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14:49: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物理热效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热值
(一)概念理解
1.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事实可知,做一顿饭所需的热量是一定的,但所需的煤火或燃气的质量大小是不同的.这正好表示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我们把用1kg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从这个定义可知,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不同种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它反映的是燃料的特性,其大小与燃料质量大小、是否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无关,但在数值上等于一定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其质量(m)的比值.热值通常用字母q来表示,计算公式是q=Q/m.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对于一些气体燃料,有时也用单位体积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表示这种燃料的热值,计算公式是q=Q/V,单位是J/m3.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
3.在工业中,热值也叫“发热量”,是表示燃料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例题解析
例1 关于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无关
B.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C.煤的热值大于干木柴的热值,燃烧煤放出的热量一定比燃烧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
D.为了提高锅炉的效率,一定要用热值高的燃料
解析 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而与燃料的质量、燃烧与否无关,故B错.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燃料的热值、燃料的质量、燃烧是否完全有关,选项C中只知道煤的热值较干木柴的大,两者的质量关系、燃烧是否完全并不知道,因此不能确定谁放出的热量多.炉子的效率与燃料燃烧的完全程度和热量散失程度有关,与燃料的热值大小无关,答案选A.
例2 一桶煤油用掉了一半,则剩下的煤油( ).
A.密度和热值不变,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B.比热容和密度不变,热值减为原来的一半
C.热值和比热容不变,密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D.密度、热值和比热容都不变
解析 物质的密度、热值和比热容都是表现物质基本属性的物理量,因此对于给定的物质来说,这三个物理量的数值都不会发生变化.答案选D.
例3 完全燃烧2kg汽油放出多少热量?要放出6.0×106J的热量,需完全燃烧多少g酒精?(q汽油=4.6×107J/kg,q酒精=3.0×107J/kg)
解析 汽油的热值为4.6×107J/kg,表示完全燃烧1kg汽油放出的热量为4.6
×107J,完全燃烧2kg汽油放出的热量Q
=mq=2kg×4.6×107J/kg=9.2×107J.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表示完全燃烧1kg酒精放出的热量为3.0×107J.放出6.0×106J的热量,需完全燃烧的酒精的质量m=Q/q=6.0
×106J/3.0×107J/kg=0.2kg=200g.
例4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严寒中只能靠点燃火柴取暖.一根火柴的质量约为0.065g,火柴的热值平均为1.2×107J/kg,求一根火柴完全燃烧能使1m3的空气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3kg/m3,比热容为1×103J/(kg·℃)〕
解析 设火柴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全部被空气吸收,即Q吸=Q放,cm1Δt=qm2
所以完全燃烧一根火柴能使1m3的空气升高的温度为:
Δt=qm2/cm1=qm2/cρV=1.2×107J/kg
×0.065×10-3kg/[1×103J/(kg·℃)×1.3kg/m3
×1m3]=0.6℃.
小结 本题把燃料燃烧的放热公式、热量的计算公式与密度知识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例5 对于气体燃料(例如煤气或石油液化气)来说,其热值可以定义为:“1m3某种气体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气体燃料的热值.”某同学根据家庭现有的条件,设计了一个测定管道煤气热值的实验.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取一定质量的水(m水/kg)放入锅中,用温度计测得水的初温(t1/℃),读出煤气表的示数(V1/m3).然后点燃煤气灶具给水加热,当温度计的示数为(t2/℃)时关闭煤气阀门,读出煤气表的示数(V2/m3).该同学先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实验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Q;然后用水吸收的热量Q和煤气表的示数差V(V2-V1,即所用煤气的体积),根据q=Q/V计算出煤气的热值q.你认为这个实验方案是否可行?
;理由是:
.
解析 本题中水吸收热量通过公式计算得出,但水吸收的热量只是煤气燃烧放出热量的一部分,即存在热量使用率的问题.
答案 不可行.理由是给水加热过程中,煤气不可能完全燃烧,同时放出的热量也不可能全部被水吸收.
二、热效率
(一)概念理解
1.在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有效利用的能量和提供的总能量的比值即为热效率,它反映了能量的利用率,是衡量各种炉子或热机能量利用率的重要指标.
一、家用电器的电功、电热
例(2008年第十八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试题)有一种WSJ-60型号电水壶,图1是电水壶的电路图,L为电源指示灯、L为保温指示灯、L为加热指示灯,R、R、R为指示灯的保护电阻,其大小为100 kΩ左右;R为加热器,其电阻小于100 Ω;S、S为压键开关;ST温控器是一个双金属片温控开关,当温度较低时,其处于闭合状态,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会自动断开,从而实现了自动温度开关控制。
当水壶放在底座上时,就分别压下压键开关S、S,并接通电路,如果插头插入插座后,就接通了电源,电源指示灯就亮,反之就断开。该壶有手动和自动两种工作状态。当钮子开关拨到手动挡时,加热电阻连入,开始加热,水沸腾以后再将钮子开关拨回。当钮子开关拨到自动挡时,此时通过ST温控器将加热电阻连入,并开始加热;当水沸腾后,ST温控器的触点断开,进入保温状态,保温指示灯亮;当水的温度低于某温度后,ST温控器又重新接通,再次进入加热状态。若加热器电阻阻值随温度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可忽略不计,根据以上叙述与观察,请回答以下问题。
1. 在下列空格中填写“亮”或“不亮”。
(1)手动状态通电工作时,电源指示灯_________,加热指示灯_________,保温指示灯_________。
(2)自动状态通电工作时,水沸腾前:电源指示灯________,加热指示灯_________,保温指示灯________。水沸腾后:电源指示灯_________,加热指示灯________,保温指示灯_________。
2. 现将一满壶25 ℃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烧开需时10 min,请计算该电水壶的热效率。已知水的比热容c=4.2×103 J/(kg•℃)。
3. 通过分析电水壶的电路,说明为什么处于自动状态下,水未沸腾前,保温指示灯是不亮的?
