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8篇

时间:2023-10-29 09:51: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篇1

一、甘青宁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即办学样式。是根据办学主体、办学目标和学制等主要特征的不同情况划分的办学标准样式。准确了解当前甘青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所采用的办学模式,立足实际,分析其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吸取“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华为发展甘青宁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提供借鉴。当前甘青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所采用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校校联合办学模式

所谓校校联合,是指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合作来实现人才培养。该模式是当前甘青宁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所采取的一个主要模式。在甘青宁民族地区,由于民族职业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专业的技能型教师、技能实训基地和就业渠道等这些基础条件达不到要求,所以与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合作,借助其合作学校的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与就业渠道来联合培养技术人才。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可以迅速提高生源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能实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比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合作学校多集中在天津、青岛、北京等地。宁夏回族自治区合作的学校多集中在山东、福建等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合作的学校大多集中于山东、江苏等地。

2、封闭式办学模式

该类型的职业学校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既没有与其他学校联合培养,也没有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只是该学校自己负责招生,只负责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组织实习和不负责人才输出。这种办学模式多是原计划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办学效率和质量非常落后,该种模式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几年来,该种学校出现无生源地现状。经济知识迅速更新的当代,此种教育模式太过被动和封闭,也是职业教育最不应该采取的生存之道。

3、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校企联合办学,就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培养人才。它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和实际工作的有效结合来培养人才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有: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增强了办学的活力,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要。它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该种模式就是根据某个企业现阶段发展状况对某方面的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专门按照企业所需来培养和提供给技术人才。该种模式的特点是按需培养人才,生源多,见效快,学生就业有保障。能增加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信心,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进一步而言,也能改变家长对职业院校的偏见。另一种是合作培养模式,就是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办相关专业,包括联合培养中心,集中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成立“双师型”教师。该种培养模式是德国现阶段的主要培养模式,也是我国发达地区所大力推广的培养模式,但在甘青宁地区该种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二、借鉴“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启示

1、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发展民族特色专业

从文化适应性的角度研究民族职业教育是传统的视角,但在操作层面比较乏力。能否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甘青宁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中,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从趋同化的潮流中开发出民族特色。比如,银川第一职业高中开发的“宁夏全羊宴”。即依据“满汉全席”中传统格式,设计并制作的一套全羊宴菜单。该专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受穆斯林文化的影响,主观上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客观上也使清真菜得到传承和发展。以藏传佛教文化圈开发的唐卡艺术专业。即“卷轴画”,是根据唐卡有画轴、便于悬挂膜拜瞻仰和收藏携带的宗教美术品。唐卡因色彩亮丽、图像庄严,具有高度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佛教艺术的一朵奇葩。在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的很多职业学校设置了该专业。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2、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民族职业教育中投入更多的人文情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传统的教育理念,职业技术学校是家长对孩子未来做出选择时最后所考虑的选项,在多数家长眼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对孩子而言也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改变传统的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偏见,我们需要将职业院校做好,做到家长放心送孩子上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到真正的技术,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提升吸引力;路径

[DOI]10.13939/ki.zgsc.2017.06.172

1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职业岗位迅速派生,社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间接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但是与社会需求矛盾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严重失调,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吸引力的缺失。

在著名关于职业教育的《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形象》报告中提出,“吸引力是个体、群体及其家庭对某件事务偏爱的态度和相关行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表现在以下方面:增加受训者就业、生涯发展和晋升的机会,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和目标,公民或个体把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自我发展的选择,愿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投资”。高职院校吸引力的利益群体有两部分:学生和企业,所以高职院校吸引力是指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受认可度、受欢迎度,是影响学生及家长喜欢并选择其作为学习途径,以及企业、行业愿意并选择其作为合作对象的因素。[1]

2 高职院校吸引力缺失的原因

高职院校吸引力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府到社会、从企业到公众,对待高职院校乃至职业教育都缺少足够的重视并存在一定的偏见,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目前高职院校吸引力缺失的现状。

