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0:25: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畜牧业发展情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问题
畜牧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畜牧业的支柱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牧、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单纯以市场量的供求变化引导的生产,难以完成畜牧业的产业化。
1.1 市场供求变化的不断反复。 2003年下半年起,全国畜产品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价格持续上涨,到2005年,猪肉价格达到建国以来最高价格。利润的攀升,使各地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畜牧业被各地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然而好景不长,猪肉价格在经历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高价后出现暴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只15天大的小猪就从200多元一只,跌到60多元,活猪价格从每公斤9元跌到6元左右,市场猪肉价格也从每公斤16元左右跌到12元左右。以量的扩张代替畜牧产业发展的结果,导致各地养殖业发展一涌而上,结果农民不仅赚不到钱还要亏本,养殖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1.2 山区县的区位劣势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变化。 从区位上看,山区县远离大中城市,且往往与几个大城市同时处于等距的状态,似乎可同时接受多个城市经济辐射和吸引,这种边缘效应的共生作用使众多山区县成了城市吸引和扩散实际上的“盲区”。与市效县相比:接受市场畜产品需求信息相对迟缓,渠道单一;产品进入市场运距长,成本高。多种因素导致山区鲜活畜产品在同等条件下难以适应市场的价格波动和需求变化,竞争力彰显不足。
1.3 短暂的市场供求变化所引导的生产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实现。 产品数量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攀升,养殖户增多,产品数量增多,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是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养殖户以单个家庭生产为主的“散兵游勇”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小,产销完全受市场左右,收益极为不稳定,在畜牧养殖已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情况下,潜在的市场风险使众多的养殖户仍就不敢有意识的扩大养殖规模,为规避市场风险,他们就只能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保持较小的养殖规模。
1.4 不成规模的养殖使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失去了基础。 山区县域传统上自成封闭的系统,畜牧生产绝大部分以满足县域内市场为主体目标,其有限的市场容量难以刺激和促进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以消耗本地农产品原料为主的龙头企业,是建立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是化解农民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是畜牧业产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一定规模的养殖既是龙头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也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
2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绿色环保型畜牧业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绿色肉食品”已成为畜产品市场闪亮卖点,山区在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第一特有的自然环境适合建立绿色畜产品基地。山区大多远离大中城市和繁华都市,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工矿企业少,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生产环境安全无污染,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畜牧产业条件优越,是绿色畜产品的天然生产基地。第二长期的养殖传统奠定了发展绿色养殖的基础。在山区,畜牧养殖是农户传统的经营项目,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保持有一定的养殖量,养殖方法已为大部分农民所掌握,具有基本的养殖经验,这些长期形成的养殖习惯和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畜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其产业链雏形已初步形成。
3 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山区县域围绕畜牧养殖也形成了一些企业,但是,企业散、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缺少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有影响的大型龙头企业很少。企业大多未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合力和有效机制,覆盖和带动能力较差,远不能适应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山区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弱势地位,更加大了龙头企业建设的难度,“口头产业化”在山区还比较明显,以数量扩张代替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普遍存在。产业链的脱节,造成养殖、加工、销售环节的相互制约,畜产品“卖难”、“买难”交替出现,整个产业停滞不前。要实现山区畜牧业的突破性发展,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是推进“三大建设”,加快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纵向要打破过去政府就生产抓生产,就基地抓基地的做法,从基地到龙头按产供销通盘考虑进行系列化安排;横向要改变过去资金分散使用的局面,对重大项目在投资渠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整合。产品市场建设,要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通过与大中城市的集贸市场、超市建立供销关系,不断扩大畜产品销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引导农户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加工等方面自发地合作,组建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搞好“三化经营”,培植畜牧业竞争优势。