还要注重教育层面。职校教师的舞台,面对的不仅是课堂,还是整个社会,应采用活泼的主题辩论方式,每月进行一次学校教育难题的研讨。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驱动,各组选定题目,分正反方分小组讨论。研讨结束后,各组推荐发言人,面向全组教师,陈述讨论的结果和主要观点,进行公开辩论,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最后再以点评的形式“拢”思想,以聚焦主题、点亮价值、指向行动,并形成培训专题的系列化。活动结束前,下发小型的调查问卷,以开放式问题为主,调查教师们的感想、收获、建议和困惑,为检测培训效果和改进培训质量提供基本依据。教师拥有研究教育的最佳位置和实验机会,职校应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课题,带动教师在“问题情境”提高思维高度、把“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变成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以便为本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问题提供十分重要、帮助巨大的研究。

(7)“研而不教则空”,加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递进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诸如搭台子、扶梯子、压担子这些伙伴式的帮助与督导措施:教师要读点教育专著,提高理论修养;搞些教学实验,培养主动改革能力。上上特色课,共品教学反思或评课文章的多元思想;组织教学竞赛活动,提高临场运用能力,撰写些对学校改革有用的教育论文,让大家学会总结与反思。光说不练空把式。职校应给教师提供半月一次的特色课、巡回课,让所学有个充分实践的讲台。职校要全力支持,要象排练节目一样,初期给教研组分配任务,负责统筹,一人主讲,集体备课,弄出精品来,中期转向个人特色发挥,讲自己最精华的东西,上自己最精彩的课,后期积累,上升为校本培训,特色课以发展式自我评价为主,不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判定优劣、评先树优的依据。教师经过多次讲课,不断提炼完善,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往往能够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地步,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师生均收获了快乐教学。

实践表明,通过多层次培育体系的建立,配套相关激励措施、落实相应提高方式,能促进教师积极实现技能发展,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只要中职学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师资队伍,就能使学校在未来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以就业为导向,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2006-2007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7)》中国经济指数中心 2007.03

[3]《教育水平对人口职业分层影响的实证分析》张智敏唐昌海 中国人口科学 2003.03

篇2

关键词:企业培训 中等职业教育 可行性 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致有“实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这些称谓,具有 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专业性、实践性、多样性、可变性等特点,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可以总结如下:⑴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⑵中等职业教育优化了区域劳动力结构,提高了区域就业率。⑶职业教育的科技推广与辐射,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自90年代末以来,职业教育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快速发展的势头变缓。其突出表现为:

1.是生源质量滑坡,如1999年比1998年减少招生67万,2000年又比1999年减少90万,中职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1996年曾达到64.7%,而1999年却下降到53.4%,2000年到40%左右;

2.是资源流失严重,一批中专、技校,由于种种原因,体制转轨,不再继续招生,被改为他用。

3.中职教育办学模式没有职教特色。所谓办学模式,如何培养人才是其实质,是指根据办学主体、办学目标和学制形式等主要特征划分的关于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运作方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职业教育的教师中67.1%由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就任,8.7%由其他普通高校调入,22.2%是由企业调入,2%是由科研机构调入,在上岗前,这部分教师均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考核和培训。他们强烈的认同和模仿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理念。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4.中职教育教学脱离了突出技能训练原则,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公共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仍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强调的教学。对于这些课程,学生早已不感兴趣,一是由于基础太差,再者也确实是没有什么兴趣,因此学生很难再学好了。一些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的设置上,仍然是照搬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有些学校竟然也设立高考班,组织学生参加高考;在办学上,跟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原则相违背,理论与实践脱节,根本体现不出职教特点。当职业学校在办学上以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率为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时,这无疑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异化,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失败。

5.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技能训练为特色是当前中等职业教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在目前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这种理想的教育主张在进入教育教学的实际时,无疑是困难的。这无疑是一个矛盾,是一个合理的悖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市场产生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大,必然需要大量的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人才,因此企业大学的建立是顺其自然的事。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资金本身就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根本没有过多的资金拿来建立企业大学,为企业培训所急需的人才,没有办法给企业注入鲜活的动力,这致使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就会遇到“瓶颈”。既然中小企业无法建立专属的企业大学,但中小企业又急需人才来发展,中小企业如何破除这个阻碍自己发展的“瓶颈”呢?