2.1 教育体系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诸多因素当中,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之一。教育体系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现状和先进度的重要表现,我国的教育体系结构中,学科教育相对比较完善,包括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其中高等教育部分是由本科、研究生和博士三个层次构成。但是职业教育只包括初中、高中(中专)、高职(高专),高等教育部分只有高职高专。结构上的欠缺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2]

另外在管理机制上,高职院校面临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窘境。作为教学单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教育厅。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业部门、财政部门和当地政府都在某个工作环节“主管”高职院校。这些部门相互间缺少沟通与协调,高职院校夹在中间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2.2 传统观念的偏见

职业教育=工人=低收入+没地位,这是我国公众对职业教育的普遍认识。这种观念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封建思想的遗留、有当下经济社会的影响、有不同阶层追求利益的趋势。政府职能部门也好,行业企业也好,中小学教育者也好,普通公众也好,都认为大学才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其实是失败者的教育。政府更愿意对外宣称自己拥有多少“985”,行业企业更愿意招聘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学老师反复强调“不好好学就去念高职”,普通公众认为上了高职就意味着没有前途。正是这些偏见使学生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企业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开展各方面合作,高职院校的吸引力逐年下降。

2.3 学习成本无优势

在很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就读职业教育是减免学费的,一些东欧国家甚至连餐费和交通费都提供补助。而在我国,高职院校和本科相比,学费为主的学习成本基本一直较高,但层次似乎低人一层;和中职比,层次虽高,但是因为中职实施免学费政策,所以学习成本比高职院校低很多。所以,学习成本作为吸引受教育者选择的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

2.4 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及工作待遇偏低

我国目前仍没有形成系统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高职生毕业后很多时候面临着与中专生和社会普通劳动者竞争上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普遍较低,社会地位也并不高,这与人们心目中的“大学生”身份并不相符。而且,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服务生产一线,部分专业的工作岗位环境较差,在当下独生子女占多数的情况下,基本没有家长和学生愿意走职业教育这条道路。[3]

2.5 招生方式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招生渠道仍然是高考,只有部分省份设立了提前录取的单独招生。但不管是哪种方式,招生考试的形式与内容都具有浓厚的学科性,不能达到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考试招收适合职业教育、动手能力较强的考生目的。入口的不科学对后续的人才培养等工作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4]

2.6 上升空间有限

对于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上学无非是为了工作或者升学。工作方面,我国很多单位和企业仍然唯文凭论,高职院校毕业生,也就是俗称的专科生,在走上工作位后经常因为学历的问题或是各种门槛的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限制。升学方面,高职院校专升本的学生比例不断下滑,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没有机会继续向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深造,有时甚至少于中职升本的学生数量。

3 高职院校提升吸引力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吸引力缺失是由多方面因素独立作用或相互影响作用造成的,要想提升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也需要各个方面通力合作,从多方面入手解决。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初中学校;加快接轨

一、推进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的接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客观上讲,初中毕业生选择上高中、考大学,最终成功的只有30%,受高中“三限政策”(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的影响,大部分初中毕业生不能踏进普通高中的门槛。这部分初中毕业生出路在哪儿?前途在何处?

搞好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接轨,对这些毕业进行合理引导,让这些学生从自身爱好、家庭经济情况和对前途的向往出发,选择学知求艺学校,既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又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而言,初中毕业后尽早考虑他们的未来,对考大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及时引导他们报考相关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既可使家长以最少的教育投资获得最满意的回报,又能使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领域和舞台。因此,实现中职学校与初中学校的接轨,引导并鼓励那些上大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积极报考适合自身发展的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是家长和学生理智而务实的选择。

