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次贷危机的背景8篇

时间:2023-10-27 11:04: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次贷危机的背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次贷危机的背景

篇1

关键词 次贷危机;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对策

从2007年7月份开始,美国爆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这场危机不仅导致美国进口商资金链紧张,而且导致大量美国企业破产。由于美国是中国最人的出口国,受其影响,我国外贸企业货款回笼周期已经被拉长,货款设拖欠的情况急剧增加,很多外贸企业遭受了严重的环帐损失。由于次贷危机的不良影响已波及全球,而且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决定了我同外贸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居高不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次贷危机带来的信用风险,是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到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一、一串触目惊心的数据

2008年4月18日,都市快报报道,一季度,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受理的报损案件达到112个,涉及金额2200万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

2008年6月21日,华夏时报公布了从商务部获得的一组数据,2008年中国出口贸易的

损失预计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损失率为5%左右,是发达国家的10到20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公布,上海地区接到投保出口信用险的出口企业申报索赔的比例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125%。

新华网济南9月12日电,青岛市外经贸局统计调查显示,美国进口商为缓解其自身的资金压力,纷纷要求我国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信用支持,付款期限从以前的60天至90天延长到交货后120天,甚至150天,拖欠或拒付的情况也有所增加。

2008年10月24日,深圳特区报报道,1至10月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深圳分公司共接到各类出口信用风险索赔案30起,比去年同期增长100%,无论案件数量还是案件金额均大幅超过去年同期。

以上数据仅是我国众多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一个缩影,但已足够说明我国外贸企业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找出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或降低信用风险。

二、俄国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信调视不够

无论什么时候,对海外进口商的资信进行调查,都是防范出口信用风险的首要步骤。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外贸企业对进口商的资信调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对于老客户,过分信任,没有及时更新老客户的信用信息,当老客户信用状况恶化,出现拖欠货款行为,未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导致坏帐损失;对于新客户,资信调查不够深入,盲目信任;或者做成几笔小额订单之后就失去了戒备之心,大胆出货,最终导致大量坏帐。

(二)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

日前我国的多数外贸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信用管理工作的职责,由财务部门或者销售部门承担,或者由这两个部门分摊,这样的组织设置不利于实现信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次贷危机之后,国际贸易总体风险迅速升高,这种管理模式就暴露出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外贸企业防范信用风险,减少坏帐损失。

(三)很少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外贸进出口企业、如果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那么,在发生货款被海外进口商拖欠之后,则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从而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就目前情况来说,甚至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绝大部分出口企业保险意识淡薄,没有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这样一来,如果发生收汇风险,也就只能由企业自己承担了。有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涵盖率在20%至30%之间;而在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总数的3%左右,出口总额中,只有约1%的金额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

三、我国外贸企业防范信用风险的对策

(一)事前控制

1建立客户信用档案,认真进行资信调查。客户的资信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否,因此,在与客户发生业务往来之前,首先必须掌握客户的资信状况。对于老客户,要有专人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其经营活动与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以便对其资信等级及时进行调级。而对于新客户或者潜在的客户,则可以通过银行、信用保险机构、驻外商务处、中介机构进行资信调查,获取资信信息,然后再结合客户在业务中的付款情况和信用状况,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并按客户的业务量大小对其重要性进行分类,划分一般客户和重要客户,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客户信用管理档案。

2,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并定期进行调整。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与重要程度,核定客户的信用额度与信用期限,并制定相应的现金折扣政策、收帐政策;还应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定期对这些政策进行调整。

3,办理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支持出口,保障企业收汇安全的有效手段,外贸企业应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通过投保,出口企业将收汇风险转嫁给信用保险机构,收汇安全性可以大大提高,坏账损失可以大大降低。