中小企业既然无能建立自己的专属的企业大学,那么,中小企业是否可以考虑与中职院校合作对员工开展培训。中职院校的师资可以为中小企业所需的人员提供理论的支持,而中小企业的场地、设备又可为中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条件。企业培训参与到职业教育当中,使学校和企业形成有机的结合,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

1.企业培训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可行性。

企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在培训目标上有很多共同点。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设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规定职业道德和素质要求,以便学生未来能适应企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和素质的要求;企业为推动他们献身工作和企业的精神,往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员工培训方案,注意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共同关注的问题均是提高员工或未来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在教育或者培训内容上都注重实用性,希望提高学生或者员工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服务于工作, 直接有效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再次,单凭企业自身对培训进行操作,一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就需求大量资金,无法过多的拨出专项资金应用于培训,造成企业在培训方面资金缺乏,致使培训的效果不理想;二是企业缺乏专业的培训师,员工对于培训的积极性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培训的效果却甚是难以令人满意。

2.企业培训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伴随工业生产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同企业的联系更为密切。企业培训的参与,使学校能及时了解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从而使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有针对性,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使学生的技能更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就业率就会大幅提升。

其次,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基础和保障。而随着企业技术设备更新与技术升级速度的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的实习实训实验场所和设备不可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校内建设所有专业实训需要的场所和设施是不可能的,这

需要企业培训的参与。企业培训参与在内,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并且能够接触到一些先进的设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了教材教授的内容,使教出的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够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而且资源共享,不仅降低了学校自身的投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的学校更加需要的各个方面;企业就会更加了解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借助企业的优势教学资源来实施人才培养。

再次,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企业极希望完善自己本身的培训体系,但由于资金问题,中小企业不能建设自己的企业大学,无法建立一套自身的培训体系。那么,企业既然想用有限的资源来完善自己本身的培训体系,那么,企业唯有与中职学校建立联盟,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使企业能够拥有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员工,降低了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企业培训参与到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来,不但能满足企业培训的要求,同时,依托学校专业人才集聚的智力和人才优势,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从而有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速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培养中等职业教师。企业可以聘请工程技术骨干做兼职教师,又可以将学校的教师安排到企业现场去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张佑林.《职业教育: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职业与教育》 2007年第19期

篇3

关键词:会计培训 陈文卫培训中心

1 背景

“陈文卫培训中心”是广州番禺最大型的培训机构,在番禺有“想学会计,就找陈文卫”、“下了班,上大学,去陈文卫”、“会计有陈文卫,电脑有北大青鸟,英语有新东方”的说法。陈文卫培训中心的办学项目包括会计培训、大专本科、成考辅导、电脑设计四大块。中大、华农、广商、广科、番职五所大学在陈文卫培训中心设大专本科分教点(直属班),开设30多个热门专业。短期培训学员每年有1万多人次,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在校生近4000人。被誉为番禺的教育培训龙头。发展历程:1997年,在市桥左边村市场开办的真账培训班;2000年,挂靠市桥化技术学校举办真账会计培训中心,开始规模招真账学员;2003年7月,正式成立广州市番禺区陈文卫会计培训中心;2004年至今,急速发展期,从租一层楼到租下整栋楼,从只有一个校区到现有大北路总校、银座校区、隆基校区三大校区。

2 从领导角度试析

所谓领导,就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一个组织为确立目标和实现所进行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作为一个领导必须有以下三个要素:①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者追随者;②领导者必须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③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可以通过影响下属来实现组织目标。同样的,组织目标是否可以实现,甚至组织的成败存亡,最终都取决于领导者的领导行为,所以在指挥、带领、指导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领导者必须要有指挥、协调、激励等3个方面的作用,因为只有领导的主要对象是人。而根据法兰西、雷文等人的研究,我们知道领导权力有5个来源:法定性权力、奖励性权力、惩罚性权力、感召性权力、专长性权力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一位领导,可以拥有多方面的权力,其权利的内涵越丰富,所拥有的权力就越大,威信也越高。

陈文卫会计培训中心创办人陈文卫的成功来之不易,并非一帆风顺。陈文卫高考接连失利,第三次才考上韶关学院的会计系,大专毕业后,先后执教于中华会计学校、番禺农校、番禺电大、光明职中等学校,在学校执教时,陈文卫意识到社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缺位”。他在租住的铁皮屋购置了几套学生桌椅、黑板,到工业区、市场等贴招生海报、拉横额打小广告,开始招收徒弟,楼棚下教书、楼棚上睡觉,在别的学校上完课,回到宿舍茅草屋,就手把手教学生。创业初期,上课任务繁重,编印教材、购买账本、选参考教材、编印财务资料,把课室变成了实习工厂,开始全部课程由自己上,高峰期每周要上51小时,连续3年每周打一次喉咙针,打完喉咙针又上课。百炼成钢,解惑能力表达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总结了提高成人教育效率、提高集体上课效率的方法,建立了“用真账培训会计的模式”体系。在正式创办“陈文卫会计培训中心”后,陈文卫自己编写了《陈文卫真账培训会计教程》,其后他还到日本学习教育历史、现状,并著述《日本之旅》。

