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08: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循环经济方状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4-0163-04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4.027
循环经济是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践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关于循环经济的创新,笔者认为,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全方位创新。宏观层面的创新,主要是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中观层面的创新,主要是政策创新;微观层面的创新,主要是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保证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撑。这五个方面的创新是互相联系、互相推进的有机整体,构成推动循环经济深入健康发展的现实力量。循环经济创新程度及其质量、效益如何,需要有一套符合循环经济原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对循环经济创新情况进行系统的定量测评,才能真实了解循环经济在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各项创新举措的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方向,探求深化创新的依据和出路。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研究。
1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的功能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作为反映循环经济创新程度的测度体系,具有如下功能:①描述功能:描述和反映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创新的水平和状况,为公众、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了解循环经济创新状况提供可靠信息。②评价功能:综合测度循环经济创新程度及其指数,从整体上对循环经济创新情况作出评价,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③导向功能:利用指标体系引导政府、企业和公众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创新。④预警功能: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循环经济创新的趋势及速度,对未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2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比较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创新的特征,既要有反映主要特征和状态的指标,又要有反映系统内子系统间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指标。同时,选择指标也要具有层次性,即高层次的指标是低层次指标的综合,低层次的指标是高层次指标的分解,亦是高层次指标建立的基础。
2.2 主成分性与独立性原则
应从众多的变量中依其重要性和对系统行为贡献率的大小顺序,筛选出数目足够少、却能表征该系统本质行为的最主要成分变量。考虑到描述循环经济创新状况的指标往往存在信息重叠的实际,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指标,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3 动态性与静态性原则
循环经济创新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应充
① 指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2007年6月27日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宏观)。
分考虑动态变化的特点,能综合反映循环经济系统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以便于预测和决策。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指标体系不宜频繁变动,应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
2.4 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完整、深刻地体现“3R”要求,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量化投入水平,在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减轻环境和资源的负荷,不断改善公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2.5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以及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要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为依托,充分考虑到可操作性、实用性,力求完备、科学和准确。
王茂祯等: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4期
3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根据以上构建原则,借鉴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①,充分考虑循环经济创新评价对象所独有的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确定将整个指标体系分为循环经济创新情况评价指标和循环经济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两大部分。循环经济创新情况评价指标,涵盖了循环经济在理念、制度、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行为和情况。为了避免指标的过于庞杂,本文将其浓缩为以下3个指标:绿色发展理念指标、科技支撑指标、制度及组织保障指标。循环经济创新效果评价指标,选取了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排放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6项指标。在以上9项一级指标之下,又设有52个二级指标作为循环经济创新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层,如表1所示。
4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的权重判定
权重是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权重与变量值是影响评价结果的两大因素。在单项指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权重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评价结论的变化。要把这些指标对循环经济创新的影响程度用量来表示时,就需要借助数学工具来解决。
4.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根据研究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来确定权重,如Delphi法(德尔菲法)、经验权数法等;另一种是以各种数学方法为主确定指标权重,如AHP法(层次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等。前一类方法集中了研究人员的经验及专家的知识积累,但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主观随意性。后一类方法注重客观性,但由于原始数据的搜集、整理及分析难度较大,以及数据提供者的主观性等,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较好的方法是将两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首先通过Delphi法(德尔菲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然后通过AHP法(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从而提高指标权重的准确性。
4.2 权重计算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构建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就是在一个具有H层结构的系统中,其第一层只有一个元素,各层次元素仅属于某一层次,且结构中的每一元素至少与该元素的上层或下层某一元素有某种支配关系,而属于同一层的各元素间以及不相邻两层元素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在任何一个综合指标体系中,由于所设置指标承载信息的类型不同,各指标子系统以及具体指标项在描述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状况过程中所起作用程度也不同,因此,综合指标值并不等于各分指标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加权求和的关系。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在递阶层次结构综合指标体系建立后,针对上一层次指标因素,下一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分指标之间两两进行比较所得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构造判断矩阵。
第三步,层次权重值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依据判断矩阵求解各层次指标子系统或指标项的相对权重即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第四步,各层次组合权重的计算。由各判断矩阵求得的权重值,是各层次指标子系统或指标项相对于其上层某一因素的分离权重值。因此需要将这些分离权重值组合为各具体指标项相对于最高层的组合权重值。组合权重计算公式为:
wi=∏kj=2wij
式中:wij为第i个指标第j层的权重值;k为总层数。
每个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通过并不等于整个递阶层次结构所做判断具有整体满意的一致性。因此,还要进行整体一致性检验。
4.3 各级指标权重的判定
根据以上步骤,计算出了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中各级指标的权重。为了增加准确程度,本文在计分赋值中将各指标额权数再乘以10,指标体系的评分总值为1 000分,得到了各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权重数,如表1。
5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计分方法和评分标准
要给出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创新评价的指标评分,还必
表1 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ircular economic innovation
注:括号内为指标权重。①主要矿产指铁矿石原矿、铜矿石、铅矿石、锌矿石、锡矿石、锑矿石、钨矿石、钼矿石、硫铁矿石、磷矿石;②能源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等一次能源;③重点行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④主要产品指钢、铜、铝、水泥、化肥、纸或纸浆等;⑤取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新鲜水量之和,包括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如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⑥用水量按新鲜水取用量,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⑦毛灌溉用水总量指在灌溉季节从水源引入的灌溉水量;净灌溉用水总量指在同一时段内进入田间的灌溉用水量。
须对每一个指标定出评分标准,即对于定量指标设置出评为满分时对应该指标的值,以及评为0分时对应该指标的值;对于定性指标则紧紧围绕该指标分析的内容设置出其不同情况对应的得分。
当评分标准确定后,对于定量指标必须设计出介于满分值和0分值之间指标值在评分过程中的各分项具体分值。本文在结合常规的指标评价方法,根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综合考量,设置出了体现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评分标准。各指标的具体赋值仅仅为一种标度方式,在评分分数序列中体现出不同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只具有相对意义。
6 结 语
循环经济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创新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其创新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又是政府、园区、企业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及循环经济创新情况,主要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循环经济创新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之俊. 循环经济立法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58,272-281.[FengZhijun.Study on the Legisl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M]. Beijing: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6:41-58,272-281.]
