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8篇

时间:2023-11-01 10:05: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影响;应对政策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金融环境急剧恶化,投资者恐慌抛售股票,股价房价大幅度跌价,金融企业亏损、破产或处于破产边沿,大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降低,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下降,经济增长放缓。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经济当然也在这样一场力量强大的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和影响,我们将用IS-LM曲线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并且利用这一模型研究我国政府为应对危机采取了哪些政策及其意义。

一、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和对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影响。而这次危机对我国的间接影响表现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上,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演化成一场恶劣的美国经济危机,而美国经济的恶化将直接导致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尤其对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并且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就是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美国和欧元区的经济出现下滑,国际需求大幅下降,将导致我国的出口量达达减少。而且,我国经济是出口拉动国内投资,出口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我国国内投资步伐放缓。

1.金融危机导致我国投资减少

金融危机使美国货币供给量减少,美国以及其他我国主要出口过对于我国而言国外的进口需求大大减少,出口企业的投资边际效率减小,因而多数我国出口企业减少投资。投资减少,意味着边际投资效率的减少。我们知道,投资减少将引起产值减少和利率降低。

2.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储蓄增加

金融危机引起股票市场等投资领域大幅下跌,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此时由于投资收益较小,风险比较大,因此多数投资者会选择在这一阶段放弃投资,将资金储蓄起来。由于储蓄量的增大将导致产值减小,利率下降。

3.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减少

由于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环境恶化,世界的股票市场急剧下跌,其他投资领域仍旧不容乐观。因而投资者趋向于需要更少的交易余额,预防余额和投机余额。因此货币需求量大大减少,由于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的均衡条件,货币供给量大大减少。

二、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我国政府各部门针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变为扩张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改革步伐,从而改善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1.宽松的财政政策

我国的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变为宽松,主要表现为降低税收和扩大政府指出。降低税收表现在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购房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同时,为拉动内需,改府扩大支出,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拉动内需十项措施和四万亿元投资计划,包括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税收的降低和四万亿元的政府投资计划将促进投资者增大投资和消费,从而使投资增加,储蓄减少,货币供给量增大。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货币政策由应对通货膨胀的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防止出现通货紧缩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的政策表现有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以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央行连续多次次宣布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存贷款基准利率的下调,使人们趋向于减少银行存款增加贷款进行投资,从而投资增加,储蓄减少。

篇2

关键词:外宣媒体;深度报道;经济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202-01

在全球性重大事件中,承担着对外传播功能的主流媒体,对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人民日报海外版承担着对外传播的功能,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报道,可以一窥宣传策略对于外宣媒体的重要性。

一、站在高度,全球视角

外宣媒体在对金融危机进行报道时以全球视角,面向世界传递信息。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对金融危机进行报道,不仅传播金融危机如何发生,还剖析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阐释其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其利弊,并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报道不是局限于传递信息,还体现出一种倾向,引导国际舆论,呼吁全世界联合起来,以饱满的信心克服危机。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24日发表文章《华尔街给我们什么警示》,10月16日报道《看好中国2条理由》,10月22日报道《全球金融体系当推倒重建》,10月27日报道《恢复信心 从何着手》,11月14日报道《“金砖四国”打造全球经济之锚》等文章客观反映国际金融危机的健康状况,详细阐释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引导国际舆论,解疑释惑。

二、全面细致,形成体系

金融危机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外宣媒体围绕金融危机展开多角度诠释,使世界全面了解金融危机。

