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6 10:07: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休闲渔业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休闲渔业旅游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1、休闲渔业旅游的概念
中国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市进程化的加快,人们对于休闲渔业旅游的需求十分迫切,目前海洋型休闲旅游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是,对于湖泊型和水库型休闲渔业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特点定义目前尚属空白。
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休闲渔业旅游(包括海洋型、湖泊型、水库型)的概念:
休闲渔业旅游是以海洋、湖泊、水库等自身资源为依托,结合市场需求把旅游资源和渔业进行配置优化,使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等行业与渔业结合起来, 把垂钓、潜水、赛艇、攀岩、休闲观光、水族观赏等多种休闲渔业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完全涵盖吃、住、行、娱各块内容,全面提升旅游品质,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2、浙江省休闲渔业旅游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美国等国家兴起了休闲渔业旅游。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休闲渔业旅游在某些沿海地区逐渐出现,如:浙江、广东、福建等。
经过多年发展,休闲渔业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旅游产品,逐步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以千岛湖、象山为代表的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以及当地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浙江省分别在2003年、2004年和2006年发文确定了杭州白马湖休闲渔业基地、象山县北黄金海岸休闲渔业基地、三门蛇蟠度假村等多家单位为省级休闲渔业旅游示范基地,带动了浙江省各地市开展休闲渔业旅游的热情。
3、休闲渔业旅游研究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国外休闲渔业旅游注重市场研究,对游客进行细分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描述性的定性分析越来越少,较多地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面对面访谈、邮件调查等方法获得资料,运用大量的定量方法,如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而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恰好相反,国内研究对某些问题(如休闲渔业的发展机制、经营管理等)涉及较少旅游论文,深度不够,习惯于描述性的单一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上的论证和阐述,实际案例研究较少。针对上述不足,休闲渔业旅游研究要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针对浙江省广泛的湖泊型、水库型、海洋型休闲渔业旅游的市场需求和供给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旅游需求-供给分析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体系,通过旅游需求-供给研究,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水平与供给能力,使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最大可能地提高游客对休闲渔业旅游的满意度。我们对来浙江进行湖泊型、水库型、海洋型休闲渔业旅游的居民进行人口特征、旅游偏好、出游方式、满意度等相关性因素统计分析,提出对休闲渔业度假旅游项目新建或改造的相关建议。此外,用LOGISTIC分析方法,将近一年休闲渔业旅游参与情况作为因变量,得到了重要的回归方程,这对政府根据休闲渔业旅游目标市场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计划和降低营销成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休闲渔业旅游市场需求实证研究
本次研究于2009年5月一10月,以湖州太湖、杭州西湖、淳安千岛湖、象山黄金海岸、舟山、新安江水库、赋石水库的游客为调查对象。七处市场需求调查问卷各发放150份,共回收问卷965份,有效问卷859份。以渔业旅游从业人员为对象发放140份市场供给问卷,共回收95份,有效卷91份。
(一)若干描述性实证研究结果
(1)消费者人口特征描述性实证结果
从年龄阶段来看, 24%的游客是未婚的单身男女,有37.2%的游客是夫妻两人带着未成年的孩子来进行休闲渔业旅游,应该说大龄的未婚男女和年轻的父母更有机会相携出游。
从职业来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32.5%,企业职工25.7%,教师13.5%,个体工商户9.6%,学生占7.9%。通常“蓝领”需要安静的休息休闲;而 “白领”则更需要运动,象潜水、赛艇、攀岩等极限运动。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休闲渔业旅游的游客大部分的学历都在高中以上,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98.2%。高学历的人一般收入也较高,会产生主动希望对外部世界多了解,多看看的旅游需求,目的性较强。
从月收入来看,其中52.8%的游客月收入在501-2000元之间,28.6的游客月收入在2001-5000元之间,4.9%的游客月收入少于500元,这部分游客主要是学生,通常节假日、黄金周或寒暑假,他们会和家长一起出游。
(2) 休闲渔业旅游消费特征总结
表1 休闲渔业旅游消费特征一览表
基本情况
类别
人数(人)
百分比(%)
选择合适时间进行休闲渔业旅游
周末
161
18.8
节假日
206
24
寒暑假
217
25.2
带薪假期
180
21
其他
95
11
休闲渔业旅游时间总计
1天
275
31.9
2天
211
24.6
3天
196
22.7
4-6天
119
13.7
一周
34
4.0
一周至二周
17
2.0
二周至半个月
27
3.1
休闲渔业旅游支出
1000元以下
275
32
1001-3000元
357
41.6
3001-5000元
172
20
5001-10000元
44
5.1
10000以上
11
1.3
支出最多的项目是
住
185
21.5
餐
153
17.8
娱
107
12.4
行
152
17.7
购
88
10.2
景点门票
163
19
其他
11
1.3
旅游同伴是
亲朋好友
540
84.5
旅行社团友
79
9.2
商务业务伙伴
123
14.3
其他
17
2
休闲渔业旅游方式
散客旅游团
96
11.2
单位组织
173
20.1
自驾出游
201
35.2
公共交通出游
210
24.4
公务旅游
43
5
其他
35
4.1
旅游频率
一年1次
210
24.5
一年2-3次
465
54.1
一年4-5次
【关键词】休闲渔业 品牌战略 旅游管理
一、引言
休闲渔业最初出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加勒比海地区,此后欧洲、美洲和亚洲地区也相继出现。伴随着我国人们日常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休闲渔业也正在一步一步进入到我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也逐渐开始发展为我国渔业中的一个崭新的产业。不过,我国的休闲渔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属性不明确,各个地方往往各自为政,没有特点,缺少回头客。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抓住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同时结合各地不同的渔业资源,建设绿色品牌,实现休闲渔业品牌战略。
二、休闲渔业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意识淡薄,缺乏核心竞争力
当下,全国许多有条件的地区大都开始发展休闲渔业。不过,经营者缺少品牌意识,推出的休闲渔业产品也往往没有核心竞争力。拿江苏省为例,2006年江苏省与休闲渔业相关的企业团体就有500多家,其中多为合伙制经营的小企业。合伙人员缺少专业素质,没有长远目标,也缺少品牌意识,提供的休闲渔业项目也往往是垂钓、观光等传统的休闲渔业形式。这样很难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得整个行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二)整体规划不足,形象定位个性模糊
我国休闲渔业由于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往往没有理性的规划,从而盲目发展。这种盲目的恶性循环发展方式往往会破坏当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大多休闲渔业地区在开发休闲渔业时很不注重整体的谋划休闲渔业项目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休闲渔业品牌定位个性十分不明显,形象十分模糊,这使得很难与其他休闲渔业提供的项目互相区别。
(三)宣传力度不够,绿色营销概念不强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顺应时代的潮流开始有目的的推广休闲渔业,不过尚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对休闲渔业提供的产品宣传方面是非常不充分的。消费者通常只能通过极少数的渠道对休闲渔业进行了解,导致好多发展良好的休闲渔业地区缺少游客。同时,很多地区在拓展休闲渔业时缺少绿色经营的概念,往往只依靠自然资源,而不考虑生态平衡,结果使得渔业资源被人为破坏。此外,还有一些乡村地区过分重视“商业化”建设,结果导致当地独有的渔村气息完全抹杀,使得消费者对“三渔”体验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与休闲渔业发展初衷相背离。
三、休闲渔业品牌建设对策
(一)培养休闲渔业参与者的品牌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施名牌战略是一个休闲渔业经营者增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有品牌的产生、成长与壮大,实际上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休闲渔业经营者不能奢求所经营的品牌迅速就能变成世界知名品牌。如果经营者不重视品牌本身的积累,则可能会对技术、资金、规模堆积产生不理的影响。休闲渔业参与者应当尽力建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努力突出休闲渔业当地特点,努力加强经营者所在地区的品牌建设,以增强该地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整体规划,建立地域品牌
加强整体的规划实际上是凭借对当前文化、历史、地域、环境等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研究,系统性地、整体地、跨不同地区地发展休闲渔业品牌产品。同时,不同地区还需要协调发展休闲渔业,以增强整个区域整体的竞争能力。在整理组织休闲渔业当前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在现有休闲渔业产品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新产品,力求能够发展出新式休闲渔业产品组合。在整理组织完现有的休闲渔业产品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地域品牌进行建设。地域品牌指的是某个地区全部经营者集体行为的综合表现,在某一地区内,许多休闲渔业经营者凭借收购、内部扩张、联合等手段,对当前的渔业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建设具有自我特点休闲渔业品牌,各品牌之间协调发展,同时与别的地区品牌相对抗,以确保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休闲渔业市场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强化休闲渔业产品的绿色营销
在休闲渔业产品品牌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实现绿色营销。实现绿色营销,必须在绿色营销概念的指引下,培养绿色的休闲渔业文化,开展休闲渔业绿色项目设计,拟定休闲渔业绿色计划,同时还要坚决按照相关环境管理标准开展休闲渔业的相关业务。在设计规划休闲渔业相关产品时,必须尊重生态法则,必要时,要进行有关环境影响的评定,估计环境容量,尽全力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两者的完整性。在进行休闲渔业项目整合过程当中,必须首先进行单个产品的绿色评价,首先考虑那些能够对生态系统负责任的供应商。同时,通过实用恰当的沟通手段和管理方法对休闲渔业参与者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使其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以确保休闲渔业绿色营销得以实现。
四、总结
我国休闲渔业产品品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休闲渔业品牌战略与我过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紧密相关,同时还与休闲渔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实力紧密相关,可以说,休闲渔业品牌战略是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必要选择。不过,在建设休闲渔业品牌战略的同时,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把维护渔业资源和开展生态经济建设为目的,努力建设休闲渔业生态品牌,以使我过生态渔业拥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笑源.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内涵及其产品策略[J].旅游学刊,2004,1(91):72-76.