[2]元炯亮. 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保护, 2003,(3):38-40. [Yuan Jiongliang. Study on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 of EcoIndustrial Park[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3,(3):38-40.]
[3]黄,陈森发,周振国,亓霞. 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J]. 科研管理, 2004,25(6): 92-95.[ Huang Kun, Chen Senfa, Zhou Zhenguo, Qi Xia. A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Ecoindustrial Parks[J].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2004,25(6): 92-95.]
[4]冯之浚,孙佑海.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Feng Zhijun, Sun Youhai. Circular Economy on the Road:Circular Economy Summit Forum of China[M] Beijing: The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5]许增燕. 上海循环经济政策实践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10.[Xu Zengyan.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Circular Economy of Shanghai[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10.]
[6]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39-46.[ Yu Liying, Feng Zhijun.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ircular Economy[J].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2005.20(4):39-46.][7]马世忠.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支撑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Ma Shizhong.The Study on Circular Economy Indexes System and Supporting System[M]. Beijing: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7.]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novation
WANG Maozhen FENG Zhijun
(Institute of circular economy,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China)
一、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
传统经济是一种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单向发展模式,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输出,主要通过高强度的资源开发、消耗和浪费拉动经济增长,其特点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既浪费资源又危害环境;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发展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其显著特点是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
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方面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重视的是长远利益;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多追求短期利益,对长远利益考虑不足。循环经济是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反馈模式,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再循环,因此,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单独的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进去,忽视了可回收废弃物的价值,导致核算内容不完整。循环经济要求对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价值进行核算;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下,缺乏有效的会计计量方式进行计量。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从实质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三、循环经济会计概念框架设计
(一)循环经济会计目标
传统会计目标在于增加经济利益,循环经济会计目标在吸收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内涵,在充分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其具体目标是:(1)科学地核算企业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务会计事项,提供全面的企业发展的财务信息;(2)合理地反映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以使对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具有知情权的内外部需求者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
(二)循环经济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主体假设与传统相比有所扩展,内部化了传统经济中的外部性问题,增加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范畴;核算范围和报告范围也得以延伸。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下成本费用的递延、跨期摊销和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持续经营假设;循环经济下提供会计报告,需要会计分期假设。
3、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假设。循环经济会计非常注重对资源环境价值的核算和报告,因此,需要进行货币计量,由于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难以用货币计量,在特殊情况下,应引入其他计量单位,只有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用,才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三)循环经济会计对象
循环经济会计报告的范围包括其发展循环经济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各种财务会计事项,尤其关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情况,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回收再利用、再循环的成本和效益,末端治理形成的债务和支出,企业自然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目标与政策等。
(四)循环经济会计核算
1、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l)企业在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以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2)企业遵守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
(3)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2、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四、促进循环经济会计发展的措施
(一)延伸会计对象,增加会计科目
为了科学核算循环经济会计对象,应增加循环经济会计科目。增加循环流动资产、循环固定资产、循环资产折旧等资产科目;增加循环负债、治理污染专用基金等负债科目;增加循环资本等所有者权益科目;增加取得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等的循环收入以及改善环境资源取得的收入等收入科目;增加自然资源成本、环境保护支出、回收废弃物的支出等费用科目;增加循环成本、社会成本等成本科目。
(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一个经纪人,由于循环经济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因此,衡量企业业绩时,必须把经济与社会影响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不仅向投资者、债权人,更应向政府管理机构等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其需要了解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水平等与循环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应该取精去劣地学习先进的构建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的经验,在已经颁布的法律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框架法律、综合性法律和专项法律,构建完备的循环经济会计法律体系,以规范和引导企业及各循环经济会计主体的行为,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法律制度环境。
【关键词】 县域循环经济 预警系统 综合评价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当今巨大的环境、资源和生态压力下,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方式。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广西2012年出台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基层地域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能起到桥梁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广西各县经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工业和采掘业为主,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具有低可持续性。而县域循环经济是以县为基本单元的循环经济系统,其发展目标是为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县域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差距,而对于县域循环经济的讨论也还不够系统、深入,研究成果也比较少。为了可持续地监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态势,有效提高广西区内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水平,本文在阐述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基于广西县域数据展开实证分析。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对广西各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广西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政策;二是对未来广西各县的循环经济走势进行预测,预测出未来将成为阻滞各县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及时调整并改进该因素,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未雨绸缪之效。
