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10:17: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煤炭及制品行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F062.9高资源消耗型产业;资源消耗指数;产业竞争力评价;调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5-0065-05
江苏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时期,资源供给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随着2004年中央明确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决定,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0年末,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要实现此目标,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合理规划与调控是关键。因此,科学甄别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种类并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调控策略是江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甄别
1.1 行业资源消耗指数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有22项,其中8项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占1/3强。本研究选取了2005年江苏省各类行业的工业产值、能源消耗、废水排放总量、废气排放总量、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工业SO2排放总量、烟尘排放总量和粉尘排放总量8类指标对江苏省35个主要工业行业的资源消耗指数进行考量。
1.2 高资源消耗型行业甄别
选取行业中资源消耗指数大于工业平均水平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10个行业作为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同时,增加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业2个在江苏省具有传统优势的较高资源消耗的产业,构成江苏省节约型社会中主要考虑的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系列。
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2005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 331.68亿元,占所有行业工业总产值的40.76%;其工业增加值为3 294.34亿元,占所有行业工业增加总值的40.58%;其利润总额为537.38亿元,占所有行业工业利润总额的38.81%;其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24,高出所有行业平均值0.73。这些数据表明高资源消耗型产业在江苏省工业中占据绝对的比例优势,甚至有些产业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等。
2 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竞争力评价
产业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实力、资本实力、管理实力、资源节约实力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一个地区的产业为自身的发展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1]。其目标是获得自身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表现为与其他行业相比能吸引更多的资本、人力资源和更大的政策支持。产业竞争力是通过选择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测度的,即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定量地表现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竞争力所包括的各个方面,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变化状况以及趋势。本研究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6》和《中国统计年鉴2006》以及《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
因子分析法是通过样本相关阵的内部依赖关系的研究,确定最主要的几个因子以简化研究系统,并最终对各样本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在设计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时,针对江苏省产业的实际状况,
应用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和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到江苏省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数(见表2)。
表2表明,江苏省多数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偏低。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竞争力相对最强,属于第一阶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综合竞争力一般,属于第二阶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食品制造业的竞争力较弱,属于第三阶梯。
第一阶梯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江苏省在国内行业竞争力比较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行业。但江苏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对着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石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大、种类多、毒性高,同时,化工产品在加工、贮存、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而影响生态环境、危及人类健康。因此,江苏石油和化学工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石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阶梯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最主要的是钢铁工业。“十五”期间,江苏省钢铁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钢铁和成品钢材的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9.7%和25.3%。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主要是生产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和企业不顾资源、能源、环境、运输条件,盲目投资,竞相低水平扩大钢铁生产能力,加剧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2005年江苏省先进水平吨钢可比能耗与日本钢铁工业水平相当,但是江苏省重点企业平均水平比日本钢铁工业平均水平低好几个百分点。 这一系列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钢铁工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各方面都有影响,需要加强综合协调和引导。
第三阶梯中的食品行业曾是江苏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0年产量达到313.4亿元。“十五”期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食品行业在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逐年下降,2000-2005年食品工业产值下降了70%,到2005年工业产值已下降到不足100亿元,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下降了30%,同期,废水仅下降22%,COD下降60%,煤炭下降54%,并没有出现产值与污染物排放同步下降或者更大幅度下降的局面,生产用水量反而上升了5.5%。从利用和排放强度来看,虽然COD和SO2总体是下降趋势,但仍超过全行业的平均水平;废水、工业用水和煤炭都呈上升趋势,工业用水甚至超过1倍以上。总之,江苏食品行业的发展并没有朝着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向发展,其粗放的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改善,行业竞争力明显不足。
3 高资源消耗型产业发展调控
3.1 产业结构发展规划
根据高资源消耗型产业的资源消耗指数和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江苏高资源消耗产业可以分为三类,即鼓励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和限制发展型。需要鼓励发展的产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需要控制发展的产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色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需要限制发展的产业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食品制造业。