4. 试计算电水壶正常工作时其加热电阻的阻值是多大?如果指示灯的保护电阻的大小是100 kΩ,当它处于保温状态时,试计算电水壶保温时的功率有多大?由此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解析1. (1)由图1可知手动状态通电工作时,电源指示灯亮,加热指示灯亮,保温指示灯不亮;(2)自动状态通电工作时,水沸腾前:电源指示灯亮,加热指示灯亮,保温指示灯被ST温控器短路,不亮;水沸腾后:电源指示灯亮,ST温控器断路,保温指示灯亮,加热指示灯不亮。
2. Q=cρV(t-t)=3.15×105 J
Q=600×10×60 J=3.6×105 J
该电水壶的热效率η=×100%=87.5%。
3. 当电水壶处于自动状态下,水未沸腾前,保温指示灯与ST双金属片温控器并联,且ST双金属片温控器处于连通短路状态,所以保温指示灯被短路不亮。
4. 由P=得电水壶正常工作时其加热电阻的阻值R==80.7 Ω。
保温状态时,通过电热器的电流I=<=2.2×10-3A,
就以这个电流计算,保温状态时电热器的发热功率为:P=I2R=3.9×10-4 W。
由于发热功率很小可以近似认为不发热。所以保温状态下的水温逐渐降低。
这类题的特点是:考查起点低,题干信息多,设问有阶梯,模型易采集,落脚在双基。①考查起点低。如例题中的第1问,实则考查对电路的认识,电路通则灯亮,不通则不亮(当通过的电流极其微弱时,可近似认为不通);第2问考查电热和效率的计算;第3问考查对电路的分析即短路、断路在电路中的应用。②题干多信息。题目给出大量相关信息,考查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如例题中题干给出各物理量的数据信息,工作原理;图表给出相应的辅助信息。其中诸如型号、频率及水壶图片是无效信息,其余则是有效信息。③设问有阶梯。结合新颖载体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例题中先考查对基本电路的识别、判断,再考查电功电热,后上升到对电路原理的理解,最终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考查电功率的应用。本题的亮点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延伸开去,即“由此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显性的“水温逐渐降低”,隐性的如“近似思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④模型易采集。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家电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这些电器看似距中学生的课堂很远,其实工作原理简单,揭去题目中家用电器名称的外衣,其电路或工作原理很容易与课本基本知识结合。⑤落脚在双基。题目考查基础知识的落脚点多是电功、电热、欧姆定律、效率等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则考查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点是:①认真审题,弄清题目所涉及的相关原理,正确建模。②通过审题筛选出与解题相关的有效信息,依据相应的物理知识求解。③对于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试题情景和其中涉及的物理问题提出假设,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才有意义。
二、家用电器的电路与设计
例小芳利用电阻值分别为R=121 Ω、R=60.5 Ω的两根电阻丝,两个开关S、S和若干导线,设计一个有低、中、高三挡不同电功率的电取暖器,简化后的电路图如图2甲所示。求:
(1)电取暖器分别位于低、中、高挡时各开关的断开与闭合情况是怎样的?每挡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2)如果再给你一个单刀双掷开关,你如何设计一个有四个挡位的取暖器?画出电路图并说明每个挡位的开关断开与闭合情况。
解析(1)当S闭合,S断开时,电取暖器位于低挡;
当S闭合,S断开时,电取暖器位于中挡;
当S、S均闭合时,电取暖器位于高挡。
电取暖器位于低挡时,消耗功率为:
P== W=400 W
电取暖器位于中挡时,消耗功率为:
P== W=800 W
电取暖器位于高挡时,消耗功率为:
P=P+P=1 200 W
(2)设计如图2乙:
说明:当S闭合,S断开,S接2时,电取暖器位于一挡;
当S闭合,S断开,S接1时,电取暖器位于二挡;
当S闭合,S断开,S接2或1时,电取暖器位于三挡;
当S、S闭合, S接1时,电取暖器位于四挡。
这类题的特点是:电器构造简单,工作原理浅显,题目阶梯发展,电路设计不难。①电器构造简单。如例题中的电器只涉及最基本的串并联电路,即只有一个电阻接入或两个电阻并联后接入,电路简单、基础。②工作原理浅显。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是电学的基础知识,这类问题较易于解答。③题目阶梯发展。命题者多是基于先易后难这一设计思路来逐步加深,步步推进的,如本题的第(1)问容易,并且第(1)问为后面电路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有了这个思路,我们只需在前者的基础上稍加修补即可。④电路设计不难。所谓的电路设计,并不是对前面推倒重来的完全创新,只不过是对基本电路的改进或浅加工,所以,设计难度不会太大。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点是:①审题要仔细。仔细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读题找出电路中各个元器件间的关系及各元器件间的组合种类,解题就会有思路。②原理最重要。电路的设计虽不难,但若弄不清物理规律,解此类题目时就会一头雾水而无从下手。
1. (2008年全国初中物理竞赛河南预赛)河南小刚家买了一个电磁炉如图3所示,铭牌如下表,小刚对加热效率在95%以上有些怀疑,他用专用的铁锅盛3 kg、20 ℃的自来水,放在电磁炉上,用额定功率Ⅱ挡进行加热10 min水被烧开。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求:
(1)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
(2)电磁炉的加热效率。
(3)如果用这台电磁炉烧开水,用功率Ⅰ挡还是用功率Ⅱ挡?为什么?