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而言,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既需要高层次、高学历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创新人才,又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社会有分工,不管多高水平的研究、创新和设计,最后还是要靠工人、农民去生产、去应用,在实践中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对创新技术的扩展对社会形成的推动力远远大于技术创新产生的推动力。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是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成的,从目前情况看,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劳动者素质低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来看,通过让农民的孩子上普高、考大学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不仅不可能,反而不现实,唯一可行且积极有效的途径,是引导那些考大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走职业技术教育之路。

由此看来,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国情和区域经济实际,引导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加快中职学校和初中学校接轨的建议。

1.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

长期以来,人们由于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对职业教育产生鄙薄思想和认识误区,社会上许多人不知道何为中职,总觉得职业学校不是很“正规”的学校,甚至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劳动者的教育,学上两三年,最后还是回到家里,还得待业,因而不支持子女上中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使家长和学生走出认识误区,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是一个有效途径。例如,以职教就业学生杰出代表和先进典型为榜样,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宣传引导,使他们从国家政策、社会需要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所以,着眼社会需要,转变社会认识,职业教育发展将大有可为。

2.加强与初中学校的联系沟通。

“走出去”,深入中学,与学生、与教师开展面对面招生宣传,让农村初中教师、学生深入了解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就业安置、办学特色等,让学生对中职学校产生浓厚兴趣,愿意到中职学校学一两门技术,这对家长、社会消除对中职学校的偏见,减少学生初中毕业后盲目流向社会必将有益。中职学校“走出去”,到各农村中学也可获得初中毕业生各方面的信息,如学生学习素质、思想动态和毕业生升学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中等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的“断层”和“脱节”,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3.落实并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走出去”策略,是解决农村家长思想观的问题,而对农村贫困生的扶贫资助,是解决农村家长对子女高额教育投资负担的问题。不少家长想送子女读中职,却没有经济能力,他们更渴望能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扶贫优惠,让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所以中职学校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政策,积极落实并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

4.解决好学生就业问题是根本。

中等职业学校在抓好招生,解决“入口”的同时,应花大力气解决“出口”问题,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源问题、增强职业学校吸引力的有效措施。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现实,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公正认识、评价自我,找到自身定位。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团体联系,与他们建立长期、深层次上的合作关系,为他们培养所需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此拉动招生,推进中职教育和初中学校的接轨。

5.加强对初中学生分流工作的指导。

篇4

当前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一是学生技能不足,培养了一批不够“职业”的学生。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了一批用不上的学生。三是教育理念跟不上,培养了一批没有职业精神的学生。他们想当白领做干部,却没有岗位;社会需要蓝领和工人,他们却不愿意做;即使愿当蓝领做工人,职业技能也不够。政府和社会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学校,给予补助,但是效果不好。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政府补助按学生人数计算拨款,不分专业,不讲成本。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办成本低的、容易办的专业。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专业,往往成本高、不容易办,学校不愿意办。即使办了,学校也不能按需要建设实训基地,配备双师型老师,开设实训课程。

二是对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的规划引导不够,学校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办什么专业。由于社会对职业的偏见,学生和家长都希望选择“白领专业”,学校开办这类专业容易招生,结果,做学生容易当白领难。

三是普通高校抢生源,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发展。在社会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的现实面前,普通高校开办职业学院,凭借“母体”的金字招牌,抢走职业教育的生源,却不一定具备双师型老师和实训基地。

四是政策不公平,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艰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具有专业需求多样性和变化快的特点。民办职业教育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和经营高效,更能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然而,近些年部分省份实施职教攻坚计划,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公办学校,使两者处于更加不公平竞争地位,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

为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确定招生人数。按照我国的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培养用得上、能就业的职业技能人才,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职业院校。按照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对学校的建设和专业设置,制定准入标准。当前尤其要注重双师型老师的培养和配备,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课程的设置。

3.按专业的培养成本提供政府补助。政府对职业教育公用经费的补助不能简单按人头发放,应根据培养成本,按学校类型、专业不同,分档次给予补助,引导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办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问题