二、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体系构建
1、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设计框架
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的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因此,可以将循环经济的内涵概括为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循环和无害化”的管理调控,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包含:减少物质量投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再循环与再利用,提升废物再循环利用强度;实施环境无害化处置,减小环境污染危害。
本文将在以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预警系统。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就是用来预测某县域经济运行在现在和未来的可能状态是否偏离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目标原则,以及其偏离的强弱程度,并发出预警信号和提供排警决策的过程。
本文将该系统设计成具有三层预警功能的预警系统,指标预警层、要素预警层及目标预警层。
(1)第一层是单指标超限预警检验(指标预警层)。当某一项指标值极为突出时,无论其他指标值处于何种状态(良好或突显),都对该县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当单位GDP污水排放量过大时,造成当地污水处理成本大大增高,提高了各个产业产品成本的同时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即这一指标超标的影响领域涉及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
(2)第二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子系统(要素预警层)。根据循环经济内涵要求,县域循环经济以实现县域域际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效益和谐统一为目标,在关注价值流循环的同时,同等关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流循环,即物质投入、产出、利用效率和流动模式。因此,本文在构建预警子系统时全面考察经济、社会、生态状况,并兼顾结果考核及过程考核,即将体现循环经济后果的社会、经济、生态状况和反映循环经济运行过程的节能减排举措综合考量,建立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安全、节能减排三个子系统。
(3)第三层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预警系统(目标预警层)。在各子系统独立预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对整个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综合预警,监测其运行“轨迹”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整体目标的偏离程度,以评价和预测一定县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
2、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的技术处理
(1)县域循环经济预警指标的选取。为使预警系统能简易操作,并能有效地警示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选取独立性较好、循环经济内涵丰富、符合广西县域经济特点的指标构成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还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主成分性、独立性基本原则和数据易获得性以及便于实际操作的基本要求。基于以上原则,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如下。
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值比重、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七个预警指标。其中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反映经济总量和财政状况的指标;第三产业值比重是反映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城镇化率、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反映社会生活状况的指标。
生态环境安全方面,选取森林覆盖率、主要河流年水消耗量、降水PH值年均值、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五个指标,综合反映循环经济下的环境承载能力和耗损状况。
节能减排方面,选取指标要反映区域经济对水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及污染处理处置的能力。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耗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三个指标反映资源减量投入;选取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县城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四个指标反映污染减量排放;选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废物循环利用状况。
综合指数预警中的指标值并非是指标实际值,而是一个体现指标偏离目标程度的相对值,因此在运行系统数据处理前,还必须确定各指标目标值。其建立是保证预警结果准确性、指导性的关键。主要考虑的是确保指标处在目标参照值时经济生产模式应尽可能符合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规划目标是各指标目标值的最好选择,这里目标值采用《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见表1)。
(2)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三个预警子系统分别独立预警县域循环经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利用三个不同方面的因素。当某一县域循环经济数据的全部预警指标进入各个预警子系统时,预警子系统要实现预警功能,主要是解决各要素的预警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这涉及到如何对多个预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子系统等权的方法,以体现三者均衡发展的目标。
(3)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解决了各个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预警系统的构建最后要完成的就是对各预警系统的警限和警级进行设定。
预警警限是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的目标值,预警警级体现了三者与目标值的偏离程度。预警警限的设定工作主要是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完成预警指标警限的设定,其它两个指数的警限可直接从各指数的计算法则求得。如上所述,本文采用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中的规划值作为预警目标值。
预警警级的设定首先要划定警区,就是要确循环经济警情变量的警度范围。在循环经济发展预警中,将警区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巨警”五个等级,与自然现象的等级划分基本相似。采用预警指标、要素子指数及综合指数三者与期望目标值偏离度作为警区划分临界值。根据如此假设,设定县域循环经济的预警警级图,如图1所示。
三、广西县域循环经济预警系统实证研究
根据综合指数法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的综合指数,以及其各子系统的指数。比照划定的警度区间,则可以确定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警度以及其子系统的警度结果(见图2)。
根据系统预警,得出了2005年、2008年以及2011年的循环经济预警各子系统以及总系统预警结果(见图3)。从总系统来看,2005年为中警,2008年为轻警,2011年进入无警区间。预警警度呈现出减轻的良好趋势。
从子系统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由重警逐步过渡到轻警,节能减排由巨警迅速调整至无警,预警程度呈现出减轻的趋势,而生态环境安全一直处于无警区间。从具体指标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子系统内部,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指标虽有逐步向好,但距离国家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生态环境子系统内部,各指标数据均显示良好,环境的安全性和承载力突出;节能减排子系统内部,反映资源减量投入的单位能耗标准显示从2008年左右有所好转,反映污染减量排放和废物循环利用的指标在2011年明显改善。2007年以来,广西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方案,显著增加资金投入和工作督查力度,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在工业耗水、废物综合利用率方面距离国家标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四、结论
本文从指标预警、要素预警及目标预警三层构建了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并通过对预警警限、预警警级的设定实现了对警情的量化分析,从不同层次对广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和预警。研究发现,近五年来生产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进步凸显,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展现了可持续的良好局面,经济、社会、环境的均衡发展显现。
由于目前广西的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念和实践还存在很大偏差,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数据的可靠性等许多方面仍需深入探讨,拟进一步研究应着重于评价指标更全面的选择、预警警界的确定方面。
(注:广西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评价”(06BTJ001)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罗斌:县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时代经贸,2007(4).
