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8篇

时间:2023-11-06 10:07: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

篇1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扬;艺术教育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篇2

论文摘要:民间艺术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融合,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广泛吸收优秀现代的艺术的营养,通过规范的艺术教育途径,使其不断得到发展,创造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意义和价值;建议

0 引言

文化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能够为民族创建一个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促进民族血脉永续流传而不断绝。民族化、区域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的同时促使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危机,如何在激烈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培养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一时期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在这一大背景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建设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系统化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高效科学继承,为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提供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创新源泉。

1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1.1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真正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始于20世纪初,各大工艺美术学院进行开办招生,引入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以抽象的视觉符号和几何图形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工艺手艺。在这一阶段,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一度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且对技术因素的重视要远远大于艺术因素,盲目追求西方艺术设计技术上的高超而轻视传统文化的本源之力。这也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在长时期内缺乏创新的动力,在教育模式上也一度出现弊端和不足。

1.2 艺术设计教育中崇洋抑本风气的盛行

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引进,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并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运用。艺术设计教育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能够将现代技术与其本身所根植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将浓厚的东方古典韵味深入到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去,因此一味崇尚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会压抑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性质,导致艺术设计教育易出现过度模仿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局面。[1]

2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与运用的策略

2.1 有重点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内容中

(1)古代文学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的运用。为使学生能够积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发现灵感,从而进行独立的创新创作,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有效吸收。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的珍宝,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之余同时开设古代文学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在四大名著以及诸多民间传说故事等此类文化艺术作品中发掘可以用来进行艺术设计的素材和灵感。除了文学作品,艺术设计教育还可以同时将古代文人、传说故事等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满足人民大众的欣赏力与娱乐需求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设计作品。[2]

(2)传统图形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从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商周朝代的青铜器纹络到唐宋元明清的绸缎织物图案等,缤纷多彩、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中是可利用性非常大的素材,因此现阶段艺术设计院校在教学课程内容中可以积极使用传统图形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将中华民族的审美个性以及文化精髓精确地表达出来。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开设相应的传统图形教学课程,将传统图形如民间绘画、丝帛图案等图形样式、构成法则和色彩配置原则等等提取出来作为学生们的临摹材料和学习模板。[3]

2.2 加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力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几千年时光里培育出了异彩缤纷的文化形式,如哲学思想、宗教道义、古代文学、艺术精神、刺绣篆刻、园林艺术、砖石雕塑以及音乐、戏曲等等,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也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先进设计技术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导致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建设方面出现不足之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从学生到老师以至于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所有工作者都需要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去,不断地将我们国家、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所打造出来的艺术作品送到世界艺术文化圈中。

3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艺术设计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效地传承与运用,能够保持民族文化常保活力,并通过艺术设计作品使民族精神逐渐具象化、视觉化,向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无限活力和灵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对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和运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不断调整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教育模式,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虹.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2] 赵永涛.关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

篇4

一、重“文化熏陶”,艺术教育特色化

学校以“贯彻教育方针、鼓励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特色、创办品牌学校”为办学理念,按照“规范+特色”学校,培育“合格+特长”的办学思路。利用先进文化提升了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并加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育人为宗旨,因地制宜,坚持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之余,充分利用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过程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各级各类的艺术教育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多次在大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舞蹈队表演的群舞在市、县学生艺术节上获奖。获“横峰杯”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硬笔书写大赛组织奖,获“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学校组织奖”,《书法报,硬笔书法》在“名校风采”专版中刊登学校师生的书法作品和学校书法艺术教育的概况。

近年来,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先后被评为县、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市规范汉字书写示范学校”、“县诗教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办学特色已见雏形。

二、优化师资。提高素质

1.重视艺术教师师资建设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艺术教师的自我教育,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学习、生活空间,利用工休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聘请学校有艺术教学经验的老师为辅导教师,为大家讲解相关的知识要点有技巧。组织观看专家视频讲座,网上远程交流学习,聘请专家示范指导。学校不拘泥于在本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取经。为他们了创造优良宽松的教学环境。

2.外聘内兼,壮大艺术教育队伍。

学校本着专兼并举的原则,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让部分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其它学科教师兼任课外艺术教学,同时聘请外校特长教师,当地有名的书画、篆刻、摄影、剪纸、舞蹈、少数民族等艺术家来我校授课、示范。努力形成一支称职的艺术教育骨干、多名课外活动兼职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三、优化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教育的整合