(二)事中控制

1,严格履行合同中规定的出口方义务,加强货物质量检验,以免给外国进口商拒收货物、拖欠或拒付货款留下把柄。

2,随时更新资信信息,及时调整信用政策。充分利用资信调查,行业内部信息交流、参加展会、拜访客户等方式密切关注海外买家资信动态,及时更改信用交易条件。

3,收集保存好电子邮件、往来函电等资料,尤其是书面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4,每周进行帐龄分析。企业应安排专人负责对应收帐款的帐龄实施实时监控,及时提醒客户付款时间和付款金额。每周编制帐龄分析表,列出每个客户信用期内的应收帐款金额与超过信用期的应收帐款金额,对于超过信用期的应收帐款,还应按一定的时间标准分别列示并将帐龄分析表及时传递给财务、销售等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5,严格控制逾期帐款。对于逾期的应收帐款,一方面要积极实施收款计划,另一方面也要调整供货计划。供货计划的调整主要有三种方式:(1)停止供货;(2)减少供货,采用小批量、快交货的方式,(3)延期交货,待进口商全部或者部分付款后再发货。

6,控制应收帐款总额。在风险较高时期,财务部门应经常监控应收帐款总额,一旦发现应收帐款快速增长,就要伙同相关部门调整信用政策、销售政策,将应收帐款总额调整到合理的水平。

(三)事后控制

1,及时进行货款催收。一旦出现逾期的应收账款,外贸企业就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外商拖欠货款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催收。收款计划的实施应遵循收帐成本由低到高的原则,采用邮件、电话催收,专人或专门机构催收,采用法律手段催收等等。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选择使用如下的方法:一是打电话、发传真等,主要依靠双方的诚信协商解决;二是委托信用管理公司或当地律师行来做,该方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等优点;三是通过仲裁,依靠专家裁定,形成具有制约力的裁定;四是诉讼。

2,落实收款责任制,实行奖惩兑现。外贸企业可根据实际收歉情况,对照收款责任制,对相关部门和人员实施奖励与惩罚。

篇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中国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减速明显,其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对外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增幅明显回落。在中国,不同区域受次贷危机的影响也不同,这一现象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郑智昕(2009)根据2007年1月-2009年2月数据,测算出次贷危机对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莞模式、晋江模式为代表的沿海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始于2008年末。周普生(2009)以甘肃省经济指标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次贷危机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冲击主要是由于欧美等经济实体的市场萎缩,与内陆地区经济所受到的影响模式截然不同。杨先明、梁双陆(2009)则进一步着眼于资源型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论证金融危机对该类地区存在一个滞后期。赵斌(2009)同样认为沿海地区和西部部分地区受危机波及较早,而湖北省作为资源型地区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信心下跌以及外部影响,对其区域经济增长冲击较小。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北省分局课题组(2008)通过对湖北省2005-2008年第一季度的出口数据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湖北省出口在短期内不会受到影响。

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领头羊,湖北省经济相较沿海地区,其经济增长受到的影响出现明显的滞后性。本文基于此,以2008-2009年湖北省与典型沿海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为依据,分析在次贷危机背景下湖北省经济增长呈现出的滞后特征。

二、次贷危机背景下湖北省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滞后性

次贷危机的播散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影响亦呈现明显的不同。通过与东南沿海地区相关数据进行类比发现,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相比存在明显的时滞特点。本文以经济体受影响时间及复苏速度为出发点,研究次贷危机影响湖北经济增长的滞后性特征。

(一)时间层面滞后特征分析

2007-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33.8%,而规模以上工业对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9.12%、41.33%、37.57%。因此,该指标对经济增长变化有显著的反映。鉴于数据原因,本文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指标,分析次贷危机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在影响时间层面上与沿海地区的差异。

次贷危机爆发后,湖北省经济变化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呈现出明显不同(如图1)。次贷危机对江苏省影响始于2008年10月,对浙江、广东两省始于2008年12月,而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出现大幅下滑,至2009年2月逐步缓慢回升。受次贷危机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同沿海地区相比首次下滑的时间出现明显滞后性,其同类指标于2009年1月左右开始出现持续性下滑,下滑速度相对较慢,宏观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不显著。