[2] 刘坚、黄贤金、钟太洋: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预警系统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四川环境,2006(4).
[3] 田金方、苏: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J].决策参考,2007(4).
[4] 钟太洋、黄贤金: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6(5).
[5] 严刚: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7(5).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现状
在全球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等又远高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就更大。因此,对我国来说推行循环经济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摆在统计工作者、学者及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理论和实践现状分析着手,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建立一套重在可运用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许多国家通过制定相关循环经济的法律和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引入我国,当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粗放生产、快速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而言,是不得不放弃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循环经济思想引入我国不久,一些统计工作者、学者、相关机构,就对循环经济指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田金方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进行了理论上探讨;北京大学王奇等以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为基础,构建了评价循环经济的指标:循环指数;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安乐针对辽宁省的实际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结合辽宁的实际进行评价和试测。国家行政机关牵头,相继组织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地方也针对区域实际制定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如厦门、山东等。有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与循环经济建设相关的指标体系,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等。
综合学者、统计工作者和国家机关出台的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讨论。
有的文献认为循环经济指标体
系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等各方面指标,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但这样的指标体系可能使我们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资源化方面的努力被诸如金融危机等一些非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所掩盖。如果只关注资源利用、减量排放等代表性指标而不涉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又会被认为缺乏完整性。
现在讨论循环经济指
标体系问题的文献作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环境管理与研究的学者,一类是从事统计研究的学者。前者往往对循环经济中的“循环”的特征把握较好,而后者则对“经济”的特征把握较好。但循环经济整体的内涵特征的把握,仍值得探讨。
从现有文献看,指标的选取、权重的估算等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最后测算的各省市循环经济指数存在较大偏差,可比性、可靠性不高。但理想化的指标体系又存在数据获取困难、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贺卫方:《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现有统计指标体系来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其优点是可以很快核算出全国或区域的循环经济指数,并可以进行历史比较。但现有的统计指标能否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仍是值得怀疑的。从长远看,重起炉灶建立一套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制度,方为彻底解决之道。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
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标体系应能全面涵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有科学依据,并充分体现3R原则,指标应目的明确、定义准确,所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考虑其科学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指标采集的可操作性。数据来源主要是政府历年的统计数据,选取的指标数值最好是能够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计算、修正后可以获得的。
循环经济涉及自然资
源、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既要反映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也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应选择能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形成体系,摒弃一些从属指标,避免发生指标与指标的重叠,强调代表性、典型性,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
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一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列比较,说明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依据循环经济的涵义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应在分层基础上确立具体指标。因此,笔者认为,从全面评价循环经济水平出发,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
按目标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控制层-指标层,组织成树型结构的指标体系。目标层是最高层,即规划实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控制层,包括四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层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所设立的终极指标。
在控制层指标的设置方面,又可分为两类指标: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主体指标是指与循环经济3R原则直接相关的评价系统,即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它们直接有效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扩展指标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扩展指标不仅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全面的描述,而且是与主体指标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指标,是主体指标的完善和必要补充。
考虑循环经济涉及范围广、行业跨度大、数据搜集较困难的现实状况,在尊重科学性的前提下,选取一定的代表性强、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或现有资料加工而成的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否则虽有理论上完善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但资料无从搜集,更谈不上指标数值的科学性,终级的指标也谈不上可信度。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少而精开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依据上述的思路选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此,我们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中,选取目前易于取得数据的指标,构建循环经济指数,并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标准是判断
循环经济实现程度的依据。确定标准值的主要依据是:(1)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实现全面建设奋斗目标新要求,确定相关指标的标准值;(2)对于一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发展指标,应尽量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确定标准值;(3)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标准值;(4)国家管理机关制定与循环经济相关指标标准,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及《“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建设部《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5)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标准值,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表1。