规模化经营,要围绕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养殖大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合作,规划建设畜牧规模化饲养小区和商品畜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要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对养殖小区按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建设标准实施,着力培育绿色、无公害畜产品,同时要加快申报无公害产地认证。特色化经营,要在引进科学饲养、先进加工技术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风味,通过行业自律,打造地方品牌。三是强化“三项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应看到的是,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的进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如资金的周转、市场价格的波动、产业的发展速度与现实情况的衔接问题等。我认为,绿色畜禽产品是在传统畜牧产业上衍生的一个新的产业,山区发展绿色、特色养殖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只要在绿色和特色上下大的功夫、下足工夫,那么我们绿色畜禽产品的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山区畜牧业的发展将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2020年以来, 安良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及时召开畜牧业生产会议,认真落实市县畜牧业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和落实畜牧业生产各项工作任务,确保我镇畜牧业生产健康、有序、良好发展势头,现做如下汇报: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责任层层落实。镇党委政府成立书记、镇长为组长的畜牧业生产发展及重大疫情防控指挥部,设立了红牛专班、牧业生产督导组,组织成立了6人专业防疫员队伍。镇辖各村、各相关单位签定畜牧业安全生产责任状,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在全镇形成畜牧业发展及安全生产高压态势,促进畜牧业生产良好发展。
二、紧紧围绕“牧业增产、 农户增收”的主题, 强化红牛养殖发展,同时加强猪、羊、鸡养殖的发展。积极鼓励农户发展畜牧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设一批示范村,形成畜产品集中产区,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以点带面, 辐射全镇, 带动我镇畜牧产业的发展。全镇41各行政村,98个自然村,6.5万人,规模以上猪、牛、羊禽场108个,其中100头以上猪场20个,50头牛以上10个,羊场45个;1000只鸡以上33个。2021年拟建投资百万以上牛场2个,老山薛村1个,赵楼村1个。
一、山区畜牧业发展的问题
畜牧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畜牧业的支柱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牧、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单纯以市场量的供求变化引导的生产,难以完成畜牧业的产业化。
1 市场供求变化的不断反复。2003年下半年起,全国畜产品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价格持续上涨,到2005年,猪肉价格达到建国以来最高价格。利润的攀升,使各地发展畜牧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畜牧业被各地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然而好景不长,猪肉价格在经历了连续8个月的持续高价后出现暴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只15天大的小猪就从200多元一只,跌到60多元,活猪价格从每公斤9元跌到6元左右,市场猪肉价格也从每公斤16元左右跌到12元左右。以量的扩张代替畜牧产业发展的结果,导致各地养殖业发展一涌而上,结果农民不仅赚不到钱还要亏本,养殖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
2 山区县的区位劣势不能适应市场的瞬息变化。从区位上看,山区县远离大中城市,且往往与几个大城市同时处于等距的状态,似乎可同时接受多个城市经济辐射和吸引,这种边缘效应的共生作用使众多山区县成了城市吸引和扩散实际上的“盲区”。与市效县相比:接受市场畜产品需求信息相对迟缓,渠道单一;产品进入市场运距长,成本高。多种因素导致山区鲜活畜产品在同等条件下难以适应市场的价格波动和需求变化,竞争力彰显不足。
3 短暂的市场供求变化所引导的生产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实现。产品数量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攀升,养殖户增多,产品数量增多,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是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养殖户以单个家庭生产为主的“散兵游勇”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小,产销完全受市场左右,收益极为不稳定,在畜牧养殖已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情况下,潜在的市场风险使众多的养殖户仍就不敢有意识的扩大养殖规模,为规避市场风险,他们就只能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保持较小的养殖规模。
4 不成规模的养殖使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失去了基础。山区县域传统上自成封闭的系统,畜牧生产绝大部分以满足县域内市场为主体目标,其有限的市场容量难以刺激和促进整个畜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以消耗本地农产品原料为主的龙头企业,是建立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是化解农民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是畜牧业产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体现,一定规模的养殖既是龙头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依托,也是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
