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8篇

时间:2023-11-02 15:50: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篇1

转型期 发展方式 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05-02

进入"十二五"新一轮发展以来,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面临着实施主业发展调整、战略发展转型期新课题。在机遇和挑战同在,有利因素与不利条件并存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为此,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坚持把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作为矿山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此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抢占发展制高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质量、发展意识和发展后劲,提高生产力。

1坚持科技进步,增强科技支撑作用。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注重抓好科研工作,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组织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抓好产业发展科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明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和任务,着力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任务是:第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利用技术,切实依靠科技进步突破技术瓶颈。第二,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工艺技术开发、扩大连选试验等内容的研究,着力解决铁、铜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第三,要狠抓生产工艺流程优化和技术改造,推进技经指标提高和推进技术降成本。第四,要积极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企业五项技术专利申请工作,培育和弘扬自主创新和技术能力。

2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在不断强化铁、铜硫开采主业的前提下,要以铁、铜资源系统为依托,大力打造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板块,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确保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转型发展过渡期保持强劲的、可持续的均衡发展。2012年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研发工作和相关生产加工项目投资建设步伐,尽力开发矿山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推进企业内物质的集约再利用。在推进提速、加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上,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铁原矿综合利用。一方面大力发展40万吨/年的高硫铁矿加工项目,不断加大对高硫铁矿的利用,缓解铁矿产能下降和采场铁原矿堆存的压力。另一方面抓好沉淀池粉矿生产试验和项目生产建设,尽快形成7万吨/年成品铁矿石的生产能力,解决60万吨低品位沉淀池粉矿综合利用问题,优化资源品质、提升资源效益化。二是抓好尾矿综合利用。做好尾矿钨、锌、铅等伴生矿试验工作,努力解决尾矿伴生金属矿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生产技术问题,以实现铜硫资源系统综合利用目标。要稳步开展槽对坑尾矿库尾砂利用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逐步形成技术成熟项目可行的尾砂开发利用技术方案。三是抓好基础地质经济工作。地测部要深入开展伴生元素地质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经济档案,为资源综合利用夯实基础。

3坚持管理创新,促进管理脱胎换骨的转变。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长期形成的旧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上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变。当前刻不容缓的,要从生产经营管理向产品生产与资本运营相结合的管理转变,要从粗放式管理向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转变,要从适应稳定经营环境向适应多变经营环境转变,要从人力资源"人口红利"向人才强企转变,要从单纯以销定质向以质定销的营销思路转变,要从追求企业经济规模的发展模式向谋求规模经济的效益模式上转变。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企业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从四个层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计划、矿山中长期人力资源五年建设规划和人才强企战略等重大举措,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企"复兴崛起之路。二是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管理工作和创新工作。做好人力资源调研和定员定岗工作,重点摸清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情况,逐步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坚持更加积极有效的用工方式,降低用工成本。规范劳务市场的用工归口管理工作。三是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大培训力度,重点抓好员工选送外派学习培训和青年英才后备人才库建设等重大人才工程。四是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引进和建设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进矿员工数量,保持高效、精干的队伍,实现"精兵"的目的。

抓精细化管理。全面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综合竞争力,把突出精细化管理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工作重点落实到成本的可控化、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的精细化、经营的效益化、管理工作的精益化、控制风险的敏锐化、执行能力的高效化上来。为此,着重抓好六个方面:一是抓好成本费用节约,确保成本可控化。加强费用控制,严格成本考核,实行成本监督,进一步完善细化"降成本,控费用"具体措施方案,管理上深挖掘,防反复,防止经济好转成本反弹的周期现象。二是抓好经济责任制考核,达到指标体系的精细化。严格落实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抓好生产经营目标责任考核,是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完善生产、安全、质量、成本费用和流程管理环节精细化指标体系建设,生产主材要细化到单位消耗,实行物资消耗定额考核,以量化、可考核的手段和措施,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管理。三是抓好企业管理,做到管理工作的精益化。进一步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各个环节的岗位责任制,细化管理,加强管理,切实改变管理粗放、不严不细、流于形式、管理效率低下、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强的管理上突出问题。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爬坡越坎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形势逼人。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坚定信心看清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充分估计经营发展中存在困难和压力,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牢经济发展的基础,力争新一年取得更大成效。

