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常见的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8篇

时间:2023-11-06 10:07: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常见的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见的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

篇1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内科护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一、课程改革定位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桥梁课程,涵盖医院各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操作技能。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护士职业岗位任务分六大块:健康评估、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执行医嘱、护理操作。高职层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传统的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主,重点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有悖于高职培养目标。护士职业技能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更要求高职护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充足的知识积累也以熟练的技能作为外显形式,改革应以“熟练技能+必须知识”为目标,技能训练、能力本位教学应是《内科护理》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二、 课程改革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在《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上,应围绕当前的行业标准和护理执业需求进行。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并据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满足学生岗位能力的需要,获得护士职业资格,及学生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作为教学理念。

2、设计思路

通过行业调研、护理毕业生的岗位调查和护理专家的座谈及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提到的责任护士的职责,确定内科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流程,并据此总结和提炼出内科护士的职业能力。再把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内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体征,识别病情变化,具备对危重患者做出应急处理的能力、具有实施内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常用检查配合、常用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具有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等。

2.知识目标 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标准、需要护理配合的治疗要点、应知与内科护理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等。

3.素质目标 树立“生命至上”职业意识,具有认真负责、虚心好学精神、具有关心、爱护、尊重护理服务对象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具有与患者及家属和谐沟通的能力、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有热爱护理专业、乐于奉献、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四、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呼吸内科护理、心内科护理、消化内科护理、泌尿内科护理、血液内科护理、内分泌内科护理、风湿内科护理、神经内科护理、传染病护理。每一模块又分成若干个任务,将学习活动融入在工作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内科护理岗位必需的专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设计积极有效的教学实施。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构建基本知识。

2.PBL教学法 将学生置于临床个案中,学生对个案分析,提出假说,然后寻找资料,分析假说,最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记录各学生的表现,以便了解不同学生的弱点所在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案例教学法 ①病例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2份或3份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衰,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体现疾病知识的相关性和连续性。②课堂实施: 在每一个模块讲授结束以后,引入病例讨论,总结该模块所学的内容,把所学的东西前后串联起来。首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病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该病例的初步医疗诊断,并根据病例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然后,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

4.“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 将教学场所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基本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大教学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

六、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成绩形成(比例分配):本课程在原有 “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考核方法上增加形成性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成绩,对学习者学习目标进行阶段性测试,把职业素养、社会能力、学习态度等列为《内科护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等多方考核融为一体。

篇2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72岁,半年前主因肿块,淋巴结广泛转移诊断为乳癌晚期。之后保守治疗。入院前半小时肿块表面皮肤发生溃烂,出血且奇臭难闻而入院。入院后立即给予创面清洗后涂生肌玉红膏[2],每次一贴,每日一次。并支持及抗炎治疗。7天后患者皮肤好转出院。

2 护理诊断

2.1营养失调,低于身体需要量。癌症晚期慢性消耗引起 食欲差,代谢需要增加等多种因素均是引起病人 营养失调的原因。

2.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 的危险。患者年龄大,病情重,长时间卧床易导致皮肤损伤。皮肤完整性受损。

2.3知识缺乏,患者不断出现新的健康问题,需要有知识指导。

2.4有生命体征改变的可能。

2.5七情护理

3 主要护理措施

3.1饮食问题.鼓励病人摄取足够的营养,宜进高蛋白.高碳水化和物 .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3.2有计划合理 用药,加强皮肤护理。合理安排支持及抗炎治疗药物的输注时间。定时翻身及按摩皮肤。定时把馈破的皮肤清洗及涂生肌玉红膏。

3.3与病人和家属讨论护理问题。恰当诚实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了解他们的顾虑和感受。帮助他们以减轻压力。

3.4.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患者意识变化情况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出入量。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并处理。

3.5.心理护理是很重要的。而祖国医学的七情与肝腑都有关系,常见的是郁怒和忧思。所以要避免七情的刺激,作好心理护理,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消除恐惧。