陈文卫沿着“做账报税监控审计”轨迹一路走来,深感学校式传统会计教育与实际工作之脱节,洞悉各学校优缺点,决心改革中国的会计职业教育。陈文卫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会计教育:含教学定位、教法、情景表达、案例实操、细分量化教学配方、启迪思维,走出了一条会计教育国产化之路;他洞悉学员学习会计的障碍所在,力求创新,自编《陈文卫真账培训会计教程》;他还探索出提高教师积极性的工资分配方案:歌星薪酬。

陈文卫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实践经验、笑傲一切的工作态度,时刻以“教书育人、授人以渔、让学员增值”为己任,是学员的人生导师、人才培训师。在陈文卫培训中心,随处可见对创始人陈文卫的简介以及他所做的类似《心灵鸡汤》类的《心灵豆浆》,追随者崇拜者众,员工信服他,学员信任他。由此可见,陈文卫具备了领导的要素并拥有着指挥、协调和激励等三方面的作用。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可用大五模型对陈文卫的性格的五个维度评估,如上表:

由此可见,陈文卫的成功并非偶然,陈文卫有着大多数成功者具备的性格特征,是一个卓越领导者,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极致的教育风格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3 后话

在陈文卫培训中心交流期间,陈文卫本人非常活跃和健谈,从言谈中,我相信,这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在谈话期间,他偶尔会到会议室旁的教室进行巡视,我还真看到了传说中的“在上课间隙,会看到陈文卫老师亲自为听课走神的学员涂抹上驱风油”的情形。我想“十年辛苦磨一剑,打造番禺成教半边天”来形容陈文卫再恰当不过了。

参考文献:

[1]Stephen P.Robbins.组织行为学(第1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一、明确评课的目的意义,理解评课的重大作用

师范生十分重视讲课、说课训练,但对于评课,他们并不十分明白它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认为评课就是一种考核,是指导教师和领导的事情。个别指导试讲的教师也往往忽略通过评课来调动学生从教的热情,激发学生教学研究的意识。这些都导致学生不重视评课,或届时被动地参与评课。鉴于此,必须让学生明白,评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它与讲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教师提高自 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评课的目的主要是促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的发展而非考核,不是褒贬某人的教学行为,而是通过评课发现优势和改进不足,共同解决其中的难题,探求教好课的方法,因此评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本着促进自己和他人发展目的积极参与。

二、熟悉评课的基本内容,理解内容的复杂性与标准的多样性[HS)]

明白了评课的意义并不一定就能评好课。现实中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是高师生将评课落 不到实处,大都是将评课停留在评价教师的基本功方面,其实质是不明白评课的内容和标准。 由于在不同的理论视角下有不同的评课内容和标准,对同一评课内容,针对不同的课题和不同的评课对象也会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等,因此导致了评课内容的复杂性和评课标准的多样性。

1.评课的基本内容及其复杂性

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学习,可使学生明白评课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复杂性。

1)视角不同,评价的内容就有所不同。如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评课;评教学思想、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法的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等又是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评课。2)每一个评价的内容的下面又包含较多的层次,如教学过程就包括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等。3)评价的内容往往存在交叉之处,如教师素质往往又包含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4)评课的具体目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又因不同的对象和课题而有所不同。比如,针对学生的评课重点要评教师的基本素质和知识的讲解是否清楚,是否有层次及启发性如何等。如果是观摩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应该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1]。

2.评课标准的多样牲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确定的具体评价内容,也会因学科、教学内容、课型或依据的理论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因此,不可能有统一的评课标准。为此,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课标准学习时,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具体学科的评价标准来理解标准的多样性,如中学教学研究活动中的观课、评课标准以及区、县、市等不同的教学讲课比赛的标准,一些教材、专著上提供的评课标准等。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标准去学习评课的相关理论,就能明确一般的评价标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地检验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及时确定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三、掌握评课的相关方法和基本技巧

确定了评课的内容和标准以后,评课还应关注以什么视角去评价,从何处下 手,先评哪一项,后评哪一项,应按怎样的顺序去评等,这既是评课的方法问题,也是体现评课思路的问题。

