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8篇

时间:2023-11-02 10:17: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 英语教学

在英语学习当中,语言学家们也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语言的学习不止存在于语言形式的学习,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得益于语言,语言之中也蕴含着文化。 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必然会对语言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障碍。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由于中西文化各自的社会遗传性致使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差异在思维模式上的体现

语言是思维的轨迹,其承载着文化。语言不同,文化必然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培养出的人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英语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概念,习惯上从整体去看待事物,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会对事物内部的各种联系加以分析,更不会把事物分成个体来看待,因此中国人会有“天人合一”的说法。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事物的个体性,他们认为世界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组成世界的各部分是可以分离、可以划分的,所以西方人会有“天人分离”的思想。由于对个体的强调,西方文化中体现出的是征服而东方文化则持顺从态度。西方人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可以驾驭和征服自然;东方人则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一体,人应与自然合作,与自然和谐共存。

二、 文化差异在待人接物上的表现

中国人看重人情、宗族、同门、师生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不会单纯从一个方面去考虑,而是喜欢从整体、长远去考虑,往往使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西方人可能相对想得比较简单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码归一码。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中国人在国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住,要求处罚,于是,该人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开始求情说好话,希望警察能网开一面,并表示“下不为例”,警察也始终在微笑着听他说话,不置可否。该人看警察没有表示反对,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很开心地开车走了,几个月后,该人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人家对他微笑,只是职业的要求,而该怎么办,警察绝对不会给你“下不为例”的机会的。

三、 文化差异在词汇中的表现

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结构,中西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对相同词汇的不同理解上。

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 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一提到“老”在中文里更多的是表达尊敬的意义,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奶奶等。对于年龄大的人我们尊称为老先生,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

四、文化差异在价值取向上的体现

在价值取向上,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凡事以个人为中心,尤其当人取得成就时,从来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兴奋,会以各种方式进行炫耀,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认为谦虚使人进步,西方人则变现为骄傲是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解。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篇2

【关键词】对外宣传 翻译 文化差异 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93-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而对外宣传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对外宣传中翻译工作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交际的成败,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形象。

对外宣传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受众准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历史传统及思维模式等的差异,在对外宣传翻译中需要进行重新调整、文化转向策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和语序结构,用“对号入座”的方法进行生硬的套译,往往会导致读者对译文难以理解、甚至误解。

二、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中西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时在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上甚至表现出相反的倾向。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中国人比较保守、性格内向,而西方人善于交际、性格外向。追根寻源可以从柰达的所谓生态学上找到原因。中国在地理上属于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耕型社会,整个民族特性趋向保守。而西方相反,欧洲大陆实际上被地中海、里海等内海所分割,古希腊和古罗马属于海洋—商业文明。加上在远古时期,欧洲有许多游牧民族,进而形成了西方民族性格的流动性和外向型。

这种民族性格的保守与开放形成了中西语言表达方式上的许多差异。比如西方人讲话率直而有攻击性,而中国人在表达上则曲折、委婉,处于防守状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写信方式上的不同。英文书信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常用这样的开头:This is to…I’m writing to let you know that…;而汉语书信常常是先写一大堆客套话,信末才写道:有一件小事相求,等等。

由于相对保守的民族特性和数以千年的教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较强,而西方社会则以个人为中心,所以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薄。东方人家庭关系网发达,每种关系都各有其名;西方人不但称谓不清,甚至连性别也不分,如英语cousin一词,指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可以指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说明西方人并不重视亲情。

中西方人有许多生活观念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认为谦虚是客套话,西方人却不以为然,因此在双方交流中会发生让译者难以处理的对话。中国人请外宾吃饭,常会客套地说:“饭菜不好,请多多包涵”。这对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宾来说,岂不令外宾莫名惊诧。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请人吃饭,一定会说这道菜如何可口美味,绝不会说出饭菜不好的话来。

可以这么说,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学、风格、伦理、道德等,像上文那些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三、跨文化转换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

外宣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由于中西文化间在许多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下面就谈谈外宣翻译中常用的几种跨文化策略。