(一)关于金融危机本身的报道传播信息是媒体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最初阶段,人民日报海外版主要报道了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的表现、各国的应对政策等基本情况。2008年9月17日发表了《雷曼公司破产预示着什么》,10月24日发表了《亚欧携手应对挑战》等报道,主要介绍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原因,导火索以及各国面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二)对金融危机的深入解读,外宣媒体更加注意宣传专家的观点。2009 年2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全球金融危机何时现曙光》一文,主要内容是专家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解读,解答它正处在一个怎样的阶段、何时结束、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如何、怎样评价当前各国的经济救助措施等问题。2008年10月7日发表了《我们如何吸取金融危机教训?》、《金融危机两面看》等一系列解读性质的报道。总结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客观分析其带来的有利因素。深度报道成为媒体对金融危机进行解读最常用的报道方式。这是由于金融危机专业性极强,而媒体报道不仅要传递信息,还要进行舆论引导,尤其是外宣媒体,对外传播代表着国家形象,这样只有权威人士、专家对其进行解读才有更高的可信性。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和成效,我国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实施的举措和取得成效方面,外宣媒体的报道主要涉及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四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实行的政策调控、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激励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优越性、国有骨干企业的社会责任机制等;二是地方开展的好的活动,出台的政策等,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在 2008 年 12 月 10 日发表的《金融危机给广东上了生动一课》,通过报道广东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指明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是回避金融危机的一项有力措施;三是展现我国企业在国际性金融危机中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对外报道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外传播首先应该力图融入读者群体所在的区域,做到“入乡随俗”。外宣媒体的传播理应做到,与当地受众的文化背景、信息需求、生活规律、收视习惯相接轨,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同时,要摒弃传统上中国媒体倾向于“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平衡报道,既要看到中国经济的成就和对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贡献,同时也要报道我们经济效率不高、市场调控手段有待更加科学等一些问题,摆脱“宣传”的痕迹,增强“客观报道”的分量,这样才能逐渐赢得更多西方受众的认可。

总之,媒体报道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我国外宣媒体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为展现国家成就、提升国家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对外传播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路子,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逐步实现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篇3

[摘要]本文在整合国内外金融危机传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北京特点,对国际金融危机通过三大传导机制对北京实体工业经济的影响进行路径研究,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积极探究危机中北京实体工业的生产运行特点,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机制 实体工业路径研究 对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06-063-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的国际大环境下,2007年下半年逐渐显现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变得日益严峻。同样,北京实体工业经济面临着外部市场持续低迷、内部市场需求不振、企业产能利用不足、流动资金趋紧、利润下滑加剧、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减少等压力和困难,工业下行态势自2008年年中开始显现。

鉴于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通过路径研究以及统计建模分析,梳理危机对北京实体工业经济的影响,探究危机中北京实体工业的生产运行特点,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一、金融危机传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姚国庆(2003)在《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一个综合解释》一文中指出: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的全面经济衰退。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李小牧(2001)在《论金融危机的传导性问题》一文中认为:金融危机的传导可以分为国内传导和国际传导。

国外有关金融危机传导的研究非常庞杂,其系统研究始于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之后。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主要传导途径包括,贸易传导、金融传导以及净传导。国内对金融危机传导的研究始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危机的传导基础、传导路径以及影响程度等方面。

总的来看,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已达到初步共识的是:传导机制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扩散的过程,通过贸易、金融和心理预期共同作用于实体经济。但也应该看到,之前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如何客观、科学地描述及判定这一动态深化过程所做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结合北京这种大都市的实际情况所做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

二、金融危机传导至北京实体工业经济的路径研究

本次金融危机在国际层面的传导过程是由于美国金融业发展存在货币流动性缺乏、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加剧以及金融监管不利等问题,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最终引发美国次贷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球,演变成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

从北京的情况来看,见图1所示的路径分析,除受到经济周期下行因素的影响之外,北京市实体工业正经受着从实体贸易渠道、金融投资渠道以及心理预期渠道的共同影响,并最终通过实体工业在出口、内销、投资、价格、信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表现出来。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实体工业影响的特点及过程的判定

(一)研究思路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在实体经济中的延伸过程,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危机对主要行业造成影响的程度,探究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特点;之后进一步深化,描述三大传导机制所表现出来的传导因素与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聚类分析揭示危机影响的行业特点

为了量化分析行业特点,选择了聚类分析方法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主要行业进行分类。

鉴于北京工业体系的特点:采掘业所占比重较低且多为总部经济_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不仅受总部经济影响,而且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包括保障奥运需求),在金融危机期间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因此本文综合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以来北京10大制造行业月度增加值的标准化数据(进行了季节因素调整),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离差平方和法以及皮尔逊测度方法进行R型聚类分析,结果见下表:

综合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根据主要行业的自身情况,将其分成4类是比较合适的,可以总结出以下的共同特点:

第一类:电子和黑色行业,特点:受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最深。主要原因在于北京电子和黑色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共同表现为,受国外市场需求低迷影响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影响程度较深。

第二类:交通和医药行业,特点:受政策扶持影响,在危机中保持了生产的平稳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受燃油税、汽车购置税改革、汽车下乡、黄标车置换等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北京市汽车市场虽有小幅波动,但依然活跃。而医药市场在促进民生等政策影响下需求稳定。

第三类:化学及石油行业,特点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在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启动后,2008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小幅震荡中,渐渐与国际油价走势趋同。在2009年前半年历经了三次上调和两次下调之后,成品油价格小幅上升。

第四类:专用、通用、电气和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行业,存在产品价值含量高、生产周期长以及危机影响滞后的特点。

(三)对应分析探究传导因素与行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1 方法的选择及改进

为描述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所表现的传导因素与各行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验证上述聚类分析的结果,拟选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而相比较因子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对应分析重在考察类别间差异的特点,结果直观、简单,生成的对应分析图易于理解。

而传统的对应分析方法侧重研究分类变量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原理是假设行、列变量间无关联,将原始的频数阵进行标准化,再测度数据偏离无关联假设的程度,并绘制相应的散点图。本研究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对传统对应分析的改进,即使用欧氏距离来表示数据偏离无关联假设的程度,同时选择了消除各指标均数和量纲的标准化方法,使对应分析可应用于连续性资料的分析。

2 指标及时间段的选择

本文在第二部分路径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工业出货值”、“工业内销产值”、“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五个指标,作为贸易传导、金融传导以及净传导所表现的传导因素。

同时考虑到对应分析的静态性特点,为客观地描述传导程度的动态变化,人为设定了三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以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作为危机影响前期,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作为影响中期,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作为影响后期。在三个时间段内构建模型对比10个行业与5个传导因素的对应关系。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验与教训 现实思考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却明白无误地昭示着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虽然我国迄今还未曾在发生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归结为我国先前所处的封闭状态。事实上,国外近年来关于爆发金融危机的论调几乎就不曾停止过。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发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吴传俯,2003)。更有《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发表文章认为“中国金融系统在走向毁灭”。虽然这些观点各有其出发点,但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更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综述

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旦劳动的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可见,马克思是将货币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以市场竞争、资本积累以及信用等因素为现实条件,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则是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银行信用在缓和和加剧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

(二)西方的金融危机理论

早期比较有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稳定”理论,Tobin(1980)提出“银行体系关键”理论,Kindleberger(1978)提出“过度交易”理论, M.H.Wolfson(1996)年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并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强调金融危机由于预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质以及经济基础变量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动性危机模型(J.Sachs,1998),侧重于从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来解释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孪生危机”(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 ,从实证方面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固有的联系。 二、危机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从上看,早期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格兰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并试图从中找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因素,以为我国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

(一)90年代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根据时间顺序如下:

1.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

90年代初,两德合并。为了东部地区,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8.75%。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

2.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大量倒闭,失业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李建军、田光宁,1998)。

4.1998-1999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俄罗斯金融市场在1997年秋季大幅下挫之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到1998年5月,终于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震荡,股市陷入危机,卢布遭受严重的贬值压力。俄罗斯金融危机是俄罗斯、经济、危机的综合反映 ,被称为“俄罗斯综合症”。从外部因素上看,一方面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导致其国际收支恶化,财政税收减少。但究其根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长期不景气,金融体系不健全,外债结构不合理则是深层次的原因。

5.1999-2000年的巴西金融危机

1999年 1月 7日,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宣布该州因财源枯竭,90天内无力偿还欠联邦政府的 154亿美元的债务。这导致当日巴西股市重挫 6%左右,巴西政府债券价格也暴跌4 4%,雷亚尔持续走弱,央行行长在三周内两度易人。雷亚尔对美元的汇价接连下挫,股市接连下跌。“桑巴旋风”迅即向亚洲、欧洲及北美吹开,直接冲击了拉美国家,欧洲、亚洲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巴西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受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而其内部原因则是公共债务和公共赤字日益扩大,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失误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其实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各国头上,只不过是在不同时候降落在不同国家头上而已。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几乎年年都有。事实上,2001年再度爆发阿根廷金融危机,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的频繁性。

