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药行业商业化8篇

时间:2023-11-06 10:59: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药行业商业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药行业商业化

篇1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化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跨国贸易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多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在贸易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跨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既熟练掌握商贸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贸易人才就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并且社会上的许多培训机构也都开始从事商务英语的培训服务,共同来满足我国贸易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但是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虽然他们的商务贸易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都很过硬,但是在从事实际的跨国贸易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沟通上的困难,主要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有时会严重阻碍贸易的进展,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产生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包含着该国的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所以,要想成功的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只掌握该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该国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真正的把语言融入到与之相应的文化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语言交际的成功概率增加砝码。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把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上,课程设置中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确实可以系统的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形成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语言交际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的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国人交流时遇到障碍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交际当中的重要性,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这也是本文引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掌握跨国贸易中必要的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么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知识是有强烈的需求的,并且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以便在未来的跨国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胜算。

二、英美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英美文化,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文化因素在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贸易主动

进入21世纪,国际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开始愈发的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内涵建设。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并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当中,能否了解对方企业的文化内涵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贸易策略,对贸易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各个方面必定来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能学好英美文化,则定能打下理解英美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在国际贸易事务中掌握先机与主动。

2.减少交流障碍,提高沟通效率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各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礼仪和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比如说,一些贸易往来中最基本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是必须要掌握的,包括不同场合的着装、打招呼的礼节,用餐时的礼仪等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因素一旦缺失,是不能用语言沟通来弥补的。再如,在时间观念、公私划分、做事流程以及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中国的企业与英美的企业肯定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商务谈判也是贸易中常见的重要环节,除去必要的谈判技巧,关乎于文化方面的谈判礼仪,如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以及尊重对方的谈判流程、制定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谈判策略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内容都是在国际贸易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要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在贸易的某一个环节中严重的违反或侵犯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就极有可能影响本次贸易,甚至断送了将来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所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能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尊重对方文化背景,努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流的障碍,提高沟通的效率,就能为未来职场中取得贸易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自身素质,赢得良好声誉

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里所教授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所学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形成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衡量在当代文明社会中人们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可以使人形成更加成熟世界观、事业观,从而就会形成好的工作理念态度,如以人为本、讲求效率、积极稳健等。西方很多企业的都非常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发展,因为人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理念、发展策略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只有通过人自身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向西方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企业发展的空间才得以延续。同样,拥有高素质员工的西方企业更倾向与同类的企业合作,因此,国内的国贸从业人员就必须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展现中国人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企业和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从而可以增加贸易伙伴,拓展贸易渠道。

那么,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建设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未来职场上的贸易精英,应该自觉地深入学习英美文化,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与贸易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自己铺好未来的职业道路。 转贴于

三、商务英语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培养

1.在基础课上扩充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无论英语专业侧重于什么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心都是以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基础课,例如精读和泛读等。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且各有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课文的选材上,有很多都涉及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甚至有的单元就是以文化差异作为教学目标。这些都为教师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的Unit 7 The Sampler和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都是以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故事发生背景的,而且还分别包含了贫困、亲情以及老年人社会地位等文化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讲解课文的契机,向学生们讲解关于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为更好的掌握语言点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或者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先点出来,让同学们回去查阅这些文化的资料,自己去吸收理解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2.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英美文化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与国际贸易和商务相关的文化知识,所以应该适时的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文化课,例如商务文化、贸易(谈判)礼仪等。这些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都要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最好聘请有丰富实际相关经验从业者来进行授课,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从业时的丰富经验是课堂上绝佳的实例,能让课堂知识更生动具体,并使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在贸易实务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课设定一个文化方面的话题,教师对话题首先进行讲解,然后举出实例,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倒过来,先以一个实例作为课堂的首项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思考这个例子要反映的是什么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在中国和英语国家有什么不同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笔者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并且通过在课堂上更多的亲身参与,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文化内容理解更深刻,并能在以后的实际贸易操作中更注重这些文化现象,达到满意的结果。

3.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渠道了解英美文化并定期在课上进行交流

语言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仅仅依靠课上学到的内容是无法快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样,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要想更多真实的深入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和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就应该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中多方位的接触英语,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观赏英美的原版电影,尤其是那些写实题材的生活片和情节剧,其中必定有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英语现在越来越多的可以在商店、网站和报纸杂志中找到。生活中的语言最贴近语言的本质,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有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的对一段时间内所搜集的语言文化素材进行汇总讨论,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未来的职场发展两个方面考虑,都有必要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贸易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中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好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在未来商贸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如何适应英美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篇2

事实上,130亿美元并购很可能也是电气行业史上最大的一笔并购。在不少分析师看来,这次并购彻底颠覆了传统电气市场格局,新的伊顿俨然成为了全球第五大电气巨头,直逼ABB、西门子、阿尔斯通和施耐德。

对全球市场变化比较敏感的中国企业或许会问:伊顿为什么要并购库柏?从这次并购中,我们可以借鉴什么吗?如今,一年半过去了,整合工作进展如何?

且让我们从头说起。

伊顿是谁?

创办于1911年的伊顿虽然已经有百年多历史,然而,笔者即将要讲述的关于伊顿的故事还要从2000年说起。2000年时,伊顿的销售收入只有83亿美元。然而,到2013年底,伊顿已经成为了横跨电气、液压、卡车零部件、宇航等众多业务的多元化跨国巨头,其销售收入更是增长到220亿美元。

如果说将企业做大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那么利润成比例的增长则要困难的多。但伊顿做到了:过去十年间,除了销售收入增长了近三倍之外,伊顿为股东贡献的每股盈余从2003年的1.36美元逐年增长到2013的4.13美元――作为一个投资者,如果在2000年时买入1美元伊顿的股票,算上分红和股票增值,2013年的回报将高达6美元!

2000年的时候,柯仁杰成为了伊顿新任CEO。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伊顿公司工作了20多年,对伊顿可谓十分熟悉。柯仁杰是一个富有激情且精力充沛的美国人,每天只睡5~6个小时,其他时间几乎都投入在工作中。毫无疑问,这样的人一定有着雄心壮志,势必要开疆拓土,打拼出新的天地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成为CEO前,伊顿已经在尝试多元化。然而整体来说,伊顿的规模比较小,销售额只有83亿美元。柯仁杰上任后,伊顿就迅速加速了多元化的进程。原有业务增速放缓和市场空间有限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在此之前百年伊顿就曾经遭遇过危机:尽管伊顿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着非常高的占有率和竞争力。然而,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单一业务企业的业绩就会出现非常大的波动,甚至会出现破产的危机。

柯仁杰上任后思考的是,自己该如何进一步引领伊顿的多元化进程呢?