五、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运用3.指标权数的确定。
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采用指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法是将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评价值(个体指数),即:正指标:评价值=(指标观测值÷指标标准值)×100逆指标:评价值=(指标标准值÷指标观测值)×100当某项指标经过指数法处理后的指数值大于100时,只取100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使个别指标的超常发展掩盖其他指标发展的不足。经过指数法处理的指标都化成了类型和数量级相同的指数,既满足了指标的公度性,同时还可使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具备可比性。
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多种,按权数
基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体系,构建了生态效率类、物质流状况类及人类发展类三大类指标为基础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兰州市2000—2012年统计数据年鉴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兰州市各生产要素生态效率提高明显,输入端和输出端物质流总量增长,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明显,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逐渐提升。但整体上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仍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
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兰州市
1研究述评
国外认为循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均是为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对策,二者一脉相承,因此,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以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基点。托宾、诺德豪斯两位学者提出了“净经济福利指标”概念,将城市中污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社会义务、家政活动等项目[1]。Daly等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概念,将失业率、犯罪率、财富分配不公等社会因素所带来的成本损失考虑在内,对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进行了更加清晰的区分,在他们看来,医疗支出等社会成本对经济是不能计为贡献的[2]。Prescott-Allen提出了“可持续性的晴雨表”模型[3]。Wackernagel等提出以“生态足迹”计量在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下,维持资源消费及废弃物吸收所必需之生产土地面积[4]。Cobb等提出了“真实发展指数”[5]。上述研究中各类评价方法总的特点是:指标单一、直观、易操作,但评价结果相对简单,无法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近些年来,一些新的评价方法相继出现并受到学术界热捧:生命周期评估[6]、能量流分析[7]、物质流分析[8]及全额成本评估[9]等。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将物质流与能量流视为关键变量,直接促进了提高生态效率等相关研究的开展。国内学者中,于丽英、冯之浚构建了基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及社会消费四大体系,涵盖经济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及人文发展指数等共24个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10]。孙龙涛采用“目的树”方法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环境质量在内的5大子系统,28个分项指标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1]。林伟柏立足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四大基点,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郝莉花等将指标体系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了评价[13]。李王锋等提出包括三层次(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四要素(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21个指标的资源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和指导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建设[14]。王晨等构建了包含资源利用率、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及科技水平在内的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5]。
循环经济是最大程度上契合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自2003年以来,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那么,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效果究竟怎样?我国批准的第一批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及地区等正要迎接一个建设周期结束后的评估,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而由于研究者理解上的差异和指标选取原则上的各种混乱,具体能够选取哪些指标来表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尚无统一和标准答案,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未将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循环经济的实质加以区分,导致未能体现出区域循环经济的独特性。事实上,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正是可持续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与区域的有机结合,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端目标。三者在概念、内涵上有细微但很重要的差别。(2)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符合可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间两张皮。如表1是我国国家层面颁布的比较权威的指标体系,各个省市区目前主要以此为标准评价本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但该指标体系的系统数据短期内可得性成问题,且目前只能适用于单个指标的独立评价,无法满足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需要[16]。(3)部分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减量化指标是静态指标,不能反映与上年度相比减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另有一些研究中提出的再循环指标不够明确,只能评价区域的生态发展水平,无法动态综合评价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子目标:第一,通过生态效率的大幅提高实现减物质化,简称减物质化。第二,从总量上减少对于生态系统的压力,实现代际间环境资源的公平利用。第三,进入无(少)资源消耗的人类社会,生态商业、功能经济占据主宰地位,实现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增长。根据上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总目标及分解后的基本子目标,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为3层:总体目标层(区域可持续发展)、分项目标层(集约利用资源、总量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提高人类福利)和准则指标层(生态效率类指标、物质利用状况指标、人类发展类指标),见图1。这3层构成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减物质化类指标包括资源生产率指标和环境生产率指标两部分。资源生产率指标的选取上,考虑到当前各地经济发展中首当其冲面临的用地、用能、用水紧张状况,首先选取GDP/单位土地、GDP/单位能耗和GDP/单位水耗3个基本单项指标用以评价,GDP/单位物质评价上述3种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生产率状况。环境资源生产率指标则包括GDP/单位废气、GDP/单位废水和GDP/单位固体废物(臭名昭著的“三废”)3个基本单项指标。这样,一共有7个单项指标属于减物质化指标体系。
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按照循环经济的输入、过程和输出的基本原理进行选取,由输入端物质总消耗量指标、物质循环利用率指标和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三部分共计10个单项指标构成。这一部分指标系统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的实质性特点,与其他已有指标体系明显不同。其中,输入端总物质消耗量是区域内各类物质消耗量的总和。从细化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消耗的考虑出发,该指标下笔者选取了工业用地总面积(km2)、能源总消耗量(万t标准煤)和总用水量(亿m3)这3个基本单项指标,比较富于现实性、解释力和操作性。当然,目前在某些区域经济管理统计系统中输入端总物质消耗量指标数据比较难以获得,需要当地政府尽快加强完善相关物质流账户的数据统计内容。物质循环利用率反映了各类物质在区域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情况,计算公式为物质循环利用率=物质循环利用量(/物质循环利用量+自然资源等的投入量)。该指标包括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3个单项指标,具备基本可得性。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之环境及生态系统压力的大小,分为最终排放量(气体或液体)及最终处理量(固体)两种类型。最终排放量=达标排放量(最终处置后)+直接排放量(未经处置);最终处理量=所有各类废(弃)物最终处理量总和。在输出端总物质处置量指标下,选取了废水达标排放总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废水非处理排放量及废气达标排放总量4项单项指标,上述4项指标在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管理统计系统中具备基本可得性。
