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59: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地方院校 就业
从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至今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隶属大概有三:“一是由原来的中师逐级升格而成,如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二是由一些重点高师院校直接设立,如首都师大、上海师大等;三是中师与地方高校合并升格之后设立,如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院等。与前两类主体相比,这类地方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分享高校资源的同时,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该专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就业形势的角度来探讨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最初设立的几年里就业形势良好。如2002年,江苏省首届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时江苏省各名牌小学争抢的对象,所有毕业生都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单位”。但随着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院系的增多,“到2008年,该专业就业率已经低于全省本科平均就业率的1.02%”。造成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出自专业自身,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科定位不强、学科专业知识较弱、教育教学技能差、师范性较弱。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的什么基本技能最重要,43.39%的新教师首选‘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有38.26%首选‘组织管理能力’,还有10.53%首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工作以来最想得到补充的知识是什么:新教师首选‘所学专业方向的知识’的比例最高为22.33%。”这些现状也反映出了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新兴专业,直至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才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些地方院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置,没有深入的思考设置本专业的原因、优势与不足,不明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而只是简单地复制其他一些重点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然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仍是合并升级前中师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在保留自身的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较低,很多教师甚至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与学术性失调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专业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仍然有待提高;学科专业方面多教授课程论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学科具体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比重低,且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单一,最终仍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院校应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这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定并坚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精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并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复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力军,必须树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既要重视学术性,又要重视师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合理实施并加强通识教育类课程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假如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人,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人的血液,专业教育则是人的骨骼,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正确的指引。”通识教育类课程有利于小学专业学生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授
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仍是以某个学科教师的身份进行教育教学的,在教授本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文理哲等方面的知识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地方院校应加强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减少纯理论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真正学有专长,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避免学生泛泛而学却学有不专的现象。
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凸显师范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把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能力。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该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进行,在校内通过微格训练环节加强学生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的技能;在校外可以与地方小学合作,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切勿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三)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地方院校应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且保持教师原有的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范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招聘优秀年轻教师以实现老、中、青教师队伍的良好衔接。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智慧、教育情怀、教育艺术、教育耐心,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智慧,包括精深的专业智慧、广博的文化智慧和必备的教育教学智慧。孔子有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地方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升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瑞祥.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2]李伟.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与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4).
论文摘要: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
论文关键词 新建地方院校 法学教育 目标定位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梧州学院地处广西梧州,于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的法律系同年成立并于9月开始招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该系发展迅速,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同时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梧州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在众多的新建地方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梧州学院为例来分析,希望能探寻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
一、教育目标应合理定位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法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法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法学教育目标能否准确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
关于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定位,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精英教育说、通识教育说、职业教育说等等。这些不同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从而导致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多元的。各级各类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法律专业院校以及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新建地方高校的法学院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能简单照搬政法院校和重点大学法学院系的现成方案,而应该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院校自身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学生状况、师资力量、本校的其他学科资源等等),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落户广西首府南宁,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对法律服务人才需求量递增的同时,也对其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作为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人才,需要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既要熟知国内的法律法规,又要熟练掌握东盟一国甚至多国的法律知识;既要有良好的沟通、谈判能力,又要有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还应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多门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梧州学院法管系可以利用本校与东盟国家相关高校联合办学的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开设国内法律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东盟法律课程、东盟国家语言课程。在实践中探索法律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发挥与东盟国家相毗邻的地区优势,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法学专业办学特色,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课程设置应该科学与合理
法学学科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次序的设置应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较强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实现新建地方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
教育部规定了16门法学核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并不是法学教学课程的全部,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还可以结合本校优势、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特色来设置其他的课程。
首先,强调的是16门法学核心课程的设置,这是开办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的最低要求。这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能使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及了解国家的几大部门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其次,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应该注意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法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如法律文书写作、律师诉讼技巧、庭审艺术学、公司企业法律实务、非讼处理、谈判技巧、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应当适当的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结合。当前,在我国要从事法律职业工作,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一些与司法考试良性对接的方式方法,尽其所能帮助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在司法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的科目,适当增加授课课时,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对于第四卷所考核的主观题部分,采用案例题、材料分析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文书撰写能力。