新时期对做好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2

[关键词]房屋销售 计量模型 经济因素影响 异方差检验 ADF法

从2009年10月起,各地区的房价开始疯长,少则提高50%,多则如海南般从炒出了7万元一平米的天价,房地产市场已然到了泡沫经济破裂的边缘。同时各地也开始限购令等措施企图抑制房价的飙升,逐步推出物业税、房产税等政策实施调控,以期将泡沫经济的房地产业拉回正轨。而高房价的源头实际在土地价格,土地价格更多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进行炒作,要治理应该首先从根上解决土地流通的高价格。

当前研究影响房地产销售的主要经济因素,将为政策调控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可以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进一步分析其风险性,有效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在学术上,一般而言,认为对房地产销售的主要几大影响因素包括:国内经济状况、居民收入水平、房地产投资情况以及由于市场偏向性明显而引入的货币流动性。关于这几个因素,可以相应的用GDP,居民平均收入,房地产投资额及M2。本文正是希望在短期,通过调整以上四个主要宏观变量的办法,来实现局部性的市场健康,使房地产市场偏离较小些,以为出台根本治理政策腾出时间和空间。

一、实证分析

首先,设定五个变量,即房屋销售额(SALE)与GDP、居民平均收入(INCOME)、房地产投资额(INVEST)以及M2等,其中设定房屋销售额是因变量,而其他四者是自变量。样本时间是从2005年到2009年的各个季度。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署网站及参考文献数据。

将以上数据在EVIEWS6.0下建模,分别得到以下四个结果:

模型一:SALE=0.196569*GDP-3807.647;模型二:SALE=117158000*INCOME(由于居民平均收入单位是元,而房屋销售额单位是亿元,故需要给系数成上10的8次方);模型三:SALE=1,297095*INVEST-1088.059;模型四:SALE=0.008375*M2-2828.738。

首先,做经济意义检验。模型一中,GDP系数为正,GDP对房地产销售正相关符合经济意义。且房地产作为GDP中的重要―部分内容,常数项应当为负。模型二中,居民平均收入提高应该提高了房地产销售额,但由于此处是个人收入水平,故系数较大且为正,符合经济意义。模型三中,房地产的投资额与销售额成正相关,系数为正,符合经济意义。模型四中,M2由于流动性偏向于房地产,故其系数为正,符合经济意义。

其次,做统计检验。模型一,其T(t=11.19985)检验和F(F=125.4366)检验都通过,且拟合优度(R-squared=0.850783)较好,D.w.值(2.485862)也较好,统计检验通过。模型二,其T(t=6.217661)检验通过,D.w.值(I,530392)也通过,但拟合优度(R-squared=0.197351)较差,需要进一步修正模型。模型三,T(t=8.113526)检验和F(F=65,82930)均通过了检验,拟合优度(R-squared=0.749514)也相对较好,D.w.值(1.874327)也很好,该模型通过统计检验。模型四,其T(t=4.543239)检验和F(F=20.64102)检验通过,D.W.值(1.853102)也很好,但拟合优度(R squared=0.484065)相对较差,需要进一步修正模型。

经检验,模型一和模型3不存在异方差;而模型二和模型四存在递增性异方差。需要进行修正。通过对模型二、四加权消除异方差,可以得出结果如下:

模型二修正后为:SALE=139072300*INCOME;模型四修正为:SALE=0.005626.M2

经过修正后的模型,无论是经济意义检验或是统计检验都通过,且消除了异方差,故该模型较好。

由于四个模型均是单变量模型,无须作多重共线性分析,同时五个变量均有明显季度性,且变化规律相同,序列相关分析对结果并没有经济意义,可不做序列相关分析。

另外,由于研究的房屋销售额具有明显的季度性,对其作时间序列检验,根据ADF法建立模型,由于模型的统计检验均通过,可以根据其分析得出,房屋销售额对于其滞后一、二、三期均有明显的时间序列影响和滞后性影响。在研究房屋销售额问题时应相应得根据其季度滞后作用,分析其变化规律。

