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07: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乡村文化 存在问题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文化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县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不仅推进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供给,如“四进零距”“一元剧场”等惠民演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有些地区还通过政府买单,让农民免费看上了有线电视,基本实现了农村文化广场的全覆盖。与此同时,农村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关注与解决。
镇村干部在综合工作中对文化工作的认识有待深化。在一些县区,有的村级干部除了脱贫、维稳、党建、环保等工作外,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部分干部虽然对此有了一些认识,但也只是止步于举办文体活动、评选道德楷模等方面,对于农村文化及道德建设的深入推进,并没有更多的思考和成熟的做法。这一现状在镇级干部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农村空心化现象使得文化建设陷入两难境地。例如某县原有84个自然村,农业户籍人口10.5万人,2016年全年转移就业总人数4.776万人次。若按此计算,约有45.5%的农民曾长期或短期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问题正在日益凸显,而且外出创业或务工的人员,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留守群体的文化建设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若不进行小村合并,任凭空心化趋势持续下去,那么新的文化设施投入后,就有可能陷入新一轮的闲置与浪费。
在文艺方面,民间社团面临执着追求与负重前行并存的现状。各县基本都有作家协会、戏剧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老年书画协会等团体,这些协会由爱好者自发组成,社团经费基本以自筹为主。此外,各镇、村还有大量的自乐班,他们的活动经费、场所,包括简单的道具,也多靠自筹。许多自乐班还结成剧社,聘请专业人士给农民排戏,自费购买服装道具,去外村演出。有的剧社社长为了不使一门绝活在自己手中灭绝,多方奔走呼吁,积极培养民间传承人;有的社长自费在自家院子里搭建排练场所,自费购买服装道具,为演员提供免费食物,垫资多达十万余元。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及成员们长期以来的坚持坚守,形成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在生活中负重前行并存的现状。
退休乡贤对故乡历史文化的孤独守望与奔走。在农村,有这样一批退休乡贤:他们热爱家乡,心系故园。谈起家乡的山水沟壑、老树古堡、人文典故,他们无不热血沸腾、激情飞扬,时刻流露出对故乡文化的爱恋与痴迷。他们发挥余热、回报家乡的满腔热忱让人为之感动。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将这些乡贤组织起来,使之为繁荣家乡文化事业担当责任。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着重视体育及娱乐而忽视文化及道德的短板。例如,某县为了使农村文化广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县城举办了一次农民广场舞大赛。台下数千名观众热情捧场,但台上却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一幕:某村表演结束后,十几个赛手不愿退场,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冲撞音响师和设备。这件事十分发人深思:文化广场的修建的确使农民在空闲时间有了强身健体的地方,同时也交流了感情,开阔了胸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但如果农村文化建设只一味着
眼于扭秧歌和跳舞等浮于表面的形式,而不加入道德的引领和文化的传承,就会有走偏的危险。
道德引领与文化传承是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1917年4月,同志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时指出:“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句话在任何时候,对任何民族、任何地域都不过时。当下,对于农民的教育,“野蛮其体魄”有了平台,而“文明其精神”仍缺少强有力的抓手。“文明其精神”至少要重点发展两大方面:一是道德的引领,二是文化的传承。这应该是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引领农村道德文化建设,可以从建设乡村文化宫着手,打造新农村农民精神共同体。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乡村合并、农村人口减少是必然发展趋势。形式上的合并相对容易,而根植于历史与传统之上的文化认同和接纳,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建设文化共同体,使每个自然村彼此了解对方的历史与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只有如此,才能最终构建新农村的精神共同体。就建设乡村文化宫而言,可以囊括展示区和活动区两大部分。
展示区可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村民全家福照片或村民笑脸集成图。让全体村民通过全家福式的合影,从情感上逐渐产生认同感和归宿感。第二,展示村史、村情及当地的典故及神话传说。合并的新村应当对原来几个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有一个总结性的回顾,让后人看到村庄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乡村的发展历史展示出来,将有利于农民心理和情感的进一步融合。第四,通过村歌的合唱来凝聚人心,激励村民团结奋进、勤劳致富、共创美好新生活。第五,宣传积极健康的乡村精神或村规民约。乡村精神是乡村发展的精神指引,村规民约是村民约定俗成、一致认可的道德准则,二者相辅相成,引Ш凸娣蹲糯迕竦牡赖潞托形。第六,进行村上好家庭、各类道德模范、长寿老人等方面的图文展示,以此树立榜样,鼓舞乡村正气。第七,对村中优秀的高学历学生、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或其他乡贤的业绩进行图文展示。鼓励村民见贤思齐,追赶超越。第八,对本村可移动文物、传统农具或农耕文化产品予以展示。让村民记住乡愁,留住文化根脉。此外,还可以对本村文化能人、文化活动、文化艺术作品等进行展示。
活动区可包括以下内容:可以建设集会议、演出、讲座、庆典或礼仪于一体的室内多功能厅,其主要功能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宣讲本地历史故事和缅怀本地往圣先贤。不仅如此,乡村还可以通过图书和电子阅览区,整合原农家书屋和信息资源。此外,还可以为乡村传统手工制作等传统民俗工艺的发展设立活动区域。
乡村文化宫的建设要慎重选点,先示范建设,再逐步推广。要将乡村文化宫打造成农村的道德高地、文化阵地和活动基地,牢铸意识形态高地。
依托乡贤,组建文化顾问或文化辅导员队伍。合并后的新村要建起乡村文化宫并开展好活动,仅依靠本村干部和群众是远远不够的。要依托乡贤开展工作,以便于化解与调和一些村镇合并初期伴生的不和谐因素。建设初期,文化顾问或文化辅导员队伍可以参与策划,并负责挖掘整理各村的历史典故、逸闻趣事,收集有价值的实物及文字、图片等资料;建成后,他们可以负责组织群众开展活动。