1.套用法

所谓套用法,就是套用一种语言里的现成文化词语来传译另一种语言里的文化词语。尽管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但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完全可以借用。比如中国人习惯在迁入新居后请朋友吃饭,以表祝贺,名曰“暖房”或“温居”,英语里也有“house warming”的说法。再如,我国北方有句口语 “比你多吃了几年咸盐”,意思是“比你大几岁,比你经历的事情多”。巧的是,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美国小说《所罗门之歌》里有这样一句话:“I was breathing air in the world thirteen years before your lungs were even formed.”当然,用这一表达法来翻译“比你多吃几年咸盐”是无可挑剔的。

2.移植法

所谓移植法,就是以拼音或直译的方式,保留住原文中的形象化语言。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为目标语读者保留了解原语文化的机会,同时也为目标语输入了“新鲜血液”。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所谓“四二一综合症”。作为中国计划生育的产物,该词从一开始就受到外界的关注,因为“小皇帝”现象给中国现象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美国方言学会创办的《美国语》在1990年第一期就收录了该词的直译词“four-two-one syndrome”,并将其解释为“a Chinese family pattern of single child over three generations with its consequent social problems”。同样,英语也通过移植法产生了litchi(荔枝),ginseng(人参),Taiji(太极拳),kaoliang(高粱)等词语。

3.释译法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类所谓文化局限词语,这类词语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只能通过提供适当解释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再现原文内涵。一般来说,文化局限词语都是在某些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要准确地把这类词语的含义在英语中传达,只有通过适当解释。如在媒体经常亮相的“高考状元”,是个文化局限词语。“高考状元”即“高考成绩名列榜首的考生”,只能用解释的办法译成“the highest?鄄ranking student in entrance examination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或“the best candidate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才足以可取。又如“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只有译成“environment?鄄friendly, culture?鄄enriched and technology propelled Olympics”,才能使目标受众理解其真正内涵。

四、结语

对外宣传翻译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语言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向目标受众宣传被宣传对象。然而中西文化间有方方面面的差异给翻译带来很多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对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顺利地实现文化转换,进而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傅敬民、吕鸿雁,当代高级英汉互译,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王正琪、陈典港,“论对外宣传翻译中的Skopos原则”,《南昌大学学报》,2006.3。

篇3

【关键词】文化意识;中西方文化差异;跨文化语言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着相关社会的文化,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语言对文化的传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仅仅掌握一种语言并不一定能完全同使用该语言的人进行交际。这就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要把西方文化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才能够为今后的文化交流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语言知识是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应用语言的保障。不管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此在学习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渗透有关文化知识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人际交往与思维观念上的中西文明的差异

西方在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荣誉感。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提倡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一种态度。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二、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语言现象称为词文化。例如: “sea”这个词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就极为丰富,如: “搭船”叫做take the sea或by sea。英国人常把大海同 “许多”、“大量”联系在一起,如 “a sea of fish”, “a sea of troubles”等。英语民族擅长抽象思维,其语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词和介词。 而汉民族擅长形象思维,故汉语常偏重于使用动词。在英语句子中,主谓结构突出,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用得较多,句子之间粘连密切,并特别重视连接词的作用。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We won’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连接词) “楼下有人要见你。There is a man downstairs who wants to see you. ”(关系词)

另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线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螺旋式。即在英语里,主题句开门见山,后接一个自然衔接的例证句,而后收尾。但汉语语篇结构往往不是从主题句出发,而是在主题句外绕圈子,最后才点题。学汉语的西方人常为此困惑不解,总觉得汉语句子重点不突出,缺乏连贯性。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跨文化教学,教会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我们的学生要具有跨文化意识,加深对所学文化的理解,并怎样把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与西方人进行顺畅的交流。