二、综合分析

根据前文得出的最终修正后的四个模型,可以得出:SALE=0.196569*GDP-3807.647,SALE=1 39072300*INCOME SALE=I,297095*INVEST-1088.05%SALE=0.005626,M2这四个模型。从中看出四个因素的乘数影响程度依次为居民收入水平、房地产投资额、GDP、M2。但可以明确地是,GDP和M2又深刻影响了前两者,同时GDP对前两者影响程度更高。

(一)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居民买房的首要条件,直接有效的影响着房屋的销售额。中国人对衣食住行,尤其是“住”十分讲究。有房才能有家,成家才能立业,因而无论有多少收入,购房的首要目的是居住安家,其次才考虑买房投资。所以居民即使没有太多的富余资金,也会尽可能地通过各类途径贷款购买住房。从我国国情来看,只要房地产泡沫适中,尚未脱离居民收入水平太巨大(如北海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房屋的销售还是有相当保证的。当然,收人多了,才能保证买房的资金充足,才能有效消化泡沫。因此当前我国迫切要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富于人民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各方,尤其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房地产业。当个人有足够资金购买住房,则当前所谓的房地产泡沫市场也会回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了,因此,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收入问题,同时收入问题的解决也切实的解决了许多当前矛盾突出问题。

(二)房地产投资额

正如上文所说,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房地产业需求是相对刚性的,所以说投资额的影响作用乘数性极大。当然,房地产的投资额是与房屋销售额呈紧密地正相关关系是毫无疑问的。一旦市场机制的深入完善,这种程度的扩张投资必将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当前出台和即将出台很多政策都只是对于开发商和投资者的限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这么多年各种紧缩手段以控制房地产投资的扩张,并未对房地产泡沫起到彻底的抑制作用,泡沫风险依旧存在且摇摇欲坠。

(三)GDP

从模型一中可以看出,GDP对房屋销售额的影响是正相关,积极的。而房地产产业在我国也是一大重要的GDP构成成分,同时,GDP

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房地产投资额。GDP作为整体宏观环境的重要指标,意味着我国的房地产产业发展必须紧跟着整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国家一直的GDP保8的增长速度,对于房地产产业是受益颇深的,就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一旦GDP增长速度放缓,甚至衰退,房地产立即受挫,且销售情况相当冷清。但当国家保8政策出台后,其销售额迅速回暖,在09年下半年的经济复苏时期,房地产整体行业一路高歌猛进,甚至是翻倍的增长,其中与GDP大环境的回暖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将会推动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GDP特别是人均GDP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时,是一个国家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黄金阶段。200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与此相应,房地产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统计局有关统计显示,1998年至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平均在8.6%以上,房地产投资直接拉动GDP增长达2至3个百分点,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10%至20%之间。所以,作为反映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业发展经济背景的GDP,同房地产价格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紧缩放贷政策时期,抑制房地产的过快扩张会反作用于GDP,导致国民经济环境受挫。GDP这一因素进入两难的处境,究竟是保民生,还是求发展,将成为一大难点。从当局的行为可以发现,逐步放缓GDP的增长,乃至持平是当前良策,宁可短期损失部分增长,来调整产业风险,使之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是关键,抑制房地产的泡沫膨胀才是短期内的首要目标。

(四)货币供给量M2

货币供应量将从供给方面影响房地产投资信贷规模,从需求方面影响购买水平。同时,自国家鼓励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政策放宽后,个人住房信贷消费逐渐发展成为住房消费最主要的形式。1997年全国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仅为190亿元,到2004年增加到15853亿元,比2003年增加4073亿元,是1997年的83倍。从模型四中也会发现,其对房屋销售额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其贡献作用比前三者,不够明显。但不得不承认,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整,是央行在控制房地产产业发展过程中最有效、最可控的工具。每一次对货币政策的调整,往往不能直接明确的对房屋销售额和房价起到效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后,总能收到其想要的结果,M2不失为一种带有丰富间接影响效果的因素。

(五)季度性

房地产销售额的季度性特点是,某一季度的销售额,对其后一季度均有影响,相关性极强。同时就样本数据分析,往往四季度是销售额大幅提高的季度,同时,上年第四季度的销售额,将成为当年销售情况的基准,逐步提高。这点也符合实际房屋销售情况。因此,在对房地产产业的政策调整和规划,易于在四季度末推出,将起到显著的效果,并在下一年逐步调整适应,达到其目的。