能够参考的案例有大名鼎鼎的GE。GE的工业业务是多元化的,但整体上讲是一种控股型的多元化,彼此之间的关联并不太多。另外,GE的多元化还包括产融结合,GE金融可以为GE工业提供融资租赁,GE工业有着很好的信用评级,可以为GE金融背书,从而使GE金融获得相对廉价的资本。

当然,可以参考的案例还有大名鼎鼎的3M。正如普拉哈拉德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所写的,“尽管它的业务组合看起来极为分散,但是繁杂表象的背后却是少数几项共享的核心竞争力。”三星亦然,隐藏在三星手机、电脑、显示屏等多元产品背后的是三星在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柯仁杰来说,他想要带领伊顿加速多元化的初衷之一就是规避经济周期带来的业绩波动风险;另外一个初衷就是能够“充分利用各业务单元的战略匹配关系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

于是,在其第一个初衷下,伊顿有了自己的第一条多元化原则:平衡。

这里的平衡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地区的平衡。在柯仁杰上任时的2000年,伊顿的业务80%集中在美国。而至2013年底,美国只占其营收的50%。

第二,是业务的平衡。1997年前,伊顿汽车零部件业务占其销售收入的70%以上。而如今,伊顿横跨数个业务,汽车零部件只占其总销售收入的17%。

第三,经济周期的平衡。即不管宏观经济是好还是坏,伊顿都要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和利润。柯仁杰上任后,为了实现这一点,他从始至终都格外强调业务的配置:既要有零周期业务,也要有早周期、中周期和晚周期业务。

所谓零周期业务,是指基本不受宏观经济影响的业务,比如说制造服务业以及售后;早周期业务是指在经济复苏的时候,能够最先实现增长的业务。相应的,这类业务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下降也是最快的;晚周期业务则是指在宏观经济复苏的时候反应较慢,而当经济衰退的时候,也比早周期晚很长时间才开始衰退;中周期业务则是介于早周期和晚周期之间的业务。

“要实现这些并不容易,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早中晚周期中进行合理的产品搭配。所以一定要深刻理解你所在行业的业务周期,什么时候会表现比较强,什么时候会表现比较弱。”伊顿亚太区总裁何钦鸿如此说道。

据介绍,当伊顿在考虑利用并购的方式开辟出新的业务时,都会认真的评估该企业业务周期是否能够很好的和自己现有的业务互补。对此,一个可操作的手段和标准就是拿这个企业过去几十年的利润率走势和自己原有业务之间的利润率走势做对比,从而判断伊顿是否和其真正的匹配。

据介绍,至2013年底,伊顿的零周期业务包括电力服务以及航空等业务的售后服务,这些业务基本不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占伊顿总销售收入的11%;伊顿的早周期业务有住宅电气、单相电源保护装置、重卡业务等,这些业务占其总销售收入的29%;伊顿的中周期业务有液压、工业控制等,占总销售收入的29%;伊顿的晚周期业务有航空业务等,占总销售收入的31%。

巴菲特说,当海水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无疑是一个最好的试金石,那一年连大名鼎鼎的通用电气都陷入了危机。最终,巴菲特挺身而出,购买了其30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成功助其纾困。那么,那一年伊顿表现如何呢?

2008年,伊顿总销售收入较2007年增长18.5%,净利润较2007年也增长了6.4%。或许就是这个原因,2008年巴菲特一共只买入了四只股票,其中就包括伊顿。作为一个对比,当时伊顿的市盈率已经高达20倍,通用电气的市盈率则只有16倍。然而,最终巴菲特还是没有选择将通用电气的债券转化成股票。

“住宅电气、单相电源保护装置、重卡业务等早周期业务实际上在2007年就已经呈现下滑的趋势,在2008 年严重衰退。但是晚周期的航空等业务,2008年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直到近期才出现下滑迹象。所以能够明显看出来,晚周期业务比早周期业务的下滑时间要晚18~24个月,这样我们就能够根据经济周期进行资本投资和业务的多元化配置。”2010年柯仁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以前我们的很多业务在经济高涨期绩效非常好,但没有什么业务在经济出现下滑时仍然表现良好。所以(除了零周期业务外)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大约三分之一的业务在经济早周期能够运营良好,三分之一在中周期时依然稳定发展,三分之一在晚周期即经济下滑的时候运营良好。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在带领伊顿多元化时,除了看重业务周期的平衡外,柯仁杰还格外看重的一点是充分利用各业务单元的战略匹配关系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我们不想成为只是控股型的多元化企业。”

伊顿有着车辆、电气、液压和宇航四大业务。那么,除了业务周期互补外,伊顿这四大业务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动力管理,即包括电力动力、流体动力和机械动力,这是伊顿多年来坚持的定位,也是联系这四大业务之间的主线!“这三个业务看起来毫无关系,但实际上能产生非常好的协同效应:三个业务的终端市场高度一致。对于这三个业务里面动力管理的需求,通常在一个终端客户那里出现。而且在绝大多数终端,至少有上述三个需求中的两种。”伊顿亚太区总裁何钦鸿说道。当然,这也就意味着,相对于其竞争对手,伊顿能够为其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

另外,客户协同也不是这几大业务带给伊顿唯一额外的竞争优势。“比如伊顿在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技术世界领先,这会涉及到我们的两个业务部门――卡车零部件集团和流体动力集团,前者侧重于柴油电力系统的技术,而后者主要是开发液压技术,两者对于混合动力传动系统都很重要。对于客户来说,我们可以提供不同的技术供其选择。”柯仁杰说道。

为什么要扩大电气业务?

2000年的时候,伊顿的电气业务销售收入不足30亿美元。而至2013年底,伊顿的电气业务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135亿美元,占总销售收入的61%。在这期间,伊顿先后将穆勒、飞瑞、库柏等十几个电气企业纳入囊中。看的出,多年来伊顿似乎格外的钟爱电气业务。

“伊顿都是在全球大趋势下寻求增长。这其中一个大趋势就是,全球能源供给不足。”伊顿全球副总裁Steven M. Boccadoro对《中国机电工业》说道。埃克森美孚公司的《2040年能源展望报告》中指出,现在起到2040年(届时全球人口将达到近90亿),随着全球经济产量翻番和全球繁荣发展,在中国、印度、非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等发展中地区需求增长的带动下,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较2010年增长30%左右。如果在能源利用效率上改善不足,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较2010年可能增长120%――在未来很多年里,能源供给不足很可能将是常态。

伊顿能在这其中看到怎样的商机呢?