三、利用现行的教材,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

现行的外语教材中有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课本中有关于健康饮食方面的,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给学生讲解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目前,“麦当劳” “肯德基”这些快餐在我国学多地方比较盛行, 教师可以讲一下 Fast Food, 如汉堡包( ham- burger) 是蘸芝麻的小圆面包对剖, 夹上一个压扁的牛肉饼, 当然有时还添上生菜叶子、 奶酪或其他调味品。同时,让学生比较一下中西方饮食, 以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另外还可以教学生使用西方餐具(刀、叉), 使他们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等等。现行的中专英语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话题来编排各个单元的。一个单元一个中心话题,每个话题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东西方的文化。教师要有对文化差异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知晓度。这样在学生即将遇到或已经遇到的差异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处理,有意识把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中,见逢插针地对文化知识进行导入,让学生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终目的,也相应地会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四、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一种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例如dog一词,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 “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a lucky dog ” 喻指“幸运的人”;“big dog”喻指“大哼、要人、保镖”,dog 是 best friend of a man, 所以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很多外国人在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末了总忘不了加上宠物狗的名字。

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五、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让学生通过体验来领略异国文化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网络与课外活动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互联网上关于中西文化知识的资料相当丰富。在讲新课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这样不仅可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此外,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图片、 幻灯片等直观教具,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汲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看些如“走遍美国”“疯狂英语”或一些经典的奥斯卡英文影片等等,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

英语习语说得好“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伟业非一日之功),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文化教学深不可测,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每个阶段,但是只要我们在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路永保热情,不断探索,相信成功离我们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张安德,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ESL课堂 影响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全世界的ESL教学工作者和专家们把理论与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优化组合之后,提出了主要的语言教学法流派有情景法英语教学、功能法英语教学和交际法英语教学。三者各有独特之处,情景法英语教学中新的语言点通过情景进行教学;功能法英语教学按功能类别组织教学内容;交际法英语教学中一切活动围绕交际。然而理论终归是理论,在实践中,总会有令人不觉理想之处,因此如今的广大ESL教师们甚至纷纷觉得是否应该回归到最原始的语法翻译法,即用母语讲解各类语法词组等新生语言要素,以便学生完全地理解和牢记;或则语言教学流派互相争论,各执己说都有。不过笔者却无意参与其中,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一下ESL课堂会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不管怎样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实际操作不能不考虑到教学对象ESL学生的内在本质原因,ESL老师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群体与所学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而文化差异对人的影响是如影相随、无处不在的。近年来国内对于该方面的探究还是大有人在,如刘芳(2010)的文化差异在英语课堂中的影响就谈到了具体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会引起的理解误差;张巧(2010)的浅谈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就谈到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董一潼、廖正刚(2011)的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就谈到英语教学中学生会遇到的瓶颈问题往往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如此等等都谈到了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受到的重视。然而笔者与一些网络国际友人交流的时候无不感到遗憾的是中国人在英语教学中投入世界上最多的人力物力,却始终无法让自己的子民可以顺利地与英语国家的公民交流沟通,客观上这一点足可以让中国周边国家诸如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传为笑谈,抛开历史上这些国家曾经是英语国家的殖民地不谈,大概也与他们国民所受到的来自于殖民国家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这让笔者试图重新认识为什么绝大部分中国学生在ESL课堂就是“死不开口”、“过于敏感”、“泛泛而谈”、“流于形式”呢·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孔子说:“因材施教。”我们是否应该在引进和运用西方ESL的各类教学法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到中国学生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呢·本文想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价值观差异