根据鄂、浙、苏、粤四省统计局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加值季度数据显示,在受调查的沿海地区中,广东省受次贷危机影响最大,下滑速度最快,而江苏省受影响时间则最早。2008年10月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加值开始下滑,下滑速度为6.32%;2008年12月浙江省、广东省同类指标开始下滑,下滑速度分别为6.54%与37.11%。相比沿海地区,2008年12月份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加值增长速度为3.93%,未出现明显下滑;次贷危机对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影响始于2009年1月份,其下滑速度为10.82%。相比东南沿海地区,次贷危机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呈现明显滞后性,相对江苏省滞后3个月,相对浙江省滞后1个月。

(二)地区生产总值回升速度不同

根据2008-2009年各省地区生产总值季度数据,从回升速度角度分析,湖北省总体经济恢复快于东南沿海地区。2008年第四季度,广东省、浙江省以及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出现大幅下滑,至2009年第二季度,江苏省、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逐步回升,广东省则在第四季度回升至下跌前水平。相比东南沿海地区,2009年第三季度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止跌回升,且回升速度快于东南沿海地区。

根据各地区统计局公布数据,从下滑速度层面分析,受次贷危机影响。沿海大部分地区生产总值自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下跌,2009年第一季度后逐步回升。2008年第四季度广东省GDP为10396.78 亿元,2009年第一季度下滑至7687.73亿元,下滑速度为26.06%;浙江省2008年第四季度GDP为6185.00亿元,2009年第一季度为4632.10亿元,下滑25.11%。江苏省GDP则由2008年第四季度的8472.01亿元下跌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653.17亿元,下跌速度为21.47%。从回升速度来看,粤、浙、苏三省2009年各季度GDP同期平均增长9.48%、6.26%与8.04%,2008年同期水平为16.37%、15.29%与13.03%,东南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停滞。

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省2008年第四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3416.89亿元,2009年第一季度为2423.15亿元,绝对量下降993.74亿元,下滑速度为29.08%。2009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回升至3278.79亿元。广东省2009年第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回升至下跌前水平,GDP回升至9879.99亿元;浙江省2009年则在2009年第四季度GDP回升至 7004.30亿元;江苏省2009年第二季度止跌回升,GDP回升8877.33亿元。2009年湖北省以20.08%季平均增速增长回升,高于粤、浙、苏三省9.48%、6.26%与8.04%的回升速度。

三、次贷危机对湖北经济增长影响产生滞后性的原因

次贷危机对国内各区域经济冲击主要始于对外贸易行业。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对外贸易拉动,对外贸易受冲击之后,省内经济增长受波及程度大,时效性强。湖北省产业构成与沿海地区存在明显不同,以内需经济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湖北省与沿海地区相比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且在对外贸易路径与出口产品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次贷危机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影响出现明显的不同。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低

次贷危机对各经济区域的影响,主要基于对外贸易传导机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地区,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贡献率高,地区经济增长受次贷危机影响更显著。根据图2对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测算,自2004年起,湖北对外贸易依存度线性增长,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小幅下降。2004-2008年,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平均增长率为2%,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14.37%,2009年下跌至11.11%。

从横向比较来看,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要远高于湖北地区。广东省达到128.52%以上,江苏达到86.76%以上,浙江的对外贸易程度也达到了60%以上,全国平均水平超过50%,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不但低于浙江、江苏两省,而且处于全国水平之下。对外贸易对湖北省内经济贡献率低,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小。在次贷危机影响下,区域经济受进出口额下降影响不显著。

(二)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不同

次贷危机对各进口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因而对出口国经济增长影响不同。从贸易路径层面来看,湖北省与沿海地区主要贸易方向不同,主要集中在受危机影响较小地区。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主要出口对象以欧美为主。湖北省则主要集中于亚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相对亚太地区,欧美国家受次贷危机冲击早,受影响程度更大。

2008-2009年,浙江省对美国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14.61%与14.43%;2008年江苏省对美国进出口额则占贸易总量的14.99%,2009年为16.01%;广东省则分别为13.27%与13.23%。相反,湖北省对美国贸易依赖度较低,2008-2009年湖北省对美国进出口总额所占比例分别占8.85%与9.41%,对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2.51%与23.16%;2009年湖北对日本进出口额占总量的10.07%,对韩国与澳大利亚的进出口额占总量的7.07%与5.13%。

