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09:51: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土地规划利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历史数据和现实情况,进行土地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从多年的土地规划和利用的经验来看,数理统计、重力模型、线性规划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土地规划和利用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RS与GIS成为当前土地规划和利用中最重要的技术,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RS与GIS概述
RS即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器等对电磁比较敏感的仪器,对各种远程目标、非接触目标进行探测,获取其辐射、散射、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如地震波、电磁波、磁场、电场等,并进行判定、提取、加工、分析、应用的一门技术和新学科。RS具有多光谱、全天候、信息丰富等特点,获取信息的时间短,且获取图像的分辨率较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气象报告、自然灾害预防、资源有效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工作中。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任务也更加重要。遥感技术的利用,在妥善解决人口、环境、土地的矛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土地利用情况的分析和监测,能够精确掌握用地变化情况,为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依据。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新消息科学、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对各种具有空间含义的地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管理,为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的技术系统。该系统能够支持空间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管理、加工处理、建模分析,能够解决土地管理和规划利用中的各种问题。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促进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规划与利用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灾害预防、环境调查、交通运输、公共设施、邮电通讯等领域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R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
通过遥感技术而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是土地规划和利用数据的主要来源。就传统的土地调查来看,地面调查需要人员的实地调查和分析,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较大,尤其是南方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野外实地调查的难度就更大,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较大,数据获取的周期也相对较长。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不仅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也能节省调查的时间和费用。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获取遥感技术时能够实现多分辨率、多平台、多时相,这也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
将遥感影像和采样数据结合起来,能够对该地的特征属性进行准确表达,这就为土地规划利用及分类处理提供了依据。同时,遥感卫星传感器如果不同,其遥感影像也会有所不同。可以将遥感影像分为高分辨率、多波段、多光谱、全色等遥感影像。在土地规划与利用中,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种类或者是对影像进行加工,增强影像的表达效果。在同一地区,可以将多时段影像进行叠加,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土地变化情况,包含了土地在各种地理情况下的变化情况,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依据。
三、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形成一个基础性的土地资源性信息数据库。在该系统中,提供了数据录入、编辑、修改、打印、查询等功能,还能够对各种原文件、原数据进行自动备份,对数据库的各种数据和图形文件还能够进行更新。同时,通过空间数据库,能够与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结合起来,实现数据增加、修改、更新等编辑功能。土地信息数据库的建成,能够实现第土地利用信息的输入、管理、存储功能,为土地决策部门提供各种所需要的信息,如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土里利用的现状、土地利用到的结构、土地利用到的程度等信息分析功能,生成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各种成果信息。
四、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规划和利用要求不断提高技术的测量精度,新测绘技术正朝着传播网络化、管理可视化、数据分析自动化、测量一体化发展,土地管理部门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加强人员培训,才能提高土地规划和利用到的效率,提高土地监测的水平。
遥感技术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呈现出三高、三多的特点,即高时相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多角度、多传感器、多平台。我国星载、机载传感器也逐渐形成统一的体系。目前,我国全方位推进遥感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高分辨率的测图卫星、雷达卫星、资源卫星、对灾害与环境实时测量的小卫星群,能够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资料。
目前,在土地信息的利用系统上还没有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信息的交流也存在障碍,信息利用也局限在某单位、某地区内,数据信息新系统的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土地规划和利用信息系统将实现高度的网络化,能够将各种土地信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智能GIS技术的发展,将遗传算法、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结合起来,GIS技术的利用范围将大大扩展。在多年的实践之中,GIS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熟,但也应认识到,其应用还停留在空间叠加分析和数据库方面,而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判断,因此,为解决土地规划和利用中信息含量大的特点,应将GIS和RS结合起来,这将成为未来土地规划和利用研究的重点。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用地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规划与管理的重点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土地结构的变化需要不断更新各种土地资料,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也对土地规划数据的动态监测提出了要求。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弥补了传统测量技术的缺陷,改变了土地规划和利用脱离实际的情况,使土地规划和利用更加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但也应认识到,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娜木且.浅谈RS与GIS在土地规划和利用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29(3):67-67.
[2]丁莉东.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32-13433,13436.