1.低调与张扬:中国人一般都主张低调,内敛和谦虚,中庸之道,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曾说:满招损,谦受益,所以中国人一般避免锋芒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麻烦;而西方人比较崇尚独立、自主和个人奋斗,以及个性的张扬,比如克林顿当年就是班上最出风头的一个,他们喜欢表露自己的成功和自信。因此笔者在中国的ESL课堂上就曾经见过这样的怪现象:某些学生本来是很积极活跃的,突然之间就沉默寡言起来,无外乎是受到周围同学的“舆论压力”;有些学生明明就某问题很有见地,可是他们站起来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偷偷看看四周同学的反应,一个细微的眼神都能让他感到自己是否应该更加收敛一点,不要讲的太多。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人非常重视群体归属感,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来成就集体,对于群体有明确的划分:“圈外”与“圈内”,人们往往根据是否属于自己的“小团体”来区分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而西方人比较推崇个人自由,认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集体是自己信心和荣誉的源泉,集体应该在有必要的时候为个体利益让步,个体的成绩最终属于集体。因此,他们把自我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崇尚为争取个人自由而奋斗。如是笔者又常常发现另外一些怪现象:每个小组会为了老师一些并不重要的课堂评判争执不休,本来很沉默的学生如果在小组的需要下也会“拼出吃奶的力气”,结结巴巴几句,一个班级的整体氛围沉闷,那个班上几乎全是哑巴,不过他们在各自的作业本上却会有不俗的表现,因为在作业本上他们有表现个体的自由。学生虽然是个体的,可是笔者基本上觉得他们都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很少有学生能够标新立异地提出看法,他们更愿意一次次地把自己“不合流”的想法生吞下去,烂在肚子里。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1.思考问题逻辑顺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比方说地址从国家、省、市、县、乡、村等顺序;大小发言都首先谈国际大环境,然后国内大局,再是各地方的不同。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西方人的地址写法是从街区、大道、行政区域、市到州。国外的论文往往会从某个很小的点来证实该理论,因此来自中国的投稿在他们看来往往有点显得“假大空”。如是,笔者发现那些慷慨激昂的学生往往有些泛泛而谈,不着边际,那些“显得小家子气”的学生不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感觉气势上就先输了,对于大的概念学生都可以说上几句,对于概念中存在的微型要素,学生往往甚至找不到其在课本中所在的位置。

2.直接性与间接性:这点在中西方语言表达上差异尤为显著。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往往顾及别人的感受而采取绕弯子的策略,有时候甚至干脆沉默,唐突和直接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缺乏教养的。而西方则不同,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的表达出问题要点以便更快得以解决。在他们看来,很多时候可以更积极明确地抢先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以便体现出该观点的价值,在表达的时候,一二三四五,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然而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扭扭捏捏或则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时有出现,也会“说了半天不知所云”,而实际上这种发言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往往一个小组很难发现发言思路清晰,语言组织能力符合英语逻辑的优秀学生,或则他们选择用小条子要点提示的方式。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等级和权力意识:因为漫长的封建制度的历史原因,更因为儒家文化的孔孟之道的深刻影响,“三纲五常”,中国人对权力十分迷恋和遵从,等级观念也十分严重:“师道有尊卑。”而西方人认为“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尤其是美国文化里面从来就强调通过个人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成功,更对门地和等级观念进行了无情批判。在教育领域,学生更是可以挑战所谓的“师道尊严”,苏格拉底式的民主课堂主张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主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根本就不会考虑到老师在教室里必须有绝对的权威。然而笔者发现几乎没有“胆大妄为”的学生会在中国的ESL课堂上挑战老师的讲义,如果偶尔有个别的同学提出异议,周围的反应是要么对之狠狠瞪眼睛以维护师尊,要么是窃笑。这种奇怪的现象还会滋生另一结果,那就是在学生座谈会上学生无的放矢,提出来的意见光怪陆离,一点也不顾及师尊的存在。这种奇怪的权力观念让中国的ESL课堂的师道尊严就是一种畸形的虚设,阻碍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权力本位主义的微妙理解接受并且善于运用。这一点让笔者很是痛心,因为学生有可能成长为既没有东方的礼仪之美,又毫无西方的民主思辨意识的无能之辈,这才是跨文化语言教育的最大悲哀。

结语

ESL课堂从来就是一个挑战,因为似乎永远有发现不完的新问题,似乎永远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结果。当然,作为一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指导老师,笔者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差异如影相随,无处不在。我们是否应该放慢探寻引进和运用最新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脚步,而从本质上去探究语言教学中的本体——ESL学生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对他们外语学习的影响呢·因为那才是真正主宰他们课堂的思维和行动的核心所在,至于探寻如何克服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则无疑需要广大奋战在中国ESL课堂同仁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芳.文化差异在英语课堂中的影响(职业与高等教育版)[J].广西教育,2010(10).