“通常来说,解决能源危机的方式有两个,其一是开发新能源,但这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就是更有效率的利用能源。”Steven M. Boccadoro说道:“国际能源机构的一个数据是,到2035年,我们可以节约的能源相当于2010年全球能源需求的近五分之一。换句话说,能源效率的重要意义,就如同它是一个不受约束的能源供应源,伊顿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而在所有能源中,电能需求的增长被认为是对能源趋势产生最大影响的单个因素。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随着经济和生活标准的提高和消费者从石油、煤炭或生物燃料等其他能源来源转向电能。到2040年,全球电能需求将增长80%。到2040年,全球生产的能源中,有十分之四将用于发电。

正如伊顿在其年报中所写,在全球电能需求将增长80%这一大势下,至2050年,全球对节能建筑的需求量预计增长60%。至2020年,全球LED照明市场预计增长600%,复合年增长率达25%。

当然,这其中带动最大的还要属电气设备。其中,格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兴市场电网的建设以及欧美市场电网升级带来的电气设备需求。全球知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在2012年的《全球与中国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趋势》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的输配电设备市场占北美整体市场的近70%,未来增长主要受新能源、智能电网建设和旧设备更新的驱动。美国的电网网架强,二次设备弱,设备陈旧老化,70%的输电线路和变压器运行了25年以上,60%的断路器运行近30年,50%的配电柱也有30~50年之久了……”而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电力市场在未来十年的投资规模大致是6700亿美元,其中约88%是设备投资。

据Steven M. Boccadoro介绍,正是由于这一大趋势以及大势下上述强劲的市场增长空间让伊顿格外的衷爱电气业务――这是我们理解伊顿斥130亿美元巨资并购库柏的一条重要线索,而另外一条线索就是原有电气市场格局的巨变。

2009年11月30日,法国核能巨头阿海珐集团将旗下电气业务出售给了同样是法国企业的施耐德和阿尔斯通,而不是出价更高的通用电气和东芝。其中,阿尔斯通接手了阿海珐电气业务中的输电业务,而施耐德则接手了其中的配电业务。在这之前,阿海珐是全球电气企业中一个相当大的玩家,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在高压产品、中压产品以及输配电系统方面,更是近乎和西门子、ABB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平静的江湖一旦被打破,势必将引起一番波澜。在全球特别是北美市场,无论阿海珐出售与否,在电气设备方面,ABB和西门子仍然强大。而且,由于阿海珐的出售,施耐德和阿尔斯通也在迎头赶上。此时此刻,排在后面的几个相对小的电气企业,如伊顿、库柏、通用电气等如果不做出相应的应对,形势对它们来说或许将非常不利!(伊顿、库柏和通用电气的单一最大市场都是美国,2011年,美国市场的销售额占伊顿总销售收入的45%,占库柏的总销售收入更是高达70%)

并购阿海珐受阻后的通用电气并没有放弃,大约两年之后,GE斥资33.83亿元,持股15%,成为中国西电第二大股东。通过联姻中国西电的方式,GE成功的壮大了自己。而伊顿和库柏也没有闲着,2012年11月30日,伊顿对外宣布完成了对库柏的收购。库柏是美国重要的一家电气集团,成立于1833年,是领先的全球电气设备制造商,其电气产品范围广泛,包括电气保护、输配电、照明和布线组件。

根据交易协议条款,库柏股东将获得库柏每股39.15美元现金和0.77479股新伊顿股票,交易总额高达130亿美元。合并后,伊顿公司原有股东将持有公司约73%的股份,库柏股东将持有新公司约27%的股份。

对于这次电气史上最大并购,伊顿全球副总裁Steven M. Boccadoro在接受《中国机电工业》专访时说道:“我们收购库柏有三个主要原因。其一,收购库柏后,我们电气业务规模能够急剧扩大,这让我们两家从过去电气市场上的两个小玩家,一跃而成为该市场上的重要玩家。其二,原来伊顿的电气业务主要集中在输配电中的配电,并购库柏后,我们的产品线将贯穿整个输配电全程。如此一来,我们产品的结构和产品线就更加广泛和完整,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其三,收购库柏让我们增强了在一些细分市场的实力。”

篇3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多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在贸易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跨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既熟练掌握商贸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贸易人才就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并且社会上的许多培训机构也都开始从事商务英语的培训服务,共同来满足我国贸易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但是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虽然他们的商务贸易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都很过硬,但是在从事实际的跨国贸易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沟通上的困难,主要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有时会严重阻碍贸易的进展,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产生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包含着该国的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所以,要想成功的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只掌握该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该国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真正的把语言融入到与之相应的文化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语言交际的成功概率增加砝码。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把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上,课程设置中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确实可以系统的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形成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语言交际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的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国人交流时遇到障碍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交际当中的重要性,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这也是本文引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掌握跨国贸易中必要的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么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知识是有强烈的需求的,并且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以便在未来的跨国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胜算。 

二、英美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英美文化,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文化因素在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贸易主动 

进入21世纪,国际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开始愈发的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内涵建设。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并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当中,能否了解对方企业的文化内涵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贸易策略,对贸易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各个方面必定来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能学好英美文化,则定能打下理解英美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在国际贸易事务中掌握先机与主动。 

2.减少交流障碍,提高沟通效率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各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礼仪和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比如说,一些贸易往来中最基本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是必须要掌握的,包括不同场合的着装、打招呼的礼节,用餐时的礼仪等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因素一旦缺失,是不能用语言沟通来弥补的。再如,在时间观念、公私划分、做事流程以及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中国的企业与英美的企业肯定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商务谈判也是贸易中常见的重要环节,除去必要的谈判技巧,关乎于文化方面的谈判礼仪,如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以及尊重对方的谈判流程、制定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谈判策略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内容都是在国际贸易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要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在贸易的某一个环节中严重的违反或侵犯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就极有可能影响本次贸易,甚至断送了将来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所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能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尊重对方文化背景,努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流的障碍,提高沟通的效率,就能为未来职场中取得贸易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自身素质,赢得良好声誉 

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里所教授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所学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形成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衡量在当代文明社会中人们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可以使人形成更加成熟世界观、事业观,从而就会形成好的工作理念态度,如以人为本、讲求效率、积极稳健等。西方很多企业的都非常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发展,因为人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理念、发展策略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只有通过人自身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向西方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企业发展的空间才得以延续。同样,拥有高素质员工的西方企业更倾向与同类的企业合作,因此,国内的国贸从业人员就必须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展现中国人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企业和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从而可以增加贸易伙伴,拓展贸易渠道。 

那么,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建设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未来职场上的贸易精英,应该自觉地深入学习英美文化,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与贸易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自己铺好未来的职业道路。 

三、商务英语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培养 

1.在基础课上扩充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无论英语专业侧重于什么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心都是以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基础课,例如精读和泛读等。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且各有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课文的选材上,有很多都涉及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甚至有的单元就是以文化差异作为教学目标。这些都为教师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的unit 7 the sampler和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都是以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故事发生背景的,而且还分别包含了贫困、亲情以及老年人社会地位等文化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讲解课文的契机,向学生们讲解关于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为更好的掌握语言点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或者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先点出来,让同学们回去查阅这些文化的资料,自己去吸收理解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2.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英美文化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与国际贸易和商务相关的文化知识,所以应该适时的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文化课,例如商务文化、贸易(谈判)礼仪等。这些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都要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最好聘请有丰富实际相关经验从业者来进行授课,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从业时的丰富经验是课堂上绝佳的实例,能让课堂知识更生动具体,并使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在贸易实务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课设定一个文化方面的话题,教师对话题首先进行讲解,然后举出实例,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倒过来,先以一个实例作为课堂的首项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思考这个例子要反映的是什么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在中国和英语国家有什么不同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笔者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并且通过在课堂上更多的亲身参与,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文化内容理解更深刻,并能在以后的实际贸易操作中更注重这些文化现象,达到满意的结果。 