2. (2008年第十八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预赛试题)如图4是一个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图,电热器内有两个阻值分别为R=60 Ω和R=120 Ω的电热丝;旋转开关内有一块绝缘圆盘,在圆盘的边缘依次有0,1,2,……9共10个金属触点;可以绕中心轴转动的开关旋钮两端各有一个金属滑片,转动开关旋钮可以将相邻的触点连接。如旋钮上的箭头指向图中位置D时,金属滑片将2、3触点接通,同时另一端将7、8触点接通。用这个旋转开关可以实现电热器有多挡位工作的要求。请回答:
一、做功中的机械效率
例1在使用一滑轮组时将一个100N的物体吊起上升了l0m,绳子自由端被拉上50m。求所用拉力的大小。
解析:本题是人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问题,人利用滑轮组对物体做功,所以要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为有用功,拉力F做的功为总功。
解:h=10m G=100N S=50m
由S=nh得n=5
所以有5条绳子来承担重物
所以F=0.2G=20N
当然本题只是求解了拉力,也可以再加一问,计算机械效率,这就要求计算出有用功,总功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燃料燃烧类
例2 一学校用锅炉给学生供开水,将质量是200千克的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烧开,共计用了6千克的无烟煤。无烟煤的热值为34000000J/kg。求:
(1) 锅炉中的水吸收了多少的热量?
(2) 无烟煤完全燃烧完所放出的热量?
(3) 用这个锅炉的效率为多少?
解析:本题计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水吸收的热量由燃烧无烟煤来提供,水吸收的热量可以用吸热公式来计算,因为水的初温已知,质量和比热容也已知,只有末温度没有直接给出,但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烧开后的温度为100摄氏度,而无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又可以计算得知,此锅炉的效率等于水吸收的热量除以燃烧无烟煤放出的热量。
例3 某锅炉效率为40%,内装500L温度为20℃的水,要把这些水烧开,不计其他热损失,需要燃烧多少千克无烟煤?无烟煤的热值为34000000J/kg。(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解析:由水的体积可以计算出水的质量,又由水的初温度和末温度及比热容可以计算出水总共吸收的热量,题目中很明显地给出无其他损失,由锅炉的利用率就可得出无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水吸收的热量除以40%),在这里利用了热效率的问题,起到了间接利用热效率计算大型计算题的作用。最后用热效率是可以计算出需要的无烟煤的质量,也就是放出的热量除以无烟煤的热值。
例4 为了适应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目标的需要,定西城区二环路以内的城市居民生活不能用蜂窝煤作燃料,全部使用煤气提高燃料利用率。一个三口之家烧蜂窝煤平均每月消耗煤70kg。
(1)一家庭月消耗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2)蜂窝煤炉的热效率均为20%。求一个家庭月烧煤散失的热量?
解析:本题是一道环保型的题目,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讲到了三口之家在一个月内使用蜂窝煤作燃料完全放出的热量,由题目得知一个月消耗的蜂窝煤的质量,又已知煤的热值,就可以算出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第(2)问蜂窝煤的热效率为20%,则有80%的热量散失掉了,也就是总热量的80%散失掉了,这样就求出了一个家庭月烧煤散失的热量。
三、热水器类
例5国产165型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汽缸直径为65毫米,活塞冲程长55毫米,满负荷工作时做功冲程燃气的平均压强为9.58×105帕,飞轮的转速是1500转/分。
(1)求这种汽油机满负荷工作时做功的功率(不计摩擦损失)?
(2)如果满负荷工作时每分钟消耗15克汽油,这种汽油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效率是多少?(汽油的燃烧值为4.6×107焦/千克)
解析:由气缸直径可以求得活塞面积,由做功冲程燃气的压强可得燃气作用在活塞上的压力,又已知活塞冲程长度,便可求得每个做功冲程燃气所做的功,进而根据飞轮的转速,则可求得此汽油机做功的功率。本题还是相对比较难,学生主要是想不到对应的物理情景,求第(1)问中的做功的功率,先计算出活塞表面所受的压力,要计算功率,就从功率的定义出发,单位时间内物体所做的功,时间为一分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也可以用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计算压力的时候用到了压强的定义式,将它变形,压力等于压强乘以受力面积。第(2)问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那部分为对机器做的有用功,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等于质量乘以热值。有用功除以完全放出的热量,就是该热机的效率。
四、电动机做功类
例6一台拖拉机的发动机是四汽缸、四冲程的柴油机,汽缸的直径为95mm,活塞冲程为127mm,第三冲程中气体作用在活塞上的平均压强是196N/cm2,飞轮的转数是1200r/min,这台发动机的功率是多少瓦?