篇5

关键词 艺术体操 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改善我国现有的体制现状

对我国艺术体操相关体育行政部门的构架进行改造:首先在延续现有结构模式的同时,在管办分离上继续加大力度;其次是强加各级别行政部门的体育职能,完善体育行政的层级,对县级体育行政机构要加大扶持力度;再次是要“走出去,引进来”,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管理模式,目前法国的体育体制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还要精简机构,对一些不办实事的艺术体操行政机构进行整改合并,同时充分发挥艺术体操协会和民间社团的作用。最后还要疏通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会”的作用。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实行国家体育事业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进一步明确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政策,放权把社会能够办的事交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去办,有利于艺术体操的推广和普及。

对于运动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在划分奥运会项目和非奥运会项目的前提下,奥运会项目仍然推行国家办理,非奥运会项目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重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吸引闲散资金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扩大体育事业资金的来源渠道。研究艺术体操运动队性质的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事业单位的改革,同时兼顾艺术体操的相关事业单位的特殊性问题。

2 加强后备人才建设

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计划,加大宣传力度,改革学校艺术体操的课程设置,鼓励利用社会资金多开俱乐部初步尝试大众艺术体操的产业市场化改革,加快艺术体操社会普及化的步伐。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改善青黄不接的现状,获得高质量的艺术体操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艺术体操训练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发挥好教育系的作用,体校可以联合或挂靠适当的学校以便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后备人才。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的梯队训练体制,让艺术体操项目协会的功效得以最大化的发挥,积极推动高校艺术体操教学与俱乐部体制相结合的特色,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协会已得到蓬勃发展,高校体育的开展与管理除了依附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大力调动大学生体育协会和各单项体育协会的积极作用,倡导建立大学生民间体育团体,负责在组织开展校际体育训练和竞赛,把艺术体操的训练和竞赛活动完全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使艺术体操运动能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力争多办训练队抓好赛事,同时积极鼓励和争取社会力量来办训练队,例如广西、辽宁利用民间力量来办好赛事就是很好的实例,大力鼓励和支持艺术体操社团及个人以各种形式办训练班。既拓宽了经费的来源,又能够实现高校培养竞技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储备,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体教结合,关于运动队的经费供给,除了实行政府招标,对出资赞助或投资的企业实行政策优惠,建立企业对投资的信心外,体育系统也应从教育经费和体育彩票中划分一部分专款保障经费投入,确保运动队的运作和管理的连贯性。大力开展少儿基本艺术体操运动,一方面发展少儿的体能和身心,另一方面为艺术体操选材提供资源。要多方面地走好普及和提高的路,达到广泛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例如:改善乡镇幼儿园的器材设施;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特别是加大电视的宣传力度,扩大艺术体操的群众影响。

3 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

加强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可以通过对现有教练员的进修,或者引进艺术体操专业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方法,对教练员推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使之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强化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即时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教练员美感意识、进行编排艺术的教育,强化教练员的编排能力和临场指挥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注重教练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教练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钻研学习,充分地了解本专业特点,熟知比赛规律,灵活运用教学训练方法,教练员的科研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努力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有计划地安排年轻的教练员参加各种进修,提高外语和计算机的水平,还要掌握好教育,训练以及管理知识,解决现在普遍存在的教练员只用一条腿走路的现象,例如现在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大都是竞技运动员出身,专业技术精湛,但是由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的原因,这些教练从小就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而没有时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不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结构,因此在体育科研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整顿教练员的队伍结构,积极吸引一些学历层次较高的优秀教练进入教练员队伍,同时让有经验的老教练通过帮、带的形式来促进新教练更快地承担重任,使整体素质都上一个台阶。由于艺术体操运动与我国国情的发展密切相关,教练员的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现在要逐步形成以中青年教练员为主的队伍,以老带新,使整个教练员团队既有精湛的技术水平,又有丰富的训练经验。重视教练员的待遇,让教练员能够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工作。重视教练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练员的思想道德觉悟,充分发挥教练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4 推进市场化进程