建立并完善民情收集及民间社团主导的村民教育引导机制。通过文化顾问或文化辅导员,在乡村和民间文化社团、协会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联系通道,将农民的需求反馈给社团和协会,让社团协会走进乡村、走近农民,做好怡情悦性、舆论引导和群众教育工作。他们可以深入某个村或镇,以编印报刊、组织摄影展、编写剧本或快板等形式,进一步服务群众。这种形式既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又避免了民间社团盲目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说自唱,同时也解决了民间社团与协会的生存之困。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亮点、成绩
过去五年,三骏发展蹄疾步稳、务实奋进。在中央、省委、扶余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三骏的奋斗目标,在抢抓机遇中苦干实干,在应对挑战中克难前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年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预计2021年生产总值9.8亿元,比2016年增长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0元,比2016年增长25%。创新转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保持在14.2万吨,比2016年增长9%。新增小规模养殖场15户,牧业增加值增长6%。农村集体资源清理成效明显,收回资源1.03万亩,清收资金近593.3万元。成功引进扶余市科农谷业生产基地“万头牛、三万只羊”项目,引进投资4.5亿元。
五年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转运一体化,改造农村厕所2676户,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打造精品路线1条,创建进步村、示范村17个,完成道路硬化35公里,拆除危旧房屋、残垣断壁538处,安装路灯1793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两级河长累计巡河7000余次,完成造林绿化807.4公顷,联系秸秆打捆企业8个,累计打捆24113.2公顷。乡容乡貌进一步靓化,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五年来,脱贫攻坚成绩斐然。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541户1008人实现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返贫风险全部消除。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个,带动群众人均增收600元。实施农房改造247户;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享受“雨露计划”19人;办理慢性病证459人,累计报销医保、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等各项费用1000多万元;开发乡本级扶贫特岗29个。
五年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有效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继续提升,社会保障扩面提质,住房、就业、食品药品安全、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平安三骏、法治三骏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开展“转作风、抓落实、促崛起”活动,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发展党员104名。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完善惩防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共处置问题线索27件,其中立案8件、开除党籍4人、党内警告4人、诫勉谈话14人、谈话提醒31人。党管武装、群团、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持续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品质不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二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维稳工作任重道远。三是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存在层层递减现象,部分基层组织比较薄弱,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先锋意识、担当意识不强。
二、未来五年(2022-2026)工作安排
(一)发展形势分析
2022-2026年三骏乡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在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
一是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三骏乡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还有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可以打造“一村一品”等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
二是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鉴于三骏乡实际情况,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立足“黏玉米”特色产业,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以产业振兴吸引资源、留住人才、带旺乡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加快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要坚持以商业化的经营为方向发展农业,积极引导农户做大农产品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三骏乡拥有旅游资源,有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我乡发展文旅经济已经有一手好牌,关键要打好、用好这副牌。要把“龙头”舞起来,我们要着力打造的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态多元,要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龙头。要加大创建力度,既要抓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也要抓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保障,还要抓服务品质、运行机制、宣传推介,多管齐下、全面推进,着力提升景区对全域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争取将核心景区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
四是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把乡村扮美,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开放新三骏。我乡依然不够“美”,一些村庄也仅仅停留在“面子”上,“里子”还比较虚,存在文化优势发挥不明显、生态挖掘不充分、服务配套不健全等问题。
(二)重点工作安排
1.力促经济发展有速度更有质量。立足新发展格局,大力气推进产业转型。一是铸强总部经济支柱。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途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再引进1-2家上规模企业落户三骏。二是发挥现代农业特色。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筑牢现代农业发展根基,充分整合资源,科学统筹布局,优化产业布局,聚力打造规模种植业,力争培育1-2种绿色品牌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激发服务业态活力。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深挖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积极融入扶余市“一村一品、一乡一景”的特色乡村环境创建,力争打造1-2条精品线路,打造锡伯族民俗文化园。