[3]关新,唐韵,王韧等.GIS在土地资源动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硅谷,2009,(8):39.
[4]孔次芬,李月臣,简太敏等.基于RS与GIS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及预测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2):205-209.
一、城市综合环境应用之下的土地规划
(一)城市建筑过程中的综合环境的利用
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环境变化的过程是比较复杂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它综合了各种因素,比如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融合趋势。为了研究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影响力,我们需要进行土地规划下的环境影响力的剖析,并且进行环境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反作用力的剖析。通过对下述几个环节的分析,可以实现人们城市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按照环境利用的规则,进行城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结合,从而保证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土地规划利用对于环境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得知,人类的经济活动应该符合环境利用的规律,要遵守环境利用的规范,从而确保人类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的利用必然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现代城市工业建设的蓬勃开展,对于城市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力。在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虽然对各个空间城市区域进行功能划分,但是由于工业建设的本身性质,不可避免的对城市环境造成一些影响,这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此应用模式下,绿色城市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基于环境利用的城市规划理念的兴起[3]。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绿色城市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土地利用与城市环境两者的融合,从实现自然界与社会界的综合效益的实现。
(二)城市土地规划模式的影响因素
为了更好的进行城市土地规划对于环境影响力的剖析,我们要展开土地规划模式的剖析,展开影响城市土地规划因素的分析。在城市建设中,影响城市土地规划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城市环境利用的影响,传统的土地规划模式的影响,城市环境利用具备一定的影响作用,这对于当代的城市土地规划有一定影响力,城市环境的利用更加倾向于人的生理的满足。为什么要进行城市环境的影响分析,这与其生态环境容量具备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当代社会追求的是生态环境容量的合适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利用、土地规划等的协调性上,实现城市建设综合效益的提升。我们对于合适的生态环境容量的判定基于一个标志指标,这就是城市生态环境适宜性与城市建设适宜性的结合,从而满足当下城市土地规划的需要。从本质上来分析,城市经济建设模式要与城市生态环境相结合,这是一种匹配问题,通过对土地规划的各个原则的应用,实现生态系统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比如土地规划对于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就不会造成对人类建设的损害,也是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问题,我们土地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人类城市的文明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保障人类生活的适宜程度,这就务必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要分析城市规划对于环境的影响力,我们必须要进行传统的土地规划策略的分析,在传统的土地规划过程中,比如工业革命时代,更加注重是对城市经济效益的追求,在这一阶段的,土地规划制度、土地分配制度就体现了这一目的,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类的城市经济化的需要,在此应用模式之下,土地有偿制度得到发展,实现了土地整体利用程度的提升,进行土地的经济配置。当然,由于这一环境对于环境建设的疏忽,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城市综合环境应用下的土地规划模式的深化
(一)城市环境的建设规划
当代土地规划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土地规划模式,更加贴近于城市环境的利用,这根源于自然环境对于城市经济建设的反作用利用的影响,在此应用模式下,展开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确保城市的各个自然环境信息的利用,除此之外,还有城市建设的人口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等,这都是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的重要参考环节,当然了,基于城市规划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生态环境适宜度原则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展开相关的生态环境应用理论,实现城市生态学理论及其城市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实现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建设的需要,确保土地规划之下的环境环节的协调[1]。通过对该原则的应用,进行城市土地规划结构的分配,进行产业布局的协调,从而避免因土地不合理规划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城市经济与生态规划模式的协调
从上文可知,城市土地规划对于城市环境具备一系列的影响力,生态环境对于土地规划也具备反作用力,这需要我们做好城市绿化系统设计的相关环节,在城市生态规划建设中,展开绿化功能区面积的分配,进行品种配置,群落类型配置等模式的优化。通过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进行自然环境与土地规划的协调。我们通过对生态经济学模式的探究,可以将城市空间分为中心城区、远郊结合区、工业经济区等,展开各个模式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进行土地生态规划与土地经济规划的协调,从而降低城市土地规划对于自然环境的负作用力。
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要展开土地生态规划体系的健全,当然了,在城市规划管理环节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绿化率的追求,在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进行大片绿地的集中建设,确保城市文明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空间配置模式的优化,以满足当下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比如展开土地利用制度的规范,城市结构的优化。
三、结语
【关键词】土地规划;节约方式;科学发展
一、土地规划利用
节约用地即是在土地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土地,不出现土地浪费的现象。狭义的概念主要指具体的土地建设项目,用一些措施来保证土地的利用效率。从国家的角度,土地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土地规划节约的根本原因
2.1土地规划节约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来,国党和国务院提出我国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2.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就决定了我国的土地规划利用要走节约的路线。我国的城乡建设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也不断地加大,所以出现了土地供需的矛盾。解决土地供需的矛盾,首要的措施是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进行节约使用。在使用土地最小的面积下,获取最大的利用效率。避免因粗放的开发方式,造成土地的浪费。
