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2-08-13 03:47: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篇1

“哎,我的手机呢”“到底选哪一个好呢”“上班叽叽喳喳,下班安静沉默”,你对这些口头禅和行为是不是感到十分熟悉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现代摩登综合征”纷纷来“袭”,面对一些时下最流行的综合症,你是否“中枪”了呢?

选择 恐惧症

选择恐惧,显而易见是不自信和逃避责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识,害怕失败。患上这种“病”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几个选择中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会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导致对选择产生某种程度的恐惧。

病因:1.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2.害怕承担抉择的后果;

3.对自我不满,将对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反映,逃避自己。

《暗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恰恰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的期间,时间在悄悄流逝,白白浪费了时间。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有个飞轮开门的例子,就是无论你是顺时针转动飞轮还是逆时针转动都能将门打开,但一定要坚持,如果你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那就无论如何都打不开门。所以说贵在坚持,如果你认准了一个选择,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

每个人对待选择多少都会有些恐惧,因为选择意味着要放弃其中的若干选项,而失去的感觉总是不太好的。

如果一直处于犹豫状态,就会变成布里丹之驴,徘徊在两边的草之间,因为想要两者兼得,最后难逃两者都得不到而饿死的悲惨命运。

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人生的成败得失关系极大,因而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结果,因此常常在抉择之前权衡利弊,再三地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如果我们犹豫不决,将会一无所获。

手机 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哪怕只是半天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立不安。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现代人。手机没带在身边就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手机铃声一段时间不响,就会下意识地看一下铃声设置是否正确;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在响,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朋友晒照没?死党来约没?老板来催没?关注的事情有进展没?……不及时知道这些就会心痒痒!据调查报告显示,人们可以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极限是3小时。不论是等人还是上厕所,手机都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当然,这个肯定是不能将睡眠时间计算在内的。)

“手机依赖症”之症状表现

对照以下情况,看你是不是“手机依赖症”患者。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你有8条情况吻合,那么你已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如果超过15条吻合,就属于重度依赖。

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

出门其他可以不带,一定要带手机。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心烦意乱,影响做其他事情。

时常有“手机响了”的幻觉。

不管是在上班、聚会,还是在路上,时不时要把手机拿出来看看。

时刻关注手机的剩余电量,随身携带充电器。

当手机没有网络信号,或者连不上网络时会抓狂。

一旦出现新版本软件,就会不由自主地升级。

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

看到好玩的,吃到好吃的,遇到有意思的,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拍照发微博。

可以当面讲的事情,却宁可用手机短信、微信或者微博私信交流。

参加朋友聚会,主要活动内容却是各自玩手机。

常常因为玩手机而听不见别人讲什么。

睡觉前不玩一会儿手机睡不着觉,经常一玩就不留神超过12点。

晚上睡觉不关机。

睡不着或是半夜醒来,玩会儿手机再睡。

不能想象没有手机日子怎么过。

你可以这样克服“手机依赖症”

让家人、朋友监督自己,少发短信或删掉多余的手机应用程序。

学会转移注意力,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体活动,比如做运动、健身、郊游等。

把手机装在包里,而不是拿在手上。调一个响亮的铃声,这样既可以避免漏接电话,也可以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在新时代社会的压力下,人们发现了一种现象――“下班沉默症”。

职场人,你是否是这样?

上班时侃侃而谈,应酬交际驾轻就熟;回到家疲惫不堪,连一句话都不愿多说。如果是这样,请注意,你可能患上了“下班沉默症”。

你是否认为自己患上“下班沉默症”?

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

症”。其中,34.7%的人认为自己有“下班沉默症”,48.4%的人认为自己“有一些”。

有人认为,性格内向的人群更易患“下班沉默症”,不过在工作的压力下,不分性别、性格,其实都容易患上此症。那么,到底哪些职业的从业者更容易患上“下班沉默症”呢?

“下班沉默症”的典型特征

工作充满激情,反应敏捷,和同事聊天也总能“妙语连珠”。但一下班就像“死机”一样,不想多说一句话,即便回到家也很少和家人坐下来聊天。

周末、节假日只想待在家里,哪怕对着手机、电脑,也不想和朋友家人一起出去玩,甚至敏感易怒,沉默不语。

“下班沉默症”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下班沉默症”是一种对生活的挤压变形,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若任其发展,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甚至演变成家庭冷暴力。据调查:

41%的人会死气沉沉,对生活失去热情;

26%的人会因缺乏情感交流,引发心理疾病;

17%的人会让亲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

16%的人会让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受到伤害。

专家:心病当需心药医

专家指出,白领们用“下班沉默”的方式调节自己压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关注家人的情感需要,别因此增加亲友的压力。如果对家人的沟通信号总是不作出正常回应,家人难免会进行揣度――“他是不是不高兴了”“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这类揣度往往是往负方向走的,久而久之容易形成隔阂。“如果下班回家真是累得只想沉默,也不妨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没有不高兴,什么事都没有,我只是工作了一天有点累、有点烦,很想静一会儿’。”

篇2

手机依赖症

文/孙文茹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由于它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手机一族”队伍的不断壮大,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也悄然现身了。

石小姐是白领,由于工作的需要和外界联系频繁,手机便成为她形影不离的得力助手,使用手机的频率也远远高于他人。由于工作业绩突出,石小姐被调去从事行政工作。工作性质的转变使得接入的电话骤然减少,一向对工作热情很高的石小姐开始感到十分焦虑,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时不时地拿出手机来看是否有未接电话,还经常把别人的电话铃声当成是自己的手机在响,甚至莫名其妙地发火。