4 效果评价

病人入院后经过外涂生肌玉红膏及支持及抗炎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内科护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一、课程改革定位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桥梁课程,涵盖医院各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操作技能。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护士职业岗位任务分六大块:健康评估、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执行医嘱、护理操作。高职层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传统的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主,重点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有悖于高职培养目标。护士职业技能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更要求高职护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充足的知识积累也以熟练的技能作为外显形式,改革应以“熟练技能+必须知识”为目标,技能训练、能力本位教学应是《内科护理》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二、 课程改革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在《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上,应围绕当前的行业标准和护理执业需求进行。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并据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满足学生岗位能力的需要,获得护士职业资格,及学生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作为教学理念。

2、设计思路

通过行业调研、护理毕业生的岗位调查和护理专家的座谈及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提到的责任护士的职责,确定内科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流程,并据此总结和提炼出内科护士的职业能力。再把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内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体征,识别病情变化,具备对危重患者做出应急处理的能力、具有实施内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常用检查配合、常用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具有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等。

2.知识目标 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标准、需要护理配合的治疗要点、应知与内科护理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等。

3.素质目标 树立“生命至上”职业意识,具有认真负责、虚心好学精神、具有关心、爱护、尊重护理服务对象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具有与患者及家属和谐沟通的能力、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有热爱护理专业、乐于奉献、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四、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呼吸内科护理、心内科护理、消化内科护理、泌尿内科护理、血液内科护理、内分泌内科护理、风湿内科护理、神经内科护理、传染病护理。每一模块又分成若干个任务,将学习活动融入在工作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内科护理岗位必需的专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设计积极有效的教学实施。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构建基本知识。

2.PBL教学法 将学生置于临床个案中,学生对个案分析,提出假说,然后寻找资料,分析假说,最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记录各学生的表现,以便了解不同学生的弱点所在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案例教学法 ①病例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2份或3份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衰,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体现疾病知识的相关性和连续性。②课堂实施: 在每一个模块讲授结束以后,引入病例讨论,总结该模块所学的内容,把所学的东西前后串联起来。首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病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该病例的初步医疗诊断,并根据病例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然后,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

4.“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 将教学场所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基本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大教学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

六、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成绩形成(比例分配):本课程在原有 “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考核方法上增加形成性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成绩,对学习者学习目标进行阶段性测试,把职业素养、社会能力、学习态度等列为《内科护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等多方考核融为一体。

篇4

目的探讨和研究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50例则遵循循证医学理论,通过了解问题、获得循证支持、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等方案来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更具有目的性,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糖尿病;循证医学;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的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对此类疾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临床认为采用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条件[1]。但由于患者医疗知识的缺乏,往往难以长期保持,影响疗效。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改善这种现象,以达到改善预后,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是工作中的重点问题[2]。笔者近年来尝试将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取得了较好成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包括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46~77岁,平均(60.3±4.2)岁,病程4~16年,平均(7.2±0.9)年,采用数字表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护理等;研究组则实施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

1.2.1了解问题:通过回顾资料、了解患者状况等措施,确定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为:①心理负担重,患者最明显的表现是治疗信心缺失,认为目前治疗方案难以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部分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担心胰岛素泵会影响日常生活,担心并发症的发生;②低血糖,低血糖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饮食、运动、用药等影响而发生;③自我管理能力差,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常识,不能认识到饮食、运动等治疗措施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持久性差,一旦缺乏护理监管就会出现懈怠行为,从而影响整体疗效。

1.2.2循证支持: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寻找证据等措施确定理论的正确性和临床的实用性,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实施。