2.力促城乡面貌有颜值更有底蕴。一是以扶余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努力实现全面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蝶变,力争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村一特色”的大美格局。二是以基础设施打底,实施五化并进,硬化县级道路2公里、硬化屯内道路19公里,新建排水设施33公里,安装路灯0.17万基,绿化村屯面积0.1万亩。三是以环境保护修容,全面打响生态革命工作持久战,抓好河长机制长效运行,全力推进秸秆全量化处置。四是以乡村文化铸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到村、进户、见人、走心,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形成节约简朴、爱护环境的社会风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3.力促民生改善有力度更有温度。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一是筑牢社会保障。坚持把更多财力投向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实现全民参保目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的叠加效应,加大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力度,实现托底救助保障全覆盖。二是巩固社会事业。坚持质量兴教,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锡伯族民俗文化园建设,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宣传,彰显本土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健身设施,多层次举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呼应群众新需求。推进公共医疗事业发展,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增强基层医疗能力。三是促进致富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对农村闲置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本土产业“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4.力促基层治理有活力更有效能。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网格服务团队、群防群治团队、志愿者团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团队建设。提升平安综治软实力,紧抓平安创建。健全公共安全机制,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全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是推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乘数效应”,构建“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体系。四是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精细要求,下沉治理重心,做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建立纠纷解决对接机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
三、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获得荣誉情况
1.省级
2018年12月荣获“吉林省第三次国家农业普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近两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发展,建筑企业发展所依存的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等客观环境和国家政策、法制、社会评价、社会信誉等发展软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压力不断扩大,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然而,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适时整合与产业相关联的资源,成为市场尊敬、客户信赖、社会认可、员工热爱、国内一流的中国优秀现代建筑企业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建筑业竞争力百强企业等称号。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紧紧围绕发展转型,加强文化创新,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导向引领作用,为公司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三航文化”创新发展途径可归纳为“传承、融合、创新”。
一、传承
企业文化是一个文化传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传承是创新的基础。 “三航文化”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抓住原有文化的精髓,从“传承”这一环节入手。
第一,传承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并为企业员工所认同和信守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基本信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生机活力的源泉。“艰苦奋斗,四海为家”是三航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业阶段形成的文化资源,这一资源成为三航史册的经典篇章和三航人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经过60多年的不间断传递,让三航人对自己的企业文化得到了深刻认知。即使是在改革开放35年后的今天,依然需要弘扬“艰苦奋斗,四海为家”的精神,并不断地“挑战自我,合作进取”。
第二,传承企业管理经验。
企业管理与人类自觉活动同时产生,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成熟和丰富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显得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公司在创业与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比较科学的管理规范、管理行为和管理理念,公司的价值创造力、市场竞争力、内部控制力和队伍凝聚力稳步提升。为此,传承公司长期积淀的管理经验,坚持“规则为先、和谐为道、诚信为本、创新为魂”的管理原则,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
第三,传承企业“品牌”优势。