究竟什么原因让石小姐的情绪变化如此之大?心理咨询师张建认为,这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张建解释说,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而追求时尚的白领阶层往往频繁更换手机或一人多部手机,是对手机最为关注的人群。加之工作压力大,对手机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大,这种心理的不适应状况在白领中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高的趋势。此外,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些人通过频繁接电话来向别人显示自己工作繁忙,以此证明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手机依赖症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过多地利用手机进行沟通,如明明走几步就可到达的地方,却非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在等人的时候总是频繁打电话问对方身在何处,如果不打就焦急难耐,严重者还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网络依赖症

文/刘流

在现实中与人交流会让你觉得麻烦,现实的生活让你觉得厌烦和压抑,于是你习惯于在网络里寻找生活乐趣,你会觉得在网上跟人说话、交流要轻松很多。你每天都想上网,一旦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就去网上查。这时,你可能不知道你已经得了网络依赖症!

判断网络依赖症的标准为:下线后总念念不忘网事、总嫌上网的时间太少、无法控制用网、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一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上网比工作或其他的事更重要、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对亲友上司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下网后有疏离和失落感。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人因为长期通过网络通信工具交流,而导致在面对面交流时“无言以对”。在某广告公司工作的吴小姐,几乎和客户所有的联络都是在MSN上进行的,在网上除了聊工作,还可以说说彼此的心情、喜好等个人问题,她也因此与许多客户“走得很近”。而令吴小姐不解的是,每次她和客户见面时,却发现没有什么话题可聊,常常会冷场。但只要一回到网上,沟通立刻就顺畅起来。

“这就是网络依赖的后遗症。”心理专家指出。长时间通过敲打键盘这样机械的方式与人交流,难以感受到直面接触时的真情实感,无疑会对人的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些负面影响呢?专家认为,白领可以适时放弃使用MSN,创造机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必要时逼迫自己强制断网,并积极参加一些朋友聚会,找回没有网络时的娱乐方式。

快递依赖症

文/ 傅洋

“怎么还在中转站上,急死人了。”一遍遍刷新着发货的快递单件证号码,刚刚从广州购买了新版秋装的上班族刘小姐焦急地等待着快递人员上门送货。购物后频繁查询快递送货进程已经成了她和许多白领的一个习惯。

当点击鼠标、足不出户的购物方式越来越流行,白领一族和快递人员也开始了频繁接触。笔者了解到,相比两年前,在一个写字楼内,快递送货的数量增长了两倍。很多年轻的白领更是得了快递依赖症,不但网购叫快递,甚至连买菜、搬家也叫快递帮忙。

“大家都以为写字楼送信函的多,其实现在什么都送。”快递员王培正告诉笔者。有一次,一个写字楼的白领打电话叫快递晚上把菜送到家去。原来,这个白领主妇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菜市场买了菜和生活用品,晚上还得见客户,就放在前台叫了快递给送回家去。“还有公司发了果盒等东西不想拎着上地铁的人也叫我们送,不过,路远的人还真比打车回家划算。”

有时赶上附近的商场打折了,写字楼的女白领中午就会出去血拼一番,很多拿不动东西的女孩也找快递送货。前一段时间,有公司的员工被裁或者辞职离岗,东西都打了十几包,不叫搬家公司,却找来快递公司把箱子一个个送走。

在王培正眼中,白领们最爱网购的物品是衣服、饰品以及手机类电子产品,其中也有不少比较奇怪的物品,开始以为是上班族给孩子买的,一问原来都是年轻的白领自己玩儿的。比如纸模型、布袋木偶、橡皮泥、魔方、九连环,也许工作压力太大了,对调剂生活的玩具需求也大大增长。

甚至还有人要求快递宠物。不久前公司就接到一个电话要快递员到一个小区传达室。快递员到了,发现一个牵狗的女孩正在等着,就问东西在哪儿。女孩指指小狗说,就是它,快递到一个朋友家寄养几天,打车怕被司机拒载。当然,快递公司不能快递宠物,按照规定只好拒绝了。

针对这种越来越流行的快递方式,心理专家提醒,虽然快递能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好工具,合理、理性、谨慎的使用也是有必要的,否则,过犹不及。此外,也不要因为快递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要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和人交往,生活中除了快递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拥有的东西。

虚拟社交依赖症

文/水晶

越迷恋越疯狂,越迷恋越孤独,“虚拟社交依赖症”正在都市中日益泛滥。

调好闹钟半夜起床,只为了偷到一棵“菜”;提前半小时到公司,只为了抢在屏蔽时间段之前把“车停好”;做出详细的EXECL表格,将所有朋友栽种“庄稼”的收获时间“登记在册”,为的是在精确时间上网收割,力求“颗粒归仓”……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开心网,越来越多的白领开始不自觉地过上“开心时间”,有人甚至因此被单位开除。某心理咨询师指出,虚拟的网络社交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实际上,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顾晓鸣表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他建议,与其依赖网络上的虚拟社交,不如离开电脑,真正地走出家门。

一份专业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开心网的用户不乏美国、日本、欧洲等海外用户,但主力人群仍是上海、北京等中国城市的白领,占总用户数的7成以上。