1.2.3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是改善患者整体行为的重要基础,让患者了解到综合治疗方案的意义及效果,明白坚持治疗的重要性,通过以往临床案例来向患者说明,提高患者的认同感和配合度;②心理指导,对于存在负性情绪的患者要加强心理指导措施,让患者明白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指导患者学会调节情绪,改善患者的家庭支持状况,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③饮食护理,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环节,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共同制定饮食计划,参考患者的个人意愿,提高患者的参与度,指导患者学会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明白定时定量进餐的重要性;④运动护理,同样与患者一起制定运动计划,参照中华医学会提出的建议,每日运动时间以30min为宜,保持中强度运动,遵循适量原则;⑤并发症护理,要加强患者治疗期间的病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告知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特点及症状,使患者能够正确辨别并及时反馈给值班护士,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要加强局部皮肤的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1.3评价方法:

分别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价在干预1周后进行,当天凌晨测空腹血糖在4.4~6.1mmol/L,非空腹血糖在4.4~8.0mmol/L则视为血糖控制理想;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将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类,以非常满意+满意统计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0.05视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控制:

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糖尿病的特殊性,临床护理措施在患者的血糖控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护理模式仍是以遵循医嘱用药,被动宣教等措施为主,忽略了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和循证医学理念的重要性,护理措施显得生硬而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到了整体的护理质量[4]。循证医学理念更注重临床研究依据,认为医疗决策应当在客观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更重视个体需求,也更符合当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温雯等人[5]的研究显示,循证护理措施用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将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了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9%,并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肯定了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及意义。从本文研究数据来看,研究组血糖控制理想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更能够从生活、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配合护理,从而实现了更加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而护患之间交流的增加,也提高了患者的信赖感,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更加人性化和个体化,全面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更具有目的性,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天舒,晏丽丽,王英娜.新诊断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证型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2):200-202.

[2]董瑞鸿.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21):88.

[3]吴毓敏,余玲,郭选贤.口服降糖药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45-46.

[4]刘燕,康冬梅,邓克学,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腺脂质沉积程度与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5):488-491.

篇5

关键词:护士;护理;心理

1  心理护理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可以使用五个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来解决病人健康问题,从而促进病人康复。这5个步骤分别是:评估病人的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做出护理诊断;根据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1】

1.1  心理社会评估的内容及范围

1.1.1  病人的一般社会情况   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婚姻及家庭情况、营养与代谢,排泄功能、生活习惯及有无其它方面嗜好、职业与教育程度、活动与锻炼等方面的评估。

1.1.2  病人对健康问题及医院环境的感知   了解病人对健康问题的感受,如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所患疾病,是否对自身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感受等。是否能接受自己病人角色,是否有角色适应方面的问题,病人是否对住院环境有压力,是否有医院压力等。

1.1.3  应激水平及应对能力  首先要评估病人患病前一年内的应激水平。 应激研究证明,患病前一年内的应激水平,与疾病有直接关系。【1】可以用生活事件量表来测量病人患病前的应激水平。来明确病人疾病的社会心理原因,从而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帮助病人预防、减轻或消除以上方面的心理影响;对病人应对能力的评估,包括评估病人的一般应对方法以及技巧等,有无潜意识的心理防卫。

1.1.4  植物神经功能状态  评估病人的睡眠、精神状态、食欲、性功能及胃肠功能等。

1.1.5  精神心理状态   评估其定向力 、注意力、意识水平、仪表及举止行为、情绪状态、感知情况、语言及非语言交流情况、思维与记忆、判断能力等。还有要评估病人的精神信仰等。

1.1.6  人格类型及自我认识  评估病人的人格类型,是否有人格障碍。并且评估病人患病对自身人格、自尊、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控制感等方面的影响。

1.1.7  患病后的心理 社会问题  患病后有无焦虑、恐惧、否认、绝望以及自责、内疚、愤怒、悲哀、失控、无助等情绪问题。有无信任感改变、自尊变化、自我形象,自我概念方面变化,是否有爱与归属及应对无效方面的问题。