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其福利的提升是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体现的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带给人类发展的最基本效果。选取6个单项指标对此进行描述:首先,参照联合国人类发展类指标选取人均GDP、平均预期寿命(岁)、婴儿死亡率3个基本指标评价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对人类福利及整体发展的直接贡献大小。其次,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人类环境权及就业权具有人权属性,宜将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绿地面积(m2)列入指标体系。最后,选取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为人类福利提升的基本指标之一。综上,就形成了表2所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个准则指标层下,23个基本指标形成关联、渐进、互补、完整的逻辑关系。3个准则指标层的共性是覆盖的23个单项指标均为进程性、结果性指标,同时又各有特点:减物质化类指标能反映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本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及其进步水平。但现实中的消费反弹效应(例如,家电效率的改进被家电数量的扩张抵消;住房效率的改进被住房数量的扩张抵消;汽车效率的改进被汽车数量的扩张抵消,等等)对于通过生态效率的提高所减少的生态压力具有部分抵消的效应,则减物质化指标也只能体现短期内资源与环境压力的缓解,并不一定能从绝对规模上反映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与合理,这就需要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对此进行反映。物质利用状况类的10个单项指标能够积极体现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状况,弥补减物质化类指标不能控制区域社会经济总量规模的缺陷[17]。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则直接指向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反映人类自身从循环经济发展中获益的多少,补充了减物质化类指标和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的不足。
3基于兰州市的实证研究
下面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按照减物质化类指标、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及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的顺序进行评价。
3.1利用减物质化类指标的评价减物质化主要体现生态效率的提高,兰州市历年生态效率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看到,从2000—2012年12年间,兰州市各种要素物质流的生态效率均有所提高,且有成倍增加的趋势。废水排放生态效率与工业固废生态效率的增幅尤为明显,分别是2000年水平的4.76倍和3.02倍。其他要素物质流的生态效率指标则在12年间达到了相对于2000年指标的近1.5~2倍的增长。
3.2采用物质利用状况类指标的评价
3.2.1用输入端物质流总量指标进行评价兰州市2000—2012年间输入端物质流总量指标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兰州市12年间的输入端要素物质流一直呈现增长势头,与我国国民经济1992年以来的持续两位数增长具有直接相关性。如图3所示,到2012年,兰州市的能源消耗总量已经达到2000年的2.5倍,2012年自来水的供水总量则达到了2000年的2.01倍。
3.2.2采用循环利用率指标进行评价由于统计原因,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数据不够全面。根据现有资料总结如下:第一,兰州市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状况明显好转。2000年以来,在政府大力推进的环境友好型企业试点工作支撑下,兰州市的环境友好型(绿色企业、清洁企业)企业数目逐渐增多。兰州西固热电公司、中石油兰州石化、蓝星化工公司、方大碳素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兰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首批试点企业,均采用了先进的循环经济理念,不断优化资源结构、实现资源梯次利用、改造产品加工路线及产品结构、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企业节约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成效比较明显。不足之处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未有非常规范的量化资源消耗量的管理指标体系,企业循环经济管理依据和方式缺乏可操作性。第二,兰州市资源回收再利用状况有好转。兰州市废弃物排放量最近几年大大减少,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随着《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推进和实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目前,兰州市工业废弃物利用率已近94%,生活垃圾利用率达到50%[18]。兰州市现有废弃物回收处理设备改进率不足,垃圾填埋场数量不足,赶不上兰州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建筑垃圾及有毒有害废弃物等尚无独立的处理系统。第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兰州市的工业用水(电厂除外)重复利用率近十年来逐年得到提高,到2012年已增加到56.5%[19]。可是,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4)相比,兰州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见图5)仍处于较低水平。兰州市治污开始遵循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控制”的思路,近十几年的物质循环利用率已经明显提高。但由于兰州市回收、资源化和加工处理技术落后,特别是在电子废弃物处理方面,除电子线路板有专业化、有资质的企业回收处理外,其他电子废弃物的专业化回收处理几乎空白,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程度很低[20]。
3.2.3用输出端物质流总量指标评价兰州市输出端物质流总量指标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从2000—2012年,兰州市废水排放指标呈微弱减小趋势,其他输出端物质最终处理量与经济总量增长均呈现正比例增长趋势。也即,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社会经济系统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持续增强。其中,2012年,废气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2.91倍,生活垃圾排放总量是2000年的2.3倍。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也有逐渐增多趋势。
3.3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类指标2000年以来兰州市人均GDP持续明显增长(如图7),从2000年的5850.17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7548.47元(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2012年人均GDP约为2000年的3倍(以1999年不变价格计算)。2000年兰州市的婴儿死亡率为34.1%,2004年这个数据是23.72%,2012年数据直接降低到13.68%,分别是2000年婴儿死亡率的14.38%和24.92%,可以看出自2004年后,兰州市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自2000年以来,兰州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呈现缓慢递增状态,从2000年的73.33岁增至2012年的76.29岁,增幅是2.96岁。
4研究结论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兰州市各生产要素的生态效率提高明显,这与近年来兰州市政府重视科技进步、改善产业结构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更直接受益于《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强力推进和实施。兰州市输入端(input)物质流总量在增大,输出端(output)物质流总量也在明显增大,双增大的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原因是:其一,从经济基础看,兰州市客观上具有相对较大的工业经济总量;其二,循环经济尚未成为普世模式,兰州市尚不能完全摆脱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本指标体系中上升幅度最快的是工业用水重复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次之,也存在一定的上升趋势,这说明兰州市近十余年来的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升明显。而对人类整体发展及福利指标数据的分析发现,兰州市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也在逐渐提升。整体而言,兰州市资源循环利用程度还是比较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向书坚,郑瑞坤.2013.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3):71-76.