一家外资企业的负责人金小姐告诉笔者,上个月公司刚刚开除了一名屡教不改的“开心迷”。“每隔几分钟,他总是控制不住要去‘停车’,不能集中精力工作。”由于公司绩效是以小组的业绩计算,他的精力不集中导致上传数据等小错误不断,大大影响了小组的考核绩效,导致同事怨声不断。“我们劝过,但效果不好,只能开除了。”

“迷恋开心网,有如染上赌瘾,用术语来说,就是虚拟社交依赖症。”心理咨询师任虹告诉笔者,在这种“痴迷”与“疯魔”的背后,是裸的现实需求,如交友、集体游戏、释放压力等。参与者对彼此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无疑会大大弥补现实生活中朋友越来越少、聚会越来越难的缺憾。

然而,开心网所培植的自恋、自尊、乐趣是虚幻的,它容易降低人们处理现实事情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闭。

摆脱依赖症的五个关键词

文/一名

承认依赖症患上依赖症的人,往往很难把握自己,不知道正常状态应该是怎样的。这时候可以对照以下几条标准,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不管怎样,这件事都要先做”,在你的生活里,就有这样的一件事。这件事会给身体或者经济带来不良影响;自己已经发现了它坏的影响,可就是没法放弃,总是重蹈覆辙。以上这些,哪怕只有一条符合,你就已经在依赖症的边缘了。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并承认自己有依赖的倾向,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不自责患上依赖症的人,有时会对自己苛求,希望自己能在拒绝依赖的过程中变得更坚强些,但这种过度的自我控制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越陷越深。如果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想去做的,但是实践过程中却没能办到,那也没什么关系。不要责怪自己,更不要强迫自己,要学会经常自我表扬。

寻求他人帮助要想从依赖症中解脱出来,单靠一个人是不够的,个人的过度努力反而会产生新的压力。有的人原先依赖症的情况确实有所好转,却又很快陷入了努力过程中产生的新依赖症中。但如果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医生会从谈话中发现患者本人可能从未察觉的一些情况,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培养忍受孤独的能力一个人独处,并不等于被别人孤立。患上依赖症的人要学会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不依赖别人,也不依赖某种东西或行为。独处的时间能够帮助一个人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是形成自己独立个性所必须的,这是改善依赖症的关键一步。

篇3

【关键词】初中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

“手机依赖”就是通过手机的功能和效率,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娱乐,并达到使用手机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的群体,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

一、初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

1.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一些初中学校,学生的交际、娱乐等生活中主要依靠手机来完成。据有关统计材料显示,全国青少年中60~7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特别是爱教育程度较低的初中学生出现的概率就更高了,很多学生也不善于面对面的交流,所以手机短信息刚好成了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

手机对青少年影响分析目前主要集中在心理、社会化、价值观、人格、沟通及学校管理等领域。青少年严重依赖手机,人际沟通能力下降等负面的效果,给学校管理带来严重的困难。

2.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具体表现

第一、交H(短信、聊天)的依赖。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有70%以上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他们在学校里,跟校外的同学、朋友以及家人的交往都是采用手机来完成。甚至一些作业也求助于手机。

第二、阅读依赖。据调查,有手机的学生网上阅读率达到90%以上,学生上网阅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新闻、知识、文学等是主要阅读的内容。而在手机上进行阅读的主要集中于一部分女生。

二、初中生“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形成对“手机依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经调查研究,主要是以下几种原因。

1.家庭原因

家长对学生是否持有手机态度不明确,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佩带手机持支持的态度。主张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都表示,买手机的目的一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找到孩子,比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二是一旦孩子路遇歹人,也能及时用电话报警。一位家长说,手机实际上是一根“绳”,能“拴”住孩子让做父母的放心。特别是一部分留守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认为孩子带手机,主要是方便联系,并进行情感交流。家长们的本意是好的,问题是孩子能否正视家长们的厚爱和正确使用手机。

2.网络通讯的发达、智能手机普及

4G网络的普及,改变了我们移动通讯的习惯。现在手机主要功能不再是打电话、发信息了。4G网络给手机有了互联网应用的功能,手机通过互联网可以浏览网页、手机QQ、手机在线视频、在线电视、手机邮箱等,手机网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为“手机依赖”族们提供了方便。

三、“手机依赖”给初中生造成的主要危害

1.初中生“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据调查,我校严重手机依赖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15%左右,还有20%左右的人经常违规使用手机。由于这些学生不参加文体活动,缺乏锻炼身体,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2.初中生“手机依赖”,养成不良习惯,增加学生家庭负担

对于作为纯消费者的中学生来说,手机费也是一种高消费。对于这种消费负担,普通学生的父母一般会支付一点,多了就不管。其结果可能是:有的学生只好节衣缩食,减少生活学习费用去交手机费;有的学生会东讨西借,想尽方法凑手机费;除了手机费用之外,还有部分学生为玩各种游戏,买装备进行充值,这是一笔无底洞的开支。为了手机费和游戏充值费,有部分学生经常以各种理由向父母掏钱,有的甚至可能去小偷小摸,引发安全问题、社会问题。

四、减轻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学校对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家长要配合教育学校做好教育工作,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和理解学习对手机依赖行为。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减轻对手机的依赖。

2.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能力,远离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现象虽然对初中学生影响很大,但只要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深入研究“手机依赖”现象对学生影响的规律和解决对策,采取有效措施,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人生观等方面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增强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减轻“手机依赖”的影响,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手机依赖;群体氛围;和谐;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39-02