[2]吴金林.浅谈生态旅游的品牌形象定位[J].发展研究,2006(01):61-62.
关键词:休闲渔业 旅游 舟山
休闲渔业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勒比海沿岸,随后逐步扩散到欧美和亚太一些社会经济和渔业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出现“休闲渔业”一词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不久后其迅速成为我国其他地区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1]。休闲渔业是基于产业融合和大旅游背景下,渔业与旅游业边界逐渐模糊,继而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它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也代表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
1.休闲渔业的概念及特性
1.1概念界定
“休闲渔业”(leisure fishery)的概念,目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休闲渔业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与商业渔业有所区分的基础上[2]。休闲渔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通常是指所有以娱乐或健身为目的的渔业行为,包括内陆江河湖泊或海上运动垂钓、休闲采集、家庭娱乐等,因此,休闲渔业又被称为娱乐渔业(Recreational fishery)或运动渔业(Sport fishing)[3]。
我国最早且较科学、系统提出休闲渔业概念的是台湾经济学家江荣吉(1992)。他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4]的活动。此后,国内学者对休闲渔业的界定基本上都没有脱离这个定义范围。笔者十分赞同江荣吉教授对休闲渔业的定义,它较全面的涵盖了休闲渔业发展所需的方方面面,尤其强调了规划设计对休闲渔业的作用,该定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休闲渔业的旅游休闲功能。
1.2休闲渔业特性分析
休闲渔业作为一种集渔业、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运动和餐饮为一体的新型业态,是旅游业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基于传统渔业的旅游活动。
1.2.1资源依托性
旅游产品的开发总是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的。休闲渔业的开发也正是基于此,通过开发具有休闲和旅游价值的渔业自然和人文资源、渔业产品、渔业空间、渔业设备、渔业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如渔业观光、休闲垂钓、渔家乐等,其都是经过对资源的合理规划设计而发展起来的[3]。
1.2.2休闲体验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已经进入了休闲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渴望通过休闲娱乐和旅游体验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休闲渔业的产生与发展也正是基于此,是现代渔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同时,休闲渔业所提供的渔业观光、休闲垂钓、水上娱乐运动、鱼鲜品尝、渔家乐等产品,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参与性、休闲性和体验性,能够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需要。
1.2.3旅游观光性
休闲渔业作为旅游业与渔业产业融合的结果,其本身就是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业态或一种新兴旅游产品,旅游观光这一特性与生俱来。同时,休闲渔业的开发其本质就是对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发的产品如观光渔业、渔村风光游等都独具旅游观光性。
1.2.4功能综合性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渔业和旅游业的功能特性,其拓宽了渔业和旅游业的空间。特别是其建立起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购物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突破了以“渔”为本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既是第一产业(渔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向第一产业的转移、渗透、扩展。因此,休闲渔业不再是独立的概念,而是资源(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后形成的集传统生产功能与旅游观光、劳动体验、休闲度假、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3]。
1.2.5地域限制性
休闲渔业的发展是传统渔业和旅游业的延伸,其必将会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休闲渔业的发展总是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而资源是具有地域性的,如果一地区没有休闲渔业发展所必备的资源条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休闲渔业的开发是要求市场前景的,如果一地区远离客源地消费市场,也就无从谈起发展。综合以上两方面,休闲渔业的发展受到资源、市场、经济、交通等等地域性的限制,休闲渔业具有地域限制性。
2.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动因分析
舟山休闲渔业的产生、发展绝非偶然,它是舟山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大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共同推动的。
2.1发展休闲渔业是舟山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近些年来,随着舟山海洋捕捞强度的加大,近海渔业资源不断枯竭;特别是200海里范围的专属经济区的实施,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使得捕捞渔场缩小、渔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渔民收人减少,舟山渔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迫使渔区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5]。而休闲渔业的发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休闲渔业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低资源消耗等特点,能够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发展休闲渔业是适应舟山大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既是现代渔业的一部分,也是大旅游背景下的直接旅游业。近年来,随着舟山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观念更新、闲暇日增多,人们对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的呼声日益增加,开发休闲渔业项目无疑是符合这一旅游市场的开发。同时,舟山由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宜人的气候环境、独特的渔俗文化以及深厚的旅游底蕴,休闲渔业的开发独具优势。早在2007年编制的《舟山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就指出,渔农村旅游是舟山发展生态型的海岛度假旅游的客观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舟山渔村是舟山本地文化特色的最好载体。因此舟山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要高度重视渔村旅游,把它当成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2.3发展休闲渔业是带动舟山经济发展的需要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集渔业、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运动和餐饮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具有强烈的产业辐射功能,它的发展不仅限于拓展壮大自身渔业领域和旅游业领域的产业经济,而且容易带动全社会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6]。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作用也同样如此,因其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诸如体育、通讯、交通、餐饮、游艇等各个行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促进全市整个经济的进步,具有良好地发展前景。
2.4发展休闲渔业是舟山社会主义新渔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伴随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几近枯竭和环境的破坏,舟山的渔业捕捞也逐渐萎缩,渔民的经济收入逐步下降,许多渔村失去了往日的兴旺景象。为了扭转这一现象,舟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和发展大旅游的背景下,休闲渔业的发展是无疑是其一重要路径选择。发展休闲渔业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渔民的收入,改善渔村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振兴渔村经济。舟山也把发展休闲渔业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安置渔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增加渔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逐步建立起一批集吃、住、游、娱、购于一体的休闲渔农村和项目点[7]。
3.舟山休闲渔业现状及发展模式
3.1舟山休闲渔业现状
渔业自古以来就是舟山最主要的产业之一,然而舟山的休闲渔业起步却较晚。1999 年7 月,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渔民用改装后的5 艘流网船,接待24 名上海游客登船出海,亲身体验渔民的海上生活,首次推出了具有浓厚渔村特色的“渔家乐”旅游项目[8],这次活动标志着舟山休闲渔业的诞生。近些年来,舟山依托其秀丽独特的渔港(村)山水风情、浓郁深厚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推陈出新,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使得其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呈现良好势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信息,截至2010年底,舟山全市共有上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50余家(其中25家列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年产值15亿元,已经成为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2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有机产物,兼具渔业与旅游业的双重特性,在发展形态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舟山休闲渔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在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也不断形成自身的特色。综观舟山休闲渔业发展项目,舟山休闲渔业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模式。
3.2.1休闲垂钓型
休闲垂钓主要是指以渔业资源为依托,利用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海水养殖网箱、围塘养殖基地及淡水养殖池塘,放养名贵海淡水鱼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以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6]。舟山半岛渔乐园、六横台门港悬山海上人家、朱家尖广远垂钓园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休闲垂钓场所。
3.2.2海洋游钓型
海洋游钓简言之即海钓,是一种不以渔获为主要目的,在海域、岛礁享受自然,体验一种与内陆江河湖泊钓鱼不同的心境、感受与操技的钓鱼过程[9]。根据施钓方法的不同,海钓可以分为岸钓、矶钓、船钓、滩地钓等。目前,在舟山游客参与性体验海洋游钓的钓地分布范围较大,主要有泗礁岛南部沙滩、泗礁岛东部礁石沙滩、衢山岛东部礁石沙滩、秀山岛东南部沙石礁滩、朱家尖岛东南部沙滩、情人岛矶岸、白沙岛环岛、桃花岛东南部沙滩矶岸等。
3.2.3渔业体验型
渔业体验型则主要是以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为主,利用渔区渔船、渔具设备和专业渔民的技能以及渔港、渔业设施和村舍条件,让游客直接参与张网、流网、拖虾、笼捕、海钓等形式的近海传统小型捕捞作业,和渔民一坐渔船、尝海鲜、住渔家,亲身体验渔民生活,领略渔村民俗风情[6]。这种形式的休闲渔业主要是指渔家乐,这也是舟山休闲渔业最早开发的一种形式,分布较广,遍及舟山。
3.2.4渔俗观光型
这种类型主要是指以渔业区和渔村的山水风景、民俗生活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开发对象,利用现有的渔业设备和渔业资源,组织游客进行参观游览,让游客体验不同特色渔业景观、渔村风情和渔俗文化。这一类型的开发在舟山如桃花岛的仿古渔船和环岛旅游等。