2.3改变粗放的开发方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开发大多数采用粗放的方式,造成严重的土地浪费现象,经济效益低下。很多的地方盲目的开发土地资源,大量占用农地、拓宽道路、娱乐广场等。这些不合理的使用情况,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占地面积小,这也要求我们现在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我国土地的利用状况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土地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和港闸区委、区政府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部署,我们陈桥街道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开始呈现出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3.1国土资源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为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我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3.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加强项目管理、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我街道以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快现有土地资源的整合。通过大规模农地整理,切实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农业生产现代化;通过建设用地空间整合,优化用地结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大力提升。我们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矛盾。
3.3加强依法行政
为加强依法行政,切实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我街道根据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建立完善覆盖全境的街道、村两级土地执法监管网络,全面推行和落实“片警式”监管制度。通过认真执行有关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制度,对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汇报、早拆除”,积极提高有效制止率,较好地遏制了各类违法违规用地的产生。
四、我国土地规划节约存在的问题
4.1供地紧张现象严重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大增。但是由于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监督,规划性不强,上级下达的土地开发指标过高,导致供需地紧张,用地面积缺口现象严重。
4.2违法开发土地资源
由于我国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负责管辖的部门缺少凝聚力,法律法规的体系不完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缺少监督与指导,在一些地区经常出现违法违规的土地开发现象。一方面,相关的部门缺少工作的实践性,土地执法检查和例行检查的力度不够,导致私用违法占地、虚假上报土地开发的占用面积,最后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在监管工作中,存在监督缺乏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如某建筑物完成后,监管人员才去亲自检查,发现建筑物不合格,需要拆除处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负责检查的工作部门,对违法的行为处罚的力度不大,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4.3规划性不高
目前,我国一些土地的管理部门,对土地规划的不明确或者不合理,直接导致建筑施工的不合理的建设,造成土地的浪费。一些土地部门的管理人员对土地的总体规划缺少认真的态度,把规划的内容依赖于项目的内容,片面的了解项目的作用。
五、土地规划节约的利用建议
5.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理念 加强工作力度
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推广土地的节约开发方式,推进科学的开发策略。一方面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责任感;另一方面,进一步宣传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从而加强土地管理层的法律法规的意识。
5.2提高土地的总体规划性
土地的规划工作,直接决定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所以,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全面地分析要开发的土地状况。协调的安排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如管理部门可以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规划工作的务实性和指导建设的作用。
5.3建立健全土地法律法规机制
国土资源的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出台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政策,可以进一步提高执法的管理水平。同时,土地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对违法使用土地者进行处罚,起到示范性、教育性的作用。
六、结论
根据以上的论述,只有不断地完善我国土地的规划政策,才能保障土地的有效利用。从中央到政府应该采取全面有的措施,保护好国土资源,依据法律处理非法的用地行为。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土地的供需关系。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的理论系统,坚持走科学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鉴于我国为农业大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现状,各地农村小城镇周边土地急剧减少,土地资源宝贵,但利用率不高现象普遍存在。鉴此,在今后小城镇建设中,对土地如何有效、合理的规划、利用,是本文研探的课题。
2.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农村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占据了主要地位,在促进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土地建设等问题,发展小城镇具有推动的积极意义。但在土地利用方面,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2.1我国大部分的乡镇企业,是靠原来的自然村落发展起来的,这些乡镇企业零散分布在农村,有着比较明显的地域属性。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条件水平的提高,建设用地的剧增,耕地越来越少。小城镇地少人多土地供应紧张的情况日趋严重。
2.2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小城镇建设日趋加快,而一些历史久远的城镇因居民迁移别处,导致旧城镇的荒芜,当然,人产弃旧宅、迁新居的做法,表现一种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带来的问题的是,第一,新的小城镇不断扩建,占地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有的小城镇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复垦利用而荒废,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问题还在于即便这些旧的小城镇要重新开垦使用,还需要资金、时间和投资人,这都致使复垦迟缓导致耕地面积直接或间接的减少。
2.3每一次小城镇的扩建,必然殃及到周边的良田。由于历史沿革和人类择居习惯,小城镇的旧址,一般多地处平川,交通方便,土地肥沃而相对平坦。故旧城扩建被占用的土地多是好地、水地、菜地,复种指数为一年二收或多收,单产水平很高。因此,小城镇的建设用地不单单是数量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质量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全国各地耕地质量水平总体下降的因素之一。