3.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渠道了解英美文化并定期在课上进行交流 

语言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仅仅依靠课上学到的内容是无法快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样,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要想更多真实的深入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和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就应该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中多方位的接触英语,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观赏英美的原版电影,尤其是那些写实题材的生活片和情节剧,其中必定有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英语现在越来越多的可以在商店、网站和报纸杂志中找到。生活中的语言最贴近语言的本质,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有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的对一段时间内所搜集的语言文化素材进行汇总讨论,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未来的职场发展两个方面考虑,都有必要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贸易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中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好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在未来商贸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如何适应英美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篇4

近日,围绕正在开展的“中国技术交易所专利拍卖会(生物医药专场)”相关话题,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李中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

李中华早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荷兰Nijme-gen大学和美国Tennessee大学从事过近10年的科研工作,后在美国从事生物技术投融资工作。2007年回国后,曾先后担任北京产权交易所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副主任、中国技术交易所总裁助理,现任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在技术转移和技术投融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医药技术交易现状

China IP: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国内医药领域专利技术交易、转让的整体状况?

李中华:医药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技术依赖性的行业,由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医药企业缺乏R&D能力,因此外购技术成为医药企业主要的产品技术来源渠道,医药领域的专利技术交易相对而言非常活跃。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医药市场主要以仿制药品为主,相对于化学药领域而言,专利交易相对较少,批件交易量很大,但工艺类及新晶型类的专利交易近几年来逐步活跃;在生物药及重要领域,专利较多,批件与专利同时交易较多。随着国家对新药研发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市场环境及监管环境的变化,未来中国医药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交易会越来越活跃。

China IP:在您看来,目前在国内医药领域技术交易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李中华:目前国内医药技术交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高质量的技术不多,主要还是以仿制药为主;二是定价困难,积累的历史数据不多,而且技术不是驱动市场的主要因素,营销能力更重要;三是交易行为不规范,诚信缺失,合同签署后执行难度大;四是存在灰色地带,经常有索要回扣的情况出现。

China IP:选择天津药物研究院作为合作机构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的?

李中华:选择天津药物研究院作为合作机构,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其一,天津药物研究院是我国重要的药品研发基地,主要定位于医药技术工程化,和市场结合紧密,其转让的技术已成为国内很多知名制药企业的市场主打产品,在国内医药界具有崇高的声誉;其二,长期以来,天津药物研究院与中技所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中技所成立后成交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天津药物研究院研发的盐酸马尼地平技术,中技所与天津药物研究院合作的“龙加通络胶囊”技术项目通过创新交易模式,创下国内同类药物交易价格之最,该案例曾被评为北京产权市场十大交易项目之一;其三,天津药物研究院的领导长期以来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对专利经营的重视和能力均有独到的见解,容易和中技所这样的技术交易平台达成互惠互赢的合作。

创新完善交易机制

China IP:与其他行业的专利拍卖活动相比,医药技术专利拍卖具有哪些特别之处?

李中华:医药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医药技术专利相对数目不大,实现产业化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国外尝试医药类技术转移拍卖的并不多;且相比信息产业领域,由于国内医药市场主要以仿制药为主,国内绝大多数医药企业对专利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尚不高,这些因素均导致医药类技术专利的拍卖较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利拍卖难度更大。

China IP:本次专利拍卖会主要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该方式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李中华:本次专利拍卖将采取网络动态报价的形式进行,相比传统的现场拍卖,网络动态报价具有诸多的优势:一是解决了传统现场拍卖的地域限制问题,散布于各地的购买方均可同步参与竞买;二是在一段时间内进行选择报价,解决了现场报价决策时间短的问题,使得竞买方能有时间对于像专利这样复杂的标的做出更为理性的分析和报价;三是提供了良好的匿名保护机制。

China IP: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使本次专利拍卖会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中技所在前期都做了哪些调整和准备工作?

李中华: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加强:首先,强化了前期的专利分析和评价工作,对专利标的的说明及价值点进行分析,方便竞买人的前期评价工作;其次,针对专利的特点分析潜在竞买企业的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向目标客户进行推介;再次,强化宣传和推介工作,在招商过程中与潜在客户保持密切沟通。

China IP:您认为在本次专利拍卖活动整个的工作流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哪个环节?

李中华:最难的还是招商工作。因为对于医药企业来说,专利拍卖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要向目标企业介绍专利的价值,另外也需要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

总结专利拍卖经验

China IP:通过前几届专利拍卖会的举办,您认为其中暴露出哪些问题有待今后去加以改进?从技术操作层面来说,将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克服?

李中华:总体来讲,中国的专利交易市场还不是很活跃,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技术层面,中技所未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克服前几届专利拍卖中的不足:一、进一步提升前期专利分析评价能力,而不仅仅是只将专利说明书给潜在竞买人;二、进一步分析潜在竞买人的产品结构及发展战略,实施精准营销;三、进一步创新交易结构和交易模式。

China IP:中技所下一步在创新技术交易模式、拓展业务领域等方面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李中华:中技所作为技术交易平台,今后会进一步加强新交易产品的研发工作,在能力交易、公开竞争易等方面完善交易制度和交易流程。此外,中技所还将研究不同技术领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交易产品。与此同时,还要密切追踪国外技术交易的进展,进一步丰富中技所的交易产品。

从技术向商业转身

China IP:可否请您与读者分享一下您的个人经历,谈谈您是如何与医药技术交易结缘的?