1.评课视角的确定

评课要以一个视角为主,结合其他视角综合进行评价。如,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时,又要结合实施新课程改革视角去进行评价,即结合评教学目标的“三维”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与学生主动参与的状况、方法和对学习方法的促进等,评价的项目中要全面体现学生的学 习。

2.评课主线索的确定

线索一:教学进程。按照教学进程从前往后与评价内容和标准相对照,指出优缺点,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等。由于某个环节的情况与评价内容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某环节的情况可能既与目标有关,又与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项目有关,因此可以以教学进程为主线索按照评价标准本来的排列顺序从前往后辐射、排查,防止漏掉项目或走弯路。

线索二:评课的内容。按照评价内容的本来排列顺序,逐项对照检查课堂的有关情况,判断课堂教学在这些方面的优劣,提出改进方法、建议等。由于评价某个项目或方面时,其要求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个环节或位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是很难确定的,因此也可以以评课内容为主线索,按照教学程序从前往后辐射、排查,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3.评课观测点的确定

要全面客观地进行评课,必须确定好观测点,才能全面如实地评价。一般情况下,观测 点的确定应该是通过关注教学目标,评议教学理念;关注教学过程,评议教师业务水平;关注教学方式,评议教学能力;关注学生反映,评议教学效果。

四、抓好评课实践训练,形成评课初步技能

一方面,训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靠实践性知识的保障,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2]。实践智慧是默会的,隐含于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它又是情境性和个性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所以只有通过在行动中的体验才能达到学会和提高的目的[3]。教育心理学认为,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要掌握评课的技能,就必须应用评课的基本理论进行实践的训练。

另一方面,评课训练是从教者健康心理发展的需要。高师生健康心理素质是其以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评课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认识而磨灭个性的过程,而是以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为基础进行的。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交流中各自的差异,整个过程在开诚布公中进行,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培养谦虚谨慎的品质,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合作分享、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过程,这些都有利于高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1.训练方法

教学观摩中的训练。在教学观摩活动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评课的训练:1)观课前的准备。事先公布观摩课的内容及相关事宜,然后分小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写出该课题的比较详细的教学方案,确定观课评课的重点,使观摩时有重点、有比较。2)认真观察课堂。既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又要从教学研究的视角出发,记录下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以便在评课时有依据地进行分析。3)观课后的讨论交流。如果是现场观摩,在条件许可时,可以组织学生现场参与任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现场感受、学习教师之间的评课。如果是教学录像观摩,在观摩课堂教学实况后,可分小组讨论,形成书面评课材料,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4)改良再评。综合各小组的评价以及一线教师的评价,重新修改小组或自己的评课,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等。

试讲练习中的训练。将一般教法课的试讲与微格训练结合进行评课训练。传统试讲中的评课是课后将观察到的和笔录下的情况反馈给讲课者,评价的意见比较笼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讲课者的自评更会因为讲课时的紧张和激动导致自己不能清楚地记得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难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也缺乏直观的感受,反馈环节较弱,控制调节作用小。将之与微格训练方式结合,在讲课结束后,教师组织重放教学实况录像,讲课学生首先可以进行自我反馈评课,然后再由听课的学生进行评课,最后由指导教师对讲课者和评课者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中根据评价的需要可以多次进行录像回放。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以及对教学技能的观察和鉴别能力,同时还能加强评价意识,训练学生的评课能力。

当然,仅靠以上两种方式的训练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加强训练。。

2.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在评课训练的过程中,不管讲课效果如何,都应在评课现场对讲课者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调动从教的热情和教学研究意识,以号召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培训实践中要做到:1)创设一种探讨、切磋问题的氛围,允许各抒己见,提倡互相商讨。教师一定要避免过早地下结论,因为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权威性或影响性,可能导致探讨无法深入,体现不出不同意见,影响评课的效果。2)教师要对评课情况作简洁的归纳,以保证评课既发挥过程的作用,又有结果。

评课是一件看似简单实际比较复杂的事情,如评课线索确定时,除了要有明确的评课线索,还需要深入分析各种线索本身的优势与不足,以及评价时评价方法的选择等。因此,高师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职前培训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地反思,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才能提高评课的水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自己更快地成为一 名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陈先荣.视导归来谈评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11).