近年来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手机已然成了大学生必备的工具,几乎人手一部,有的同学甚至两部。而且手机更换的频率也很大,每有一款新手机问世,立即成为大学生们的新宠,是大学生追求时尚的标志之一。大学生手机使用也不仅仅是通话、发短信,还有手机QQ、手机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等,用手机阅读、听音乐、下载游戏、电子词典、拍照等也是很常见的。总之是花样不断翻新,可谓层出不穷。因此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无论是上课、上自习、走路还是休息,在教室、寝室、还是食堂,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是手机不离手,不分时间、地点、场合,随时翻看机屏,不该用的时候频繁使用,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旦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就会出现惶惑不安、精神难以集中等一系列的不适反应。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似“强迫症”的“手机依赖症”是21世纪非药物性成瘾的一项主要内容,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说对手机的过分沉迷与依赖,已成为大学生的新危机。而帮助大学生尽快摆脱这种手机依赖症,回归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状态,是我们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又一新的课题。我们课题组调查分析了造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比如:手机本身的功能特点、现代交往模式的改变、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从众心理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各种心理诉求等等。针对这些成因,认为要防治手机依赖的病症,使大学生能尽早摆脱这种依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学校重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

学生有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内容,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手机使用观,可以定期请有关专家做专题知识讲座,利用各种宣传板和校园广播进行广泛宣传,还可以创建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手机和固定电话并无实质差别,让手机回归通讯的基本功能,而不能干扰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纪律约束,对课堂使用手机等不良现象要坚决制止,绝不姑息。加强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从而削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排遣不良情绪

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课堂心理教育课,辅之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技术,帮助手机成瘾的学生减轻心理压力,逐步摆脱成瘾的困境。高校老师应把握住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情绪波动性大的特点,及时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当学生出现心理波动,产生不良情绪时,让他们有机会、有条件得到合理宣泄。合理宣泄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方法之一。调查显示,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和快毕业的大四学生,手机依赖的比重比较大。这是由于大一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厌学情绪,或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有孤独感,这时候,往往要用手机QQ与家人或以前的朋友沟通排遣;大四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找工作的种种压力,有的同学就通过上网、游戏等方式沉溺于虚拟世界,而逃避现实。还有,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感到失望和不公平等原因,产生极其消极的情绪,就更需要沟通和发泄。所以,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合理宣泄的机会,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恰当释放,进而通过积极的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手机依赖心理。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群体氛围,加强个性独立的品质塑造

群体氛围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大学生频繁使用手机,正是一种从众心理的作用。比如别人刷微博,我就刷微博,别人用苹果,我就不能用杂牌子,手机攀比、手机依赖成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好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形成健康良好的、朝气蓬勃的群体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因素,使滥用手机、手机攀比等不良行为在学生中缺乏市场。同时,加强学生独立个性品质的塑造,激发和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主人翁意识,遇事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盲从他人。当然对于无节制的滥用手机、荒废学业的行为,也要严厉批评。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文体活动,如各种球类比赛、辩论大赛、街舞比赛等充分吸引学生,展示学生的才华,增强自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到大型的企业、公司参观、观摩,体验不同企业文化的魅力,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树立奋斗目标;再比如参加社会义工协会,敬老协会,志愿者爱心活动等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又满足了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要,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人面对面沟通的技巧。第三,还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植,尤其对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可以定期开展国学知识讲座、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对信息的渴求,又提高了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形成优良的学风。在这些活动中,尤其要发挥学生社团的实践作用,因为学生社团成员一般都志趣相同,更容易交流沟通。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那些过分依赖手机的学生参与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和影响,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在现实活动中找到快乐,从而重建自己的社会交往圈,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五、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抵制手机成瘾

解决手机依赖问题,大学生自身积极的主观努力很关键。首先,要学会合理制定手机使用规范,能面对面沟通的,就不用手机。要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功能所带来的各种诱惑,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控制,改正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

其次,要加强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度,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长远的奋斗目标。同时丰富课余生活,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找到新的生活重心,发现新的生活乐趣,转移对手机的注意力。例如听音乐、看书、在校园内散步、郊游等,让手机成为真正的工具。第三,努力训练自己沟通的技巧,与父母、老师、同学、室友尽量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学会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增强表达效果的技巧,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闲暇时间里,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不断尝试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将生活的中心从手机虚拟的世界转移到现实生活真实的人际交往中。尤其是情绪低落时,及时找朋友、老师进行沟通,正确排遣一些不良情绪。

六、家长、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爱

手机成瘾应该是大学生成长中的发展性问题,家长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积极地与子女平等地沟通与交流,抓住假期与子女在一起的时机,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家长要多和学校的老师、同学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状况,以便及时帮助子女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社会各界也要充分关注手机依赖症所带来的危害,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手机文化氛围,用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来缓解大学生在巨大压力下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总之,面对手机依赖症,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以及家长和社会等几方面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一起努力,使大学生尽快摆脱手机依赖,找回健康快乐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

[2]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

[3]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4]孙玲,汤效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1,(5).

[5]周喜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

[6]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世界,2009,(1).