2.4 小城镇的居民点小而且比较散乱,要缩减或者迁并比较困难。我国的城镇特别是一些自然村落,大部分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零乱分散的特点,受当地经济水平以及农民恋土情节、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诸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缩减或迁并多年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2.5建设与粮食难以保持平衡。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各地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重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而对农业生产却重视不够。所以,在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首先考虑的是建设用地,使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屈从于地方局部经济建设。还有一些乡镇村干部只顾自己开工厂、办企业,发展经济。对当地土地违法不予过问,对耕地荒芜熟视无堵,对农民不种地、有地不产粮放任自流,广面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3.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3.1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
发展小城镇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体现地方特色和经济效益。在策划、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土地管理和规划管理部门应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以及住宅的建设规划,其功能分区要合理,对分散建厂和分散建房要有严格的控制,要充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并且做到节约用地。
3.2严格控制土地供应
要注重城市建设用地存量,鼓励小城镇发挥出潜力,对旧城进行改造,对土地进行整理,改善新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存量。为此,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
3.3对小城镇发展的超标土地进行清查整顿
在进行土地规划利用时,要积极推动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要坚持贯彻这三个集中政策,缓解土地的供应和需求,以减少对土地不必要的占用,对于所有违法占地,应依法及时查处。国家倡导的行业、项目,应从政策、经济及用地上予以扶持,这样,不但可以控制后续的发展,也有利于对土地高效利用。
3.4小城镇要发挥出建设用地的发展潜力
小城镇土地毕竟是有限的,但它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却是无限的。对小城镇的建设用地,要遵循节约、高效,力争“极限利用”的原则,搞好立体利用。不但在平面上进行开发,还可以进行地面、地下、地上三层的纵向开发,使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增加,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5提高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
多年来,对镇的评估,一般的经济指标就是总量指标,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很少进行考核,所以,应把建立评价和考核土地指标的体系提到重点。按照产业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小城镇土地使用效率。发展小城镇需要从土地资源的事实出发,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建设用地总规划和布局进行合理确定,这样,可以为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镇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要严格实行,以确保基本国策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沈道奇,中国土地问题研究[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2]刘亚臣,汤铭潭,小城镇规划管理与政策法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土地规划;土地管理;土地资源利用率
1 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
1.1 模型的基本原理
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是全新的土地研究利用的途径,其本质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来动态地监测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土地利用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产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之间具有复杂而紧密的联系,而模型驱动力的综合性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内容。很多因素如技术水平、人口、富裕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地的利用率。而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则是经济的变化、土地规划管理的失误等。这些影响因素之间也并非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而联系这些因素的纽带则是土地的规划和土地的管理,因此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具有交叉相互作用。这也是科学地规划与管理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实现动态模型的构建,综合这些因素,并且与实际的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相结合,对其变化做出预测。
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各项因素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具有紧密联系的,这就是所谓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管理规划形式不同,相应的因素形式也存在差异。在不同规模尺度的因素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动态分析土地利用情况时,对于小范围的土地利用动态,不能使用大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来预测,也不可以采用累积小尺度规模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影响时,选择动态模型十分重要,必须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模型,并且合理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手段。
1.2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的空间意义
空间区域的独特性和固定性,这是土地最为直观的特点。对于某一区域,其空间形式会在土地规划和管理的作用下,产生定量或者定性的变化。因此,为了合理地把握土地规划和管理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动态演变过程,必须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情况。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的建立和应用需要运用很多技术,而GIS空间分析技术则是其中之一,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土地的利用效率时,需要采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叠合运算的方法,准确分析土地转移的情况,并对新增部分和来源加以识别。由此可见,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是有效的途径。
1.3 土地综合规划动态模型