解析:柴油机和汽油机一样,需连续经历四个冲程才完成一次做功的循环,即连续的四个冲程中,只有一个冲程是做功的,且在此四个冲程中,曲轴旋转两周,即飞轮也就旋转两周。本题中,由飞轮的转数可以求出单位时间内做功冲程的次数,再求出每个做功冲程燃气所做的功,便可求出其功率了。设活塞面积为S,冲程长度为l。可以算出燃气对活塞的压力F=pS=196×71N=1.39×104N 每个做功冲程内,燃气对活塞所做的功为W1=F×l=1.39×104×0.127J=1764J 由于发动机有四个气缸,则曲轴每转一周有两个气缸经历做功冲程,故每分钟发动机内燃气做功的次数为n=2×1200=2400故得每分钟内燃气所做的总功为W=nW1=2400×1764J=4.2336×l06J 则此内燃机的功率为 P=W/t=4.2336×106/60W=7.056×104W 这台发动机的功率是7.056×104W。
【关键词】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 辅助教学 变式实验 创新性实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理论的形成,都必须以严格的科学实验为基础,并为以后的科学实验所验证。笔者认为:一方面,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因而,物理实验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形成物理概念,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仪器设备的智能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没有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将导致学生综合创造能力的下降。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更迫切。那物理实验教学有哪些方法和途径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主体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那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求知欲。由于物理实验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这四个显著的特点,所以它极易激发起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中学生,这些新鲜的物理实验是很具有吸引力的,极易唤起他们学习物理的直接兴趣。他们动手操作的实验(包括边学习边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中学生们亲自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通过实验不断体会和尝到如同科学家们一样“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二、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
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会极大地激发大学生学习物理实验课的兴趣。将计算机物理仿真实验用于实验教学。物理仿真实验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实验设备、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及学生操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部可操作的物理实验教科书,扩大了物理实验的空间,打破了教与学、理论与实验、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它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学生自主学习的情趣激励工具,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计算机物理仿真演示,学生对实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仪器的结构及原理的理解可以达到实际实验难以达到的效果,实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实验技能、深化物理知识的目的,大大提高了物理实验的教学效率。
三、自制教具辅助教学法
目前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大多数学校实验器材配备不齐,实验器材陈旧。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大部分是几年前以拼盘的方式采购,有些器材质量不是很好,有的与现行教材不配套,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即使县城部分学校实验条件比较好,但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实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并且觉得物理高深莫测,物理实验必须由专门的仪器才能完成,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若能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废弃物,经过简单的改装、组合,自制一些教具,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惯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采用两个玩具车,其中一个较大,另一个较小,将一个弹簧压缩后与两个小车接触,剪断弹簧发现较小的车走的远,较大的车走的近,说明质量小的车容易改变状态,得出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四、变式实验法是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所谓变式实验法指教师或学生设计诸多的同类实验,根据多种现象去揭示物理规律和本质。变式实验能有效排除干扰因素,突出本质因素,从而使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以更为简化和纯化的形态显露出来。变式实验法的有效性可从以下诸方面来体现:1.变式实验揭示本质透彻物理实验现象,一般都以复合刺激物的形式呈现出来,客体的不同成分对学生的刺激作用也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表现本质特征的现象往往不一定以强烈刺激的形式出现,而表现非本质特征的现象倒有可能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从而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变化实验手段,展现各种实验现象,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围绕问题中心展现物理过程,揭示问题本质。
五、课外创新性实验方法
开展课外创新性实验,首先,应遵循趣味性强原则。基本以课本知识为切入点,可适当做些引申和拓宽,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热爱科学的志趣,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因此,在课外创新性实验的选择上我们更加应该遵循趣味性强的原则。例如,学习声现象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制作简易的乐器,他们都兴趣傲然,有的人会用小塑料筒制作口琴,有的同学会用竹管制作“水鸟”等。其次,选择课外创新性实验应紧扣教学内容,在中学阶段开展物理课外活动,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活动的内容尽可能结合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或做一些简单易完成的小制作。如果脱离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完成太复杂的实验项目是不可取的,学生的实验如果经常完成不了,这样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兴趣。例如,学完电磁现象后,组织学生制作电铃、自动报警器、小型电动机、发电机模型,这些制作较有实用价值。学完电学、热学之后,组织学生调查或测量各种燃气炉、电热水器的热效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和节能的意识。
实验教学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有许多问题仍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与实践。美国著名哲学家、系统学者兹格在论述“假设一演绎”的优点时曾说过:“我们不见得正确,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在寻找什么,如果得不到预期的结果,我们总可以修正我们的假设。”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2006.周树凤.浅议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J].河南:教学研究.