3.2 重点行业发展建议
3.2.1 钢铁行业
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委《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以及《江苏省钢铁行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控制总量,改善布局,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减轻污染,增加效益,推动钢铁行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和地区布局的有序调整。立足建设“生态江苏”,加快建设钢铁工业循环经济体系,降低吨钢综合能耗和提高单位产品产值。严格控制土地占用,鼓励企业采用大型化、连续式、高精度、低损耗冶炼、轧制设备,运用集成式、循环型工艺流程,努力使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0.7t以下,新水消耗降至8t以下,全行业平均单耗水平优于全国10%左右,其中重点骨干企业优于全国20%以上。
3.2.2 石化行业
提高中石油炼制水平、开发清洁汽油生产技术;应用芳构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等深加工技术,提高石油的深度加工能力。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产业区和重点发展项目。重点发展产业区包括宁镇扬大石化产业区、苏锡常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区、通泰化工新材料产业区、沿东陇海线化工产业带和沿海化工产业带;重点发展项目包括炼油、乙烯、合成树脂、聚烯烃、聚氯乙烯等的生产规模,开发可替代高毒有机磷杀虫剂和农药新品种和新类型。
3.2.3 纺织行业
在国际纺织产业中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解决原料结构,面料档次结构,产品大类结构和生产组织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引进和开发电子分色、制版、调色等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研究数码喷墨印花、无版印花、等离子、超声波、生物酶、微胶囊加工等高新技术,积极采用天然纤维的高速、高效前处理及后整理技术、推广应用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加快新型染化料和助剂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绿色纺织品”。
3.2.4 其他行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重点提高加工水平,提升合成材料技术层次,调优农药和化肥品种结构,拓展新型精细化工产品领域。推进石化制品、有机原料、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产业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造纸行业: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木桨应用比例,推进林纸一体化。重复利用国际技术和资本优势,发展以进口木桨为主的高档次纸品,促进以废纸为主要原料的中低档纸品的发展;冶金行业:加大对冶金行业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产业重组力度;坚决淘汰污染重、生产效率低的小冶炼企业。重点发展优质高效钢材、高精度制铝板带箔、稀有金属及合金、纳米材料、永磁材料。
3.3 产业管理优化
3.3.1 抓好行业节能节水
以冶金、电力、石化、建材、纺织等高耗能传统行业为重点,运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和高耗能产品生产。依法加强对年综合能耗3 000 t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用能评估。加强年耗能5 000 t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基础管理。新上项目必须达到行业节能标准。在工业园区推广使用热电联产和余热利用。突出抓好火电、石油及化工、造纸、冶金、纺织、建材、食品、机械等8个用水量大的行业节水工作。实施800家高耗水企业(单位)节水技改示范工程。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落实节水管理制度,实施用水定额考核。
3.3.2 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推动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按照《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轻工等行业为重点,支持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创建一批示范工程。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和拓宽以冶金、电力、化工和建材等重点行业为主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连接,在企业、行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重点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大力推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模式,建立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3.3.3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化产业结构,改造高资源消耗型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高资源消耗型产业,提高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严格限制高污染行业的扩张,从严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投资要点:
1、12月煤炭将迎需求高峰。
2、煤层气勘探向纵深扩展,探明储量显著增长。
从11月份开始,我国煤炭需求逐渐进入旺季。12月份是我国煤炭需求高峰,特别是取暖用煤需求,煤炭价格仍有季节性的上涨可能。另外,12月份是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进行下一年度煤炭价格谈判时间段,煤炭龙头企业有在12月份上调煤炭价格的动力。
在持续行业政策利好下,特别是对进口煤炭征收关税,国内煤炭有效供给开始收紧,煤炭价格开始企稳反弹。12月份是我国煤炭传统需求旺季,如果冬天天气冷冻超预期,煤价有超预期表现的可能性。
个股方面重点推荐国企改革预期的个股:盘江股份、国投新集,估值相对较低的中国神华,以及弹性较大的潞安环能。
另外,我国的煤层气开采技术亦取得突破。一方面,煤层气探明储量显著增长。目前我国探明储量5518亿立方,是2007年的5倍;勘探区块由山西向东北、西北、南方及深部发展。另一方面,煤层气产能规模扩大。2014年煤层气产能达到78亿方。同时,我国煤层气正逐渐向低阶煤储层扩展,其中霍林河、彬长等低阶煤地区均取得了1000方以上产气量的煤层气井。推荐关注转型煤层开采的中房股份,若转型成功,中房股份将成为A股市场中唯一的纯粹的煤层气开发公司。
食品饮料:有望重获市场青睐
投资要点:
1、白酒板块底部投资价值明确。
2、三季度乳制品行业盈利获增长。
年初至今,食品饮料板块表现垫底,但行业风险已经得到释放,且估值相对较低,与此同时,A股涨幅及成交量均创新高,在市场情绪带动下,食品饮料板块有望重获市场青睐,在板块轮动下迎接一波上涨机会。
截至11月底,白酒的价格风险基本释放,特别是名酒的零售价格经过调整已经见底,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渠道利差,这是一个持续调整的过程,但是不影响市场需求的见底回升。
当前白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95家左右,生产许可资质企业7000家左右,上市公司存在极大的整合空间,底部提升和外延并购的价值共同推动行业的估值回归合理水平,包括从P/S的角度看待估值,股价提升空间显著。
目前整个上市公司构建大众价位优势将是未来2-3年的核心投入和增长方向。名酒公司大众价位单一品牌10-20亿规模的龙头基本具备比较优势,而大众价位优势企业如洋河股份、古井贡酒以及大量区域非龙头企业将持续获得成长空间。
其他子板块方面,1-9月乳制品行业收入增长19.2%、利润增长27.4%。截止11月12日,主产区的原奶收购价格环比降0.3%,同比降3%。1-9月啤酒行业收入增长5.0%、利润同比增长7.2%,值得关注。
建材:管材受益水利投资加码
投资要点:
1、水利投资有望加码,利好管材板块。
2、玻璃纤维纱大稳小动,无碱粗纱面销售良好。
11月24日,国务院总理考察水利部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集中力量建设重大水利工程。2014年10月以来,发改委批复基建项目节奏明显加快,后续水利重点工程项目进展将加速。随着水利投资融资体系进一步放开,PCCP管道在城市调水工程中的市场份额领先,未来有望充分受益。
2013年我国PCCP行业CR5份额约为41%,其中PCCP上市公司青龙管业、龙泉股份、国统股份和巨龙管也占据四席。从调水工程投资加码角度看,上述公司均将受益。从中西部为调水工程重点区域来看,国统股份、青龙管业以及龙泉股份受益更为显著。
同时,近期国内玻璃纤维纱市场行情大稳小动。无碱粗纱面受风电市场支撑,企业出货维持较好态势。据了解,11月份整体销量良好,有望超越10月份。目前市场正处于传统淡季,玻纤生产结构多偏向于价格较高的产品。后期终端关注2015年元月份的提价及企业产能变化。重点推荐中国玻纤、长海股份。
此外,进入降息周期后,需求回升和负债成本下移利好水泥股反弹。目前板块负债率较高、景气仍处底部、未来需求有望超预期的区域将重点受益,重点关注天山股份、冀东水泥、金隅股份。
房地产:行业龙头业绩增长明确
投资要点:
1、一线城市带领的楼市反弹已经开始。
2、11月房地产销售数据同比转正。
11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38%,环比降幅大幅收窄0.02%,其中一线城市环比上涨0.29%,其所带领的楼市反弹已经开始。其中北京和深圳将成为最具风向标的城市,对全国具有引导作用,这对后续的销售刺激带来进一步的利好影响,去化率将持续提升,而销售的回升还依赖于新增推盘入市。
同时,11月房地产销售数据也同比转正。据统计,50个城市10月销售面积环比上升8.6%,同比上升3.3%,同环比改善均明显。12月开始,销售同比数据将助于低基数,进入上升通道,把同比改善做实。