与欧美地区等经济体相比,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国内经济受次贷危机波及较晚、程度较小,其国内对市场进口需求萎缩不显著,经济复苏较快,因此,对湖北省对外贸易冲击较小。与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主要依赖欧美等地区不同,湖北省对外贸易对象受冲击程度明显弱于东南沿海地区。

(三)出口产品结构不同

中国海关统计,在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海外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对一些低附加值,高能耗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冲击较大;而对于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一些品牌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小。湖北省商务厅统计分析,2009年湖北省机电产品逆市而上,同期增加4183.6万美元,增长0.3%,占全省外贸出口额的50.5%。这与湖北省机电产品行业主要以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同行业技术优势明显,具有显著相关性。

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以外包贸易为主要生产模式,在国际分工位于低端价值链上。根据各省市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统计数据显示,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出口产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额中所占份额较少。2008-2009年,浙江省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42.31%,以船舶、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只占到出口总额的11.19%;江苏省出口结构分布同样出现严重失衡,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22.56%,而高新技术产品则只占到7.27%;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则相对平均,所占比例分别为22.45%、26.07%。

湖北省产业结构以资源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参考2008年湖北出口百强企业主营业务分类排名,湖北省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其中,技术及资源密集型企业占总量的72%,劳动密集型企业仅占到28%。

同时,高新技术行业快速增长对湖北省对外贸易结构升级起到关键作用。2000-200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平均增速达24.52%,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货值达到279亿元,同比增长40%。以武钢、长航、冠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均为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200强企业,在对外技术型密集产品中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出口产品产业结构与东南沿海地区的不同导致湖北省进出口行业在对外贸易传导机制下受次贷危机冲击较小,时间滞后特性显著。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次贷危机对湖北省冲击程度较小,呈现出现明显的滞后性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湖北省贸易的方向不同、出口的产品结构具有显著差异、对外贸易依存度偏低。

而欧美地区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短期冲击难以撼动其主体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探底回稳之后,欧美地区仍然将主导世界贸易。湖北省应抓住时机,拓宽贸易口径,特别是发展与欧美地区的贸易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促进湖北快速发展。

(一)提升省内经济外向水平

从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来看,湖北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对外贸易对省内经济增长贡献率不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化,国与国之间的影响日益深远。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借助发展省内国际贸易可以帮助湖北经济改变原有内需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对外贸易依存度,并利用国际市场优化省内剩余产品资源分配,高效、合理地提升省内经济。同时,通过鼓励省内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间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自身比较优势。为此,湖北省应依托现有的资源、技术研发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发展省内对外贸易行业的方式方法。

鉴于湖北省对外贸易企业数量少,涉足的经营范围有限。湖北省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如武钢、长航、冠捷、美尔雅等优势品牌行业。利用大企业品牌优势,科学、合理地整合省内产业,形成从原材料到生产到配送产销一体的产业集聚模式,从而带动省内中小型生产上下游企业发展。同时,湖北省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为省内对外贸易行业发展提供税收优惠与资金补贴,提升研发实力与产品核心竞争力。

(二)拓宽对外贸易路径

湖北省对欧盟、美国等主要进口大国出口份额较小,贸易往来不足。近段时间,以美国为代表的几大世界经济体恢复势头良好。2009年第三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线性上升,2010年第四季度GDP为14,8610亿美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04%。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短期经济冲击难以对欧美地区经济实力造成严重影响。

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受阻之后,国外进出口商转而向中西部地区需求新的合作伙伴。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领头羊,湖北省应借此机会,拓宽出口路径,与欧美等地区建立广泛多边贸易关系,为湖北省对外贸易产品扩宽出口市场。同时,欧美地区较高生产标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高利润的追求驱使企业投入更多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科研创新能力,进而在短时间内提升产品比较优势。