三、结论与预测

篇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内在关联,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根本上是一个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驱动力结构变化上的表现。生产力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因而企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只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于企业,才能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市场机制具有促进企业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因此,重要的是要创造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市场机制在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市场条件。客观的市场条件迫使企业必须有这样的观念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竞争条件越充分,企业这―观念也就越强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转到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塑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强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上,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变提供体制保证。具体而言,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体制:

完善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必须在投资体制上保证政府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和比重,放宽对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的限制,使提高消费比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都能够得到体制上保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处。

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体制上保证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多地向直接形成居民收入的方面倾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数量,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得更多的收入。

完善初次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必须从体制上扭转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最主要途径的这种观念和做法,使企业逐步提高报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能够保证企业创造的总收入中有更多的份额成为劳动者的收入,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质上是实现经济发展源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驱动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源的不同,反映的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在体制上保证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和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政府作为政策的制订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主要通过制订政策来实现,而政策是政府功能最主要的体现。政府政策能够影响所有的生产主体,所以,政府的作用远大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经济发展政策不仅从宏观上主导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从微观上规范着企业的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政府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要求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政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证。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它能够按照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总要求,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或对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或对哪些方面进行限制,并能够进行灵活的调整。政策具有的这种独特优势和作用,决定了研究和制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为整个社会实现这一转变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是政府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西部发展问题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制约因素;转变途径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01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国家的实力得到提升,但在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以及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想要获得长期快速的发展则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通过对一些经济发展研究成果的分析可知,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快速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做出积极的调整与探索,制定符合时展潮流的经济发展战略,更加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济发展方式未得到转变,从而引起资源的浪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其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要协调、经济发展要全面、经济发展要科学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替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社会、经济、自然、人类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明确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中,经济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最为突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发展条件不同,从而造成经济发展方式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时,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经济发展阶段的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而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廉价与充足的生产要素。随着经济水平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阶段得以提升,技术与资本得到了充分的积累,从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条件也逐渐成熟,从而完成经济发展方式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转变。

2.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

经济结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较大的制约性。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求结构不均衡,在经济发展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下降,投资与出口需求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上升,造成经济整体结构需求失衡,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二是产业结构发展失衡,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减缓了经济发展中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合理,过多的物质资源的投入造成资源的浪费,缺少技术与创新造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过于迟缓;四是区域化经济发展的差距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性转变。

3.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

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经济市场主体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且企业制度不完善,从而限制企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造成一定的制约;在市场经济调节的过程中,市场的激励与竞争体制不完善,从而影响国家经济整体的提升,进而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不利影响;经济体制中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完善性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也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

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途径

1.改革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保障。在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决定经济的运行机制,进而通过运行机制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快慢程度,因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体制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工作: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二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而缩小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扩大社会救助的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同时引导大众加强消费的意愿。

2.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中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以需求为引导,推动发展先进产业、新兴产业和实体经济产业,同时也要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扶持服务产业与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应用;二是调整城乡结构,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布局与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并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科学引导城乡结构的调整;三是调整区域结构,支持东部率先发展,推进西部的大开发战略,加快中部的崛起战略,最终实现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四、结束语

通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途径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确保经济科学持续的有利保障。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一些因素对其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基于此,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须进一步落实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优化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肇光.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11):71-76.

[2]段先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能力思考[J].求实,2015(2):51-58.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其推动着企业创新当下的管理模式。

一、企业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辩证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有所改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手段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变化,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企业管理创新是受到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环境,在管理方面加以创新,进而正确的认识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与阻力。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企业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因为企业的发展是随着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直接推动着企业管理创新,而企业管理创新则可以使得企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变化,进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二、基于经济发展变化,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首先,使得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近年来,虚拟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在虚拟市场中,服装行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大,并且以快速增长的趋势,远超实体服装产业,加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变化,在《摘编》中,同志对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关内容,发表了相关讲话,可以将其解读为未来政府要科学的干预市场经济,这将会使得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与发展方式,有着极大的变化,加之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企业而言目前的市场经济,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因此需要其及时做好企业内部调整,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且需要随着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创新改革。

其次,市场资源配置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核心。伴随着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旗帜,互联网市场资源配置正在逐渐的主导着市场资源配置的发展,因此企业在管理方面,除了加强技术创新,开发利用管理资源,还需要进一步革新企业管理方式,加快朝向互联网+模式转型的步伐。