20世纪以来典型的金融危机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染性;(2).突然性;(3).破坏性;(4).频繁性。总的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发展的趋向来看,金融体系内部越来越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然而宏观经济结构失调,僵硬的汇率制度,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合理的外债结构往往成为酝酿金融危机的土壤,也是导致这几次金融危机的共同原因。

(二)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金融危机爆发频率的增加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大致有以下几点:

1.实施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对于一国经济而言,大致可以选择由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和由央行干预的固定汇率。比较而言,固定汇率在微观经济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央行明确承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却使得央行必须牺牲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而浮动汇率则可使货币政策能够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从而引致较优的宏观经济绩效。然而实施固定汇率制却并非意味着绝对地固定名义汇率,而应当动态调整以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事实证明,汇率变动的压力如果不能以主动的方式加以化解,则必然就以危机的方式释放。以墨西哥与泰国为例,僵硬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能反映真实汇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固定汇率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在投机者的冲击下,外汇储备就会下降并引发市场信心危机。

2.对于国际救援宁可不可抱有期望

外部贷款援助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之一。来自IMF等外部贷款救援有利于稳定币值,恢复危机发生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职能的发挥需要以极少数国家的利益为前提。IMF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其实又是两次危机缓解时间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IMF的贷款条件往往比较苛刻,甚至会以牺牲部分国家利益为代价,并且附带着漫长的讨价还价时间,这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是极为不利的。而这其实也就是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宁愿过贫困日子也不向IMF求援的原因。因此,对于在金融危机以后的国际救援不应给予太多指望。

3.适当的外债规模和结构

双缺口模型证明了发展家即使在较高储蓄率时也必然要借助于外资和外债。事实上,外资流入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对于巨额短期资金进出应当适度从严,以减少金融市场的动荡。在上述的几次金融危机中,短期资金几乎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借入的外债于投资用途,而不应用于偿还旧债,更不应当为特权阶层所挥霍。

4.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东亚奇迹”正为世人所瞩目之际,因此,其中缘由更值得沉思。事实上,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的亚洲经济中早已出现了严重的结构问题。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加剧了经济失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条件。 三、防范危机的现实思考

中国迄今为止没有爆发过金融危机,主要可归功于稳定的宏观环境、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谨慎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资本帐户下的不可自由兑换。然而,虽然没有遭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却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系统有多么安全。事实上,我国在渐进改革中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已经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这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的改革;2.证券市场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现象;3.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

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IMF曾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作了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鼓励各国政府实行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2.由国际结算银行出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鼓励新兴市场遵守这些标准;3.在IMF建立自动生效的援助机制,当符合标准的国家在遇到金融危机时,自动给予援助;4.IMF积极鼓励新兴市场使用价格手段来限制那些不适当的、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5.注意力从限制短期贷款的发放转移到确实让放贷者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除了IMF所归纳的这五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我国经济中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从预防金融危机出发,构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并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1.加强审慎的监管体系。审慎监管体系的脆弱性是许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管,一国金融体系的运作就会失去安全屏障。而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效的审慎监管体系,则由于明确或潜在的存款保险的存在以及不对称信息的原因,银行体系里将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这样,在发生危机时存款保险或政府会提供担保的预期会诱使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更高概率(Le Fort,1989)。根据我国目前实施监管的现状,应当重点从制度上完善监管体系,杜绝监管的漏洞,促使银监会 、证监会、保监会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培育金融监管体系运转的微观金融基础;将金融系统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效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监管监管者,平衡和制约监管者的权力和义务。

2. 完善和稳定金融体系。传统的经济认为市场导向型的金融系统优于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然而更新的表明两种金融系统各具优势和劣势 。对一国而言,选择那一种模式更多地应当从其、和文化背景方面予以考虑。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达成的共识是一个“好的”金融系统应当具备有效的体系,良好的标准,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公司治理。实践证明,健全的金融体系将对抵御金融危机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改革低效的国有银行体系。目前,国有银行体系的低效运作已成为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淀多年的历史坏帐和低效率的银行治理结构则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此外,我国应当引入民营银行,形成适度竞争的银行体系。各国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才是提高银行体系运作效率的根本途径。

4.谨慎推行金融自由化。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导下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然而不同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绩效却相差甚远。许多国家由于金融自由化不当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而言,金融自由化已成为现实的选择,重要的是要为金融自由化创造有利的初始条件,谨慎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

5.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事先监控和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化解于未然就极为重要。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

[1] Demirg- Kunt, Asli and Detragiache, Enrica.“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1998.