2   心理社会评估的方法

2. 1 访谈法  访谈法是应用与病人及家属交谈的方法了解其心理问题的方法。

2.2  观察法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观察法来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言语动作、身体姿势、生理反应、仪表及打扮等方面,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变化。

2.3 整体评估法  是美国护理界以GORDEN的功能性健康模式为指导,为住院病人设计的一套具体而实用的心理社会评估方法。要求护士用会谈、观察、仪器、心理试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来全面收集病人的资料。

2.4 实验法  采用试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或某种环境下产生某种心理现象,以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2.5  心理测试 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测量仪器来测量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分析病人的心理问题。测量量表的选择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心理问题来决定,且必须考虑量表的信度及效应。

2.6  自我评估法  由服务对象以简单而准确的方法,了解自己心理状态,确定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7  其它方法  包括与病人家属、朋友、同事、病友交谈,查阅病人病历,阅读病人提供的日记书信文章等以了解病人心理变化原因及形成过程等。

3 心理护理诊断

3.1心理护理诊断的步骤 一般包括确定病人心理反应性质、强度、原因,形成恰当的护理诊断,按照心理问题的轻重缓急,确定问题的先后次序。

3.2心理护理诊断的陈述 可以按照PES公式书写。即按照问题、原因、症状体征来书写护理诊断。

4 心理护理计划

4.1 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是针对病人护理诊断,希望通过心理护理达到病人心理状况的改变。心理护理目标同时也是检验心理护理效果有效性的标准。其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

5 心理护理的实施 

5.1 心理护理实施的范围 心理护理贯穿与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可独立进行也可与其它活动同时进行。其实施对象包括所有的护理对象,即可以是健康人,也可以是患各种疾病,需要治疗及护理的病人。因而,心理护理为健康人提供心理保健,同时也为患病人提供心理康复护理。

6心理护理的评价

评价是反馈结果的的过程,计划实施后要了解实施的效果,并应用反馈过程检验原护理计划的可行性及效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7 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巧

7. 1  包括 :为病人创造轻松的恢复环境 、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而满足病人各种需要、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锻炼病人的自理能力、加强病人的意志锻炼、心理疏导及自我心理保健训练。还包括各种放松训练、治疗性的身体接触、心理支持技术等。

7. 2  临床中比较重要而常见的 具体心理护理措施主要有;

7.2.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微笑无需成本,却能创造许多价值” , 在接待新入院病人时,面带微笑接待患者是进行沟通的首要条件,微笑可使患者消除陌生感、恐惧感,增强对护士的信任,缩短护患间距离,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

7.2.2  语言交流    理解 与尊重,关心与帮助病人,增强其信心。 沟通时 尝试与患者进行交流,善于观察,从患者微小的情绪变化来发现其心理矛盾及冲突等,让患者尽情发泄,诉说、、甚至痛苦流涕等,均不要加以劝阻,等患者心情稍平静下来后再予以疏导,做有针对性的心理说服及解释鼓励工作。【3】沟通时,语言是沟通护患关系之间的桥梁。美好的语言不仅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和心情愉快,并且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沟通时,要有技巧,可以利用技巧语言,先耐心倾听,再发表自己看法感受,尽量使患者感到你在帮他,以达到我们期望的目的。我们只有热情接待,无形沟通,使他们不知不觉也会尊重你,接纳你,使你的工作得到患者和社会 的认可。【4】现代护理学模式要求护士运用 心理学、营养学、行为学等有关知识,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其中语言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5】

【总结】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护理心理学方面知识,应用护理程序,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可使患者心情舒畅,早日康复出院,护士应加强以上方面的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1); 74-77

2 候卫洪,刘丽敏,王超,等.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 ,2010,29(32);1