3.2.5展览教育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指以渔文化为特色,利用一些水族馆及海洋公园以展示海洋鱼类、海洋生物标本、渔船、渔具为主,集科普、观赏、娱乐、教育于一体的让游客释放压力并且可以使游客受到教育的休闲渔业[10]。典型代表如岱山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东港麒麟山的渔业陈列室、广远公司的海洋科普展览馆等。
3.2.6品尝购物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以品尝当地海鲜和旅游购物特色,开展的一种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滨海港休闲渔业。这在舟山的典型表现就是舟山沈家门的“夜排档”和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等。
4.舟山休闲渔业发展中的问题
舟山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交叉下的一种新兴产业业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培育了新型旅游产品,带动舟山旅游业的发展。但其在发展中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4.1整体规划缺乏,开发竞争无序
就目前而言,虽然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逐渐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如2007年舟山市政府的《关于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渔农业(渔农家乐)的若干意见》。然而,至今为止,舟山全市和各县区仍尚无具体有关休闲渔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舟山在休闲渔业的开发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盲目开发,项目无序建设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
4.2投资主体单一,产业规模较小
当前,舟山休闲渔业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以个体渔民为主,缺少有实力的企业公司参与。且由于个体渔民资金的有限,导致其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存在天然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又因其开发的项目比较零散,基础设施落后,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很难形成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
4.3宣传促销不足,品牌建设欠缺
舟山休闲渔业的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其在客源上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以及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旅游业的带动。且由于长期受制于个体渔民资金匮乏和经营服务意识差的影响,舟山休闲渔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包装、宣传。同时,也忽视了品牌形象的建设。
4.4环境保护不力,资源功能退化
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舟山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同时,也由于缺乏对休闲渔业的发展有效监管,导致了舟山不少休闲渔业区域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功能退化的现象。
4.5管理体制混乱,专业人才匮乏
休闲渔业是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属于渔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其管理归口很不确定。目前,舟山休闲渔业项目建设和发展管理是由海洋与渔业局、旅游局、海事局、渔农办等部门分别根据各自职能实施的,全市尚无统一的管理部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体制的混乱、不协调。同时,舟山休闲渔业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传统渔民或者转产转业渔民,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从事服务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对旅游服务缺乏必要的认识;游钓渔船多数为个人承包,渔船安全配套设施和救护设备不完善,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与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8]。
5.对策与建议
鉴于舟山休闲渔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为促进其休闲渔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5.1制定整体规划,整合促进发展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的产物,是解决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舟山海洋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大旅游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背景,舟山应该切合自身休闲渔业发展的实际,不仅仅将休闲渔业纳入旅游或渔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而且应该专门制定具有整体性的、战略性的和更为详尽的发展规划。同时,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小规模和粗放型经营的休闲渔业进行资源重新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提升品质层次;另一方面加强对渔业与旅游业以及其他关联产业之间关系的整合,改善休闲渔业发展的空间环境,通过整合以促进发展。
5.2加大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加盟
休闲渔业是舟山当前的朝阳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发展休闲渔业对促进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作用和意义,采取各种方法,吸引投资商开发休闲渔业,创建休闲渔业项目[11]。如政府在资金政策上对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税收、水电、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在发展政策上,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的加盟,着力打造舟山特色休闲渔业,做大做强休闲渔业这块,使之发挥应有的产业联动效应,为渔业与旅游业产业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
5.3树立品牌形象,开展旅游促销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强有力武器。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品牌形象的旅游产品,能够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舟山休闲渔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如重点打造海洋游钓这一品牌特色。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舟山还需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以期取得旅游者的认可。同时也应据此广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完善促销手段,提高宣传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促销体系。
5.4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资源环境是舟山休闲渔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舟山在休闲渔业项目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严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对于敢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或组织给与严重处罚。同时舟山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立法工作的完善,使休闲渔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5.5健全管理体制,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部门以及政府在各个项目中的明确地位,对于旅游开发来说,是保证旅游开发顺利高效进行的重要因素。鉴于目前舟山在休闲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多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的情况。建议舟山应该在立法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机制,由市里牵头单独成立或组织一个综合协调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做好结合文章。同时,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水平,带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内休闲渔业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20-22.
[2]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外休闲渔业研究述评[J].渔业经济研究,2008(6):26-28.
[3]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2008.
[4]江荣吉.休闲渔业经营管理[J].中国水产,1992(7):47-52 .
[5]虞聪达,商弘.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探讨[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1): 9-12.
[6]鲍建平.舟山市休闲渔业发展与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 145-149.
[7]郭旭,曹敏.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浅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9(2):44-48.
[8]江明方.当前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 2005(1):52-54.
[9]王依欣.谈我国产业化推进问题[J].舟山渔业,2009(6).
[10]何全超,宋伟华,何杰.浙江舟山休闲渔业发展的研究分析[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4): 18-23.
[11] 沈佳强,何杰. 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09(5):31-35.
作者简介:
关键词:休闲渔业;现状;思考;宜秀区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110-02
休闲渔业是利用渔业资源和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渔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调整渔业结构,改善渔业环境,深度开发挖掘渔业资源潜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也就是集渔业与垂钓、餐饮、观光为一体,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从2013年开始,宜秀区成功地举办了“安庆(宜秀).双山湖河蟹节”,拉开了发展休闲渔业的序幕,随着休闲渔业的不断发展也给宜秀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为当前宜秀渔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休闲渔业是以渔业活动为基础,集渔业与垂钓、餐饮、观光为一体,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开发渔业旅游资源,调整、优化渔业结构,拓宽渔业功能,延伸水产产业链,发展渔业休闲服务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素质,挖掘、保护和传承渔业文化,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渔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
1 宜秀区休闲渔业现状