[2] 贝内特T麦克勒姆,国际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3] 李建军、田光宁,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4] 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王德祥,论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J],《经济评论》,2000年3期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表现形式;对策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中,金融危机居首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金融与经济关系紧密联系,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金融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与特点

金融资产或金融市场的危机称为金融危机,常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股票债券市场暴跌等。根据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将金融危机进行分类,如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等。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出多种危机形式混合的特点。

二、金融产生的原因

诱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如信用风险、经济政策等。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为例,美国社会住房需求逐渐降低导致银行提高短期利率,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不断提升,无形中增加购房者的还款负担。住房需求降低,买房者数量变小,使房屋难以出售,以抵押住房进行融资的方式变的难以实施。大批还款人不能按时向银行还款,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情况,只能宣告破产,大批金融机构倒闭成为金融风暴形成的导火线,随之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尽管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抵御金融风险能力,但是金融危机还是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使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大。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下,其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从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因此必须从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对我国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改革。

三、金融危机的危害

金融危机犹如狂风暴雨,毫不留情的袭击着所有的金融市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层面上遭到波及和影响。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实业在很大程度上遭受损害,而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却远远不止这些,许多国家的公民没有了消费信息,不敢再消费;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信用不够而拿不到贷款,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本就是势单力薄无法同许多大型企业相抗衡,此时无法从银行贷款来缓解资金链的压力,更使他们举步维艰;根据实际调查,公民的生活受经济危机的损害也较为严重,生活质量下跌,个人幸福指数降至冰点,这些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打击与危害。我们所看到的金融危机,犹如不知餍足的野兽,时时刻刻准备侵吞国家、企业、个人的金钱、精力、时间,甚至一切。由于金融危机破产的企业和个人数不胜数,倾家荡产生活无以为继的的人也不胜枚举,各个企业单位的裁员风波不断,这些因素和问题也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而已。看不到的还有更多,数十年经济发展如霜打的茄子萎缩,这对国家、社会和整个世界的负面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四、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的具体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调节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可以人为的调节市场供应与需求,确保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可以采取许多宏观调控手段,例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以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经济手段方面通常可利用价格、税收、信贷及工资等调控经济。法律方面可以制定相关的经济、金融政策,维护市场秩序。行政手段方面可以采取强制性命令直接控制市场,宏观调控是控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可以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2.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市场的自由性和调控能力,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能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各方商业人员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有利于打开市场,扩大内需和外需,对中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只要市场活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金融风险的到来。健康有序、活泼自由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市场对化解金融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此可知,政府要根据实际国情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科学有效地利用货币政策来化解难题。

3.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高生产力

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成为一切的焦点,如何规划经济、搞好经济、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显得至关重要。可以说,经济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经济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满足是其他任何事物都难以替代的。而发展经济当务之急和必经途径就是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大幅度上升是经济健康飞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上去了,经济就搞上去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都要清楚的认识到,谁都离不开谁,二者密切相关、互相作用。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55-02

一、金融危机理论中“虚拟经济”的考证分析

金融危机理论在分析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把金融危机分成了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两种。特别是在分析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时,强调了信用、“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影响。

1.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生成的可能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写道:“本文所谈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应同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区分开来。后者可以单独产生,只是对工业和商业发生反作用。这种危机的运动中心是货币资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围是银行、交易所和财政。”[1]同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一样,首先,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使货币和商品的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买和卖这二者之间的对立。”[1]这样以来,商品和货币的转换即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就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在物物交换时代是不可能有危机的,只有在货币时代或商品经济时代,“如果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的结果是彼此的债权相互抵消,也就是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中潜在地包含的矛盾没有成为现实;因而,如果危机的这两种抽象形式本身并没有实际地表现出来,那就不会有危机。”[2]而当这种矛盾实现时,危机的爆发就有其可能性了。