土地利用情况会在土地规划和管理的推动下发生变化,以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为依据,在特定的时段,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在规划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剧烈程度,进而对土地管理和规划方案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
1.4 土地规划管理的空间尺度转化模型
应根据不同的管理规划,来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使其能够对当地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土地生态问题。选择的规划模式应能够推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土地的使用率。因此,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研究区域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以及小尺度的土地规划模式。
2 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2.1 缩小指令性规划范围
扩大分区管制的独立效能,缩小指令性规划的范围,这是分析当前土地规划和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当前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应进一步加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或者农田水利的分区管制。国家整体的土地占用年度计划,不再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其中,而是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计划管理,并报国务院审批。
2.2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
对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一些观点认为,应将其纳入到计划范围,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由政府经济部门和市场对粮食的播种面积共同调节。这种调节模式与当前供大于求的市场趋势相适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2.3 增加规划与管理的市场弹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应将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可以采用计划指标的方式。而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下,例如因招商引资而导致的缺口,可以适当使用计划外指标,但应保证确有必要,以及应在一定幅度内,并且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批。
3 微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3.1 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
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型企业来说,应该设立专门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并且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运行机制,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对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加强可行性论证,深入市场和环境进行调查,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规划合理。
3.2 土地使用集约化
由于类似油田企业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并且土地新增数量逐年加大,通过集约化手段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降低土地的使用量,尽量做到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在保障油田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劣质地和未利用地,而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并且要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土地污染,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门槛。
3.3 实施土地资产信息化管理
大型占地工业企业要对土地资料做好统计、填报和等级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定期清查土地资产,深入实地现场进行核实。其次,要健全土地资产信息档案,一地一档,完整保存原始材料。最后,应该分类存放,专人负责,做好借阅和查询等后续服务工作。
4 结束语
土地的利用率对于国家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阐述,对于国家和区域整体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进行分析,并且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如何通过加强规划与管理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提高土地保护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子娟,顾春梅.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J].农业与技术,2013(8).
[2]李桂成.实施土地集约化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J].农业与技术,2015(20).
[3]王大良.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4(1).
[4]戴贻媛,陈鑫.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6).
关键词: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城市环境;影响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的环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不断地开垦土地进行城市建设,导致土地的占用面积加大,生态环境难以平衡,根据目前社会情况,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环境问题,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有很高的关注度,但在具体实行促使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在现有情况下进行环境建设由于土地占用量过大很难保证很好的进行环境建设,所以对于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1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对城市环境建设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居住在环境优美,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这样就导致一部分的开发商,将开发的目标转向了人口较为稀少的远离城市的自然区域。虽然这样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修建楼房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是不可估量的,逐渐对土地的开垦一片片的森林变成了高楼大厦,绿地也变成住宅区,人口的增多不断向城市涌入从而导致城市车辆增多,光污染、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都在逐渐产生。人口逐渐都集中在城市,而农村人口减少,乡村人民人均土地又被开发商建设楼房,这样持续下去,虽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是对生态环境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2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与矛盾
2.1 自然中心论与自然环境恶化的矛盾