[2]2009,许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浅谈[J].秦皇岛:实验教学.
【关键词】物理实验与素质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兴趣,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中,实验现象往往是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以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序言科学之旅》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与看法。因物理是初中学生的一门新课,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用一系列的实验吸引学生。如:冷水能让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会跳舞的小人、硬纸板能托着装满杯的水、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乒乓球,用手托住,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乒乓球不会下落等实验,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大自然的物理现象是生动的、有趣的。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得认真地学好物理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此教师应抓住时机结合教材上的物理知识循序渐进地为学生一个一个地解开奥妙。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一些较难理解掌握的概念、定理、公式、单位、计算,就会使学生产生的好奇心在难学乏味中消失。
2 物理实验可以启迪智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设想法,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比如:在讲“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的实验时,提出三个设想:一种是温度计插在盛水的烧杯中并与杯底接触;第二种是把温度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与侧壁接触;第三种是没有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第三种情况测量,测出来的读数显然不是杯中水的温度,如果第二种方法正确,温度计测出的温度也不全是杯中水的温度,如果第一种方法正确显然读数与第二种方法差不多,尤其是如果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就大不同了,更严重的是会使温度计示数急聚上升,如果超过温度计测量的范围可使玻璃泡炸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重作实验,而且还须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八年级上册插图所示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只能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之中而且不要与容器底部或侧壁接触,读数时应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且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完成这个实验,虽然花了一定时间,但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是有好处的。
3 物理实验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自然科学不只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而且还揭示了自然科学领域蕴含的美。
一方面,可用观察、实验的手段来展示自然、实验现象的形态美;另一方面,实验装置稳定协调,操作的灵活,规范,现象的利索,有趣,常常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赏心悦目、舒坦的感觉。例如在做《升华和凝华》演示实验时,在烧瓶中放入结晶的萘和松枝,在给烧瓶加热时,萘被升华,变成了气体,停止加热后,萘又被凝华,此时烧瓶中松枝上布满了白色结晶的萘,便出现了美丽的自然奇观“雾凇”。通过该实验使学生间接体验了大自然中的景观是多么的绚丽多姿,同时使学生领悟到了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往往与物理知识有关,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升华和凝华的物理意义。像这样的实验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4 物理实验可以磨练学生意志
关键词:实验教学 素质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兴趣,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中,实验现象往往是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以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序言――科学之旅》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与看法,因物理是初中学生的一门新课,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用一系列的实验吸引学生。如:冷水能让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会跳舞的小人、硬纸板能托着装满杯的水、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乒乓球,用手托住,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乒乓球不会下落等实验,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大自然的物理现象是生动的、有趣的。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得认真地学好物理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此教师应抓住时机结合教材上的物理知识循序渐进地为学生一个一个地解开奥妙。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一些较难理解掌握的概念、定理、公式、单位、计算,就会使学生产生的好奇心在难学乏味中消失。
二、物理实验可以启迪智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设想法,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比如:在讲“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的实验时,提出三个设想:一种是温度计插在盛水的烧杯中并与杯底接触;第二种是把温度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与侧壁接触;第三种是没有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用第三种情况测量,测出来的读数显然不是杯中水的温度,如果第二种方法正确,温度计测出的温度也不全是杯中水的温度,如果第一种方法正确显然读数与第二种方法差不多,尤其是如果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就大不同了,更严重的是会使温度计示数急剧上升,如果超过温度计测量的范围可使玻璃泡炸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重作实验,而且还须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八年级上册4.1-4图所示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只能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之中而且不要与容器底部或侧壁接触,读数时应让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且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完成这个实验,虽然花了一定时间,但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是有好处的。