(三)“两条腿走路”,加强在内需经济方面的比较优势

随着国家刺激内需计划的逐步实施,国内市场需求逐步上升。作为资源大省,内需消费一直是推动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积聚资金与研发、销售经验,从而为推动外向型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在省内经济加强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同时,湖北应该继续依托在内需经济方面的优势。依托湖北教育、科研优势,加速政府与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开创新的产、学、研究模式,以技术创新振兴湖北经济。同时,湖北省应借助“武汉城市圈”产业区位优势,合理优化省内内需产业资源配置,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产业集聚,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在内需优势对经济增长的保证下,抓住经济复苏的好时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湖北产业结构竞争力。

篇3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自然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过程。按照一般经济理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跨越三个阶段:一是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现钞流通和使用.二是人民币成为周边地区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值、结算和流通货币,即区域化;三是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短期内成为结算货币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结算货币的基础之上,才会派生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市场需求。一旦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被广泛采用,那么人民币的市场需求和国际地位就会显著提升,广阔的国际贸易机会会逐步衍生出金融交易需求,随着人民币金融资产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国外选择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资产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货币职能上的三个阶段外,人民币在地域扩展层次上也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人民币在周边地区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实现准周边化;然后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在一段时期内,逐渐为本地区所接受,成为本地区的主导货币并发展为正式区域化的货币;最后在区域化的基础上向准国际化迈进,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走向国际化是人民币的必然选择,中国应根据自身的国情及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分步骤分阶段地实现人民币的货币职能和地域扩展的转变。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处在扩大贸易结算基础、在周边国家流通和使用的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前国家在维护人民币值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正在不失时机地出台政策,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条件。例如通过与周边国家签订边贸本币结算协定,鼓励使用人民币结算,并积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合作平台,将人民币结算辐射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进CEPA合作机制.在港澳开办人民币个人清算业务,允许人民币在港澳流通,允许港澳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及允许中国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

二、次贷危机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最新进展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蔓延,汇率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贸易额及与贸易伙伴国间的贸易结算,同时中国以债券形式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在此次危机中也蒙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加快了国际化进程,尤其在进入2D09年以后,人民币国际化举措频出

1 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保障贸易顺利进行,提高人民币国际公信力

自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已与中国香港地区、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多亿人民币,以此来规避贸易结算过程中出现的汇率风险。由于汇率的不稳定,造成部分东欧、非洲和亚洲国家货币对美元剧烈贬值,本国货币贬值使得这些进口国支付能力不足,大批订单被取消,中国贸易企业损失惨重。实施货币互换可以有效缓解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短期流动性紧张问题,在消除汇率波动风险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简化了交易流程,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稳定性和公信力。另外,通过货币互换创新,还可以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储备功能,对方签署国(地区)可以用人民币作为储备,防范国际市场风险,从而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2 开放跨境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周边化进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实行人民币跨境交易试点,意味着人民币将在国外担当计价和结算工具,与中国有贸易来往的海外非居民也将可以持有人民币,人民币不再仅是中国的“通货”,而变成中国和外国之间的“通货”。在保证贸易顺利进行、实现贸易双方互利共赢、保障长久贸易关系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国际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另外,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能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银行结算、清算收入增长和中间业务的迅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

三、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阻力

当前实行货币互换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预示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了重大进展,但我国依然处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初级阶段,一些深层次的阻力依然制约着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主要表现在:

1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同时还需要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和货币价值与地位受到质疑。目前高额的贸易顺差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是背道而驰的,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要消除贸易顺差。但在短时间内放弃贸易的主动权,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对于内需尚处薄弱、经济增长方式还处在转变期的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两难选择。在经历本轮经济危机后,虽然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备受诟病,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超货币的呼声日趋高涨,但改革的推进还需时日。美元仍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稳定的计价、投资、储备货币,并且拥有IHF16%以上投票权的美国有绝对的否决权,不会轻易地放弃美元的国际地位。

2 对资本账户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实行管制仍然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一大瓶颈。人民币对外计价结算至今还没有实现,非居民不能自由获取人民币,也不能在国内自由地进行证券、房地产方面的投资,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资本项目管制比较严格的国家。资本项目的管制不放开,仅仅依靠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来维持内外均衡,最终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单边上涨,削弱中国出口部门的竞争力并造成经常账户的逆差,同时对资本流出的严格管制在抑制了本国对外投资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外对人民币的投资需求。