一 2007年行业运行基本格局
过去几年上下游固定资产投资速度的差异以及产能的释放,使我国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显著变化。2007年以来,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提升,上游采掘业、中游原材料工业的景气优势有所巩固或正在提升,而下游加工业的比价优势进一步下降,尤其是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趋势性提升,对下游的加工工业如设备制造、电力等行业的景气造成较大侵蚀,行业发展基本上呈上游行业利润继续快速增长、中游原材料行业利润水平稳步提升、下游行业利润有所回落的格局。
(一)上游开采业利润增长分化明显
2007年,随着安全成本、环保成本、人工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国家对资源性产品出口政策的收紧,我国开采业利润高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弱。在外部需求受到一定抑制的背景下,国内下游行业的需求支撑力度成为决定行业利润增速快慢的主要因素,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成为整个开采业的亮点,利润增长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开采行业。
1.煤炭开采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增长大幅提高
总体来看,目前煤炭行业供需呈紧平衡状态。1~8月,我国生产原煤14.72亿吨,同比增长11.2%,预计全年煤炭产量增长11%,煤炭需求同比增长12%以上。1~8月,我国进口煤炭3499万吨,增长51.7%,出口煤炭3353万吨,下降19.8%,我国已由煤炭出口大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受高煤价的影响,1~8月份,煤炭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1.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8.93个百分点。
2007年,在国际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和钢铁生产稳定增长的背景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持续大幅增长。1~8月份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78.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4.96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相对钢铁行业利润的比值已上升到1∶8.14,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继续快速增长
相比上年有色金属价格单边上扬和大幅走高的态势,2007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价格大多呈高位震荡格局,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增长随之由过去的高增长转向适度增长,利润增幅较上年同期明显回落。1~8月份,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同比增长43.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2.24个百分点。
在水泥、玻璃价格恢复性上涨的基础上,非金属矿采选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继续好转。1~8月累计,非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同比增长36%。但由于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2个百分点。
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原油价格整体上有所回落直接降低了石油开采业的利润水平,使得2007年以来石油开采行业的经济效益有所下滑,行业利润同比出现下降。1~8月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全行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219.7亿元,同比增长2.34%;累计实现利润2252.9亿元,同比下降16.23%。与上年同期相比,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2.44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则有所减少,改变了上年同期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格局。这一方面是由于上年同期,油价正处于加速上升阶段,促进了行业利润增长过快,加大了2007年的增长基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家开始自2006年4月开始对石油开采业增收特别收益金以调节石油开采业的巨额收益,这样2007年1~8月相对于上年同期多收了4个月的特别收益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利润的增长速度。
(二)中游原材料和投资品行业利润增长速度加快
1.钢铁行业
2007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增长迅速,国内主要用钢行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和社会库存均保持较低水平,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企业效益大幅度改善。2007年1~8月累计,全行业共完成利润总额1245亿元,同比增长58.8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1.33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仍成为拉动工业利润增长的重要动力。
2.建材行业
尽管受到原材料、燃料、电力、运输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2007年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仍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水泥行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重点联系水泥企业产销率超过100%,价格也有所上涨;玻璃行业的产销量增长,玻璃价格稳中有升,重点联系企业2007年的累计产销率达到96.92%,产销基本平衡。从利润完成情况看,1~8月份,整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63.9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93个百分点。
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8月石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盈利314.49亿元,扭转了上年同期的巨额亏损局面。原油成本有所回落是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的主要原因,国家提高成品油价格对行业经济效益提高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2007年1月国家下调了一次成品油价格,1~2月份石油加工业就整体实现盈利138.39亿元,到了5月份石油加工业累计实现利润达到了302.77亿元。2007年下半年开始,原油价格再次出现较大的上升态势,使得石油加工业的利润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可见,在我国成品油价格依然不能紧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而调整的话,炼油行业的盈利水平将随原油价格的波动而变化。
4.化工行业
国内经济增长较快和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并推动了化工产品价格整体提高,同时原油价格整体稳定回落降低了化工行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化工行业利润增速大幅度上升,使得化工行业景气度明显上涨。2007年1~8月份,化学产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实现1016.13亿元,同比增长52.27%,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度提高了37.18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的增势最为迅猛,1~8月累计利润增长速度达到133.3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0.59个百分点。化肥行业和合成材料行业的利润增速也有大幅度的提升,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33和46.99个百分点。
(三)机械电子工业利润稳定增长
在高耗能行业利润增幅全面回落的同时,市场需求较好,受“两高一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的机械装备行业利润增长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是带动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稳定因素。1~8月份,机械装备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9.2%。在六大类机械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增幅上升,分别为66.5%、41.3%、35.9%,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利润增幅略有回落,分别为62.8%、32.5%、28%。