长久以来的发展当中,“人”作为世界的高智商生物一直占据自然生物链顶端的位置,“人”经历几千年甚至是上万年的发展变化,从对自然的恐惧到学会利用自然资源,演变到今天人们已经能够完全控制和“掌握自然”。就是这样“人”一直认为自己区别与其他生物,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人”以其聪明灵活的大脑而骄傲,不断地利用自然资源,占用自然环境致使其他生物无处生存,甚至濒临灭亡。不知从何时开始,“自然”开始发出警告,自然灾害频发,山洪、地震、海啸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由此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在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开始融入“自然理念”、“低碳理念”,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治理重点。
2.2 价值观错误对于资源环境的破坏
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如空气、水或者土地等,都是大自然的免费供给。长久以来的错误观念导致人们对于自然资源不珍惜,随意砍伐树木、不断地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长此以往自然环境资源所剩无几,土地沙漠化、空气受到污染,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人们总最开始的认识不明确从而导致自然资源的临近枯竭,人类的发展起源于自然的给予,最开始的人类对于自然来说是渺小的,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现在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自然的负荷量,所以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才是人类能够长期生存发展下去的有效办法。
2.3 生态伦理与环境发展的矛盾
人们只有合理处理与土地的关系,才能奠定生态伦理理念基础。在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将一些理想转变为现实,但是也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人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而不能企图控制自然、摆布自然,否则必将受到来自自然界的惩罚,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繁荣景象。
3 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议
3.1 树立科学的持续性发展观念
长期的滥砍滥伐大肆利用,已经使自然“不堪重负”,自然灾害的频发为人类敲响了警种,要想能够真正使人类发展下去与自然和平共处,现阶段人类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将资源可持续发展下去,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现存的自然资源已经在一个不可透支的程度上,只有合理的利用现有的仅存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发展,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也应持着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进行下去,在工业发展注意资源的整合利用,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也应注意一次性制品的使用,对于木制品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控制,是保证自然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做起。
有关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其公平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实现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就是人们在注重消费、注重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同时,不能提前享受后人应具备的同等消费权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同代之间的公平,也就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得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3.2 试析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已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以当前实际发展形势来看,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以供给为主,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起到指导意义。当前,我国耕地面积已经大幅度减少,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并将“保护每一寸耕地,提高耕地利用率”上升为基本国策层面,对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将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环境资源有机融合,树立科学的生态理念,积极运用可持续发展策略。
3.3 妥善处理资源短缺和环境建设的关系
在城市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必然面临郊区和农村的资源短缺问题,在城市房地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不能对环境、资源造成肆虐般的影响,否则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健康性发展。面对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情况,我国城市中心以集约化建设道路为主,势在必行。
结束语
结合以上叙述,城市土地规划和利用空间不光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而且同样关系着自然环境,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已经被人们使用,对于现阶段状况的环境资源保护,只有将现在仅存的土地资源加以保护,并对现阶段已经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控制,这就需要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处,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在保证这一举措的前提下,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应注意环境保护意识,从小培养保护环境的好习惯,这样保护环境的观念根深蒂固,才能够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颖,王群,王万茂.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问题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杨战社.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略[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
[3]赵燕青.城市可持续的土地规划[J].规划师,2007.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more and more people show the needs on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nd urban culture is the best protection which is to meet this demand of people. This paper aims to describe the role of the urban culture of livable urban construction briefly, and at the same time,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bout the urban culture and urban planning, land use planning slightly.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宜居城市
Key words: land use planning;urban planning;urban culture;livable city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170-02
1 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1 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不管其文化背景如何,从根本上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的状态。城市同人们生活之间这种根本上的关联,正是我们要理解城市文化的关键。如果说城市物质环境是人们生活的空间载体。那么,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城市的内在。