3 仅依靠贸易过程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而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的辅助是不够的。要实现人民币的投资职能,就必须建立国际化金融中心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还应该有完善的投资市场和投资标的对象来满足投资需求。现实的情况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单一,市场的投资文化和金融产品缺失,不利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4 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要有价值依托,这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国际公信力的最起码条件。这种价值依托不是通过所拥有的黄金储备数量而是通过经济实力以及经济发展前景表现出来的。美国在经历本轮经济危机后,美元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动摇,原因就在于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出现本质上的动摇。反观中国当前的形势,长期内是否有能力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可信赖的货币,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

5 另外在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外汇储备减少、人民币汇率过于市场化波动以及境外人民币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所造成的冲击等困难,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政策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从中国当前的实际出发,利用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降低对外贸的过渡依赖性,解除由过高的贸易顺差而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增长模式约束,提高人民币应对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风险管理;投资银行

1.引言

投资银行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对于投资银行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进驻中国。本文的写作背景基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等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而投资银行则是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些国际上著名的投资银行甚至因之而破产。而正是基于此,投资银行的经营背景,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营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投资银行开始注重财务风险,而不再是只关注各自的利润,投资银行业对于财务风险方面的这些变化对于投资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都是值得我们殷切关注的,因为只有关注了这些变化,我们才能控制好投资银行业得财务风险,使得投资银行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并且逐渐防止再次出现这样的危机。

2.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投资银行业产生的影响是各方面的,然而最直观的莫过于对收入的影响了,它能直接通过财务数据来显现。而对于著名投资银行财务数据的分析显而易见是具有代表性的。通过它能够洞悉到整个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方面的变化,而且对投资银行业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下面主要通过分析著名投资银行的收入变化来说明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收入结构与变化来看看金融危机前后投资银行财务状况方面的变化[1]。从业务收入的来源分布从业务大类看,根据摩根士丹利历年财务摘要的显示,其业务收入主要分为四大类:机构证券业务收人、全球财富管理业务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和信用服务业务收入。危机爆发前:摩根士丹利收入的最大来源是机构证券业务,占全部净收入的50%左右,且保持了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而全球财富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信用服务业务都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危机爆发后,摩根士丹利在危机爆发当年就出现了4.32亿美元的亏损,2008年净收入为18.29亿美元,较2006年的净收入86.25亿美元相比,下滑幅度很大,其中受次贷危机冲击较大的是机构证券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从具体业务收入分类看,摩根士丹利实现收入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资本交易业务、佣金收入、资产管理费收人、利息与股利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利息与股利收入是摩根士丹利业务收人的最大来源,其次是资本交易业务中的贸易业务收入,此外,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上述各业务收入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基本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但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收入和利息与股利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两项收入分别为29.29亿美元和68.51亿美元,较2006年同期大幅减少;同时受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崩溃以及全球贸易萎缩的影响,摩根士丹利贸易类业务收入也从2007年第三季度出现巨幅波动,显示出该类业务的市场风险较高,市场敏感性高于其他业务种类。

雷曼兄弟的收入结构变化[2]。2005年至2007年,雷曼兄弟实现总收入分别为324.20亿美元,467.09亿美元,590.03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86.10亿美元。可以看到,2008年上半年雷曼兄弟净利润为-24.08亿美元,出现巨额亏损。主要原因是与证券资产经营相关的业务收入受次贷危机影响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亏损额高大34.34亿美元。过度依赖证券经营业务的弊端显现无疑。2008年上半年雷曼兄弟仅实现净利润28.39亿美元,利润大幅减少。进一步分析雷曼兄弟净收入业务可以看到,净收入来源于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其中资本时市场业务是净收入最主要来源。雷曼兄弟资产过于集中直接导致其业务收入来源过度集中,对资本市场收入的过度以来成为雷曼兄弟在次贷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的最主要原因。