1.社会对职业教育尚存在偏见

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对子女读书更加支持。但是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够搞调研,坐办公室,而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工作。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把上重点大学和本科院校作为高考的奋斗第一目标,他们不了解高职院校教育,有的甚至还对高职院校教育存在偏见,而不愿意就读于高职院校。所以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就不会高。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造成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对高职生的误解,很多人以为“高职”就是“职高”,其实高职生是实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既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不少单位普遍反映“高职生好用,而且比较踏实”。[1]二是学生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三是现在的各种人才招聘会几乎没有高职生的专门“领地”和信息。四是高职教育的改革本身还不到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某些专业设置、基础理论还达不到高职教育的要求,作为学校要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五是用人单位存在用人误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高职生)不要不要”,认为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相对收益高,更划算。用人单位应避免“人才高消费”,做到“人尽其才”。[2]

3.资队伍选聘和培训环节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之一专兼结合中重聘用轻管理。从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实际来看长期存在着对兼职教师重聘用轻管理的问题。一是缺少长远的整体规划,二是没有明确的资格要求,三是没有定期的考评总结,兼职教师从聘任使用到解除聘约都处于无序状态,有的是为了弥补专任教师数量的不足而临时聘用兼职教师来应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的甚至是为了走产学研结合的形式而象征性地请兼职教师搞搞讲座。

误区之二师资管理中的重使用轻培养。人们习惯于把教师比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这不过是对教师奉献精神的比喻,我们不能把比喻当作真理来理解。古人云:教学相长。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会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教师在学校中应该不断得到发展和塑造,不应作为一种工具被简单地使用,而应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在使用的同时,不断得到开发,不断得到升华,并且还应强调需要得到珍爱和保护。因此,在师资建设中应体现管理与服务并重的管理理念,而服务的主要内容则是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

高职院校对教师培养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教师成了穷于应付教学任务的工具,难以抽出时间学习提高;(2)教师极少有机会走出校门参与各种学术活动,视野狭窄;(3)教师科研活力未得到充分调动,学校科研成果廖廖,科研能力捉襟见肘。

误区之三师资培养中的重学历轻能力。高职教育的性质,一是具有专业教育属性;二是具有高等教育属性。作为高等教育由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师资水平亟需提高,然而人们注重强调的是学历的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却忽视了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具体现象有:(1)聘任新教师过分强调硕士毕业以上学历;(2)在职教育形式基本上是修学硕士研究生课程;(3)校内安排岗位实验实习指导教师地位低于理论教学教师,计算课时报酬时动手的不如动口的;(4)评审技术职称时学历优势高于技能优势技术发明专利不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4.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年规模高速扩展过程中,有多年形成的许多老问题,如占地少、规模小、实验实习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师资队伍薄弱,管理水平低,专业重复设置,专科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3]不仅如此,有的学校仓促上马;有的学校迫于上级指令,被动接受任务;不少学校准备不足,严重影响高职学生的教育效果,将以牺牲整体教学质量为代价。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高职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半数,然而市场对技术人才却求之若渴的重要原因。虽然各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由于资金紧缺、办学用地不够、教学设备和配套设施缺乏或落后等问题,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收益轻实效,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然而,这一系列问题,又很难仅仅通过高职学校自身调整来改善。

投入不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校内设备设施投入不足,缺乏符合相应要求的训练与实习条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特色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表1 2012年职业教育经费中各项来源构成

如表1所示,2012年,职业教育经费中政府财政投入占的比重最大。其中,预算内经费占40.39%,预算外投入占4.03%,两项合计占44.42%。其次是学杂费收入,占31.59%,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等校办产业用于教育的经费0.49%,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所投经费占10.25%;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和社会捐赠收入分别占1.11%和0.27%。

5.产学研结合力度不够

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4]。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科]

【参考文献】

[1]张铁岩.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职教通讯,200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34-436.