篇5

1、积极动员组织局职工参加各种资质考试、技术职称考试,现局在岗职工中干部中级职称有6人,初级职称4人;工人中技师已有3人,高级工5人,中级工8人,初级工8人,技师以上职称已占工人总数的12.5%。

2、为了提高局干部职工的知识层次,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各类电大和成人自考的学习。目前局49名在岗职工已有30人达到专科水平,7人达到本科;现有在读专科职工1人、在读本科职工9人,局职工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3、继续抓好干部职工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今年综合各部门实际工作需要,我们分别于组织路政、海事执法人员对法律基础知识和交通执法有关知识参加培训。通过执法培训,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使行政执法人员能够深刻领会法律法规的内涵,将法律法规和现实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交通执法工作的开展。

4、为强化交通力量,提高公路建设水平,为××交通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今年继续组织人员参加省、州、县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相关知识培训班,对行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特殊岗位工作人进行培训,今年培训面达到87.7%,职工教育总培训经费达97829万元,占工资总额的8.5%。

通过以走出去的形式,学到了新的知识,对交通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保证,进一步提高了交通工作质量和交通队伍素质。通过培训,对大家的思想触动很大,思路受到启发,视野得到扩展,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也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以及我们在交通工作方法方面的缺陷情况,大家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也激发了做好交通工作的信心和干劲。

二、加强干部廉洁从业培训,发挥预防作用

交通是高危行业,干部的廉洁直接影响着交通整个系统的廉洁,加强廉政建设、倡导廉洁从业就显得意义重大。

1、今年县委组织部党校举办的领导干部培训班,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局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培训,共参培22人,110人次。

2、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加强了对干部和职工的廉洁教育,主要领导亲自抓廉洁教育工作,组织全体职工参加廉洁教育培训,共参培51人,153人次。对如何规避风险、防止违规违纪、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筑起防腐的防火墙,促进交通建设项目优质、高效、廉洁地进行,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总结今年职工教育培训情况,我们认为: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因材施教;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员的学习意识,提高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认为培训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因材施教,培养学员的表达能力

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应当针对学员个体的差异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培训的目的是使学员建立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适应实践的专业技能。为了给送培单位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强化学员的“动嘴”能力,所谓“动嘴”能力,就是学员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包括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表达出来,要求口齿清晰、准确无误,使表述内容具有相关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第二个层次,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个问题,用“图”或“文”的形式准确地表示出来,即“动手”的能力,它是建立在第一层次之上的更高要求,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要实现第二层次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的学员按学习态度可分为三组:第一组,自愿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或以往的工作经验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一组学员占全班人数的20%左右。第二组,绝大多数学员,占班级人数60%左右。这一组学员尽管有相当长的工作经验,甚至一直从事某一项工作,可能是因为知识水平不高,年龄较大,或是其他原因,在课堂上他们欲言又止,不敢发言,或是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不能清晰地表述问题,表现为词不达意,缺乏逻辑,基本概念混淆。第三组,从不在课堂上发言的学员,占全班人数的20%左右。交流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就应该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经过交谈和了解,我发现,第一组学员多是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较一般学员高,“自我意识”非常明确,学习有主动性,他们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而且所提的问题大多具有针对性。在讲到难点问题时,他们运用总结性的语言,阐述内容正确,语言表达准确。第二组学员也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在讲解重点问题时,与他们交流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帮助他们理顺思路,把问题或见解表达出来。对他们正确的见解应积极给予肯定,对于错误的见解,教师应运用准确的书面语言,正确的板书进行解释。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就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于第三组学员,尽管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认真,抱着“混”的态度来学习,我也会在复习时适时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他们不会被教师点名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创造一些锻炼机会。这部分学员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很慌乱。这时教师可以针对所提问题,结合课堂所讲专业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他们的错误,则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正确引导,同时更耐心地讲解所学知识,甚至一对一、手把手地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不管对哪一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调节课堂气氛与加强学习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提高,完成培训任务。在此,要重点强调的是,当不善言辞或能力有欠缺的学员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的言语的方式、方法应该是不急不躁,循循善诱,绝不能讽刺挖苦。如果一定要用幽默的方式,那也要运用善意的、积极的言辞,否则将事与愿违,严重地伤害学员的自尊心,影响学员的学习兴趣。

另外,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给学员布置的作业不是简单的理论阐述或公式记忆,而是用所学过的知识阐述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旨在考察学员能否用概括性文字解释问题,语句是否流畅,观点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