1.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

艺术课程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与相互渗透。让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整个教育中去。在开好美术、音乐课的基础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艺术教育。如语文开设“影视赏析”课,排演课本剧:外语教师组织“迎新春英语晚会”;科学教师进行“科学魔术表演”:体育教师组织“艺术体操”、“校园武术操”等训练;学校开设合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棋艺、电脑、科技、体育等多个跨年段、班组界限的兴趣小组。兴趣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落实”和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到位”,努力做到校有特色、班有特点、生有特长。

2.艺术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1)发展校园文化,建立课外活动阵地,活跃校园生活

为学生搭建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使艺术苗子脱颖而出构筑平台。坚持举办每年一次艺术节、六一节艺术展演、传统节日习俗主题班会、每学期一次书画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会、红歌大赛等等,为学生施展其艺术才华提供了舞台:通过活动竞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艺术苗子,通过艺术展示他们作为人的潜能。

(2)加强课外活动使它成为艺术课堂的有机延伸

建立合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棋艺、电脑、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提倡诗意地爱孩子,诗意地爱自然,诗意地爱艺术,诗意地爱生活,着力创设教育生活的最美境界,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3)艺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合专场演出,开辟展厅展示,向社会汇报艺术教育成果,参加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把学校艺术教育推向社会。开展社会艺术实践,建立校外艺术实践基地,利用双休日组织美术专业的学生到野外写生:利用寒暑假,外聘专家来校举办短训班,走出去参观博物馆、大型艺术展,观看高雅的文艺演出,广泛吸取艺术营养;了解与中国年文化艺术有关的年画、剪纸、春联及相关风俗;开展民间音乐美术学习活动,对本地戏剧、芦笙舞、花灯戏、爬花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物等的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等,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传统项目,大力拓宽学校艺术教育的舞台。

结语

学校艺术教育对于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有很大的价值。艺术教育正以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审美理念、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雅情趣、追求高尚境界,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载体,也会对文化传承创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慧明.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申报书[1].2003

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鉴赏;音乐艺术;相关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初中音乐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课改”深入人心。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但是,随着音乐系课程的深入推进和普遍展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在实践中凸现出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矛盾,怎样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音乐课改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消化与理解,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与知识储备,以及学校、教师对音乐教学实施的投入程度等等,而这一过程恰恰是我们反思和调整以音乐课改实践,进一步确认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过程。因此,音乐新课程将会遵循着这样的运行规律:在实施中收获,在校正中前进。

一、坚持“以音乐为本”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讲到应当提倡学科综合,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相学习领域的纵向伸展,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合理的进行学科综合,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是,一些音乐鉴赏课的综合学习越来越多的表现为社会调查、查阅资料、讲述历史、文学语言、戏剧表演等非音乐的活动,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离题的拓展。在音乐鉴赏教学的综合中,必须坚持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必须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为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音乐课一定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二、课堂活动恰当有效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鉴赏课带来了很大变化,曾经是“规矩、呆板、拘束”的课堂渐渐离我们远去,各具特色的教学课例层出不穷,令人回味,新课改精神已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热闹”的音乐鉴赏课越来越多地涌现,不少一线教师逐渐走入了一个误区:不“热闹”的音乐可就不是好课,不“热闹”的音乐课就体现不出课改的理念。于是,那些合作活动、分组讨论等等有必要没必要的教学环节统统都被加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热闹”是有了,却大有哗众取众之嫌,因为有些课堂活动根本就没有踏踏实实地为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制造“热闹”而已。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扬弃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只抓住了音乐课的外壳,失去了音乐的本性,迷失了方向,远离了新课程。因此,我们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牢牢把握新课程实质,是音乐课堂既有活泼新颖的形式,又有深刻厚实的内涵;既有热闹活跃的气氛,又有凝神思索、静思默想的时刻,让浓浓的音乐流淌在学生心间。

三、莫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为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也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因此,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目前主流的音乐教学辅助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运用,认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得使用多媒体,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就等于上了一堂优秀的音乐课,从而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有些教师老师在准备一节音乐鉴赏课时,似乎不是把功夫下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上,而是把精力聚焦于课件制作上:彩色背景、立体文字、三位动画、影视录像等等应有尽有,不管与教学内容有没有关、有没有必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辅助手段”深深吸引,他们再没有心思去聆听音乐、去体验音乐。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发出的唯一感慨就是:音乐老师制作的课件太棒了!音乐鉴赏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应当科学、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让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把握适当的言语引导