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很多,从纯中专学历教育,发展到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失败后又走上了职业高中的老路子。一方面用对口升学的职业高考实现学生的大学梦,一方面使那些不能对口升学的学生也能学到一技之长,这让职业学校的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可是,以升学为导向的模式与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的模式是有冲突的。如果搞了升学,势必会引导学校老师抓了应试教育,放松职业技能训练;如果只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这又与当代“90后”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不符。展望未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又如何呢?结合各个地区的情况,我们看到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家长看不起职业学校

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谩骂,这种歧视是显而易见的。诸如在街上看到学生谈恋爱,搞暧昧,就会认为是某某职业学校的,把学校戏称是“婚姻介绍所”;某同学穿着奇异,或者发型非主流,肯定会有人说那是职业学校的;某同学成绩落后,或打架斗殴、不服管教,家长就会送到“劳教所”――他们眼中的职业学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看出,目前中职学校仍然被社会认为是差生的栖息地,家长常规教育下无奈的选择。把孩子送进中职学校并不是出于学习一技之长,教育成才的考虑,而是从家庭环境、学习程度、就业及照看孩子等角度作出的选择。

面对如此态,我不禁想问:难道职业教育真的是这样吗?同样的问题在普通高中就不存在吗?通过实际调查多所职业学校,结合我校实际,我深有感触的告诉大家一个事实,那就是职业学校的管理比普通高中严格、职业学校的教育效果更胜于普通高中。还有,上文提到的一些现象在普通高中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所以,我认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见。从辩证的角度看,这种偏见的形成原因有两点:其一、普通高中的闪光点掩饰了斑点;其二、新时期的职业教育现状还不为人们所了解。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不能对普通高中多说什么,我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职业学校。

二是当代“90后”们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中职学校普遍面临招生困难

纵观目前的中职学校发展情况,在经济发达、用工需求大的南方地区、职业学校缺乏生源,可是在学生较多的西北地区,职业学校的发展落后于南方地区。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生活条件的大幅提高。当代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缺少理想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怕吃苦、怕吃亏成了这些“90后”们的显著特征。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父辈不同,不再以做一名技术工人为目标。中职学校在学校管理、技能学习、就业安置等方面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要求,导致学生认可度低。对于学生而言,由于现在的一些家长仍然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他们宁可花高价让孩子上普通高中,也不愿孩子走进职业学校、毕业后当工人,导致其心理上存在自卑感。此外,现有体制下,企业和学校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教师流通不畅,一些职业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优秀技工不能到职业学校任教,尤其是资金来源匮乏,职业教育层次偏低。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起许多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的连锁反应。

三是定位低、标准低让中职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严酷的就业形势,压迫学生不断追求高学历,在招聘会上本科生、研究生比比皆是。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些让人羡慕的工作都要求本科以上,这让我们职业中学的毕业生没有任何的竞争力,有的中职学校无法安置学生正常就业;有的中职学校无法给学生找到与其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导致学生学无所用;有的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门路少,工作待遇低等等。这些就业安置问题的存在无疑会使学生及家长在作出决定时犹豫和徘徊。

在数据上,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就业,却忽视了失业!当然这些就业与失业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罪到学校的技能培训不到位,或者安置不妥当。中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失败,综合竞争力较低是根本原因。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要求,需要企业在招聘中职毕业生时提高门槛。定位低,标准低就会让学生失去斗志,学校教育简单化,认为怎么样都是一样。许多中职学生做事马马虎虎,成绩怎么也提不高,其原因总归是人思想意识的落后。所以只重视技能的培养,而不理会人性的教育,这样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学校教育标准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职业教育发展

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应把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放在首位,努力培养适合在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对于学校,由于教育方向及教育标准单一,把抓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作为重中之重,无意中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最终是既没把学生技术抓好,又没把学生素质提高。而企业也仅仅看到了学生技能的合格证、学校的毕业证,却看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状况。如此思想意识低下的学生,就算技能水平再高,也不会踏踏实实工作,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学生,又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劳动者,为我国现代化及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即使当不了一个合格的工人,也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败类。据近几年的统计,在青少年犯罪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各类中职学校学生犯罪率有上升和抬头的趋势。有人说,办好一所职业学校就等于减少一所监狱。虽然说的比较偏激,但也突显了当今中职学校存在的管理问题。以此类推,如果办不好一所中职学校,或者说学校的管理跟不上呢,那么它不但会形成一所监狱,一旦这些学生走向社会,他们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几所监狱的不良影响。