二、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绿色环保型畜牧业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绿色肉食品”已成为畜产品市场闪亮卖点,山区在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第一特有的自然环境适合建立绿色畜产品基地。山区大多远离大中城市和繁华都市,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工矿企业少,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生产环境安全无污染,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畜牧产业条件优越,是绿色畜产品的天然生产基地。第二长期的养殖传统奠定了发展绿色养殖的基础。在山区,畜牧养殖是农户传统的经营项目,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保持有一定的养殖量,养殖方法已为大部分农民所掌握,具有基本的养殖经验,这些长期形成的养殖习惯和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畜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其产业链雏形已初步形成。
三、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农区畜牧业现状:根据水土和地理优势,城川南部地区19个嘎查村(原城川和二道川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农田水利发达,种植经验丰富,交通便利,属农业主产区。共有人口3742户12925人,其中,蒙古族1741人。水浇地11万亩,人均水浇地为8.6亩。虽然这一区域特色种植业已成了农牧民创收的主要来源,又是全年禁牧区,但是,特色养殖业也相对发达,城川镇东部区以大场则村为中心的生猪模式化养殖、圈养山羊和秋冬季快速育肥出栏架子羊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城川镇西南部区以三元杂交羊为主的舍饲养殖快速育肥出栏也初具规模,综合收益都很高。例如:糜地粱二社纳伊拉,3口人,70多亩(其中种植辣椒2.5亩)水浇地收入4.7万元,草场70多亩(承包邻居40亩),养9只三元杂交母羊,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一胎3-5只,年产羔46只,45天断奶,2个月左右出栏,平均每只售200多元,年收入1万多元,剔除肥料、电费等开支1.5万元,加上各种政策补贴1600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
2007年,全镇农区牲畜出栏头数为14.86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头数为15.7万头只,农区人均畜牧业收入约3645元,占总收入的39。
(二)牧区畜牧业现状:城川北部区10个嘎查(原珠和地区)以牧业为主,为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的季节性休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农牧户为1219户3934人,其中:蒙古族2759人。草牧场总面积178.97万亩,飞播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面积为14.45万亩。水浇地6.4万亩,人均水浇地16亩。核定载畜量为6.03万头只,2007年出栏牲畜12.85万头只,年底牲畜存栏11.12万头只。在执行禁休牧政策以来,牧区畜牧业发展由于受路、电、讯以及市场等各种因素影响,呈现出一个突出特点,即:品种杂、规模小,驾驭市场能力差、很难形成稳固的生产经营格局。通过调查,牧民均赞同限时放牧,但是,前提条件是草场要好。对限时放牧的好处都很清楚,但是,采纳应用的不多。大部分牧户以羊为主,兼有几头至二三十头不等的牛,农业收入大多是为养而种的支出部分,只有及少数还有1万元左右的盈余。在哈拉色日、阿日勒、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和城川嘎查牛产业相对发达;阿日勒、呼和、科泊尔、柴达木4个嘎查以鄂尔多斯细毛养为主;珠拉图、乌定什边、巴音什边、巴音什里、哈拉色日、克珠日6个嘎查以三元杂交羊为主,其中:珠拉图有70户,占总户数的60,户均创收1.5万元;乌定什边有52户,占总户数的50左右,上中等户均创收1.6万元,普通户近万元;巴音什里有112户,占总户数的90,占总收入的90以上;哈拉色日有104户,占总户数80,占户子80的收入;克珠日有29户,占总户数30(土种60、细毛10),占户子40的收入;巴音什边有87户,占总户数90,户均创收1万元。
1、西部区三元杂(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典型户:
******
2、草场较大,载畜量相对较多的户子,大部分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由于很难掌握市场行情,一般不愿意育肥出栏,主要依靠自然放养,只储备三个月休牧期间的草料,如克珠日嘎查特古斯德力格尔家,4口人,有草场5000多亩,水地40亩,土种羊、细毛羊和山羊以及牛都养,一年一茬羔,40亩水地的收入全部开支,仅畜牧业一项收入,属数量效益型,人均收入1万多元,但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差,遇到去年冬天的雪,今年休牧期间的草料就不足了。一小部分综合条件较好的户子,自然放养与快速出栏兼顾,饲养经验丰富,数量与质量并重,如巴音什里嘎查张海兵家,6口人,有草场7003亩(可利用草场2503亩),水地160多亩,其中:苜蓿45亩,玉米40多亩,麻黄30多亩,农机具和舍饲养殖配套齐全,饲草料储备充足,农牧业发展极具现代化水平,虽然没有通电,用于农业的柴油费用支出较大,但是,收入来源多,羊、牛、猪、奶制品、玉米及其他各项收入加起来,人均收入高达2万多元。
3、草场较小,载畜量相对较少的户子,迫于生活压力,思变意识较强,肯吃苦,饲草料储备也充足,在保留基础母畜的前提下,通过快速出栏羔羊创收,以经营三元杂交羊为主,辅之以1-2头奶牛,畜牧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属质量效益性,人均收入也能达到1万元以上,如克珠日嘎查张柱林,4口人,有草场2400亩(承包邻居300多亩,沙地近1000亩),水地40亩,舍饲与放养结合,有羊110只,牛8头,奶牛2头。20只三元杂交母羊快速出栏羔羊80来只,收入2万多元;50只土种羊接羔40来只,收入1万多元;40只(10只母羊)山羊年收入1万多元;牛和奶制品1万元。40亩地的收入足够生产开支,人均收入近1.5万元,草场随小可收入却很高。还有一部分草场较小的户子将草场转包后外出打工,如巴音什边嘎查黄牧仁和伊布格达来将草场转包给邻居苏亮旭和冯其劳,这样既转移了剩余劳动力,又方便了规模经营。
以上提到的典型户劳力均为2人。
4、细毛羊与三元杂交收入对比(以巴音什边户子为例)
朝勒孟养细毛羊80只,种玉米30亩。年接羔60只,平均卖200元,出售羔子收入1.2万元,出售羊毛8000多元,产玉米2.8万斤(按0.7斤/元计算可收入近2万元),玉米全部用来喂养。畜牧业年纯收入2万元。
冯小其劳养三元杂交羊33只,种玉米30亩。通过自治配方增加科技含量,玉米及草用于养羊的同时,还可以养6-7头猪,年接羔近白只,出栏生猪12头。羊年创收3万多,猪可创收1万多。年畜牧业纯收入达4万多。
通过以上两户的对比,养适量的三元杂交羊收入比养细毛羊收入多出1倍,而草原的压力也减少了很多。
综上所述,建议我镇畜牧业的发展除细毛羊和适宜养牛的个别地区之外,主推一胎多羔、一年两茬或两年三茬的羔羊快速育肥出栏养殖模式,限制数量效益型畜牧业,走生态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二、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产业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很好地形成,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基础条件较差。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很多农牧户对小尾寒羊及三元杂交羊非常感兴趣,快速育肥出栏致富的愿望也非常迫切,但苦于不通电,饲草料储备投入较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只能作罢.