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员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我们没有必要讲解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讲解与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知识是很重要的,也是培训工作必需的。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经过实验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方式磨灭了学员的创造性,使学员成为了被动学习的机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的学员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只有教师讲的知识才有可能知道,而教师没有讲过的知识,学员则没有意识去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己。这也导致了许多教师总是详尽地讲解相关知识。其效果往往是许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会自觉地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只是建立在书本上或是依旧停留在原有的工作经验上。其实教师一方面要把基础知识给学员们讲清楚、讲透彻,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员分析问题的方法。任何一门专业理论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它只能解决某些问题。要想“对症下药”地解决具体问题,还要综合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教师还可以把问题讲得更深入一些,引导学员从另一个高度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以使学员们的理性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

以上谈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的基本能力,而实践能力则是包括上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需要学员深入实践,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才能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过中级培训后再进行高级工培训的职工,都会反馈这样一个信息: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有脱节的地方。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教材很难及时更新或是更新很慢。同时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保障我们及时、准确地获取最先进专业理论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主要是教师往往只把专业知识一个点、一个点的教给学员,而没有把知识串成一根线或形成一个面引导学员去从全局把握,也没有把知识放在它所应用的环境里让学员去理解。所以加

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为本,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

著名的哲学家弗洛姆说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又能超越自然,那是因为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所以在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方面,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其他两项则是以人为本的典型表现。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员检查自己遇到的问题。例如:可以让学员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或与其他学员交流。教师可以让学员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在什么环境中感到愉快?”、“我在什么条件下学习效果最好?”、“我为什么喜欢某一类课程?”。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需求、甚至个性特点。师生双方都能从中获益,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应该避免学员之间的恶意比较和竞争,鼓励学员建立起自我内部评价体系,专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三)鼓励和接受所有的学员。对于每一个学员在其原有基础之上取得的成绩,都应充分给予积极的、正面的鼓励与评价,增强他们的自我。

摘要:在培训工作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培养学员的表达能力;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加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教学质量;因材施教;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员的学习意识,提高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认为培训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因材施教,培养学员的表达能力

因材施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它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应当针对学员个体的差异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培训的目的是使学员建立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适应实践的专业技能。为了给送培单位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强化学员的“动嘴”能力,所谓“动嘴”能力,就是学员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包括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表达出来,要求口齿清晰、准确无误,使表述内容具有相关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第二个层次,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个问题,用“图”或“文”的形式准确地表示出来,即“动手”的能力,它是建立在第一层次之上的更高要求,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要实现第二层次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因材施教。

一个班级的学员按学习态度可分为三组:第一组,自愿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或以往的工作经验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一组学员占全班人数的20%左右。第二组,绝大多数学员,占班级人数60%左右。这一组学员尽管有相当长的工作经验,甚至一直从事某一项工作,可能是因为知识水平不高,年龄较大,或是其他原因,在课堂上他们欲言又止,不敢发言,或是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不能清晰地表述问题,表现为词不达意,缺乏逻辑,基本概念混淆。第三组,从不在课堂上发言的学员,占全班人数的20%左右。交流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就应该针对学员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经过交谈和了解,我发现,第一组学员多是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较一般学员高,“自我意识”非常明确,学习有主动性,他们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而且所提的问题大多具有针对性。在讲到难点问题时,他们运用总结性的语言,阐述内容正确,语言表达准确。第二组学员也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在讲解重点问题时,与他们交流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帮助他们理顺思路,把问题或见解表达出来。对他们正确的见解应积极给予肯定,对于错误的见解,教师应运用准确的书面语言,正确的板书进行解释。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就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于第三组学员,尽管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认真,抱着“混”的态度来学习,我也会在复习时适时让他们回答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他们不会被教师点名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创造一些锻炼机会。这部分学员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很慌乱。这时教师可以针对所提问题,结合课堂所讲专业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他们的错误,则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正确引导,同时更耐心地讲解所学知识,甚至一对一、手把手地讲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不管对哪一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调节课堂气氛与加强学习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提高,完成培训任务。在此,要重点强调的是,当不善言辞或能力有欠缺的学员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的言语的方式、方法应该是不急不躁,循循善诱,绝不能讽刺挖苦。如果一定要用幽默的方式,那也要运用善意的、积极的言辞,否则将事与愿违,严重地伤害学员的自尊心,影响学员的学习兴趣。

另外,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给学员布置的作业不是简单的理论阐述或公式记忆,而是用所学过的知识阐述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旨在考察学员能否用概括性文字解释问题,语句是否流畅,观点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