以上分析的这些问题,极大的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甚至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苦心,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从事中职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大家都应当首先认清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看清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共同思考,一起努力,才能让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青云.关于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9)

篇7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困惑 对策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种复合型、实用型的技术工人,可以满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随着企业对务工人员需求的不断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种困惑”:

一、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惑

1.社会传统落后观念对农村职业教育认识存有较多偏见,造成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困惑。

首先,表现为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捧,家长把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只定位于追求高学历和高收入的科研管理人才的目标上,不到万不得己,家长通常不会支持孩子上职业学校;进了职校的学生亦有自卑感,总觉低人一等;社会上也存在有职业学校就是成绩差生去的地方的偏见思想,错误认为职业学校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其二,由旧体制下的政府主办变成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主办,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特征日益凸显,在新的形势下,受国内各大专院校扩招和私立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风波的冲击,中职教育一度遭遇冷落,职教招生更是难上加难。而近几年国家对中等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有所加强,但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还是杯水车薪。

2.职教招生市场混乱,造成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的困惑。

随着我国初中学龄高峰期的即将过去,加之各大中城市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工需求的不再那么强烈,职技校招生将面临更大挑战。再者,国内许多职技校为追求办学利润的最大化,不惜降低学生入学条件和收费标准;有的民办职技校为了和公办职技校竞争,采取公开散发虚假招生简章,以高额回扣雇用招生人员为其招生等不正当手段,恶性抢夺生源;一些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的私人学校也常打着正规院校的招牌,高额“购买生源”,致使正规职技校按正常的招生机制几乎招不到学生。

3.生源素质普遍偏低,造成了教育教学管理难度增加的困惑。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存在着招生困惑,造成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已经没有入学的门槛,学校要生存,生源就是学校得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所以对生源无选择的余地,只要想就读职业学校就照单全收,甚至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去招生,每所职业学校都把招生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无奈之举。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是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是提升县域经济水平的重要源动力。“十一五”期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只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真抓实干,加大投入,开拓创新,通过不懈努力,农村职业教育一定会摆脱困境,拓展出新的更大发展空间。

1.要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正确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积极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把职高发展与普高发展同步规划,尽快出台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政策,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增强区县职教中心办学实力。

2.政府出面,部门联合,强化职教招生市场的管理。

要严格执行职校招生审批制度,对职技校招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坚决禁止不具备办学条件、没有办学实力的“冒牌”职技校进入县内招生,对那些采取不正当手段搞无序竞争招生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抵制。取缔非法的“招生中介机构”。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新的职技校招生机制。职技校招生应在各级招生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以职业院校为龙头,各生源学校加强宣传配合,取消提前介入学校招生的做法,保证生源质量。

3.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县职教中心管理委员会,建立职教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讨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4.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①拓宽渠道,专兼结合,广泛吸收优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注重面向社会广泛吸取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验、符合教师资格要求的优秀人才到基地担任专任教师;吸收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兼职任教:优化基地的人力资源配置,使教师配备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需要。

②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大力推进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重点,制订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传帮带”活动,是高尚师德和精湛教艺得到传承和发扬;围绕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技能竞赛、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水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培训讲座,开展技术指导,开阔教师视野,跟进技术发展,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外部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C-0096-03