最后,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应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这样,能使学生掌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为以后服务于地方奠定坚实的法学基础。
(二)课程次序的设置
课程次序的设置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循序性,即按照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等循序渐进的方式。
具体而言,第一学年的课程全部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学等等。第二、三学年开设法学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并按照先实体后程序、先国内后国际、先综合后具体、先主干后支脉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法学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法学理念的形成和法律思维的培养。第四学年则主要开设培养职业技能的课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地方特色经济的法律服务需求。
梧州学院法律系的课程设置,原来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与不科学的地方。如盲目的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开设了一些在实践中用得很少的部门法课程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目标。另外,也出现有将实体法置于程序法之后,将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后等等课程次序安排混乱的问题。近年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对教训的吸取,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逐渐科学合理。笔者建议多开设一些能形成的专业特色的课程,以及利用学院与越南、泰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办学的条件,开设越南语、泰国语、东盟国家法律制度等选修课程。三、引入互动教学模式,确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如何教为关注重点,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则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然后再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较好的方案,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并使学生本人的经验得到肯定和充实。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文导航 1、首页2、理论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学不能忽视,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也不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教师可以推荐、引导学生阅读法学经典名着,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分析。实践教学方法
由于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必须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
第一,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去发现和理解案例中的法律观点和法律规范。
第二,设立模拟法庭等教学场所,进行案件审理的模拟训练。模拟法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学生通过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各种诉讼角色,可以模拟参与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庭辩论能力。
第三、引入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接触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体会和掌握办案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法律适用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组建相关实验室等等,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地方院校要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要把好教师引进关
首先,引进教师的数量要适中。要开设教育部规定的16门核心课程及一些选修课程,一般来说需要2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以一名教师担任一至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为宜。其次,提高引进教师的质量。一方面,要引进具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提高法学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尽量避免近亲繁殖现象。另一方面,学历学位不应成为师资选择的唯一标准,要更多引进理论和实践水平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甚至要敢于引进法律实务娴熟而理论功底不很突出的人才,如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可以允许兼职形式。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在职教师应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法学知识的视野,了解最新前沿理论和立法趋势,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到着名高校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或者是一段时间的进修、访学或者是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等等。
(三)拓展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语文园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10-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应整合好知识系统工作,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新课改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深入,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对策非常重要。本文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其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详细如下文报告。
一、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特点
1、具有一定新颖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中还可设计出多样性、灵活性的小点。例如,在“我的发现”部分,其中涉及到了两个小环节“我发现”、“我会读”;在“日积月累”部分中还可将“我会读”、“读读背背”、“读读记记”等内容穿插在其中。
2、具有一定综合性
“语文园地”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内容方面的综合,“语文园地”是将每一单元学习内容借助各种栏目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联系,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单元中的基础知识点;第二是策略性基础知识点方面的综合,在“语文园地”中,涉及到了五大栏目,分别在听说读写方面使学生得到了一定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第三是课外教学资源、课内资料方面的综合,也就是将课堂知识点内容借助“展示台”栏目,让学生对课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最终达到课内指导教学,课外准备活动这一教学目的。在“语文园地”中,有一个栏目内容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也是一项教学重点,每个单元口语交际部分都有明确主题。例如,在小学阶段三年级学习过程中,口语交际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有介绍学生课余生活、秋天的快乐、讲名人故事等。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组织好语言,进而做好记录工作,将学生成果在全班分享,相互之间交流体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
1、分散与集中在“语文园地”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园地”教学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分别是集中和分散。其中分散是指在将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研究,并将知识点按照其特有的特点分布在具体课程中去;集中式教学则是指“语文园地”中对教材中的 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及记忆。因为小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通过研究重点知识点发现其中有密切关联。因而,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讲解“语文园地”之前,可以对单元中课文内容知识点进行适当归纳总结。
2、从听、说角度多方面解读“语文园地”教学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当中涉及到了众多技能知识,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从实践角度进行教学。通常情况下,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在知识能力接受方面比较弱,理解能力不高。但是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能力均较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角色模仿的方法帮助学生累积优秀的语言段落,将其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语言。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解读
“语文园地”学习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从当前教学趋势来看,多数学校已然具备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条件,例如,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等。小学“语文园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并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素材,或者与影音文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感官特征,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展开。
在“语文园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图文结合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并恰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文章内容进行学习,进而正确理解文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
在“语文园地”实际教学阶段中,教师需要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最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主动性。采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游戏所带来的愉悦、在游戏环节中也能对语文知识做到进一步巩固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有一单元内容是“趣味广告”,教师需要事先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事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借助电视、网络、街道广告搜集趣味性广告;第二,趣味性广告搜集工作完成以后,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广告趣味性,如,部分交通告示在语言应用方面极具幽默性,人们看了之后往往印象深刻;第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广告搜集的心得体会;第四,学生借鉴了搜集到的一系列广告词之后,自创广告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趣味性。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旨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语文知识学习属于一项系统、繁杂的工作。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语文园地”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记忆情况、积极主动性方面产生了有利影响,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园地”进行合理规划,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提高学生理解方面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秀菊.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02):37-38.