3 张建芬.老年抑郁患者的护理  医学新知 2011,24(24);237

篇6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中医医院外科,云南昭通 657500

[摘要] 普通外科是外科系统中最大的临床专门学科,其以手术为主要手段对肝、胆、肠、胃、血管疾病、甲状腺、乳房肿瘤以及外伤等患者进行治疗。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医疗队伍的壮大,外科疾病控制水平日渐提升。然而,外科患者相对较多,疾病原因复杂,并发症多,加之手术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在临床治疗与护理方面的问题也时有发生。笔者结合自身普外科临床实践,对普外科常见问题展开分析,并对相关对策进行探讨,以期有利于普外科临床实践。

[

关键词 ] 普外科;临床问题;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48-02

1临床护理问题及对策

病人入院后,临床护理是术前的重要诊疗手段,通常有心理指导、饮食护理、作息调理、体征监测等[1]。对于患者来讲,临床护理意义重大,临床护理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对医院的适应程度,服从医嘱程度,关系到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关系到患者的治疗的康复。

1.1问题表现

普外科患者年龄不一,病情多样:有的患者急需出院进行工作和学习;有的患者有肢体功能障碍,无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患者病情严重,需长时间进行护理治疗等。一方面,患者可能因家庭负担而精神焦躁;另一方面,对于治疗、恢复时间较长的患者,较易产生悲观情绪;此外,部分病人不适应医院的陌生环境,与医护配合程度较差[2]。各类情绪的存在将对手术的开展和术后的恢复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对患者进行病情的沟通,以及心理疏导是普外科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容易忽略的环节。所以,术前普外科医护应加强医护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对患者病情及手术方式进行交流,尽量获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消除他们心中的不安,以使后期治疗有序进行。

1.2对策分析

①在患者进入病房前,该院护理人员自我介绍,微笑服务,尽量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对于需行手术的患者,该院医护术前1~2天对患者开展人性化探视,舒缓患者紧张情绪。②医护周期性对患者进行心理疏通,减轻其心理压力,尽量坦然面对病情,消除对未知的不安。③对于特殊人群的护理,如老人、儿童、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增加其家属陪护的时间,以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安慰。④患者手术前,医护人员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方式和手术的必要性,并对手术过程进行简单、通俗介绍,辅以手术成功案例讲解,让患者减少内心的不安和紧张,积极配合治疗[3]。

2 手术准备问题及对策

2.1问题表现

手术是普外科的主要临床治疗手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医护工作繁忙、紧张,或者术前心理压力较大等因素,而忽略了手术前的某些细节的准备,比如说手术室环境布置、温湿度控制、工具有序摆放、仪器调节、药剂准备等。一旦出现细微的差错,往往影响到手术的正常进行,给患者带来身心的伤害[4]。

2.2应对措施

在于患者进行病情及治疗方式沟通的基础上,普外科医护还用注意手术室环境的布置。第一,整体环境布置:手术室整体消毒,温度维持在25°左右,湿度65%较宜。第二,手术工具的准备:对手术刀、剪、纱布、针等进行消毒和摆放。第三,各类辅助设备、检测仪器的检测:观察是否正常运行,如有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第四,各类药剂的科学准备:比如麻醉剂、消毒剂等。其中,手术工具的摆放尽量避开患者视线,避免造成恐惧等不良心理;注射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患者紧张;各个阶段和程序应有序进行,避免手术时受到影响。

3手术时常见问题及对策

3.1常见问题

普外科主要负责肝、胆、肠、胃、血管疾病、甲状腺、乳房肿瘤以及外伤等患者的治疗,且治疗方式以手术方式为主,即使再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在众多的手术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5]。比如,手术调整时,器材与患者机体接触部分的防护;手术中输血、输液的温度,手术中的疼痛护理等等问题。