2.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现实性

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是不以经济危机爆发为条件的金融危机。它产生的现实条件来自金融系统内部的紊乱。“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信用、银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资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谓“信用经济”、“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特别是虚拟资本如债券、股票、汇票等的发展有暂时超越和背离生产系统而发展的趋势。这时,货币与虚拟资本商品与信用货币的对立显露出来,其矛盾的积累导致了货币金融危机。因为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和普通商品一样最终要向货币转化,因此 “在危机中,会出现这样的要求:所有的汇票、有价证券和商品应该能够同时一起转化为银行货币,所有的银行货币又应该都能够同时一起再转化为资金。”这时,以虚拟资本为主体的虚拟经济中就会出现所谓“金融过剩”,危机一触即发。马克思又说:“劳动的社会性质一旦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表现为一个处在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会不可避免。”[4]在这里,马克思在论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时,都特别强调了信用的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虚拟资本的自我膨胀运动是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机制[5]。

3.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扩散性

马克思对金融危机的分析虽然是以国内系统为基础进行的,但并没有限于国内系统。他已经认识到资本的国际流动对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过程中,各国金融、贸易和生产密切关联,金融系统特别脆弱,而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机的时刻,支付差额对每个国家来说,至少对每个商业发达国家来说,都是逆差,不过,这种情况总像排炮一样,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这些国家里发生;并且,在一个国家比如英国爆发危机……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总崩溃。”[4]金融危机就这样在许多国家依次发生了[6]。国际信用的发展推动了一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膨胀,加深了各国间经济贸易和资本金融的相互依赖,但信用支持下各种商品和债务的价值最终仍然都需要货币来实现和清算,从而就可能使国际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特别容易发生了。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探析

按照金融危机理论,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但这又是一场并不伴随经济危机而发生的独立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这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持续恶化酿成的金融风暴,几乎波及到了楼市、股市、债市、汇市、银行、保险、大宗商品等所有经济领域,其影响范围也几乎扩大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无论从其可能性,现实性还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证了金融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那么,它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危机理论中的信用和虚拟资本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而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虚拟经济。美国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金融系统非常活跃,金融创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产品如按揭抵押债券(MBS)、债务抵押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等(也即虚拟资本)的产生,大大延长了货币支付链条,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实现,就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紊乱,引发如马克思所说的:“……同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一起自然发生的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7]马克思当时对于信用和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论述,恰恰说明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导火索:无论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还是次贷危机都是美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直接原因或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或房地产泡沫

由美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其危机的源头就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的冲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使得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而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房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埋下了危机的隐患,而2005年美国房价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调,使房贷者无力还款,造成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3.根本原因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是从实体经济的生产过程周期(繁荣、衰退、停滞、复苏)中来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的,但当时,他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发展和虚拟资本的产生对独立发生的金融危机的决定性影响。并且,马克思还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信用经济,这种信用经济就是虚拟资本的膨胀发展运动,是虚拟经济。美国金融危机也正印证了这一点,其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做了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汇票、土地所有证等带利息的有价证券或所有权证。虚拟资本不代表现实的资本,但它通过深入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生活中,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因此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虚拟经济而在于它的过度发展。

三、总结

金融危机理论关于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现实性,而且对于我们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分析现代金融危机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理论中关于信用制度和虚拟资本的研究,为我们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规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银行信贷等信用支付系统。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发展的优势的同时,防止其过度发展所造成的“金融过剩”而引发危机。此外,还应在国际贸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国际信用体制,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外部传递性的继续扩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12):310-3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进出口贸易;传染性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前言

金融危机传染主要包括基于国内金融泡沫化,货币危机向资本市场、银行业危机转变,进而发展成的全面化金融危机和通过具体渠道、机制使一国金融危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传播形成的更大范围金融危机两种形式,本文研究的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主要指后者,这种传染性主要通过贸易溢出、金融溢出效应实现,净传染、季风等效应也可能会有所体现。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的体现