一、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粉笔和黑板为媒介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单调、乏味,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缺少活力,学生积极性严重受挫。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必然途径。
(1)发挥“学习园地”的实践作用。传统课堂的封闭性使得语文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弱,知识运用能力不强。针对这一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必须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为出发点,发挥“学习园地”的实践作用。
“学习园地”强调学生对某一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并通过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于综合性的活动中。因此,老师切不可忽视“学习园地”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学习园地五”就体现了很强的实践性,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以“保护文物”为题的演讲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介绍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搜集有关文物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习园地”中“保护文物”的主题活动融入课堂,在实践中渗透趣味性和娱乐性。在课堂中可以开展“对对联”的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出的对联最多。通过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习课外知识。
(2)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作用。基于小学生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有效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而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多媒体作为融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在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框架模式,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营造了充满现代气息的教学氛围,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作用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PPT功能,设置以下的教学情境:小蝌蚪贴了一份《寻人启事》: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妈妈玩耍时,我很羡慕。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最聪明,你们能帮我找一找妈妈吗?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课文中去,从而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然后,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功能,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课文中有关小蝌蚪成长变化的描写,如“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通过图片直观呈现,学生对于小蝌蚪的发育可以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老师可以播放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视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更容易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灵活拓展,丰富教学内容
灵活拓展的目的是将学生从单一的课堂内容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地接触各种类型的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更深刻、更有价值的内容来揭示语文学习的内涵,另一方面要设计出更有趣、更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以辐射式的学习方式,来接触更加丰富的知识。
(1)多方面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仅仅依赖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一方面能够拓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语文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显示出时代性和新颖性。具有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才能够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时,老师针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进行适当引申。如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并能够向其他学生介绍,或者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关于乡土文学的作品。适当的拓展不仅能够升华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还能够将学生的眼光引导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去,接触更加广泛的知识。
(2)发挥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辐射作用。综合性活动是指以活动为载体、以知识为内容、以综合性为特点的一项有着特定主题的、适合师生全体参与的、体现互动性、交流性和合作性特点的活动,其融游戏、实践、调查等多种活动于一体。这些活动形式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不是只读书本上已有的结论、只听教师和同学的讲解,而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和体验。例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老师可以开展主题为“寻觅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自然中,探索春天在自然界中所留下的痕迹,如放风筝、踏青。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春天来了的证据,比如迎春花花瓣、绿草、燕子的叫声等等。当然,与自然接触只是开展学习的一个前提活动,老师也可以围绕着“春天”的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各种类型的作品,比如画画、剪纸、舞蹈、唱歌、写诗、朗诵等等。
以上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有展示才能的才艺活动,也有小组合作的创造性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学生带来一场学习上的盛宴,让他们由衷地热爱学习,由衷地爱上语文。
一、整合各栏目,求得整体效应
由于“语文天地”里的几大栏目之间相对独立,所以要寻找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有效整合从而实现栏目与栏目之间的无缝对接就有很大难度了。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两种整合思路。一是围绕单元专题加以整合。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语文天地里不少的栏目之间都会围绕着单元专题直接间接的相互贯通。鉴于此,在语文天地教学时就可以紧紧围绕单元的专题对教材加以重组,体现出教材的整体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语文教学势必会事半功倍。至于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以求得
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特殊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灵活地加以
创设。
三、注重规律的探索