(三)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牲畜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规模小都影响了牧户的经济效益。
三、加快牧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一是镇政府和旗直对口的业务部门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和养殖大户代表,深入到各牧业嘎查进行专题讲座、科技培训和经验介绍,提高广大牧民科技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旗职业中学、三段地劳动力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等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培训,让牧民学会1-2门畜牧养殖技术。三是适时邀请专家分析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灌输知识,开阔视野,增强信心,鼓励发展畜牧业。四是加大舍饲养殖和饲草料的科学配方与推广应用,转变传统养畜的思想观念。
(二)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一要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上下功夫。做到推广实用技术与科技服务同步,提高改良繁育水平。二要在技术调新、规模调大、示范作用调强上下功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的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三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上下功夫。在抓好牛羊发展的同时,利用宽敞的草原适度培育和发展禽、兔及其它特种养殖,获取较高利润。四要通过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促进农田草牧场向种养殖大户集中,形成户均拥有5000亩以上草牧场和100亩以上水浇地的基本发展规模。五要加快推广大中型节水喷灌、农牧业机械和规模化经营所必须的农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设备,确保农牧业生产高效率稳步提升,农牧业收入稳步提高。
(三)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在龙头,要利用我镇各种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畜牧业群体经营规模。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抗御市场风险。
一、 主要特点
20__年,全市畜牧业发展有贡献提高、规模提升、产业提速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贡献提高
一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20__年全市现价畜牧业产值59.62亿元,比20__年增长30.8%,高于农业总产值8.1个百分点:可比增长11.3%,高于农业总产值3.1个百分点,畜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业和林业。现价畜牧业产值占现价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__年的27.8%增加到29.6%,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37.8%,从总体上看,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见图1),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柱。
二是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__年全市肉类总产实现37.92万吨,禽蛋产量3.4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和27.7%,其中猪肉产量25.7万吨、禽肉产量7.61万吨,分别增长17.2%和47.2%。生猪生产强势增长。生猪出栏304.14万头,生猪存栏182.69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1.68万头,同比分别增长6.2%、7.2%和46.3%。全市三元杂交猪良种比率达到70.2%。家禽生产增长迅猛。家禽出笼存笼2082.79万羽,同比增长9.4%,其中鸡存栏1471.1万羽, 同比增长21.6%。肉牛生产稳步增长。牛肉总产4.28万吨,肉牛出栏41.4万头,同比分别增长了20.7%和11%。三是畜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居民鲜活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20__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10个,产值达48498万元,吸收从业人员1534人;全市饲料总产量达25.4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6%,其中配合饲料产量22.53万吨,同比增长16.3%,全市规模以上饲料工业实现产值7.3亿元。畜牧业的较快发展,带动了畜产品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共吸收了从业人员12146人,总产值达32.6亿元(表1)。
(二)、规模提升
一是养殖大户明显增加。20__年养殖业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开展以人畜分离为重点的圈舍改造,扩大养殖规模,实现畜禽生产总量的突破。全市共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户 1205个,生猪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场(户)242个,存笼500羽以上规模蛋禽场(户)42个,出笼3000羽以上规模肉鸡场(户)708个,出笼3000羽以上规模肉鸭场(户)199个,出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场)64个。二是养殖小区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已建成畜牧养殖小区99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67个,肉牛养殖小区6个,家禽养殖小区24个。20__年不少规模猪场正在进行改建或新建,建设标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场址选择布局更合理,设计更科学,建材质量更高,设备更先进,管理更规范,注重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如吉安春兴公司马山种猪场二期项目建设,栏舍采用钢架结构,购置先进设备,新建大型沼气池1200m3,该种猪场和吉安市畜禽良种场都成功用沼气发电,解决了本场生产和生活用电用气,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目前全市这样的生猪标准化场已建成41个。三是合作经济组织水平明显提高。先后成立了吉安县万福养鸡专业合作社等,全市目前共有各类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6个,带动农户近万户,有力提升了全市畜牧业生产组织化水平。