李中华:我于1987年进入原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先后在香港、荷兰和美国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也获得过包括国际大脑研究组织研究奖学金和田纳西优秀博士后奖等科研奖项,但长期以来就对技术商业化有浓厚的兴趣,最后决定从事技术商业化的工作是2002年的时候,所以后来进入美国的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攻读专门的技术商业化MBA,2006年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我是在大学里整整呆了20年后开始进入商业领域的。

篇5

许使社会资本接手大部分二、三级医院成为可能。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巨大的农村普药市场将为它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需要国内医药企业警惕的

是,跨国药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盘踞的趋势也更为明显。

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从长期来看,未来10年国内药品需求增长将超过两位数。主要驱动因素来自人口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推进,预计到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

但短期状况是,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放宽仿制药品申报(2006年政策又将收紧),特别是第九类剂型仿制,中药保护品种因为剂型仿制也陷于不受保护,医药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低投入、轻创新、走捷径的药品研发思路,使得国内医药制造业正逐步趋向加工型行业。费用上升,净利润率下降,医药行业竞争更加趋向价格主导,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劣。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20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使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向高端服务集中,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普及性大大降低,10多亿人口被挡在了医疗保险的大门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年新的医改方案可能出台。

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主要围绕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逐步解决医疗卫生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大部分二、三级医院

和个性化医疗服务将由社会资本接手

虽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层次的体制问题短期难以解决,医药分家尚需时日,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终方向是必定朝基层市场走。政府的宗旨是加大公共卫生医疗投入,让每个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2006年可能会制定一个方向和策略性的方案。其中包括:所有的社区医院和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成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共卫生医疗系统,真正实现低水平、广覆盖;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可能会由社会资本参与,逐步转变为营利性医院,这将吸引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

未来政府投入围绕公共卫生医疗系统;个性化、特殊性的医疗服务也将由社会资本接手,目前医疗资源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惟一没有放开的环节,而专业服务的特点又决定了其可能通过个性化服务获取高额利润,医疗是民营资本最想进入也是最可能进入的方向,但整个进程方面在2006年仍然会比较慢,可能采取试点的方式推进。

农村普药市场机遇大

2004年政府开始建设农村药品监督网、供应网,目前两网建设基本到位,2005年政府又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推行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一国家、当地政府和农民之间实行20元:20元:10元的费用分摊。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64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人口2.25亿,共有1.63亿农民参加,部分农民开始用上基础用药,预计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将大力推进,全国试点县范围扩展至40%。至2008年覆盖全国农村,在750亿元的农村医疗市场将有近500亿元的药品规模逐步释放。新增消费对于普药来说,是较大的市场机遇,更多的内资企业可能在农村市场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未来5-10年内,国内医药市场格局仍然是高端市场外资、合资占主导,中低端市场内资企业求生存的状态。

处方药销售进入冬天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旧体制的衔接阶段,政策走向将是实质性地降低药品价格。2006年,药品降价仍然会来自两方面:政府降价和市场降价。

政府降价:如果2400种国家定价药品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并根据国家规定的渠道医院加价比例制定最高零售价,降幅较大的药品将是委托给居间人销售的低出厂价药品,处方药销售渠道的价格泡沫将会被大大挤压。

即使不能全部推行制定最高出厂价,部分药品也会强制降低最高零售价,这一时间可能会在2006年上半年。

市场降价:企业在医院市场参与招标,竞争使产品价格必定降低;非品牌产品在OTC(非处方药)市场只能采取低价策略。

规范药品流通渠道购销行为、药品在流通各环节合理加价、挤压药价泡沫、利用行政价格机制淘汰一批低水平竞争医药企业可能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

这样做可以将控制了中国医院处方药销售70%的个体经销商居间人挤出医院药品销售环节,将个人非法赚取的高额利润让给消费者,当然这一过程可能要耗费2-3年的时间,虽然在政策法规的推进过程中,众多药企或许将推出一些变通手法,但毋庸置疑,药品回扣的主要滋生群体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窄。

我们认为2006年处方药的销售将进入冬天,处方药营销模式将转向专业化的学术推广和品牌建设,在这场变局中,具有渠道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可能走过行业的冬天。企业的应变策略应该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领先推出新品,保持稳定的利润率。

跨国资本流向药品研发等高附加值环节

篇6

1.1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水平我国中医药具有自主创新优势,要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技术、产品,需将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医药的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中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影响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中医药产业研发投入比例:是指中医药产业投入到产业中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研究、开发的费用和比例。一般来说,研发投入比例越大,则科技投入力度越大,相应地会产出更多创新成果,体现出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2010年至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比例统计显示,生物制品行业平均研发投入比例最高,化学制药行业次之;中药行业研发投入比例虽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在整个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中仍属最低,见表1。与国外40%~50%的研发投入比例相比,我国中医药行业任重而道远。中医药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中医药专利是中医药科技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医药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可反映出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规模和程度。一般情况下,中医药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越大,表明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中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越弱。经统计,1985年至2006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为1951792件,其中中医药类专利申请量为29157件,占1.49%。此外,中医药专利申请中已授权的7244件,授权率为24.84%。中医药专利类型分布:我国专利法所保护的客体分为3类,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故中医药专利可划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类。在实践中,中医药专利可分为中医类器械(发明、实用新型)、中医药外观设计、中药类发明专利等。现行专利制度要求保护的客体具备“三性”,即发明和实用新型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外观设计是工业品的外观美感,只需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中医药产业专利类型的结构可反映出产业整体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专利质量。通常情况下,发明专利代表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为稳定的权利状态。相比之下,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水平则较低,权利不太稳定。2000年以来,中药发明专利数在国内所有发明专利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组方类专利占绝大多数,占中药专利总数的84.88%。中医药专利转化率:中医药专利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利用才能得以显现,中医药专利转化率是衡量中医药专利价值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可通过专利权的有效维持期限间接体现出来。由于我国专利权的期限是自申请日起开始计算,专利权的生效日是专利证书的颁发之日,而发明专利的审查授权通常在3年左右,这无疑缩短了专利的真正有效期。总之,我国专利转化率普遍不高,专利转化和维持时间比国外短,见表2。我国中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宝贵的传统中医药产权都被外国抢注了,这使得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形势异常严峻。此外,我国中医药专利的低转化率使得大多数中医药专利处于休眠状态,没能发挥其应有价值。中医药企业本着“传承大于创新”的理念,往往忽略了中医药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中医药商标注册及使用率:由于商标可以让消费者对一件商品产生认同感,所以商标在中医药界特别是中医药行业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中医药商标主要包括使用于中药产品、中医服务或中医药教育上的商标(第5,44,41类)。中医药商标是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信誉保证,是中医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中医药产业市场竞争的利器,个人和组织只有对商标进行注册才能获得商标专有使用权。对于中医药产业而言,提高产业商标保护意识和及时进行商标注册是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举措。截至2006年4月,中国的注册商标累计总量约为249.9万件,经统计,其中第5类中明确标注使用在中药(以中药成药、补药为例)上的有62531件,占全部商标的2.5%。截至2006年8月,全国共认定驰名商标945件,其中属于第5类的有84件,占驰名商标总数的8.89%。

1.2中医药产业品牌化发展水平品牌就是知识产权,代表着竞争力和影响力。中医药品牌是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中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利用这些中草药形成的秘方验方数量繁多,但成为国际名牌的却寥寥无几。因此,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中医药商标、中医药道地药材、中药材植物新品种与中医药老字号的保护,努力开发一批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新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中医药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表现出多元化价值。同时,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医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2013年8月20日,主席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提出,要促进“中医药在海外发展”,体现出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国家品牌的期待。把中医药打造成国家品牌寓意丰富。首先,要把中医药打造成健康促进品牌。中医和西医作为世界最具实力和潜力的2种医学,在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了我国医改的进程,促进了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其次,要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华文化品牌。中医药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此外,还要把中医药打造成为民族产业品牌。随着健康观念、医学模式的变化,中医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14个部门力推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或将成为对外贸易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中医药大国,我国应将原创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变中医药大国为中医药强国。