篇5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手机使用 合理使用

一、关于我校学生手机使用的调查问卷分析

1.学生手机使用的普及度高。

本次调查覆盖我校2个专业,08、09级2个年级中部分班级,共10个,发出问卷321份,收回有效问卷304份。其中95%的问卷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研得到结果。内容由学生本人完成,结果较为真实可信。

调查表明,被调查学生中,93%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拥有1部手机的占78%,拥有过2―3部手机的学生占18%,拥有3部以上的占4%。82%的学生手机是父母购买的,16%的学生手机是亲友馈赠的,只有2%学生的手机是自己打工攒钱购买的。

2.学生对手机的使用缺乏正确的分析和控制能力。

(1)学生在手机上的花费过多,容易造成攀比现象。

调查显示,73%的学生手机购买价格在1000―2000元,11%的在2000―3000元,甚至有少部分同学的手机超过了3000元。

在手机月消费数额这栏,9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100元左右,只有8%的学生能把手机的月消费控制在50元以下。

(2)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现象很普遍。

在调查问卷中,52%的一年级学生选择了在课堂上偷偷使用手机,二年级学生中的人数比例上升到83%。

(3)学生使用手机中娱乐功能占大多数。

在手机的各个功能选项中,学生使用最多的五个选项分别为:发短信,聊QQ,打电话,上网,听歌。其中近90%的学生将“发短信”放在了第一位,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被称为“拇指一族”①。

(4)学生手机的联络对象以同学朋友为主,极少与家长、老师联系。

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联系对象的排名依次是:同学、朋友、网友、父母、老师。近50%的学生在“是否会主动打电话给父母、老师”栏中选择“否”,只有5%的学生会在“节假日发短信或者打电话祝福家人或老师”。

3.学生对手机高度依赖,影响了他们的实际交流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这次的调查中有一道题是:“如果走失,你如何找到方向?”53%的学生选择打电话问朋友或家人,21%的人选择用手机上网查询,只有8%的学生选择问路人,至于自己看影子辨识方向的选择者更是寥寥无几。

在日常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更是明显,在“一小时内翻看手机的次数中”近90%的学生选择了10次左右,也就意味着每隔5分钟左右他们就要看一次手机。

二、中职学生不合理使用手机的原因分析

手机作为新科技的代表产品,起初它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通讯,然而这并不能满足人们,人们不断研发,手机的样式、品种、功能越来越多,因此,也越来越勾起人们对其的购买欲。

学生无法合理利用手机的原因首先在于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学生经历了中考的磨难之后已经是脱了一层皮,家长自然会尽量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希望孩子能开心,因此手机不仅成为了“大学生”的入学“三大件”,而且成为了中学生的必备品。现在不少职校学生都住校,家长为了方便通讯,便给孩子买了手机。给学生买手机无非就是希望可以时时监督学生,给学生安一个“遥控器”,家长希望全程监控学生,不管他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都能时时掌握。如果学生出了事情,也可以及时和家里取得联系。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不要跑到网吧去游戏,玩玩手机也没有什么。手机越来越时尚,这一点不能忽视,学生们已经将手机当作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富贵的标志,但这又预示了什么?很多职校学生追潮逐流,自然不会放过手机这一象征,于是校园中掀起一波“攀比风”,一些人在比谁的手机好,最新款、最贵,以此来显示自己家财万贯。很多老师都说:学生的手机现在比他们的都好。更令人无奈的是一些学生们为了攀比,为了跟上“潮流”,不停地更新手机,一天一个样,一周全都换。甚至没有手机的学生会成为被鄙视的对象,导致心理不平衡,吵着闹着向家长要手机。家长们出于对孩子的爱只得给买,却不知买手机要钱,换手机也要钱,养手机也要钱,学生自己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心,却不断地增加家庭的负担。这些父母本身的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

职业学校的课业负担没有普通高中那么重,学生的课余时间也相对较多。我校封闭式的管理让很多学生没有办法自由外出,因此选择用手机打发时间成了他们的最大爱好。职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应具有更强的专业技能和交流能力,但是课余时间全被手机占用,他们本应具有的素质已经被消磨殆尽。以前学者研究的结果显示:短信的隐蔽性和自由的特点,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尴尬;其价格便宜,符合学生的消费观念;它的多种形式(包括声音、图片、彩信等形式)更是满足了学生的口味。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拇指一族”。聊QQ、“偷菜”、赛车,这些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却在一点点蚕食着学生的自控力。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对职校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指导不够。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岁至十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都不令人满意,充满好奇心,缺乏自控能力。但是一些家长和教师没有正确地疏导这种好奇心,反而粗暴地对孩子进行制止。由于孩子叛逆心理,不愿意和家长、老师交流,因此手机短信聊天、上网就成了学生与同龄人交流的最便捷手段。上课时老师在讲台的口干舌燥抵不过手机短信的提示音,上课期间铃声接二连三地响起,严重阻碍了公共秩序,老师不得不停下指责一番。于是有不少学生开始耍小聪明,不再接电话,却是在桌子下不停地敲打手机上的键盘,无声无息的,一堂课就可以在聊天里轻松度过,虽然没有影响课堂,却让自己白白地浪费了一堂课,浪费了父母的心血,浪费了自己的光阴。学生在网络聊天时轻信他人,被人骗取钱财的事例已不鲜见。更有甚者,个别学生互相攀比手机是否高档,造成打架、偷窃事件。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并没有在日常教育(例如德育课)中将学生的是非观、金钱观等方面与合理利用手机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