1.2 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作用
1.2.1 城市文化是经营城市的重要部分 经营城市是指用市场眼光重新审视城市,把城市作为一种巨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经营的主要范围是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以及城市文化、政策制度等无形资产。[1]无形资产是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文化是经营城市的关键环节。
1.2.2 城市文化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途径 城市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这种精神是可以转变为同样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城市的发展。领导世界文明前进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另一个是文化。从发展城市经济的角度考虑,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无疑一条风险小、回报率高的道路。
2 城市文化与宜居城市的关系
2.1 宜居城市的概念 宜居城市,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适宜居住的城市”。[2]这是一个涵义丰富但是又高度概括的解释,其中包含了很多变化的因素。此外,不同的时代对宜居城市的概念或者定义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2.2 宜居城市的内涵
2.2.1 城市居住主体差异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宜居的期望或要求是不同的,同时他们对宜居的感受也大相径庭。就单个个体而言,每个人的价值观、生命周期、教育程度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城市宜居性的偏好选择。
2.2.2 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气候、资源、经济等各个方面。不同的气候影响人们对宜居的感受;社会的资源的丰富与否也对此有影响。
2.3 城市文化与宜居城市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衣食无忧时候,人们需要得到更高层次满足。人们开始设想把城市建设成何种模样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精神需求。其中城市文化成为打造宜居城市的重点。
3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3.1 土地利用规划 在我国的规划体制下,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对土地未来的开发、利用、治理,在空间上、时间上超前性的计划与安排,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的特性,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管理措施。
3.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合理安排和综合部署。
3.3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从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考虑;而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城市各项建设和发展的顺利进行,保障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近几年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冲突与矛盾越来越突出。两大规划的矛盾主要在以下几点:①规划目标相互不协调;②规划部门职能差异;③规划的时间与层次不合理。[3]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协调势在必行。
4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4.1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4.1.1 城市规划中忽略了城市文化的倾向 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被有意识的忽略,我们可以从很多文化景区的发展中看到很多古镇模式。这种城市规划模式,不仅以牺牲城市文化为代价,而且给树立城市品牌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城市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使城市变为居住主体所认同的宜居城市。
4.1.2 城市规划要加强文化认同感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上,虽然饱经磨难但是一直未曾中断过,是四大文明唯一的“幸存者”。中华文化不仅没在不断涌现的其他新文化的冲击倒下,并且从中汲取很多养分,使中华文化变得包容性更强,更为多元化。我们应该肯定我们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树立城市文化意识,并贯彻到城市规划中去。
4.1.3 城市规划要与城市文化共存共荣 城市规划是为了更快更好地为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做统筹,而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而城市文化正是这众多载体中十分重要的一员。以邻国日本为例,动漫作为日本现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广义上的日本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十几个百分点。是日本GDP的第二大支柱。这种城市文化不仅形成了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文化产业,而且也给城市创立了良好的形象。
4.2 城市文化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4.2.1 土地利用规划要对城市文化进行保护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往往也成为地方政府的“牺牲品”,因为它不仅不能创造较高的GDP,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占据了土地开发的有利地段。这样目光短浅的规划,无疑是对城市文化的迫害。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加强对城市文化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4.2.2 土地利用规划以城市文化为基础 城市文化得以保护,反过来土地利用规划要以城市文化作为基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虽然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但是全国性有组织的土地利用规划并不长,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可以从国外获得很多借鉴。
以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国家,城市文化(社会文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题、规划理论的复合化也越来越成为重点。中国的土地规划应该结合国情,尽快完善土地规划利用的法律体系以及行业标准;转变土地规划利用重指标、轻策略的弊病;引入公众参与土地规划利用的各个环节;[4]这样不仅给城市文化很好的保护,同时也把城市文化作为评判土地规划利用是否完善的一个标杆。
5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篇章。一个城市的建设不能只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从城市文化入手,加强以城市文化建设为基础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这样不仅使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更为合理,而且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乔怡青.城市及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的创造[J].山西建筑,2009(14):37-38.
[2]吴宇静.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2(2):44-46.