1.3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运行环境专利制度:现行专利制度通过保护中药领域的技术成果来进行中药的利用和技术创新,在保护和鼓励中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但由于专利制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是一种探索过程,因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现行的专利制度对中药复方专利的审查标准比较宽泛,不能完全体现中药复方自身的技术含量,对最具中医特色和最有疗效的中药复方组合物或用途不能进行有效保护。其次,中医药的技术创新模式与现代医药的技术创新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中医药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临床应用而不是现代科学技术,临床不仅是中医药知识创造的源泉,也是推动其发展、创新的动力,同时还是衡量理论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依据。现行专利制度对中医药自身的技术创新行为难以起到鼓励作用。此外,现行专利制度主要保护可商业化或产业化的智力成果,在商业化利用中医药知识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但它不能阻止国外经济势力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利用,不能平衡知识持有人与利用人之间的利益。商标制度:我国商标制度虽在中医药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中医药行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还不够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经营意识相对缺乏,对商标的市场价值理念还未真正形成,与中医药产业的知识产权竞争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商标注册总量少、注册范围小、商标设计差及商标的盲目注册是目前商标制度在中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而且,中医药老字号的驰名作用并未在商标上得到体现。现行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不完全适用于中医药老字号,因为中医药老字号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比较驰名,在整个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驰名是依靠产品长期质量稳定、服务周到且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而形成的,并不是依靠广告投入、商品促销、媒体宣传等方式而获得的。此外,一些中医药特有标志符号也被不当注册为商标。商标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中医类产品的使用与中医文化密切相关。中医药企业的信誉、商品的质量也与中医药商标的信誉紧密相连。因此,为维护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安全,中医药企业应当注重对商品商标的注册工作,以商标制度来创制自身的品牌。著作权制度:著作权制度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其医疗和科研活动中创作的作品,如专著、文章、口述作品、工程设计、产品说明书、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等都可以自动取得著作权。著作权制度可以对中医经典古籍中的精神权力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并对中医经典作品的演绎作品实行保护。现行著作权制度虽然在保护我国中医药类作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著作权制度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作用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著作权制度对保护的客体有一定的期限要求,中医药知识大都世代传承,大多数已超过著作权法所设定的保护期,因而作为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主要载体的古籍大都成为人人均可无偿使用的公有作品。同时,著作权保护的客体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其思想内容,因此,著作权制度并不能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实质内容,对于他人对中医药知识的不当占有和不当使用行为也不能有效阻止,不能真正起到鼓励中医药自身创新的作用。

商业秘密制度:中医药技术秘密是那些不为外界所知的中医药知识、技术和信息,包括中医秘方、中医特有诊疗方法、中药种植技术和炮制加工技术等。根据中医药技术秘密自身的性质,可以将对其保护方式分为作为商业秘密和作为国家秘密来保护2种。无论哪种都是我国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从业者进行自我保护和法律保护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中医药技术秘密自身的特殊性,目前运用技术秘密保护的方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中医药界的一些技术秘密拥有者,其自身并非是经营者,其掌握的有些技术秘密目前看来也很难说有实用性,这使得中医药技术秘密在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时面临着许多难题。其次,大数据时代知识经济的繁荣使人才流动加速,而一个企业的技术秘密往往存在于本公司人才的头脑中,人才的频繁流动势必会对技术秘密的保护造成严重威胁。另外,国外一些利益集团通过科技合作或高薪聘用中医药专业人才等手法获取中医药技术秘密,导致我国一些中医药技术秘密的外泄。我国目前尚缺少关于中医药技术秘密的法律规定。地理标志制度:由于地理标志所标示的产品与特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可形成一种独特的资源,这种资源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甚至会形成绝对优势。运用地理标志可以提高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商品的质量,维护本地市场的秩序,提高特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信誉,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中医药知识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为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中药材纳入“地理标志”制度中进行保护,对加强我国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及提高我国中药材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但地理标志制度在保护中药道地药材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主体资格难以确定。主体不能确定,使得道地药材的保护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一些道地药材品种出现了“南移北栽”现象,许多非“道地”药材产区也盲目种起了“道地药材”,这引起了中药材供求的不稳定及中药材价格的波动。另一方面,申请地理标志的道地药材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目前,虽然中药道地药材申报了地理标志,但缺乏严格的与之相关的标准规范,使得一些药农受市场利益的驱动而改变原来的做法,大大削弱了道地药材的质量优势。

2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作用路径

2.1对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作用知识产权是保护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国中医药产业具有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特点,同时又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实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充分调动中医药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对中医药产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中医药新产品的研制,有利于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和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从而使我国中医药产业在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而维护中医药产业的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我国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我国拥有浩瀚的中医药科学文献和古籍、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库以及不断传承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这些都是国家宝贵的知识财产。在中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这些知识财产进行知识产权研究、管理和保护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安全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突破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壁垒:中医药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医药产品势必会在世界医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积极运用专利、商标等手段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知识产权壁垒的突破,从而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同时,我国应主动与世界接轨,注重中医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在标准范畴里引入知识产权,促进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加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实现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目标: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使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世界医药市场发挥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的价值是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中医药产业国际化不仅是医疗产品和技术的国际化,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实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对传播中医药文化,保护中医药精髓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医药产业安全的作用路径之一即通过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来间接保护中医药产业安全。

篇7

创下A股之最的海普瑞,只是众多生物制药新贵中的普通一员,也许,今后还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海普瑞”。

比尔•盖茨预言:下一个首富可能是从事生物技术的投资者。

盯紧“技术壁垒”、“疫苗龙头”和“潜在黑马”,三大投资主线帮你寻找最牛公司。

2010年5月6日,对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

这一天,生物制药新贵海普瑞(002399 SZ)登陆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并以每股148元刷新A股发行价最高纪录。控制着海普瑞79.98%股权的李锂夫妇一跃成为中国新“首富”。

深圳一位资深风险投资家评价说:“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他看来,“首富”第一次出自生物制药行业的意义,正如当年的陈天桥之于互联网、施正荣之于太阳能、黄光裕之于连锁消费、王传福之于新能源汽车。

行业潜力无限

生物制药是指运用新技术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提取“可用之物”,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和传统医药相比,生物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疑难、遗传、突发群体性疾病方面,其检测手段、治疗效果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前些年人类战胜非典、禽流感的过程中,生物医药的优势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少人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制药将为攻克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疑难杂症开辟一个重要途径。

试想,倘若有公司研究成功癌症、艾滋病、遗传病等疑难杂症的疫苗或者治疗方法,那这个公司的股价可以飙到多高?