1.家长应树立对手机的正确认识,从行动上做好榜样。

手机本身的存在并没有错误,如果学生能够合理使用手机,就能给学习生活带来很多帮助。学生手机具备闹钟、课程表、短信息、简单的通讯功能就可以了。至于上网、移动QQ、聊天室等功能完全是不需要的。家长应就手机问题和孩子平等交流,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方面的过多干预,往往会让孩子对家长的行为感到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孩子就因此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甚而发展到在生活中怀疑一切。因此,对于孩子使用手机,家长应该采取引导的方式,教他们学会文明使用手机,上课时关闭手机,必要时才开机与家长或同学联系。若孩子自控能力很薄弱,家长可以适当关闭一些手机功能,帮助他们戒除“手机依赖症”②。

2.学校应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合理使用手机”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我们要用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及质量互变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手机,将“合理使用手机”的观点贯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及班级学校活动中。首先帮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正确看待手机的作用。帮学生分析校园内手机盛行的原因、危害,然后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引导学生变课堂内玩手机为课余的联系,变非正常的频繁联系为正常的偶尔联系,变影响学习的玩乐联系为帮助学习的讨论联系。其次,帮助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的学习生活,逐步戒除“手机依赖症”。要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学习阶段对整个人生发展的重要性,职业学校学习的特殊性,从而使他们集中精力好好学习,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让学生理解现在不应带手机不等于一直不能带,在校不能带不等于假期和将来走向社会不能带。鼓励学生假期勤工俭学,自己赚取下学期的手机费,这样既能让孩子磨练自己的意志,又能让他们知道钱来之不易,从而约束自己随意打电话的行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因此根治学生校园带手机问题要从人人、时时、事事抓起,要持之以恒,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马虎大意、听之任之。

3.学校应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目前已存在的校园“手机依赖症”族,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手机虽然便于孩子和家长联络,但学校和家庭在对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同时,也应通过规章制度予以规范。学校不提倡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原则上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确有特殊情况需使用手机的学生,在父母双方签名同意后,可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校方有权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获准携带手机的同学必须严格遵守《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从携带手机到校之日起,到班主任处登记并填写姓名、手机号码,班主任核实后上报学生处备案。若学生上课开机,或在上课期间、课间、就寝时间使用手机,班主任、任课老师、宿舍管理人员等可扣留其手机交德育处,由德育处联系家长领回,并取消其校内使用手机的资格。当然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长期严格执行该规定,一旦良好的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尽管中职学生依赖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只要老师、家长与全社会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学生滥用手机的弊端,家长、学生通力配合,全校上下齐抓共管,一个安全和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就一定会出现。

注释:

①拇指一族:喜用手机发短信进行交流的人群。

②手机依赖症: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现代心理病症,表现为对手机的过于依赖,交流多依靠手机完成。

参考文献:

[1]郭耀邦.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调整.教育与职业,2001,(2).

篇6

大学生暑期刷手机皆因“无事可刷”

手机只是消遣之物,偶尔刷刷用于打发时间也无可厚非,但若一个假期都基本在玩手机,则表明大学生没有做好假期规划,没有比玩手机更有意义的活动。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如此,中小学生的状况也难言乐观。“不知如何度假”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宅家度假”是一种习惯的延续,从小学到大学都一脉相承,并非大学时期才形成如此状态。学生要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要么被家长所主导而被动参加大量的补习班,孩子无法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选择度假方式。

反观国外,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利用假期来做自己规划中的事。在美国,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寒假来完成他们的义务服务工作。在法国,旅游是学生假期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当然在国内,一些大学生的度假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比如利用假期先做些兼职,自己挣一些钱后再去考察或者旅游,或者共同研究一个课题,抑或到公司实习或者打暑假短工,既体验到挣钱不易,又加速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不过,这些还仅是“小众化”还不是“整体性”的表现。实际上,大学生暑期刷手机皆因“无事可刷”,如何让他们的假期变得更有意义,从手机上将其解放出来,这既是一个社会命题,也是一个教育命题。唯有保持全面视野和采取综合手段,才能避免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

“刷手机度暑假”背后的遗憾

此调查结果令人遗憾,问题首先在于这部分大学生个人。在暑假,虽然课堂里的教学暂停了,适当的休闲调整也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是说学习就停摆了,甚至生活就定格在刷屏中。这背后有大学教育“严进宽出”的原因。很多人错误地把读书的目标设定为考进大学而非认真求知,进了大学很容易陷入虚无,学期内该干什么,寒暑假该做啥,完全没方向。

篇7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成为高频使用的通讯工具,而大学生中的“手机依赖”现象日趋明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危害。本文首先通过对芜湖市高校7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进一步了解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的危害;分析“手机依赖”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从自身、家庭、教师、高校四方面的对策建议,帮助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心理,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个必备工具,在大学生中,手机因其小巧、方便携带、可移动、价格便宜等特点而备受青睐,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在给大学生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手机依赖的隐患。

1 手机依赖

目前学术界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多限于心理学领域,手机依赖行为看作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手机依赖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或心理症状,严重依赖者会出现躯体不适,社会功能受到相应的损害,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此类人群应及时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分析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从而为社会与学校以及个人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芜湖市三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随机选取进行施测。发放问卷720份,收回问卷699份,有效问卷680份,有效率为97.3%。其中男生381人,女生318人,管理类116人,师范类152人,医学类283人,工科类148人。