品牌优势是品牌在其运营的过程中,积累的一切有利品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整体表现,“三航品牌”是“三航”精神的象征、是“三航”价值理念的体现。三航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企业,以“诚”为本,一以贯之,赢得信赖;以“新”致远,与时俱进,求得发展,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筑港"王牌军",海上风电安装"先行军",铁路建设"主力军"。在“转方式、调结构、走出去”的今天,创新发展“三航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承、提升“三航品牌”,使品牌增值。从而使“三航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无形力量。
二、融合
企业文化的融合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提升和再造过程。文化融合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在创新发展“三航文化”过程中,注重抓好“三大融合”:
第一,与社会文化的融合。
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企业文化离不开社会文化,只有把企业独特的个性文化融于社会总体文化之中,才能实现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完美对接。“三航文化”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首先是把科学发展观融入“三航文化”,把贯彻 “十三中全会”精神和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其次是“三航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社会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必然造成从属于民族文化的企业文化。 随着公司“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公司在国外新兴市场有所突破,特别是在亚州、非州、南美州等发展中国家基建市场持续扩容,关键是公司注重将“三航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尽快消除文化差异和摩擦,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以维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员工凝聚起来,推动海外项目平稳履约,确保了公司在国外市场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母子公司文化的融合。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是2006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整体重组改制成立的中交集团下属一级子公司,为了更好地引领和保证公司沿着集团战略目标前进,大力推进母子公司文化融合,将子公司的文化建设统一于母公司主体文化框架之下,以思想融合为切入点,实现思想和核心理念的高度统一,夯实文化融合的基础,在内部关系上实现由个体意识向整体利益转变、由单打独斗向打造生命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转变;以管理融合为契合点,把文化理念融入企业管理流程中,整合统一管理制度,实现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隐性与显性相融,促进从传统的制度管理,向现代的文化管理转变。以工作模式融合为关键点,统一工作模式和行为规范。从而增强母公司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最终实现做强做大的目标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第三,与公司战略的融合。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企业战略重点解决企业做什么的问题,企业文化重点解决企业如何做的问题。处理好二者关系,则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得益彰,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任何企业战略都是针对一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制定的。当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就应与时俱进、调整或重新制定发展战略。近两年来,“三航文化”紧紧围绕公司“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战略,将实现战略所需的理念和规范融合到文化体系之中。把“固基修道、履方致远”作为公司的使命,将“诚信固本、共同发展” 作为公司的核心理念,以“挑战自我、合作进取”的精神引领战略、服务战略、支撑战略。
三、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就是赋予原有企业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和表现方式以新的含义。其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紧紧围绕公司转型升级这一主题,做到战略跟进,文化创新,并把创新贯彻到“三航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公司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第一,围绕转型升级加强文化创新。
在“三航文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以创新理念文化为核心,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再造,汇聚发展共识,筑牢企业发展变革的思想文化根基。实现由“技”到“商”的文化重塑,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即工程承包商“全寿命周期”的文化理念,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商“与城市共进退”的文化理念,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创造长期价值”的文化理念。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公司发展战略?营销战略?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导向引领作用。
第二,围绕管理提升推动文化深植。
以新的文化理念指导管理创新,是文化建设的中枢,是推动文化深植,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为此,中交三航局有限公司变革约束管理创新的思维和观点,强化向管理要效益理念。开展管理典型对标,明确差距和提升方向,优选提升措施,进一步完善企业管控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推进了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转变,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建设成果转化。
第三,围绕文化落地建立长效机制。
项目部是施工企业最基层的组织,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着陆点。是体现企业价值观、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的重要窗口。所以,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围绕文化落地,实施“12345”文化落地工程,即:聚焦“三航值得信赖”一个中心,打造信息化、一体化两个基础性管理平台,开展科技、管理、机制三项创新;倡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人才技术为保障,以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的四个基本理念;实现干好工程、带强队伍、创造效益、拓展市场、品牌塑造项目管理五个建设目标。将项目文化建设融入管理、切入业务、植入行为,实现以文化促管理、提品质,明导向、聚人才,强品牌、创声誉的目的,进一步深化了项目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