(三)、产业提速。20__年全市各地在贯彻落实好国家优扶政策的同时,各县(市、区)政府先后都出台了扶持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大了对畜牧业生产的投资力度,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推进工作亮点纷呈:吉安县积极探索、创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信贷合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农信社、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信贷联合体,着力解决了农民信贷难,化解了信贷、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县政府牵头出资240万元、龙头企业出资400万元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对需要贷款的养殖户,由企业、金融机构、农户签订贷款协议书;政府安排60万元实行贷款贴息,并整合老建扶贫的贴息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同时,县财政还对养殖户实行奖补扶持政策。这一系列新举措使“公司+农户”生猪和肉鸡养殖模式的生机日益凸显。目前,吉安县温氏发展合作养鸡户1500余户,年出笼肉鸡1600万羽,其中,年出笼肉鸡2万羽以上的有100多户,形成了110个“一村一品”合作养鸡专业村。引进吉安正邦公司,建立年存笼种鸡4万套种鸡场,发展合作养鸡户600多户,年出笼肉鸡250万羽。正邦种猪扩繁场已建成可存栏4000头母猪栏舍并已投入生产。新成立的万福养鸡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年出笼1万羽肉鸡合作养鸡户200户,存笼种鸡2万套,年出笼肉鸡可达200万羽以上。新干县从20__年起至20__年,县财政对新增养母猪和新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奖补。新增养母猪每头补贴100元,建污水三级沉淀池补贴15元/m2,建沼气池补贴100元/m3。新干正邦集团计划在该县再投资3~10亿元,兴建10~15个生猪养殖场,形成年出栏生猪50万头的生产规模,已建成的金川、潭丘两个生猪养殖基地现存栏母猪5400多头。万安县引进台湾瑞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兴建奶牛养殖基地和乳品加 工厂。目前已建奶牛栏舍1000m2,种植牧草200余亩,引进后备奶牛100头。永丰县绿禽养禽专业合作社引进南京远征食品机械厂,与之合资在该县罗铺垦殖场兴建“赣禽皇肉类食品加工厂和大型生态养猪场”。项目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分三期进行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加工板鸭400万羽,分割家禽3000万羽,屠宰加工生猪30万头,出栏肉猪5万头,年产值12-15亿元人民币。市畜牧兽医局利用市牧业园有利条件,引进广东客商投资3000万元入园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已存栏肉牛300多头。同时,利用青原区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提供的便利,与吉安煌上煌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000万元建家禽屠宰厂和吉安红毛鸭保种场,开展吉安红毛鸭保种、开发与利用,开发特色产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仍相当严峻,本文来源:文秘站 防控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外来畜禽的疫病控制难度大,活畜禽交易市场退出城区情况复杂,免疫抗体水平还不理想。
二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制约了我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畜禽产品销售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产业链不长,拉动作用弱。畜禽基本以鲜活原料产品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不高,抵御风险能力弱。
三是经费投入不足。一方面农民缺少资金支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程度较低,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防控体系、诊断体系、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全面到位。
四是专合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从实际运行上看,专业合作组织机制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好。多数专合组织的会员之间只有信息、技术联系的松散联合,互利互惠的机制建立不紧,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比较弱。
三、发展对策和建议
我市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龙头企业、加工增值、养殖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要使我市畜牧业在农业、农村中有更大的作为,主要还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面做工作:
1、规模化。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畜牧业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传递慢,信息分析能力差,难于快速、准确地决策,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趋同性,解决的根本出路是规模化,只有规模才能出效益。要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落实优惠的激励政策,调动农民自觉地投资、投产,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同时进一步加强争项引资工作,切实抓好各项惠农政策和现有项目的实施,在努力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利用扶贫、小额信贷等支农资金投入畜牧生产基础建设,捆绑用活项目资金,做到大投入促大发展,大发展促大增收,大增收促大跨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我们通过听汇报、座谈等形式深入县畜牧兽医局、高楼镇、围龙镇、蒲吕镇、太平镇等单位对我县畜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畜牧基础工作扎实有效,为我县畜牧业健康发展构筑起一道牢固的防护墙。一是动物防疫制度健全,责任落实到位。近年来,县畜牧兽医部门建立和完善了《兽医工作定点联系责任制》、《挂牌兽医责任制》、《散养农户兽医包片负责制》等8项防疫工作制度。与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畜牧兽医站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及责任,严格奖惩。二是注重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兽医和畜牧养殖户动物基础免疫水平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近几年来,畜牧兽医部门印发了《动物防疫法明白纸》、《告全县规模养殖场(户)业主书》等技术宣传资料60万份,宣传告知业主应当履行的义务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开展了2次防检人员和养殖业主技能培训,以及移民和妇女的养殖技术培训,XX年对186个村级防疫员开展培训。三是畜牧防疫全面到位。县畜牧兽医部门按照“五不漏”的原则,逐村逐社逐户逐头(只)进行集中“拉网式”防疫,做到强制免疫、圈舍消毒与疫情普查“三个同时”。现牲畜疫情普查面、应免密度、圈舍消毒面、生猪驱虫面均达100%,口蹄疫、猪瘟、禽流感、鸡新城疫免疫抗体密度均达农业部规定的70%标准。组建了动物重大疫病防控专家组和应急预备队,对疑似动物重大疫病等能及时、果断、准确采取措施,做到了“有疫不流行,发病不成灾”,确保我县无动物重大疫病发生。四是动物检疫工作常抓不懈。产地检疫报检点设置合理,产地检疫报检程序规范,动物产地检疫率达100%;动物屠宰检疫率达100%,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维护了我县正常的防检秩序,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肉食品。五是兽药饲料等畜禽投入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到位。据调查,近年来,县畜牧兽医部门收缴和销毁了假冒伪劣饲料及原料达1.5万余公斤,货值3万余元,罚款3000元;收缴和销毁了假冒伪劣和违禁兽药货值达1万余元。协调解决了兽药饲料喂养过程中的各类纠纷35件,为养殖户挽回损失达30余万元。