最后,企业管理创新能够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较快,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由于受到人口数量与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使得经济发展有所变化,而企业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企业想要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则需要加强企业管理的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且创新是当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基于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管理创新路径

(一)创新产业形式,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经济发展方式日益变化,且在不同时期下,其发展的特点不同,在当下时期,互联网+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向,为了加快企业创新转型,需要从产业创新入手,构建现代化产业,要基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特点,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拓宽企业经营渠道以及经营范围,构建线上与线下双重产业链,尤其是生产经营类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或者转型是必然趋势,而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在管理方面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创新管理机制,根据企业产业业务情况,配套实行双重管理渠道,其管理构成包括市场部与网络市场部,实行相对应管理模式,使得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形式。

(二)深化精细化管理理念

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企业管理创新是必然趋势,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经营与生产水平得以提升,未来经济市场中,企业立足不仅依靠产品与服务,更是依靠企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水平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同时也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命脉,而精细化管理理念,是社会精细化分工,是在企业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其引向更深层次,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企业发展成本,进而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

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将企业发展的目标细化,分解成不同的过程并加以落实,将企业战略规划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进而提升企业的执行能力。企业精细化的深化,不仅要着眼于企业内部管理,同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基于经济发展形势,构建企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与方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除此之外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人员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发展中人员是主体,其也是管理创新发展的重点对象,需要提高人员创新的能力,发挥其能动性,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影响下的必然产物,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速度快,且发展方式较多,因此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更多的地位,则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前途命运,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方式变化下,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需要企业依据经济变化,做好相应的管理创新,以此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伟,郭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对策[J].企业导报,2011(01)

[2]黄文杰.试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工业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1(08)

[3]尹华.论政府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篇7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01-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在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使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把握,继而选择合理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

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发展不仅包含经济总量上的不断增多,也包含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质量的不断改变。经济增长只能满足经济发展中的小部分要求,经济发展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坚持“以人为本”。是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是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成功转变的最直接标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坚持“以物为本”,工人只是作为生产的工具,社会成员都不具有主体地位。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也出现了类似问题,社会成员不能清楚了解自己的社会价值,企业往往根据生产机器来随意安置工作人员,这些成员丧失了社会身份。在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建立公平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就必须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由“为物”转为“为人”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显著特征。对物的过度追求造成对物的过度消费,由此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涵:

1.生产效率提高。效率提高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实现低投入和高效率,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挥科技的作用,运用高科技的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较低的投入获得很高的回报,在不浪费我国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就要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一产业基础性地位不强,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应该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逐步增加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继续积极发展农业,巩固农业的主体地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我国第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遵循这些基本规律,指导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行。

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生产过程中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统筹协调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城乡各自优势,实现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要发挥区域优势,支持中部崛起,继续深入西部大开发,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1.能够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增快,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也越来越频繁,由于各国经济能力的差异,导致国际经济形势难以很好把握,国际市场风险也随之明显增多。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无法应对各种国际市场风险,一旦国际经济形势有变,我国很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防范,我国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就必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研发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企业能够抵御国际市场风险,保证在国际市场失衡时我国经济仍然能够健康平稳发展。

2.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在我国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也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具体来讲,我国的资源储备不足,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然而我国的资源储备相对不足,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观察我国的能源资源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年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能源消费消耗总量已经严重超标,平均每一年我国将消耗34.6亿吨煤,占世界耗煤总量的24%左右,如果不加以改进,我国能源资源将难以满足如此大的煤炭消费需求。加上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非常大,人均享有的能源资源非常有限,资源储备不足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低,环境恶化对国内生产总值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采取措施应对资源储备不足和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的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使我国的能源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阻碍