[2]DalyHE,JBCobbJr.Forthecommongood.Redirectingtheeconomytowardcommunity[M].Theenvironmentandasustainablefuture.Boston.MA:BeaconPress,1994.
[3]Prescott-AllenR.BarometerofSustainability:amethodofassessingProgressTowardssustainablesociety[M].Gland,SwitzerlandandVictoria,BC:InternationalunionFortheconservationofNatureandNaturalResourcesandPADATA.1995.
[4]WackernagelM,ReesW.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M].GabriolaIsland,BC,NewSocietyPublisher,1996.
[5]CobbCTHalstead,JRowe.TheGenuineProgressIndicator.SummaryofDataandmethodology[J].SanFranciscoEconomies,1999(2):7-11.
[6]SeagerTP,TheisTL.Ataxonomyofmetricsfortestingtheindustrialecologyhypothesesandapplieationtodesignoffreezerinsulation[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4(6):12-15.
[7]Andersen.TransportoffishfromNorway:energyanalysisusingindustrialecologyastheframework[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4):16-19.
[8]SeagerTp,TheisTL.Auniformdefinitionandquantitativebasisforindustrialecolog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02(8):17-20.
[9]WernickIK,AusubelJH.Nationalmaterialmetricsforindustrialecology[J].Resourcespolicy,1995(4):29-30.
[10]于丽英.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4):20-22.
[11]孙龙涛.资源枯竭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2.
[12]林维柏.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汕头大学学报,2013(3):22-25.
[13]郝莉花.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9):15-17.
[14]李王锋.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8):13-16.
[15]王晨.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13(4):19-22.
[16]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8-10.
[17]俞金香.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18]祝合勇.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4):27-32.
[19]张志斌.兰州市环境污染变化及防治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6):181-185.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消耗、低废弃及再利用为目的,其推广和发展对于我国能够彻底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传统的经验模式,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过往思想,对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高,并且提升在资源减少速度缓慢地情况下经济的增长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循环经济模式在企业的发展问题多多,并非一帆风顺,因而,本文中,笔者先分析循环经济模式的含义以外,滤清楚循环经济实施层次,以及分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模式 企业
一、关于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涵义是,此种经济模式通过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把经济活动改造成一个从节约资源、不乱丢废弃物到资源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来源自生态经济,由传统的生存观念转型至以社会与生态、人与自然都相互和谐相处的一种更为健康的观念,这样的话一是能够使得循环经济有关制度的可持续性以及是适应性的提升,二是也一定会对人们健康状况进行改善,为后一代留下资源以外,这代的人们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状况均有进步。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之所以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如下:首先,企业最基本的目的和原动力是利益,这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之一,即追求经济效益。而如果发展循环经济效果较好,较为容易利用企业剩余的副产品和曾经习惯浪费的废弃物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能较为有效地节约资源;资源的缺少以及市场价格的变化,都会让企业不得不为了确保能够达到往常的利润收入,开始从废弃物里提取出能够使用的物质和资源,也就是废物的二次利用;再是技术,企业的技术体系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会推动技术发展,也会推进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实践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在技术方面会提供可靠有力地科学支撑;再来是规模经济,它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底,尽力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并且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后是政府方面,对企业发展循环利用资源给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撑,具有规范性,以及一定的财政和补贴,税收方面也会给予优惠,而政府以最公正引导的身份对各个企业的发展循环经济产生直接的推进影响和作用。
三、循环经济实施层次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发展循环经济的层次分别是从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到区域。相比较传统企业大量消耗资源以致资源不断缩水、大量排污和丢弃废弃物以致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以及努力推动人民消费的模式大不相同,甚至是相斥。循环型的企业对生存岛出品都把关极严格,譬如,原材料要节约,能源要节约,有毒的原材料被淘汰,一概不理的废物全部被消减数量和毒性;顾虑好生命周期;对于服务,要求环境设计假如所提供的服务里。
所以,循环型的企业便是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和原则指挥企业的允许,把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应用到企业上面。而建立生态产业链,会导致企业实现企业内部的效益最大化,实现了资源节省以及再利用以致维护环境的受污染程度。
而在城市与区域的层次,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是循环型企业以及生态工业园更扩大的区域的产物,是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变城市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 在一个城市范围和一、二、三次产业各个领域构建各种产业生态链, 把城市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城市
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网络系统, 它通常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 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 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它也是我国原本有的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循环经济理论应用到城市的客观体现。
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未来的重中之重,那么,应该怎样发展循环经济,又怎样确保循环经济的顺利进行呢?笔者按照循环经济的蕴含和原则,从三个不用的层次分别取建筑循环经济的有关产业体系。
(一)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
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系统的建立是为了达成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的基本模式。这方面的经典实例来自于曾是化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即杜邦化学公司。这里涉及到的“3R制造法”是以少量排量甚至于零排的环境保护项目为目标,便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杜邦公司里的研究工作人员把工程当做实验室,目的是试验创新的循环经济的理念,而创造地把3R原则发展能够同化学工业的实际相结合的此“3R制造法”。目标也是为达成企业内部的自我循环,直指废物循环利用。