(二)措施有力,上级各项政策落实较好,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呈现新局面。一是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三年来,新建或改建办公用房10处,新建兽医服务点6个,配置了摩托车42台,各站配置了计算机,基本实现了网络办公。二是加强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人员技能培养。据调查, XX年改制前只有40人拥有大专学历,占16%,56人拥有中专学历,占23%,有145人还只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经过三年培训,208人拥有了大专学历,达到了88%,县畜牧兽医局19人拥有了高级职称,130人拥有了中级职称。三是创新管理机制,打造管理新模式。设置了干部作风监督岗,群众投诉举报箱以及效能监督小组;创建了畜牧兽医工作“首接首问”责任制。四是创新管理模式,内部管理卓有成效。近年来,县畜牧兽医部门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内部管理新机制,开展了干部管理数字化的试点,今年全系统实施数字化管理,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无榜样、效能考核变模样”的瓶颈,这一模式,是我县在全市畜牧兽医系统首创。五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国家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三年来,我县共争取并落实国家惠农项目资金共达2800万元,是前20年总和的3倍多。
关键词:畜牧;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62-2
1 基本情况
培育壮大畜牧企业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关键环节。多年来,富源县一直把发展畜牧企业作为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2007年出台了富政发【2007】49号文件,2010年出台了富政发【2010】6号文件,明确和加大了对畜牧企业的扶持发展力度,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带动力强的畜牧企业。到2010年8月,富源已建成云南东恒经贸集团有限公司、富源县超凡食品有限公司2户畜产品加工企业,设计年可屠宰加工生猪20-30万头,2010年1-8月共屠宰生猪81848头(东恒5.2万头,超凡2.9848万头);已建成年出栏肉猪达1万头以上的大河乌猪规模养殖企业12户(云南东恒经贸集团猪育种有限公司种猪场、后所镇东来红养殖基地、佳益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睿智公司大河乌猪养殖基地、大河保利万头乌猪养殖场、富源县景贸生态有限公司、营上镇田园养殖场、富源县瑞泽商贸有限公司、富源县博誉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老厂拖竹大河乌猪养殖场、十八连山建平大河乌猪养殖场、富源县信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8月末能繁母猪猪存栏6230头,户均存栏519.17头,1-8月共出栏肥猪35995头,户均出栏2999.58头,共出售仔猪31793头,户均出售仔猪2649.42头;建成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大河乌猪规模养殖企业(户)30户,年出栏100头以的规模养殖企业(场)400户。其中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云南东恒经贸集团有限公司、富源县超凡食品有限公司、富源县睿智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富源县宏明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富源县信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富源县瑞泽商贸有限公司),6户畜牧龙头企业总计固定资产规模达3.4354亿元,其中1000-2000万元规模的1户,2000-3000万元的2户,3000-4000万元的2户,1亿元以上的1户,2010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带动农户1.5万户。
2 发展畜牧非公有制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2.1 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对畜牧企业的扶持发展政策
2.2 结合富源县实情
2010年出台了《富源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富政发【2010】6号)文件,加大了对畜牧企业的扶持力度,主要扶持措施有:
2.2.1 鼓励畜牧企业申报各级别的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对获得市级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奖10万元,获得省级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奖15万元,获得国家级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奖20万元。
2.2.2 鼓励畜牧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对申报认证并取得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畜牧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20万元奖励。
2.2.3 鼓励企业开拓省、市、县各级畜产品市场 对县内加工企业在省、市、县级城市设立大河乌猪鲜肉销售门市给予扶持,每开设一个门市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补助。
2.2.4 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标准化的生猪屠宰场和火腿加工厂 对新建生猪屠宰场日屠宰能力达50头的,每建成一个县财政补助15万元;日屠宰能力达100头的,每建成一个县财政补助30万元。对新建火腿加工厂年加工火腿20吨以上的,每建成一个县财政补助20万元。
2.2.5 鼓励企业开展生猪运销业务 对年运销1万头肥猪以上的畜牧企业,以奖代补1万元,运销在1万头肥猪的基础上,每增加50%,加奖1万元(最高补助为5万元)。
2.2.6 鼓励县域内畜牧加工企业与规模养殖户签订购销收购协议,收购县内饲养的大河乌猪肥猪进行屠宰加工 为增强县内畜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效推广县内饲养的大河乌猪,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大河乌猪养殖户收入,县财政对县内畜牧加工企业收购签订购销协议养殖户饲养的大河乌猪,年收购加工量达到5万头及以上,财政每头补助30元,扶持畜牧加工企业。
2.2.7 鼓励企业兴建大河乌猪万头养殖场和畜禽交易市场 凡新建一个年出栏肉猪1万头以上的大河乌猪规模养殖场,县财政每个补助20万元;凡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由龙头企业新建占地20亩以上的畜禽交易市场,县财政每个补助100万元。
2.2.8 加强人才和技术扶持 鼓励科技人员带薪到畜牧企业开展有偿服务和科技承包,其履职、考核等关系及其他待遇不变。
3 畜牧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1 资金问题
畜牧业生产投资大,利润小,在整个社会中是不被看好的行业。畜牧企业发展中除自身积累资金外,很难从银行或其它渠道取得融资,致使资金面临困难时只能缩小养殖规模或是关门停产。畜牧企业发展壮大的难度大,成功比例小。
3.2 市场问题
当前畜产品生产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散养农户、小型规模户、畜牧企业。由于畜产品生产处于无序生产状态,产品价格市场波动周期短,幅度大,对畜牧企业的冲击力度大。由于畜牧业生产自身的特点,畜牧企业产能调节能力无法跟上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规律,从而导致畜牧企业在市场好时无法快速生产更多的产品,实现更大的利润;而当市场坏时由于生产无法快速减产而导致亏损无法控制在最小范围,亏损损失大。
3.3 疫病问题
随着交通、通信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畜产品流通性增强,牲畜疫病可控性难度越来越大,致命性疫病时不时出现在个别养殖企业,往往给企业以沉重打击。像禽流感、猪蓝耳病对畜牧企业的威胁令人闻之色变。
3.4 畜牧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诚信合作问题