分子行业看,工程机械和船舶制造业利润增长最快。1~8月份,工程机械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5倍,利润总额首次超过100亿元;船舶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25倍,其中金属船舶制造业利润增长1.86倍,船舶修理及拆船业利润增长80.9%,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业增长8.5%。同时,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汽车制造业利润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1~8月份,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4.2%。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业利润增长60.2%,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利润增长67.9%,摩托车制造业利润增长38.7%。
(四)下游消费品行业利润增速稳中趋升
1.食品制造业
在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利润仍保持较高增幅。1~8月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利润分别增长42.47%、37.11%,但受制糖业效益明显下滑的影响,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4.15个百分点。
2.纺织服装业
尽管纺织行业出口受到美欧贸易摩擦的干扰,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依靠产业进步和转变增长方式,特别是深加工企业竞争力提升,中国纺织行业继续呈现加速增长和效益提升的态势。在产销平稳增长的基础上,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利润完成情况继续较快增长。其中,纺织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11.99亿元,同比增长30.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0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2个百分点。
3.饮料制造业
2007年以来,我国饮料制造业效益继续好转,行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2007年1~8月,饮料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1.1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9.65个百分点。其中,白酒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为92.75亿元,同比增长59.43%;啤酒制造业完成利润总额50.5亿元,同比增长29.6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2.33个百分点,软饮料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10.14亿元,同比增长35.77%。
4.造纸业
2007年木材价格上涨幅度达到20%,高于10%的市场预期,造纸行业的生产成本压力明显增大,各纸种都呈现价格提高的趋势。但纯粹的造纸子行业仍未能摆脱长期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毛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07年1~8月份,造纸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7.54亿元,同比增长37.77%,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7.99个百分点。
狭义的PPI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进入流通领域的价格,它是通过调查收集部分代表企业的代表产品的价格变动资料加权计算求出的。PPI能够较好地反映产品由于各种成本因素变化导致的价格波动情况。与反映最终消费环节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的CPI不同,PPI为先行指标,通过市场机制对CPI进行传导。追根溯源,生产环节成本的上升将成为流通环节商品价格上涨的根本推动力。因此,了解PPI运行走势和特点对观察和分析当前通胀压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PPI涨势强劲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以来,北京市PPI总体涨势强劲。在各方努力抑制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压力表现突出,工业生产者价格上行压力较大,形势不容乐观。1~5月,北京市PPI同比指数由1月份的101.6%经过2个月的短暂回调后快速攀升至102.6%。5月份,PPI上行趋势表现更加突出,速度逐步加快,当月价格同比上涨2.6%,涨幅再创年内新高,月度间同比涨幅差由上月0.4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至0.6个百分点;环比价格上涨0.8%,为今年以来环比涨幅最高值。
基础性生产资料行业领涨下游产业传导压力突出
在输入型因素作用下,国内煤炭、原油等能源类产品,以及钢材、水泥、有色金属、化工等基础性生产资料价格加速上涨,多种产品价格涨幅达到年内高点,这是带动PPI上涨的主导力量。作为大部分企业尤其是高技术等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的必需品,基础性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必将推高生产成本,挤压经营利润,最终对下游相关产品价格带来传导压力。
5月份,北京市能源类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8%,比上月提高2个百分点,月度涨幅差比上月扩大1.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2.1%,比上月高1.1个百分点。主要能源产品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1.8%,环比上涨9.6%,涨幅均达到今年以来最高值;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达到18%的年内新高,环比价格连续第5个月上涨。其他主要生产资料产品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2.4%,环比上涨2.5%,均为今年以来最高值;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涨幅达到60.9%的年内新高,环比继续上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环比价格继续维持今年以来的上行走势。
食品行业压力突出强力推高价格指数
今年以来,全球自然灾害增多,加之游资先后炒作多种产品价格,农副产品出厂价格涨幅逐月提升。近期,由于生猪出栏量下降,市场猪肉价格大幅上涨,食品行业成本压力再度增加。食品类已成为推动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力量之一。5月份,主要食品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0.3%,涨幅比上月扩大1.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2.1%,比上月高1.3个百分点。其中,鲜、冷藏肉同比上涨38.9%,环比上涨4.1%,分别比上月高4.4个和3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同比上涨5.3%,环比上涨0.7%,其中糕点同比上涨21.9%,环比上涨0.8%,分别比上月高0.9个和0.5个百分点。
购进价格持续高企企业涨价意愿强烈
反映企业采购原材料、燃料、动力产品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今年持续高位运行,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大。1~5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指数从106.8%攀升至109.5%后保持基本稳定,5月份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4%,受上年基期价格走高影响,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3%,连续5个月上涨。
原材料采购价格的上升导致生产成本水涨船高,北京市工业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受到成本压力影响,为维持利润水平企业不得不上调出厂价格,涨价意愿表现强烈,一些价格长期处于平稳下降状态的下游制造业,近期也纷纷调高出厂价格。5月份,北京市高技术类产品环比上涨0.3%,自3月份以来首次上涨。主要产品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4%,3月份以来首次环比上涨;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产品价格比上月上涨0.3%;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品环比价格在4月份上涨0.4%后持平。
由于多数企业提高销售价格转移生产成本,工业行业涨价面逐步扩大。在全市调查统计的36个工业行业中,5月份同比上涨的行业由上月的28个进一步增至29个,涨价面扩大到80.6%。环比价格上涨的行业数增至24个,涨价面达到年内高点。
未来PPI上行压力较大流通环节价格深受冲击
当前PPI的走势受到了国际输入型因素、生产成本增加、基础建设投资导致的需求旺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就目前经济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以上因素影响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此外,随着国家资源性产品改革力度的逐步深入,企业成本将受到影响,部分高耗能企业将被淘汰,相关产品价格或将进一步走高。同时,近期长江中下游天气状况也将对农产品价格走势带来潜在压力。
在煤炭进口持续高增长的同时,中国国内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也在2012年走到了尽头,煤价大幅度下跌,煤炭企业盈利和煤炭业投资全面锐减。进入2013年,煤炭产业的颓势进一步加深。