(二) 构建生态工业园区
构建生态工业园区是为了达成循环经济在更大范围内的基本模式,将各个工厂之间相互联系合作,形成一个组织系统,资源共享和相互交换,利人利己,使得废物不被轻易丢弃和失去价值,形成一个工业园范围内的循环系统,既提升效益和效率,又保护了环境。生态工业园是企业相互之间的循环工业链,因此,我们需要发展有关这类生态工业链或者生态产业园区。前者的范围要更大些,甚至能够扩至农业、工业和畜牧业等。但目的都是为了,以“废物”变需求的原料和能源。
(三) 建立社会静脉产业
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系统的建立是为了达成循环经济在整个社会范围的基本模式。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看,需要把目标集中在回收废物和废物利用两方面的相互循环关系的地方,如同一个闭合回路。但是,循环模式需要环境无害化技术作为一个操作的平台。
总结:在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支撑资源地不断消耗问题时,循环经济模式的出现可谓意义重大,特别是制造业等特别消耗资源的行业企业,而为了实施和贯彻国家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求各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为企业只有坚持不懈地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上,才有可能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本文中,笔者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涵义及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接着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然后是循环经济实施层次。最后,笔者从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和建立社会静脉产业三个方面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曲格平.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循环经济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是将循环经济的原理运用于农业之中,减少废弃物的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它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一体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改变了传统农业对资源粗放利用的状况,缓解了农业面临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的局面。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金与一般农业资金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需求量大
一般农业需要的资金相对比较单一, 它仅针对其自身经营的小范围,需求量较小。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拥有着一个产业循环链,循环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有的环节只是投入资金,本身并不会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对资金的需求量大。
(二)风险大
由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金是以资金链的形式出现,资金链上的资金环环相扣,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上的资金出现断裂,都会影响下游环节的资金,使下游环节产业不能正常运行,最终导致整个循环经济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资金风险非常大,要保证整个循环经济产业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我们对各环节的资金进行认真规划、筹措。
(三)回收慢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从初始投入到最终产出的生命周期长,需要不断投入资金,且上一环节产生的资金收益会用于下一环节的生产,再加上农业的获利能力本身就不强,属于微利行业,而循环经济下的农业资金投入量大,因此资金回收起来较慢。
二、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农业资金存在的一些问
(一) 资金短缺
循环经济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对资金的依赖性特别大,没有资金的支持,循环经济农业工作就只能处于瘫痪状态。一方面,循环经济农业摒弃了现代一般农业以高物质投入换取高产出的模式,而采用高技术投入换取高产出,但高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农业是一个产业链的组合,链上的各环节都需要资金,与现代一般农业相比,资金需求的绝对值大。虽然我国对循环经济农业有大量资金支持,但难以完全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循环经济农业资金短缺。
(二) 缺少对资金的监督机制,资金管理观念差
循环经济农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目前处于成长期,成长期的循环经济农业存在诸多弊端。如管理者内部职能部门分工不是很明确,对资金的管理观念较差,缺少对资金的监督机制,甚至有些财务数据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相关信息作支撑,以至于企业难以掌握准确的财务状况。
(三)筹资主体被动,筹资渠道单一
任何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看不到营利点是不会盲目投资的。循环经济农业高投入、低收益、周期性长的特点与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低风险相背离,导致了其在筹资方面被动。循环经济农业的筹资方式主要是依靠政府财政性补贴和少数银行贷款,筹资渠道较单一。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循环经济农业资金成本较高,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循环经济农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它要求我们加强对资金的规划与管理,降低资金的成本,从而更有利于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基于循环经济视角提出解决农业资金成本高的对策
企业为筹资所付出的代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资金成本,资金在不同筹资方式以及不同占用时间里的资金成本是不相同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资金结构,达到最佳资结构,使资金成本达到最低。
(一)企业要正确树立降低资金成本的理念
树立降低资金成本的理念是企业降低资金成本的前提,只有企业树立了这种理念才会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减少资金的闲置和占用,才能降低资金成本。这需要企业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都需要树立降低资金成本的理念,这是降低资金成本的开始。
(二)合理确定借款的期限和借款金额
循环经济企业应该在以满足生产经营为前提的条件下,合理确定借款的金额和期限。对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自身资金不足就需要借入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但借入资金不是越多期限越长越好,也不是资金越少期限越短越好。资金多期限长造成资金空置,使企业资金成本增大;资金少期限短虽说企业的资金成本更低,但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因此企业需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企业借款的期限及借款的金额。
(三)不断拓宽筹资渠道
不同筹资渠道的资金有着不同的资金成本,即使是同一筹资渠道的资金也可能有不同的资金成本,比如同样是银行借款,但不同银行的利率不一样,那么资金成本就会不一样。因此,企业要降低资金成本,只有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增加企业资金的来源。当筹资渠道宽了,企业在筹资方面有更大的选择性,企业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筹资渠道,调整资本结构,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四) 合理利用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商业信用广泛,在短期负债筹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主要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收账款。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容易取得,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商业信用是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形式,且无需办理正式的筹资手续,而且没有现金折扣和使用不带息票据,商业信用筹资不需负担资金成本。它最大的缺点在于放弃现金折扣时成本较高。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经营中常常会发生交易,在不存在现金折扣时,购入物资尽量利用自身信誉进行赊购,待资金充足时将欠款换上;在卖出物资时尽量要求对方先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