一方面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原料不足,收不到猪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生猪生产企业有猪无处卖的问题。其实质是畜牧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很好的利益诚信合作机制。
3.5 人才问题。
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才是关键。大部份畜牧企业注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在设备设施投资上高标准,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低标准。大多数畜牧企业是投资人、总经理、技术员、市场营销人员都由老板一人担当,还处于个体户发展模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还没有建立。在富源畜牧企业中,只有云南东恒经贸集团公司和睿智公司大河乌猪养殖基地建立了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只有云南东恒经贸集团公司建立了工会组织,并为职工购买了生育、失业等5种保险和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
4 加快发展畜牧非公有制企业的意见建议
4.1 建立畜牧企业投融资担保平台
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公共政策资源,组建畜牧企业投融资担保平台,切实解决畜牧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4.2 加大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力度,为企业搭建功能完善畜产品交易平台
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和市场销售是畜牧产业发展壮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环节,是搞好产地检疫,建立完善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关键所在,急需规范和完善。一是要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成立富源县畜禽及其产品交易服务中心,并在部分乡(镇)建设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县畜禽及其产品交易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畜禽及其产品交易的行政执法监督和市场交易信息的搜集及工作。乡(镇)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营销商和群众提供交易场地,搞好产地检疫和产品运输。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一般要求占地在20亩以上,并建有5个功能区(即交易咨询服务区、检疫检测监管区、畜禽及其产品中转区、散户营销交易区和物流配送服务区)。市场建设投资可采取政府拨款建设承包经营或企业投资建设自主经营两种运作模式。市场建设用地可采取征用或折价入股方式提供。网络建设依托县信息产业办和电信局的现有网络资源,实行交易市场与县交易服务中心实行联网监控。
4.3 强化动物防疫工作
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执法和技术支持机构。全面推行产地检疫、免疫标识制度,实行动物疫病防控区域化管理。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预警、监测、防控、应急处置能力。按照“五统一”(统一免疫疫苗、统一免疫秩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效果评价、统一免疫标识)、“五不漏”(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要求,对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
4.4 鼓励组建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构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建立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养殖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4.5 建立畜牧企业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
一是政府要关心畜牧企业引进的高级实用人才,实行备案制度,对引进的人才从配偶工作的调动、子女就学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二是实行引进人才的政府奖励制度,每年从企业中优选贡献突出的人才进行表彰奖励。三是建立企业人才培训制度。对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3年以上为宜),并且以企为家的业务骨干,可采用企业出资,政府补贴,个人学习的方式,在个人与企业签订服务合同(以5年以上为宜)的基础上,选送到相关大学、企业等机构进行学习培训。
今年1-6月份,全县生猪出栏4.02万头;家禽出笼25万羽,同比增长20%;存笼43万羽,同比增长23%;其中“土法养猪”、“跑山鸡”养殖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土猪出栏0.5万头,跑山鸡出笼0.5万羽。草食动物养殖稳步发展,全县养羊规模户不断增加,高湖镇下关村、西头村出现了饲养规模达200多头的养羊大户3户,养殖30头肉牛的大户1户。七彩山鸡、孔雀养殖初具规模和影响,特种养殖品种不断多元化。
水产品总量达到4305吨,同比增长幅度达5%。其种水产品产量3050吨,产值6030万元,各项指标创历史新高。到目前为止,娃娃鱼养殖总投入达1亿元,规模养殖企业6家(投入资金500万以上),农户1000余户,养殖规模5万余尾,繁殖幼苗1.8万尾,年产值超2000万元,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三文鱼养殖基地4处,规模7万余尾,年产值近1050万元,在省内有特色;鲟鱼养殖规模4000余尾,年产量26万公斤,年产值超1200万元,在省内处领先地位。
二、畜牧水产工作开展情况
1、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根据省、市防重指挥部统一部署,我县于3月1日全面启动了春季动物防疫集中行动,通过全县动物防疫人员的共同努力,围绕“两个努力确保”的防控目标,县乡两级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抓春防工作,于5月10日全面结束,并顺利通过市局组织的春防验收。3月份以来,全国部分地区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也发现了一例,我县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沉着应对,紧急采购3吨消毒药品、印制1000份相关技术资料及时地下发到各养禽场和禽类交易市场,产认真做好动物卫生监督、疫情监测、消毒灭源等工作,对全县39家大小不等的规模养禽场开展了消毒灭源。
2、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加快娃娃鱼产业化发展
立足生态前提,发展特色产业的战略高度,对娃娃鱼养殖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向上争资、对内融资等工作。同时,在建设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全县产业集群发展。为规范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组建了以大鲵发展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引领全县娃娃鱼产业发展,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或引进1-2个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全县娃娃鱼产业发展,使娃娃鱼从苗种到市场形成一个完整良性发展的产业链。