三、物理实验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自然科学不只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而且还揭示了自然科学领域蕴含的美。一方面,可用观察、实验的手段来展示自然、实验现象的形态美;另一方面,实验装置稳定协调,操作的灵活,规范,现象的利索,有趣,常常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赏心悦目、舒坦的感觉。例如在做《升华和凝华》演示实验时,在烧瓶中放入结晶的萘和松枝,在给烧瓶加热时,萘被升华,变成了气体,停止加热后,萘又被凝华,此时烧瓶中松枝上布满了白色结晶的萘,便出现了美丽的自然奇观“雾凇”。通过该实验使学生间接体验了大自然中的景观是多么的绚丽多姿,同时使学生领悟到了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往往与物理知识有关,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升华和凝华的物理意义。像这样的实验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物理实验可以磨练学生意志
关键词:中学化学;燃烧条件;链反应;燃烧类型;灭火方法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1C0087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燃烧现象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同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常见的实验现象之一,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在答疑解惑时不可避免会涉及燃烧的问题。由于许多化学教师对于燃烧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当学生提出涉及生活实例的与燃烧相关的疑问时,面对“形式多样、机理复杂的种种燃烧问题就难免会误入歧途”[1]。2014年偶然在网上发现了王程杰老师的“初中化学趣味实验”视频讲座,联想到多年来遇到的与燃烧有关的种种问题,遂于今年阅读了一些专业书籍以获取答案。2016年第1期《化学教学》又刊登了王程杰老师“燃烧条件‘3+1’”[2],阅后受益良多。其大多数观点笔者赞成,但笔者在获得部分关于燃烧的知识方面可能更加深入。在此呈现给各位老师,欢迎探讨、指正。
1 从燃烧的过程分析燃烧的条件
1.1 复杂的燃烧过程
燃烧的过程不像反应方程式表达的那样简单,换言之,其反应历程十分复杂,在燃烧被引发后,期间会发生众多的化学反应,最简单的氢气的燃烧涉及数十个反应,甲烷的反应涉及上百个[3]。化学反应的同时固体和液体可燃物还发生物理变化(如图1所示),我们通常呈现给中学生的,只是一些主要反应历程的总反应方程式而已。
从图1可以看到,除了燃烧类型5(表面燃烧,见后文)以外,其余类型的燃烧,可燃物都经过了气化分解的过程。而在气化分解之前,液体和某些固体可燃物发生了状态的变化,此外某些复杂的可燃物还经过了分解过程。这些变化过程使得可燃物转化为容易被氧化的气态分子――气化分子。
另一方面,多数可燃物燃烧时,是从被引燃的局部开始,由于燃烧的反应都会放出热能,产生的热能通过热传导、热扩散及热辐射作用传入未燃的混合物(可燃物与助燃物),因而使得燃烧逐层加热、逐层燃烧,自行传播下去。
1.2 链反应(链锁反应)
物质燃烧存在着链反应(或称链锁反应)。所谓的链反应是指在可燃物被引燃时,通过气化分解后的气化分子受热生成高度活泼的自由基。自由基外层轨道上有不成对的电子,有很强的反应性。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因此在可燃物和助燃物达到一定浓度时,自由基可以和气化分子不断作用维持反应连续进行下去[4,5]。
1.3 燃烧的条件
中学化学中所说的燃烧的3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助燃物)和温度达到着火点。需要强调的是,初中教材对于这三个条件只是进行了粗略的描述,而确切的描述应该是:“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空气)含量;一定的c火能量”。
1.3.1 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主要是指经过气化分解后生成的气化分子的浓度。实际上除了燃烧类型5(见后文)以外,固态或液态可燃物,如果没有达到转化的条件而没有转化为气化分子,那么燃烧仍然无法实现。一个实例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有烛芯的蜡烛易被点燃,如果蜡烛去掉烛芯,固态蜡烛很难气化为气态分子,蜡烛就不易被点燃。
正如图2所示,描述为“可燃物”与“一定浓度的可燃物”区别在于,一定浓度的可燃物是在考虑液态和固态燃料蒸发、分解、熔融过程基础上提出的,这一说法更加准确。在分析灭火的原因,采用这一说法,一些问题很容易获得合理的解释。
1.3.2 温度达到着火点
初中教材的着火点的解释为:“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需要明确的是,着火点是指可燃物能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如果某一温度下燃料被点燃后,在没有引火源的情况下很快熄灭而没有形成持续的燃烧,仍然没有达到着火点。我们经常看到块状的木头在明火引燃时似乎开始燃烧,但是离开火源时就会熄灭,这就说明温度还是没有达到着火点。
此外除了加热(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外,引发燃烧的方法很多,如电火花等等,所以将这一条件描述为“一定的点火能量”或者“引火源”更准确。
1.3.3 燃烧的第4个条件
中学化学中所说的燃烧的3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助燃物)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是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或称为三要素)。之后的研究发现,具备这3个条件,有时燃烧也能熄灭。其中的一个实例就是四氯化碳灭火,当汽油燃烧时加入四氯化碳,在没有完全覆盖汽油的情况下,并没有破坏燃烧的3个条件,但是火焰会逐渐熄灭。其原因是四氯化碳遇高温会产生氯自由基,氯自由基更易与汽油燃烧过程产生的自由基结合生成氯化氢,使得汽油燃烧过程所需要的自由基消失,链反应中断,进而达到灭火的效果。因此,有了燃烧的四面体学说。
在国内文献关于燃烧第四个条件有以下三种描述:“自由基(游离基)、链反应、未受抑制的链反应”。自由基不够全面,笔者个人赞同后两种说法。
如果把“链反应”或“未受抑制的链反应”与其他三个条件采用相同的描述,则为:燃烧的条件描述为“可燃物、空气或氧气(助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链反应”,或者描述为“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空气)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未受抑制的链反应”。
“链反应”或“未受抑制的链反应”也应该是必要条件,但是和其他三个条件不同的是,链反应是反映了燃烧反应的本质,或者说是体现了某一可燃物的性质。如果绘制成四面体,应该位于底部更准确,国外文献基本上都是画在底部,见图3A。不知是何原因,国内文献大多画得比较随意,不能更好地体现4个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见图3B。
2 燃烧的类型
国内文献关于燃烧的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按照可燃物状态以及在链反应前的复杂变化分成5种类型(见图1从右至左类型1~5)[6,7]。
2.1 混合燃烧
混合燃烧(又称预混燃烧)是气体可燃物燃烧的一种类型。在燃烧前,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已经进行了扩散混合,此时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会发生燃烧,燃烧在混合气体所分布的空间中快速进行。中学化学中所做的混合气体爆鸣实验就属于混合燃烧。
这种类型的燃烧由于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已经进行了混合,当燃烧一旦引发,链反应难以控制,如果其浓度在爆炸范围内,就会引起爆炸。这就是为什么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气体燃烧实验时需要验纯的原因。
由于电火花、摩擦也是引火源,因此如果家中闻到天然气或液化气的味道时,绝不能开灯,而应该小心的打开门窗(金属门窗应避免摩擦)、关闭燃气阀门。这一点有必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告诉学生。
本生灯、酒精喷灯也主要是混合燃烧,但是喷嘴等结构的设计使得混合燃烧可控制地进行,规范操作的情况下没有爆炸的危险。
2.2 扩散燃烧
扩散燃烧是气体可燃物燃烧的另一种类型,是指可燃气体从容器狭小的管口、裂缝等处流向空气,在达到着火点时与空气混合燃烧,燃烧主要发生在可燃物与助燃物相混合的界面。中学化学中所做的验纯后气体的燃烧实验就是扩散燃烧。