协调各组织的关系,共同完善竞赛制度,改革艺术体操的竞赛制度,优化竞赛的组别设置、竞赛年龄规定、比赛组合等方面,让艺术体操竞赛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安排和规定,同时兼顾锦标赛赛制和其它赛制共同发展。赛制的创新往往能够产生良好的市场效益。提高竞赛质量,创办精彩赛事要迎合大众的审美特点;提高项目的精彩性;配合媒体的大力宣传;与赞助商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这些都是高品质赛事的必备基础。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心理压力很大,观众观赏精彩赛事,既要欣赏竞赛表演达到消费娱乐的目的,同时放松身心消除疲劳。市场要求决定赛事的运行既要有高水平的竞赛表演也要有全方位的舞美效果。积极开发艺术体操竞赛市场,推动艺术体操竞赛的市场化,对艺术体操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是目前面临的重大考验,依据观众的消费需求。

对艺术体操竞赛的附属产品进行积极合理的宣传包装,是开拓艺术体操市场化的另一蹊径。积极开发赛事赞助,近年来艺术体操竞赛与商家企业赞助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很多赞助商家对艺术体操运动就很亲睐,看准了这个商机才经营艺术体操的相关产品,赞助商赞助的目的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但是就目前国内的行情分析赞助艺术体操竞赛的商家经济效益没有预期的好,导致其赞助行为没有延续性。这种情况也应证了我国艺术体操赛事的运作还不成熟。从西方国家的市场体育的经验分析看来,赛事赞助的运作过程中,竞赛组织单位应该制定详尽的赞助计划,形成招标体制,就赞助事宜达成共识,并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责权分明。赛事结束后,要重视赞助效益的实践证明,艺术体操竞赛赞助必须有良好的信誉做基础。当下中国艺术体操竞赛如果能在观众市场的开发上多下工夫,强化媒体的宣传,扩大宣传领域和传媒形式,充分利用当今社会的网络、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等多媒体渠道。当今时代,网络和媒体的效应无处不在,用好这把双刃剑,艺术体操的市场化道路会走的更加通畅。另外,要构建与国际交流的艺术体操桥梁,例如艺术体操会议、竞赛、文体晚会、节日庆典、艺术体操商业广告以及民间社团、院校间的艺术体操交流等等形式来展开对艺术体操运动的宣传,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艺术体操。

5 缩小中西文化差异

发扬东方文化的特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促成中西文化的极大融合,对艺术体操起源于西方的艺术提出我们独到的见解,为我国艺术体操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减小中西文化差距的可行对策有如下几条:

(1)加强运动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不仅要了解艺术体操,更应该多多地了解如钢琴等西洋乐器,平时多培养艺术爱好,有时间多参观一些外国的建筑群以及服装会等活动。

(2)在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时候,要反对拿来主义,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和乱用拔苗助长的手段,对待外来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端正我们的价值观,很长一段时间体育在中国被强调的是它的政治功能,重视国际比赛的奖牌而忽视了全民健身的意义,从而造成了艺术体操高度竞技化,严重缺乏群众基础的现状。

(4)理解和接受西方文化,不能简单地模仿,继承和发扬东方文化的精髓才是我国艺术体操腾飞的必然选择 。

参考文献

[1] 倪秀芬.我国艺术体操现状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8:17-19,22.

[2] 潍小燕.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难度动作完成质量重要差距解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6:258-260.

[3] 李红艳.论我国大众艺术体操运动的开展[J].四川体育科技,2003.9(3):39-40.

[4] 杨小玲.试析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术体操的影响[J].体育学报,第9卷 第2期:63-64.