音乐艺术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学科同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体验的方式。音乐是一种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知觉的方式。因此,音乐教育过程,应是一个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音乐对学习者的感染、感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其作用是引导学习和促进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仍试图把音乐给学生“讲明白”,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其根本症结在于排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无法形成同音乐之间的直接体验与交流。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师不能对音乐作品进行过多讲解,学生们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所联想或想象到的音乐内容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对音乐内容进行过多的讲解和诠释,无益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五、关注合作

合作教学是课新课改以来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既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合作学习是指共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他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

有效的小组合作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和互帮互助的高尚情操,也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总之,合作学习能增强个体和群体意识,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通力合作达到最大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康晓蕴.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篇6

一、认识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多样性、民族性、地方性、原始性等特征。往往有人一谈本土文化资源就带上“老”字,如老房子、老字号、老玩具等。其实本土文化资源不一定都是老的。本土文化资源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古老的历史资源,而且包括许多现代的、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就铜陵来说,它虽是一座新型工矿城市,但也是一块历史悠久、本土文化丰富多彩的土地。如铜陵之所以称被为“古铜都”,是因为其具有源远流长的铜文化历史。为了让学生认识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查找有关铜文化的资料,挖掘铜陵本土文化的特征,这样师生共同学习,也认识了本土文化历史。另外,师生走出课堂一起寻找铜文化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可以发现铜文化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里有很多形式不同的铜雕塑,如小花园的“思考者”、小广场的“编钟”、皖江游园的“四喜铜娃”等,这些铜雕塑美化和装扮了我们的城市,使城市富有文化韵味。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发现了美术的魅力;而教师既传播了本土文化,也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育目标;更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本土文化,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提高本地区的社会知名度和居民的自信心、自豪感的需要,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了解本地的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数千年无数先贤的思想和智慧。弘扬、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在本土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切不可忽视,如过年做年糕、过节舞龙灯等。学校开设美术特色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大量的图片和录像资料等,让学生深入学习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校本教材,如“我也做年糕”特色课程,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年糕;“大家一起舞龙灯”特色课程,让学生用绘画形式展示;等等。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使学生在提高兴趣的同时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再如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铜陵县顺安镇赶集,摆摊设点、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这就是“三月三逛庙会”的习俗。这是铜陵地区比较隆重、热闹的一个节日,与本地区的乡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庙会中小到食品大到庆祝活动无不洋溢着喜庆气氛,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课,让学生认识传统庙会的功能及其庆祝形式,通过观察、回忆、想象表现庙会中有特色的庆祝活动,加深对乡土文化的认识,懂得运用艺术去装饰美化生活,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的民俗、民风,注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一系列的课程学习活动,学生参与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高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及小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

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民族工艺文化;传承

民族工艺文化在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被视为一大重点,但是实际上,先进技术、产品等取代传统的民族工艺这一现象却是比比皆是。面对民族工艺文化的逐渐没落,我的观点是:对待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保护,除了政府部门建立专门的保护研究机构,投人资金抢救性发掘、整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起对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意识,通过基础教育美术教育教学实现对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形成大家的对民族手工艺文化保护的普遍共识,这才是解决当前许多民族工艺文化濒临失传问题的根本。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一切资源与手段保护并传承民族工艺文化,美术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美术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特色,通过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民族工艺文化的特点与魅力,培养学生对于民族工艺文化的热爱,进而实现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

一、传承民族工艺文化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国度,民族工艺极具特色,而且形式多样、外表精湛,每一项民族工艺都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瑰宝,例如:苏州刺绣、宜兴紫砂壶、南通蓝印花布等。对待这些民族工艺瑰宝,我们的态度是珍惜、尊重、爱护和传承。传承民族工艺文化是每一个民族公民都应该做到事,尤其是美术教育工作从事者。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保留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公民的自豪感、自信心与凝聚力,二是能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发展带来动力,三是能够更好的发展旅游观光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四是有利于连接民族与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民族工艺等民族文化。