金融危机的传染性是其产生、爆发、扩散和恢复等现象实现的前提,所以世界各国建立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也基于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开展,为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问题产生系统的认识,笔者选择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展开研究。

(一)亚洲金融危机

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劳动力密集的初级产品,导致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在贸易出口方面竞争性较大,在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均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我国并未向东南亚国家那样采取货币贬值政策,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相比东南亚国家在价格方面存在较大的劣势,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传染以价格效应形式体现[1]。另外,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日本、美国、欧盟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严重下滑,而这些国家军事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合作国家,这直接导致我国出口收入大幅缩减,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严重缩减,收入效应被严重的削弱,可见在亚洲金融危机传染性影响下,我国出口贸易中价格效应明显而收入效应严重下滑,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传染的具体体现。

(二)美国次贷危机

虽然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我国的人民币也是处于汇率逐渐上升的状态,但由于此时世界范围内各国,特别是与我国长期保持贸易合作的国家经济水平也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所以在进出口贸易需求不断提升的推动下,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整体经济发展的状态发生巨大变化,国际贸易需求严重下滑,此时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进一步提升,这直接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展面临巨大的阻力,价格优势几乎消失,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在收入和价格效应方面均严重下滑[2]。另外,由于我国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般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方式分别表现出收入和价格效应,换言之两者分别对对外需求和货币汇率的浮动会做出针对性的改变,所以在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金融危机传染的抵抗能力并不突出,特别是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不存在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要想继续占有贸易优势只能通过缩减价格途径实现,而人民币汇率的增值,使此途径的实现并不存在可行性,可见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开展难度之大。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传染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价格效应被影响的最为突出,收入效应也被严重影响,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中贸易竞争优势被严重打击,进出口贸易的环境整体不理想[3]。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传染的策略

(一)注重改善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

在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产生的债务和失业人口数量均大幅提升,导致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量严重缩减,我国虽然未明显表现出债务和失业人口方面的问题,但整体上的经济增长状态也并不理想,整体处于低迷的状态。在此背景下,我国要推动贸易进出口的发展,需要在原有的以出口贸易为主导的方式基础上,积极推动进口贸易的发展,用国内人民的产品需求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4]。另外,考虑到我国过去以劳动密集型初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产生的附加值极低,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要有意识的通过对外贸易企业引入先进的技术,提升附加值的手段,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抵抗能力[5]。结合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传染性时,应有意识的通过进出口双向贸易方式和技术密集型增加附加值的方式提升抵抗能力。

(二)注重调整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在进出口贸易开展过程中,对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的严重依赖,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提升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性的抵抗能力,需要有意识的削弱我国进出口贸易对这些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在此思路下,笔者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有意识的强化对国内市场需求的依赖,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强化金融危机传染抵抗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中,我国应对国内市场需求状态进行合理的刺激,是国内消费规模适当扩大[6]。例如,在产品生产方面有意识的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规模,对生产的产品分配渠道进行优化等,这一方面可以拉动国内市场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推动国民收入的提升,这在缩减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促使居民收支平衡,推动国内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有效性。

(三)注重健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政策

国家政策的引导直接关系到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政策的调整和优化:首先,我国在政策上应有意识的限制高能耗产业进入我国,而更倾向与技术附加产业的进入,使外商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在此过程中,我国政策也要有意识的将我国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进而使我国的产业链和技术生产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进而使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产品附加值不断的提升。其次,从税收政策角度为我国贸易产业调整提供支持,例如,通过税收政策强化和西部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将东、西部之间的资源优势有机整合,进而提升我国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

(四)注重优化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均表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削弱我国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对金融危机传染的抵抗能力,所以,我国应有意识的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调整,使其灵活性和弹性、合理性得到优化。结合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我国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是我国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国在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对他国国际化货币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经验等方面参考借鉴,从中挖掘出适合我国人民币汇率机制优化的有价值信息。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在开展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会通过某些渠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干扰,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面临较大的风险,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通过深入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针对性的非传染渠道进行控制,提升我国的抗风险能力,这是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顺应市场环境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熊毅诚.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及其对我国的警示[D].苏州大学,2010.

[2]孙国华.美国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

[3]谢志超,曾忠东,杜江.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冲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2,03:88-93.