关键词: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
一、概况
为了切实保护耕地,进一步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整理利用规划方案,加强政府对土地的管理的监督,引导全社会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二、土地管理规划方案的基本含义
1.土地管理规划的种类。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由于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和资源的情况不同,其土地管理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和保障系统都不相同。在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里,土地管理规划的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在人口众多但是土地资源紧缺的发达国家里,其土地规划具有较强的干预性,规划的权责划分也较为明晰,土地的规划和管理由政府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约束。第二类是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里,政府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土地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第三类是在地广人稀、土地资源特别丰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采用地方自主管理的制度,中央政府对土地规划不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而是通过法律法、法规进行规范和引导,对土地的总体规范的权利大部分集中在地方政府,并且相关的实施工作也由地方政府负责。
中国采用的是和西方一样的土地规划许可证制度,如开发利用土地必须得到政府的规划许可证,如果得不到相关许可证明则不能开发利用土地。在德国也采用了建筑许可证,开放土地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在日本,未经规划的土地不得利用开放,盲目开放未经规划的土地都属于违法行为。
2.土地管理规划的含义。土地管理规划方案是进行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进行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制定的规划,同时也是土地资源的一次统筹配置。根据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按照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的分类,土地管理规划一共分为5级。下级的土地管理规划应该严格按照上级的规划进行制定,下级的耕地保有量和建筑用地的比例不能超过上级规划的调控指标,同时,上级的规划还应该保持区域内的耕地总量的稳定,下级规划应该充分划分土地的利用区,明确土地的功能。
3.制定土地管理工作中利用规划方案的目的。①可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我国耕地资源的整体动态平衡。②根据土地的供应情况,来引导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③统筹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④建立完整的土地管理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4.制定土地管理工作中利用规划方案的意义。①土地管理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资源进行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土地管理就是根据土地所有人和使用人之间的需要进行一种平衡性统筹。土地管理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好的制度依据,所以说土地管理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的土地管理规划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这种土地管理规划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②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已经建立了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也肯定了土地管理规划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地方还是存在着有法不依,或者擅自更改规划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土地管理的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法律地位,同时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度。在土地管理规划批准之前,相关机关严格加强对规划的指导和监督,同时通过公示等程序,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加强民众对土地规划的知情权。
三、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方案
1.协调土地管理规划与城市规划直接的关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土地的无秩序扩张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城市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超出土地管理总规划的现象普遍的存在着,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严重超标用地的问题特别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土地管理规划的权威性是一种威胁和调整。当前,我国的土地管理规划可以分为国家级规划、省级规划、市级规划、县级规划和乡镇规划。按照规划的内容,又可以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各级规划需要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保护一致。
2.加强横向纵向规划。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横向与纵向规划,才能提高土地管理规划的前瞻性。所谓的纵向规划是指处理好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土地管理的总体规划中,国家级规划与省级规划以及城镇规划过程中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很多雷同的地方。所以,应该建立起一种下级规划对上级规划负责,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监管协调的制度,每一级规划都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所谓横向规划就是指土地管理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直接的联系。在我国涉及到土地利用的部门不仅仅是国土部,还有一些其他行政部门的项目会涉及到土地的利用,如城市规划、水利规划等等。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这些部门在职权范围存在着交集,关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手续和审批程序也需要一个较好的衔接,简化相关手续完善相关法律,将区域内的土地用途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
3.优化土地管理规划的制定方法,提高规划的执行效率。当前,我国制度土地管理总体规划的方式和方法比较落后,采用的往往是比较常规的方式,如手工绘制图表等等。在规划的图表中,比例尺要求为1:1万,这种方式不仅达不到审核的管理要求,而且精度差距也较大。很多土地在地图上只是一个点,很难显示出其形状。因此,为了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必须改进土地管理规划的制作方式,采用现代的设备和作图设备,或者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来读取图形的相关信息。同时,对原有的图表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升级,对信息不完整的图表进行填补相关数据,利用数字扫描仪器实现图形向数据的转化。建立起土地管理系统和土地利用监测系统,使规划与数据相匹配。在采用现代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对设备的熟练程度。通过这样的技术改造,不仅可以提高土地总体规划的准确性,而且还可以为土地使用的监管提高相关的技术支持。
4.加强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方案的落实。①土地管理整理利用规划方案一定制定并得到通过后,就必须严格执行,以保障耕地资源的总体平衡,运用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确保耕地资源不被侵占。②增强土地规划的可操作性。在土地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以合理的补偿,增强群众对土地管理规划的了解。③加强土地的节约意识。在落实土地管理规划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我国的法律法规,优化土地结构,节约土地资源。④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制定土地管理规划方案前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在规划的实践阶段,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后的处理恢复工作。
参考文献:
[1]邹自力.基于MO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2)
[2]董祚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0(6)
[3]高路.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理念及方法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李永树.许懿娜.镇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绘200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