3.2应对措施

①部分手术患者自身调节能力衰减,耐受度差,手术前护理人员对手术间的温湿度进行调节。②对手术中所用到的调整患者的器材进行调整,比如托手架、头架、腰卡等均加上衬垫。③对手术中所需用到的各类体征监测、功能维持的仪器仪表进行调试,减量使声音降到合适最低度。④对于手术中所需用到的输液及清洗液,护理人员提前放入恒温箱,避免温度较低给患者带来的不适。⑤麻醉疼痛护理,部分手术患者心肺代偿功能多有下降,增加了麻醉的风险性,在麻醉过程中个,需安排护理人员配合麻醉师安抚病人,降低应激反应,避免不良情况发生。⑥体温舒适护理,除恒温输血、输液外,可对老年患者机体的非手术区加盖保温被。

4术后切口问题及对策

4.1术后切口感染为及对策

普外科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术后窗口感染是普外科常见问题之一[6]。引起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术前消菌,手术种类、切口类型、术中无菌化操作、抗生素使用以及患者自身机体免疫情况等,此外,住院时间长短也是普外科重要院内感染因素之一[7]。因此,在在切口感染控制上,应尽量做好以下几点:①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控制手术内源性感染的关键手段,现代临床医学证明,术前、术后的抗生素抗感染效果相对较差,围术期的使用才能更有效的对风险因子进行控制。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手术中,皮肤组织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增加了细菌入侵的几率。因此,普外科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换药等环节应严格执行无菌化操作,避免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而带来的细菌、病毒的入侵和感染。③加强特殊患者的术后切口护理。比如说普外科小儿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免疫能力较低,因此需加强对其创口的护理,比如单独病房、减少家属探病次数等等,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又比如对于有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术前、术后应注意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引导患者做好深呼吸、咳痰动作,避免痰液等分泌物对手术切口的污染[8]。

4.2术后切口脂肪化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不少医学实验数据统计和术后情况观察发现,如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可临床诊断为切口脂肪化:①手术后5~8 d,患者手术切口皮下组织出现游离,患区表面有浅黄液体渗出,液体内有脂肪粒[9]。②患区切口边缘无正常红肿现象、无脓性物质泌出[10]。③对渗出液体进行涂片镜检,无脓细胞、炎细胞少量存在、脂肪粒大量存在,二次菌培无细菌生长。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情况,如有以上现象已经是确认并进行治疗,避免切口恶化,以免影响到患者的恢复。

5讨论

医学永无止境,普外科治疗水平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团队建设而不断提升,解决了越来越多的疾病,拯救了越来越多的患者。然而,外科风险较大,各环节都应严谨、科学进行,灵魂创工作容不得丝毫松懈,广大普外科医护只有精益求精、不断总结,才能使患者更快的康复,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

参考文献]

[1]孟奇.浅谈普外科临床常见问题[J].中国现代医生,2013,3(5):125-126.

[2]黄小荣.试分析普外科临床常见问题[J].大家健康,2014,6(6):108-109.

[3]李宗其.浅析普外科临床常见问题及对策[J].现代护理,2013,4(3):58-58.

[4]马永福.普外科临床常见问题浅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1,12(24):207-208.

[5]吴琼.浅析普外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求医问药,2013,11(8):372.

[6]刘续宝.外科临床研究中常见偏倚及产生的原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1(1):8.

[7]邓丽娜.结合临床常见问题改进护理评估[J].卫生职业教育,2009,1(2):463-464.

[8]汤锦波.提高手外科临床治疗水平的几个问题[J].交通医学,2008,12(30):174-175.

[9]潘蓓蓓.普外科临床诊断及治疗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社区医生,2013,5(10):243-244.