[4]陈守东,刘琳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基于贸易方式视角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4:117-127+160.

[5]郝晓雯.欧美危机的传染机制:纯粹传染还是基本传染?[D].山西财经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启示

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自2008年爆发以来,变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不管在哪一个国家,金融危机都使其经济社会当中的热点话题,可以说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冲击是巨大的。而时至今日,尽管很多国家的经济水平都在渐渐的回暖,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没有“烟消云散”,其依然在不停地蔓延与扩散。部分经济学家预测,今年,金融危机有可能会再度爆发。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于全球经济及金融的影响依然在继续。再次条件下,要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金融危机给我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地研究,并从找寻求一定的启发,以便于为我国未来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可以说是尤为必要的。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不可否认,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及金融行业的影响与冲击相对较小一些,但结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社会还是收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增长的放缓。一直以来,出口贸易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我国对于贸易的依存度也要高于其他的国家,而且在我国出口贸易当中,中美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当中比重最大的组成部分。然而金融危机使得美国财富缩水严重,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也因此大幅降低,这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2009年来看,我国当年的出口额下降了16%,成为近30年来出口额的最低点。尽管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出口贸易开始慢慢回转,但欧美等国对我国的进口增长远不及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金融格局,使得金融危机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金融市场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也未能幸免,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因此而加剧。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金融市场也形成能够了消极的传导作用。就2009年1月份来看,全球的股票市场当中近5.2万亿美元的市值被蒸发掉,其中发达国家的市值跌幅为7.83%,新兴市场跌幅为12.44%,而我国A股更是以21.4%的跌幅居于全球跌幅的前段。

(三)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从就业方面来看,金融危机使得我国的就业情况出现大幅的萎缩。以上的分析中已经提到,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的出口行业收到很大的影响,这就使得那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的经营受到较为严重的打击,随着企业收益的不断减低,裁员或者加减薪则成为出口企业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在此环境之下,很多企业开始纷纷地裁员,原有的招聘需求也不断减缩,而一些依赖于国外订单支撑的中小型的企业也都开始减产甚至是停产,尤其是像电子产品、家具以及纺织品等这些行业,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原有的用工水平大幅降低,在职职工留职停薪、下岗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走低等,都造成我国的就业的萎缩。

(四)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小觑的。在金融危机之前,随着美国楼市的整体上涨,使得我国及其他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很大的鼓舞与信息,多数业内人士及消费者都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房价只可能上涨而绝对不会下跌,所以那段时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的发展,而房价也宛如脱僵的野马一般,一骑绝尘,各种调控政策也是屡屡落空。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房地产行业及我国居民敲起了警钟,人们开始意识到,房地产行业并不是只升不降的,这时,一些投资开始不断撤离,居民也都持币观望。尽管房价的整体水平依然存在小幅的上涨,但是一些楼盘在价格上的明升暗降的现象却是不断的出现。一直到我国经济振兴政策的出台,才使得房地产行业又回到往日的繁荣。

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与冲击也是较为严重的。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慢慢褪去,但这并不代表未来经济环境会是稳定的。那么,从金融危机的爆发、其主要影响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结合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来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几点经验教训与启示:

首先,要维持经济及金融行业的稳定,我国应当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并依此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

其次,要对经济及金融行业进行规范,就必须强化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督与调控,对行业市场当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理,有计划性的进行住房攻击力的提升,对各种投机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打击与控制;

再者,要避免国际经济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的较大冲击,我国还需要对当前对外贸易的基本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鼓励企业在出口场频的创新与研发方面进行着重提升,通过提升商品的竞争力来保证出口额的稳步提升;

另外,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此次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主要是由于美国次级抵押机构对风险防范的疏忽,所以,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意识到加强对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断对银行内部风险的控制工作进行加强与优化,避免为危机的形成而埋下隐患。

三、结论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各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影响都是较为严重的,此次金融危机不管是波及的范围还是影响的深度都较大,但着力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这一问题的探讨,最关键的还是要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与教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以避全球动荡的经济环境再度对我国经济形成影响。

参考文献:

[1]高砚竹.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才智,2011,(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