1.我国劳动力素质偏低。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使用廉价劳动力,通过制造业的发展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企业往往不注重科技的作用,对于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作用也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我国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简单的人力劳动来获得产出,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据统计,我国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劳动力中,有80%以上的工人只具有初中学历,有40%的劳动力具有高中学历,而只有18%的劳动者具有大学学历。另外,我国现有劳动力结构中,掌握技术的工人数量偏少,导致很多技术岗位无法招聘到优秀人才。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劳动力价值非常低,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也不会主动为职工提供培训机会。转变生产方式后,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我国大部分劳动力的现有素质还不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障碍之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2.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促进国内消费、投资、增加出口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种主要方式,只有合理发挥三种方式的作用,实现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一国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但根据我国经济学家的相关分析,拉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主要是靠增加出口和投资来实现的,导致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国内消费能力比较低下,没有实现三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并驾齐驱。据相关部门作出的统计,国内消费带来的经济增长比率越来越低。1993年国内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比率为71.8%,而到了2004年,这一比率仅为53%,而国内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小。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应该改变我国这种传统的靠高投资和高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而要实现三种增长方式的密切配合,就必须重视国内消费,还要采取措施保证出口,必然会引起进出口中过程中的贸易纠纷。我国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必会阻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1.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第一产业基础性地位不强;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并且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简单的制造业的发展来实现,煤炭等工业增加值占整个经济增加值的68%以上;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生产业,其发展水平非常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调整上述结构。首先是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拓宽服务领域,大力发展金融、工业设计、物流、研发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还要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物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同时完善审计、咨询、会计、认证等现代服务组织。其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条件下,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外,还要积极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动占领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的制高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培育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最后,要注重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继续实施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加强对产粮大县、养殖大县的财政扶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发展特优、高效、生态农业为主要方向,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以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积极推进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必须重视人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的问题,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创新体制,加快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职业教育,提高技工的数量和质量,使技工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3.推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求运用科技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使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力。我国科技水平同先进国家的科技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目前我国的科学研究的进步并没有为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便利,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欠缺体制条件。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科技工作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弘扬科技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另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所以要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的综合整治技术,运用高科技提高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效率。

篇8

关键词:红利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供给管理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4—0010—04

一、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

为了研究红利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约束,我们有必要研究各种红利空间的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对需要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进行准确判断,并概括总结该阶段的新特征。

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准观点分为三类:(1)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生产结构的变动,通过设置结构性指标体系划分经济发展的阶段,代表人物是霍夫曼和罗斯托。(2)总量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最终是一个总量扩张的过程。因此,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方法是采用诸如人均GDP等总量指标。代表人物是西蒙·库兹涅茨。(3)综合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不应该是唯一的,而是若干指标的综合。代表人物是井村干男。另外,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内容因划分的阶段数不同,各阶段的顺序和名称也不尽相同,分为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和六阶段论。而中国正处于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总体扩张状态,长期看来,宏观经济发展已经逐步由利用外生经济机会向利用内生经济机会转变,为了对这个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准确界定,本文依据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总量标准、经济结构标准、制度水平标准和创新水平标准,构建了一组指标体系来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见表1。

通过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来计算经济发展度,其中经济发展度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权重计算出各年的经济发展度并进行阶段划分得到结论: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逐渐成熟、开始迈进工业化高级阶段和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第一,当前经济发展具有“双重制度变迁”的特征,一方面完成由贫穷落后向富裕状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加速实现传统工业化的同时迎接信息化时代工业化的挑战;第二,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等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第三,以知识为基础的相关产业均呈现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第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第五,经济发展中短期需求因素的作用在下降,而长期供给因素的作用在进一步提升。

在目前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国体制转轨红利、投资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外资红利和外贸红利等六大红利变化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这些红利空间的变化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处在红利变化的大背景下,而且红利的增加或减少都是经济发展至特定阶段的产物,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变化的红利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更新的要求,一些红利的消退也为新红利空间的创造提供了现实条件。

红利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经济结构变化速度快、物价波动不稳定的局面,又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双重制度变迁”“结构调整”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一系列供给约束:第一,生产技术滞后造成技术供给缺乏,技术供给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从而约束经济增长质量,不仅表现为高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滞后,还严重表现在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领域,因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技术创新的要求迫在眉睫;第二,生产要素的供给约束,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电力供应紧张、部分行业劳动力缺乏等;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超过30岁的农民工比例高达61%,其中41—50岁占比24.7%,50岁以上农民工占14.3%。劳动力供应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十年民工荒的原因。制造业和服务业最需要的是年轻农民工,而劳动力蓄水池中绝大部分是中老年农民工。第三,制度供给缺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效益不能完全发挥;第四,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在资源环境问题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供给约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红利变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求管理的局限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