3、加大养殖业执法力度、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与152家生猪养殖场(户)签订不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承诺书,对饲养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进行了“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等快速检测卡共检测尿样140份,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0余人次,监督检查兽药和饲料经营户10家,抽检生猪55批次,未监测到使用“瘦肉精”违法行为。截止目前,报检点已经达到28个,产地检疫生猪12348头,屠宰检疫9752头,开展官方兽医监督巡查256人次。狠抓渔政执法,印制渔业法律宣传单和公开信共5000余份,录制了渔业宣传内容车上广播宣传,出动执法宣传10车次,在禁鱼区和重点区域的沿河处挂横幅,每天在捕鱼高峰时段和重点区域进行沿河巡逻。
4、开展养殖技术指导,积极服务“三农”
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派出畜牧、水产等专业技术人员在服务养殖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组织农业技术科技下乡10次,累计接待来访农户咨询技术65余次,咨询政策法规15余次,散发宣传资料2000余份,赠送书籍200余套。为群众诊断病畜病禽30次,确诊率90%以上,下到养殖场为农户服务20余次。及时与县财政局农财股沟通,第一时间将2012年的能繁母猪补贴48.15万元发放到广大养殖户手中。
6、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积极向上跑项争资
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及验收工作,2012年生猪标准化项目已完成建设工程量的60%,完成潦河大鲵自然保护区2012年资金使用情况和2013年资金使用计划上报工作;做好2012年渔业增殖放流项目和2012年现代渔业项目(县大鲵驯养繁殖场改扩建项目)的迎检工作。精心申报2013年潦河大鲵增殖放流项目、潦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储备项目,潦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储备项目总投资600万元,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36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80万元,单位自筹60万元。以及2013现代渔业项目(县庆丰大鲵良种驯繁基地)的申报,该项目中央投资15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70万元,总投入资金220万元
三、“三大战役”开展情况
1、大鲵驯养繁殖基地项目的实施
为了抓好洞下坪大鲵驯养繁殖基地的建设进度,县畜牧水产局抽调四名干部长期轮换蹲点洞下坪,狠抓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能够如期完工。还不定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到洞下坪进行场地平整、栽种繁殖沟遮阴绿化树木等劳动。基地施工至今,繁殖沟已完成95%、蓄水池已完成80%、遮阴工程已完成90%、养殖办公主体楼完成60%,其中养殖主体楼为招投标部分,其它为自建部分。
2、提升娃娃鱼的繁殖规模
为了加强娃娃鱼研究所繁殖娃娃鱼幼苗力量,抽调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更好的完成娃娃鱼幼苗繁殖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全县的娃娃鱼养殖户集中进行娃娃鱼养殖技术的培训,同时还组织技术人员对养殖大户进行走访,进行养殖、病害防治的技术支持,使娃娃鱼养殖户无后顾之忧,鉴定养殖户们的信心,带动更多人进入娃娃鱼养殖产业中来,以达到提升全县娃娃鱼养殖规模的最终目的。2015年建成8处30亩左右繁驯基地,建成50个100㎡左右人造山洞养殖户。
3、以大鲵公司为龙头企业引领全县娃娃鱼产业发展
大鲵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投资1000万的绿鑫特种养殖基地初步建成放种鱼、养殖2000尾、投资500万的庆丰水产养殖场、七仙洞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放种鱼、养殖1000尾。继续加大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娃娃鱼产业发展中来,促进娃娃鱼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四、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我局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执法难度较大。执法任务越来越重,越来越细化,涉及法律、法规很多,但专业执法人员少,且执法经费紧张,与相关单位难以形成执法合力,执法难度大。
2、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目前我局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科技队伍结构严重老化,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下半年工作重点
为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我们将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工作重点开展工作。
1、做大做强娃娃鱼产业。以娃娃鱼的深度开发为突破口,在规模壮大和产业开发上下功夫。努力增加娃娃鱼的产量,力求实现观赏、食用一体化发展,真正把娃娃鱼端上餐桌,把娃娃鱼产业打造成农业标志性产业。
2、继续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产业安全。一是健全以乡镇动物防疫员为骨干,村级防疫员为基本力量的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夯实动物疫病防控组织基础;加强对乡村二级防检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防疫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按照“政府保密度、财政保经费、部门保质量”的责任管理要求,进一步强化基础免疫,认真开展“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坚持常年免疫,搞好免疫标识管理,确保国家强制动物免疫项目免疫注射率、挂标率、出证率、建档率达百分之百。三是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疫情监测预警,完善疫情应急处理系统,确保疫情“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确保有病不流行,有疫不成灾。四是进一步加大动物检疫、防疫、诊疗监管工作力度,坚持防检结合,实现以检促防,规范动物诊疗行为,进一步理顺动物医疗秩序。
3、强化渔政管理,促进渔业生产发展。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搞好春季禁渔,增殖保护渔业资源;严厉查处炸、电、毒渔行为,进一步整治江河渔业捕捞生产秩序;关注民生,妥善处置资水开发渔民生产生活问题,引导扶持渔民转产转业,建立健全渔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长效机制,解决渔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服务渔民,及时发放燃油补贴和渔民生活困难补助等,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
4、切实抓好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肉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加大对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种畜禽等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经营摊点,对持证企业进一步规范管理,坚决铲除假冒伪劣产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同时,加大对畜禽养殖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对规模场、小区等建立严格的养殖档案管理制度,真正把畜禽水产品安全溯源制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