篇7

关键词:普外科肿瘤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问题;护理对策

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各类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如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逐渐趋高[1]。在医院中,肿瘤患者属于特殊患者,需接受放化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其病程较长且及易复发,病情难治愈,极易出现并发症与副作用[2]。本文针对常见护理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于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患有肿瘤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在20~72岁,所有患者依据肿瘤治疗标准与诊断标准得到确诊,符合手术治疗要求,均住院观察。本组实验对象在病情、年龄等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对本次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护理工作所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普外科肿瘤住院患者所使用的是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包,对相关临床数据做分析和处理,其中,数据中所涉及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实行χ2检验,当P

2 结果

分析护理安全问题发生原因,得出以下结果:不健全的制度或者管理21例(26.25%),护理人员因素43例(53.75%),患者自身及其家属16例(20.00%),见表1。

针对上述安全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后,护理事故发生率得到降低,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

3 讨论

3.1安全问题

3.1.1护理人员原因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相对薄弱[3]。护理人员缺乏对护理管理条例的了解。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技巧及经验,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反感,影响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对待患者缺乏爱心。护理人员对儿童及老人未及时教授跌倒防御措施,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缺少责任心,未按规章制度执行。医护人员因缺少责任心所引发的安全事故占总比例的一半,比如说:配错药,打错针。

3.1.2患者自身原因 比如说心理因素。患有肿瘤的患者一般心理压力都很大,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尤其是患病晚期患者,其康复可能性较小,严重者可能自杀。

3.2预防措施

3.2.1加强护理人员法律观念 对相关法律知识加强普及力度,促使护理人员增强对待工作的责任感,熟悉与其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患者及护理人员权益得到保护。

3.2.2生理护理 患者接受手术后,其耐受力及免疫力都是比较差的,护理人员需耐心对患者家属及其本人讲述术后产生疼痛的原因、止痛方法及发生机制等。

3.2.3心理护理 为避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4]。对患者日常行为进行观察,注意是否有异常行为,针对心理状况差的患者,需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法。

3.2.4人文关怀 对患有肿瘤患者需加强其术后人文关怀的护理,对术后行动不便及老年患者给予相应的语言提示、搀扶、对家属陪护做指导等护理方式,降低不良事件及跌倒的发生率。

3.2.5就医环境尽可能满足安全性与舒适性 护理人员需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及个人素质,不可有厌烦的情绪产生,理解患者,促使患者对护理人员增加信任感,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2.6加强对医院的管理 对医院的仪器、设施及设备配有专人进行维护,保证临床治疗的需要,采用科学排班制度,有利于护理工作效率提高。

4 结语

肿瘤住院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护理安全问题都是可以避免与预防的,采用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事故发生率,有利于保证护患关系融洽。

参考文献:

[1]李菊萍.普外科肿瘤住院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763-764.

[2]孙明侠,张秀娟.普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营养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9):1-3.

篇8

护生轮转到烧伤科实习,首先要求每位带教老师必须熟悉理解和掌握徐荣祥主编的《中国烧伤创疡学》和《烧伤医疗技术蓝皮书》教材内容及意义,制定出带教计划,做出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导向(见表1)。单元学习法是一个学习“软件”包,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包括常见的各种烧伤,仪器,评估方法,图表流程,烧伤科具体的治疗方案,护理方法及介绍再生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等。

学习时间可灵活选择,白班、夜班均可实施。烧伤科每位护士都是带教老师,有一主管护师负责管理。带教老师负责解答有关学习单元的各种问题,并亲手指导教学,护生们通过实践临床护理技术、观看教学录像、阅读相关文章,以及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学习效果通过科间实习和效果反馈、理论测试、现场操作考核、整体素质调查等措施综合分析做出评价。

二、教学法评价,提高再生医学临床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不仅有“鉴定”和“改进”作用,还有“导向”和“激励”功能[2]。良好的教学评价可引导和激励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评价集中表现在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课本内容,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临床思维能力也是重要的临床实施能力之一,是一种完成临床工作所必需的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如在整体护理中,进行护理计划练习,《外科护理学》课本中护理诊断/问题、护理措施部分是按照疾病护理顺序逐条组织的,我们要求护生制定护理计划时,按照标准护理计划格式,以徐荣祥主编的《中国烧伤创疡学》和《烧伤医疗技术蓝皮书》为理论依据,结合烧伤湿性医疗技术护理特点,针对烧伤护理个案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每个护理诊断/问题对应相应护理措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