安庆市宜秀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滨江临湖,区内湖泊、池塘、水库、河沟星罗棋布,水产资源丰富,水质清新,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距主城区不足15kg,206国道、安枞公路、新安北线贯穿其中。养殖水域面积0.93万hm2,其中精养鱼池0.12万hm2,湖泊0.78万hm2,水库、河沟0.03万hm2。湖泊面积占水域总面积的85%,水库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的1.3%,池塘面积占水域总面积的13%。常见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有20余种。湖泊、水库周围风景秀丽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以鱼为主的餐饮、垂钓、娱乐、观赏经营体逐年增加,涌现出了一批像石塘湖、安庆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省级休闲渔业基地,截至2015年底全区环湖靠山“渔家乐”、休闲渔业基地已达385个,垂钓覆盖面积0.27万hm2,休闲渔业产值8 800多万元,利润超3 200多万元。而真正地实现宜秀“吃、玩、购、住”一条龙服务的渔业休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 发展休闲渔业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不足
2.1 思想认识不足 全区未形成统一认识,大多数从业者的思想素质较低,对休闲渔业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彻,简单地认为钓钓鱼、吃吃饭就算是休闲渔业,不能正确地把握休闲渔业概念;同时对安庆市出台的各项促进现代农业(休闲渔业)发展的政策没有充分理解,政策把握不准,存在着某些疑虑。
2.2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宜秀休闲渔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发展休闲渔业的资金都是靠从业者自身积累的利润来滚动发展。国家政策性投入少,银行融资十分困难。
2.3 从事休闲渔业的劳动者素质偏低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了解到宜秀从事休闲渔业的劳动者大多数素质偏低。一些非专业的农民,接受专业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及专业技能培训。同时由于他们思想比较保守,满足于简单经营,离现代休闲渔业的要求相差较大,因而服务意识淡薄,影响了休闲渔业的质量水平。
2.4 缺乏统一规划,经营类型单一 宜秀区休闲渔业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全区虽有渔业中长期规划,但对休闲渔业这块尚无具体目标和措施,没有指导性计划指导群众发展休闲渔业。当前,宜秀休闲渔业的类型仍然是以垂钓型和生产经营型为主。综合开发水资源的观光型和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展示教育型休闲渔业现在还很缺乏,集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度假于一体的大规模休闲场所建设目前还刚刚起步,尚未形成规模。
3 发展休闲渔业的建议
宜秀区在新的一轮发展休闲渔业过程中,要统一思想,不断完善市场管理机制,提高执业人员的素质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休闲渔业在宜秀快速健康发展。针对以上思路,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 渔业部门要统一思想,科学规划 针对宜秀区“宜游宜秀”建设的发展定位,充分把握渔业与旅游关系,渔业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发展休闲渔业的认识,结合宜秀区渔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合理地规划休闲渔业发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引导、能发展的则大力发展,坚决杜绝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创新理念,以特色渔业为主题,充分融入观赏、科普、餐饮、体验、节庆等形式的多元文化休闲渔业。
3.2 发挥渔业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形成品牌 要充分利用宜秀区的渔业资源优势,在经营上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打破行业界限,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建品牌,如“皖江”、“石塘湖”等系列水产品牌。目前在龙山风景区、石塘湖畔、鲍冲湖等地,从事垂钓、餐饮休闲渔业的已经发展到385个。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日趋兴旺的“渔家乐”游,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在特色上做文章,在规模上下功夫,在效益上求突破。石塘湖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要运用好这块牌子,唱响休闲渔业大戏,建立好高效渔业养殖,集游览观光、休闲垂钓、农家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渔业文化旅游胜地。
3.3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渔业资金投入 发展休闲渔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凭借渔(农)民自己的积蓄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宜游宜秀”建设,积极争取政府对从事休闲渔业的养殖场、渔民给与一定补助,鼓励发展休闲渔业。同时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进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利用他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来促进宜秀区休闲渔业发展。
3.4 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渔业劳动者从业素质 休闲渔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也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休闲渔业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我们要结合实施宜秀区农民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加大对休闲渔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要进行渔业知识、法律常识、卫生知识、旅游知识、安全防范意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休闲渔业从业者的素质。
3.5 坚持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发展 休闲渔业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产业。在开发中必须依托生态环境进行,坚持生态平衡、环境的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要搞好总体规划,分步开发,健康发展。
关键词:垂钓旅游业;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于旅游度假上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而垂钓业因其休闲娱乐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重要方式的同时,也成为渔民致富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在垂钓业的发展中竞争也日益加剧,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同仁卫星水库垂钓点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华融山镇,属于重庆市的郊区,从主城区到那里大约1-2小时。此垂钓点分为大库垂钓和小池垂钓,大库垂钓一般是每人每天20元(含午饭),钓到的鱼自己带走;而小池垂钓是不收垂钓费,但是钓到的鱼,不论品种,一律16元/公斤。该垂钓点垂钓业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钓客最多的时候也不过100多人。因此在垂钓业的经营中,必须看清垂钓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找准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一、垂钓旅游业的概念
中国台湾经济学家江荣吉教授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休闲渔业就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来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休闲渔业(Leisure Fishery)是把游钓业、旅游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新型渔业。“休闲渔业”不仅仅限于钓鱼一项,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钓、采、捕、观赏、品尝以及交通、旅馆、餐饮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其休闲性、娱乐性、生态性和文化性,令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着迷。
垂钓旅游业是休闲渔业的一个分支,是指利用水体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体验垂钓艺术,并集旅游、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一种产业;是人们劳逸结合的长产业链式的渔业生产方式。垂钓旅游业把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逐步成为现代渔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垂钓旅游业发展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韩国,为了保证本国渔业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即开始开发海洋垂钓业。20世纪90年代初,休闲渔业在西方迅速兴起,对各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93年日本游钓人数已达3729万人,游钓导游2.4万名,海洋垂钓已形成产业化。在美国,休闲渔业已成为现代渔业的支柱性产业。餐饮、旅馆、商场、娱乐场所等为垂钓者提供服务的设施应有尽有,美国的游钓爱好者已超过8000万人;游钓船(艇)1800万艘,游钓渔业的渔获量占到渔业总产量的20%,为12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近年来,中国垂钓旅游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目前中国已拥有钓鱼爱好者9000多万人,休闲渔业已成为中国渔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在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休闲渔业以海洋渔业为基础,开展海上游钓、渔船观光、海鲜品尝、渔村风俗文化展示等活动;或兴建专业休闲渔业场所,集垂钓、旅游、观赏、餐饮和度假为一体。内陆地区,如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利用原有发达的城郊水产养殖基础条件,吸引了大批社会投资,形成了“住在水边、食有水鲜、观景垂钓、观光游玩”的特色休闲渔业,创造出了池塘养鱼无法相比的经济效益。休闲渔业的蓬勃兴起,不仅解决了渔农增收和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出路问题,也为城镇越来越多的休闲旅游人群提供了新的项目。
三、发展前景
(一)潜在钓客多
首先,度假娱乐拓宽了垂钓空间。现在中国每年节假日110多天,几乎占了一年的1/3,这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休闲时间,不少城镇居民把垂钓娱乐作为日常休闲的重要内容,使垂钓业日益看好,垂钓市场不断拓宽。其次,收入提高,拉动了垂钓消费。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民收入显著增加,在全国各地掀起垂钓热,同时异地垂钓也变得相当普遍。
(二)市场前景好
作为渔业发展中的新领域,垂钓旅游业产值为常规渔业产值3倍以上,显示出迷人的“钱”景。垂钓旅游业把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提高了渔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逐步成为现代渔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一些地方还准备建设国际垂钓中心和豪华游钓场、适合普通游客的休闲垂钓中心、垂钓俱乐部、娱乐广场等项目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垂钓旅游业必将是渔民致富的新路。
(三)社会发展和环保的需要
垂钓旅游业是渔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环境宜人、丰富无污染的水利资源,是大力发展垂钓旅游业的基础。在渔业资源日趋衰退,渔民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发展垂钓旅游业可以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保证生态平衡,满足人们旅游观光娱乐需求,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渔业经济发展新思路。
四、存在问题
中国拥有丰富的可供发展垂钓旅游业的渔业资源,尤其在5大河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但是中国渔业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缺陷与不足,如同仁卫星水库钓客最多的时候也不过100多人,规模太小,经营粗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垂钓鱼类品种单一
目前用于垂钓的成鱼品种还比较单一,只限于传统的鲫鱼、鲤鱼、鲶鱼等,已经不能满足垂钓者的品味和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还是以前的单一的品种,对垂钓者来说就没有吸引力。
(二)垂钓场所环境较差
垂钓旅游业引发生态污染不容忽视,每到垂钓旺季,大量游客蜂拥而至,进行水上餐饮、娱乐等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与闲情雅致很不协调的是,每天钓鱼者在满载而归、尽兴离去时,垂钓场环境却变得脏乱不堪,尤其在钓鱼旺季,随处可见被丢弃的各种垃圾:塑料布、空的啤酒饮料瓶子、废报纸、脏纸巾、烟盒烟蒂以及水中漂浮的塑料袋等。这些垃圾不仅影响人们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影响水质和鱼类的生存。