2.2 研究工具

2.2.1 问卷调查法

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参考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结合芜湖市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共23个项目,涉及大学生的统计学信息、使用手机的态度、频率、场所、以及所引起的身心症状等方面项目。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spss统计描述和推断并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57.8%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重要和比较重要,29.2%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一般重要,只有3%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没用。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4小时以上的占33.2%,使用手机每天长达6小时以上的占12.9%。在关于手机使用用途方面,73.7%的同学认为手机的主要功能是方便联系和信息来源,21.8%的学生认为主要作用是打发时间,4.6%的学生选择其他。在关于手机使用场所调查中发现,22.1%的学生在入睡前总是玩会手机,43.1%的同学选择经常,29.9%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4.9%的学生在入睡前从不玩手机。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使用率很高,手机成为大学生沟通、娱乐、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3.2 大学生手机使用原因自我评价情况

在关于手机过度依赖的主要原因方面调查发现,31.8%的学生认为通信的需要,36.5%的学生认为娱乐的需要,只有2.1%的学生认为学习的需要,而选择大学生活的无聊为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的占到29.6%。在“上课时,无论老师讲课精彩与否,您都会把手机拿出来玩吗?”15%的学生选择符合,45.1%的学生选择一般,39.9%的学生选择不符合。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学习功能较少,而大学的教学好坏也不是导致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

3.3 大学生手机依赖引起的身心症状

调查发现,如果出门忘记带手机,有22.6%的学生觉得不自在,马上回去拿,50.8%的学生选择不回去拿,但心里空空的,感觉不方便,26.6%的学生觉得没影响。在关于是否会经常因为玩手机而忘记该做的事情方面调查发现,有9.5%的学生选择符合。而在是否会因为手机来电或短信而中断学习的调查中,45.7%的学生会中断学习,只有11.3%的学生选择不会,43%的学生选择不一定。在你会在手机没信号或连不上网络的时候烦躁、焦急的调查中,7.7%的学生总是出现烦躁和焦虑,21.9%的学生经常出现,55.3%的学生偶尔出现,只有15.1的学生从不出现。而在长时间玩手机你是否出现身心状况改变方面的调查显示,59.4的学生都出现眼睛干涩或模糊,23.8%的学生出现头晕或头痛,15.9%的学生出现手麻现象,22.7%的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14.2%的学生出现记忆力减退情况,15.7%的同学出现睡眠质量变差情况。在“我总是把手机拿出来却又不知道要干什么”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符合或很符合,40.6%的学生选择偶尔,25.4%的学生选择不符合。研究显示,有很多大学生已因手机的使用导致很多不同程度的身心症状。

3.4 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情况

在“发现自己因过分投入于手机而减少了周围朋友的交往”问题的调查中,41.4%的学生选择不符合,44.9%的学生选择一般,14.7%的学生选择符合或者很符合。在“父母或朋友抱怨我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问题方面,40.9%的学生选择不符合,37.9%的学生选择一般,21.2%的学生选择符合或者很符合。在“您更喜欢与人用手机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调查中,5.9%的学生选择总是,20%的学生选择经常,43.1%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18.4%的学生选择从不。数据显示,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手机的使用对其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因分析

4.1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和放纵型都会对学生的手机依赖产生明显影响,专制型家长对孩子严厉、否定、惩罚等,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减少,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关怀和理解,使孩子缺失自我价值,形成了自卑人格。而放纵型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放纵和忽视,也让孩子缺乏关心和帮助,幸福感逐渐缺失,也会导致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另外,家庭的不和谐、离异、单亲等状况也会是孩子逃离现实,进入手机世界。

4.2 社会支持方面

大学生步入大学后,获得各方面社会支持相对减少,大学生与父母等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大量减少,他们无法获得初高中时期父母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大学课程相对于初高中更加的宽松,大学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由和开放,另外大学的教育方式也决定了来自老师的监督和支持大幅下降,自主学习和生活时间增多。

4.3 社会文化影响

现如今大学生处的媒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手机使用率,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2013年上半年,网民人均每周手机上网时长达11.8小时。”可见,整个社会所处媒介环境是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的时代背景。

4.4 人格特质等自身方面

相关研究发现,“胆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条数最多,相对而言,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的短信条数最少;而在手机使用时间方面,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使用时间最少,胆汁质的大学生使用的最多。”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奋斗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强,缺乏兴趣爱好,社交能力差,手机成为了他们青睐的娱乐工具和交往工具。

4.5 逃避某种压力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未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下学习主动性下降。学习上未能获取成就感与优越感的他们逃避学习上的压力,更多的沉溺于手机游戏、小说、手机交际等。另一方面,手机作为通讯交往工具,能降低与他们正面交际的紧张感,对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善于表达和表现的学生来说,这样交流会更加自在,也能获得成就感,长久的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又会弱化他们原本的现实交际能力,导致恶性循环。

4.6 资源的获取途径

在当今竞争如此大的社会中,人的交际网络越大,社会交往越频繁,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机会,产生社会效益,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对个人发展以及个人地位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就完全能够理解人们为什么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因为手机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社会和学校内资本和信息,拓宽个人交际圈的重要工具,错过一个短息和电话,也许就错过了一个获得资本和信息的机会,这就导致手机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即便在课堂等一些不方面的场所也会一遍遍的查看手机。

5 建议对策

5.1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在培养兴趣爱好方面加大关注,家长可以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增加与孩子一起的时间,给予关怀和理解,避免他们从虚拟世界寻找依赖,逐渐远离现实世界的乐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适当的给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有效的给予了大学生精神上的帮助,为他们内心情感和压力提供了倾诉的出口,有效地杜绝了大学生沉溺于手机中寻找依赖。