二、民族工艺文化融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美术教育是高校中一项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学科,其中,大量的引入了民族工艺文化,很好地将民族工艺文化置于一个有利地位,推动了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美术教育开始更倾向于现代化教学,在民族工艺文化的融合上选择了忽视,在此,总结了民族工艺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问题。(一)过于注重现代化技术在现代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刺激下,美术教育开始了新的改革,将现代化技术与成品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这虽然是一个进步,但是却为民族工艺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融入带来了阻碍。在此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现代化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忽视了美术教学的手法和方式,使得美术教学和民族工艺文化出现了分层。这样一来民族工艺文化不能够深入到美术教育中,其文化内涵与魅力也就止步于表面的剖析,失去了其应用于美术教育中的实际意义。(二)美术教学重点出现偏差美术教育中的内容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容易把教学内容重点弄错。教师为了达到综合培养的目的,会将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内容引入到美术教育中,对美术教育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扩充。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很可能将大量额无关内容中作为教学重点来讲授,而忽视了对民族工艺文化的讲解,另外,在大量教学内容的冲击下,学生很难真正的消化完全,即使教师讲解了民族工艺文化,学生也难以及时吸收、理解,从而导致了民族工艺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地位的下降。

三、美术教育传承民族工艺文化的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56个民族的创造遍布中华大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手工艺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所累积的经验和技艺,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珍贵教材,对艺术设计有着传承的价值和借鉴的作用。(一)坚持美术教育改革,加强民族工艺文化教育在新课改别提出美术教育改革,在美术教育上,更多是需要一定的情境,而不是枯燥的专业知识,对于文化的讲解和传播更倾向于借助实际的案例进行感情的分析。每个公民内心都会有一份或多或少的民族责任感与归属感,对于民族工艺文化的学习在心理上是基本接受的,这就为其在美术教育中的实际发展奠定了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中对于民族特色元素十分重视,希望借此来发展民族文化,所以,要始终坚持美术教育改革,加强民族工艺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传承观念。(二)在美术教育中开设民族工艺文化传承课程除了大方面的较为粗略的对民族工艺文化进行融入与传播,还需要由粗及细,由广到微,这就需要美术教育为民族工艺文化设立相应的课程。民族工艺文化的特色与表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地域、人文、民族等,为了更好地开展具体的相关课程,建议各大高校认真的考虑到本土民族工艺文化的特点与需求,并建立起国家、地方与学习为一体的管理机制。有需要的还可以接触当地民族工艺作坊,进行深入了解和实际观察,整理、记录民族工艺文化的实际案例,为民族工艺文化特色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提供有利条件。

四、结语

对待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通行的作法是不遗余力的加以保护,并适当地给予开发和利用民族工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另外灿烂的民族工艺文化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其国家悠久的历史,促进地方旅游的发展和经济贸易往来。民族工艺文化之于一个民族的可持续性发展十分极其重要,要想实现民族工艺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就必须使每个公民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职责与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莫日根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小泉.民族工艺美术传承发展及教育之浅析[J].美术界,2014,(06):94.

[2]李险峰.民族工艺文化的传承与美术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6):127+129.

[3]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12).

[4]皮连生,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土海:土海教育出版社,2008(01).

[5]盛志军.浅谈数学解题教学中揭示思维过程中的途径[J].中学数学月刊,2007,12.

篇8

关键词:地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新了,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环境艺术设计在市场的推动下飞速发展,这门新兴学科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全国大多数院校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且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且不同类型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办学模式大不相同:工科类院校侧重建筑空间与工程技术能力的教育,师范类院校则更侧重空间艺术造型和陈设装饰艺术教育。另外,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发展迅速,社会对于相关的人才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同院校所拥有的校园文化和办学条件也不一样。因此,我们提倡多元的、多层面的、富有地域个性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地域文化特殊意义

1.地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落脚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强调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专业,目标是为人类设计舒适的生活空间。所谓生存空间,以人类日常生活的建筑内外环境为主。其中,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又被称为景观设计,“景观”一词由英文landscape翻译而来,英文landscape源于荷兰语landschap,意为“地区,一片土地”。其设计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空间,而有一定的界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景观设计必须巧妙地结合选址,整合周边资源,推动景观生态建设。从传承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人类所生活的建筑内外环境处于特定的区域中,该地区的文化与习俗也深受当地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地方区域共同的审美倾向和文化特征,展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因此,不得不说地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落脚点,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会服务于某个特定区域,所以需要将该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以环境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反过来,地域文化也可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取得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更优秀的设计人才。如,我国地域辽阔,北有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南有山清水秀的岭南园林,东有玲珑纤秀的苏州园林。位于不同地域的环境空间,也受到该区域的地域文化影响。将环境空间与地域文化结合,利用当地包罗万象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形成富有场地识别感的空间,这是长期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与自然环境的一种智慧的相处方式,形成了个人和民族的充满归属感的可持续发展场所。具体而言,当地自然与人文要素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依据和创意源泉,脱离这些因素或忽视这些设计经验是不可取的。另外,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部分人向往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的环境模式,其环境往往表现为对称大广场、人工湖、热带植物等样貌,一些设计师刻意模仿发达城市的环境设计,缺少对自身所处的设计场地的文化解读。