(三)垂钓旅游业的场所少、规模小
在中国的城市里可供垂钓的场所太少,且多集中在远郊,近郊设施齐全的垂钓场所很少(不包括公园内的垂钓点),不能满足广大钓客的需求;而且普遍存在着规模太小,一到垂钓高峰期就会出现钓客无处可钓的现象,不少钓客只能去远郊和农村找地方垂钓,既费时,又费钱。现代社会,天然水域的可钓之鱼日见稀少,而随着垂钓功能的扩张、需求的增加,为钓而养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大型具有竞技功能的垂钓场所少,且主要分布在远郊地区;中型垂钓场所要近一些,只适合有车一族;近郊的垂钓场规模较小。
(四)管理混乱,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整体管理水平差。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对休闲垂钓业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水产主管部门要主动联合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对休闲垂钓基地的品种、质量、价格、餐饮、娱乐、住宿等经营项目,根据其不同特点制订出整套相应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使之有章可循,有序地开展经营活动。乡镇政府也应从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为发展当地休闲垂钓业加强宏观管理,做好服务工作。
五、发展对策或建议
(一)增加成鱼的花色品种,打造垂钓品牌
垂钓品种是垂钓的核心。适合于垂钓的品种很多,如北方有鲫鱼、鲤鱼、草鱼、鲶鱼、怀头鲶、团头鲂、青鱼、锦鲤、红鲫等,南方有草鱼、花连、白连、清泊、大口连、黄蜡丁、鳜鱼、团鱼、江团、麻鱼、重口等均适合选用。同时,要根据垂钓者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大小成鱼,做到品种齐全,才能吸引众多垂钓爱好者的光顾,提高垂钓的效益。因此,增加成鱼的花色品种已是当务之急,是吸引垂钓爱好者光顾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还应注意成鱼的个体规格的合理搭配。
打好垂钓品牌,逐渐形成特色优势,满足不同垂钓爱好者的需求。通过对垂钓鱼种和垂钓场的考察,进行合理的垂钓场规划,选择与众不同的垂钓鱼种,加强宣传,吸引顾客,形成独特垂钓品牌。作为垂钓经营者,只有放养品种优良独特,价格公道,才能形成好的信誉,吸引垂钓者。
(二)养殖场与钓场分离
垂钓经营者多采用外来鱼作为垂钓成鱼,风险较大。如果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自己养殖用于垂钓的成鱼,效果会更好,并能降低成本。养殖场要与垂钓场分离,养殖场较大,从而可以大量养殖不同的鱼,而垂钓场较小,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的钓客对不同鱼种的需求和稳定的鱼类供应,还可以控制垂钓场合理的放养密度,避免导致鱼类因缺氧或脱钩受伤而引起食欲不振,影响上钩率。
(三)垂钓旅游与其他相关旅游相结合
垂钓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休闲游乐活动,既可让人们享受休闲的愉悦,又可满足人们运动的需求。通过垂钓与游乐相结合,全面提高垂钓业的品位,拓宽垂钓业发展的空间,从而实现垂钓业的提档升级。如在垂钓区建立相关展览馆、鱼类科普展览厅、幻灯室等,介绍中国乃至世界鱼类特点、分布、特色观赏、鱼类的生长生活习性等基本常识,可以使人们在获得垂钓乐趣的同时,丰富人们的渔业知识,增加人们的垂钓兴趣。
各地应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灵活打好游乐牌,带动垂钓业的提速发展。既可将垂钓业与当地特色旅游业相结合,如重庆可以和农家乐、乡村生态游相结合;也可将垂钓业与水上运动相结合;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垂钓比赛,以比赛促钓业发展;或开办多种形式的“住渔村,钓渔村”特色旅游项目,提高与垂钓业相关服务业的效益。逐渐形成以钓业带百业,以百业促钓业的综合发展态势。
(四)创造垂钓发展的良好环境
垂钓业效益的好坏与垂钓环境的优劣是分不开的。垂钓环境具体包括垂钓池水体状况、鱼类品种及其周边环境的状况,如树林、草坪、垂钓设施,钓具、餐饮服务、娱乐服务等相关内容。在建设垂钓旅游业项目时,要统筹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建立必要的配套设施,坚决打击污染水体和破坏生态的行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用于发展垂钓的池塘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要突出野外休闲乐趣,可在池塘边搭建小草棚、走廊或亭台,作为垂钓者的遮阳避雨处,池塘四周种植无公害蔬菜、水果,养殖禽类、鸟类,极力营造回归自然的气氛,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垂钓者。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
垂钓旅游业是集多种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因此要广泛吸纳社会人才,鼓励企业家、私营老板、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投资经营垂钓旅游业。另外邀请休闲渔业专家开设讲座,开展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要组建训练有素的专业垂钓队伍,向人们传播钓鱼文化,并加大对垂钓基地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休闲垂钓文化。
参考文献:
1、江荣吉.休闲渔业经营管理[J].中国水产,1992(7).
2、查南冕,戴明华.我国的休闲渔业[J].水产科技情报,2001(2).
1.休闲垂钓型这是从养殖渔业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塘、城湖围栏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为主,放养斤两鱼种和部分成品鱼,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养殖垂钓型休闲渔业基地数量多、规模小、分布较散。经营者多为鱼塘养殖承包者,并且多为家庭经营,他们通过在养殖水体上增加垂钓活动的鱼塘、水库,并提供简单的餐饮服务吸引休闲者,为前来游玩的人提供渔家生产和生活的体验。养殖垂钓型休闲渔业见效快,效益高,郑州市郊区开展一般垂钓业务的渔场,鱼池利润达7000元/亩左右,是传统养殖的3~4倍。
2.休闲娱乐型利用水资源的优势,以湖为景、傍湖而建,加以人工整修,以休闲娱乐为主,有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具有生态旅游、度假娱乐、垂钓、保健、水上运动等多种功能。一般由小型水库或渔场改造而成,通常是全家周末游玩,举办小型会议、同学或同事聚会的最佳场所。中牟县雁鸣湖乡通过每年一届的“中牟之秋雁鸣湖大闸蟹”美食节,带动了品蟹、垂钓、划船、野炊、逛森林公园等休闲娱乐项目,年均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南阳市西峡石门水库,建成“灌河漂流、游石门湖、食野生鱼”的旅游景观,在景区建设上突出了绿色渔业的概念,休闲渔业成为旅游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3.观赏渔业型饲养观赏鱼可以点缀居室、庭院、游览场所和公众环境,已成为民众的一种爱好和享受。近年来,水族业呈现蓬勃发展趋势,观赏渔业已经成为渔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出口创汇亮点。河南省地处中原,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养殖技术先进,发展观赏渔业条件得天独厚。南阳市镇平县金鱼养殖基地带动当地渔民脱贫致富,在全国享有盛誉。2006年6月郑州市成立观赏鱼协会,协会成立标志着郑州市观赏渔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使全市数百家观赏鱼养殖基地和个人依托协会组织,扩大生产规模,培养、扩大观赏鱼消费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
4.科普教育型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主要以科普教育为主,兼有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功能,如各地的水族公园、海洋博物馆等。这种类型的休闲渔业参观对象主要是学生,通过对水生动植物生长史、鱼类标本及渔业发展历史文化的展示和介绍,达到科普宣传的目的。
二、我省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休闲渔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得到发展,取得了较可喜的进步,有效地促进了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促进了我省渔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但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规划布局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差。我省各地休闲渔业大多数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从业人员参差不齐,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宣传不到位,大众认识程度较低。新闻媒体对休闲渔业缺乏宣传力度,行业本身对休闲渔业文化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缺乏整体形象,社会对休闲渔业文化认识程度低。
3.没有形成整体综合优势。休闲渔业没有与旅游、休闲等服务产业形成合力,整个休闲渔业产业经济没有得到明显的大提升和纵深大发展。
4.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数休闲渔业的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渔业生产没有推行高产、高效的绿色无公害养殖。主要体现在养殖放养品种是草鱼、鲤鱼、鲫鱼、鮰鱼等常规鱼类,名优新品种不多。
5.产业规模效益不够。由于投入较少、配套设施不完善、法律和标准尚不健全,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
6.管理不够规模,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发展休闲渔业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要通过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渔文化。通过各种形式、途径宣传我省发展休闲渔业的独特优势和美好前景,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发展休闲渔业。要把休闲渔业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扩大休闲渔业的内涵。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借外力开发我省休闲渔业资源,提高休闲渔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2.扶持重点,扩大规模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为促进和规范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休闲渔业是新兴产业,政府应加强扶持力度,在培训、资金、税收等方面推出优惠措施。全省应设立发展休闲渔业专项扶持资金,对有较大发展潜力和较好市场前景的休闲渔业项目,尤其是对能大量吸纳转产转业渔民的项目要重点扶持。对开发这些项目的企业,应在税收、用地及其他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增强其竞争实力,向实现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培养休闲渔业的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渔业主管部门要牵头组织,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与合作,依托当地渔业资源优势,准确定位休闲渔业发展方向。要制定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休闲渔业发展总体规划、中长期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提出一些有前瞻和可操作性的休闲渔业项目,作为指导全省休闲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保证休闲渔业稳步、健康、协调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我省休闲渔业管理的法规、规章和质量标准,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同时,运用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投资,引导休闲渔业发展。
4.加强管理,提高整体水平对从事休闲渔业的企业、单位和人员,要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休闲渔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完善养殖设施、游钓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餐饮娱乐设施、旅馆设施,优化环境,建设一批城郊休闲渔业基地,打造一批硬件和软件都过硬的独具魅力的特色休闲渔业品牌。
5.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选择合适水域,高品味、高标准、上规模地建设,对目前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要有计划地进行淘汰。项目建设要以水域环境为蓝本,体现浓郁的当地渔文化氛围,渗透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鱼趣,如表演富有渔民特色文化的节目、开发特色鱼宴、悬挂鱼灯、百鱼图、鱼具展览等装饰物,不断打造休闲渔业新亮点、新优势。