面对行业性不景气,一部分煤炭业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将眼光投向了迅速增长的煤炭进口。从煤炭进口量、净进口量占国内煤炭产量和消费量的比例来看,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且呈增强之势。
中国进口煤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褐煤,因此褐煤进口高增长尤为引人诟病,批评者普遍指责“国内电厂大量采购低价低质进口煤”,认为这是“劣币驱逐良币”,不仅大大加重了国内优质煤炭价格下跌的压力,而且成为国内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主张限制进口煤炭的呼声有上涨之势。
伴随着煤炭行业的压力,2013年5月初,国家能源局向煤炭、电力相关企业发出《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征求意见,其中提出要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
征求意见明确提出限制高硫、高灰、低卡动力用煤进口和长距离运输,并对相关企业经营水平做出详细要求。
此外,部分煤炭企业不仅要求运用技术标准限制低卡煤进口,还希望政府动用关税手段,对进口煤炭开征关税,提高增值税,以及对低热高硫煤炭征收限制性关税,以限制煤炭进口增长。
然而,通过限制进口以稳定国内煤价的思路出发点是否正确?是否具备可行性?经过分析研究,答案是否定的。
“限进保价”将伤害国民经济
我们必须明白,就整体而言,中国并不是沙特、南非那种国民经济高度依赖初级产品产业的国家,而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决定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是初级产品产业,而是下游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上游能源、原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必然直接提高制造业、服务业等下游产业的成本。
中国煤炭消费中,工业消费占压倒多数,且自1990年代以来占比稳步上升。根据《煤炭平衡表》数据计算,1990、1995、2000、2005年,中国煤炭消费量中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77%、85%、91%、93%。
到201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31亿吨,其中工业消费29亿吨,占95%。因此,新世纪以来世界性的初级产品牛市固然大大提高了石油、煤炭、金属矿产等初级产品行业的利润率,却已经极大地压缩了中国制造业的盈利空间,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包括煤炭在内的国际初级产品市场近两年步入熊市,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并非灾难,而是解脱的福音;企图强行将中国经济固定在初级产品牛市的不利地位上,这个目标本身从根本上就错了。
考察比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与其它代表性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我们选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其中有3个行业与煤炭产业存在直接的上下游关系,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三大行业消费煤炭占煤炭消费总量比例甚高。
在全部近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这10年间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三大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能够达到或超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水平。
相比之下,其它代表性行业,无论是基础设施行业、基础产业还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抑或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其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04—2011年间均难以企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水平。
在这10年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体趋向下降,只有2002、2003、2005、2006年四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总体趋向下降,只有2003、2004两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2004、2005、2007、2010、2011年5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仅2011年一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没有一年达到全国总体水平。
只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情况较好,凭借跃居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国的地位,2008年以来连续4年成本费用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最高时也仅相当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一半左右。
正因为如此,在近10年的世界性初级产品牛市期间,中国某些煤炭产区的制造业和其它产业备受“荷兰病”(Dutch Disease)困扰而陷入停滞,或被迫转移。
显然,上述局面有损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不值得中国动用政府力量、采取贸易保护手段、牺牲“自由贸易”旗号无形资产去维持。
而且,在整个国际初级产品市场已经步入熊市的背景下,企图通过“限进保价”策略,人为在国内维持煤炭等初级产品高价,对中国下游产业的伤害尤其大,制造业等可贸易品产业更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中国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的广东、福建乃至浙江、江苏等省煤炭市场上,与来自印尼等国的进口煤炭相比,中国北方山西、内蒙古等地煤炭的成本劣势难以完全消除,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因为印尼等国煤炭至中国东南沿海港口运输距离短于华北港口运输距离,再加上山西、陕西、内蒙古煤炭至华北港口的陆路运输成本,进口煤的运输成本优势相当坚实。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初级产品牛市期间,国内产业与其海外竞争对手经受着同样的投入成本压力,即使国内产业利润率被压缩,但相对于国外同行的处境并没有恶化。
到了初级产品熊市期间,一旦中国政府对煤炭之类能源、原料上游投入品实施“限进保价”策略,国外同行就会因此而享受优于国内产业的成本竞争力,而且这一优势还是中国政府赋予的。
如此策略,非自残而何?
进口可缓解人民币压力
不仅如此,煤炭大量进口还通过国际收支渠道的流动性机制缓解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从而间接改善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下游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自从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上保持了升值态势。在煤炭贸易从长期净出口转为净进口的2009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8310元,而上年平均汇率为1美元兑6.9451元;2010—2012年,人民币平均汇率分别为1美元兑6.7695元、6.4588元、6.3125元。
进入2013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势头加快。在全年第一个交易日1月4日,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6.2897元,1元兑7.1769日元;到6月17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达到1美元兑6.1598元,1元兑6.506日元。
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已成为削弱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驱动下的资本流入又推高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给中国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相当一部分源于持续的贸易顺差,因此,通过抑制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规模巨大的煤炭净进口及煤炭贸易逆差有助于抑制人民币升值压力。从2009年至2012年,煤炭贸易逆差从81.98亿美元上升至271.21亿美元,占当年货物贸易顺差比例从4.2%提高到11.7%。
2013年前4个月,煤炭贸易逆差相当于同期货物贸易顺差的15.6%。这样的比例表明煤炭贸易逆差对削弱人民币升值势头的作用已非无足轻重。考虑到持续大量进口煤炭必然激励中国投资者投资海外煤矿,这部分生产性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将进一步削弱人民币汇率升值失控的势头。
限制进口煤无助环保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耗子就是好猫。环境保护是我们须臾不可忽视的目标,但在一个技术创新持之以恒的世界上,我们要追求的是减少污染排放的结果,而不是实现这一结果的具体办法,国家能源局酝酿中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恰恰在这一点上陷入了误区。
这份文件明确提出限制高硫、高灰、低卡动力煤进口,实际上是隐含地认定劣质煤利用技术停滞不变,必须通过限制使用高硫、高灰、低卡动力煤,方能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