2.地域文化丰富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资源

导致目前城市环境设计存在雷同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视培养本土设计师。本土设计师通常更熟悉地域文化、风土人情,面对城乡建设面貌雷同、文化差异缩小的问题,本土设计师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培养优秀的本土设计师是地方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可以有计划地将地域文化引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因为地域文化不但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源泉,而且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为其所用,使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考察、调研当地的地域文化,并解读、归纳、发散这些地域文化特征,最终结合地域文化展开环境艺术创意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还能够赋予地域文化更多的活力。地域文化是人们身边的一种特殊文化,包括村落文化、建筑(民居)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习俗等内容,从某种程度而言是该地区人们的乡音乡情、民族信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既丰富多彩又独一无二,既是一种民族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地域资源,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宝贵的课程资源,是地方院校有别于其他院校的一种特殊资源。另外,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引入对本土文化的深入关注,并使其得到批判性的开发和传承,可以让一部分人摆脱对环境艺术设计教育“AutoCAD+3dsMax”的固有印象,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基础和文化张力。而且,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地域文化以后,其教学将直接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现象、经济特点、文化特征等内容,可以更有效地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与社会接轨,缩短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信。

3.地域文化促进学生的创作兴趣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融入地域文化后,不仅加速更新了教育理念,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使教育回归本源、回归人。因为,地域文化是一种源于生活的本土文化,是学生在生活当中切身体会到的文化,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也有利于该地区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总之,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文化,是一个区域的物质根源和精神的凝聚力,每个特定区域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它涵盖了方言、戏曲、特色小吃、文化遗产、风俗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立足本土文化、支持文化差异,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艺术设计形式表达传统的地域文化,使地域文化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具体来说,传承地域文化并非简单地复制某个文化符号,而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引导学生传递文化、解构文化,并能够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解读、传承、开发地域文化,使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富有传统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三、传承地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途径

1.激活地域文化情感

首先,地域文化是指不同地域的饮食、建筑、风俗、宗教、语言等内容塑造了该地域人们的感知和观念,从而体现出的地域性或本土化的文化,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安徽的徽文化、苏州的文儒文化等。这种由文化形成的精神体验促成了地域文化情感。其次,激活学生的地域文化情感,并使学生将其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要点。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按家乡分组,让其讨论,并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手绘、文字的形式,展示家乡的地标、饮食、风俗、地图等内容,最后以ppt的形式分组汇报,通过这种形式达到激活学生的地域文化情感的目的,并为下一步构建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做好基础资料准备。如,某个信阳地区的小组选择以信阳毛尖茶的地域特征作为广场设计的着眼点,与信阳毛尖有关的缘起、种植、采摘、泡制、形态、色彩、推广等内容,甚至是信阳毛尖的神话传说、国外的茶文化等,都构成了其设计的基础资料,为后期创作富有生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开设地域特色的课程

地域特色的课程将本区域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通过课程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课堂当中,其特点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域文化。如,作为中华文明之源的中原文化内涵丰富,拥有内敛圆润的瓷器文化、多元包容的民族文化、端庄秀丽的建筑文化、与时俱进的戏曲文化等。豫剧、汴绣、开封年画独具魅力,至今仍旧被众多爱好者喜爱。这些地域文化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而言既珍贵又独特。再如,作为毛尖的发源地,信阳素有“山水茶都”之称;不仅如此,信阳人文荟萃,在文化领域也有众多成就,如,信阳的罗山皮影、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楚风豫韵皖情,艺术特色鲜明,受到众多人的喜爱。这些地域文化艺术正是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创作资源。信阳师范学院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开设了茶包装专题设计、茶展厅设计、信阳民歌鉴赏等特色课程,这类特色课程为学生打开了传承创新之门。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富有生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更应该饱含地域文化情感。通过激活地域文化情感,对地域文化进行解读,最终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进行表达和展现,让人们可感、可触、可观、可听,这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深化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并达到了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6-GH-030);信阳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5-QNJX-20150115)。

参考文献:

[1]林菁.关于中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思考//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三届全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