休闲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产业。那么我们的分析背景和视野如何呢?或者,休闲产业的缘起和滨海休闲旅游业的机遇如何呢?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把休闲誉为“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古希腊的谚语说:“我们忙碌是为了有休闲”。亚里士多德曾举例说:“数学所以先兴于埃及,就因为那里的僧侣阶级特许有闲暇。”这一思想成为西方文化传统很重要的一部分。从学术意义上说,西方对休闲理论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一书,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1883年拉法格的《休闲的权利》,被认为是休闲社会学的直接起点。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其标志,该书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20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提出了一个较接近现代人思想且内涵更为丰富的一个定义: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休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等许多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清代文人的《秋灯琐忆》,可以看出它们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体现,赶集、庙会、养鸟、垂钓、蹴鞠、风筝、踢毽、打拳、舞剑、国画、曲艺、书法等等都是休闲文化的具体实现形式。中国第一本休闲专著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王雅林和董鸿扬主编的《闲暇社会学》,开启了中国休闲学研究的先河,此后,有不少学者开始涉足于对休闲的研究[1]。
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休闲”的直译就是“非劳动时间”———“自由时间”。马克思曾经这样比较过:“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消费香槟高尚。”这说明马克思确实把自由时间分为两种。
科学技术对人类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当代人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马克思曾极富预见性地指出:那时,衡量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变为自由时间。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界的“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2]。
中国著名学者于光远做过这样的描述:“人喜欢有更多的时间由他自己支配,不带任何勉强,不把它视作谋生所必要,因而这种活动虽不属于休闲的范围,但从本人来说会感到更多的兴趣……休闲活动比上面说的那些活动更为轻松,它没有什么任务要完成,带有一种享受的味道。”他认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美国研究休闲的学者杰弗瑞·戈比教授说:“最初,休闲仅被视作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后得到恢复的一个办法;后来,休闲成了人们寻求快乐与地位的一种手段;当然,也许休闲最终会成为人们追求生活意义的一种活动。”他对休闲所下的定义是:“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使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基础。”[3]
休闲生活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将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杰弗瑞·戈比分析说,在稍后的几年,休闲的中心地位会进一步加强,人们的休闲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80%~85%;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服务,人们对休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倍加关注[3]。
目前在我们国家,休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积极休闲,一类叫做消极休闲。积极休闲包括旅游、度假、文化、体育活动,到外边看电影、吃顿饭,甚至包括女人逛街。这些都是休闲方式。消极休闲,即睡懒觉、喝大酒、打麻将等,这也是休闲方式,甚至是多数人目前的休闲方式[4]。
休闲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休闲文化最根本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培养人的享受和消费能力,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休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休闲方式,激发提高人的生活热情和意志,促进身心健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休闲的目的是追求更高质量的享受与创造。”[5]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认为,“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对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6]
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约化为是对自由时间的追求,而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不是追求获得更多的业余爱好或娱乐活动,而是追求超越繁忙的日程安排所获得的一种雅致与宁静的感觉。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著名的休闲学家凯普兰(MaxKaplan)曾指出,任何一种特殊的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的基础;把无意识的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最小化;具有自由的心理感觉;通常具有玩的特征,其范围可从不合理的和无意义的活动到重要的活动之间。因此,休闲是与比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氛围更放松的层面相关的实践和空间。人们在这种时空中能够悠闲自得、顾虑最小、感觉最放松[7]。
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但活着和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需求体系和实现条件是不同的。“休闲需要”无疑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当生存需要(马斯洛)的满足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的时候,对自在的生存者(与自觉的生存者相对)谈论休闲的话题显然是不适合的。即使在工业时代,由于劳动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沉长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剥夺(马克思),休闲仍是人无暇顾及的事情。马克思、尼采、马尔库塞等人都从不同角度批判了工业时代人的扭曲和畸型。在工业时代,休闲的缺位不是主体的责任,而是文明使然。后工业时代恩格尔系数和幸福指数标示人们的休闲需求不再是一种奢侈和妄想,而是现代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领域,休闲从边缘走向主流、从想象成为现实。在这样的语境中,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休闲产业的兴起和兴盛就没有什么不可理解了。
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在旅游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或者是欣赏大自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情、促进沟通、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旅游,是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8]。
休闲产业是一个系统,休闲旅游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滨海休闲旅游业又是这个子集中的一元。如下图所示:
休闲产业是高资源制约性产业。不同资源条件下的产业效益是不一样的。由于我们在海洋世纪,而且,由于滨海地区特殊的资源优势,致使滨海休闲旅游差不多成了休闲买家的首选。真是“不怕你不来,欢迎你再来,也许你常来,越来越想来”(笔者编写的广告词)。
滨海休闲旅游业特性和价值可用“五性十二能”来概括。
休闲业的特性:休闲性、娱乐性、体验性、保健性、参与性。
休闲业的功能:压力释放功能、情绪放松功能、机体保健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精神净化功能、审美陶冶功能;知识拓展功能、技艺提高功能、新奇刺激功能;人生阅历功能、意志厉炼功能、热情唤起功能。
二、滨海休闲旅游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
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就地市级地方而言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三局鼎立。考虑到滨海休闲旅游业的特殊性,该产业的开发需要的政府支持系统是一个由地市海洋局、文化局、旅游局构成的三局鼎立支持系统,建立经常性的议事机制。
2.三军协同。滨海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包括国家、企业和民众组成的投资主体,三者各有其优势,可以互补实现共赢,我们称之为三军协同。其中的民众投资主要表现在渔村家居体验旅游项目、渔船自钓自炊项目、民俗文化开发、景区小型服务、古镇街巷各类店铺等。
3.三产并举。滨海休闲旅游业虽属第三产业,但与农业、工业的关联密切,必须走三产协同的路子,才能使滨海休闲旅游业获得良好的发展。
4.三员接力。对滨海休闲旅游业的微观运行的历时性考查告诉我们,其良性运行包括一个三段式流程:
宣介有力——产生意向,萌生兴趣;导引得力——热情接待,周到服务(包括出发地和目的地);行止便利——来的快捷,玩的轻松。体现“休闲”,实现“休闲”,感觉“休闲”。
因此,我们倡导无障碍理念:想游客所想,知游客所需,解游客所忧。
建议提供全方位地面标识(借鉴丽江古城);开发电子导游支持(计算器式城市导游器)。
5.三维链接。致力于优化休闲企业与供应商、顾客价值链的结构,通过改善休闲企业和供应商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增大双方共同受益的机会,而不是做一方受益、另一方蒙损的零和游戏(aZeroSumGame)。同时使顾客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6.三论统一,4P,s理论。
1)产品(Product);2)价格(Price);3)通路(Place);4)促销(Promotion)(J·麦卡锡)4C,s理论。
(1)把产品放在一边,去研究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Consumerwantsandneed);(2)不要卖你制造的产品,而要卖消费者确定想购买的产品;暂时忘掉定价策略,着重了解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所要付出的成本(Cost);(3)忘掉流通渠道策略,去考虑如何给消费者最大的方便(Conrenience)让他来购买产品;(4)忘掉促销给消费者的剌激,应给她尊重并且与她很好地沟通(Communication)。
(罗伯特·劳特朋)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
第一,以消费者为中心,研究和实施如何抓住消费者,打动消费者,实现品牌产品的购买。第二,整合营销传播要通过多种营销手段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第三,整合使用各种载体,达到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唐·E.舒尔茨)。
IMC的“9S”战术
S1:洞察利害关系者(Stakeholders&InterestGroupsInsight)
S2:储藏利害关系者信息(SaveInformation)
S3:细分利害关系者(StrategicSegmentation)
S4:战略竞争优势(StrategicCompetitiveAdvantage)
S5:调整计划的战略性(StrategicPlanningCoordination)
S6:持续地改善(SequentialImprovement)
S7:战略传播组合(StrategicCommunicationMix)
S8:系统控制(SystematicControl)
S9:共享企业价值(ShareofCorporateValue)三论统一的指向:五好营销零好的产品:特色休闲旅游产品
好的理念:立足于客户的多赢取向
好的宣介:充分利用各种营销传播手段
好的服务:充分尊重,倾听诉说,耐心沟通
好的形象:社会评价和售后反馈
三、具体思路和向度
具体的思路和向度有以下几方面:
休闲渔业、休闲体育、休闲健身、休闲科普、休闲技艺、休闲烹饪、休假租住、古街古镇、渔村户居、特色演艺、特色商贸、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等。以休闲渔业、休闲体育、休闲健身为主要形式。
休闲渔业(Leisurefishery)是一种劳逸结合的渔业方式,融渔业作业与休闲娱乐于一体。涉海休闲渔业主要形式有养殖垂钓、海上垂钓、潮间带采集、渔区生产体验、涉海食品加工与品尝、观赏鱼类养殖、渔村休闲居住等。
滨海休闲体育是一种在滨海地区开展的集休闲、娱乐与体育运动为一体的活动,主要包括沙滩项目水上和水下项目、海上空中项目等。
休闲健身主要是在滨海地带和海岛上建设具有健身设施和疗养功能的度假村。如淡水或咸水温泉度假村。
加快发展休闲产业,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在科学研究、设计、论证、决策的基础上努力奋斗,才能使目标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陶维乐.浅析休闲文化的发展[N].学习时报,1980-01-03.
[2]马惠娣.关于休闲文化的理性思考[J].中国青年报,2005-02-28.
[3].中国人的休闲文化注重吃喝周末狂睡[EB/OL]./49/2005-02-28/17038.html.