3.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遭到巨大影响与风险管理不善有何关系

3.1 金融创新过度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之所以遭受如此巨大的影响与其风险管理不善是有很大关系的。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衍生品过多,衍生品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导致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波及到其他各个环节[3]。因此可以说投资银行就是没有在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保持一个平衡,换句话说,投资银行把重点都放在了金融创新上,而没有注重风险控制。

3.2 忽视了市场变化引起的信用风险

次贷市场之所以蓬勃持续发展是由于人们普遍相信房价会不断上涨,对经济增长持长期向好的预期。因此当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快速上调,房屋价格不断走低时,大量次级房贷者便无力支付不断增加的贷款本息,次贷违约率不断攀升,此时银行才发现即使把房屋出售,得到的资金也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本息,银行亏损急剧增大。由此,必然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资产质量下滑。因而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到任何可能的经济冲击、市场变化对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盈利能力、拨备提取等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重新审视其发展模式,优化资产负债表管理及融资和流动性管理策略、平衡金融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之间的关系、规范新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强化运营风险管理,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广奇.美国投资银行的组织形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5):16-19.

[2]潘成夫.次贷危机与国际银行业未来定向[J].财经科学,2008(12):23-28.

[3]陆晓明.次贷危机挑战美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系统[J].银行家,2008(4):44-50.

[4]王晓国.从次贷危机看我国证券业发展[N].证券时报,2008(7):23-27.

[5]陆媛.慎用高杠杆[N].第一财经日报,2008(10):44-49.

[6]卢伯军.次贷危机背景下投资银行角色转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9):35-39.

[7]刘建武.美国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J].西部金融,2009(1):66-69.

篇5

[关键词] 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 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货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垮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暴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避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罗熹:美国次债危机演变及对我国的警示 [J].求是,2009,5

[2]王球娥 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篇6

【关键词】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一、美国次贷危机简介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计入资本的条件是:不得由银行或第三方提供担保,并且不得超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50%。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美国银行向600万不合格贷款者提供了2000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这些贷款者就可以以房产增值部分继续向银行抵押而贷到新的贷款,再用这些新贷款去归还贷款。一旦房价不能继续上涨,他们就无力继续还贷。银行向贷款者发放了贷款,会把手中的贷款进行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债券,在债券市场出售给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会再把自己手中的债券分类打包做成资产抵押凭证出售;购买者再把自己手中的资产抵押凭证做成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基金公司之间互相投保,使次级贷款涉及的资金规模成几何级数扩张。而金融衍生工具还在衍生,信誉违约掉期保险合同还会被打包成合成资产抵押凭证。上述过程使得2000亿美元的坏账拖累了40—50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次贷危机因此全面爆发。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1.次级贷款制度产品设计上固有的缺陷。次级贷款产品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及低利率假设的基础上的。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就会产生。

2.为应对流动性过剩,美国政府一直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自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至5.25%,翻了两番半;2004年-2006年发放的次级贷款从2007年开始,59%的贷款月供增加25%以上,19%的贷款月供增加50%以上。另一方面,自2006年2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抵押品价值下降,还款压力大幅度上升,次级贷款的购房投资者,倾向放弃房产,止损出局。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降冲跨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

3.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而创造出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在没有传导隔离机制的情况下进入投资市场。资产证券化把房地产信贷包装成有价证券(MBS债券)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后来又配合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设计出了各种衍生品:CDS、CDO以及CDO平方,等等。事实上,这些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波就会顺着金融链条快速传播、蔓延。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1.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直接打击了美国房地产行业,同时使遍及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趋于破灭,发达国家的消费热潮宣告终结。体现美国楼市动向的二手房价从2006年夏天开始下降,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战后房价跌幅的记录被不断刷新,全美十个主要城市的房价在去年12月份的实际跌幅高达14.0%。南非、爱尔兰、英国和西班牙的房价也从去年年底开始下滑。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宣告了发达国家消费热潮的终结。从次贷危机日益严重的去年8月份之后,美国人消费心理出现消极倾向,消费意愿的下降使得零售业、娱乐业等非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急剧恶化。欧洲的个人消费也不旺盛,英国去年10月到12月的个人消费支出下降了0.2%,12月份欧盟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减少了2.0%,是1996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大跌幅。