实际上,劣质煤利用恰恰是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近10年来,煤炭价格持续猛涨和政府控制污染排放力度加大双重压力已经有效地激励了燃煤火力发电厂等煤炭消费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国在利用劣质煤方面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通过探索出一整套混烧、配烧高硫、高灰、低灰熔点等廉价“劣质煤炭”的技术诀窍,中国燃煤火力发电企业大大提高了燃煤效率,环保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发电成本也大大降低。在使用廉价劣质煤炭生产高质量焦炭方面,中国钢铁行业也取得了相当的技术进步,由此减少了优质主焦煤、肥煤、瘦煤等稀缺优质强粘结煤资源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原料供给的波动性,夯实了国际竞争力的根基。
与此同时,中国循环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用脱硫设备生产出来的石膏,可以大量替代水泥建材工业生产中消费的天然石膏;回收的粉煤灰(包括锅炉烟气经除尘器收集后获得的飞灰和燃烧副产物炉底渣)可以替代部分水泥熟料生产中需要添加的黏土,相应减少破坏宝贵的耕地土壤;以至于高硫高灰煤炭燃烧后回收的硫、灰渣、飞灰等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抢手的资源。
特别是在消费了绝大部分进口煤炭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积极性高涨,一些地方粉煤灰供不应求。与此同时,综合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高新技术也已研发成功并投入实际生产。
正是在此基础上,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于2013年2月以联合令形式了新修订的《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从五个方面明确了重点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粉煤灰综合利用,特别是鼓励对粉煤灰进行高附加值和大掺量利用,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建筑、筑路等工程中使用符合国家或行业质量标准的粉煤灰及其制品。
由于国内火电企业此前数年已经普遍投资改造了设备,以适应掺烧国内远距离运输褐煤和进口低热值煤种,部分新机组本身就是根据燃烧国内远距离运输褐煤或进口低热值煤种的需求而设计的,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旦强制性提高商品煤品质,对提高中国环保指标的效力已经不大,相反,火电企业还要额外增加投资改造锅炉以适应高品位煤炭。国外燃煤发电厂经验表明,在除尘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浓度的硫离子,以便静电除尘器高效运转。
这样,本来使用高硫燃煤的企业如果转而使用低含硫量煤炭,原来安装的脱硫、除尘等设备就必须加大除尘设备功率。这样,对于业已完成环保技术创新的企业而言,如果改用低含硫量的优质煤炭,不仅直接增加燃煤原料成本,而且还会额外增加环保设备改造成本;这样做的效果是鼓励还是打击环保技术创新,可想而知。
同时,在实践中,廉价煤炭进口增长、煤价下跌和由此推高的火电企业利润,已经为火电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以更大力度开展环保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正因为如此,在整个经济不甚景气的2013年上半年,主营发电脱硫脱硝环保设备的上市公司国电清新业绩预增幅度高达60%—80%。
从更长时间跨度上看,优质煤炭资源数量有限且不断减少,经济压力必然驱动各个国家和企业探索利用廉价劣质煤,以扩大资源来源,并进而赢得成本竞争优势,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韩国等其它国家和地区,概莫能外。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赢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我们该做的应当是巩固和扩大这一优势,而不是相反。我们只需要规定并监督落实电力企业的排放总量,无需具体规定它们必须采用什么样的原料和方法。
同时,基于褐煤进口高增长而指责“国内电厂大量采购低价低质进口煤”,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国产褐煤确实基本上都属于低热高硫的劣质煤,但我国进口的褐煤主要是印尼煤,其特点是低灰、低硫,热值低主要原因是水分高,也有相当一部分高热值煤炭,煤质指标普遍优于国内东蒙地区褐煤及部分烟煤,更远远超过吉林、云南地区的劣质褐煤,不宜简单将进口褐煤归入“低热髙硫”的劣质煤行列。
而且,环境保护内容并不仅仅限于大气污染排放,水资源保护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考虑到国内名列前茅的煤炭工业重镇均位于北方缺水地区,而现行开发模式对当地地下水资源破坏较为严重,还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受当地煤炭业繁荣吸引聚集而来的人口与其它产业也要增加水资源需求,抑制这些缺水地区煤炭产量增长势头,增加煤炭进口,有利于我国水资源保护。
煤炭等初级产品大量进口有助于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缓解贸易收支失衡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有助于中国国际竞争战略。在当前初级产品市场由牛转熊的大环境下,限制进口除了激励规避措施和替代能源消费之外,无助于稳定国内煤价,对环保的益处也殊堪质疑。
二、三季度之交,在政策紧缩效应逐渐叠加的背景下,需求和价格都将出现下滑,企业会经历一轮主动去库存的情况,导致生产的放缓。
企业面已先于宏观指标
出现恶化趋向
目前,国内实体需求下滑幅度超预期,伴随着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和失业人数增加。
我们判断,微观企业面已先于宏观指标而出现恶化趋向。
首先是通胀背景下生产成本上升已经抑制到需求扩张和企业盈利提升,其次是政策紧缩和地产调控对相关行业需求打击明显。这种恶化趋势估计会持续到二、三季度。
但地方投资冲动、消费升级等中国特色因素会使宏观指标下滑幅度低于微观面恶化程度。
CPI同比可能在6、7月份见顶,这前后会有一段政策“观察期”,需要进一步确认房地产和通胀调控效果,观察欧债危机进一步发展情况,目前应该是向“观察期”过渡,政策进一步趋紧的可能性下降,但谈“政策放松”还有点早。
考虑到流动性压力和负利率状态,数量型回收流动性工具和利率、汇率工具仍会继续使用(我们仍然维持年内进一步上调2次基准利率的预测)。
我们认为年内可能会看到政策放缓,但从时点来看可能也是8、9月份以后的事情。
在现在这段时间,库存的下滑已经开始,工业产品库存同比指标显示,季调后的环比增速从2月开始出现下降,同比增速也从2月开始放缓。
政策紧缩首先影响下游需求
库存的决定因素一般有两部分:一是为了满足正常生产需求的库存保有量;另一方面是由于预期价格上涨,企业或贸易商主动囤积库存的投机因素。
在经济过热面临政策紧缩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需求的放缓,其次是价格的下降,在这期间,企业会因为需求和价格两个因素的下降而主动减少库存。
由于消费者工资收入的刚性,无法迅速转嫁成本,所以,紧缩政策最先打击的是下游的需求。如房地产、汽车等耐用消费品。
参考2007年政策紧缩的情形,耐用品行业的订单库存比先于2007年10月(当年已加息5次)开始下滑。
1到2个月后,企业因需求下滑开始主动减少生产,造成库存增速慢于订单增速,订单库存比又出现上升,这一阶段是需求因素主导的去库存。
到了2008年2月CPI见顶回落,价格因素亦减弱,企业进入价格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去库存阶段。
但因外需萎缩过快,订单下降速度明显快于企业减库存的速度,导致订单库存比持续下滑。
与耐用品类似的,生产资料的订单库存比从2007年11月开始出现下滑,2008年2月企业开始主动减缓生产。
到了2008年8月,PPI见顶,价格和需求因素导致生产资料的去库存一直持续到2009年初。
2011年,耐用品行业的订单库存比首先出现下降,体现在微观层面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终端消费的下滑。
而生产资料中的煤炭、钢铁、化肥等需求仍然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这和紧缩政策的传导顺序有关。目前处在下游需求放缓向中上游传导的过程中。
第二波可能去库存的行业
从最新公布的工业产品库存数据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库存同比增速从3月开始已经出现放缓的迹象。
库存增速放缓的结果也在4月部分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下滑中体现,主要有黑色金属采矿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通信设备、交运设备、塑料橡胶业等。
从库存同比下降与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一致性来看,上述行业应是工业行业中本轮最早开始去库存的行业。
在未来整体经济需求下滑概率较大的背景下,目前处于价格开始下行,且库存同比上升较多的行业可能成为第二波去库存的行业。
库存调整时期,一般都伴随着企业盈利增速的下滑,一方面,库存水平下降伴随着生产的减少;另一方面,价格下降,而成本仍是几个月之前的价格,挤压了利润的空间。
关键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47-02
一、引言