[4]陶维乐.浅析休闲文化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5-08-02.
[5]朱铁臻.休闲文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5-11-18.
[6]马惠娣.关于休闲文化的理性思考[N].中国青年报,2005-02-28.
[7]成素梅.休闲文化的历史演变[N].中华读书报,2006-12-20.
[8]未来十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EB/OL]./4661325.html.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3)
摘要:我国海洋牧场开发近几年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在简要介绍海洋牧场概念、我国海洋牧场开发历史与现状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海洋牧场开发建设中尚存在布局不合理、选址不科学、结构类型单一、运营模式粗放、管理困难等突出问题和挑战,并从体制转变、制度完善、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我国;问题
我国是海洋渔业大国,海洋捕捞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均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海洋水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水产品质量安全也越来越受关注,这对我国当前的海洋水产品生产系统形成了不小的挑战:由于捕捞过度和生态破坏,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持续压缩近海捕捞能力仍将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基本渔业政策;海水养殖的蓬勃发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甚至消除了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的影响,但是由于生产模式粗放,累积至今已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病害和品质退化等问题,养殖边际收益下降。此外,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新城和工业区开发等占用了大量的传统养殖岸线和海域,适用于传统养殖模式的海域空间迅速减少。因此,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模式,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发展的生态友好水平,已成为保障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变化的海洋水产品需求的必然选择。海洋牧场因为空间布局选择余地大,环境友好,生产力高,能够同时缓解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面临的多项突出矛盾,被我国专家学者和沿海各地区所看中,近几年中逐渐走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或困难,梳理这些问题和困难并探讨有效对策,有利于引导我国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的正确方向,保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海洋牧场的范畴边界与开发实践中的相关讨论
1.1海洋牧场的范畴与边界
日本在1971年的海洋开发审议会上首先提出了“海洋牧场”的构想。追踪日本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可知,日本“海洋牧场”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其栽培渔业(增殖放流)的发展。日本是一个内陆资源贫乏的国家,对海洋渔业的高度依赖使其成为海洋渔业大国之一。随着本国沿岸渔业资源的枯竭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动议的提出,日本转而注重发展本国沿海的栽培渔业。后来对栽培渔业在适用的空间范围、鱼种以及增殖效果等方面的期望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海洋牧场的概念和构想。但是,日本对海洋牧场的定义多是从内容和分类角度作出,随着海洋牧场开发技术的进步,这些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导致日本的学者们对海洋牧场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海洋牧场”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稳定清晰的边界,特别是与我国传统海水养殖业态的关系并不清晰。
我国学者目前采用较多的“海洋牧场”定义是:在特定海域里,为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1]。虽然学者们对海洋牧场定义的字面表述较为统一,但是对概念的解释则不尽相同,有的解释相对宽泛,如“主要通过放流、底播、移植等方式将经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的生物苗种放流入海,利用天然饵料或微量投饵育成,并进行高水平的生物管理和环境控制,扩大海洋生物资源量”[2]。有的解释则相对具体而严苛,如“它先营造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生长与繁殖的生境,再由所吸引来的生物与人工放养的生物一起形成一个人工渔场。依靠一整套系统化的渔业设施和管理体制,如人造上升流、人工种苗孵化、自动投饵机、气泡幕、超声波控制器、环境监测站、水下监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力量,将各种海洋生物聚集在一起,就像赶着成群的牛羊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那样,建立可以人工控制的海洋牧场”[3]。
笔者认为,在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实践中,“海洋牧场”无法也不应遵循统一标准,依空间、对象、资金投入强度等的不同,形式应有差别,技术复杂程度也应有高低之分。只要具备以下三个共性的基本特征,都可以称为“海洋牧场”:一是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人工干预,特别是海洋生境的人工营建或改造,而不是完全在天然环境下生长;二是完全利用天然饵料,或仅有微量的人工投喂;三是生长环境必须开阔、开放,没有人工的物理阻隔或圈养设施。按照这一标准,初级的海洋牧场可能仅仅是:选定某一海区或滩涂,通过人工改造,营建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吸引野生海洋生物聚集、定居,依靠天然饵料繁殖、生长,达到一定阶段后进行采捕。而随着人工干预程度和技术复杂程度的增加,海洋牧场的等级也升高,例如,为了弥补野生群体数量不足,适当投放人工种苗;为了弥补天然饵料不足和加速生物生长,适当人工投放饵料;为了防止生物逃逸,采取各种控制和驯化措施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牧场系统融合了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海洋工程技术等多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采用了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和系统配套的大型渔业设施(包括苗种孵化厂、大规模鱼礁群、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无人值守的投饲和环境监测装置等)。
海洋牧场是以栽培渔业(增殖放流)为基础,在继承捕捞、增殖和养殖三者的合理做法又规避三者的一些弊端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它与三者有较大面积的交集,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与三者也有诸多明显不同:与传统的海洋捕捞相比,海洋牧场注重对生物资源的养护和补充,而不是单纯的采捕;与传统的海水养殖相比,海洋牧场更遵从生态学原理,牧场中的生物完全在开放海域中生长,可实现物质和能量多营养级利用,有效降低投入品对海域环境的影响,拓展了增养殖生物的活动空间,提高了养殖产品的品质;与单纯的人工放流相比,海洋牧场注重生境修复和资源管理,保证了增殖目标生物的成活率与回捕率。这些不同构成了海洋牧场模式区别于其它海洋渔业模式的本质特征。有日本学者将海水养殖纳入了海洋牧场的范畴,就我国目前变革现行海水养殖模式、拓展海水养殖空间的迫切需求而言,显然不适宜,只有集环境保护、资源养护、人工养殖和景观生态建设于一体的新型生产模式才是我国海洋渔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2海洋牧场开发实践中的相关讨论
海洋牧场模式虽然适用于鱼虾贝藻等几乎所有海洋经济生物种类,但是该模式的提出更大的价值在于解决以鱼虾为代表的游泳生物的放养问题。营底栖生活的非游泳生物由于活动空间范围小,放养相对简单。而游泳生物活动空间范围大,善逃逸,传统上一直采用构建人工圈围设施“圈养”的方式,放养的难度很大。因此,海洋牧场理念提出后,以游泳生物特别是鱼类为对象的海洋牧场便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人工鱼礁投放、藻场营建等生境改造工程以及人工苗种放流对于以游泳生物为主要对象的商业化海洋牧场而言十分关键。它能够吸引相关海洋生物聚集,使生物定居或滞留于礁区的时间延长,并使生物得到增殖。商业化的海洋牧场,虽然不构筑物理的圈围设施,但也会采取一些声、光、电等科技手段,防止牧场内鱼类逃逸。
随着海洋牧场实践的开展,特别是海洋牧场的商业化开发,一些原则和方向性的问题也随之涌现并引起了各界的广泛讨论。其中,讨论最多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增养殖对象品种的单一化和多样化问题。从商业角度,一处海洋牧场要达到商业水平,一定程度的单品种、大量增殖是必要的。但是有观点认为,只繁殖单一种会出现弊害,应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造成有饵料生物、有天敌生物、生物之间取得平衡均势状态的渔场,从中捕捞特定种,才能保持其复元力。此外,也有人从经济效益着眼,担心大规模单一种增殖导致高产降价问题,因而提倡对象鱼种多样化、少量化[4]。实际上,抛开单一化和多样化孰优孰劣不谈,单就单品种大量增殖而言,环境容纳力无疑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增殖数量和密度过大,势必造成天然饵料不足,需要人工投喂,而高密度单一种和人工投喂的海洋牧场无异于回到了“圈养”的老路。海洋牧场的建设必须吸取捕捞和养殖业由盛转衰的教训,不论是单一品种增养殖还是多品种增养殖,都需要根据生态容量、最适渔获量等合理规划海洋牧场规模,控制捕捞强度。
二是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问题。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一些增殖放流活动在修复衰退渔业资源种类、提升增殖水域渔业产出能力的同时,也会给野生资源种类的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健康状况以及增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带来诸多生态风险。例如,当野生种群资源密度较高或接近增殖水域对该种类的最大容纳量时,大规模的增殖放流会加剧种内竞争,使野生种群显现负密度依赖效应,影响其存活、生长和繁殖投入;增殖群体与野生种群若存在生殖交流,野生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多样性特征可能受到负面影响[5]。关于这些风险的理论、规避方法和技术等仍在讨论和发展之中。
2我国海洋牧场开发现状与问题
2.1开发历史与现状
我国贝类、海珍品底播养殖开展较早,但是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投放为主要内容的较高级形式的海洋牧场开发则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局筹资在防城近海投下26座小型鱼礁,其后又逐年在北海、合浦、钦州等地投放了人工鱼礁。1981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先后在山东省胶南、蓬莱和广东省大亚湾、电白、南澳沿海投放了人工鱼礁,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工作。此后,农业部主持推广人工鱼礁建设,拨款300万元,地方自筹300万元,成立了全国人工鱼礁技术协作组,组织全国水产专家指导各地人工鱼礁试验,试验开展了3年,在全国沿海省、市建立了24个人工鱼礁试验点,投放了28700多个人工鱼礁,共投放礁体8.9万m3。但限于当时的国情和对人工鱼礁建设认识上的不足,人工鱼礁建设总体投入较小,效果不明显,导致我国人工鱼礁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中断[6]。