第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出现动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于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总损失不确定,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全球机构投资者中的分布也不透明,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发达国家央行的联手注资和美联储的连续下调联邦基金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短缺,但是没有显著改善信贷紧缩的状况。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类风险资产定价的评估以及短期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向美国资本市场回流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三,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很难置身事外。目前美国GDP仍占全球GDP的25%,美国居民一年消费9万亿美元,中国居民一年消费1万亿美元,而印度居民一年仅消费6千亿美元,因此金砖四国目前尚不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居民消费下降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将会削弱发展中国家某些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导致短期资本的波动性加大,从而放大或者刺破发展中国家的资产价格泡沫。

2.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进而阻碍中国经济的增长。2007年中国贸易顺差较之前一年增长了2622亿美元,增幅达47.7%,连续3年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这当中超过6成都是由对美贸易创造的,显示出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性。GS的报告也指出,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19%都是被美国所购买,美国经济减速势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多数有识之士预测,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必将受到抑制,国内消费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因此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将有所放缓。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工厂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增速开始减弱,贷款申请获批变难,房价在去年大幅上涨后开始企稳,上证综合指数较去年10月高点下跌了46%。同时,美元贬值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也不利于出口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第二,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有破灭的危险。美国经济衰退将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严进宽出,这些热钱仍可通过贸易渠道和地下渠道流进来,进而使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我们可以预想,一旦次贷危机结束,热钱流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就会引起金融危机和支付危机,而在中国资本市场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对金融危机的消化处理能力不强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第三,使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空间缩小。中国政府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和抑制流动性过剩,一直推行加息政策,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联储紧急降息的政策截然相反,由此大量套利资本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央行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用人民币去收购外汇,此举会向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从而使流动性过剩问题更加严峻,政府因此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第四,次贷危机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影响较小。由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所持有的次级抵押债券的衍生品的量较少,同时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行比较严格的准入政策,中国商业银行受此次次级债券危机形成的损失相对要小一些。

对美出口的减少将导致流入中国的外汇随之减少,这无疑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如果因此得到改善,楼市和股市投资过热的现状也将得到抑制。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陆续出台政策以抑制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这些政策主要针对那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企业,他们的经营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中国从去年开始调低了出口退税的比率,之后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又在7月份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并于8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次贷危机对美出口减少的背景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加快生产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企业被淘汰的过程,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转贴于

此外,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资本匮乏急于融资,给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价格谈判空间,改变了对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抵制态度,这使得我国海外投资环境变得更加宽松,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海外投资和进军国外市场,扩大影响力。

四、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措施

由于次贷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双向的,我们应做到趋利弊害,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投资环境,又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1.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任何一国发生经济政治危机都有可能波及全世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们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强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2.加强对国内资产泡沫风险的监测。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资产价格泡沫是紧密联系的。当前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 2007年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增速比2007年1月末和第一季度分别提高4. 8个和4. 6个百分点。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的供给,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3.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次贷危机使我国海外投资环境更为有利,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机会,扩大对外投资的力度,鼓励主权财富基金、国内企业、银行等对外投资,同时又要加强管理,防止一哄而上。

4.商业银行要树立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商业银行在设计和推销任何金融产品特别是衍生工具,在利用其价值的同时,应更多关注风险的防范。要保持适度的信用规模,同时积极推动贷款证券化,以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金露露.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其经验教训[J].财经界(下旬刊),2008,01.

[2]王球娥,杨三科.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8,(01):84-86.

[3]陆岷峰.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商业银行危机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08,(02):52-56.

[4]崔辉.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的警示[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试验),Public Science,2008,(05).

[5]张明.论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国际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02):5-6.

[6]水野和夫.论次贷危机将刺破全球经济泡沫[J].经济学人[日本],2008-3-18.

[7]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 (02):7-11.

篇7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