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培养学员的分析能力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员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我们没有必要讲解高深的理论知识,但是讲解与实践密切联系的理论知识是很重要的,也是培训工作必需的。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经过实验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方式磨灭了学员的创造性,使学员成为了被动学习的机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的学员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只有教师讲的知识才有可能知道,而教师没有讲过的知识,学员则没有意识去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己。这也导致了许多教师总是详尽地讲解相关知识。其效果往往是许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会自觉地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只是建立在书本上或是依旧停留在原有的工作经验上。其实教师一方面要把基础知识给学员们讲清楚、讲透彻,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员分析问题的方法。任何一门专业理论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它只能解决某些问题。要想“对症下药”地解决具体问题,还要综合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教师还可以把问题讲得更深入一些,引导学员从另一个高度去分析问题,这样可以使学员们的理性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加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

以上谈到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的基本能力,而实践能力则是包括上述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需要学员深入实践,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才能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过中级培训后再进行高级工培训的职工,都会反馈这样一个信息:理论教学和实际生产有脱节的地方。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教材很难及时更新或是更新很慢。同时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保障我们及时、准确地获取最先进专业理论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主要是教师往往只把专业知识一个点、一个点的教给学员,而没有把知识串成一根线或形成一个面引导学员去从全局把握,也没有把知识放在它所应用的环境里让学员去理解。所以加

强实践,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为本,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

著名的哲学家弗洛姆说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又能超越自然,那是因为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所以在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方面,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是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其他两项则是以人为本的典型表现。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鼓励学员检查自己遇到的问题。例如:可以让学员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或与其他学员交流。教师可以让学员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在什么环境中感到愉快?”、“我在什么条件下学习效果最好?”、“我为什么喜欢某一类课程?”。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需求、甚至个性特点。师生双方都能从中获益,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应该避免学员之间的恶意比较和竞争,鼓励学员建立起自我内部评价体系,专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

篇7

(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教学缺少有效性

当前,在许多学校中,由于学校对于声乐教学中技术训练与素质培养的重视力度不够,导致缺少对这方面教学工作的调研,这样就会使整个学校对二者的有效结合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开展教学实际活动的时候,学生只学习了怎样演唱歌曲,但是在真正演唱的时候,由于缺少相关的素质培养,学生在演唱的时候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所以在缺少真实情感融入的基础上,学生演唱出来的歌曲也就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由此可以看出,在学校缺少对相关教学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声乐教学很难保证教学有效性,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

(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受限

在声乐教育中,进行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教师本身有效结合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的能力就不高,这样就会使教学难以高水平的开展,教师缺少指挥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认识不到怎么在声乐教学中有效结合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很少开展相关方面的锻炼,一味的注重提高学生的声乐技巧。这样,即使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整地进行演唱,那么也会缺少真正的歌曲韵味,从而影响演唱的质量和水平。

(三)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声乐教学中的技术训练和素质提高

由于学校对于相关方面的重视力度不足,同时加上教师的专业能力比较差,这样就会使学生对于声乐学习中的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最终影响学习的效率。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专业的音乐基础,同时加上自身整体能力的限制,所以学生很难同时在声乐学习中认识到技术训练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道学习声乐演唱的技巧,从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只能够导致即使最后学生学会了演唱技巧,那么也会在缺少素养体现的情况下演唱水平受到影响,不能够真正打动听众的心。

二、加强声乐教育中的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对于声乐教育中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的认识

通常在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会使用比较多的技术手段,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从而保证声乐教学的水平。其实,在运用技术手段的同时,还可以融入素质教育的理念,使学生能够在进行声乐技术训练的同时,其素质教育能够受到有效的培养。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结合技术和素养,养成一种积极结合素质教育和技术训练的意识,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合计和巧妙的安排。例如,在讲解歌唱声音的方向的时候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一部分人会认为歌唱的方向是向前的,气息用力的方向是向后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实际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面临风格迥异音乐作品,所以在歌唱的时候,就很难保证发出的声音是向前还是向后,因为在演唱的过程中这些因素都是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同时,如果具有基本的音乐常识就应该知道,带有深厚情感的演唱的时候,声音就会适当向前,而演唱一些比较庄严的歌曲的时候,元音形成的位置就会相对靠后。并且在歌唱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使演唱的最高境界,也是所有音乐演唱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声情并茂主要包含两个部分,首先就是声音,这个主要就是指演唱者的发声技术,而情指的就是演唱者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对其内容深情地表达。所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重视学生的技术方法,而忽略其素质培养,那么就使表达出来的音乐只有声、没有情。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能够认识到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进行基本的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一样重要,只有很好地结合这二者,有效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声乐学习的效率,从而实现自身声乐能力的真正提高。