2.3 蒸发燃烧
蒸发燃烧是部分液体和部分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类型。常见的液态可燃性燃料如酒精、汽油、柴油等,它们燃烧反应前首先有受热蒸发产生蒸气的过程,然后气态分子进行燃烧反应,而放出的热量进一步加热液体表面,从而促使液体持续蒸发,使燃烧继续下去。最常见的实例就是实验室的酒精灯燃烧。
蜡烛、萘等沸点较低的固体在受热时经过了熔化、气化的过程,形成气态分子进行燃烧。易升华的固体如硫、磷等,受热后会升华产生气态分子,同样能够引起蒸发燃烧。钠等熔点较低的金属在空气中被点燃也是蒸发燃烧。
初中化学实验,学生在探究蜡烛的燃烧时,可以看到蜡烛的融化,吹灭时产生的白烟则是蜡烛的气态分子,而这种气态分子易被点燃,这是帮助学生认识蒸发燃烧的很好实例。
加油站严禁烟火,真正担心能被点燃的并不是液态的汽油,而是因为在加油过程中难免会挥发出汽油的蒸气,汽油的蒸气更易产生燃烧。在电影中常看到烟头扔在汽油里形成熊熊大火,实验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汽油挥发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烟头引发燃烧完全可能。如果能够燃烧,则不用等到烟头扔在汽油里那一刻,而是在点火者点燃香烟或者潇洒地抽一口的时候,连点火者自己也要一起遭殃。
2.4 分解燃烧
分解燃烧也是部分液体和大部分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类型。这类燃烧过程中可燃物首先遇热分解,再由热分解产物和氧气反应产生火焰的燃烧。如木材、煤、纸、面粉、白糖等固体可燃物的燃烧属于此类,油脂等高沸点液体和低熔点的固体烃类的燃烧也属此。
木材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源加热木材首先使木柴失去水分而干燥,然后发生热分解。烧过木柴的都可以观察到水在燃烧的木柴表面产生,以及听到“呲呲”的声音都说明有水生成。木柴分解放出可燃气体,这种气体被点燃产生火焰,并放出热量,由燃烧放出的热量不断地加热木材,使木材不断地分解,从而使燃烧继续下去。
整块木头与刨花着火点不同,主要原因是整块木头要持续燃烧,内层的固体可燃物需要更高的温度使其分解为气化分子,只有在更高的着火点引发更多的链反应,使整个燃烧更剧烈,产生更多的热能,才能使燃烧持续下去。刨花燃烧面积大,几乎没有明显的内外层之分,因此着火点更低。
2.5 表面燃烧
表面燃烧是熔、沸点很高的固体可燃物的一种燃烧类型。钼、镁、铁等金属,非金属碳(木炭)等等,燃烧在空气和固体表面接触的部位进行,所以叫表面燃烧。与其他四种不同的是,其他四种燃烧都是在气相中进行(均相燃烧),唯有表面燃烧在气相和固相之间进行,属非均相燃烧(异相燃烧)。表面燃烧能使表面产生红热,不产生明焰,燃烧的速率和固体表面的大小有关。
初中化学实验“铁在氧气中的燃烧”就是表面燃烧,现象为火星四射,并不产生火焰。
2.6 综合燃烧
在实际燃烧过程中,并非仅仅发生单一类型的燃烧,往往会同时发生多种类型的燃烧。
木柴、煤等复杂的固态燃料,开始的燃烧类型是分解燃烧,有明显的火焰,但随着分解燃烧的进行,最后只剩余碳,此时的燃烧类型变为表面燃烧,可以看到红热的表面,但看不到火焰[8]。
另一个实例就是本生灯、酒精喷灯等,如图4所示。开始点燃这类装置时,一级空气阀门关闭,我们只能看到扩散燃烧;随着一级空气阀门逐渐打开,就存在扩散燃烧和混合燃烧两种燃烧方式;当一级空气阀门打开到一定程度,一级空气所供的氧足够气体燃料燃烧使用时,只存在混合燃烧,我们使用这类装置大多数情况下为混合燃烧[9]。
酒精灯是蒸发燃烧,酒精通过灯芯是逐步气化逐步燃烧的,气态分子燃烧时形成的是扩散燃烧火焰,这和本生灯的火焰不同。
3 灭火的方法
在图1的图示中,燃烧前的任何一条线路被中断,链反应都不能进行,在链反应能够进行的前提下,阻断链反应,燃烧反应就会终止。
灭火的方法和燃烧的条件是对应的,既然燃烧有4个条件,那么灭火的方法也应该有4种[10]。
3.1 冷却灭火
通过降低温度,使得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是最常见的灭火方式。水是最常见的冷却剂,但是对于有些物质却不能用水,例如电石遇水生成乙炔,反而会产生爆炸的危险。燃烧的活泼金属如钠等也不能用水,因为活泼金属遇水往往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甚至发生爆炸。
3.2 窒息灭火
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便不能持续。因此,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的灭火机理主要是窒息作用。但是对于能与上述灭火物质剧烈反应的则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如镁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氮气灭火。
3.3 隔离灭火
也就是清除可燃物。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或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3.4 化学抑制灭火
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进而使燃烧终止。常用的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原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
实际上任何一种灭火措施最终都是链反应受到抑制并中断,但是作为破环燃烧条件达到灭火目的,不能仅仅指“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我们不能遇到难以解释的灭火现象都归结于链反应,而应该从燃烧的过程进行细致的剖析。
4 实例分析
4.1 蜡烛放在冰水中熄灭
在解释这一现象之前,要明确两个不同的“温度”。一个是燃烧部位的温度,另一个则是可燃物所处的环境温度,二者一般是不同的,见图5。火焰的燃烧存在着温度的辐射,A处的温度足够高时,辐射的温度会使火焰下面的蜡烛(蜡烛的最上层)熔化,融化的蜡烛经过灯芯的毛细作用向上流动,当流动到接近火焰的下界面时,火焰有更高的辐射温度,这一温度足够使液态的蜡烛气化,满足燃烧条件,产生持续的燃烧。
当我们吹灭蜡烛时,实质是把已经发生的燃烧反应所产生的热能带走,也就是降低温度A,所以火焰熄灭。此处的解释为“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是正确的,初中生也易于理解。
当蜡烛放在冰水中,是在降低温度B,进而使得整个蜡烛的温度降低,以至于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辐射不足以继续维持蜡烛的熔化,蜡烛熔化的量变小导致后续链反应进行得越少,产生的热能更少,火焰渐渐熄灭。这一熄灭过程和吹灭蜡烛的现象有两点不同:首先没有立即熄灭,而是有个逐渐熄灭的过程;其次不会产生吹灭蜡烛时经常可以看到的白烟。那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首先这一灭火方法用抑制链反应来解释有些牵强,因为抑制链反应灭火主要指的是干粉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灭火。
这一现象可以解释为:蜡烛是固体可燃物,一般的固体可燃物(此处强调一般的可燃物目的是与表面燃烧区别)燃烧都需要通过蒸发、分解、熔融变成气态分子才能燃烧。也就是说,蜡烛燃烧的可燃物不是固态的蜡烛,而是气态的蜡烛。放入冰水以后,由于蜡烛温度过低不能熔融、蒸发产生气化分子,相当于清除了可燃物(的气态分子),所以燃烧终止。
以上解释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有些深奥,所以这一题目不适合初中生。但是有必要像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一样,在高中阶段设置为需要深化的学习内容供学生探究、学习。不仅可提高学生对于燃烧原理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4.2 火上浇油(食用油)能灭火
首先认识什么是闪燃。某些液体燃料或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可燃蒸气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遇到火源时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就是闪燃。如果混合气体体积很大或者燃料易挥发,闪燃会造成很大的破坏性甚至爆炸。但是闪燃和解释“火上浇油能灭火”没有关联。那么如何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食用油和酒精、汽油等轻质燃料不同,它的燃烧属于分解燃烧+蒸发燃烧,形成可燃气态分子较困难,其着火点也更高。
食用油着火,再倒入食用油可以灭火,主要是因为重新添加大量食用油以后,整个食用油的温度降低,使得燃烧前的分解和蒸发过程难以实现,燃烧终止。这一现象和上面蜡烛在冰水中的情况类似,就是阻断了气态可燃性分子的形成。食用油虽然存在,但是可燃烧的气态分子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浓度,实际上还是相当于清除了可燃物(的气态分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灭火方法只适用于分解燃烧,如果是酒精、汽油等易挥发的燃料,其燃烧时再加入液态可燃物就更加危险了。此外即使是食用油,燃烧还需在可控范围内,如果燃烧的热量积累使得油温过高,或者在形成较大面积的着火情况下,也不能再添加食用油灭火。