作者简介:檀钊(1971-),男,安徽望江人,北海职业学院文化与传媒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足,无法使得其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二是职业院校自身不完善,总体师资力量较弱;三是企业不能采取积极措施培养专业人才;四是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认知误区甚至偏见。这几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低,从而制约了其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职业教育在中国发展道路上起推动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对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为为今后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一、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招生政策不公平。新生是一个学校健康发展的血液,然而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招生政策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高考结束后的招生活动中,普通院校一直排在职业院校的招生批次之前,这就很容易造成普通院校对优质生源的垄断,导致职业院校无法获得优秀生源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使得在校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另外,这种不公平的招生政策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认知错误,很多人认为职业院校比普通院校在各方面都低一个层次,只有学习成绩差、各方面都不够优秀的孩子才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这种社会认知误区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二)财政投入不足。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工作行业进行对口教育的,所以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开设实验、操作等专业性课程,这使得职业院校需要建设大面积的实验基地和操作车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运行过程中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当前,虽然国家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正在逐年增加,可是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却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国家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支持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导致学校办学质量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体系衔接不完善。在现阶段,新型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仍然在建设过程中。一个完善的体系需要上下级之间紧密连接和配合,然而职业教育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并不完善,导致学生在职业学习到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无法在职业教育的道路上顺利前进。另外,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联系也并不密切,普通院校中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学生要想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之间进行转移,需要的手续十分烦琐,难度也比较大。由于职业院校中的文化课培养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学生和家长对职业院校的信心并不充足,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较弱。

(四)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传统看法根深蒂固是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各个阶层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都存在误区,这应该归咎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读书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很多家长把孩子禁锢在教室中,学习书本知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职业教育。这一观念使得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的片面教育理念。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多被看作不上进、不积极的孩子,而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也倾向于招纳从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这导致家长和学生不愿意主动选择职业教育,所以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其吸引力弱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五)职校学生毕业后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不高。职业教育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从职业院校毕业以后从事的职业多为企业或单位的基层部分,担任一些例如操作、服务的工作。然而,由于人们的就业观念并不十分正确,存在职业差别观,认为只有在高层担任管理任务的职位才是值得尊敬的,对劳动者并不看好。再加上社会对职业劳动者的保障体系并不完善,技能工作人员的个人权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所以其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这就导致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往往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不体面的,所以很少有人甘心选择进入职业学院进行学习,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弱。

(六)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存在各种各样的职业认证机构,这些五花八门的认证机构导致对是否具有从业资格的认定标准不能统一,职业证书自身的权威性也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很多企业在招纳人才时的准入制度并不明朗,再加上政府无法对企业任用人才时的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所以导致部分企业的用人制度并没有与职工的入职资格证书相连接。某些并不具有从业资格的人采取一些措施也可以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工作,从而企业资格的认证制度并不能得到有效地实行,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即使是毕业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没办法在竞争上岗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这就使其丧失了本身在学业上的职业优势,无法充分其自身的价值,导致就业自信心缺失,对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一)院校自身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提高办学质量。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首先职业院校要从自身寻找解决办法,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首先,提高职业学校自身的基础建设,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未来需求和当地经济状况,通过调查研究合理开发能够满足当地发展需求、受市场欢迎并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起相应的实验基地和操作车间便于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其次,学校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对相关教材进行合理改革并敢于尝试新型的教学方式。例如,老师可以便授课为操作,让学生在观看老师操作的过程中明白其中的运转原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通过反复的联系掌握操作技能等。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未来参加工作后可以做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职业院校只有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质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赢得学生、家长、企业以及社会的信赖。

2.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要大面积的操作车间和实验基地,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并不全面,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和国家企业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找到两者的利益共同点,例如,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现成的操作车间和实验基地,学校又为企业提供优质和固定的人力资源。再如,企业可以组织内部的在职员工定期到学校进行专业的培训以提高技术,而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定期到企业中了解企业发展现状从而制订符合社会要求的教学方案。这些都是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利益共同点,这就使得两者在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后可以实现双赢。但是,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在两者合作过程中往往是企业比较主动而学校较为被动,这就需要当地政府采取合适的政策引导并进行相应监督,使得职业院校变被动为主动,建立起有利于双方以及社会总体发展的合作运行机制。