篇6

【关键词】文化因素 英汉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1-01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语言本身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并且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其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亦是如此。

2.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文化语言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能记录文化和促进文化的发展。站在文化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关系,可以说,文化包括语言,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概括为:语言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记录着文化,它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语言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二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在交谈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常常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使听者捧腹大笑。如在外国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人仰马翻。在中国文化中,龟有两种意义:一方面象征长寿,另一方面则是骂人。但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联想,乌龟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

另外,由于东西文化形态及心理因素的不同,人的尊卑概念及表达尊卑要领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富有竞争力,而年纪大的人却常常被嫌弃。

因此,在西方文化中,“老”就意味着风独残年,来日无多,人们都忌讳“老”字。如某院校的学生陪外籍教师乘车旅游,一位学生一上车便热情地给外教让座并用英语说:“您这么大岁数了,可别累着了……”这位外教听后心中十分不快,心想自己才五十多,中国人就把他当作不中用的老头子了,而这一误读,正是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三 英汉翻译中应注意的文化差异

l.思维模式的差异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而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感性思维。因此,中国人的文化思想更适合处理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容易产生凝聚力;而西方人的文化思想则更利于人类探索物质世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互有短长,互有利弊,只有相互借鉴、吸收、扬弃,才是明智之举。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而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2.颜色文化的差异

颜色词除了能表达所固定颜色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是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产生的,这些词大都可以被视为“文化局限词”,因此,如果不了解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所派生出来的深层次涵义,就算知道颜色词的固定颜色意思,也知道句子中的语法,也会翻译错误,闹出笑话,在交际中就会引起歧义,产生误解,从而达不到真正的交际目的。如green-eyed,大部分人都知道,green是绿色,eyed具有眼睛的意思,因此直译就是绿眼睛,其实意思指的是眼红。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如我国历史中,皇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

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因此,进行英汉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要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运用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地接近,使带有异国情调的内容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且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障碍便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这是因为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实践证明,仅仅学好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障碍、误解也随之在交际中不断突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中西文化间的主要差异

1.1价值取向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壤之别。中国人推崇社团和集体价值,强调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是一种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推崇个人主义,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如,一个老人行动不便,你上前帮助,在中国会被认为是尊老的表现、有礼貌,但在西方,他会认为你是轻视他的能力把他当作受帮助的“弱者”,因此显得很生气。由此也可看出,西方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与这一价值取向有内在的联系。

1.2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1.3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文化差异在交际中常见的某些表现

2.1餐饮习俗方面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2.2客套语方面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2.3隐私方面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情况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培养跨文化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难以开口或语不达意,从而造成难堪,甚至误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教学中应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应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比如:中西节日的异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日常问候用语等。

3.2改进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网,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些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8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外语学习的整体性。因此,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在英语教育中认识中西两种文化交际差异的必要性。

【关键词】

英语教育中西文化差异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文化的积淀、丰富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受到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英语教学即语言教学,当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育了。英语教学,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西方人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

一、中西方文化主要差异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因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社会发展使得文化也各有不同。首先,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价值是核心内容之一,价值观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信念。个性,自由,平等,民主,行动,实际性,重时间,不拘礼节等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而中庸,忠孝,容忍,谦逊,重礼仪,谨慎,保守,和谐等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其次,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平衡与和谐、注重人情关系。而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的对象针对性很强,偏好将分析的对象分解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从细节入手分析,这也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的表现。再次,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感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对母语词汇简单地从字面附会,没有领悟到在语境中词汇的真实含义,而用英语进行交际会话,就会造成歧义,往往会词不达意。最后,社交习俗的差异。比如,在中国人观念里,长辈或上司询问晚辈或下属的年龄,婚姻,家庭等问题,是很正常的,是关心的表现;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这类问题纯属个人隐私,无论是长辈还是上司,询问这类问题都是不礼貌的表现,这是英文社会的交际礼仪习俗和人们的普遍心理。

二、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文化是语言的基石,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播。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结构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而,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西方文化知识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觉得课文教学比较枯燥,又缺乏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参与面小,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学生惯用的学习方法无非是记笔记,背笔记,甚至背作文,这种枯燥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使得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提不起兴趣。而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则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态。例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历史,地理,人文风俗以及价值观念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思维方式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学英语的思维方式出发去理解英语,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必须要借助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文化差异对于我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打破学生汉语的思维模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第四,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词汇和语法有更好地把握,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使用的语境、使用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三、结语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英语教学中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也能学到中西方文化的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向学生传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张萌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