“语文园地”的一大亮点就是包含了回顾和拓展,同时重视课外的拓展,又鼓励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和生活中学习。然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语文园地”的教学不能只是“就题解题”,而是要达到让学生通过解一道题掌握一类方法的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于练习材料中蕴含的一些规律性信息加以提示,引导学生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决不能局限于一道题的解答。掌握了规律,学生就能举一反三,由特别到一般,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加强实践提升效果
任何学习都不只是课堂和课本而已,语文也不例外。语文是源于生活的,语文的学习自然不能离开生活而进行。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们要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下工夫拓宽语文学习途径。而一旦拓宽了途径,学生就能不断感受到新的刺激,获得新动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教学效率
教学当中我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运用到语文课堂当中,运用生活实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中脱离出来。
一、在生活中挖掘语文
小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很多认知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利用生活中的知识来给学生进行讲解,用生活中的好与坏来告知学生其中的道理,甚至是做人的道理,要学生将生活中得来的知识积极地运用到语文学习当中。如:下课期间孩子们在操场上愉快地玩耍,但毕竟孩子就是孩子,不会太注意身边潜在的危险因素,奔跑时两个孩子相撞,小的学生可能会被撞倒,这时有热心的同学会将这个学生扶起,并送回班级等等。这时老师就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此事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踊跃地发言,告诉老师这个帮助他人的孩子,这么做对不对,对在哪里,经过这件事之后我们该怎么做。经过一系列的发言和讨论之后,老师要归纳和总结,告诉学生,这个孩子身上有着乐于助人的精神,我们要做像他一样的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等等。最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一项作业,让学生写一写身边像这样的小事,写一写自己或其他学生乐于助人的事迹,事后老师要把优秀小作文评选出来贴在墙上供学生参考与学习。
二、拓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视野
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的好文章,但与孩子们的认知却是有一段距离的。学生与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所以有些文章理解起来就枯燥费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有些W生失去了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文章的含义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对作者人物简介得以了解,更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这样学生才会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含义。查阅资料只是我们了解作者和文章的一个途径,我们还可以找相关的视频资料来对作者和课文进行了解。不但如此,我们还可以在孩子早上洗漱、吃饭时播放广播,让他们对我们当前的政治和新闻进行了解,虽然有时他们会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但长此以往,必会在他们心中留有对这些话题的印象,对以后的学习做积累,亦可做以后作文的素材。
三、生活化情景教学
生活化情景教学也是现在教学方法当中比较有效的一个方法,我们也要把情景教学方法有效地运用到语文的教学当中。当我们在学习景物作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校园中,让学生仔细观察花草树木,仔细观察校园中的每一角。我们还可以边走边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提问,这样,走在操场上找题材,走在操场上找灵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到新奇,也会积极地去配合老师,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带上纸笔,遇到自己认为可写的事物记录下来,作为一个积累,这样真实地处在景物之中去写作文要比坐在教室内空想要有效得多。我们不但去操场,教师更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去参观更多的地方,比如说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公园等等,生活当中不缺乏素材,只是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我们要教学生发现身边的事物。
四、教学环境生活化
小学生是活泼的、向上的,他们不应该在四面白墙的教室里学习,这样的环境缺乏天真童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要认真地布置教室的每个角落,我们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甚至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我们可以找那些善于绘画的孩子在教室后边的黑板上画上他们喜欢的绘画,也可以把字写得好的作业粘贴到学习园地当中,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班级的窗台摆上孩子们喜欢的花,不但美化环境,还可以让孩子们随时随地地观察花的生长过程,这不是又一个很好的学习语文过程吗?一举两得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要使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化。
综上所述,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要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使其学习不再枯燥单一。生活化教学为我们的小学语文学习注入了活力,生活化学习使我们的学习方法得到创新,使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展,更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他们的语文知识做了大量的积累。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会大有帮助,对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会奠定基础,为将来的中学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断地去探索和开发生活中的语文,使我们的小学语文生活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率;提高
“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有效方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利用率。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同仁投入到其中,进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一、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心理特点,善于描绘运用形象化手段把课本中的“死物”讲活,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把文章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只有亲眼目睹,身临其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思维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如《观潮》一课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局限性,所以无法想象潮来潮落的波澜壮阔景象,教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应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亲眼目睹感受一下潮来时的奔腾、冲击景象,感受潮水的壮阔和气势,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观潮的情境,学生在乐声中大声朗读课文,不由自主调动多种感官,在浓郁情境中思考,品味文章中心,用心感受潮水来时的雄伟,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配合犹如见其形,身临其境,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既能深入理解文章,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课堂结构程序为: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一模式便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但运用不当,往往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而且,这一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考虑和体现教学过程的,重主导轻主体,长期以往,势必压制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着眼点从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过程上。