生物制药是一个极具爆发力的行业,难怪比尔•盖茨预言:下一个首富可能是从事生物技术的投资者。

现代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史一共只有20多年,各国的差距还不算大,因此大家都在抢夺生物制药领域的高地,期待生物制品产业能拉动经济发展。

中国一直给予医药行业很大支持,对于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扶持更是不遗余力。在“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国家都对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1/3的经费投入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中。

2009年5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并提出要在财税政策和融资渠道等方面给予支持。从长期看,政府将持续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支持生物制药行业发展。

在A股市场近一年的跌跌不休中,生物医药板块可谓市场仅有的几抹亮色之一。上证综指跌幅超过20%,各个行业都出现下跌,但生物制药行业逆市上涨,华兰生物、长春高新等表现强势,股价甚至在今年4月创下历史新高。

技术壁垒是“金矿”

在海普瑞上市之后,很多人都抱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家只做了12年的公司值这么多钱?海普瑞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

海普瑞是全球最大的肝素钠原料药生产厂商,公司在纯化、病毒灭活、组分分离和活性基因保护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工艺水平居世界前列,肝素钠原料药的产销量居全球第一,是国内肝素行业里唯一同时通过美国FDA认证及欧盟CEP认证的肝素钠原料药制造企业。

记者熟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买了海普瑞股票。当这家公司饱受质疑时,他只说了这样的话:“猪小肠随便一家企业都能买到,为什么别人学不了海普瑞?千万别忽视技术壁垒。”

海普瑞产品99%以上出口,客户遍布全球,被誉为该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海普瑞2008年的销售收入为4.35亿元,净利润为1.6亿元。而2009年海普瑞销售收入增长至22.24亿元,净利润高达8.09亿元,分别增长411%和406%。

作为成功进入国外主流医药市场的中国民营企业,海普瑞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领先。投资生物制药领域,首先要看技术,只有拥有技术壁垒的龙头,才能挖到财富。

齐鲁证券分析师吕国启告诉记者,我国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生物制药研究的最新领域,像在长效蛋白药物研发方面,国内企业已经成功开发出长效胰岛素、长效生长激素等重要重组蛋白药物;在单抗药物研发方面,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抗药物已经上市销售,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生产单抗药物的国家。

通化东宝(600867)在胰岛素产品的开发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甘舒霖”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第三个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仍支撑胰岛素行业的发展,现在全球糖尿病病人已经超过2亿。受金融危机影响,该公司去年四季度业绩出现下滑,导致部分机构减持,股价下跌幅度较大,不过由于它拥有技术壁垒,估计未来几年胰岛素业务将依然保持优势。

上海莱士(002252)作为血液制品龙头公司,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够从血浆中提取出7种组分的血液制品公司,为我国血液制品企业中提取凝血因子数量最多的公司,并拥有面向近20个国家出口的资格。国家对血站的控制越来越严格,长期看,这对那些已经拥有血站数量优势的龙头企业更加有利。

海普瑞的炒作已经逐渐回归,但更多拥有技术壁垒的生物制药公司的“金矿”挖掘,也许刚刚开始。

疫苗企业机会多多

2006年6月8日,FDA批准了默克公司研发的全球范围内第一个肿瘤疫苗――宫颈癌疫苗Gardasil上市。这对于整个疫苗行业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为默克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与销售额:上市仅一年,该疫苗在2007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4.81亿美元。

疫苗是目前人类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武器,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多种疾病,例如疫苗帮助人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天花,大大降低了白喉、破伤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根据WHO统计,疫苗每年挽救世界上300万人的生命,每年至少使75万儿童避免残疾。

齐鲁证券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疫苗市场批签发总量在2009年接近了12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虽然还不到整个医药制造产业规模的2%,但是相对于2006年批签发总量约40亿元的规模,已经有了飞速增长。

从分类情况看,计划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约为总批签发数的80%,天坛生物(600161)在这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有价疫苗(由公民自愿、自主、自费接种)只占了约20%,全国处于领跑位置的分别是华兰生物(002007)、辽宁成大(600739)和长春高新(000661)。

天坛生物(600161)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疫苗行业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主要生产计划性疫苗,是新医改的受益企业。

辽宁成大(600739)是国内人用狂犬病疫苗龙头企业,年生产规模达800万人份以上。城市里宠物犬的数量越来越大,人用狂犬病疫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辽宁成大领头企业的优势将更加突出。

另外,中牧股份(600195)以动物疫苗为公司主要发展方向,兽用疫苗、禽用疫苗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3,特种疫苗的市场占有率接近50%,具有行业垄断地位,是该行业的龙头企业。明年该公司新获批生产的狂犬疫苗有望投放市场,将成疫苗业务新亮点。

潜在黑马最具想象力

在生物制药行业中还有这样一些公司,它们在艾滋病、癌症、乙肝等各个行业耕耘,并且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虽然这些公司的研究前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过倘若研究成功,股价涨上10倍也不是没有可能。

重庆啤酒(600132)尽管主业是啤酒,但公司的主要看点却是治疗性乙肝疫苗。这个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据称目前临床进展顺利,前景乐观,它的治疗性乙肝疫苗产品治疗效果更好,副作用更低,以后很可能成为一线用药。中国有数以亿计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倘若重庆啤酒的治疗性乙肝疫苗通过新药审批并商业化成功,“那股价涨到100元以上也很正常”,一位跟踪该项目多年的私募基金经理这样告诉记者。

华神集团(000790)拥有世界上第一支用于治疗号称“癌症之王”的原发性肝癌的单抗药物利卡汀,在肝癌治疗上具有非常值得期待的应用前景。原发性肝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已超过62.6万例/年,居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率接近60万例/年。全球每年新患肝癌者半数发生在中国,经过前期市场推广和终端建设,华神集团的业绩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

长春高新(000661)旗下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和百科药业的艾滋病疫苗都将是看点。如果上述疫苗研制成功,该公司的股票无疑将插上飞翔的翅膀。

高估值并不可怕

端午节过后,医药股一改今年以来的强势行情,集体做空,出现普跌。业内人士纷纷惊呼:最后的防御阵地沦陷!