(二)深入了解声乐教育的内部规律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在做好技术训练工作的基础上,只有更好地了解声乐艺术和教育的发展规律,才能够兼顾素质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应该重视对于之前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从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来找到提高教学的方法。由于在我国音乐教学过程中,向来都比较重视音乐教学经验的积累,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从而进行深情的演唱。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新的音乐作品是否有明确的认识,却很少有人思考这个问题。例如,在关于课前演练曲目属不属于新曲上,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没有把其当成是真正的曲来进行教授。因为如果教师把这个练声曲当成是一副新的作品来练习的话,就会受到更多的成效。因为把其当成是新曲来练习,就需要在考虑练习技巧的同时,还需要融入素质相关的因素。这样学生就既能够学习到音乐技巧,还能够掌握其中的情感运用。这一点在有经验的教师身上就体现的非常明显。如果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他们就会要求学生按照标准学习音乐的要求来学习练习曲。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学习声乐的时候,除了需要下功夫进行学习之外,还需要靠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只有经常长时间的磨练,才能够使技术训练与素质培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练习演唱技巧,也就是表达音乐的方法。只有手下具备这个能力,在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演唱者能够把一首音乐完美地表达出来,除了需要其基本的音乐技巧之外,还需要其具有基本的音乐素养。只有保证其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同时加强高超的演唱技术,才能够使其在演唱音乐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再创造,创造出一种带有自己真实情感的音乐,从而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于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音乐专业素质,提高其教学水平,从而保证在声乐教育中,学生能够接收到科学的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起到很好的声乐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应该提高声乐教师的入门高度,使一些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能够教会学生演唱技巧,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教师进入声乐教学岗位,从而有效保证声乐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就是对于相关教学的调研工作,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注重结合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有效提高演唱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参加一些公开课,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教学经验。重视在网络上进行相关的学习,购买一些书籍,专门学习有效结合声乐教学中的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从而使其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而保证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科学结合技术训练和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有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欢喜,从而使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学生可以接触到了更加宽阔的信息资源,由于学生拥有丰富的信息来源,学习的环境比较好,所以教师知道的一些知识学生也有所了解,这样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需要教师能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建立紧密的联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有效的互动模式,营造一种良好的互相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就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充分利用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这样就能够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效率。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得到更多的支持。因为演唱与人的大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精神得到激发的时候发声的器官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性,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针对学习的音乐作品,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既保证了教会学生基本的音乐技巧。同时还能够通过互动,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篇8

有些新技术、新设备在矿区生产中已经开始使用,而教材中讲授的还是现在已经淘汰的老设备,过时的技术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有个别老师能结合矿区的生产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适时增添新的知识内容,但大部分老师还是依据教材讲授,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内容滞后于生产实际,致使学员花时间、花精力学到的却是在实际工作中无用的知识,而真正有用的知识却没学到,“学”“用”两张皮,既影响学员的学习兴趣,也使培训工作失去了意义。

解决职教培训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注重突出实习教学其一,要改善实习条件,增加实习投入,加强实习教学。要购买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注重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突出实习教学;其二,要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采取从矿区租赁、借用实习设备的方式,积极开展实习教学活动;其三,适当提高实习教师的实习教学费用,鼓励教师开展实习教学;其四,聘请各矿区工程技术骨干担任职教培训科实习教师,充实实习教师队伍,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第二、注重强化班级管理一是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考虑从社会上聘请一些责任心强,富有一定管理经验并具有一定煤矿专业知识的适龄人士来职教培训科担任专职班主任,强化班级管理。二是加强职教培训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对班主任的工作程序、工作目标、工作要求要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一一规范,严格考核。

三是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及时解决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管理能力。

第三、注重缓解工学矛盾针对工学矛盾突出这一问题,一是学校领导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争得企业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在尽可能不影响矿区生产的情况下,调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的时间,确保学员能按时参加培训,二是将一部分培训班放到矿区开办,以方便工人在工作之余能参加培训。三是将一期培训班分为几次开办,这样虽然给教学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增加了培训成本,但是为工人提供了尽可能的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真正体现了“培训绕着生产转”和“学校为企业服务”的指导思想。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缓解工学矛盾。

第四、注重调整教学内容一是职教培训科要加强与公司生产处室及矿区的联系沟通,经常向生产处、机电动力处、通风处等借阅新技术、新设备的详细资料,为授课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二是代课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三是尽量聘请那些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授课任务;四是建议学校组织部分教师和矿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制贴近生产实际的具有适用性的教材或教学资料,充实培训教学内容。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