课堂教学中得出结论显然不是主要的,而学生思维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采取有序的课堂讨论等多种手段,有的放矢地挖掘学生各自的潜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以往的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互动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因此,我们教师要将这种师生单一的互动变为师生双向或者多向的互动,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激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应当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来进行教学,而不能够以权威、长辈的姿态来与学生交流、讨论,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到老师高高在上而不敢发言。第二,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多层次的交叉性的互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间互动等,这样学生就能从各种互动中展示自己,认识自己,进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三,互动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不能盲目使用,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中的互动,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
课外是一个很宽广的天地,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处处留心皆学问,大量获益还得靠课外的功夫。教师要开拓好学生课外学习园地,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学有成效的语文活动课,使教学视野由课内走向课外。具体来讲,语文活动课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绝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否则只会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课外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视觉直观性、知识系统表现性等特点,弥补教材内容枯燥无味的缺点,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等不良心理;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因为沉闷的课堂气氛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教师正常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提问或者文字游戏,激发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六、重视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有多次成功的体验,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其中教师的提问技巧很关键。问题出示的时机、问题的难易程度等,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难易适当的问题,面向全班同学,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并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科目的课程内容基本分为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两部分。课程主要是以满足未来公民的小学语言和文字基础水平,为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相应和必要的准备。选修课程的内容一般只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未来自我方向的发展,为获得较高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小学语文的内容范围涵盖了小学语文导语、课例、文言园地等文化和语言内容。科目课程包括自然景观、阅读与观察、古今中外童话故事、动物世界奇观、世界及中国文化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经历、国家科研成果等。文化内容也是整个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课程学习不单独篇幅设置,而是浸透于每个单元及每篇文章的学习中,大力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自我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力和创造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主要以创新教育为主,结合语文基础课程内容学习,充分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从而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并体现教学效力。创新教育大致分为四点:更新观念,角色变化;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挖掘素材,激励创新;组织活动,提高能力。
1、更新观念,角色变换。创新教育首先要更新观念。从课型设置,课堂组织,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多角度着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并与非智力因素相协调配合发展。针对语文教材的文章特点,内容范围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并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教育的角色变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调整并变化角色,重新确立目标。既要变“一言课堂”为“群言课堂”。即传统的教师一人独角戏,教与学分离,填鸭式灌输转变为启发式,诱发式教学方法,变单项传输为双向或者互换交流,由浅入深,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及时并保持课堂气氛活跃。又要变“传授知识”为“生产知识”,教育教学在基本课程内容学习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2、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创新意识。融洽、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教育教学策略不仅是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是教学生如何主动去自我获取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思多虑多问多讨论,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3、挖掘素材,激励创新。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思维、德育、美育等创新因素,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凭借课文,紧扣语文,挖掘创新因素。譬如教学课文《司马光砸缸》,教育教学不仅要挖掘创新因素,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特殊时间救人的关键不仅要有勇气和胆量而且要有谋略,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从而引发到培养学生灵活思考,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