5.2 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大学的特殊阶段对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大学生的实际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远远低于该阶段的要求。自控力差,必然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如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容易受到诱惑并陷入其中等。大学生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种能力。如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个人的自制力。

5.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学体制

在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增加自己的知识厚度和宽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风格,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等,才能让课堂具有魅力,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有听课的欲望,避免自控力差的学生寻求用手机来打发时间,从而产生依赖。

5.4 高校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体系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普测筛选出易发生依赖特质的学生,进行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并跟踪关注;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帮助手机依赖倾向学生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掌握放松技巧,帮助学生脱离手机依赖;对于那些确实严重依赖,且已发展为病态的大学生,及时转介进行治疗。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5.5 群体氛围对从众行为有重要影响

需要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充分发挥群体文化、群体氛围的导向作用,高校应对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程度进行调查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开展相关讲座、辩论赛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晚会、运动会、社会实践、科技大赛等活动,有效的营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在这种氛围和文化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影响,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并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不盲从他人,从而有效的远离对手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秦亚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

[2]梁娜.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受众与媒介素养研究,2009.

[3]洪艳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4]杜立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5]郭欢.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成因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

[6]李滢彤.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研究[J].教育信息,2013.

[7]徐成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1.

[8]江奕其.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理论研究,2013.

篇8

摘 要:手机上网已经影响到高中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分析手机新媒介具有的特征,手机新媒介的变革性意义,以及高中生使用手机新媒介的生活价值。认为要对高中生使用手机进行科学管理,以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手机;新媒介;高中生;管理;德育;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1;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3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新媒体,对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手机媒体进行深入研究,解决高中生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本文基于高中生手机用途视角,对手机新媒介进行哲学思考。

一、手机新媒介具有的特征

现在高中生所使用的多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随时性。虽然学校要求学生不把手机带进课堂,但有时很难杜绝。智能手机的随时性就在于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上网,浏览网上的各种内容,或玩一些手机游戏。这种随时性,导致学校管理难度加大。第二,随意性。智能手机具有多种功能,学生可以不经家长和教师审查,随意各种信息。同时,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游戏泛滥,有时给涉世未深的高中生造成伤害。第三,中介性。智能手机作为新媒介是高中生进行信息搜集、情感交流的工具之一,也是高中生接触不良信息的“中介”。调查显示,个别高中生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抢劫盗窃等不良社会行为,有些是通过手机网络“学习”到的。第四,被动接受信息性。智能手机的多功能和网络管理的困难,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一些不法分子经常肆意不良信息,干扰高中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让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在心理上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第五,置换性。智能手机能够随时随地把任何信息发送出去,部分高中生于是通过手机网络抒发心情,记录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有些学生甚至为了拥有一定的粉丝和点击量,而不分好歹随意信息。这让人们陷入思考:人不再是手机的主人,而处于奴隶或仆人的位置。

二、手机新媒介的变革性意义

手机新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使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途径、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悄然发生改变。第一,人机交互新时代。手机新媒介的出现,代表一个人机交互新时代的来临。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实现信息随时随地沟通,一些公众活动、日常生活购物以及银行支付功能,皆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第二,人类信息传递新模式。过去手机功能有限,一般只作为单纯的通讯工具,而现在智能手机功能众多,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传递,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文化传播更加方便自由。第三,日常智力考量。智能手机带来信息传递便利化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者提出新问题。一是部分高中生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手机依赖症。对部分高中生来说,手机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刻都不能离开手机。一旦离开手机,就有莫名的失落感和烦躁感,甚至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的现象。二是手机弱化部分高中生的智力。在学习过程中,部分高中生遇到问题不再独立思考,而是把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都交给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询的手机。部分学生通过手机网络搜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再冥思苦想,或求助于同学、老师,这使得自己的智力开始弱化,情感开始淡漠,合作精神开始淡化,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高中生使用手机新媒介的生活价值分析

从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可以有一个具备基本通讯功能的手机,但不能沉溺于智能手机的世界。高中生使用手机新媒介的生活价值,可作如下分析。一是看对高中生的学习有没有促进作用。高中生必须以学业为重,远离各种对学习造成负面影响的诱惑。调查显示,部分高中生意志薄弱,沉溺于光怪陆离的手机世界,而越是沉迷于手机,学习上就越糟糕。二是看对高中生言行与理想有没有负面影响。绝大多数高中生能够正确看待手机,理智地使用手机进行网络学习,或与父母、老师、同学进行情感交流。但也有极少数高中生受手机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道德水平开始下降。据报道,某初中生因母亲反对他玩手机而在大街上出手打母H、某高中生不满手机被没收而将班主任杀害。这虽是个案,但也说明越是沉迷于手机的学生,则越言语粗俗、行事粗暴、没有远大理想。三是看对高中生消费观有没有不健康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高中学生之间有时也出现攀比现象,影响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手机作为一种新的通讯工具在学校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拥有多种功能,逐渐成为高中生进行网络学习、情感交流、资源共享、游戏娱乐的工具,对高中生的校园生活影响日益加大。因此,学校要对手机新媒体进行深入研究。要解决好学生使用手机带来的问题,避免出现“手机焦虑症”“低头族”等不良现象,并将手机新媒体建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是省级课题“中学生手机使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5]GHB0830

作者简介:董艳红(1981-),女,甘肃通渭人,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婷.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调查报告――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