(二)教育体系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升学体系包括三个阶段,即中职专科、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要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学生在升学道路上各个阶段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应该有一套自成规定的升学体制和招生政策,学生可以按部就班地按照这一体系一步步地升学,到最后参加就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打破之前职业院校招生批次后于普通院校的规定,实现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平等招纳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另外,也要解决普通院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沟通障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憧憬、家庭条件等原因自由选择进入职业院校就读还是普通院校进行学习,并且在受教育过程中既能享受专业课程教育又能得到书本知识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建成一个沟通无障碍的桥梁,为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学习进步,为学生营造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

2.将职业教育融入各阶段教育中。搭建教育体系中四通八达的桥梁需要努力把职业教育融入进各阶段的教育中。例如,在学生的小学阶段,要积极加强学生对自己感兴趣职业的了解,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自身的职业理想;在中学阶段,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某些职业相关的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相关课程并帮助其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规划;在未来的大学教育阶段,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职业规划指导课、就业创业指导课等,让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就业现状,使得职业教育在社会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同时也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三)社会层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前我国存在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这导致我国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不统一,也使得从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无法得到保障。要使得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得到完善,需要着重改变我国当前职业资格多元管理的混乱局面,把职业资格认证的一系列工作逐步进行落实,例如证书标准的制定、资格认证、证书发放工作和证书管理工作等,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单位部门并制定统一的管理方法,同时对每个职业的资格证书采取年度制考核的审查方法并进行全国联网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兼顾各个行业,也包容了不同行业的多样性。另外,政府方面要严格规范各个单位的准入制度,将每个单位的准入制度与个人的从业资格证书相连接,使得从业资格证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保障职业人才的合法权益。完善的社会制度是有效保障职业人才合法权益的基础,也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前提。首先要使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劳动人民得到应有的权益保障,制定他们的最低生活标准,完善技能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并且逐步提高其工资水平,保证他们平等地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

(四)宣传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增加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具有

其自身特殊性,所以需要有足够面积的实验基地和操作车间,这就使得职业学院的资金需求量大于其他普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更加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现阶段我国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额度虽然逐步提高,但是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资金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所以政府不仅要继续增加财政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额度,更要提高职业教育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以保证职业教育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也应该对职业教育予以倾斜,例如,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帮助学校得到充足的操作车间和实验基地,也要鼓励民营企业家投资民办职业学院,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经济力量来弥补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足。

2.加大宣传力度。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纠正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让社会各界都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那么就要在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上下工夫。一方面,要积极在社会上宣传正确的就业观,尤其是平等就业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社会各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人们在各种行业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人才多元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宣传,鼓励他们提高工作责任心,树立起工作中的专业精神,使得技能劳动者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也可以成为一项技术的专家,拥有别人所不具备的特殊技能。因此,政府的宣传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要在社会各界宣传专业性精神,构建一个专业化的社会,同时逐步引导社会各界人民转变对技术劳动者的偏见,提高技能劳动者的个人信息与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各界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李玉静.中职教育吸引力提升:保障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2]闫志利,邵会婷.我国中职教育吸引力弱化趋势的市场学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9)

[3]冯红霞,姜雪.回顾与前瞻: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析[J].职教论坛,2013(31)

[4]李红卫.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建设的方法论[J].职教论坛,2013(34)

[5]李名梁,李媛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要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

[6]周晶,万兴亚.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两个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13(8)

[7]冯丽.职业教育吸引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24)

[8]李敏谊,谢军.英国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主要举措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2(6)

推荐期刊
  • 家长
    刊号:12-1254/G4
    级别:省级期刊
  • 好家长
    刊号:32-1616/G0
    级别:省级期刊
  • 家庭与家教
    刊号:34-1233/GO
    级别:省级期刊
  • 家庭教育
    刊号:33-1043/G4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