4.3 补充说明
以上两个实例都是由于降温,但其降温不是作用于燃烧的部位,而是直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燃烧部位的温度在一开始并没有降低,也就是说已经进行的反应仍在产生热能,只是没有遇到降温措施去抵消这些产生的热能。真正阻断继续燃烧的是可燃物气化的过程。
但是这两个实例的灭火针对的不是链反应,化学灭火才是针对的链反应,所以不需要用燃烧的第4个条件来解释。
5 结语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燃烧原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突出问题是中学教材、化学专业高师教材都没有对燃烧问题设置专门的内容加以深化,因而造成许多中学化学教师对燃烧原理认识不足。
除了本文提到的问题以外,笔者曾经做过与燃烧相关的研究――酒精灯加热效率的探究[11,12],实验证明酒精灯加热用内焰效率最高。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最早提出外焰温度高的文献是关于本生灯的。本生灯是混合燃烧而酒精灯是扩散燃烧,两者存在根本的区别。目前国内已经有钱扬义老师为代表的多项研究证明内焰温度更高[13]。仍然存在的一个误区是,许多教师都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研究问题:“酒精灯哪里火焰温度高,使用酒精灯就应该用哪个部位加热”。事实是,酒精灯加热效率的高低不仅仅和火焰温度有关,还和加热面积、火焰的稳定性等因素有关。所以抛开火焰部位温度的高低,需要用酒精灯的哪个部位加热,就应该以实验为依据,而不能主观臆断。我们实验的结果是内焰加热可以比外焰节约一半左右的时间,可是现在中学教材还在教导学生酒精灯加热时用外焰!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此建议在高中化学应专门设置深化燃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燃烧的四个条件确切的表述为“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空气)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未受抑制的链反应”,同时设置对火焰的颜色、火焰不同部位的温度、酒精灯加热的效率等方面的探究活动,这样使学生对燃烧有更全面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学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好素材。
参考文献:
[1][2]王程杰.燃烧条件“3+1”[J].化学教学,2016,(1):49~54.
[3][4]严传俊,范玮.燃烧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65~70.
[5][6]x兴华.燃烧理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9~22.
[7]邵辉.化工安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100.
[8]朱建芳主编.防火防爆理论与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3:19~30.
[9]许晋源,徐通模.燃烧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94~98.
[10]王信群等.火灾爆炸理论与预防控制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119~120.
[11]刘立新等.酒精灯不同部位对石棉网加热效率的探究[J].化学教学,2014,(8):66~68.
【关键词】多角度 新课改 物理教学 培养 能力
开拓创新,培养能力,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更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中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仅靠传统的学科教学和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难以完成。各科任教师都应根据学科特点,各地实际,不断探究出适合当地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以下是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能力的点滴做法,在此提出,与同仁商榷:
一、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让他们去探究
从心理角度看,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探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1、多归纳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诸多的实验很难全面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共性”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究。如:在学完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八章《浮力》后,让学生归纳用一张纸可以做哪些实验呢?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物理规律呢?用一支铅笔呢?一块玻璃板呢?……小小的他们归纳、探究出的答案往往超出你的想象。长期的训练,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养成了概括、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
2、多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能力的最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如在学生做完“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实验后,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动脑,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自己设计出有别于书本上介绍过的新方法。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设计出滚动法、画图法、替代法、棉线辅助法等四种方法来测量。笔者及时加以鼓励,这些同学尝试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仅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多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时间,让他们去探究
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其广泛的联系。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多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物理实践活动。如:在物理兴趣小组的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围噪声污染问题,调查二里镇西河桥桥面下陷的原因、如何提高家里炉灶热效率、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等实践活动。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处事态度。
三、多给学生一定的机会,让他们去合作
独立思考固然是好,但有时也抹杀了“众人划大船”和“头脑风暴”的作用。再尖端的科技产品并不都是“单枪匹马”研制成功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合作的习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各自的特长,将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自制潜望镜、潜水艇、孔明灯、杆秤和包装鸡蛋等小制作比赛。各组组长又将组员安排有设计员、制作员、外观包装员、解说员和顾问等职务,每次只要课题一确定,组员们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精心设计、积极参与,直到产品的问世。看着他们那股认真劲,难道你不觉得有了成功的喜悦吗?当他们经过设计——制作——试验——设计——制作——试验的过程时,他们每个人已将相应的知识掌握得根深蒂固。这样的活动既将每个人的能力得到了展示、锻炼、发展,还使他们从小养成了合作学习、创新、交流的习惯。
四、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