2000年广东省海洋与水产厅重启人工鱼礁试验,2001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以“人大”决议的形式确定投资8亿元在沿海建设100座人工鱼礁,并在珠海东澳和阳江双山两个礁区进行试点投放。此后,我国沿海各省市先后跟进,使得我国停滞十几年的人工鱼礁建设工作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规模化发展时期。截止目前,人工鱼礁建设工作已在我国沿海各省市广泛开展,并不断有新的建设规划和计划产生。山东省自2005年开始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以来,人工鱼礁建设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10月底,全省共建设规模以上的人工鱼礁区170多处,投放各类礁体1000万多空方,建成礁区面积1.5万hm2,已经成为我国人工鱼礁建设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效果最突出的省份。
2.2主要问题
持续开展的海洋牧场开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护了我国近岸产卵场和索饵场,养护了近海生物资源,增加了鱼、虾、贝、藻资源量。但是,目前来看,在模式、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项目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标准化管理。人工鱼礁的投放没有放在区域用海的总体框架下统筹考虑,导致经常出现与旅游、航运等部门的用海冲突;在个别地区,私投乱建现象比较突出,给今后的海洋综合利用和管理埋下了隐患。此外,鱼礁建设在礁体设计、材料、制作工艺、成礁机理、工程工艺及施工技术规范等方面缺乏科学指导,部分地区自行设计、投放的礁体,质量和区域适宜性不能保证,影响到了人工鱼礁建设的整体效果。
二是项目选址缺乏科学论证。并不是任何海域都适合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牧场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渔业结构、气候条件、生物资源、已有基础、水质、水深、底质类型、海底坡度、波浪、离岸距离、海浪海流等多种因素。缺乏科学选址论证的鱼礁投放,不仅没有效果,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例如,有的鱼礁投放缺乏对底质的考察,造成日久鱼礁被沉积物掩埋;有的鱼礁投放对海流因素考虑不够,导致礁体发生漂移等。
三是牧场类型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开发的海洋牧场,仍以近岸浅水区的海珍品养殖或增殖占主体,以鱼类为对象和深水牧场开发数量有限;养殖型增殖型鱼礁投入多,而一些公益型人工鱼礁却乏人问津。这大大限制了海洋牧场对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
四是运营模式粗放。牧场生境的营造,基本上以石块礁和小型构件礁为主,部分以废旧淘汰木质渔船改造而成,结构稳定且能产生较好规模效应的大型鱼礁、利于贝藻等生物附着的亲生物性鱼礁、修复改善荒漠化海底的功能性鱼礁等缺乏;资源增殖中较多的采用幼体放流,但放流后对其成活率有很大影响的饵料生物发生技术、幼鱼庇护技术几乎为零;鱼类行为驯化技术在海水或海洋牧场中尚未见报道;产出规模控制是海洋牧场可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国内海洋牧场区域内还处于空白状态。总体上,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的科技含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五是牧场的运营管理面临挑战。海洋牧场区域面积大、分布广,传统上,牧场的管理,特别是公益性牧场的看护管理主要依赖渔政部门,而在人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后续管理跟不上,或者没有管理,导致不少礁区成了酷渔滥捕的围猎场,不仅没有起到护渔效果,反而加深了对资源的破坏。承包海域的情况虽然稍好,但偷渔偷海现象也比较普遍。
3对我国海洋牧场开发的几点思考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制度、政策、环境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推动海洋牧场运营管理的社会化
目前,我国实践中常见的海洋牧场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增养殖型海洋牧场。此类牧场以渔业生产或海珍品、鱼类的种苗养殖、繁育为主要目的,增养殖品种多样,技术水平和复杂程度各异;二是生态修复和保护型海洋牧场。此类牧场以大型海藻场的营建、人工鱼礁的投放和渔业苗种的增殖放流为手段,以渔业资源、海域生态环境修复或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为主要目的;三是休闲观光型海洋牧场。此类牧场随着休闲渔业的兴起而出现,以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是海洋牧场建设的一种衍伸形式;四是综合型海洋牧场。此类牧场一般兼具多项功能,常见的是在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垂钓功能,或在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观光功能和鱼类增养殖功能。
从牧场的运营方式来看,目前社会资本更倾向于投资海珍品底播增殖为主的资源增殖型牧场和休闲观光型牧场,生态型牧场则主要由政府投资。而在实践效果上,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牧场要明显好于政府投资建设的牧场。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投资建设的牧场属于公共财产,存在“公共草地的悲剧”,管理难度大,成本高,而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得牧场开发的成本、收益内部化,利于扩大牧场建设投资,利于牧场的看护和管理,从而提升了牧场的开发效益和资源的养护效果。因此,在今后的牧场开发中,应适当减少纯公益性牧场的比例和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更多的经营管理权授予社会资本。政府资金则主要投向产卵场保护、种质资源保护、幼鱼保护等难以社会化或不宜社会化的领域。
3.2完善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的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有涉及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的内容,但是还没有一套针对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建设的系统性的法律法规,海洋牧场开发的很多方面仍没有明确规定,这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牧场开发规模和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的法律法规,规范海洋牧场开发与管理秩序。其中,需要重点明确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用海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技术规范等;二是投资分配制度,包括海洋牧场的开发主体、投资来源、收益分配方式等,特别是要立法保护社会资本对所投资海洋牧场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权;三是海洋牧场的运营与维护制度:对社会资本投资的海洋牧场,由投资主体负责运营与维护,对政府投资的海洋牧场,应明确运营维护主体与管制措施,并通过设置禁渔区、限制作业渔船数量、捕鱼时间、使用的渔法、捕捞数量等手段加强对牧场的管理;五是惩罚措施:对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的行为,要加大惩罚力度。
3.3强化对海洋牧场开发建设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牧场开局、选址的科学化和结构、模式的优化,推动海洋牧场布局向外海、深海发展,推动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型海洋牧场,推动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态化水平。一是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海洋牧场建设规划体系,统筹海洋牧场建设与航运、旅游、养殖等产业发展空间,合理安排海洋牧场建设选址和布局;二是加强对海洋牧场开发的用海支持,优先安排海洋牧场建设用海,并合理预留适宜海洋牧场建设的海湾及海岛海域;二是加大对海洋牧场建设的资金支持,适度减免海洋牧场的海域使用费,对社会资本投资海洋牧场给予财政补助或低息贷款,享受国家农业开发政策;三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性基金和蓝色产业基金向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倾斜,鼓励地方建立海洋牧场专项基金。
3.4加快海洋牧场开发技术创新
技术的落后是导致我国海洋牧场开发模式粗放、布局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在日本、韩国等先进国家和地区,海洋牧场已经发展成为一项融合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工程技术等多学科前沿知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而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尚无法为海洋牧场建设实践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构建民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海洋牧场开发关键技术,已成为我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宗国.海洋生物学辞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224
[2]杨红生,赵鹏.中国特色海洋牧场亟待构建[J].中国农村科技,2013(11):15
[3]陈力群,张朝晖,王宗灵.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模式——海洋牧场[J].海岸工程,2006(4):71-76
[4]刘卓,杨纪明.日本海洋牧场研究现状及其进展[J].现代渔业信息,1995(05):14-18
[5]姜亚洲,林楠,杨林林,程家骅.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及其防控措施[J].中国水产科学,2014(2):413-422
[6]于广成,张杰东,王波.人工鱼礁在我国开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战略[J].齐鲁渔业,2006(1):38-41
Discussiononthedevelopmentofchina’smarineranching
DUXiaoyan,WUXiaoqing,GAOMeng,WANGDe
(YantaiInstituteofCostalZone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Yantai264003,China)
Abstract:China’smarineranchinghasmadearapiddevelopmentinrecentyears.Onbasisofabriefintroductiontoconceptofmarineranchingandthedevelopingprogressofchina’smarineranching,thisarticleconsidersthatchina’smarineranchingisconfrontedwithanumberofproblemsandchallenges,includingunreasonablespatialarrangement,unscientificlocation,singletype,extensiveoperationmode,anddifficultiesinmanagement,anddiscussedaccordinglythecountermeasuresfromaspectsofsystemtransform,institutionimprovement,policydesign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