所谓食品工业,是指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我国食品工业属完全竞争行业,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不高。总体上,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处于成长期,产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多,技术水平较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近年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渐渐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主角。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有力推动下,已发展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并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以上,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作为哈尔滨市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06-20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始终在装备制造业之后位于第二位。2006年以后,食品工业总产值始终保持约20%的高速增长。在哈尔滨市优势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从2011年4月,食品工业总产值跃居哈尔滨市四大优势产业之首,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产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位置,排名第六。本文试图从分析发展食品工业对哈尔滨的经济意义着手,研究这一产业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一)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多年来,哈尔滨市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确立了 “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把壮大食品工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科技支持、园区建设等措施,着力培育发展食品工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力度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培育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面大、带动力强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形成了以乳制品制造业、饮料工业、啤酒工业、大豆加工业、肉类工业、粮食加工业以及特色食品加工业为特色的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2010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当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在22.8%以上,对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06年的14.2%提升至2010年的53.1%。
201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258户,实现工业总产值881.2亿元,同比增长25%,占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0%;实现工业增加值257.0亿元,同比增长26.4%,食品工业产值占哈尔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0%。
(二)哈尔滨食品工业运行特点
2011年,哈尔滨食品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积极局面,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从四个行业来看呈现增长速度“两高两低”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增幅分别为28.3%和33.5%,分别高于行业平均增幅3.3和8.5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60.8%和8.4%,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7.0%和10.6%,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16.8和2.6个百分点。
但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增长速度呈现缓慢态势,增幅分别为16.9%和17.2%,分别低于行业平均增幅8.1和7.8个百分点,产值分别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1.0%和9.8%,对哈尔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5.2%和7.2%,拉动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增长分别为3.8和1.8个百分点。
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
从食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3∶1,全国平均为0.66∶1,与哈尔滨市相邻的长春市为1.1∶1,而哈尔滨市仅为0.59∶1。由于缺乏集农工贸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产业链条难以延伸。世界50家最大食品集团中最小的一家年销售收入也达300亿元人民币,约是哈尔滨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最多的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6倍。2011年哈尔滨市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50亿元至100亿元的企业1户,10亿元至50亿元的企业12户。
(二)加工层次低
除雀巢、蒙牛等招商引进的一些精深加工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本地原料进行初级加工,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地产地销产品多,辐射全国的产品少。目前,哈尔滨市60%左右的农副产品仍以“原字号”或初级加工进入市场,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发育不够强势
虽然目前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整体产业发育不强,经开区、双城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及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特别是五常大米加工基地规模企业少,企业小而散,由于缺少大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难以快速发展壮大。
(四)缺乏强劲的新增长点支撑
近年来,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已由2006年的307.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81.2亿元,增至原来的近3倍,年度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3.5%,尤其是近两年增速均在25%以上。继续维持高位增长,需要更大的绝对值增量来支撑。目前食品工业缺少大型项目,在今年新建和续建的30个食品工业亿元重点投资项目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仅2个,而2012年能够投产项目有14个,新增企业投产、达产较慢,产能释放周期较长,工业投资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发展后劲。
(五)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矛盾凸显
一是人才和劳工缺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哈尔滨市工业人才不足,劳动力流动性强,人才和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经常出现招工难、招合适技术工更难的现象。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价高位运行、融资难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发展。企业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现有工业企业许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小,无资本积累,流动资金普遍短缺,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三是个别行业受特殊原因影响,发展缓慢。如乳制品行业受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加大了进口乳制品对国产乳制品市场的冲击,行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
四、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突出特色,做强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是哈尔滨市“十二五”时期优先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去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装备制造业,成为哈尔滨市工业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做强哈尔滨食品工业,一定要围绕哈尔滨市特色资源做文章,打好“特色牌”。一是加强推进方便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冷冻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等主食食品,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中餐菜肴的工业化。如:延寿鸿源食品的无菌方便米饭项目的投产将填补东三省方便米饭领域的空白,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强肉、蛋、豆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精深加工食品和即食食品工业化。三是积极发展具有特色风味优势的饮料产品,鼓励形成风味饮用食品区域化。大力发展原浆水果饮料、坚果饮料、蔬菜饮料等健康营养饮料,鼓励发展格瓦斯发酵类风味功能性饮料。