不过,在记者所采访到的投资圈人士看来,医药板块由于受医疗改革的驱动,长期看好,调整后仍可介入。有些公司尽管业绩很好,现在相对于大盘其他品种来说,价格确实有些高估,不过只要在合理的价位就可以买入。

篇8

1传统观念影响行业内部保护

1.1中医药从业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处方泄密普遍首先,中医药界普遍缺乏主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意识。很多中医药人员善良地本着“济世为怀”的中医传统心态,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将药方、药味组成、剂量讲得一清二楚,无意中造成了处方泄密。其次,由于中医药从业人员处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加之我国科研体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保密制度约束,使得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时对成果是否得到保护,是否因保护不当而泄密意识淡薄,往往使很多含有丰富知识产权的临床经验、有效方药等,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无偿使用,形成流失而不自知。再次,由于缺乏必要的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一些中医药企业急功近利,在一些所谓的“招商引资”中,存在着将一些流传已久的中医药处方潜在价值低估或无偿提供等现象。

1.2传统中医药处方保护方式单一,导致处方流失严重由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体系庞杂,许多有关疾病治疗的复方、单方、验方等,特别是民族民间医药知识,主要采用口传心授,师徒传教等方式代代传授下来,致使民间大量在临床中行之有效的秘方、偏方,至今仍以非处方、草药形态流传。加之传统传承观念影响,一些尚存于世的名老中医对于自己经过长期临床总结出来的、疗效卓著的验方秘而不宣,只通过家传的方式流传。这样单一的保护模式不仅极其容易导致处方因所有人意外身故等突发原因失传也极容易因所有人外流而流失海外。同时这种模式也给外商搜罗研究、甚至抢先申报专利以可趁之机。一段时期以来,尽管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中医古籍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医药单方、验方和秘方收集整理研究开发,但由于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收效有限,更谈不上对这些处方的法律保护。

2制度建设不完善,缺少针对性保护制度是影响中医药处方保护的外部因素

2.1现有法律对中医药处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中医药处方侵权违法现象严重我国目前对传统中医药的保护主要通过专利法、著作权、商标法、商业秘密和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几个方面。“对于中医药这个特殊产业,《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并未做出详尽细致的规定,1992年《专利法》修订版中只简单地将‘药品’纳入专利保护范围,其中并未包括中药药材及饮片;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科学内涵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尚没有对中药知识产权可能包含的内容、标准的具体界定[1]。”这样的状况不仅导致在中医药生产领域中,无偿仿制、移植他人名优产品的现象突出,更导致法律监管无力的尴尬局面。大量仿制或改剂型中药的出现,直接打击了企业原创性中药研发的积极性,也加大了企业自主保护处方的压力,而法律监管的无力更挫伤了企业自主保护的信心,纵容了违法仿冒者的欲望。而这样一种对中医药处方保护不力的现实,不仅仅是导致处方的流失,更严重的是导致我国中药行业陷入品种创新少、质量差、竞争力弱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2.2中医药发展的特点与现有保护制度对接困难,导致中医药处方保护存在盲点与现代科学知识相比,中医药创造、保存具有其独特的模式,而目前我国对中医药处方的保护,虽然可以借助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商业秘密法、执业医师法等相关的个别法律制度或规定,但这些法律不是为传统医药知识的保护而制定的,无论从制度设计还是具体规定,都难以充分保护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首先,中医药创造或流传的年代比较久远,往往多个区域或民族可能拥有相同的或近似的中医药知识,这就使得处方保护中权利主体很难确定。其次,保护与传承有着内在的矛盾,更多的传统保护习惯是保密,致使中医药处方中绝大多数为祖传秘方,口传心授,无物质载体,无成套的体系和标准。这不仅给收集整理增加了难度,也使得中医药处方在运用现有的需要提供严格标准才能开展认定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时很难象西药一样做到化学结构式具体,专利保护范围明确,技术特征容易划分。因此,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医药方剂的特殊性,不是一般患者和医生所必须了解的。并且如果把炮制及方剂秘密公开,正中某些窥视者下怀,将对民族医药研究和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应由业内专家作出,而不是按照西医药的结构成分理论将之公开化[2]。”再次,中医药处方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复方,传统与现代的中成药大部分都是由多味药组成的复方,有的甚至达十数味之多,这类处方的保护不仅涉及处方中的药物、剂量、用法,还牵涉药物品种、药物炮制方式等因素。而现阶段所具有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手段对于中医药复方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有些力所难及。这种侵权认定的困难,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使得中药专利权人对他人提出侵权指控时,由于无法将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必要技术特征相对比,从而无法证明他人是否侵权,自然难以保护自己的权利。有学者认为:由于增加或者减少一味中药就可能影响其总体药效,而增减药味又不侵权,所以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实际上保护不了中药复方[3]。

2.3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不能适应中医药处方保护的需要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的基础构架来源于国际社会已有的知识产权制度,而众所周知,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制订的,其保护客体的构成要件主要是针对现代工业技术而设立,并未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对包括中医药处方在内的传统知识基本上是不能适应的。国际上早已有人提出现代西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穷国的毒药”、“富国的粮食”。综上所述,中医药处方的保护不是行业内部简单整改就能完成的,它既需要中医药行业及其从业人员从认识到行为的调整,更需要国家从国内、国际制度化的角度做出努力。

3对策

3.1全面收集传统中医药处方,建立数据资源为保护中医药处方打好基础建立专项机构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各类中医药处方。可以借助现有的中医药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中医药研究机构等开展处方的收集、记录、归档,同时对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的的处方包括各类古方、时方进行收集归档,并将一些已建设完成的专项数据库进行整合,如我国知识产权局已建立的中药专利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传统医药的体系完整的国家级专门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将使得全世界的专利管理部门都能够查找和审查专利是否已经普遍应用过或是否存在在先权利,从而避免为一些专利重复颁发许可,也可以避免生物研究方面可能发生的剽窃。

3.2引导、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主动防止流失针对中医药处方保护中普遍存在的“无意泄露”现象,首先必须通过对各个层次的人员开展多样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使企事业单位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次,重点培养一部分专门人才,使之通晓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利于中药开发、产品宣传、专利申请等专业工作的开展。

3.3完善法律法规,攻克中医药处方保护法律盲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一直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立法滞后是一个重要障碍,在中医药处方的保护上同样亟待解决。笔者认为,首先应对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比如通过立法明确中医药处方的权利主体;其次,强调中医药处方权利主体控制处方运用的权利,从法律上否定非权利人对中医药处方随意、自由进行商业化利用的资格和权力;再次,创建一个独立的,简便可行,适合中医药处方注册、专利申请的体系,或者有针对性的为中医药处方设计一些小型专利项目,完善我国专利保护制度,满足中医药处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尤其应邀请中医药专家参与其中。更有专家认为:加大在国内保护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熟悉这方面的国际游戏规则,对侵害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案件坚决诉诸国际法律诉讼程序。同时,必须打破地区、单位、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和界限[4]。

3.4健全组织机构

3.4.1设立专门的保密机构在适合中医药的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对那些疗效显著的中医药处方,最简单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保密[5]。因此,设立隶属于政府部门,有完整档案和保密程序的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实施保密工作。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样的机构不能只是传统意义上功能单一的保密单位,而应该是一个兼具保密与秘方研究、新处方开发的机构,并且,该机构可以通过有偿的保护模式运作,即由保密机构根据需要秘方保密的单位和个人申请的保密年限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此形成以保密维持研究,以研究促进保密和开发的良性循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