(二)依托资源,促进产业集聚
哈尔滨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食品工业,就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进一步打造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特色产业基地,让资源在产业上活起来,助推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力鼓励在五常、方正、通河和木兰等适合稻米种植的地区开展稻米绿色种植和精深加工;鼓励在尚志、阿城和延寿等地兴建浆果类饮料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园一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三)扶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推动和带动食品工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加大综合服务力度。在信息、土地、水电等方面搞好综合服务,做到搭台不唱戏、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献策不决策、服务不增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引导,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诚信建设,打造优质品牌
一是以乳品、饮料、酒类、肉制品、调味品行业的国家诚信试点工作为契机,按照国家及省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好哈尔滨市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认证,以诚信促经营、以诚信谋发展。二是以新型工业化试点活动为契机,在食品行业加大信息化及媒体宣传,为企业树立正面、诚信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质量品牌创建工作,保护和宣传传统品牌,培育和打造新生品牌,以品牌效应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五)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升级
一是开展产学研对接工作。组织哈尔滨市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二是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引进科技人才,从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及质量安全方面创新思路,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
(六)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利用好平台,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加强与运行、投资、电力、交通、煤炭等委内处室和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经常深入企业和项目工地,了解情况,及时把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反馈给相关部门,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二是进一步优化哈尔滨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起草《哈尔滨食品工业发展意见》,为哈尔滨市食品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三是做好政策辅导和信息沟通服务,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及时宣传国家及省市相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对新出台的产业政策,及时组织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解读和辅导。
(一)煤、电、油、运行业增势趋缓,“瓶颈”状况有所缓解
煤、电、油、运等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受需求增速放慢等因素影响,生产增速趋缓,供应紧张局面有所减弱。据统计,1—4月全国煤炭表观消费量达6.35亿吨,同比增长约8.3%,较2004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规模企业煤炭产量5.26亿吨,同比增长达12.8%,煤炭供需缺口有所减小,个别港口如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有所增加,煤炭出厂价格涨幅也仅在1%左右。电力行业1—4月份总发电量同比增长为12.9%,比2004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用电增速明显下降是造成用电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石油工业1—4月原油累计加工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78%,其中,汽煤柴油总产量累计增长7.85%,增幅均比前几个月明显放缓。
主要耗能行业增速减慢是能源行业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部分能源产品价格水平持续高位波动甚至攀升,主要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传导,并未真实反映国内供求格局的实际变化,国内需求增速回落一定程度上对外部价格冲击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建材、钢铁等原材料工业增长指数高位持续回落
2005年一季度,受铁矿石和有色金属原料涨价等因素影响,多数钢铁品种、电解铝和主要的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明显上涨。但受需求增速放慢影响,这些行业增长指数仍呈持续回落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放慢是主要原因。
(三)消费性制造业增长指数持续回落
这些行业多数延续了2004年以来的持续回落态势。其中,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作为新一代家庭耐用消费品经历了过去几年的爆发式快速增长,从2004年开始出现需求增长“间歇”。到2005年2月,汽车工业增长景气较2004年12月份下降了11点,是自2003年7月汽车工业快速增长以来的最大降幅,汽车累计产销也分别增长0.96%和—7%,创近年来新低。预计目前态势将延续到下半年,并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后出现回升。
(四)部分制造业增速出现明显反弹
这类行业数量不多,经济总量也不大,但对“瓶颈”环节投资增长意义重大。例如,专用设备制造业近期的反弹,则与国家加大煤炭安全管理和新建煤炭能力快速增长直接相关。一定程度上,新近明显反弹的制造业领域大多属于有保有压中应该“保”的领域,说明宏观政策的灵活性开始显现成效。
(五)消费品行业增长景气普遍回落
食品等主要消费品价格近期的上涨态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购买力。纺织服装等行业也受到出口增速放慢的影响。但从历史经验看,作为基本的生活消费品,这类行业增长态势一般不会形成大的波动,目前的下降态势幅度不大,也不会延续太长时间。
上半年及全年产业增长趋势分析
一季度经济运行的情况表明,在部分宏观指标和部分行业增速出现反弹,瓶颈环节压力未根本缓解的同时,国民经济总体仍处于2004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下降”通道。由于需求总体增速回落,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正逐步减弱。这种态势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得以延续。预计2005年gdp增长速度将从2004年9.5%的水平下降到8.6%左右。
预测结果显示,2005年下半年,煤炭、电力、钢铁需求的增速还将不同程度的继续放缓,石油需求增速有一定的反弹,但总体仍低于2004年。预测结果如下:其中,煤、电、油的需求增速均比2004年下降3—4个百分点,成品油消费量甚至下降了10个百分点。能源需求增速下降的部分原因(约60%左右)是真实的需求回落,也有部分原因(约占40%)是2004年增速快,比较基数较大所致。
受需求增速放缓的影响,能源原材料行业的供求缺口将进一步减弱。其中:电力供给的最大缺口将从2004年的3500万千瓦缩减至2000万千瓦左右。由于发电能力建设加速,全国平均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预计为5000小时,明显低于2003年和2004年,但仍高于2002年。我国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有望在2005年底扭转。煤炭供需表面看有约4000万吨的(一季度)缺口,但由于有大量库存准备,并未出现严重短缺。二季度起煤炭生产将加速,全年煤炭供需可基本实现平衡。困扰煤炭供需的运输能力不足也将有所缓解,预计2005年铁路运煤能力将比2004年增加1亿吨以上。
在总体供求缺口出现减缩的情况下,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动力将逐步减弱。目前煤炭和石油制品的价格已处高位。但电价仍滞后于去年一路上涨的煤价,导致目前电力企业利润水平大幅下滑,电价上调的呼声很高,需要注意电价调整可能带来的连锁效应。钢材价格在铁矿石价格猛涨和国际钢材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下涨幅较快,下半年这些影响将减弱,钢价将因此逐步走稳甚至小幅回调,不同品种钢材的价格会有不同表现。目前,影响国内能源价格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和大幅波动,但由于国内能源需求增速总体回落态势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
值得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